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70873U - 一种门阀,及具有该门阀的插秧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门阀,及具有该门阀的插秧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370873U CN211370873U CN201921610488.4U CN201921610488U CN211370873U CN 211370873 U CN211370873 U CN 211370873U CN 201921610488 U CN201921610488 U CN 201921610488U CN 211370873 U CN211370873 U CN 21137087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oil port
- valve
- cavity
- rotary val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liding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用机械设备领域,一种门阀,包括阀体,以及设置于阀体内部的转阀芯和截止阀芯;所述阀体内设有转阀腔和截止阀腔,阀体上设有与所述转阀腔相通的油口P、油口A、油口T1和油口T2;所述油口P与油口A之间的油路经过所述转阀腔和所述截止阀腔,截止阀芯设置于截止阀腔内,并处于转阀腔与油口A之间的油路中用于控制该油路的通断;所述转阀芯设置于转阀腔内,用于同步控制油口T1、油口T2分别与油口P的油路通断;油口T1和油口T2通过转阀腔始终相通。该方案在同一阀体内设置转阀芯和截止阀芯,从而控制多条油路的通断,从而提供一种高度集成化的门阀,简化结构,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用机械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门阀,及具有该门阀的插秧机。
背景技术
插秧机是将水稻秧苗定植在水田中的种植机械,其不仅替代了人工插植作业的过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插秧的功效和插植质量,实现了合理密植,其规范的栽植,有利于后续作业的机械化。插秧机工作的时候,将秧苗以群体状态整齐放入秧箱,苏子和秧箱的横向移动,使取秧器逐次分格取走一定数量的秧苗,在插秧轨迹控制机构作用下,按农艺要求将秧苗插入泥土中,取秧器再按一定轨迹回至秧箱取秧。插秧机在插秧的时间,由于地面有坑洼,因此为了保证插秧的成活率和插秧深度,需要实时根据地面情况进行调节。
如上所述,插秧机在工作时一方面需要通过HST控制车辆前行和后退,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油缸控制苗台高度;上述HST和油缸的控制均由液压阀所控制。现有的控制高速插秧机苗台升降的阀,功能较单一,如专利号为201620440681.8,专利名称为《高速插秧机秧箱升降机构液压缸位置控制系统》的专利文件中披露“所述液压传动系统包括液压泵、三位四通伺服换向阀、液压缸、安全阀;液压泵、三位四通伺服换向阀、液压缸依次连接;放大转换元件为信号增益元件,经过其增益的信号控制三位四通伺服换向阀动作,调整液压缸的位置”,并参考该专利文件的说明书附图1。
又如公开号为“CN109779996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文本中记载的一种控制插秧机秧台升降的多功能阀,包括依次连接的换向阀、梭阀、液控单向阀、截止阀、单向节流阀和提升油缸,所述换向阀为五位四通换向阀,所述换向阀的第一出油口分别与梭阀的第一油口和液控单向阀的主油路连通,所述换向阀的第二出油口分别与梭阀的第二油口和液控单向阀的副油口连通,所述梭阀的出油口连接有卸载阀,所述液控单向阀上还设置有与其副油口连通的节流泄压孔,所述节流泄压孔与油箱连接;所述换向阀包括上升位、节流上升位、中位、节流下降位和下降位,所述单向节流阀的出油口与提升油缸的一个腔连通,所述提升油缸的另一个腔与油箱连通,所述换向阀的换向动作控制提升油缸的升降。
上述两篇文献所体现的现有插秧机上所采用的多功能阀结构复杂,集成度底,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门阀,在同一阀体内设置转阀芯和截止阀芯,从而控制多条油路的通断,包括油缸输出量的控制,以及下一路液压装置的控制;从而提供一种高度集成化的门阀,简化结构,降低成本。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具有该门阀的插秧机。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门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以及设置于阀体内部的转阀芯和截止阀芯;
所述阀体内设有转阀腔和截止阀腔,阀体上设有与所述转阀腔相通的油口P、油口A、油口T1和油口T2;所述油口P与油口A之间的油路经过所述转阀腔和所述截止阀腔,截止阀芯设置于截止阀腔内,并处于转阀腔与油口A之间的油路中用于控制该油路的通断;所述转阀芯设置于转阀腔内,用于同步控制油口T1、油口T2分别与油口P的油路通断;油口T1和油口T2通过转阀腔始终相通。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涉及一种门阀,该门阀包括阀体,以及设置于阀体内部的转阀芯和截止阀芯;阀体上设有与所述转阀腔相通的油口P、油口A、油口T1和油口T2;其中的油口P为连接液压源的进油口,油口T1是连接下一路液压装置,作为出油口,油口A和油口T2分别连接油缸小腔室和油缸大腔室,作为进出油口。上述方案中,转阀芯设置于转阀腔内,用于同步控制油口T1、油口T2分别与油口P的油路通断;而截止阀芯设置于截止阀腔内,并处于转阀腔与油口A之间的油路中用于控制该油路的通断。故上述方案在同一阀体内设置转阀芯和截止阀芯,从而控制多条油路的通断,包括油缸输出量的控制,以及下一路液压装置的控制;从而提供一种高度集成化的门阀,简化结构,降低成本。
