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06339U - 线圈加热组件、线圈盘及电磁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线圈加热组件、线圈盘及电磁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06339U
CN211406339U CN201922498208.1U CN201922498208U CN211406339U CN 211406339 U CN211406339 U CN 211406339U CN 201922498208 U CN201922498208 U CN 201922498208U CN 211406339 U CN211406339 U CN 2114063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ing
coil
coil heating
width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49820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金华
易亮
张翼飞
郭兴家
范吉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49820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4063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063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063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圈加热组件、线圈盘及电磁加热装置。线圈加热组件包括绕线结构以及线圈加热单元,其中,绕线结构包括呈相对设置的内侧支架和外侧支架、以及设置在内侧支架和外侧支架之间的绕线柱,内侧支架和外侧支架之间限定出环绕绕线柱设置的绕线槽,内侧支架与外侧支架之间的距离为绕线槽的槽宽;线圈加热单元位于绕线槽内且绕设于绕线柱;其中,绕线槽具有至少一条自绕线槽的槽底朝槽口延伸的等宽线,在等宽线上,绕线槽的槽宽相当,以使得线圈加热单元的宽度在各处均相当。本实用新型旨在改善绕线工艺制得的线圈产生的热场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Description

线圈加热组件、线圈盘及电磁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加热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圈加热组件、线圈盘及电磁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在家电产品中,电磁加热方式几乎全面普及,利用高频电流通过环形线圈产生交变磁场,当导磁体置于磁场上方时,导磁体切割磁力线而产生涡流,从而产生发热效果。
线圈的均匀性会对线圈产生的热场的均匀性造成影响。然而,在现有的电磁加热装置的生产中,为了提高绕制速度,在线圈绕制时往往难以避免地会出现属于不同圈数的导线叠置在同一圈的线槽内的问题,使得重叠处的线圈宽度大于其他区域,从而导致重叠处产生的磁场强度相较同圈绕线的磁场强度更强,进而导致线圈加热不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圈加热组件、线圈盘及电磁加热装置,旨在改善现有绕线工艺制得的线圈产生的热场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线圈加热组件,用于安装在盘座上,所述线圈加热组件包括:
绕线结构,包括呈相对设置的内侧支架和外侧支架、以及设置在所述内侧支架和所述外侧支架之间的绕线柱,所述内侧支架和所述外侧支架之间限定出环绕所述绕线柱设置的绕线槽,所述内侧支架与所述外侧支架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绕线槽的槽宽;以及,
线圈加热单元,位于所述绕线槽内且绕设于所述绕线柱;
其中,所述绕线槽具有至少一条自所述绕线槽的槽底朝槽口延伸的等宽线,在所述等宽线上,所述绕线槽的槽宽相当,以使得所述线圈加热单元的宽度在各处均相当。
可选地,所述等宽线设有多条,所述绕线槽在多条所述等宽线的槽宽相当;或者,
所述内侧支架和所述外侧支架之间的间隙在各处均相当。
可选地,所述内侧支架在所述等宽线处均设有自所述绕线槽的槽底朝槽口延伸的内侧压线筋;和/或,
所述外侧支架在所述等宽线处均设有自所述绕线槽的槽底朝槽口延伸的外侧压线筋。
可选地,所述绕线柱的外边缘上的点到所述绕线柱的中心的距离至少部分位置不等,以使得所述绕线柱呈非圆形设置。
可选地,所述绕线柱至少具有一条对称轴。
可选地,所述绕线柱的形状为多边形;或者,
