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23625U - 引擎盖内板、引擎盖总成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引擎盖内板、引擎盖总成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23625U
CN211223625U CN201922004578.5U CN201922004578U CN211223625U CN 211223625 U CN211223625 U CN 211223625U CN 201922004578 U CN201922004578 U CN 201922004578U CN 211223625 U CN211223625 U CN 2112236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panel
hood
concave
panel body
d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0457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鹏
汤建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oros Aut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oros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oros Aut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oros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00457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236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236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236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引擎盖内板、引擎盖总成以及车辆,所述引擎盖内板包括一内板本体以及一抗凹辅助支架,所述抗凹辅助支架一体成型于所述内板本体,其中,所述抗凹辅助支架向上弯折,且所述抗凹辅助支架支撑并连接于所述引擎盖外板的内侧。本实用新型通过一体式内板抗凹结构,减少新开发零件数量,取消了模具、夹检具的一次性投入,也降低了单车成本。取代单独的抗凹支架后,减少了焊点,降低单车成本。抗凹辅助支架与内板本体相对位置固定且准确,避免单独的件焊接引起的误差。增加了冲压开孔的所占比例,显著减少了引擎盖内板的重量。

Description

引擎盖内板、引擎盖总成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擎盖内板、引擎盖总成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引擎盖总成的常见抗凹结构形式包括引擎盖外板、引擎盖内板、抗凹辅助支架,抗凹辅助支架的一端在布置位置与引擎盖内板通过点焊进行搭接,另一端与引擎盖外板进行粘接,以满足引擎盖抗凹要求。
然而这种抗凹结构需要对抗凹辅助支架进行单独开发,增加了新开发零件数量,加大了了模具、夹检具的一次性投入,也提高了单车成本;其次,抗凹辅助支架与引擎盖内板之间的连接增加了焊点,提高了单车成本;此外,抗凹辅助支架与引擎盖内板的焊接位置需要精确对准,否则焊接后容易引起更多的误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引擎盖总成的抗凹结构单独开发成本高,工艺复杂,且容易产生误差的缺陷,提供一种引擎盖内板、引擎盖总成以及车辆。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引擎盖内板,用于与引擎盖外板连接,其特点在于,所述引擎盖内板包括一内板本体以及一抗凹辅助支架,所述抗凹辅助支架一体成型于所述内板本体,其中,所述抗凹辅助支架向上弯折,且所述抗凹辅助支架支撑并连接于所述引擎盖外板的内侧。
本方案的抗凹辅助支架一体成型于内板本体,通过一体式内板抗凹结构,减少新开发零件数量,取消了模具、夹检具的一次性投入,也降低了单车成本。取代单独的抗凹支架后,减少了焊点,降低单车成本。由于抗凹辅助支架与内板本体一体成型,因此相对位置固定且准确,简化了生产工艺,避免一个单独的件焊接引起更多的误差。
较佳地,所述抗凹辅助支架与所述内板本体的转折处具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向外凸出,且所述加强筋支撑于所述抗凹辅助支架以及所述内板本体之间。抗凹辅助支架的上端连接引擎盖外板,引擎盖外板受压后会使得抗凹辅助支架受力,受压的抗凹辅助支架具有沿着转折处折叠的趋势。因此在转折处设置的凸出的加强筋起到了支撑的作用,增加了抗凹辅助支架对抗折叠的能力,从而增强了对引擎盖外板的支撑。
较佳地,所述加强筋的外围形成有环形的过渡区域,所述加强筋通过所述过渡区域与所述抗凹辅助支架以及所述内板本体光滑过渡。过渡区域确保了加强筋的光滑过渡,避免交界处产生应力集中和裂纹。
较佳地,所述加强筋为一体形成于所述抗凹辅助支架与所述内板本体的转折处的弯曲结构。加强筋通过冲压等形式与抗凹辅助支架一体成型,由此不会产生额外的连接工序,有利于生产工艺的简化。
较佳地,所述内板本体具有加强平台,所述加强平台凸出于所述加强平台两侧相邻的表面,所述抗凹辅助支架形成于所述加强平台上。本实施例中,加强平台上连接有受压的抗凹辅助支架,由此加强平台起到了主要承压的作用。相比于与两侧成为一平面,外凸的加强平台可以增强抗弯性能,避免引擎盖内板产生变形。
较佳地,所述加强平台为一体形成于所述内板本体的表面的弯曲结构。加强平台通过冲压等形式与抗凹辅助支架一体成型,由此不会产生额外的连接工序,有利于生产工艺的简化。
较佳地,所述内板本体上形成有冲压开孔,所述冲压开孔与所述抗凹辅助支架位置对应,其中,所述抗凹辅助支架由所述冲压开孔处所去除的材料中的一部分弯折而成。由此,通过内板本体成型抗凹辅助支架,不仅部分材料成型了抗凹辅助支架,另一部分材料去除,增加了冲压开孔的所占比例,显著减少了引擎盖内板的重量。
较佳地,所述抗凹辅助支架的数量为多个,各所述抗凹辅助支架沿着所述内板本体的长度方向排布。抗凹辅助支架从多个位置均匀的支撑引擎盖外板,保证引擎盖外板各位置的承压能力。
一种引擎盖总成,其特点在于,所述引擎盖总成包括引擎盖外板以及所述引擎盖内板,其中,所述引擎盖外板覆盖于所述引擎盖内板上,且所述抗凹辅助支架支撑并连接于所述引擎盖外板的内侧。
