CN211432253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432253U CN211432253U CN201922211144.2U CN201922211144U CN211432253U CN 211432253 U CN211432253 U CN 211432253U CN 201922211144 U CN201922211144 U CN 201922211144U CN 211432253 U CN211432253 U CN 21143225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water guide
- middle plate
- cooking appliance
- coil pa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5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10000003205 muscle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0000007594 Oryza sativ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7164 Oryza sativ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9566 ric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烹饪器及其锅体,锅体包括煲体及容纳在煲体内的内锅,煲体的顶部设有中板,中板为环形,设有环绕内锅的中心孔。中心孔的顶部边缘设有向上凸伸的挡筋,挡筋上设有与中心孔连通的导水缺口。本申请烹饪器具的中板顶面的积水可以通过导水缺口流出,使用户能够清洗,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烹饪器具的煲体顶面一般分为前后两个储水槽区域,即前储水槽区域及后储水槽,后储水槽区域的水及脏污通过产品尾部的储水盒引走,前储水槽区域只能通过人工清洗,才能把水清理掉,这就导致消费者清洗不方便,操作复杂。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烹饪器具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其中板的顶面设有排水结构使中板顶面能够被清洗。
具体地,本申请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煲体及容纳在所述煲体内的内锅,所述煲体的顶部设有中板,所述中板为环形,设有环绕所述内锅的中心孔,所述内圈侧壁的顶部边缘设有向上凸伸的挡筋,所述挡筋上设有与所述中心孔连通的导水缺口。中板顶面的积水可以通过导水缺口流出,使用户能够清洗中板顶面,提升用户体验。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中板设有形成所述中心孔的内圈侧壁,所述中板在所述内圈侧壁的内侧设有一圈积水槽,所述积水槽位于所述导水缺口的下方,所述内圈侧壁还设有与所述积水槽连通的漏水口。积水槽收集由导水缺口流下的水并通过漏水口向内圈侧壁的外侧排出。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中板还设有向下延伸的柱体,所述柱体设置在所述内圈侧壁的外侧并设有向下贯通的中空腔,所述漏水口与所述中空腔连通。漏水口流出的水会进入中空腔,再继续向下流出烹饪器具。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中板的外圈设有向上延伸的侧墙,所述中心孔的前侧设有前挡筋,所述中心孔的后侧设有向上延伸的后挡筋,所述前挡筋及所述后挡筋的相对两末端分别与所述侧墙连接,所述侧墙与所述前挡筋及所述后挡筋分别在所述中板的顶面上形成前凹槽和后凹槽,所述前凹槽和所述后凹槽相互独立设置,并且所述前挡筋设有所述导水缺口。前凹槽内的积水可以通过导水缺口流出前凹槽,使用户能够清洗前凹槽,提升用户体验。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后凹槽上放置有可取出的接水盒。接水盒收集积水,可取出倒掉其中的积水,清洗方便。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后挡筋也设有与所述中心孔连通的另一导水缺口。另一导水缺口使后凹槽便于清洗。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煲体还包括线圈盘组件,所述线圈盘组件位于所述中板的下方并包括线圈盘,所述线圈盘的周边缘设有沟槽,所述沟槽的底壁设有导水孔。由导水缺口流下的水流入线圈盘的沟槽内,然后经过导水孔流出烹饪器具。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线圈盘还设有向下延伸的导水柱,所述导水孔向下贯穿所述导水柱。导水柱导引水向下流,避免直接造成水流溅开。