所述绕线柱呈边角为圆弧过渡的多边形设置。
可选地,所述线圈加热单元的绕线层数为一层。
可选地,所述内侧支架和所述外侧支架均呈平型设置;或者,
所述内侧支架和所述外侧支架均呈弯曲状设置,以使得所述线圈加热单元的形状与所在位置处的所述盘座的形状相适配。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线圈盘,所述线圈盘包括:
盘座,具有安装侧;以及,
多个线圈加热组件,呈环形阵列间隔设置在所述盘座的安装侧;
所述线圈加热组件包括:
绕线结构,包括呈相对设置的内侧支架和外侧支架、以及设置在所述内侧支架和所述外侧支架之间的绕线柱,所述内侧支架和所述外侧支架之间限定出环绕所述绕线柱设置的绕线槽,所述内侧支架与所述外侧支架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绕线槽的槽宽;以及,
线圈加热单元,位于所述绕线槽内且绕设于所述绕线柱;
其中,所述绕线槽具有至少一条自所述绕线槽的槽底朝槽口延伸的等宽线,在所述等宽线上,所述绕线槽的槽宽相当,以使得所述线圈加热单元的宽度在各处均相当。
可选地,多个所述线圈加热组件的所述线圈加热单元的宽度均相当。
可选地,多个所述线圈加热单元的绕线方向相同。
可选地,至少两个相邻所述线圈加热单元的绕线方向相反。
可选地,多个所述线圈加热组件的数量为偶数,且偶数个所述线圈加热组件中,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线圈加热单元的绕线方向相反。
可选地,所述盘座包括底部以及自所述底部的周缘朝一侧延伸的侧部。
可选地,每一所述线圈加热组件自所述盘座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盘座的侧部,且在所述盘座的周向和/或在自所述盘座的底部到侧部的方向上,所述线圈加热组件呈与所述盘座相适配的弯曲状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磁加热装置,所述电磁加热装置包括线圈盘,所述线圈盘包括:
盘座,具有安装侧;以及,
多个线圈加热组件,沿所述盘座的周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盘座的安装侧;
所述线圈加热组件包括:
绕线结构,包括呈相对设置的内侧支架和外侧支架、以及设置在所述内侧支架和所述外侧支架之间的绕线柱,所述内侧支架和所述外侧支架之间限定出环绕所述绕线柱设置的绕线槽,所述内侧支架与所述外侧支架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绕线槽的槽宽;以及,
线圈加热单元,位于所述绕线槽内且绕设于所述绕线柱;
其中,所述绕线槽具有至少一条自所述绕线槽的槽底朝槽口延伸的等宽线,在所述等宽线上,所述绕线槽的槽宽相当,以使得所述线圈加热单元的宽度在各处均相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绕线结构包括呈相对设置的内侧支架和外侧支架、以及设置在内侧支架和外侧支架之间的绕线柱,从而在内侧支架和外侧支架之间限定出环绕绕线柱设置的绕线槽,通过在绕线槽中设置至少一条等宽线,使得在绕制线圈时,经过等宽线的导线被槽宽限制,使得绕制形成的线圈加热单元的宽度在各处均相当。由于线圈加热单元的宽度在各处均相当,则至少同一圈绕线产生的磁场强度相当,从而提高了线圈加热组件的加热均匀性,而且得益于这种线圈加热组件的结构,可以提高绕线速度的同时确保不会出现导线叠置的问题,更易于控制线圈加热组件的品质。此外,本实用新型线圈加热组件可以单独加工,待加工完成后再安装到盘座上,不仅有效提高了线圈盘的加工效率,而且有助于线圈加热单元的维修和拆卸。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线圈加热组件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述线圈加热组件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所述线圈加热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线圈加热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线圈加热组件的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线圈盘的一实施例的加热区域分布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线圈盘的另一实施例的加热区域分布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磁加热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所述电磁加热装置的截面图;
图10为图8中所述电磁加热装置的内锅中形成的气泡冲出区域的俯视图;
