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41965U - 用于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及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及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41965U
CN211241965U CN201921167566.8U CN201921167566U CN211241965U CN 211241965 U CN211241965 U CN 211241965U CN 201921167566 U CN201921167566 U CN 201921167566U CN 211241965 U CN211241965 U CN 2112419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element
connection
cross
engagement
cross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6756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威廉·沃尔科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 LianWoerkefu
Original Assignee
Wei LianWoerkef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 LianWoerkefu filed Critical Wei LianWoerkefu
Priority to CN20192116756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419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419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419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元件,其构造成支承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第二连接元件,其构造成与穿戴设备的表带固定连接。第一连接元件包括横向构件以及臂部构件,臂部构件从横向构件的两端分别延伸出,以使得臂部构件能从第一连接元件的外侧与其连接或者从其脱开,第一接合件设置在臂部构件的面向第一连接元件的内侧面上,弹性变形力由第一连接元件的横向构件提供。借助这种连接结构,使得第二连接元件轻巧方便地接合到第一连接元件上并保持二者之间的可靠连接,同时在期望更换设备主体等时也能将第二连接元件方便地从第一连接元件脱开,而无需借助其他辅助工具进行。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穿戴设备。

Description

用于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及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穿戴设备的领域,穿戴设备可以例如是手表、各类饰品或类似的装饰物、包含或者不包含通讯功能的各种电子设备等等。因此,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尤其是包括用于固定表带的横向构件和从横向构件的两端延伸出的臂部构件。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含这种连接结构的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在各式各样的手表的销量日益增长的当下,手表的外观越来越呈现多样化趋势,外观漂亮的手表表身及可更换的多样式表带吸引刺激着消费者购买手表,同时这也顺应于消费者追求产品个性化的期望。
一方面,传统的手表表带部分含外观面(即,穿戴时的外侧)和内衬 (即,穿戴时的内侧)两部分,其中内衬部分接触手腕,消费者往往仅注意内衬给人的佩戴体验是否舒适,很少注意到内衬的外观。此外,目前的常规表带受限于表扣方式只适用一种佩戴方式,表带内衬反过来后无法扣合,佩戴方式单一。
另一方面,随着如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的不断发展,其内部多配置有多种传感器,其佩戴在手腕上即能够轻松识别并记录运动和睡眠状态的数据,因而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包括智能手环在内的穿戴设备也能够通过更换表带来更换其佩戴方式,从而起到装饰的作用,所以其使用者在不同季节时,或者在不同的场合下,多喜欢为其更换不同的表带,以提高佩戴的舒适方便性,或提升使用者的个人品味。
再者,随着穿戴设备与时尚产业的充分结合发展,也由消费者尝试在穿戴设备的正反两面(即,外侧面和内侧面)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纯用于装饰的物品或饰品。消费者可以在白天上班时使用正面的穿戴设备查询诸如时间等信息,而在晚上娱乐活动时使用位于内侧的饰品。或者,消费者在其穿戴设备的正面采用饰品装饰,而仅在需要查询信息时才观察内侧面上的设备主体。
在本实用新型中,前述各类穿戴设备中的用于提取信息或者起到装饰美观作用的构件被称为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例如但不限于是手表的表盘、智能手环的显示屏、饰品等。
在此情况下,如何在不增加购买一副表带的情况下提供给消费者更多个性化的选择、例如提供两种不同的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则成为了一个设计难点。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会将设备主体通过生耳与表带相连接,其在更换表带时,需要使用如生耳叉或表耳叉等专门的拆卸工具,例如拆卸表带时,需要将生耳叉叉入表耳,通过将生耳叉顶住生耳,使得生耳被其内部的弹簧顶出来,完成拆表带;安装表带时,需要将生耳的一头卡进表耳,再用专用工具把生耳的另一端顶入表耳,使得生耳被卡进,完成装表带。可见,现有的如智能手环等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和表带之间的连接结构多存在拆卸及安装繁琐、需要专门工具、佩戴方式单一、牢固可靠性较差和影响如智能手环等穿戴设备的使用寿命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带有可翻转表壳的手表,该手表的表带的每个端部带包括通过耳轴可枢转且可滑动地安装在表壳上的插入元件。每个插入元件包括分别对应于表壳的两个使用位置的至少两个指引角位置,和至少一个其中通过配合在母元件内的公元件来阻止插入元件枢转的纵向静止位置,元件的一个布置在表壳上,另一个元件布置在插入元件上,和其中插入元件纵向向外移动且其中插入元件自由枢转的纵向枢转位置。尽管该手表可以实现手表的翻转,但结构相当复杂,枢转轴的故障会导致功能的丧失,且成本高,一般仅用在高端手表系列中。
