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62777U - 一种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以及预制桩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以及预制桩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62777U
CN211362777U CN201921437255.9U CN201921437255U CN211362777U CN 211362777 U CN211362777 U CN 211362777U CN 201921437255 U CN201921437255 U CN 201921437255U CN 211362777 U CN211362777 U CN 2113627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tress
precast pile
adjusting body
pile
end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3725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兆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143725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627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627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627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可将预制桩模具的模腔分隔成两个分别用于制备一预制桩的成型模段,实现连续的张拉应力传递;该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包括两个对向设置的端板和位于两个端板之间的可调式连接组件,且可调式连接组件的端部外缘与端板的外缘由卡箍对接;可调式连接组件包含调节本体和与调节本体对接的外延件,通过调节外延件相对于邻近一端板的间距L以调节可调式连接组件上端部外缘与卡箍间的拉应力。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在预制桩模具拆模过程中,能够调节连接组件与端板之间的张拉预应力,使连接组件与端板能够轻松分离,进而使得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能够轻松的与各成型桩段分离,完成拆卸。

Description

一种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以及预制桩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预制桩制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涉及设有所述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的预制桩模具。
背景技术
混凝土预制桩是在工厂预制的内部具有钢筋笼的预制构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根据工厂实际情况,一般设置一个较长的模具,并在模具中使用分隔装置,形成多个不同长度的成型模段,可以同时生产多个不同长度的预制桩。分隔装置分布于预制桩的轴向两端且与钢筋笼的主受力筋连接,作用是既能将较长的模具分隔成不同长度的独立成型模段,生产出不同长度的预制桩,又能保证对不同长度成型模段内的钢筋笼进行同时张拉,保证预制桩的结构强度。
如图15所示,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方桩张拉装置2,包括张拉丝杆21、张拉头板22、张拉尾板23、设于张拉头板22与张拉尾板23之间的奇数块张拉板24,以及用于对张拉板24与张拉头板22、相邻两块张拉板24进行限位连接的泊接器25。其中,所述张拉头板22,张拉板24以及张拉尾板23依次装配在方桩模具内,并相对于方桩模具垂直设置;所述张拉丝杆21的一侧端部与张拉头板22连接固定,另一端相对于方桩模具向外延伸所述泊接器25设置在张拉头板22与张拉板24以及相邻两块张拉板24的两侧。当将该张拉装置2装配至预制桩桩模具时,所述泊接器25相对于张拉板24垂直的一侧外表面贴合于预制桩模具的侧模板,另一侧内表面与张拉头板22及张拉板24的端面进行凹凸间隙配合,以实现该泊接器25对张拉头板22及张拉板24在张拉丝杆21的延伸方向进行限位固定。
上述方桩张拉装置2中泊接器25的长度为固定值,相邻两张拉板24之间由泊接器25限位固定,由于预制桩在生产过程中受到张拉力的作用,泊接器25两端受到两张拉板24相反的拉力,因此,在预制桩张拉完成后,泊接器25与两张拉板24之间配合非常紧密,缺乏实用、有效地方法调节、卸载前述的拉力,导致在预制桩模具拆模过程中,泊接器25不易与两张拉板24分离。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拆模更加方便的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可将预制桩模具的模腔分隔成两个分别用于制备一预制桩的成型模段,相邻两个成型模段内的预制桩用受力筋由该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实现连续的张拉应力传递,该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包括,两个分别位于对应一成型模段一端且对向设置的端板和位于两个端板之间的可调式连接组件,且可调式连接组件的端部外缘与端板的外缘由卡箍对接;可调式连接组件包含:调节本体和在模腔长度方向上与调节本体对接的外延件,通过调节外延件相对于邻近一端板的间距L以调节可调式连接组件上端部外缘与卡箍间的拉应力。
上述的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还具有如下特征,所述调节本体至少一端部设置有与其对接的外延件,所述外延件与调节本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端部外缘位于所述外延件和/或所述调节本体上。