图11为图8中所述电磁加热装置的内锅热场形成时热量气泡走向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热量气泡走向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352067120000041
Figure BDA000235206712000005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异效果,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以及附图做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线圈的均匀性会对线圈产生的热场的均匀性造成影响。然而,在现有的电磁加热装置的生产中,为了提高绕制速度,在线圈绕制时往往难以避免地会出现属于不同圈数的导线叠置在同一圈的线槽内的问题,使得重叠处的线圈宽度大于其他区域,从而导致重叠处产生的磁场强度相较同圈绕线的磁场强度更强,进而导致线圈加热不均匀。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圈加热组件100,旨在改善现有的线圈加热单元2产生的热场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图1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线圈加热组件100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施例线圈加热组件100包括绕线结构1和线圈加热单元2,通常作为加热单元被安装在盘座210上,盘座210上可以安装一个或者多个线圈加热组件100。绕线结构1包括内侧支架11、外侧支架12和绕线柱13,其中,内侧支架11和外侧支架12呈相对设置;绕线柱13设置在内侧支架11和外侧支架12之间。内侧支架11和外侧支架12之间限定出环绕绕线柱13设置的绕线槽3,内侧支架11与外侧支架12之间的距离即为绕线槽3的槽宽d。线圈加热单元2位于绕线槽3内,且以绕线柱13为中心轴绕制形成。其中,绕线槽3具有至少一条自绕线槽3的槽底31朝槽口32延伸的等宽线33,在等宽线33上,绕线槽3的槽宽d相当,以使得线圈加热单元2的宽度D在各处均相当。
等宽线33是指自绕线槽3的槽底31朝槽口32延伸的虚拟线,具体而言,等宽线33意味着在该虚拟线上的任意位置,绕线槽3的槽宽d相当,如图3所示,A1为一等宽线33上槽口32处的槽宽d,A2为该等宽线33上绕线槽3的槽底31处的槽宽d,A3为该等宽线33上任意位置(不包括槽口32和槽底31)的槽宽d,A1=A2=A3;B1为另一等宽线33上绕线槽3的槽宽d。需要说明,本文中涉及“相当”的描述并不单纯限定为“相等”的含义,还可以包括存在一定误差的情况,即“约等于或者近似于相等”。本实用新型不限定等宽线33的条数,可以设置一条或者多条,只需确保导线21在等宽线33的槽宽d限制下可以最终达到线圈加热单元2的宽度D在各处均相当的绕线效果即可。需要说明的是,线圈加热单元2的宽度D是指线圈加热单元2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的间距。
在绕制线圈时,经过等宽线33的导线21受槽宽d(即内侧支架11和外侧支架12之间的间隙的高度)限制,只能绕制出相同宽度的线圈,最终使得绕制形成的线圈加热单元2的宽度D在各处均相当。由于线圈加热单元2的宽度D在各处均相当,则至少同一圈绕线各处产生的磁场强度相当,从而提高了线圈加热组件100的加热均匀性,而且得益于这种线圈加热组件的结构,可以提高绕线速度并确保不会出现导线21叠置的问题,更易于控制线圈加热组件100的品质。此外,本实用新型线圈加热组件100可以单独加工,待加工完成后再安装到盘座210上,不仅有效提高了线圈盘200的加工效率,而且有助于线圈加热单元2的维修和拆卸。
其中,绕线柱13可以安装在内侧支架11上,也可以安装在外侧支架12上,其固定方式可以是熔接或者采用螺接件等连接结构固定连接,还可以与内侧支架11或者外侧支架12呈一体成型设置。
此外,还可以在内侧支架11或者外侧支架12上设置多个散热通孔14以便于线圈加热单元2散热,一方面可以避免线圈加热单元2过热,延长线圈加热组件100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也能避免过热导致的安全隐患,提高产品的使用安全性。
为进一步提高线圈加热组件100的加热均匀性,本实施例等宽线33设有多条,且绕线槽3在多条等宽线33的槽宽d相当,如此,导线21被多个等宽线33限制,从而确保了绕制出的线圈加热单元2的品质,可以有效提高绕制效率。
作为优选实施例,本实施例内侧支架11和外侧支架12之间的间隙在各处均相当,如此,可以确保绕制出各处等宽的线圈加热单元2,从而确保线圈加热组件100可以均匀加热。