目前,还已知一种用于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其包括第一连接元件,第一连接元件构造成能支承穿戴设备的不同设备主体;第二连接元件,第二连接元件构造成与穿戴设备的表带固定连接,其中,在第一连接元件上设置有第一接合件(例如,突起),并且在第二连接元件上设置有第二接合件(例如,凹陷部),第一接合件和第二接合件能处于形状匹配的接合中,从而使得设备主体与表带产生可拆卸式连接,并且二者也能从这种接合中脱开,以能够改变在穿戴时位于外侧的设备主体。
然而,该连接结构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需要施加较大的外力才能使第二连接元件的第二接合件进入与第一连接元件的第一接合件的形状匹配的接合之中(例如,将第二接合件卡到第一接合件上去)。另一方面,即便用较大的外力勉强将第二连接元件的第二接合件与第一连接元件的第一接合件形状匹配地接合,如果要将二者脱离开来(例如,以更换朝向外面的设备主体),则要么无法顺利方便地脱离,要么会在不期望的情况下就导致二者分离开来(即,固定连接是不可靠的)。
为此,在穿戴设备的领域中始终存在对提供一种低成本又操作可靠的连接方式的需求。尤其是,期望提供一种接合时方便轻松、但同时又不会意外脱开并且需要脱开时也能轻松脱开的连接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元件,该第一连接元件构造成支承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第二连接元件,该第二连接元件构造成与穿戴设备的表带固定连接,其中,在第一连接元件上设置有第一接合件,并且在第二连接元件上设置有第二接合件。第二连接元件构造成借助弹性变形力能使其第二接合件与第一连接元件的第一接合件进行形状匹配地接合,以建立设备主体与表带之间的可拆卸式连接,并且也能使该第二接合件从其与该第一接合件的接合中脱离,其中,第一连接元件包括用于固定表带的横向构件以及臂部构件,该臂部构件从该横向构件的两端分别延伸出,以使得该臂部构件能从该第一连接元件的外侧与其连接或者从其脱开,第一接合件设置在臂部构件的面向第一连接元件的内侧面上,以及其中,弹性变形力由第一连接元件的横向构件提供。
借助这种连接结构,能使得第二连接元件轻巧方便地接合到第一连接元件上并保持二者之间以及设备主体与表带之间的可靠连接,同时在期望更换设备主体等时也能将第二连接元件方便地从第一连接元件脱开,而无需借助其他辅助工具(例如,螺丝起子或者额外按钮)进行。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横向构件可包括至少一个横截面收窄部。由于仅由该横截面收窄部来提供弹性变形力,因此能以非常简单的结构来实现所需的变形接合效果。
例如,横截面收窄部可以位于横向构件的中心位置处,以减小使横向构件因横截面减小而出现折断的风险,同时还能关于第二连接元件的横向中心提供对称变形力。
替代地,横向构件也可以包括用于与所述臂部构件固定连接的两端,而前述横截面收窄部则可以位于所述两端中的至少一者的附近。
特别有利的是,横截面收窄部由设置在横向构件上的缺口部形成。由此,能以简单的方式来在横向构件上形成横截面收窄部,而无须对横向构件的内部进行镂空(这会对模制过程造成负担)。
当第二连接元件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相互连接时,横向构件包括朝向第一连接元件的内侧和远离第一连接元件的外侧,横向构件可以包括设置在内侧上的内侧缺口部和设置在外侧上的外侧缺口部。
特别是,内侧缺口部和所述外侧缺口部可以沿横向构件的长度方向彼此交错开。
由于内侧缺口部和所述外侧缺口部彼此交错开,可以减小对横向构件本身的应力负荷,从而降低横向构件由于开设有这些缺口而造成折断或破裂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横向构件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内侧缺口部和多个外侧缺口部,所述多个外侧缺口部中的任何相邻两个缺口部之间布置有至少一个内侧缺口部中的一个内侧缺口部,以灵活地提供所需的任何期望的变形力。
在其他实施例中,横向构件可以包括与臂部构件固定连接的杆状元件,该杆状元件构造成在与该臂部构件固定连接之前是经扭转的,以能向第二连接元件提供回复变形力。利用杆状元件内蓄积的变形力,可以向第二连接元件提供较大的变形范围,以接合到多种尺寸的第一连接元件上。
优选地,横向构件可以包括由柔性材质制成的第一段,所述弹性变形力由第一段提供。通过提供柔性材质,横向构件可以容易地获得所需的变形力,而无需对横向构件的结构本身进行改型。尤其是,可以针对所需的不同变形力,选择适应性的材质,例如但不限于是塑料。
在此情况下,横向构件还可以包括分别与臂部构件固定连接的第二段和第三段,第一段布置在所述第二段和所述第三段之间,以实现从横向构件的中间位置提供均衡的变形力的效果(即,关于第二连接元件的横向中心提供对称变形力)。
有利的是,在横向构件的内部可形成有沿其至少部分长度延伸的中空凹槽,以将第一段接纳于其内,从而能将第一段沿该导轨插入中空凹槽内,进而以简单的步骤来实现将第一段组装到横向构件中。
特别是,第一接合件可构造成凹陷部,而第二接合件可包含与凹陷部形状匹配的突出部,第二接合件还可包括在臂部构件的内侧面与突出部之间延伸的过渡部,过渡部可以定向为垂直于臂部构件的内侧面延伸。这种过渡部一方面可以确保第二接合件与臂部构件之间本身制造时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还能使突出部更充分地与凹陷部匹配地接合,提高第二连接元件与第一连接元件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元件,该第一连接元件构造成支承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第二连接元件,该第二连接元件构造成与穿戴设备的表带固定连接,其中,在第一连接元件上设置有第一接合件,并且在第二连接元件上设置有第二接合件。第二连接元件构造成借助弹性变形力能使其第二接合件与第一连接元件的第一接合件进行形状匹配地接合,以建立设备主体与表带之间的可拆卸式连接,并且也能使该第二接合件从其与该第一接合件的接合中脱离,其中,第一连接元件包括用于固定表带的横向构件以及臂部构件,该臂部构件从该横向构件的两端分别延伸出,以使得该臂部构件能从该第一连接元件的外侧与其连接或者从其脱开,第一接合件设置在臂部构件的面向第一连接元件的内侧面上,以及其中,弹性变形力由第一连接元件的臂部构件提供,臂部构件构造成扁平板状元件,该扁平板状元件的厚度与其他方向上的尺寸相比明显更小。
借助这种扁平板状元件可以使得臂部构件的刚度降低,从而提供一定的变形力。由此,能使得第二连接元件轻巧方便地接合到第一连接元件上并保持二者之间以及设备主体与表带之间的可靠连接,同时在期望更换设备主体等时也能将第二连接元件方便地从第一连接元件脱开,而无需借助其他辅助工具(例如,螺丝起子或者额外按钮)进行。
最后,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穿戴设备,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表带;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元件,第一连接元件构造成能支承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第二连接元件,第二连接元件构造成与穿戴设备的表带固定连接,其中,在第一连接元件上设置有第一接合件,并且在第二连接元件上设置有第二接合件。第二连接元件构造成借助弹性变形力能使其第二接合件与第一连接元件的第一接合件形状匹配地接合,以建立设备主体与表带之间的可拆卸式连接,并且也能使第二接合件从其与第一接合件的接合中脱离,其中,第一连接元件包括用于固定表带的横向构件以及臂部构件,臂部构件从横向构件的两端分别延伸出,以使得臂部构件能从第一连接元件的外侧与其连接或者从其脱开,第一接合件设置在臂部构件的面向第一连接元件的内侧面上,以及其中,弹性变形力由第一连接元件的横向构件提供,或者弹性变形力由臂部构件提供,臂部构件构造成扁平板状元件,所述扁平板状元件的厚度与其他方向上的尺寸相比明显更小。