上述的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还具有如下特征,所述调节本体两端部设置有与其对接的外延件,调节本体控制两端部外延件相向运动或者背离运动。
上述的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还具有如下特征,所述调节本体为回转体,调节本体旋转以调节外延件相对于临近一端板的间距L;
优选的,所述调节本体包括若干调节件,若干调节件在模腔长度方向上依次连接。
上述的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还具有如下特征,所述调节本体为具有双头螺纹的转动轴,且双头螺纹的旋向相反;外延件与转动轴螺纹连接。
上述的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还具有如下特征,所述调节本体为一动力缸,所述动力缸的的两端与外延件连接。
上述的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还具有如下特征,所述卡箍的外壁与预制桩模具外模的内周壁贴合,所述卡箍包括若干周向排列以环绕端板的中轴线的卡块,所述卡块的轴向两端朝向端板中轴线延伸形成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
所述端板的外周壁周向开设有凹槽,所述各卡块的第一凸起与凹槽配合,使卡箍与端板形成凹凸卡接配合。
上述的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还具有如下特征,所述卡箍与外延件可拆卸连接;优选的,所述外延件与卡箍卡接。
上述的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还具有如下特征,所述可调式连接组件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动力源,安装在调节本体上并传动连接动力源和调节本体的传动件;所述驱动机构驱转调节本体以控制外延件在模腔长度方向上的往复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所述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的预制桩模具。
为实现上述另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制桩模具,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所述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位于预制桩模具模腔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在张拉完成后的预制桩模具拆模过程中,能够调节连接组件与端板之间的张拉预应力,使连接组件与端板能够轻松分离,进而使得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能够轻松的与各成型桩段分离,完成拆卸。
另一方面,在预制桩制作的模具组装过程中,可调式连接组件通过调节外延件与邻近端板的间距L,还可以使端板与连接组件连接更紧密稳固,同时端板也不容易发生偏转。
再一方面,现有预制桩制作过程中在卸张拉力时,只能在预制桩模具的两端或者一端操作,而两端的张拉力往往是各成型桩段的张拉力之和,所以实际操作较为困难;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因为能够调节连接组件与端板之间的张紧力,使得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能够在相邻两成型桩段间卸张拉力,将整体张拉力分隔成各独立的小段张拉力,更进一步的降低拆卸难度。
上述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在制作变截面预制桩的预制桩模具中效果更为显著。一方面,由于变截面预制桩模具的大小截面变截面处轴肩面的存在,阻止卸张拉力时,混凝土桩段的回缩,使得连接组件与端板间的卡接结构较制作等截面预制桩时更为紧实,拆卸时也更加困难;另一方面,由于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能调节连接组件与端板间的张紧力,使得在卸张拉力时,能够对各成型桩段的张拉力单独释放,以减少张拉力作用下,各混凝土桩段整体回缩对造型板与桩身变截面处的损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制桩模具包括所述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由于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则设有该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的预制桩模具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一种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所示外延件的右视图;
图4为图3所示外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卡块的俯视图;
图7为实施例一中另一种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二中一种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三中一种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四中一种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五中一种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六中一种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实施例七中一种与预制桩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4实施例七另一种预制桩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5现有技术中一种方桩张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