作为优选,所述转阀腔内壁与转阀芯之间构成第一腔室,油口P、油口A与转阀腔的第一腔室相通;所述转阀芯的阀芯侧壁上设有两个缺口,两个缺口与所述第一腔室相通,油口T1、油口T2与转阀腔之间的第一油路连接口与所述缺口处于同一轴向位置上;两个缺口之间构成用于封堵油口T1、油口T2与转阀腔之间的第一油路连接口的封堵部。上述方案提供一种具体实施方案,该方案中的油口P、油口A通过转阀腔的第一腔室始终相通,进而将油口P与油口A之间的通断由截止阀芯进行控制;而所述油口T1与油口T2能够与转阀腔的第一腔室相通,但通过转阀芯的转动进行控制;当转阀芯上的缺口与油口T1、油口T2与转阀腔之间的第一油路连接口相对时,油口T1、油口T2分别与油口P的油路打开;当所述转阀芯上的封堵部与油口T1、油口T2与转阀腔之间的第一油路连接口相对时,油口T1、油口T2分别与油口P的油路关闭。
作为优选,所述转阀腔内壁与转阀芯之间还构成第二腔室,第二腔室与第一腔室不相通;油口T1、油口T2与转阀腔的第二腔室通过油路连接相通。上述方案中,通过转阀腔的第二腔室使油口T1、油口T2始终相通,如上述记载,油口T1是连接下一路液压装置,作为出油口,油口A和油口T2分别连接油缸小腔室和油缸大腔室。上述方案为了解决的问题是在门阀向油口A送油时,油缸小腔室的储油量变大,活塞运动将油缸大腔室内的液压油压出,并由油口T2流入第二腔室后由油口T1排出。上述方案中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可以是在转发芯的阀芯侧壁上设有沿其周向设置的凹槽,从而与转阀腔内壁之间构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也可以是转阀腔内壁相比于转发芯的阀芯侧壁外凸形成凹槽,从而形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作为优选,所述转阀芯的阀芯侧壁上还设有沿其周向设置的多条等压槽。上述等压槽的设置是为了保证转阀芯周向所受到的压力一致。
作为优选,所述转阀芯的一端伸出于所述阀体,转阀芯的另一端处于所述阀体内部;所述阀体内设有用于封闭转阀腔一侧开口的螺塞,螺塞与所述转阀芯的内端部相抵。
作为优选,所述转阀芯的内部设有沿其轴向设置的卸油腔,卸油腔通过转阀芯侧壁上的通孔与所述第二腔室相通;所述转阀芯的内端部上设有与所述卸油腔相通的卸油槽。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转阀芯是转动设置于转阀腔内,故转阀芯与转阀腔内壁之间并无法完全保证密封,存在液压油渗透;但若由液压油持续积累,则会导致转阀腔内压力增大;在此方案下,在转阀芯的内部设有沿其轴向设置的卸油腔,并在转阀芯的内端部上设有与所述卸油腔相通的卸油槽;当渗透的液压油流至转阀芯的内端部上时,会由卸油槽流入卸油腔,并最终返回至转阀腔的第二腔室,由油口T1排出。采用如此方案,可解决转阀控制所存在的渗油导致的腔内压力增大的问题,并将上述渗出的液压油重新引入液压系统中,从而保证转阀能够正常工作。
作为优选,所述截止阀芯连接于所述阀体上,并能够相对阀体轴向调节;所述截止阀腔与截止阀芯之间构成第三腔室,油口A与截止阀腔的第三腔室相通;所述截止阀芯的内端部上设有锥形封口端,锥形封口端用于封堵第三腔室与转阀腔之间的油道。上述技术方案中,截止阀芯具体可采用螺纹连接于阀体上,从而在截止阀芯转动时相对于阀体产生轴向运动,截止阀芯内端的锥形封口端对于第三腔室与转阀腔之间的油道控制通断,进一步控制油口A和油口P之间的通断。上述方案中的第三腔室,可参照上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所构成方案。
作为优选,所述阀体内还设有溢流阀腔,溢流阀腔分别连接油口P和油口T1;所述溢流阀腔内设有溢流阀芯,溢流阀芯用于控制油口P和油口T1之间油路通断。
作为优选,所述溢流阀芯连接于所述阀体上,并能够相对阀体轴向调节;所述溢流阀腔与溢流阀芯之间构成与所述油口P相通的第四腔室,以及与所述油口T1相通的第五腔室,所述溢流阀芯控制第四腔室与第五腔室之间的通断。上述方案中,在阀体内还设有溢流阀腔,并在其内设置溢流阀芯;当阀体内部液压较大时,可控制上述溢流阀芯实现泄压,泄压的液压油由油口P依次流过第四腔室、第五腔室,最终经油口T1排出。
一种插秧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所述的门阀;所述门阀阀体上的油口P连接液压源,油口A连接油缸小腔室,油口T2连接油缸大腔室,油口T1连接下一路液压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创造的插秧机整体示意图。
图2为苗台上的插植深浅调节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门阀控制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门阀控制装置的传动结构示意图。
图5为门阀控制装置连接连接插值离合器部分的示意图。
图6为门阀控制装置的驱动块结构示意图。
图7为门阀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门阀一侧剖开示意图。
图9为门阀的第一剖面示意图。
图10为门阀的第二剖面示意图。
图11为门阀中的转阀芯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插秧机所用的液压系统示意图。