附图说明
图1A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处于已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立体图;
图1B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处于未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立体图;
图1C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第二连接元件的各个零件在组装前的示意立体分解图;
图1D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第二连接元件的示意俯视图;
图2A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处于已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立体图;
图2B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处于未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立体图;
图2C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第二连接元件的各个零件在组装前的示意立体分解图;
图2D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第二连接元件的示意俯视图;
图3A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处于已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立体图;
图3B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处于未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立体图;
图3C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第二连接元件的各个零件的示意立体图;
图3D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第二连接元件的示意俯视图;
图4A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处于已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立体图;
图4B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处于未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立体图;
图4C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第二连接元件的各个零件的示意立体图;
图4D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第二连接元件的示意俯视图;
图5A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处于已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立体图;
图5B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处于未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立体图;
图5C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第二连接元件的各个零件的示意立体图;
图5D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第二连接元件的示意俯视图;
图6A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处于已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立体图;
图6B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处于未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立体图;
图6C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第二连接元件的各个零件的示意立体图;
图6D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第二连接元件的示意俯视图;
图7A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处于已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立体图;
图7B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处于未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立体图;
图7C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第二连接元件的各个零件的示意立体图;
图7D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第二连接元件的示意俯视图;
图8A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的处于已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立体图;
图8B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的处于未连接状态下的穿戴设备的示意立体图;
图8C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第二连接元件的各个零件在组装前的示意立体分解图;以及
图8D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的穿戴设备的第二连接元件的示意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注意参考的附图并非都按比例绘制,而是可扩大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各方面,且在这方面,附图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性的。