1、预制桩模具;
10、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101、端板;1011、端板外缘;102、连接组件;1021、调节本体;10211、调节件;10212、双头螺纹;10213、动力缸;1022、外延件;10221、卡台;1023、端部外缘;103、卡箍;1031、卡块;10311、第一凸起;10312、第二凸起;10313、外壁;104、驱动机构;1041、动力源;1042、传动件;L、间距;
11、外模;111、模腔;
12、受力筋;
13、造型板;131、轴肩面;132、细桩段;
14、张拉组件;
2、方桩张拉装置;21张拉丝杆;22张拉头板;23张拉尾板;24、张拉板;25、泊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文中,“第一”与“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预制桩是内部带有钢筋笼的混凝土预制构件,钢筋笼包括矩阵排列的主受力筋12以及螺旋缠绕焊接于主受力筋12外围的螺旋筋;主受力筋12轴向两端与端板101连接。预制桩生产时一般会对主受力筋12施加预应力以提高预制桩的抗拔与抗压性能;为了提高预制桩的生产效率,生产时一般是在一个预制桩模具1中同时制作多根预制桩;所以实际生产中会在模具内设置具有连接与分隔作用的装置,以实现各成型桩段间的连接与共同张拉时各受力筋12的张拉力的传递。
本文是将本实用新型中的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10运用在制作方桩时为例,但并不表示本实用新型只局限于此应用场景,可将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10根据桩形(如圆桩、多边形桩、变截面桩)作相应调整,运用在制作不同桩形的具体场景中。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与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一种预制桩模具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10;可将预制桩模具的模腔111分隔成两个分别用于制备一预制桩的成型模段,相邻两个成型模段内的预制桩用受力筋12由该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10实现连续的张拉应力传递,该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10包括:两个分别位于对应一成型模段一端且对向设置的端板101和位于两个端板101之间的可调式连接组件102,且可调式连接组件102的端部外缘1023与端板外缘1011由卡箍103对接;可调式连接组件102包含:调节本体1021和在模腔111长度方向上与调节本体1021对接的外延件1022,通过调节外延件1022相对于邻近一端板101的间距L以调节可调式连接组件102上端部外缘1023与卡箍103间的拉应力。
本实施例中,上述结构的连接组件102的端部外缘1023为位于连接组件102轴向两端远离连接组件102中心的部分。图1中连接组件102为对称结构,连接组件102两端的端部外缘1023位于外延件1022上。对称分布的结构有利于整体结构稳定,保持端板101在张拉过程中不偏转。
上述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10,在预制桩生产过程中,既能将较长模具分隔成多段不同长度的成型模段,生产多根不同长度的预制桩,又能对多段成型模段内的受力筋12进行同时张拉。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10通过调节调节本体1021端部的外延件1022的移动,以调节外延件1022相对于邻近一端板101的间距L;一方面,实现了在张拉过程中各成型桩段内受力筋12间的连接与张拉力传递,另一方面,在张拉结束过程中,能够通过减小外延件1022与邻近端板101的间距L,释放连接组件102与卡箍103间的张拉预应力,进而使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10能够轻松的与各成型桩段分离,完成拆卸。
更进一步的,现有技术在卸张拉力时,只能在预制桩模具1的轴向两端或者一端操作,而两端的张拉力往往是各成型桩段的张拉力之和,所以实际操作较为困难;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10因为能够调节连接组件102与端板101之间的张拉预应力,使得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10能够在相邻两成型桩段间卸张拉力,将整体张拉力分隔成各独立的小段张拉力,更进一步的降低拆卸难度。
参阅图1与图2,本实施例中,调节本体1021两端部设置有与其对接的外延件1022,调节本体1021与外延件1022可拆卸连接;调节本体1021控制两端部外延件1022相向运动或者背离运动,实现两间距L同时增长或缩短,连接组件102与端板101的连接与拆卸。
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调节本体1021为一体结构且轴向两端带有双头螺纹10212的转动轴,双头螺纹10212的旋向相反;两端的外延件1022与转动轴螺纹连接,分别与双头螺纹10212螺接配合。当转动轴旋转时,转动轴两端的外延件1022在轴向方向上同时运动,相互之间相向运动或者背离运动。本实施例中的转动轴可为空心管状或者实心结构,在满足强度要求下,转动轴可为空心结构,可进一步节约材料,降低成本。
参阅图1、图3与图4,连接组件102包括转动轴以及两个外延件1022;在本实施例中,外延件1022为环状结构,内周壁开设有与转动轴的双头螺纹10212匹配的内螺纹;外延件1022靠近端板101的一端形成有周向凸起的卡台10221,卡台10221与卡箍103第二凸起10312相配合,使外延件1022与卡箍103卡接配合,在转动轴旋转时,两端的外延件1022相互之间相向运动或背向运动。