图13为HST操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13所示,一种插秧机,包括机架11,以及设置于所述机架11后侧的苗台12,以及驱动所述苗台12升降的油缸2,所述控制所述油缸2输出量的门阀3,以及与所述驱动门阀3的门阀操作装置4。整体来说,所述插秧机主要包括动力部和插植部两部分,而动力部又分为发动机、HST、变速箱、底盘、覆盖件、液压、电器等。HST,即静液压无级变速器的英文简称,作用是通过集成在一起的一套液压装置改变泵排量从而控制液压马达的输出转速和转向。动力传输路线为:发动机—HST—变速箱—驱动轮。插值部一般分为门阀控制装置4、门阀3、油缸2、升降苗台12、插值机构等;其中,门阀控制装置4控制门阀3运行,进一步控制油缸2输出量,从而调节苗台12升降,插值器在苗台12下降状态时进行插值。其中,插值部中的插值机构并非本次申请的创新点,故省略对其的描述;具体地,插值机构的结构可以参见申请人先前申请的,公开号为“CN109892081A”,发明创造名称为《及一种水稻插秧机的插植机构》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文本。
如图1和2所示,所述插秧机的苗台12上设有插植深浅调节装置,包括设置于苗台12支架上的中央浮板总成和深浅调节总成。所述深浅调节总成包括定位在苗台支架121上的调节轴51,以及驱动所述调节轴51旋转的手柄52。具体来说,所述手柄52的下端部连接在调节轴51上,手柄52能够驱动所述调节轴51限位转动。所述苗台支架121上设有插值档位板,手柄52穿过所述插值档位板,插值档位板上设有多个档位用于限制所述手柄52位置。
所述中央浮板总成包括中央浮板54,中央浮板54与所述调节轴51通过第一联杆55相连接,且中央浮板54通过拉绳组件连接苗台12升降控制系统(此处所指的苗台升降控制系统在本实施例中具体体现为门阀操作装置4)。该技术方案涉及一种插植深浅调节装置,该插植深浅调节装置中可通过外力作用于所述手柄52,手柄52驱动调节轴51转动,从而使中央浮板54以调节轴51为轴心,以第一联杆55为摆动臂而摆动一定角度,进而使中央浮板54相对于苗台支架121的高度发生变化,由于该插植深浅调节装置使用时,中央浮板54贴合地面,故苗台支架121上的插值部的高度发生变化,进而调节插植部对秧苗的插植深浅。在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中央浮板54的中部与所述第一联杆55相铰接,中央浮板54的前端部通过拉绳组件连接苗台12升降控制系统。该技术方案中,中央浮板54采用一种类似杠杆结构,中央浮板54的中部铰接设置,中央浮板54的后端部或前端部贴合地面,随着地形高低变化,中央浮板54以中部的铰接点为轴心摆动,并由杠杆原理放大上述摆动,最终通过前端部的拉绳组件反馈至苗台12升降控制系统中。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苗台支架121上还设有联杆机构,调节轴51通过联杆机构与所述拉绳组件相连接。所述拉绳组件的牵引端随调节轴51转动进行调节。如背景技术中记载工作中,中央浮板54贴合地面,并将地形高低实时通过拉绳组件57反馈给苗台12升降控制系统,进行苗台12高度调整。而该方案中,苗台支架121上还设有联杆机构,通过设置联杆机构使得拉绳组件57的牵引端与调节轴51联动,当上述通过手柄52调整中央浮板54高度的方案时,调节轴51的转动通过联杆机构带动拉绳组件57的牵引端同步进行调整,从而避免了影响上述仿形结构根据地形高低自动进行高度调整的功能,调整插值深度更为方便。在如图中所示的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联杆机构包括第二联杆561、第三联杆562、第四联杆563和活动板564。所述活动板564铰接设置在苗台支架121上,第四联杆563连接在活动板564上并随活动板564沿其铰接端D同步转动,拉绳组件57的牵引端B活动设置在第四联杆563的上端部上,第二联杆561的下端部连接在调节轴51上,第三联杆562的两端部分别与第二联杆561的上端部与第四联杆563的下端部之间活动连接。所述活动板564的铰接端D与拉绳组件57的牵引端B的连接线与第一联杆55平行且相等,第二联杆561的长度等于活动板564的铰接端D到第四联杆563的下端部连接点C之间的距离,且当活动板564的铰接端D到第四联杆563的下端部连接点C处于同一竖直方向时,第三联杆562水平设置。该技术方案具体公开了联杆机构的一种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中,联杆机构包括第二联杆561、第三联杆562、第四联杆563和活动板564,并满足上述方案中所限定的条件,从而使调节轴51与中央浮板54之间的连接,和拉绳组件57的牵引端之间形成一种平行联动结构,调节轴51带动中央浮板54运动,与拉绳组件57的牵引端相对活动板564的铰接端D的运动一致,从而达到动态平衡,不会因调节插值深度而影响上述仿形结构根据地形高低自动进行高度调整的功能。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四联杆563的上端部上连接有牵引板58,牵引板58以拉绳组件57的牵引端B为基准点与第四联杆563滑动限位连接,牵引板58的另一端连接于拉绳组件57上。所述中央浮板54上设有拉杆59与所述牵引板58连接。所述牵引板58的板体上设有滑槽581,拉绳组件57的牵引端B延伸至所述滑槽581内并能够相对滑槽581滑动。上述技术方案中,当所述中央浮板54沿其中部铰接点摆动时,会牵拉牵引板58,使牵引板58相对第四联杆563滑动,从而使拉绳组件57被拉动。