如前所述,术语“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是指各类穿戴设备中的用于提取信息或者起到装饰美观作用的构件,例如但不限于是手表的表盘、智能手环的显示屏、饰品等。在本实用新型中,设备主体优选可以包括两种不同的手表或者智能手表的显示屏(该显示屏也可包含用户交互功能),它们分别设置在穿戴设备的外侧上和内侧上,即需要对穿戴设备的至少一部分、主要是用于承载这些设备主体的部分进行翻转来实现对不同设备主体的使用。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穿戴设备100可包括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可以由两个元件、即第一连接元件10和第二连接元件构成。在此,术语“第一”、“第二”并不是意在区分连接元件的主次之分,而仅仅是说明第一连接元件10是与第二连接元件20不同的连接元件。
为了说明的方便,下文中将第一连接元件10定义为它是构造成能支承穿戴设备100的设备主体的一种连接元件、尤其是能在(由人)穿戴(该穿戴设备100)时的内侧和外侧的两侧上均支承穿戴设备100的不同设备主体的一种连接元件。例如,该第一连接元件10可以为传统意义下的用于支撑表面的表盘或者智能手环情况下用于支承显示屏的外围框架等等。但也可以理解到,当仅存在一个设备主体时,第一连接元件10也可以仅从外侧和内侧中的一者支承该设备主体。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将第二连接元件20定义为构造成与穿戴设备 100的表带固定连接的连接元件。在此,尽管表带似乎是例如在手表或智能手环的情况下的术语,但可以理解到,用于将穿戴设备100的设备主体系于穿戴者手臂/手腕上的任何构件(例如,任何栓系元件)均可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表带来理解,例如但不限于是饰品的手链部分。另外,所谓的“固定连接”是指在使用时第二连接元件20与该穿戴设备100的表带是固定的,但这也不排除在不使用的情况下,第二连接元件20可以与表带脱开连接并且卸下,以进行清洗或者更换。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穿戴时的外侧(面)”或“穿戴时的正面”以及“穿戴时的内侧(面)”或“穿戴时的背面”是相对于穿戴者而言的相对位置/定向关系。具体来说,穿戴设备100的穿戴时的内侧(或反面) 是指与穿戴者的手臂皮肤相接触或者至少面对手臂皮肤的一侧。通常,当前置于穿戴时内侧的设备主体不能被外界所观察到。穿戴设备100的穿戴时的外侧(或正面)则是指与内侧相对的另一侧,设备主体在穿戴时的外侧上时能被穿戴者或外界其他人员观察到并且能进行使用。
为了能够通过第一连接元件10与第二连接元件20使设备主体与表带进行可靠连接,在第一连接元件10上设置有第一接合件12,并且对应地在设置有第二接合件22。
第一接合件12和第二接合件22可以分别与第一连接元件10和第二连接元件20一体形成,或者替代地,第二接合件22和第二接合件22中的至少一者可以是以任何已知的方式(例如、机械方式、粘合、焊接等)附加到第一连接元件10或第二连接元件20上的构件。对此,下文将以不同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为了建立穿戴设备100的设备主体与表带之间的可拆卸式连接,第一接合件12和第二接合件22之间能产生形状匹配的接合。术语“形状匹配的接合”是指接合主要是由第一接合件12和第二接合件22之间的形状匹配关系来实现的,但这不排除接合由力配合来实现的可能性。在此,术语“形状匹配”是指第一接合件12和第二接合件22之间的用于彼此接合的部分的形状是完全对应的。
当然,第一接合件12和第二接合件22也可以包含并非用于接合的部分,例如用于与第一连接元件10和第二连接元件20进行连接的部分等。即,并非用于接合的部分可以无需具有匹配的形状(下文将进一步阐释第二接合件22的结构)。
为了改变所使用/所观察的设备主体,需要将用于支承设备主体的第一连接元件10进行翻面。在改变穿戴时位于外侧的设备主体时,可以将第一接合件12和第二接合件22从上述形状匹配的接合中脱开,从而使得消费者能够非常容易地翻转到所需的设备主体所在的一侧。
较佳地,第一接合件12和第二接合件22中的一者包含凹陷部,而第一接合件12和第二接合件22中的另一者则包含与凹陷部形状匹配的突出部。尽管在第一实施例到第八实施例中,第一接合件12和第二接合件22分别示出为凹陷部和突出部,但这显然是可以互换的。
例如,在图1A-1D中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元件10示出为大致椭圆形的用于支承设备主体的框架,而第二连接元件20则与表带稳定连接。第一连接元件10的形状还可以例如为矩形、正方形、圆形、多边形或者其它不规则形状。
第二连接元件20可包括横向构件26和臂部构件24。横向构件26用于固定表带,例如可以穿过表带、尤其是表带的整个宽度。臂部构件24通常为两个臂(但也不限于此),臂部构件24从横向构件26的两侧(即、横向上的左右两端)向外伸出。向外延伸的方向适于使得臂部构件24能从第一连接元件10的外侧(在各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为分别从第一连接元件10 的左右两外侧)与其连接或者从其脱开。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纵向”是指沿穿戴设备100一周的延伸方向,而“横向”是指与该纵向正交的方向。或者,术语“横向”也可以是指大致沿佩戴该穿戴设备的手腕的延伸方向,或者说大致垂直于表带的主长度延伸方向的方向。但可以理解到“横向”并不一定要完全严格按照上述方向,而是存在上述方向上的分量即可。
由于通常表带的宽度小于第一连接元件10(例如,起到表盘作用的框架)的宽度,因此,两个臂部构件24从横向构件26的左右两端大致倾斜向外扩开地延伸。但也可以理解到,特别有利的是,这两个臂部构件24的自由端部之间的间距可以小于或至多等于第一连接元件10的横向宽度或其最大横向宽度(当第一连接元件10为非方形时)。
由于两个臂部构件之间的间距可以设计成小于待接合的另一连接元件上的尺寸,因此,可以借助包含该臂部构件的连接元件的本身(例如,金属材料)的弹性变形力,容易地卡到另一连接元件上。这种卡合不一定仅在接合位置上,而是可以在沿朝向接合位置的任何接触位置上发生。
此外,可以理解到,这种弹性变形在朝向接合位置不断运动的过程中可以改变其大小,例如弹性变形力增大(这例如是由于在两个连接元件刚接触时的尺寸差较小,随后朝向最终接合位置这二者之间的尺寸差越来越大,但也可以反过来)。
在两个臂部构件24的内侧上、尤其是接近其自由端部的位置(但也可以是其它有利位置)处可以设置有向内、即彼此面对的突出部。突出部作为第二连接元件20的第二接合件22可以呈任何合适的形状以及可以具有任何适当的突出高度,只要该突出部与第一连接元件10上的对应的第一接合件12的形状匹配即可。
为此,在第一连接元件10的适当位置处、如图1B中清楚所示的靠近第一连接元件10的横向两端附近的位置处可以设置有对应的第一接合件 12。该第一接合件12在此例如可构造成与上述突出部形状匹配的凹陷部,以实现二者之间的形状匹配的接合。
如图1D、2D、3D等中示例性所示,第一接合件12构造成凹陷部,而第二接合件22包含与该凹陷部形状匹配的突出部。除了该突出部之外,第二接合件22还包括在臂部构件24的内侧面与突出部之间延伸的过渡部。在此,“臂部构件24的内侧面”是指当第二连接元件20与第一连接元件10接合时 (如图1A中所示),第二连接元件20的臂部构件24的朝向第一连接元件10 的侧面。