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煲体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设有漏水孔以及挡水筋,所述漏水孔对应所述导水孔设置,所述挡水筋环绕所述漏水孔并形成容纳腔,所述导水柱伸入所述容纳腔内。导水柱伸入挡水筋内,可确保水进入收容腔内,经过漏水孔流出烹饪器具。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煲体还包括底座、线圈盘组件、保温圈及外壳,所述底座形成所述煲体的底部,所述线圈盘组件固定在所述中板的底部,所述保温圈的顶部与所述中板连接,所述保温圈的底部支撑在所述线圈盘组件上,所述外壳设置在所述中板及所述底座之间;所述内锅设有两个把手,所述中板设有对应两个所述把手的两个开口;所述导水缺口的宽度大于等于5mm。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锅体的剖面图。
图2为锅体的煲体的立体分解图,其中移除了煲体的外壳。
图3为煲体的中板的立体图。
图4为锅体的另一剖面图。
图5为锅体的线圈盘组件的线圈盘立体图。
图6为根据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锅体的剖面图。
图7为图6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6中锅体的中板的立体图。
图9为图8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中板1、中心孔10、侧墙11、挡筋12、前挡筋121、后挡筋122、前凹槽14、后凹槽15、导水缺口16、内圈壁17、内圈侧壁18、水平壁181、竖向壁182、积水槽183、漏水口184、柱体19、中空腔191、底座2、漏水孔21、挡水筋22、容纳腔23、线圈盘组件3、线圈盘30、沟槽31、导水孔32、导水柱33保温圈4、外壳5、接水盒6。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装置、系统、设备和方法的例子。
参考图1及图2所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例如电饭锅或电压力锅,烹饪器具包括锅盖和锅体,锅体包括煲体及容纳在煲体内的内锅(未标号),煲体又包括中板1、底座2、线圈盘组件3、保温圈4及外壳5,中板1位于煲体的顶部,底座2位于煲体的底部并与中板1下侧的螺丝柱(未标号)通过螺丝上下连接,外壳5设置在中板1及底座2之间,形成煲体的外侧壁。线圈盘组件3固定在中板1的底部,且位于内锅的底部,用于为内锅加热。保温圈4呈环形,保温圈4的顶部与中板1连接,保温圈4的底部支撑在线圈盘组件3上。本申请的改进在于锅体,故图面中省略锅盖的结构。
结合图3所示,中板1为塑胶材质,呈环形,设有环绕内锅的中心孔10。中心孔10的顶部边缘设有向上凸伸的挡筋12,挡筋12上设有与中心孔10连通的导水缺口16。中板10顶面的积水可以通过导水缺口16流出,使用户能够清洗中板10顶面,提升用户体验。
中板1的外圈设有向上延伸的侧墙11,前述挡筋12包括设置在中心孔10前侧且向上延伸的前挡筋121及设置在中心孔10后侧且向上延伸的后挡筋122,前挡筋121及后挡筋122的相对两末端分别向外延伸与侧墙11连接。侧墙11与前挡筋121在中板1的顶面上形成前凹槽14,侧墙11与后挡筋122在中板1的顶面上形成后凹槽15,且前凹槽14和后凹槽15相互独立设置。其中前挡筋121设有与中心孔10连通的导水缺口16,前凹槽14内的积水可以通过导水缺口16流出前凹槽14,使用户能够清洗前凹槽14,提升用户体验。
后凹槽15内放置有接水盒6,接水盒6收集积水,可取出倒掉其中的积水,清洗方便。于是中板1的整个顶面基本都可以进行清洗,可以保持烹饪器具的整洁,提高用户体验。内锅设有两个把手(未图示),中板1在前凹槽14及后凹槽15之间形成放置两个把手的两个开口101。
导水缺口16的宽度大于等于5mm,宽度太窄会导致引流效果不好,容易堵住,在本实施例中,优选10mm,可确保引流效果。导水缺口16的底面为倾斜面,倾斜角度在60度以上,方便快速将前凹槽14内的水导出。
参考图1及图4所示,中板1设有形成中心孔10的内圈壁17,保温圈4的顶部与内圈壁17上下连接。由导水缺口16流下的水顺着内圈壁17的内侧面及保温圈4的内侧面流向底部的线圈盘组件3。
结合图5所示,线圈盘组件3设包括支撑内锅的线圈盘30、位于线圈盘30下侧的线圈盘座(未标号)及位于线圈盘30与线圈盘座(未标号)之间的线圈。线圈盘30整体呈下凹的碗形,其内侧表面设有沟槽31,沟槽31可以整圈设置在线圈盘组件3的周边缘,沟槽31的底壁还设有1个或多个导水孔32。由导水缺口16流下的水流入线圈盘30的沟槽31内,然后经过导水孔32流出烹饪器具。
线圈盘30还设有向下延伸的导水柱33,导水孔32向下贯穿导水柱33。导水柱33的设置相当于延长了导水孔32的长度,形成导引作用,避免水低落高度较高造成水流溅开,影响排水效果。
底座2的底壁上设有贯穿的漏水孔21以及环绕漏水孔21设置的挡水筋22,挡水筋22围绕出容纳腔23。线圈盘30的导水柱33伸入容纳腔23内,并且导水柱33伸入容纳腔23的长度至少为1mm,导水柱33伸入挡水筋22内,可确保由导水孔32流出的水进入容纳腔23,然后通过漏水孔21排出烹饪器具。