在上述结构中,转动轴与外延件1022螺接有利于技术升级(具体为便于下文中的驱动机构的增加,实现自动化调节);另外,转动轴两端具有旋向相反的双头螺纹10212,这样的结构设计,只需旋动转动轴即可同时调整两端外延件1022与转动轴的旋接长度,控制间距L的同时增长与缩短以实现连接组件102与端板101间张拉预应力的调节。优选的,两端的双头螺纹10212规格相同,这样的结构设计简化了转动轴与外延件1022的制造工艺;另一方面,这样的对称结构设计更利于整个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10在张拉过程中的稳定。
参阅图1、图5与图6,卡箍103的外壁10313与预制桩模具1外模11的内周壁贴合,卡箍103包括若干周向排列以环绕端板101的中轴线的卡块1031,所述卡块1031沿模具长度方向的两端朝向端板101中轴线延伸形成第一凸起10311与第二凸起10312。端板101的端板外缘1011周向开设有凹槽,所述各卡块1031的第一凸起10311与凹槽配合,使卡箍103与端板101形成凹凸卡接配合。
参阅图5与图6,本实施例中,卡箍103由四块相同的板状卡块1031首尾连接而成,在模腔111长度方向上,卡块1031外壁10313与端板101外周壁平齐;当然,为了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10的结构稳定,卡箍103也可以为两个L型的卡块1031结构或者将上述四个相同的卡块1031中的三个组合为一个C型再与另外一个配合的结构。当然,卡块1031与端板101的连接方式也可选用可拆卸连接与不可拆卸连接搭配的形式,只要满足卡箍103与端板101固定连接,外延件1022可安装入卡箍103即可。
上述结构使得卡箍103两端分别与端板101和外延件1022卡接配合,此种结构便于安装与拆卸,且能够使得外延件1022在转动轴的驱动下,能沿着预制桩模具1的长度方向,在卡箍103内壁上往复移动,以实现调节连接组件102与端板101间张紧力的作用。
更进一步的,调节本体1021与外延件1022旋向相反的螺接结构,还能便于技术升级:由于预制桩在张拉过程中,张拉力很大,以致卡箍103两端的卡接配合十分紧实,转动轴与外延件1022之间因螺纹锁紧造成摩擦阻力很大,仅通过人力很难转动,因此,为了便于调节,可在上述可调式连接组件102的基础上,添加驱动机构104。
参阅图7,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预制桩模具1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10,可调式连接组件102还包括驱动机构104,所述驱动机构104包括动力源1041,安装在调节本体1021上并传动连接动力源1041和调节本体1021的传动件1042;所述驱动机构104驱转调节本体1021以控制外延件1022在模腔111长度方向上的往复运动。
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104为齿轮啮合传动,动力源1041包括驱动轴与驱动齿轮,驱动齿轮固定在驱动轴上,驱动齿轮可由驱动电机带动旋转,或通过驱动电机带动驱动轴旋转从而带动驱动齿轮旋转;传动件1042为固定在调节本体1021上的周向传动齿轮;驱动齿轮带动传动齿轮旋转从而带动调节本体1021旋转。优选的,驱动齿轮可沿着驱动轴在预制桩模具1模腔111方向往复移动,以实现对多个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10进行调节。
上述的结构设计,实现了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10调节与端板101间张紧力的自动化操作,节省了人力,降低了拆模难度。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部分,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相同的文字说明。
参阅图8,本实施例中仅在调节本体1021轴向一端设置与其对接的外延件1022,调节本体1021的端部外缘1023一端位于外延件1022上,一端位于调节本体1021上。调节本体1021一端与外延件1022螺纹连接,一端与卡箍103卡接配合,当调节本体1021旋转时,外延件1022在轴向方向上运动以改变外延件1022与邻近端板101的间距L。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相比,结构更加简单,转动调节本体1021所需的力也更小。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相同的部分,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相同的文字说明。
参阅图9,在本实施例中,调节本体1021为动力缸10213,动力缸10213两端的动力输出杆分别固定连接外延件1022。外延件1022上周向设置卡台10221卡卡块1031第二凸起10312相配合;动力缸10213工作时,动力输出杆带动外延件1022相向运动或背向运动,以调节外延件1022与邻近端板101的间距L,以实现调节连接组件102与端板101张紧力可调的功能。
上述结构中,外延件1022位板状结构,动力缸10213与即起到连接两个对置的外延件1022作用,又可以起到控制两个外延件1022相向或背向运动;相比于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二,直接用动力缸10213调节张紧力更加方便,仅需将动力输出杆伸出或缩进即可。这样的结构设计简单,方便控制且易拆卸。当然,本实施例中的动力缸10213也可为其它执行元件,如电动元件,只要能控制两端的外延件1022相向或背向运动即可;动力缸10213可只在一端带有动力输出杆,只控制一端的外延件运动。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相同的部分,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相同的文字说明。
参阅图10,本实施例中,调节本体1021为分体结构,包括若干调节件10211,若干调节件10211在模腔111长度方向上依次连接。调节本体1021轴向两端具有旋向相反的双头螺纹10212;各调节件10211可拆卸连接,如螺接,销钉连接等,本实施例中采用销钉连接。
上述结构与实施例一相比,调节本体1021为分体结构,可实现长度可调,从而使得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10的长度可调,且调节范围较大。在现有技术的预制桩的生产过程中,预制桩模具1的轴向长度固定,导致在一个预制桩模具1中生产的不同长度的预制桩组合搭配有限;而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10长度可调的结构设计使得各成型模段间的距离可调,以实现在一个预制桩模具1中生产的不同长度的预制桩组合增多的效果。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实施例四相同的部分,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相同的文字说明。