优选地,该过渡部定向为垂直于臂部构件24的该内侧面延伸。由于这种垂直伸出构造,可以确保第二接合件22与臂部构件24之间本身制造时的结构强度,进而可以确保在第二接合件22和第一接合件12接合以及脱离时,第二接合件22不会从臂部构件24上折断或者破裂。同时,借助该过渡部,还能使突出部更充分地与凹陷部匹配地接合,提高第二连接元件20与第一连接元件 10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当使用者向第二连接元件20施加力时,由于第二连接元件本身的结构而产生弹性变形(力)。在这种弹性变形力的作用下,使用者可以将与表带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元件20的第二接合件22接合到第一连接元件10上设置的第一接合件12内,即在此实施例中将两个臂部构件24上的突出部卡配到第一连接元件10上的凹陷部内。
与现有技术中具有复杂结构的连接相比,第一连接元件和/或第二连接元件在接合时产生弹性变形(力)可以使得连接结构的大幅简化,即,能够方便地接合到、尤其是卡配到另一连接元件中。在下面的各个实施例中,将具体描述如何由第二连接元件20来提供这种弹性力。
无论如何,这种弹性变形是基本可恢复的,以在将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接合后能容易地使得二者分离开。同时,这种可回复的弹性变形还可以将由于两个连接元件的接合件之间的接合、尤其是卡配造成的对其本身的损伤降到最低程度。但可以理解到,除了弹性变形之外,在一些特定的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元件20也会产生部分塑性变形,但这种塑性变形的程度应当在不会影响其反复与第一连接元件接合的范围之内。
在如图1A-1D以及图2A-2D中所示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元件20的横向构件26包括由柔性材质制成的第一段。在此,术语“柔性材质”可以指代本领域中所熟知的各种能提供弹性变形力的材质。例如,该柔性材质可以是聚合物材料(例如PE、PU、PP等)、碳纤维增强的树脂、木基纤维等,但不限于此。可以理解到,“由柔性材质制成”并不排除该第一段还具有其他成分的材料。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该第一段中的至少该柔性材质是适于提供足够的弹性变形力的,以使得第二连接元件20能连接到第一连接元件 10上、尤其是第二连接元件20的第二接合件22能卡合到第一连接元件10的第一接合件12上。
在第一段由柔性材质制成的实施例中,横向构件26的其他部分可以由非柔性材质制成,例如是各种硬度远高于(即,硬度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柔性材质的金属合金(例如,钢合金)、贵金属(铂、银、金等)、钛(合金)。或者更确切地说,尽管某些金属的硬度可能也较小,但其仅有变形性,但没有回复性(例如,金、银等),因而仅由这些材质构成的第二连接元件无法实现本实用新型中的弹性回复力,而是应当采用如上所述的柔性材质。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以其它方式提供弹性变形力的其他实施例中,连接结构、尤其是第二连接元件20的横向构件26和/或臂部构件24整个可以由上述非柔性材质制成。
优选的是,该横向构件26还包括分别与臂部构件24固定连接的第二段和第三段。前述由柔性材质(例如塑料)制成的第一段布置在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间、即由柔性材质(例如塑料)制成的第一段处于横向构件26的大致中间位置,而不紧邻从横向构件26延伸出的臂部构件24。在此情况下,处于大致中间位置的第一段可以有利地向两侧延伸的臂部构件24均提供平衡且稳定的弹性变形力。
特别是,第二段和第三段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或者由与第一段的塑料的弹性变形力不同的其他已知材料(即,非柔性材质)制成。例如,第二段和第三段可以由相同或者不同的材料制成。采用例如金属材质(诸如钢合金)是由于可以确保横向构件以及由此第二连接元件20的足够刚度,从而防止由于其刚度不足而导致在与第一连接元件10接合之后不期望的脱开。可以理解到,第二段和第三段也可以在制造第二连接元件20时与臂部构件24一体形成,但也可以与臂部构件24为其他永久或可拆卸的固定连接。
但还可以理解到,在横向构件26中可包括不止一段由塑料制成的第一段。例如,第一段可以间隔开地布置在任两段金属材料的部段之间(但第一段通常不与臂部构件24直接相邻),以进一步调节所需的弹性变形力。
该第一段可以通过各种已知的方式连接到位于其左右两侧的第二段和第三段上。为了进行连接,第一段可包含从其左右两个自由端延伸的连接段,这种连接段的直径通常小于第一段本身的直径。与此对应,第二段和第三段包含用于接纳这种连接段的孔,孔的尺寸与连接段的尺寸相适应。
在图2A-2D的第二实施例中,在第一段的两侧的连接段上还可以设置有小孔。在将第一段的连接段插入其左右两侧的第二段和第三段内的接纳孔之后,可借助外部的铆钉来铆入第一段的连接段上设置的小孔中,从而加强横向构件26的各段之间的固定连接的可靠性。在一个特别的实施例中,铆钉可以仅为棒状元件,在将其插入小孔内之后,可以通过加热来导致其融化在小孔中,进而形成一种永久的固定连接。
替代地,在图2A-2D的第二实施例中,在将第一段的连接段插入其左右两侧的第二段和第三段内的接纳孔之后,可以将螺钉或者其它螺纹紧固件螺纹连接到设置在第一段的连接段上的螺纹孔内,以实现可拆卸式紧固连接。
在此,横向构件26的横截面、或者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但不限于此,而是可以呈任何期望的形状。例如,用于连接的第一段的连接段的横截面以及第二段和第三段内的接纳孔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不为圆形的,例如为方形,由此能自动防止连接段在接纳孔内的不期望的转动。
在图8A-8D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尽管与上述图1A-2D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类似也具有由柔性材质制成的第一段,但该第一段从第二连接元件20的外部可以是看不见的(如图8C-8D中最清楚所示)或者说至少有一部分是不可见的 (未示出)。
为此,在横向构件26的内部形成有至少沿其部分长度延伸的中空凹槽(也可以称为“导轨”)。在图8A-8D中所示的实施例中,中空凹槽分别设置在横向构件26的靠近臂部构件24的两端附近,并且优选处于横向构件26的轴向中心位置。但这显然并不是必须的,因为中空凹槽也可以只有一个或者超过两个(分布在横向构件26的整个长度上,且彼此间隔开)。
由柔性材质制成的第一段可以沿这种“导轨”被插入中空凹槽中、例如从横向构件26的两自由端处插入于其中。在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例中,该第一段的远离臂部构件24的一端被横向构件26的内部止挡,而第一段的靠近臂部构件24的相对端可以通过额外的固定装置进行固定。如图8C中示例性所示,固定装置可以是螺纹紧固件,臂部构件24的与横向构件26的端部对应的末端包括螺纹孔,以接纳该螺纹紧固件。换言之,固定装置从横向构件26的横向两端(如果对应设置有两个中空凹槽的话)向内插入进行固定。这种固定装置从第二连接结构的外部是可见的,从而能按照要求来灵活地提供美观度和时尚性。
在其它实施例中,中空凹槽还可以至少部分地向外露出、而不是完全从横向构件26的外部不可见。例如,横向构件26的中空凹槽的一部分可向外露出,从而能够直接将第一段从外部塞入(例如,可借助其本身的弹性变形而塞入) 该中空凹槽内,该一部分的长度应小于第一段的长度,以使得第一段不会不期望地从中空凹槽内掉出。
此外,在图8A-8D中所示的实施例中,横向构件26的横截面优选为非圆形的(诸如是椭圆形、赛道形等),从而有利于后续绑上诸如皮带之类的表带。
