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61010U - 导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导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61010U
CN211261010U CN201921750683.7U CN201921750683U CN211261010U CN 211261010 U CN211261010 U CN 211261010U CN 201921750683 U CN201921750683 U CN 201921750683U CN 211261010 U CN211261010 U CN 2112610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guide
air
wind
frame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5068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长林
张爱川
丁鹏垒
张卫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75068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610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610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610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导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所述导风组件包括导风框,所述导风框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所述导风框可绕所述旋转轴线旋转;所述导风框具有导风腔,所述导风腔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导风口和第二导风口;其中,所述第一导风口和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导风口和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组件,提供了一种新的导风方式,可以延长不同方位的送风距离,进而扩大送风范围,满足处在不同位置的用户的送风需求。

Description

导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导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空调器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市场上出现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在其出风风道设有可旋转的导风框,通过旋转导风框可将出风风道的气流导向室内环境,以达到多方位送风的效果。然而,常规导风框通过旋转大多只改变导风框的送风方向(例如朝左或朝右送风),难以改变送风距离,送风范围较小,无法满足处在不同位置的用户的送风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导风组件,旨在一种新的导风方式,以延长不同方位的送风距离,进而扩大送风范围,满足处在不同位置的用户的送风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包括导风框,所述导风框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所述导风框可绕所述旋转轴线旋转;所述导风框具有导风腔,所述导风腔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导风口和第二导风口;其中,所述第一导风口和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导风口和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
可选地,所述导风框还具有将导风框的横截面平分为前后两部分的第一平分面,以及垂直于所述第一平分面且将所述横截面平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第二平分面,所述旋转轴线形成于所述第二平分面上。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风口和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一导风口和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的比值,不小于0.27,且不大于0.7。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风口和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一导风口和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的比值,不小于0.45,且不大于0.55。
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百叶组件,所述百叶组件包括转动安装于所述导风框的多个百叶、连接多个百叶的连杆,以及与所述连杆连接的电机,所述电机用以驱动所述连杆带动所述百叶上下摆动。
可选地,所述百叶的靠近所述第一导风口的一端与所述导风框转动连接,所述百叶的远离所述第一导风口的一端从所述第二导风口向外凸出。
可选地,所述导风腔自所述第二导风口朝所述第一导风口呈渐缩状设置。
可选地,所述导风框包括位于所述导风腔相对两侧的导风板,两个所述导风板的内板面均自后向前朝向所述导风腔呈凸弧状设置,以形成呈渐缩状设置的所述导风腔。
可选地,所述导风腔的通道出口设有导风格栅,所述导风格栅呈扁平状或凸弧状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包括有所述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器。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和导风组件。其中,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出风口,以及将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连通的出风风道。所述导风组件包括导风框,所述导风框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所述导风框可绕所述旋转轴线旋转,所述导风框绕所述旋转轴线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风道;所述导风框具有导风腔,所述导风腔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导风口和第二导风口;其中,所述第一导风口和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导风口和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
可选地,所述导风板外板面与其对应的所述出风口的侧边缘之间间隔形成有通风间隙。