图6至图9所示为根据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的结构与前一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基本相同,为了便于理解,中板、侧墙、前挡筋、后挡筋、前凹槽、后凹槽及导水缺口沿用上一个实施例的标号,中板1的顶面设有侧墙11、前挡筋121及后挡筋122,侧墙11与前挡筋121及后挡筋122分别形成相互独立的前凹槽14和后凹槽15,前挡筋121设有导水缺口16,前凹槽14内的积水可以通过导水缺口16流出前凹槽,使用户能够清洗前凹槽。本实施例中烹饪器具中板1的顶面结构与导水缺口16的结构与前一实施例相同,相关内容可参考前一实施例,下面主要针对本实施例与前一实施例的区别点进行说明。
中板1设有形成中心孔的内圈侧壁18,内圈侧壁18的内侧沿周向设有一圈向内凸伸的水平壁181以及自水平壁181的末端向上凸伸的竖向壁182,水平壁181与竖向壁182以及内圈侧壁18共同在内圈侧壁18的内侧形成一圈积水槽183。积水槽183可以收集由导水缺口16流下的水。内圈侧壁18上进一步设有与积水槽183连通的漏水口184,使积水槽183内的水由漏水口184向内圈侧壁18的外侧排出。
中板1设有向下延伸的柱体19,柱体19设置在内圈侧壁18的外侧,柱体19大致为矩形,设有向下贯通的中空腔191。漏水口184穿过内圈侧壁18与中空腔191连通。于是漏水口184流出的水会进入中空腔191,再继续向下流至底座,最后流出此烹饪器具。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后凹槽的后挡筋也设有与中心孔10连通的另一导水缺口16,后凹槽15的水经过另一导水缺口16流入前述积水槽183内,再由前述漏水口184及中空腔191排至底座及烹饪器具,使后凹槽15便于清洗。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本文使用的例如“上”、“下”、“左”、“右”、“前”、“后”、“厚度”、“径向”、“轴向”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特征相对于另一个特征的关系,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可以理解,根据产品摆放位置的不同,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并不应当理解为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另外,本文使用的描述词“水平”并非完全等同于沿着垂直于重力方向,允许有一定角度的倾斜。
“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在…”另外一个元件上,它可以是直接在另外一个元件的表面,也可以是与另外一个元件的表面相隔一段距离。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应当理解,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多个”或“多层”等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量。
本申请烹饪器具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煲体及容纳在所述煲体内的内锅,所述煲体的顶部设有中板(1),所述中板(1)为环形,设有环绕所述内锅的中心孔(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孔(10)的顶部边缘设有向上凸伸的挡筋(12),所述挡筋(12)上设有与所述中心孔(10)连通的导水缺口(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板(1)设有形成所述中心孔(10)的内圈侧壁(18),所述中板(1)在所述内圈侧壁(18)的内侧设有一圈积水槽(183),所述积水槽(183)位于所述导水缺口(16)的下方,所述内圈侧壁(18)还设有与所述积水槽(183)连通的漏水口(18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板(1)还设有向下延伸的柱体(19),所述柱体(19)设置在所述内圈侧壁(18)的外侧并设有向下贯通的中空腔(191),所述漏水口(184)与所述中空腔(19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板(1)的外圈设有向上延伸的侧墙(11),所述中心孔(10)的前侧设有前挡筋(121),所述中心孔(10)的后侧设有向上延伸的后挡筋(122),所述前挡筋(121)及所述后挡筋(122)的相对两末端分别与所述侧墙(11)连接,所述侧墙(11)与所述前挡筋(121)及所述后挡筋(122)分别在所述中板(1)的顶面上形成前凹槽(14)和后凹槽(15),所述前凹槽(14)和所述后凹槽(15)相互独立设置,并且所述前挡筋(121)设有所述导水缺口(1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凹槽(15)上放置有可取出的接水盒(6)。