与上述插植深浅调节装置中的中央浮板54总成相连接的门阀操作装置4具体如图3~6所示,门阀操作装置4,包括中部与所述门阀3的转阀芯32相连接并周向同步转动的第一旋转臂41,以及能够单向驱动所述第一旋转臂41在限定范围内转动的第二旋转臂42和驱动组件。上述方案中,所限定是“限定范围”的这个特征,具体采用如下方案,门阀操作装置4包括限制板43,限制板43的至少一部分构成限位凸起43a并设置于销轴的旋转路径上,用以限制第一旋转臂41在限定范围内转动。
所述第二旋转臂42的第一端部与第一旋转臂41的第一端部枢接,枢接端上连接有拉簧44,第二旋转臂42的第二端部通过拉绳组件57连接中央浮板54总成。该门阀操作装置4中包括第一旋转臂41、第二旋转臂42和驱动组件,其中第一旋转臂41的中部与所述门阀3的转阀芯32相连接并同步带动转阀芯32转动,进而控制油缸2输出量,最终控制苗台12高度。此方案中,驱动组件采用由外力所驱动的,手动或电动方式的驱动端,能够单向驱动所述第一旋转臂41在限定范围内转动。此驱动组件是用于在插秧机在不工作时将苗台12的高度抬升。第二旋转臂42的第二端部通过拉绳组件57连接中央浮板54总成,秧机在工作时,中央浮板54总成实时根据地面情况进行反馈,牵引第二旋转臂42,同时拉簧44拉动第一旋转臂41和第二旋转臂42,并使第一旋转臂41维持在初始位置,在第二旋转臂42和拉簧44作用下,通过门阀3调节油缸2输出量,最终调节苗台12高度。该方案,将仿形调节功能中的驱动门阀3方式和驱动组件驱动门阀3方式相结合,采用同一套门阀操作装置4实现在插秧机工作时和不工作时对于油缸2输出量的控制,具有简化结构,降低成本,减少操作难度的优势。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案中,由转阀芯32至第二端部的第一旋转臂41上设有销轴45,第二旋转臂42能够单向作用于所述销轴45使所述第一旋转臂41单向转动。该技术方案所限定的是,第二旋转臂42所作用的第一旋转臂41上的销轴45是处于转阀芯32至第二端部之间,即相对于第二旋转臂42与第一端部的枢接处于转阀芯32两侧,采用杠杆方式驱动。在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销轴45设置于第一旋转臂41的第二端部上,第二旋转臂42上设有与所述销轴45相适配的凹槽421。所述第二旋转臂42上的凹槽421底部能够抵靠销杆并施力与所述第一旋转臂41。该技术方案中,第二旋转臂42上设置凹槽421与销轴45对应,通过凹槽421与销轴45方式实现单向驱动。
上述方案中的驱动组件包括驱动块46,以及连接在驱动块46上并作用所述驱动块46使其运动的驱动部件。所述驱动块46能够单向作用于所述第一旋转臂41使其单向转动。如上记载,由转阀芯32至第二端部的第一旋转臂41上设有销轴45,本实施方案是将销轴45设置于第一旋转臂41的第二端部上。其中,所述驱动块46套设于转阀芯32外侧能够相对转阀芯32同轴心转动,驱动块46的驱动端能够单向作用于所述销轴45使所述第一旋转臂41单向转动。上述技术方案中,驱动块46套设于转阀芯32外侧能够相对转阀芯32同轴心转动,驱动部件作用于驱动块46,使其转动,并在转动过程中单向作用于所述销轴45使所述第一旋转臂41单向转动。本实施方案中,驱动部件可以采用电控或手控两种方案,也可采用电控和手控相结合的方案,如所述驱动块46的外侧边缘上为处于同一圆周线上的齿边461,驱动部件包括与上述齿边461相啮合传动的驱动齿471,以及驱动所述驱动齿471的转动的驱动电机472。该技术方案中,驱动部件采用驱动电机472,实现电控。或是所述驱动部件还包括设置于驱动块46上的驱动手柄473。该技术方案中,驱动部件采用驱动手柄473,实现手控。
在上述门阀操作装置4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进一步将插植离合和苗台12升降整合。具体实施方案是:所述驱动块46通过联动机构连接插秧机的插值离合器驱动杆,该方案中的驱动块46通过联动机构连接插秧机的插值离合器驱动杆,当驱动块46带动第一旋转臂41转动的同时,也通过联动机构控制插值离合器的啮合或脱离,从而将插植离合和苗台12升降整合,简化操作机构,便于使用。
所述联动机构包括中部铰接在机架11上的摆杆48,以及与所述摆杆48的第一端部相连接的连杆组件,连杆组件的末端连接插值离合器驱动杆401。所述摆杆48的第二端部与所述驱动块46采用凸轮结构配合。所述连杆组件包括与所述摆杆48的第一端部相连接的牵引件491,以及首端连接牵引件491上,末端连接插值离合器驱动杆401上的连杆492。所述驱动块46上设有凸轮槽462,摆杆48的第二端部活动设置于所述驱动块46的凸轮槽462内。并随着驱动块46的转动,摆杆48的第二端部与凸轮槽462相对运动。上述凸轮结构的具体实施方案是在驱动块46上设有凸轮槽462,摆杆48的第二端部贴合凸轮槽462,实现凸轮驱动结构。所述摆杆48的第二端部上设有滚轮481,使其滚动设置于所述驱动块46的凸轮槽462内。所述凸轮槽462的两端设有凹部463用于嵌装和定位所述滚轮481。凸轮槽462两端的凹部463能够定位滚轮481,使其在两端维持在一稳定状态。该技术方案具体提供联动机构的可实施方案,该方案中的摆杆48中部铰接在机架11上,驱动块46采用凸轮结构驱动摆杆48沿其铰接端摆动,摆杆48的第一端部则通过连杆492组件驱动插值离合器驱动杆401,控制插值离合器40的啮合或脱离。
上述门阀操作装置4所驱动门阀3,具体可参考附图7~11所示,包括阀体31,以及设置于阀体31内部的转阀芯32、截止阀芯33和溢流阀芯34。