可选地,所述导风板的外板面自后向前朝所述通风间隙呈凸弧状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风道设置导风框,并将将导风框的第一导风口和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设计成大于导风框的第二导风口和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以使得导风框通过自身旋转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送风需求。其中,所述导风框旋转到所述第一位置时,可以实现小范围送风或避让风门;导风框旋转到第二位置时,可以实现大范围送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导风框与百叶组件及安装部件三者装配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导风框与安装部件装配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导风框和百叶组件装配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导风框的横向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导风框另一实施例的横向剖视图;
图7-A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处于关机状态的示意图;
图7-B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处于前送风模式的示意图;
图7-C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处于左送风模式的示意图;
图7-D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处于右送风模式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237811980000031
Figure BDA000223781198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 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风组件的实施例。其中,所述导风组件能够调节其出风的送风角度,改善送风效果。所述导风组件可以应用在空调室内机、或空气机、或其他需要导风的空气处理装置中。在下述各实施例中,将以所述导风组件应用在空调室内机中进行解释说明,其他机型可以参照实施。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100和导风框500。其中,壳体100设有进风口131、出风口121,以及将所述进风口131和所述出风口121连通的出风风道301。导风框500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导风框500可绕所述旋转轴线旋转。在此,导风框 500绕所述旋转轴线可旋转地设于出风风道301;导风框500具有导风腔510,导风框510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导风口511和第二导风口512;其中,第一导风口511和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导风口512和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如图5所示,R1表示为第一导风口511与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R2表示为第二导风口512与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也就是有R1>R2
具体说来,壳体100包括底盘110、前壳120、后壳131及面框140。其中,底盘110和前壳120及后壳131三者围合形成有空腔,面框140安装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空调室内机的风轮组件200、换热器组件400、以及用于形成出风风道301的风道组件300均安装于所述空腔内。在空调室内机工作时,风轮组件200驱动空气从进风口131进入壳体100的出风风道301内,经换热器组件400换热后从出风风道301吹向导风框500,而后由导风框500内的导风框500向室内导出。
对于壳体100而言,壳体100的由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平面所截的横截面,可以是圆形或方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具体在此,所述横截面的后端呈半圆形设置,而其前端逐渐向前缩小而呈半椭圆形设置,使得该横截面大致呈蛋形。这样可使得空调室内机整体体积减少,减少其前端占用空间,使得整机小型化。
请参阅图3至图5,对于导风框500而言,导风框500呈长条状设置,其旋转轴线沿上下向延伸(亦即导风框500的长度方向)延伸。在图3中R1表示为第一导风口511与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R2表示为第二导风口512 与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R1>R2。为便于说明,将导风框500 的位于所述旋转轴线和第一导风口511之间的部分称为长轴部分,所述长轴部分的旋转半径即为R1;还将导风框500的位于所述旋转轴线和第二导风口512之间的部分称为短轴部分,所述短轴部分的旋转半径即为R2。导风框500 通过自身旋转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其中:
请参阅图7-A,当导风框500旋转到所述第一位置时,导风框500旋转至所述短轴部分靠近所述出风口121。如果空调室内机开机运行,则出风风道 301内的气流可以从第一导风口511进入到导风框500的导风腔510,然后从第二导风口512向出风口121外侧吹出。此时,所述长轴部分较为深入到出风风道301内部,所述短轴部分相对位于出风口121内侧,有利于将出风风道301大量的风向室内导出,且可以起到隐藏导风框500的作用。所述第一位置适用于用户需要较小送风范围的情况。如果空调室内机关机,则可以减少导风框500与风门600发生干涉。
请参阅图7-B,导风框500旋转到所述第二位置时,导风框500旋转至长轴部分和短轴部分位置对调,出风风道301的气流可以从第二导风口512进入到导风框500的导风腔510,然后从第一导风口511向出风口121外侧吹出。此时,所述短轴部分较为深入到出风风道301内部,所述长轴部分相对于前述第一位置下的短轴部分,向前伸出的距离更长,使得该长轴部分更为靠近所述出风口121、或者到达所述出风口121、亦或者从所述出风口121向外凸出。因此,第一导风口511不易受到壳体100的出风口121侧边缘的遮挡,从而导风框500将气流从该第一导风口511吹出后,可以从更广的角度、更远的距离送出,实现大范围送风。
请参阅图7-C和图7-D,还值得一提的是,导风框500旋转到所述第二位置时,还可以适当微调旋转导风框500,以改变其第一导风口511的朝向,可使导风框500具有前送风、左送风及右送风等多个送风模式,亦或者驱动导风框500持续往复左右微调旋转,还可以实现左右扫风,扫风角度更大,其送风范围更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风道301设置导风框 500,并将导风框500的第一导风口511和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设计成大于导风框500的第二导风口512和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以使得导风框500通过自身旋转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送风需求。其中,导风框500旋转到所述第一位置时,可以实现小范围柔风送风或避让风门600;导风框500旋转到所述第二位置时,可以实现长距离大范围送风。
请继续参阅图3至图5,基于上述实施例,导风框500还具有将导风框500的横截面平分为前后两部分的第一平分面,以及垂直于所述第一平分面且将所述横截面平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第二平分面。其中在图5中,S1表示为所述第一平分面,S2表示为所述第二平分面。所述第一平分面和所述第二平分面的相交线为导风框500的中心线。