一种车辆,其特点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所述引擎盖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一体式内板抗凹结构,减少新开发零件数量,取消了模具、夹检具的一次性投入,也降低了单车成本。取代单独的抗凹支架后,减少了焊点,降低单车成本。抗凹辅助支架与内板本体相对位置固定且准确,避免单独的件焊接引起的误差。增加了冲压开孔的所占比例,显著减少了引擎盖内板的重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引擎盖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引擎盖内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抗凹辅助支架与内板本体的转折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抗凹辅助支架与内板本体的转折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引擎盖内板2,用于与引擎盖外板1连接,引擎盖内板2包括一内板本体22以及一抗凹辅助支架21,抗凹辅助支架21一体成型于内板本体22,其中,抗凹辅助支架21向上弯折,且抗凹辅助支架21支撑并连接于引擎盖外板1的内侧。
本实施例的抗凹辅助支架21一体成型于内板本体22,通过一体式内板抗凹结构,减少新开发零件数量,取消了模具、夹检具的一次性投入,也降低了单车成本。取代单独的抗凹支架后,减少了焊点,降低单车成本。由于抗凹辅助支架21与内板本体22一体成型,因此相对位置固定且准确,简化了生产工艺,避免一个单独的件焊接引起更多的误差。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抗凹辅助支架21与内板本体22的转折处具有加强筋211,加强筋211向外凸出,且加强筋211支撑于抗凹辅助支架21以及内板本体22之间。抗凹辅助支架21的上端连接引擎盖外板1,引擎盖外板1受压后会使得抗凹辅助支架21受力,受压的抗凹辅助支架21具有沿着转折处折叠的趋势。因此在转折处设置的凸出的加强筋211起到了支撑的作用,增加了抗凹辅助支架21对抗折叠的能力,从而增强了对引擎盖外板1的支撑。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加强筋211的外围形成有环形的过渡区域212,加强筋211通过过渡区域212与抗凹辅助支架21以及内板本体22光滑过渡。过渡区域212确保了加强筋211的光滑过渡,避免交界处产生应力集中和裂纹。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加强筋211为一体形成于抗凹辅助支架21与内板本体22的转折处的弯曲结构。加强筋211通过冲压等形式与抗凹辅助支架21一体成型,由此不会产生额外的连接工序,有利于生产工艺的简化。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内板本体22具有加强平台23,加强平台23凸出于加强平台23两侧相邻的表面,抗凹辅助支架21形成于加强平台23上。本实施例中,加强平台23上连接有受压的抗凹辅助支架21,由此加强平台起到了主要承压的作用。相比于与两侧成为一平面,外凸的加强平台23可以增强抗弯性能,避免引擎盖内板2产生变形。
本实施例中,加强平台23为一体形成于内板本体22的表面的弯曲结构。加强平台23通过冲压等形式与抗凹辅助支架21一体成型,由此不会产生额外的连接工序,有利于生产工艺的简化。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内板本体22上形成有冲压开孔24,冲压开孔24与抗凹辅助支架21位置对应,其中,抗凹辅助支架21由冲压开孔24处所去除的材料中的一部分弯折而成。由此,通过内板本体22成型抗凹辅助支架21,不仅部分材料成型了抗凹辅助支架21,另一部分材料去除,增加了冲压开孔24的所占比例,显著减少了引擎盖内板2的重量。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抗凹辅助支架21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多个,图2中显示为2个。各抗凹辅助支架21沿着内板本体22的长度方向排布。抗凹辅助支架21从多个位置均匀的支撑引擎盖外板1,保证引擎盖外板1各位置的承压能力。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引擎盖总成,其中,引擎盖总成包括引擎盖外板1以及引擎盖内板2,其中,引擎盖外板1覆盖于引擎盖内板2上,且抗凹辅助支架21支撑并连接于引擎盖外板1的内侧。其中,如图1所示,抗凹辅助支架21的上端设置隔振胶,从而与抗凹辅助支架21的内侧通过粘接的形式连接。
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其中,车辆包括引擎盖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施例通过一体式内板抗凹结构,减少新开发零件数量,取消了模具、夹检具的一次性投入,也降低了单车成本。取代单独的抗凹支架后,减少了焊点,降低单车成本。抗凹辅助支架与内板本体相对位置固定且准确,避免单独的件焊接引起的误差。增加了冲压开孔的所占比例,显著减少了引擎盖内板的重量。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引擎盖内板,用于与引擎盖外板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擎盖内板包括一内板本体以及一抗凹辅助支架,所述抗凹辅助支架一体成型于所述内板本体,其中,所述抗凹辅助支架向上弯折,且所述抗凹辅助支架支撑并连接于所述引擎盖外板的内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盖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凹辅助支架与所述内板本体的转折处具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向外凸出,且所述加强筋支撑于所述抗凹辅助支架以及所述内板本体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擎盖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的外围形成有环形的过渡区域,所述加强筋通过所述过渡区域与所述抗凹辅助支架以及所述内板本体光滑过渡。