在一些实施例中,横向构件26可包括至少一个横截面收窄部。在此,术语“横截面收窄部”是指相比于横向构件26的其他部段,该部段的横截面面积是缩小的,但缩小的方式和比例并不受限制。换言之,横截面收窄部的各种形式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只要横截面收窄部使得横向构件26以及由此第二连接元件20能产生足够的弹性变形力来接合到第一连接元件10上并且从第一连接元件10脱开即可。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这种横截面收窄部可以位于横向构件26的中心位置处。但横截面收窄部也可以位于横向构件26的用于与臂部构件24固定连接的左右两端中的至少一者、优选为二者的附近。
在此,术语“附近”是指在横向构件26中接近、但尚未触及臂部构件24 的部分(即,并不与臂部构件24直接抵靠的部分)。有利的是,当包含位于左右两端附近的横截面收窄部时,横截面收窄部与臂部构件24间隔开一段距离。由于横截面收窄部通常会是横向构件26的应力薄弱点,使横截面收窄部并不处于左右末端可避免因臂部构件24接合到第一连接元件10上(即,臂部构件24上的第二接合件第二接合件22接合到第一接合件12上)时带来的震动或其他状况导致横向构件26在横截面收窄部处发生不期望的断裂。
在图3A-3D、图4A-4D以及图5A-5D中所示的各实施例中,横截面收窄部可以由设置在横向构件26上的缺口部形成。“缺口部”主要是指从横向构件26的轮廓表面向内凹入的部分,其可以通过各种已知的手段在制造横向构件26时形成。为了描述缺口部在横向构件26上的定位,在此先定义横向构件26的“内侧”和“外侧”。具体来说,当第二连接元件20与第一连接元件 10相互连接时,横向构件26包括朝向第一连接元件10的内侧和远离第一连接元件10的外侧。
在上述实施例中,横向构件26可以包括设置在其内侧上的内侧缺口部和设置在其外侧上的外侧缺口部。但可以理解到,在本实用新型中,横向构件26 可以仅包括内侧缺口部或者外侧缺口部。此外,内侧缺口部和外侧缺口部的数目无需是如图5D中所示的一一对应的。
如图3D、4D和5D中最清楚所示,横向构件26的内侧缺口部和外侧缺口部可以沿横向构件26的长度方向彼此交错开。由于缺口部的彼此错开,在横向构件26上因此可形成前述横截面收窄部(即,横截面缩小了)。特别是,可以看到在横向构件26上可形成蜿蜒曲折的横截面收窄部。这种横截面收窄部可以向第二连接元件20提供非常有利的变形力。
如图3D和4D所示,横向构件26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内侧缺口部和多个外侧缺口部。在这两种实施例中,多个外侧缺口部中的任何相邻两个缺口部之间布置有至少一个内侧缺口部中的一个内侧缺口部。
具体来说,在第三实施例中,横向构件26包括两个外侧缺口部和一个内侧缺口部,两个外侧缺口部分别位于一个内侧缺口部的左右两侧(即,与一个内侧缺口部横向相邻、但间隔开一定距离,以形成横截面收窄部)。而在第四实施例中,横向构件26包括三个外侧缺口部和两个内侧缺口部,三个外侧缺口部中的任两个相邻的外侧缺口部分别位于两个内侧缺口部中的一个内侧缺口部的左右两侧。或者简单的说,外侧缺口部和内侧缺口部在横向构件26上彼此相邻错开。
此外,还可结合第三、第四实施例与第五实施例的方案,例如是既在左右两端附近包括外侧缺口部和内侧缺口部、又在横向构件26的大致中间位置处包括外侧缺口部和内侧缺口部,以灵活地提供所需的任何期望的变形力。
在图7A-7D中所示的实施例中,横向构件26可包括与臂部构件24固定连接的多根杆状元件(图中示例性示出两根杆状元件,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数目)。在此,“杆状元件”是指长度为其最大尺寸方向的元件,其横截面大小与长度相比明显更小、尤其是小一个数量级。
可以看到,这些多根杆状元件构造成能够相对彼此扭转缠绕。当在彼此扭转缠绕之后固定到臂部构件24上时,这些杆状元件的内部“储存”有回复到使得二者彼此不再扭转缠绕的趋势,这种趋势可以向第二连接元件20提供(弹性)变形力。
如图7C中更清楚所示,多根杆状元件中的每一根都能插入臂部构件24 中对应的接纳孔内,从而与其固定连接。但本实用新型并不排除该插入之外的其他固定方式,鉴于这并不是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还可以设想横向构件26仅包括单根杆状元件,该单根杆状元件应预先扭转,以在其与臂部构件24固定连接后产生一种向其初始非扭转状态回复的回复力。这同样可以向第二连接元件20提供(弹性)变形力。
除了上述借助附图阐释的由横向构件26提供第二连接元件20的变形力方案之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A-6D所示的第六实施例),便于第二连接元件20接合到第一连接元件10上、可靠固定并且从其脱开的变形力也可由臂部构件24来提供。可以理解到,变形力可以由臂部构件24 和/或横向构件26提供(即,不排除由臂部构件24和横向构件26共同来提供的可能性)。
如图6D中最清楚所示,臂部构件24可设计成扁平板状元件。在此,术语“扁平板状”是指该元件的厚度与其他方向上的尺寸相比明显更小,或者通俗来说更薄。借助这种扁平板状元件可以使得臂部构件24的刚度降低(尤其是当臂部构件24由金属制成时),从而提供一定的变形力。
此外,为了加强这种接合的便捷性和可靠性,有利地在该第一连接元件10上还设置有导向槽16。该导向槽16可以仅在第一连接元件10的一部分上延伸,例如尤其是沿第一连接元件10的周缘延伸。
优选地,该导向槽16与设置在第一连接元件10上的凹陷部连通。因此,在将第二接合件22接合到第一接合件12中之前,可以将第二接合件 22先与导向槽16接触,并且藉由该导向槽16向前滑动,从而从导向槽16 接合到第一接合件12、即凹陷部内。
特别是,该导向槽16的尺寸小于凹陷部的尺寸,即导向槽16的槽宽小于凹陷部的宽度。因此,第二接合件22(在此实施例中为突出部)并不是与导向槽16形状匹配的接合,而是仅借助导向槽16朝向第一接合件12 (在此实施例中为凹陷部)定向。这样,整个接合过程将变得非常流畅。
尽管在各个附图中示出的导向槽16沿第一连接元件10(设备主体未示出)的大致一半周缘延伸,但可以理解到导向槽16可以从第二连接元件20、即臂部构件24刚与第一连接元件10接触的位置开始向凹陷部延伸。而臂部构件24与第一连接元件10的首次接触位置则可以取决于第一连接元件 10的横向宽度和臂部构件24的自由末端之间的间距之间的关系。
在各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元件10和第二连接元件20可以仅借助对应的第一接合件12和第二接合件22之间的形状匹配的接合而彼此固定。
另外,可以理解到,凹陷部和突出部中的一者可以面向外而是消费者可见的,而凹陷部和所述突出部中的另一者则可以面向内。例如,在各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元件10上的凹陷部是面向外的,而第二连接元件20上的突出部是面向内的。但也可以理解到,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连接元件10上的凹陷部可以是面向内的,即不为外部所观察到,而第二连接元件 20上的突出部是面向外的。
