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23620U - 车顶后部结构及含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顶后部结构及含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223620U CN211223620U CN201921938147.XU CN201921938147U CN211223620U CN 211223620 U CN211223620 U CN 211223620U CN 201921938147 U CN201921938147 U CN 201921938147U CN 211223620 U CN211223620 U CN 21122362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of
- back top
- top crossbeam
- hinge mount
- upper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顶后部结构及含其的车辆,其包括相互固定的后顶横梁上板与后顶横梁下板,后顶横梁上板与后顶横梁下板之间形成空腔,车顶后部结构还包括铰链安装座,铰链安装座包括:加强部,加强部位于空腔内,加强部的两端分别延伸并固定于后顶横梁上板和后顶横梁下板;安装部,安装部连接于加强部,安装部具有铰链安装接口。这种车顶后部结构利用后顶横梁上板与后顶横梁下板之间形成的空腔,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使得铰链安装座与后顶横梁上下板同时连接固定,以大大增强了铰链安装座沿后顶横梁上板或后顶横梁下板厚度方向的结构强度,从而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方案,无需额外焊接加强板,有效减少了零件开发数量,并简化焊装生产工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结构,特别涉及一种车顶后部结构及含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车辆的车顶后部由后顶横梁上板与后顶横梁下板组合焊接而成。对于SUV等具有尾门的车型而言,会在车顶后部设置安装接口,以用于连接气撑弹簧等尾门支撑设备。
随着电动尾门的普及,连接于安装接口处的气撑弹簧变为电动撑杆,以用于驱动尾门的自动开闭。电动撑杆实际使用工况相比普通气弹簧使用工况更恶劣,因此对安装接口处的强度要求也对应提高。为增强结构刚度,通常会在安装接口附近增焊铰链安装加强板,但这种额外设置加强件的方案会增加模具费用和焊接工时,导致成本上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通过在车顶后部位置增加铰链安装加强板的方式提高安装接口处的结构强度,导致制造成本上升的缺陷,提供一种车顶后部结构及含其的车辆。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车顶后部结构,其包括相互固定的后顶横梁上板与后顶横梁下板,所述后顶横梁上板与所述后顶横梁下板之间形成空腔,所述车顶后部结构还包括铰链安装座,所述铰链安装座包括:
加强部,所述加强部位于所述空腔内,所述加强部的两端分别延伸并固定于所述后顶横梁上板和所述后顶横梁下板;
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连接于所述加强部,所述安装部具有铰链安装接口。
这种车顶后部结构利用后顶横梁上板与后顶横梁下板之间形成的空腔,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使得铰链安装座与后顶横梁上下板同时连接固定,以大大增强了铰链安装座沿后顶横梁上板或后顶横梁下板厚度方向的结构强度,从而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方案,无需额外焊接加强板,有效减少了零件开发数量,并简化焊装生产工序。
另外,这种车顶后部结构仅依靠单个零件(即铰链安装座)就满足了安装电动尾门的结构强度要求,因此,这种固定方案所涉及的铰链安装座可以同时兼容于安装普通气弹簧撑杆的车型,不会提高安装普通气弹簧撑杆的车型的制造成本。
较佳地,所述铰链安装座包括两个所述加强部,两个所述加强部设置于所述安装部的两侧,以通过使安装部的两侧同时固定于后顶横梁上板和后顶横梁下板,保证铰链安装接口处的结构强度。
较佳地,所述安装部延伸至所述空腔外。
较佳地,两个所述加强部固定于所述后顶横梁下板的固定点分别位于所述铰链安装接口的两侧,以进一步保证铰链安装接口处的结构强度。
较佳地,所述加强部包括加强本体和至少两个横梁上板连接板,至少两个所述横梁上板连接板之间呈角度设置,并分别连接于所述加强本体,至少两个所述横梁上板连接板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后顶横梁上板的不同表面,以通过这种呈角度设置的横梁上板连接板同时连接于后顶横梁上板的方式,有效提升组件的整体刚度。
较佳地,所述加强部包括加强本体和至少两个横梁下板连接板,至少两个所述横梁下板连接板之间呈角度设置,并分别连接于所述加强本体,至少两个所述横梁下板连接板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后顶横梁下板的不同表面,以通过这种呈角度设置的横梁下板连接板同时连接于后顶横梁下板的方式,有效提升组件的整体刚度。
较佳地,所述加强本体沿垂直于所述后顶横梁上板或所述后顶横梁下板的方向设置,以进一步增强铰链安装座沿后顶横梁上板或后顶横梁下板的厚度方向的结构强度。
较佳地,所述安装部的表面具有加强筋,以实现在安装部处局部加强的目的。