为了实现自绕线槽3的槽底31朝槽口32延伸的等宽线33上,绕线槽3的槽宽d相当这一效果,就需要在这一等宽线33上,内侧支架11和外侧支架12之间的间距始终保持不变,这就需要对内侧支架11或者外侧支架12的形状严格控制。本实施例内侧支架11在等宽线33处均设有自绕线槽3的槽底31朝槽口32延伸的内侧压线筋(图中未画出),此时,槽宽d为内侧压线筋与外侧支架12之间的间距,设置内侧压线筋可以降低内侧支架11的加工难度,纵使内侧支架11的形状不足以保证其与外侧支架12之间的间隙在等宽线方向上始终一致,在内侧支架11朝向外侧支架12的一侧设置内侧压线筋即可很容易地实现槽宽d相当这一效果;同样地,也可以在外侧支架12朝向内侧支架11的一侧设置外侧压线筋(图中未画出),具体地,外侧支架12在等宽线33处均设有自绕线槽3的槽底31朝槽口32延伸的外侧压线筋。此外,也可以同时设置内侧压线筋和外侧压线筋,只需确保等宽线33上绕线槽3的槽宽d相当即可。
参阅图1、图4和图5,绕线柱13的形状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非圆形,具体来说,绕线柱13为非圆形时,绕线柱13的外边缘上的点到绕线柱13的中心的距离至少部分位置不等。
进一步地,绕线柱13的形状可以是多边形、呈边角为圆弧过渡的多边形、椭圆形或者异形等,其中,多边形包括但不限于正多边形,还可以是边长不等的多边形,异形可以是花型、短轴不对称的近椭圆形以及图5所示的形状等。而由于线圈加热单元2是以绕线柱13为中心轴绕制形成,因此,线圈加热单元2的形状形成于绕线柱13的形状而具有与绕线柱13一致的形状,例如圆形或者非圆形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绕线柱13至少具有一条对称轴,从而使得形成的线圈加热单元2也具有对称结构,如此,可以使得线圈加热组件100加热均匀。
线圈加热单元2的绕线层数可以是一层,也可以是多层。本实施例绕线层数优选为一层,参阅图2,当绕线层数为一层时,等宽线33上的绕线槽3的槽宽d可以设计成恰好能容纳单层导线21的宽度,此时等宽线33上绕线槽3的槽宽d对线圈加热单元2的宽度均匀性的控制效果最明显,其形成的线圈加热组件100的加热均匀性也最好。
线圈加热组件100被用于安装在盘座210上,安装时,线圈加热组件100到所在位置处的盘座210的间距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线圈加热组件100的加热均匀性。当内侧支架11和外侧支架12均呈平型设置时,线圈加热组件100可以适配于平板型的盘座210;当内侧支架11和外侧支架12均呈弯曲状设置,以使得线圈加热单元2的形状与所在位置处的盘座210的形状相适配时,如图1以及图6所示,线圈加热组件100可以适配于非平板型的盘座210,并能确保线圈加热组件100上的任意位置到其所在位置处的盘座210的间距相当,相应地,在锅具置于盘座210的一侧进行加热时,线圈加热组件100上的任意位置与该位置在锅具上的投影位置之间的距离保持相当,从而使得线圈加热组件100在锅具上形成的热场分布均匀。
此外,线圈加热组件100还可以包括磁条。磁条设置在线圈加热单元2远离盘座210的一侧,有助于阻隔线圈加热单元2产生的朝向远离盘座210方向的磁场,从而防止线圈加热组件100漏磁;同时磁条自身产生一定的磁场,通过调整磁条的延伸方向,有助于增强线圈加热组件100磁场强度,增强加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线圈盘200以及电磁加热装置300。具体地,电磁加热装置300设有线圈盘200(线圈盘200的具体结构在下文有详细介绍),只要具有线圈盘200的电磁加热装置300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说的电磁加热装置300。电磁加热装置300可以是电磁炉、电饭煲、煎烤机或者压力锅等,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及效果,现以电饭煲为例进行说明,线圈盘200通常被设置在电饭煲的内锅310的下方,线圈盘200产生的磁场作用于导磁材质的内锅310,而在内锅310上转化为热场,使内锅310发热,从而达到对内锅310中的食材加热的目的。
图6至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圈盘200的实施例;图8至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加热装置300的实施例。