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挡筋(122)也设有与所述中心孔(10)连通的另一导水缺口(1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煲体还包括线圈盘组件(3),所述线圈盘组件(3)位于所述中板(1)的下方并包括线圈盘(30),所述线圈盘(30)的周边缘设有沟槽(31),所述沟槽(31)的底壁设有导水孔(3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30)还设有向下延伸的导水柱(33),所述导水孔(32)向下贯穿所述导水柱(3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煲体还包括底座(2),所述底座(2)设有漏水孔(21)以及挡水筋(22),所述漏水孔(21)对应所述导水孔(32)设置,所述挡水筋(22)环绕所述漏水孔(21)并形成容纳腔(23),所述导水柱(33)伸入所述容纳腔(23)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煲体还包括底座(2)、线圈盘组件(3)、保温圈(4)及外壳(5),所述底座(2)形成所述煲体的底部,所述线圈盘组件(3)固定在所述中板(1)的底部,所述保温圈(4)的顶部与所述中板(1)连接,所述保温圈(4)的底部支撑在所述线圈盘组件(3)上,所述外壳(5)设置在所述中板(1)及所述底座(2)之间;所述内锅设有两个把手,所述中板(1)设有对应两个所述把手的两个开口;所述导水缺口(16)的宽度大于等于5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11144.2U CN211432253U (zh) | 2019-12-11 | 2019-12-11 | 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11144.2U CN211432253U (zh) | 2019-12-11 | 2019-12-11 | 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432253U true CN211432253U (zh) | 2020-09-08 |
Family
ID=723105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211144.2U Active CN211432253U (zh) | 2019-12-11 | 2019-12-11 | 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432253U (zh) |
-
2019
- 2019-12-11 CN CN201922211144.2U patent/CN21143225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716261B1 (ko) | 전기 주전자 | |
KR102767254B1 (ko) | 전기 주전자 | |
CN211380772U (zh) | 烹饪器具 | |
JP7353391B2 (ja) | 調理器具、調理器具に用いる調理小物及び制御方法 | |
US4205598A (en) | Electric coffee maker | |
CN211432253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5272079U (zh) | 烹饪器具 | |
KR102716256B1 (ko) | 전기 주전자 | |
JP2018187216A (ja) | 調理器 | |
CN211155205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1432254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1833935U (zh) | 烹饪器具及其锅盖 | |
CN210471878U (zh) | 蒸汽式加热器 | |
CN210871012U (zh) | 用于烹饪器具的锅具和烹饪器具 | |
CN216602447U (zh) | 烹饪器具及其蒸笼组件 | |
CN215272020U (zh) | 烹饪器具及其蒸笼组件 | |
CN218105566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1155183U (zh) | 烹饪器具 | |
CN109222637B (zh) | 一种液体加热器 | |
CN215777394U (zh) | 蒸架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8791746U (zh) | 排液装置及烹饪器具 | |
CN221330929U (zh) | 一种冲泡机及其冲泡装置 | |
CN212234091U (zh) | 烹饪器具及其锅体 | |
CN216907648U (zh) | 内盖、具有该内盖的盖体和具有该盖体的烹饪装置 | |
CN210446649U (zh) | 养生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