参阅图11,本实施例中,调节本体1021为轴向具有双头螺纹10212的螺母,外延件1022为管状结构且轴向一端具有与双头螺纹10212配合的外螺纹,轴向另一端与卡箍103卡接配合。当驱动机构104驱动调节本体1021旋转时,调节本体1021带动两端的外延件1022相向或者背离运动。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相比,外延件1022的长度更长,不仅实现了连接组件102与端板101间张紧力的调节,同时增大了连接组件102的调节范围,以实现在一个预制桩模具1中生产的不同长度的预制桩组合增多的效果。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实施例四、实施例五相同的部分,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相同的文字说明。
参阅图12,本实施例中,调节本体1021与外延件1022螺纹连接,外延件1022卡箍103固定连接,可采用的连接方式有焊接,销轴连接等(卡箍103由若干卡块1031组成,各卡块1031与端板101凹凸卡接配合,为了使卡块1031能安装入端板,则至少保留一卡块1031与外延件1022可拆卸连接)。驱动机构104带动调节本体1021旋转,使两端的外延件1022相向运动或者背离运动,从而带动与外延件1022固定连接的卡箍103相向运动或者背离运动;以实现卡箍103与端板101之间张紧力的调节。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实施例四、实施例五、实施例六相同的部分,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相同的文字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10的预制桩模具1,参阅图13,为一种制作等截面预制桩的预制桩模具1,包括外模11,张拉组件14以及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10,所述外模11上部敞口,具有等截面的长模腔111;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10位于预制桩模具1模腔111内,将长模腔111分隔成各长度不同的独立成型模段,且与轴向两端的张拉组件14配合,实现对各成型模段内的受力筋12同时张拉。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使用上述预制桩模具1的制桩方法:
(1)将至少一个钢筋笼放入方桩模具中,所述钢筋笼包括受力筋12及以螺旋方式焊接在受力筋12上的螺旋筋;
(2)将张拉组件14与头尾两端的受力筋12通过螺栓连接;
(3)用端板101将设于方桩内部的剩余钢筋笼按照以上连接方式一次连接,其中每相邻两块端板101之间均留有一间隙以供连接组件102卡入;
(4)将连接组件102依次卡入相邻两块端板101之间以实现对相邻两块端板101之间的连接;
(5)用张拉设备通过两侧的张拉组件14实现对受力筋12的预应力张拉;
(6)对预制桩模具1进行混凝土浇筑,以成型预制桩,其中所成型的预制桩个数与预制桩模具1内放入的钢筋笼个数相等;
(7)待混凝土凝固后,拆除两侧的张拉组件14与各成型桩段间的连接组件102,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同时拆除或先后拆除。
本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具有上述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10的预制桩模具1,参阅图14,为一种制作变截面预制桩的预制桩模具1,包括外模11,造型板13,张拉组件14以及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10,所述外模11具有等截面的长模腔111,造型板13间隔设置于长模腔111中且与外模11内壁贴合以成型细桩段132,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10位于预制桩模具1模腔111内,将长模腔111分隔成各长度不同的独立成型模段,且与轴向两端的张拉组件14配合,实现对各成型模段内的受力筋12同时张拉。
上述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10应用于制作变截面预制桩的预制桩模具1中,效果更为显著。一方面,由于大小截面变截面处轴肩面131的存在,阻止卸张拉力时,混凝土桩段的回缩,使得连接组件102与端板101间的卡接结构较制作等截面预制桩更为紧实,拆卸时也更加困难;另一方面,由于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10能调节连接组件102与端板101间的张紧力,使得在卸张拉力时,能够对各成型桩段的张拉力单独释放,以减少张拉力作用下,各混凝土桩段整体回缩对造型板13与桩身变截面处的损坏。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做出的若干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可将预制桩模具的模腔分隔成两个分别用于制备一预制桩的成型模段,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成型模段内的预制桩用受力筋由该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实现连续的张拉应力传递,该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包括:两个分别位于对应一成型模段一端且对向设置的端板和位于两个端板之间的可调式连接组件,且可调式连接组件的端部外缘与端板外缘由卡箍对接;
可调式连接组件包含:调节本体和在模腔长度方向上与调节本体对接的外延件,通过调节外延件相对于邻近一端板的间距L以调节可调式连接组件上端部外缘与卡箍间的拉应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本体至少一端部设置有与其对接的外延件,所述外延件与调节本体可拆卸连接;