参阅图6至图7,线圈盘200包括盘座210以及多个线圈加热组件100。其中,盘座210具有安装侧,多个线圈加热组件100沿盘座210的周向间隔设置在盘座210的安装侧,线圈加热组件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线圈盘200中的线圈加热组件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多个线圈加热组件100间隔设置在盘座210的安装侧,使得多个线圈加热组件100在内锅310上可以形成多个热场,在多个间隔分布的热场作用下,内锅中的食材翻滚更加剧烈,食材之间发生激烈冲击,从而使得食材中的营养成分充分析出,提高了烹饪质量。同时,多个线圈加热组件100沿盘座210的周向设置,使得多个热场也沿着内锅310的周向分布,一方面,由于采用的线圈加热组件100具有加热均匀、品质易于控制的优点,从而保证了线圈盘200的加热效果;另一方面,由于食材与内锅310的接触面会形成结膜,在因热场形成的热量气泡10会从结膜的薄弱处冲出,当多个热场沿周向间隔分布时,不仅可以使得热场在内锅310上分布更加均匀,而且由于热场是沿周向排布的,内锅310底部的中心区域没有热场分布,从而避免了中心区域以及内锅310侧壁与内锅310底部的连接处成为热量气泡10的集中冲出区,避免了因热量大部分集中在内锅310侧壁与内锅310底部的连接处以及中心区域处导致的内锅310中的食材受热不均匀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烹饪质量。
参阅图8,以线圈盘200包括四个线圈加热组件100的情况为例。参阅图10,四个线圈加热组件100沿盘座210的周向间隔设置在盘座210的安装侧,从而在电饭煲的内锅310上对应形成四个沿内锅310的周向分布的环形热场,每个环形热场均会产生很强的热量气泡10。在煮米饭时,大米与内锅310的接触面会形成结膜,这些热量气泡10会从结膜的薄弱处冲出,由于薄弱处一般为每个线圈加热单元2对应的环中心区域以及线圈加热单元2的外部,气泡走向20如图11和图12所示,从而形成了内气泡冲出区40以及外气泡冲出区50。而当四个线圈加热组件100周向分布时,四个线圈加热组件100环绕形成一个花型的中心预留区域30,四个线圈加热组件100各自的外气泡冲出区50可以覆盖到中心预留区域30,但又不至于在中心预留区域30处完全重合,从而使得中心预留区域30处的大米受热均匀,煮好的米饭中心不会因沸腾过剧(热量气泡10集中冲出)而偏烂。此外,四个线圈加热组件100各自的外气泡冲出区50和内气泡冲出区40在内锅310上均匀分布,也使得热量气泡10的冲出区分布更加均匀,进而使得大米的受热更加均匀。
每一线圈加热组件100中,线圈加热单元2的宽度在各处均相当。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线圈盘200中,多个线圈加热组件100分别对应的多个线圈加热单元2的宽度均相当,如此,可以确保每个线圈加热组件100在内锅310产生的热量也是相同的,有助于内锅310各处的热量分布均衡,避免了在煮饭过程中,因大米受热不均匀而出现米饭软硬度不同的情况。
此外,多个线圈加热组件100在盘座210的安装侧上的分布优选为以盘座210的中心为中心呈环形阵列排布,如此,可以使多个线圈加热组件100在内锅310上形成的热场分布更加均匀。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盘座210包括底部以及自底部的周缘朝一侧延伸的侧部。
参阅图8和图9,每一个线圈加热组件100均同时分布在底部、侧部以及底部和侧部的连接处,如此,可以使得线圈盘200的热场覆盖内锅310的底部、侧部以及底部和侧部的连接处,从而使热量气泡10的冲出区域遍布内锅310各处,提升了产品的使用效果。
每一线圈加热组件100自盘座210的底部延伸至盘座210的侧部,且在自盘座210的底部到侧部的方向上,线圈加热组件100呈与盘座210相适配的弯曲状设置,即在从盘座210的中心到盘座210的边缘的方向上,线圈加热组件100的形状配合盘座210安装侧的形状变化,从而使得该方向上,线圈加热组件100与盘座210各处的间距保持相当,相应地,线圈加热组件100与内锅310在该方向上的距离也能保持相当,进而使得线圈加热组件100可以对内锅310在该方向上均匀加热。进一步地,还可以在该方向上,使每一线圈加热组件100与盘座210之间的间距均保持相当,如此,每一线圈加热组件100在内锅310产生的热量也能尽可能地保持一致。
本实施例线圈加热组件100在盘座210的周向上同样也可以呈弯曲状设置,以使得线圈加热组件100与盘座210的安装侧在周向上形状适配,从而使得周向上,线圈加热组件100与盘座210各处的间距保持相当,相应地,线圈加热组件100与内锅310在周向上的距离也能保持相当,进而使得线圈加热组件100可以对内锅310在周向上均匀加热。进一步地,还可以在周向上,使每一线圈加热组件100与盘座210之间的间距均保持相当,如此,每一线圈加热组件100在内锅310产生的热量也能尽可能地保持一致。
作为优选实施例,在盘座210的周向上以及在自盘座210的底部到侧部的方向上,本实施例线圈加热组件100均呈与盘座210相适配的弯曲状设置,从而可以使得线圈加热组件100可以对内锅310在周向以及自盘座210的底部到侧部的方向上都能够均匀加热。
此外,对于设置多个线圈加热组件100的线圈盘200而言,各线圈加热单元2的绕线方向既可以为逆时针方向,也可以为顺时针方向,通过对多个线圈加热单元2的绕线方向进行组合,可以调整加热区域201的分布位置,提供多种加热方式。
具体地,如图7所示,提供本实用新型线圈盘200的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多个线圈加热单元2的绕线方向相同,即所有的线圈加热单元2均沿逆时针方向绕制,或者均沿顺时针方向绕制,这种情况下,相邻线圈加热单元2的磁场方向相同,从而形成相斥磁场,进而使得加热区域201集中在线圈加热单元2的中心。