其中,所述阀体31内设有转阀腔和截止阀腔,阀体31上设有与所述转阀腔相通的油口P、油口A、油口T1和油口T2。所述油口P与油口A之间的油路经过所述转阀腔和所述截止阀腔,截止阀芯33设置于截止阀腔内,并处于转阀腔与油口A之间的油路中用于控制该油路的通断。所述转阀芯32设置于转阀腔内,用于同步控制油口T1、油口T2分别与油口P的油路通断。油口T1和油口T2通过转阀腔始终相通。上述方案中的油口P为连接液压源(油箱)的进油口,油口P与转阀腔之间的通道为进油通道;油口T1是连接下一路液压装置(HST),作为出油口,油口A和油口T2分别连接油缸2小腔室和油缸2大腔室,作为进出油口,油口T1、油口T2与转阀腔之间的通道为出油通道。上述方案中,转阀芯32设置于转阀腔内,用于同步控制油口T1、油口T2分别与油口P的油路通断。而截止阀芯33设置于截止阀腔内,并处于转阀腔与油口A之间的油路中用于控制该油路的通断。故上述方案在同一阀体31内设置转阀芯32和截止阀芯33,从而控制多条油路的通断,包括油缸2输出量的控制,以及下一路液压装置的控制。从而提供一种高度集成化的门阀3,简化结构,降低成本。
在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转阀腔内壁与转阀芯32之间构成第一腔室313,油口P、油口A与转阀腔的第一腔室313相通。所述转阀芯32的阀芯侧壁上设有两个缺口321,两个缺口321与所述第一腔室313相通,油口T1、油口T2与转阀腔之间的第一油路连接口与所述缺口321处于同一轴向位置上。两个缺口321之间构成用于封堵油口T1、油口T2与转阀腔之间的第一油路连接口的封堵部322。上述方案提供一种具体实施方案,该方案中的油口P、油口A通过转阀腔的第一腔室313始终相通,进而将油口P与油口A之间的通断由截止阀芯33进行控制。而所述油口T1与油口T2能够与转阀腔的第一腔室313相通,但通过转阀芯32的转动进行控制。当转阀芯32上的缺口321与油口T1、油口T2与转阀腔之间的第一油路连接口相对时,油口T1、油口T2分别与油口P的油路打开。当所述转阀芯32上的封堵部322与油口T1、油口T2与转阀腔之间的第一油路连接口相对时,油口T1、油口T2分别与油口P的油路关闭。所述转阀腔内壁与转阀芯32之间还构成第二腔室314,第二腔室314与第一腔室313不相通。油口T1、油口T2与转阀腔的第二腔室314通过油路连接相通。上述方案中,通过转阀腔的第二腔室314使油口T1、油口T2始终相通,如上述记载,油口T1是连接下一路液压装置HST,作为出油口,油口A和油口T2分别连接油缸2小腔室和油缸2大腔室。上述方案为了解决的问题是在门阀3向油口A送油时,油缸2小腔室的储油量变大,活塞运动将油缸2大腔室内的液压油压出,并由油口T2流入第二腔室314后由油口T1排出。
另外,所述转阀芯32的阀芯侧壁上还设有沿其周向设置的多条等压槽323。上述等压槽323的设置是为了保证转阀芯32周向所受到的压力一致。所述转阀芯32的一端伸出于所述阀体31,转阀芯32的另一端处于所述阀体31内部。所述阀体31内设有用于封闭转阀腔一侧开口的螺塞35,螺塞35与所述转阀芯32的内端部相抵。所述转阀芯32的内部设有沿其轴向设置的卸油腔324,卸油腔324通过转阀芯32侧壁上的通孔与所述第二腔室314相通。所述转阀芯32的内端部上设有与所述卸油腔324相通的卸油槽325。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转阀芯32是转动设置于转阀腔内,故转阀芯32与转阀腔内壁之间并无法完全保证密封,存在液压油渗透。但若由液压油持续积累,则会导致转阀腔内压力增大。在此方案下,在转阀芯32的内部设有沿其轴向设置的卸油腔324,并在转阀芯32的内端部上设有与所述卸油腔324相通的卸油槽325。当渗透的液压油流至转阀芯32的内端部上时,会由卸油槽325流入卸油腔324,并最终返回至转阀腔的第二腔室314,最终经出油通道由油口T1排出。采用如此方案,可解决转阀控制所存在的渗油导致的腔内压力增大的问题,并将上述渗出的液压油重新引入液压系统中,从而保证转阀能够正常工作。
所述截止阀芯33连接于所述阀体31上,并能够相对阀体31轴向调节。所述截止阀腔与截止阀芯33之间构成第三腔室315,油口A与截止阀腔的第三腔室315相通。所述截止阀芯33的内端部上设有锥形封口端331,锥形封口端331用于封堵第三腔室315与转阀腔之间的油道。上述技术方案中,截止阀芯33具体可采用螺纹连接于阀体31上,从而在截止阀芯33转动时相对于阀体31产生轴向运动,截止阀芯33内端的锥形封口端331对于第三腔室315与转阀腔之间的油道控制通断,进一步控制油口A和油口P之间的通断。上述方案中的第三腔室315,可参照上述第一腔室313和第二腔室314的所构成方案。
所述阀体31内还设有溢流阀腔,溢流阀腔分别连接油口P和油口T1。所述溢流阀腔内设有溢流阀芯34,溢流阀芯34用于控制油口P和油口T1之间油路通断。所述溢流阀芯34连接于所述阀体31上,并能够相对阀体31轴向调节。所述溢流阀腔与溢流阀芯34之间构成与所述油口P相通的第四腔室317,以及与所述油口T1相通的第五腔室318,所述溢流阀芯34控制第四腔室317与第五腔室318之间的通断。上述方案中,在阀体31内还设有溢流阀腔,并在其内设置溢流阀芯。当阀体31内部液压较大时,可控制上述溢流阀芯实现泄压,泄压的液压油由油口P依次流过第四腔室317、第五腔室318,最终经油口T1排出。
上述方案中的第一腔室313、第二腔室314、第三腔室315、第四腔室317和第五腔室318,可以是在阀芯侧壁上设有沿其周向设置的凹槽,从而与阀腔内壁之间构成第一腔室313和第二腔室314。也可以是阀腔内壁相比于阀芯侧壁外凸形成凹槽,从而形成第一腔室313、第二腔室314、第三腔室315、第四腔室317和第五腔室318。