在以上实施例中,设计R1>R2,相当于说,导风框500的旋转轴线呈偏心设置,即旋转轴线偏离所述中心线,旋转轴线位于第一平分面和第二导风口512之间。旋转轴线可以位于第二平分面、或者第二平分面的左侧或右侧。在此为了确保导风框500的平衡性,可选地将所述旋转轴线形成于所述第二平分面。
应注意的是,所述第一平分面、第二平分面、中心线及旋转轴线均为虚拟的线或面,主要是用于解释说明导风框500的形状结构特征。
还请参阅图3至图5,至于R1和R2的比例大小,在此没有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出风风道301大小或出风范围需求进行相应设计。在此考虑到,如果 R2与R1的比例过小,则R2和R1两者相差不大,导风框5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下的导风效果相差不明显,不易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如果R2与R1的比例过大,则导风框500的最大旋转半径相应增大,旋转需要较大的空间。因此R2与R1需要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在本实施例中,经研究实验发现,当第二导风口512和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与第一导风口511和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的比值,不小于0.27,且不大于0.7时,导风框5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下的导风效果相差明显。尤其在第二位置下,导风框500能够获得极大的送风广角,并且导风框500 的最大旋转半径较为适宜,旋转所需的空间较少,有利于缩小整机体积。基于此,则有0.27R1≤R2≤0.7R1。R2具体可以是但不限于:R2=0.3R1、0.35R1、 0.4R1、0.45R1、0.5R1、0.55R1、0.6R1、0.65R1、0.7R1
进一步地,第二导风口512和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与第一导风口 511和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的比值,不小于0.45,且不大于0.55,0.45R1≤ R2≤0.55R1。例如但不局限,R2=0.47R1、0.48R1、0.50R1、0.52R1、0.54R1。这样设计,导风框500在第二位置下,其送风广角可达到145°甚至以上,相对于常规送风广角增大65%左右,送风范围明显扩大。
请参阅图7-B至图7-D,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考虑到在所述空调室内机工作状态下,导风框500从出风口121向外凸出,导风框500的从出风口 121凸出的部分和出风口121的侧边缘之间,形成无风或少风区域,容易与出风区域形成较大的温差而在此产生冷凝水。
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可选地,导风框500具有位于导风框510相对两侧的导风板520,导风板520与其对应的所述出风口121的侧边缘之间间隔形成有通风间隙900。该通风间隙900的存在,可以使得一小部分气流从该通风间隙900向室内环境吹出,从而使得该间隙和其他出风区域温差相近或相同,进而避免在此产生了冷凝水。
但是,通风间隙900过大时,容易造成风量泄漏,减少了导风框500的导风量。由此可见,通风间隙900并不是越大越好。因此,需要适当减小通风间隙900。可选地,导风板520的外板面自后向前朝通风间隙900呈凸弧状设置,以限缩通风间隙900的宽度,进而缩小通风间隙900。如此可使得通风间隙900既有风通过,也不会泄漏过多的风量。
请参阅图2、图3及图7B,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百叶组件700,百叶组件700包括转动安装于导风框500的多个百叶710、连接多个百叶710的连杆720,以及与连杆720连接的电机730,电机730用以驱动连杆720带动百叶710上下摆动,从而实现上下向扫风,进而可调节导风框500 上下向的送风角度。
进一步地,百叶710的靠近第一导风口511的一端与导风框500转动连接,百叶710的远离第一导风口511的一端从第二导风口512向外凸出。百叶710的凸出部分可增大百叶710的摆风面积,有利于将出风风道301内更多的风量扫如到导风框500的导风腔510内。在关机时,则可以先将百叶710 向上或向下摆至倾斜,以使得百叶710整体收容在导风腔510内,避免干涉到风门600关闭出风口121。
进一步地,导风框510的第二导风口512呈扩口状设置;相应地,百叶 710的远离第一导风口511的一端,其形状与第二导风口512的形状保持一致。这样可以减小百叶710第二导风口512侧边缘之间的间隙,增大百叶710的摆风面积,增大扫风量。
请参阅图2及图7-A,在一实施例中,导风板520包括两个导风板520、以及连接两个导风板520端部的端板530,两个导风板520和两个端板530围合形成导风框510。导风框510的第一导风口511设有导风格栅540,导风格栅540呈扁平状或凸弧状设置。至于第二导风口512的进风面则可以呈凸弧或凹弧或平面状设置均可。
为便于安装导风板520,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分设于所述出风口121的上下两端的两个安装部件(分别为第一安装部件800a和第二安装部件800b),导风框500的两端分别对应与两个所述安装部件可旋转连接。导风框500在安装部件上通过旋转,实现第一导风口51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切换。
在一实施例中,风门600实际可转动安装于壳体100。在此鉴于在出风口 121的上下两端均设有安装部件,故为减少安装零件,可将所述风门600的内壁面与所述安装部件的外周缘滑动连接,以使所述风门600可绕导风框500 的周向旋转而开关所述出风口121。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安装部上的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分别与风门600、导风框500连接,以通过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分别驱动风门 600和导风框500分别独立地工作,相互不干涉
在此又考虑到,由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其壳体100的前端呈半椭圆形设置,风门600不易沿壳体100的外壁面旋转移动,故而在此,风门600具有旋转至遮盖出风口121的关闭状态(如图7-A所示),以及转动至出风风道301内侧以打开出风口121的打开状态(如图7-B至图7-D所示)。
为了确保风门600可顺利旋转进入到出风风道301内,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蜗壳310和蜗舌320,蜗舌320的内表面朝背向蜗壳310的方向呈凹弧形设置,风门600处于所述打开状态时,风门600收纳于蜗舌320 的凹弧面。
由于在风门600的打开状态下,风门600收纳于蜗舌320的凹弧面,从而可避免风门600显露在外侧而影响整机外观的整体性。并且,由于风门600 也呈弧形设置,从而风门600的内壁面形成出风风道301的导风面,可将出风风道301中的气流向出风口121引导。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通过冷媒管与所述空调室外机连接。所述空调室内机的结构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壁挂式空调室内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组件包括:
导风框,所述导风框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所述导风框可绕所述旋转轴线旋转;所述导风框具有导风腔,所述导风腔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导风口和第二导风口;其中,