此外,提供本实用新型线圈盘200的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中,至少两个相邻线圈加热单元2沿相反方向绕线,即线圈盘200的多个线圈加热单元2中,至少存在两个呈相邻设置的线圈加热单元2,其中一个沿逆时针方向绕制,另一个沿顺时针方向绕制。这种情况下,呈相反方向绕线的两个相邻线圈加热单元2的磁场方向相反,从而形成相吸磁场,进而使得加热区域集中在这两个相邻线圈加热单元2之间的区域;而剩余的其他线圈加热单元2由于绕线方向相同,从而使加热区域集中在线圈加热单元2的中心。
此外,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线圈盘200的第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线圈加热组件100的数量为偶数,而且在这偶数个线圈加热组件100中,任意相邻的两个线圈加热单元2的绕线方向相反。这种情况下,任意相邻的两线圈加热单元2的磁场方向相反,从而使得加热区域201集中在相邻的两线圈加热单元2之间的区域。
进一步地,还可以设置成多个线圈加热单元2彼此均为独立控制,从而可以控制由多个线圈加热单元2形成的多个加热区域201同时工作或者部分工作,从而进一步调整加热区域201的分布位置,以适应不同的加热要求。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线圈加热组件,用于安装在盘座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加热组件包括:
绕线结构,包括呈相对设置的内侧支架和外侧支架、以及设置在所述内侧支架和所述外侧支架之间的绕线柱,所述内侧支架和所述外侧支架之间限定出环绕所述绕线柱设置的绕线槽,所述内侧支架与所述外侧支架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绕线槽的槽宽;以及,
线圈加热单元,位于所述绕线槽内且绕设于所述绕线柱;
其中,所述绕线槽具有至少一条自所述绕线槽的槽底朝槽口延伸的等宽线,在所述等宽线上,所述绕线槽的槽宽相当,以使得所述线圈加热单元的宽度在各处均相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等宽线设有多条,所述绕线槽在多条所述等宽线的槽宽相当;或者,
所述内侧支架和所述外侧支架之间的间隙在各处均相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支架在所述等宽线处均设有自所述绕线槽的槽底朝槽口延伸的内侧压线筋;和/或,
所述外侧支架在所述等宽线处均设有自所述绕线槽的槽底朝槽口延伸的外侧压线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柱的外边缘上的点到所述绕线柱的中心的距离至少部分位置不等,以使得所述绕线柱呈非圆形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柱至少具有一条对称轴。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柱的形状为多边形;或者,
所述绕线柱呈边角为圆弧过渡的多边形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加热单元的绕线层数为一层。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支架和所述外侧支架均呈平型设置;或者,
所述内侧支架和所述外侧支架均呈弯曲状设置,以使得所述线圈加热单元的形状与所在位置处的所述盘座的形状相适配。
9.一种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包括:
盘座,具有安装侧;以及,
多个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线圈加热组件,沿所述盘座的周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盘座的安装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线圈加热组件的所述线圈加热单元的宽度均相当。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线圈加热单元的绕线方向相同。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相邻所述线圈加热单元的绕线方向相反。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线圈加热组件的数量为偶数,且偶数个所述线圈加热组件中,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线圈加热单元的绕线方向相反。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盘座包括底部以及自所述底部的周缘朝一侧延伸的侧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线圈加热组件自所述盘座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盘座的侧部,且在所述盘座的周向和/或在自所述盘座的底部到侧部的方向上,所述线圈加热组件呈与所述盘座相适配的弯曲状设置。