无论如何,较佳地,与凹陷部和突出部中的面向内的那个相对应的接合件 (例如,在第一实施例中为第二接合件22)从所述第一接合件12和所述第二接合件22中的另一接合元件(例如,在第一实施例中为第一接合件12)的两侧与其卡配连接。也就是说,包含面向内的凹陷部或者突出部的那个接合件通常具有更大的间距尺寸,从而能够包围包含面向外的凹陷部或者突出部的另一接合件,以实现从外向内的形状匹配的接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不同的设备主体、例如两个手表可以设置在同一个第一连接元件10上。例如,两个手表从第一连接元件10的正面和反面分别获得支承。尤其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穿戴设备100的第一连接元件10 上还布置有用于为设备主体供电的装置,且这种供电可以是独立的或者一起的,以使得在翻转穿戴设备100之后确保两个设备主体的独立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第二连接元件所提供的弹性变形力,第一连接元件10和第二连接元件20之间的借助其各自的接合件的接合在不存在其它附加的固定件(诸如,前述帽件)或者不使用其他工具(例如,螺丝起子)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轻松接合和脱开,并且也不会使得第一连接元件10 和第二连接元件20产生损坏的变形程度。
尽管参照并未在此示出的设备主体的穿戴设备100来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但应当理解到,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的各实施例也可应用至具有相似结构和/或功能的其它需要翻转两面的设备上。
前面的描述已经给出了许多特征和优点,包括各种替代的实施方式,以及装置和方法的结构和功能的细节。本文的意图是示例性的,并不是穷尽性的或限制性的。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然可对由所附权利要求所表达的术语的宽泛上位含义所指示的全部范围内做出各种改型,尤其是在结构、材料、元素、部件、形状、尺寸和部件的布置方面,包括这些方面在此处所描述的原理范围内的结合。在这些各种改型未偏离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的程度内,意味着它们也包含于此。

Claims (15)

1.一种用于穿戴设备(100)的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
第一连接元件(10),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0)构造成支承所述穿戴设备(100)的设备主体;
第二连接元件(20),所述第二连接元件(20)构造成与所述穿戴设备的表带固定连接,
其中,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0)上设置有第一接合件(12),并且在所述第二连接元件(20)上设置有第二接合件(22),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元件(20)构造成借助弹性变形力能使其第二接合件(22)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0)的第一接合件(12)进行形状匹配地接合,以建立所述设备主体与所述表带之间的可拆卸式连接,并且也能使所述第二接合件(22)从其与所述第一接合件(12)的接合中脱离,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0)包括用于固定所述表带的横向构件(26)以及臂部构件(24),所述臂部构件(24)从所述横向构件的两端分别延伸出,以使得所述臂部构件(24)能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0)的外侧与其连接或者从其脱开,所述第一接合件(12)设置在所述臂部构件(24)的面向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0)的内侧面上,以及其中,所述弹性变形力由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0)的所述横向构件(26)提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构件(26)包括至少一个横截面收窄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截面收窄部位于所述横向构件(26)的中心位置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构件(26)包括用于与所述臂部构件(24)固定连接的两端,所述横截面收窄部位于所述两端中的至少一者的附近。
5.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截面收窄部由设置在所述横向构件(26)上的缺口部形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连接元件(20)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0)相互连接时,所述横向构件(26)包括朝向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0)的内侧和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0)的外侧,所述横向构件(26)包括设置在所述内侧上的内侧缺口部和设置在所述外侧上的外侧缺口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缺口部和所述外侧缺口部沿所述横向构件(26)的长度方向彼此交错开。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构件(26)包括至少一个内侧缺口部和多个外侧缺口部,所述多个外侧缺口部中的任何相邻两个缺口部之间布置有所述至少一个内侧缺口部中的一个内侧缺口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构件(26)包括与所述臂部构件(24)固定连接的杆状元件,所述杆状元件构造成在与所述臂部构件(24)固定连接之前经扭转,以能向第二连接元件(20)提供回复变形力。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构件(26)包括由柔性材质制成的第一段,所述弹性变形力由所述第一段提供。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构件(26)还包括分别与所述臂部构件(24)固定连接的第二段和第三段,所述第一段布置在所述第二段和所述第三段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横向构件(26)的内部形成有沿其至少部分长度延伸的中空凹槽,以将所述第一段接纳于其内。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件(12)构造成凹陷部,而所述第二接合件(22)包含与所述凹陷部形状匹配的突出部,所述第二接合件(22)还包括在所述臂部构件(24)的所述内侧面与所述突出部之间延伸的过渡部,所述过渡部定向为垂直于所述臂部构件(24)的所述内侧面延伸。
14.一种用于穿戴设备(100)的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
第一连接元件(10),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0)构造成支承所述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
第二连接元件(20),所述第二连接元件(20)构造成与所述穿戴设备的表带固定连接,