基于上述插秧机的具体结构,本实施例进一步提供一种在该插秧机上的液压系统,如图12所示,该液压系统包括油箱6、门阀3、油缸2和HST7。所述油箱6、门阀3和HST7之间依次连接构成第一液压回路,第一液压回路上设有用于为液压油流动提供动力的油泵,油缸2的大腔室和小腔室分别与门阀3连接。如上述方案中记载,所述门阀3上设有油口P、油口A、油口T1和油口T2,油口P与油箱6的出油端通过管路连接,HST7的进油口与油口T1通过管路连接,油缸2的小腔室与油口A通过管路连接,油缸2的大腔室与油口T2通过管路连接。所述门阀3控制油口P与油口A之间的油路通断,以及油口T1、油口T2分别与油口P的油路通断,油口T1和油口T2始终相通。上述方案中,油口P连接油箱6液压源,作为门阀3的进油口,油口T1是连接HST7下一路液压装置,作为门阀3的出油口,油口A和油口T2分别连接油缸2小腔室和油缸2大腔室,作为门阀3的进出油口。该方案中,HST7连接油口T1,而油口T1和油口T2始终相通。此方案中的门阀3控制油缸2输出量,当门阀3控制液压油向油口T1和油口T2输出时,一方面油缸2大腔室的储油量增大,油缸2输出量变大,苗台12下降,另一方面部分液压油由油口T1进入HST7,对HST7补充液压油。当门阀3控制液压油向油口A输出时,油缸2小腔室的储油量增大,油缸2输出量变小,苗台12上升。同时由于油缸2小腔室将油缸2大腔室内的液压油反压,使其由油口T2返回门阀3内,并进一步因为油口T1和油口T2始终相通,而从油口T1进入HST7,对HST7补充液压油。因此,采用上述液压系统,无论是油缸2处于输出量变大或输出量变小过程中,都能对HST7补充液压油,确保HST7正常工作。
另外,所述液压系统还包括助力转向器8,助力转向器8的进油端与油箱6的出油端通过管路连接,助力转向器8的出油端与门阀3的油口P通过管路连接。该助力转向器8能够减轻驾驶员动作在转向盘(也可称为方向盘)上的操作力,使用外来动力而产生转向补助力的装置称为转向助力装置。所述HST7的出油口与油箱6的回油孔之间的管路上设有散热器。该方案中的,对于对HST7中流出的高温液压油进行散热、降温。
所述HST7包括箱体71,以及设置于箱体71内的变量泵72和马达73,所述变量泵72通过控制液压油控制马达73的转速和转向。上述方案中的HST7结构为现有结构,参考“CN204895144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文本中记载的操作机构控制HST7泵轴转动、液压马达73的转速和转向。
最后,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运用在该插秧机上的HST操作系统,该HST操作系统将HST7前进后退控制与插值离合控制集中在同一手柄机构中,简化结构,方便使用。具体来说,如图13所示,一种HST操作系统,包括手柄机构,以及用于连接控制门阀操作装置4中的驱动电机472的传感器91,以及用于连接HST7上的传动杆92。所述手柄机构包括通过第一转轴93定位在机架11上的手柄操作板94,以及通过第二转轴96定位在手柄操作板94上的手柄操作杆95。所述传动杆92的第一端部连接在手柄操作板94上,传动杆92的第二端部连接在HST7的变量泵72驱动端上。如上述在液压系统中记载,并结合附图12,该方案中控制HST7中变量泵72的排量从而控制液压马达73的输出转速和转向。所述传感器91固定在手柄操作板94上,第一转轴93与第二转轴96相垂直。所述手柄操作杆95驱动手柄操作板94沿第一转轴93转动,控制所述HST7。手柄操作杆95沿第二转轴96转动,并能够触发所述传感器91,控制门阀操作装置4。该方案中,HST操作系统包括手柄机构、传感器91和传动杆92,其中传感器91连接控制门阀操作装置4中的驱动电机472,传动杆92连接HST7。而所述手柄机构包括通过第一转轴93定位在机架11上的手柄操作板94,以及通过第二转轴96定位在手柄操作板94上的手柄操作杆95。通过上述HST操作系统,操作者一方面可操纵手柄操作杆95驱动手柄操作板94沿第一转轴93转动,进而通过传动杆92控制HST7,具体是控制HST7中变量泵72的排量从而控制液压马达73的输出转速和转向。另一方面可手柄操作杆95沿第二转轴96转动,手柄操作杆95转动过程中触发传感器91,从而控制门阀操作装置4,进一步控制插值离合。
在进一步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手柄操作杆95的下端部上还连接有复位弹簧97,复位弹簧97的作用力驱使所述手柄操作杆95沿第二转轴96向不触发所述传感器91的一侧转动。所述手柄操作杆95的下端部上设有转动板98,第二转轴96穿过所述转动板98,手柄操作杆95驱动转动板98沿第二转轴96转动。所述复位弹簧97的一端连接在转动板98上,另一端连接在手柄操作板94上。所述转动板98上设有触发端981,触发端981用于触发所述传感器91,控制门阀操作装置4。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手柄操作杆95的下端部上还连接有复位弹簧97,手柄操作杆95无其他约束时,会在复位弹簧97的作用下,使手柄操作杆95沿第二转轴96向不触发所述传感器91的一侧转动,从而使插值离合处于脱离状态,而仅在操作者将手柄操作杆95转动至触发所述传感器91时,才会进行插值。如此可避免在无意思状态下,误操作而导致的插值,避免可能存在的风险。
所述手柄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机架11上的HST档位板99,HST档位板99上设有用于限制手柄操作杆95位置的档位滑槽581。所述档位滑槽581包括与第二转轴96的轴线平行设置的倒挡段991、第一前进挡段992和第二前进挡段993,以及与第一转轴93的轴线平行设置的插值控制段994。所述第一前进挡段992和第二前进挡段993的后端分别与插值控制段994的两端部相通,倒挡段991的前端部与第一前进挡段992、第二前进挡段993之间的插值控制段994中部相通。上述方案中,HST档位板99上的档位滑槽581对于手柄操作杆95位置进行限定,档位滑槽581中的插值控制段994是手柄操作杆95控制插值的滑动段,该插值控制段994仅其一端为插值位,其它位置均不会触发传感器91,而第一前进挡段992和第二前进挡段993的后端分别与插值控制段994的两端部相通,因此第一前进挡段992和第二前进挡段993中的一个是代表插秧机前行时,插值部不工作的状态。另一个代表插秧机前行时,插值部工作的状态。而与插值控制段994中部相通的倒挡段991也是处于非插值位,即在倒挡时,不会进行插值工序。