所述端部外缘位于所述外延件和/或所述调节本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本体两端部设置有与其对接的外延件,调节本体控制两端部外延件相向运动或者背离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本体为回转体,调节本体旋转以调节外延件相对于临近一端板的间距L;
优选的,所述调节本体包括若干调节件,若干调节件在模腔长度方向上依次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本体为具有双头螺纹的转动轴,且双头螺纹的旋向相反;外延件与转动轴螺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本体为一动力缸,所述动力缸的两端与外延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箍的外壁与预制桩模具外模的内周壁贴合,所述卡箍包括若干周向排列以环绕端板的中轴线的卡块,在模腔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卡块两端朝向端板中轴线延伸形成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
所述端板的外周壁周向开设有凹槽,所述各卡块的第一凸起与凹槽配合,使卡箍与端板形成凹凸卡接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箍与外延件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延件与卡箍和/或调节本体卡接。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式连接组件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动力源,安装在调节本体上并传动连接动力源和调节本体的传动件;所述驱动机构驱转调节本体以控制外延件在模腔长度方向上的往复运动。
11.一种预制桩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所述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位于预制桩模具模腔内。
CN201921437255.9U 2019-08-30 2019-08-30 一种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以及预制桩模具 Active CN2113627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37255.9U CN211362777U (zh) 2019-08-30 2019-08-30 一种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以及预制桩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37255.9U CN211362777U (zh) 2019-08-30 2019-08-30 一种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以及预制桩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62777U true CN211362777U (zh) 2020-08-28

Family

ID=72165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37255.9U Active CN211362777U (zh) 2019-08-30 2019-08-30 一种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以及预制桩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627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682479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模具
CN211362777U (zh) 一种桩间预应力传递装置以及预制桩模具
KR20220017347A (ko) 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용 가변형 몰드
CN111152340A (zh) 一种内有交叉孔预制空心钢筋砼的浇筑模板及其使用方法
CN210100272U (zh) 一种模具及包含前述模具的模具组
CN216551539U (zh) 一种内模系统
CN114541748B (zh) 一种用于拼接建筑模板的装置
CN112297199A (zh) 一种用于成型墙体的模具
CN210100330U (zh) 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桩的制桩装置
CN211369518U (zh) 装配式墙体的成型模
CN114941430A (zh) 一种高效快拆组合式铝合金模板
CN212535047U (zh) 一种便携式可拆卸浇筑模板
CN107839058B (zh) 预制排气管道的成型模具
CN116494376B (zh) 一种水泥杆生产用模具
CN209971095U (zh) 一种共桩组件及其桩制作系统
CN105666684A (zh) 生产管桩用管模的大螺母拆卸组件
CN114232480B (zh) 高架桥高空心墩群翻模快速施工方法
CN210100271U (zh) 一种方桩模具及包含该模具的模具组
CN220052268U (zh) 一种管道模具内模结构安全快速脱模装置
CN112411601B (zh) 一种通讯电塔施工基础地基施工方法
CN218117217U (zh) 一种绿色建筑用安装模板加固装置
CN213999938U (zh) 松张装置及预制桩成型装置
CN210121922U (zh) 一种可逆向重复安装的传动带成型模具
CN210820168U (zh) 一种共桩封头板及共桩组件
CN215511554U (zh) 一种模具连接件以及天窗架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