16.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至15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盘。
CN201922498208.1U 2019-12-31 2019-12-31 线圈加热组件、线圈盘及电磁加热装置 Active CN2114063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98208.1U CN211406339U (zh) 2019-12-31 2019-12-31 线圈加热组件、线圈盘及电磁加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498208.1U CN211406339U (zh) 2019-12-31 2019-12-31 线圈加热组件、线圈盘及电磁加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06339U true CN211406339U (zh) 2020-09-01

Family

ID=72211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498208.1U Active CN211406339U (zh) 2019-12-31 2019-12-31 线圈加热组件、线圈盘及电磁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063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406339U (zh) 线圈加热组件、线圈盘及电磁加热装置
CN203661329U (zh) 一种双环电磁加热线圈盘、线圈盘架及电饭煲
CN206564709U (zh) 线圈盘及电磁烹饪器具
CN104219809B (zh) 一种局部对流加热的电磁线盘及电磁烹饪器具
CN204316768U (zh) 电磁加热装置及具有该电磁加热装置的电炊具
EP3456224B1 (en) Cooking utensil
CN111107684A (zh) 一种电磁加热组件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CN204733405U (zh) 电磁炉磁条及电磁炉
CN213028609U (zh) 线圈盘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CN217064051U (zh) 线圈盘和烹饪电器
CN218071846U (zh) 线圈盘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CN209748848U (zh) 线圈盘和烹饪炊具
CN211184318U (zh) 一种线圈盘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CN211184316U (zh) 一种电磁加热组件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CN211184313U (zh) 一种绕线结构、线圈盘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CN221202795U (zh) 支架、线盘组件和加热装置
CN209608892U (zh) 线圈盘座、线圈盘及电磁烹饪器具
CN215647463U (zh) 线圈盘组件及电磁烹饪器具
CN211860584U (zh) 绕线结构、线圈盘及电磁加热装置
CN215914133U (zh) 锅具和烹饪器具
CN220192735U (zh) 煲体及烹饪器具
CN213073161U (zh) 线圈安装组件、电磁加热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CN215647461U (zh) 线圈盘及电磁烹饪器具
JP2000348856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219181716U (zh) 一种多绕组矩形电磁加热线圈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