综合上述技术方案,该插秧机工作时,操作者操纵HST操作系统中的手柄操作杆95,即可控制插秧机动力部的前行、停机和后退,也可控制插值部的离合。具体当所述手柄操作杆95触发传感器91时,门阀操作装置4中的驱动电机472运行带动驱动块46顺时针方向运行,门阀操作装置4中第一旋转臂41在拉簧44的作用下带动门阀3上的转阀芯32复位,从而使门阀3中的油口T2与油口P相通,油缸2的输出量变大,最终使苗台12下降;同时,驱动块46运行时通过联动机构控制插值离合器调至啮合状态,用于插值。在该插值过程中,中央浮板54总成实时根据地面情况进行反馈,牵引第二旋转臂42,同时拉簧44拉动第一旋转臂41和第二旋转臂42,在第二旋转臂42和拉簧44作用下,通过门阀3调节油缸2输出量,最终调节苗台12高度,即根据地形高低自动进行高度调整,从而控制油缸2的输出量调节插植部(苗台12)的高度,最终保证每次插秧的深度和高度一致,保证了秧苗的存活率。当所述手柄操作杆95未触发传感器91时,门阀操作装置4中的驱动电机472运行带动驱动块46逆时针方向运行,驱动块46作用于第一旋转臂41带动门阀3上的转阀芯32转动,使门阀3中的油口T2与油口P封闭,油口A与油口P,油缸2的输出量变小,最终使苗台12上升;同时,驱动块46运行时通过联动机构控制插值离合器调至脱离状态,不可进行插值。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门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31),以及设置于阀体(31)内部的转阀芯(32)和截止阀芯(33);
所述阀体(31)内设有转阀腔和截止阀腔,阀体(31)上设有与所述转阀腔相通的油口P、油口A、油口T1和油口T2;所述油口P与油口A之间的油路经过所述转阀腔和所述截止阀腔,截止阀芯(33)设置于截止阀腔内,并处于转阀腔与油口A之间的油路中用于控制该油路的通断;所述转阀芯(32)设置于转阀腔内,用于同步控制油口T1、油口T2分别与油口P的油路通断;油口T1和油口T2通过转阀腔始终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转阀腔内壁与转阀芯(32)之间构成第一腔室(313),油口P、油口A与转阀腔的第一腔室(313)相通;所述转阀芯(32)的阀芯侧壁上设有两个缺口(321),两个缺口(321)与所述第一腔室(313)相通,油口T1、油口T2与转阀腔之间的第一油路连接口与所述缺口(321)处于同一轴向位置上;两个缺口(321)之间构成用于封堵油口T1、油口T2与转阀腔之间的第一油路连接口的封堵部(3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转阀腔内壁与转阀芯(32)之间还构成第二腔室(314),第二腔室(314)与第一腔室(313)不相通;油口T1、油口T2与转阀腔的第二腔室(314)通过油路连接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转阀芯(32)的阀芯侧壁上还设有沿其周向设置的多条等压槽(323)。
5.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一种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转阀芯(32)的一端伸出于所述阀体(31),转阀芯(32)的另一端处于所述阀体(31)内部;所述阀体(31)内设有用于封闭转阀腔一侧开口的螺塞(35),螺塞(35)与所述转阀芯(32)的内端部相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转阀芯(32)的内部设有沿其轴向设置的卸油腔(324),卸油腔(324)通过转阀芯(32)侧壁上的通孔(326)与所述第二腔室(314)相通;所述转阀芯(32)的内端部上设有与所述卸油腔(324)相通的卸油槽(32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止阀芯(33)连接于所述阀体(31)上,并能够相对阀体(31)轴向调节;所述截止阀腔与截止阀芯(33)之间构成第三腔室(315),油口A与截止阀腔的第三腔室(315)相通;所述截止阀芯(33)的内端部上设有锥形封口端(331),锥形封口端(331)用于封堵第三腔室(315)与转阀腔之间的油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31)内还设有溢流阀腔,溢流阀腔分别连接油口P和油口T1;所述溢流阀腔内设有溢流阀芯(34),溢流阀芯(34)用于控制油口P和油口T1之间油路通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门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阀芯(34)连接于所述阀体(31)上,并能够相对阀体(31)轴向调节;所述溢流阀腔与溢流阀芯(34)之间构成与所述油口P相通的第四腔室(317),以及与所述油口T1相通的第五腔室(318),所述溢流阀芯(34)控制第四腔室(317)与第五腔室(318)之间的通断。
10.一种插秧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门阀;所述门阀阀体(31)上的油口P连接液压源,油口A连接油缸(2)小腔室,油口T2连接油缸(2)大腔室,油口T1连接下一路液压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610488.4U CN211370873U (zh) | 2019-09-25 | 2019-09-25 | 一种门阀,及具有该门阀的插秧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610488.4U CN211370873U (zh) | 2019-09-25 | 2019-09-25 | 一种门阀,及具有该门阀的插秧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370873U true CN211370873U (zh) | 2020-08-28 |