所述第一导风口和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导风口和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框还具有将导风框的横截面平分为前后两部分的第一平分面,以及垂直于所述第一平分面且将所述横截面平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第二平分面,所述旋转轴线形成于所述第二平分面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平分面和所述第二导风口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口和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一导风口和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的比值,不小于0.27,且不大于0.7。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口和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一导风口和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的比值,不小于0.45,且不大于0.55。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百叶组件,所述百叶组件包括转动安装于所述导风框的多个百叶、连接多个百叶的连杆,以及与所述连杆连接的电机,所述电机用以驱动所述连杆带动所述百叶上下摆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百叶的靠近所述第一导风口的一端与所述导风框转动连接,所述百叶的远离所述第一导风口的一端从所述第二导风口向外凸出。
7.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腔自所述第二导风口朝所述第一导风口呈渐缩状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框包括位于所述导风腔相对两侧的导风板,两个所述导风板的内板面均自后向前朝向所述导风腔呈凸弧状设置,以形成呈渐缩状设置的所述导风腔。
9.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腔的通道出口设有导风格栅,所述导风格栅呈扁平状或凸弧状设置。
10.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导风组件;其中,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出风口,以及将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连通的出风风道;所述导风框绕所述旋转轴线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风道。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组件中导风框的导风板,该导风板的外板面与其对应的所述出风口的侧边缘之间间隔形成有通风间隙。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的外板面自后向前朝所述通风间隙呈凸弧状设置。
13.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及如权利要求10至12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通过冷媒管与所述空调室外机连接。
CN201921750683.7U 2019-10-17 2019-10-17 导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Active CN2112610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50683.7U CN211261010U (zh) 2019-10-17 2019-10-17 导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50683.7U CN211261010U (zh) 2019-10-17 2019-10-17 导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61010U true CN211261010U (zh) 2020-08-14

Family

ID=71957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750683.7U Active CN211261010U (zh) 2019-10-17 2019-10-17 导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610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31106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177114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7246658A (zh) 空调柜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8936310U (zh) 空调器
CN107504570A (zh) 空调器
CN207146615U (zh) 空调器
CN211650476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854217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261010U (zh) 导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601926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60192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8382343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WO2023130769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2682851A (zh) 导风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1981571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及其送风方法
CN112682853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2682852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WO2021103387A1 (zh) 出风装置和空气调节设备
CN209672466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2378103U (zh) 一种空调出风结构及空调
CN220567363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WO2021082141A1 (zh) 天花机的面板组件及具有其的天花机
CN220689191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WO2021082143A1 (zh) 天花机的面板组件及具有其的天花机
CN217979025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