其中,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0)上设置有第一接合件(12),并且在所述第二连接元件(20)上设置有第二接合件(22),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元件(20)构造成借助弹性变形力能使其第二接合件(22)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0)的第一接合件(12)形状匹配地接合,以建立所述设备主体与所述表带之间的可拆卸式连接,并且也能使所述第二接合件(22)从其与所述第一接合件(12)的接合中脱离,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0)包括用于固定所述表带的横向构件(26)以及臂部构件(24),所述臂部构件(24)从所述横向构件的两端分别延伸出,以使得所述臂部构件(24)能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0)的外侧与其连接或者从其脱开,所述第一接合件(12)设置在所述臂部构件(24)的面向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0)的内侧面上,以及
其中,所述弹性变形力由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0)的所述臂部构件(24)提供,所述臂部构件(24)构造成扁平板状元件,所述扁平板状元件的厚度与其他方向上的尺寸相比明显更小。
15.一种穿戴设备,所述穿戴设备包括:
设备主体;
表带;
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
第一连接元件(10),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0)构造成能支承所述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
第二连接元件(20),所述第二连接元件(20)构造成与所述穿戴设备的表带固定连接,
其中,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0)上设置有第一接合件(12),并且在所述第二连接元件(20)上设置有第二接合件(22),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元件(20)构造成借助弹性变形力能使其第二接合件(22)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0)的第一接合件(12)形状匹配地接合,以建立所述设备主体与所述表带之间的可拆卸式连接,并且也能使所述第二接合件(22)从其与所述第一接合件(12)的接合中脱离,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0)包括用于固定所述表带的横向构件(26)以及臂部构件(24),所述臂部构件(24)从所述横向构件的两端分别延伸出,以使得所述臂部构件(24)能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0)的外侧与其连接或者从其脱开,所述第一接合件(12)设置在所述臂部构件(24)的面向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0)的内侧面上,以及
其中,所述弹性变形力由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0)的所述横向构件(26)提供,或者所述弹性变形力由所述臂部构件(24)提供,所述臂部构件(24)构造成扁平板状元件,所述扁平板状元件的厚度与其他方向上的尺寸相比明显更小。
CN201921167566.8U 2019-07-23 2019-07-23 用于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及穿戴设备 Active CN2112419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67566.8U CN211241965U (zh) 2019-07-23 2019-07-23 用于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及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67566.8U CN211241965U (zh) 2019-07-23 2019-07-23 用于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及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41965U true CN211241965U (zh) 2020-08-14

Family

ID=71966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67566.8U Active CN211241965U (zh) 2019-07-23 2019-07-23 用于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及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419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020117A1 (zh) 用于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及穿戴设备
CN110403306A (zh) 用于将腕带固定至表壳的装置
US20240032657A1 (en) Non-piercing-type earring
CN211241965U (zh) 用于穿戴设备的连接结构及穿戴设备
KR101286365B1 (ko) 전 구성 부품이 동일한 귀금속재로 이루어진 귀금속재 귀걸이의 제조방법
KR20170115721A (ko) 안경의 템플 힌지장치
KR200431089Y1 (ko) 귀걸이용 펜던트 연결고리 결합구조
CN210407353U (zh) 一种组合式饰品
JP6864270B2 (ja) 携帯機器用腕装着具
JP6716832B2 (ja) 携帯機器用腕装着具
EP1594381B1 (en) Watch strap
KR101853486B1 (ko) 안경 다리용 힌지 장치
JP4073007B2 (ja) 異種金属組み合わせテンプル
KR101924512B1 (ko) 장신구용 연결구
CN211092188U (zh) 一种精简的组合戒指结构
CN211048570U (zh) 一种表带组件和具有该表带组件的腕戴设备
CN216907084U (zh) 一种表扣及使用该表扣的手表
JP2600784Y2 (ja) 眼鏡フレームにおける装飾体の止着構造
KR20180017416A (ko) 안경의 템플 힌지장치
JP2002000321A (ja) 装身具及び腕時計
JP3135957U (ja) 装身具
CN215347339U (zh) 环状首饰
CN217565143U (zh) 一种首饰品及首饰品组件
JP2003075779A (ja) 眼鏡レンズのワンタッチ止着機構
JP2002258221A (ja) 眼鏡フレームにおける装飾品の取付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