Family
ID=72172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610488.4U Active CN211370873U (zh) | 2019-09-25 | 2019-09-25 | 一种门阀,及具有该门阀的插秧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37087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578730A (zh) * | 2019-09-25 | 2019-12-17 | 浙江星莱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门阀,及具有该门阀的插秧机 |
-
2019
- 2019-09-25 CN CN201921610488.4U patent/CN21137087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578730A (zh) * | 2019-09-25 | 2019-12-17 | 浙江星莱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门阀,及具有该门阀的插秧机 |
CN110578730B (zh) * | 2019-09-25 | 2024-08-23 | 浙江星莱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门阀,及具有该门阀的插秧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DE3634166C2 (de) | Steuerung für ein stufenlos verstellbares Kegelscheibengetriebe eines Fahrzeuges | |
DE1817764B2 (de) | Schalteinrichtung für die Über setzungseinstellung eines leistungs verzweigenden hydromechamschen Ge tnebes Ausscheidung aus 1816711 | |
EP0103026B1 (en) | Hydraulic circuit structure for tractor with stepless hydraulic transmission | |
DE4025455C2 (de) | Steuersystem für ein stufenlos regelbares Getriebe | |
CN211370873U (zh) | 一种门阀,及具有该门阀的插秧机 | |
US20020033093A1 (en) | Transmission for vehicle | |
DE1630359B2 (de) | Steuervorrichtung für Fahrzeugwechselgetriebe | |
CN210565901U (zh) | 一种控制插值的门阀操作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插秧机 | |
CN211909628U (zh) | 一种控制苗台升降的门阀操作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插秧机 | |
CN210641368U (zh) | 一种hst操作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插秧机 | |
CN110521359B (zh) | 一种插秧机 | |
CN210641367U (zh) | 一种插秧机及其插植深浅调节装置 | |
JPS6172138A (ja) | 走行作業車における油圧供給装置 | |
JP3174423B2 (ja) | 作業車両用の油圧供給装置 | |
CN110583183A (zh) | 一种控制苗台升降的门阀操作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插秧机 | |
CN211202458U (zh) | 一种液压系统,及具有该液压系统的插秧机 | |
DE1804779A1 (de) | Hydrostatisches Getriebe | |
AU2603199A (en) | Hydraulic system having boost pump in parallel with a primary pump and a boost pump drive therefor | |
DE102009053031A1 (de) | Hydrostatisches Getriebe | |
JPS5931458Y2 (ja) | 旋回作業車の操作構造 | |
CN210531269U (zh) | 一种具有轴向泄压功能的门阀,及具有该门阀的插秧机 | |
CN110578730A (zh) | 一种门阀,及具有该门阀的插秧机 | |
JP3892495B2 (ja) | 作業車両の油圧供給装置 | |
US4787293A (en) | Hydraulic system for working vehicles | |
CN208719331U (zh) | 一种谷物联合收割机的液压无级变速驱动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