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擎盖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为一体形成于所述抗凹辅助支架与所述内板本体的转折处的弯曲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盖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本体具有加强平台,所述加强平台凸出于所述加强平台两侧相邻的表面,所述抗凹辅助支架形成于所述加强平台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引擎盖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平台为一体形成于所述内板本体的表面的弯曲结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盖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本体上形成有冲压开孔,所述冲压开孔与所述抗凹辅助支架位置对应,其中,所述抗凹辅助支架由所述冲压开孔处所去除的材料中的一部分弯折而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盖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凹辅助支架的数量为多个,各所述抗凹辅助支架沿着所述内板本体的长度方向排布。
9.一种引擎盖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擎盖总成包括引擎盖外板以及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引擎盖内板,其中,所述引擎盖外板覆盖于所述引擎盖内板上,且所述抗凹辅助支架支撑并连接于所述引擎盖外板的内侧。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引擎盖总成。
CN201922004578.5U 2019-11-19 2019-11-19 引擎盖内板、引擎盖总成以及车辆 Active CN2112236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04578.5U CN211223625U (zh) 2019-11-19 2019-11-19 引擎盖内板、引擎盖总成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04578.5U CN211223625U (zh) 2019-11-19 2019-11-19 引擎盖内板、引擎盖总成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23625U true CN211223625U (zh) 2020-08-11

Family

ID=71914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04578.5U Active CN211223625U (zh) 2019-11-19 2019-11-19 引擎盖内板、引擎盖总成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2362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42872A (zh) * 2022-06-28 2022-09-13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盖内板及车辆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42872A (zh) * 2022-06-28 2022-09-13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盖内板及车辆
CN115042872B (zh) * 2022-06-28 2024-03-12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盖内板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62318B2 (ja) ハイブリッド構造の組立てサポート
JP5429246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CN211223625U (zh) 引擎盖内板、引擎盖总成以及车辆
CN207568753U (zh) 一种燃油滤清器固定支架
JP3997996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4605596B2 (ja) 車体の板金接合構造
JP6831869B2 (ja) 車両のダンパーハウジング
CN213594373U (zh) 一种整体式b柱内板结构
CN207617801U (zh) 一种尾门气弹簧安装组件
JP2016078580A (ja) 車両用ルーフ構造、及び車両用ルーフ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CN115056859A (zh) 一种后减震器安装板总成及后轮罩总成
CN104228505B (zh) 扭转梁悬架的纵臂及扭转梁悬架
JP2018171938A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4032790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JP6299731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03359152B (zh) 方向盘支架
CN220114699U (zh) 发动机罩铰链安装结构和车辆
CN216102399U (zh) 一种侧围后部加强结构及汽车
CN219237177U (zh) 汽车a柱内板下段加强板
CN221775916U (zh) 一种提升整车刚度的后部车身结构
JPH0423742Y2 (zh)
CN210555142U (zh) 顶盖前横梁连接件、侧围内板总成、车身总成及车辆
JP2717301B2 (ja) 自動車の燃料タンク
CN212473041U (zh) 用于车辆的车门外板、车门总成和车辆
JP7213288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