较佳地,所述加强部焊接固定于所述后顶横梁上板和所述后顶横梁下板。
一种车辆,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车顶后部结构。
该车辆中利用后顶横梁上板与后顶横梁下板之间形成的空腔,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使得铰链安装座与后顶横梁上下板同时连接固定,以大大增强了铰链安装座沿后顶横梁上板或后顶横梁下板厚度方向的结构强度,有效减少了零件开发数量,并简化焊装生产工序。
另外,由于该车辆依靠单个铰链安装座就满足了安装电动尾门的结构强度要求,而无需设置加强版。因此,这种固定方案所涉及的铰链安装座同时可兼容于安装普通气弹簧撑杆的车型,并且不会提高安装普通气弹簧撑杆的车型的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该车顶后部结构及含其的车辆中,利用后顶横梁上板与后顶横梁下板之间形成的空腔,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使得铰链安装座与后顶横梁上下板同时连接固定,以大大增强了铰链安装座沿后顶横梁上板或后顶横梁下板厚度方向的结构强度,从而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方案,无需额外焊接加强板,有效减少了零件开发数量,并简化焊装生产工序。
另外,由于该车顶后部结构依靠单个铰链安装座就满足了安装电动尾门的结构强度要求,而无需设置加强版。因此,这种固定方案所涉及的铰链安装座同时可兼容于安装普通气弹簧撑杆的车型,并且不会提高安装普通气弹簧撑杆的车型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顶后部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顶后部结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铰链安装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铰链安装座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后顶横梁上板 1
后顶横梁下板 2
空腔 3
铰链安装座 4
加强部 41
加强本体 411
安装部 42
铰链安装接口 421
加强筋 422
凸台 42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顶后部结构,其包括后顶横梁上板1、后顶横梁下板2以及铰链安装座4。后顶横梁上板1与后顶横梁下板2相互固定,在两者之间形成一空腔3,以提高其结构刚度,而铰链安装座4则设置在该空腔3内,其具体包括有加强部41和安装部42。其中,加强部41完全设置在空腔3内部,加强部41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后顶横梁上板1和后顶横梁下板2,并与其进行固定,而安装部42则连接于加强部41,在安装部42上具有铰链安装接口421,以供电动撑杆或气撑弹簧等进行连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安装部也可以与加强部一起位于空腔内。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安装部42向外延伸,并从后顶横梁上板1与后顶横梁下板2的边缘位置延伸至空腔3外,以在后顶横梁上板1与后顶横梁下板2的边缘位置形成铰链安装接口421。
该车顶后部结构,通过将铰链安装座4设置在空腔3内部,并使其两端分别固定于后顶横梁上板1和后顶横梁下板2,以利用后顶横梁上板1与后顶横梁下板2之间形成的空腔3,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使得铰链安装座4与后顶横梁上下板同时连接固定,以大大增强了铰链安装座4沿后顶横梁上板1或后顶横梁下板2的厚度方向的结构强度,从而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方案,无需额外焊接加强板,有效减少了零件开发数量,并简化焊装生产工序。
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车顶后部结构依靠单个零件(即铰链安装座4)就满足了安装电动尾门的结构强度要求,因此,这种固定方案所涉及的铰链安装座可以同时兼容于安装普通气弹簧撑杆的车型,不会提高安装普通气弹簧撑杆的车型的制造成本,可提高不同款车型间的零件兼容度。
如图3所示,铰链安装座4包括有两个加强部41,这两个加强部41分别设置在安装部42的两侧,以通过使安装部42的两侧同时固定于后顶横梁上板1和后顶横梁下板2,保证铰链安装接口421处的结构强度。在此基础上,加强部41中固定在后顶横梁下板2的固定点部分位于空腔3外,对应于两个加强部41的固定点分别位于铰链安装接口421的两侧,以进一步保证铰链安装接口421处的结构强度,同时,对该固定点的焊接也更加容易。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单个加强部41而言,其包括加强本体411以及三块横梁上板连接板(412a、412b和412c),三块横梁上板连接板(412a、412b和412c),之间呈角度设置,并分别连接于加强本体411,这三块横梁上板连接板(412a、412b和412c),分别固定连接在后顶横梁上板1的不同表面上。通过这种呈角度设置的横梁上板连接板同时连接于后顶横梁上板1的方式,有效提升了组件的整体刚度。
同样地,单个加强部41还包括两块横梁下板连接板(413a和413b),两块横梁下板连接板(413a和413b)之间也同样呈角度设置,并分别连接于加强本体411,这两块横梁下板连接板(413a和413b)分别固定连接在后顶横梁下板2的不同表面上。通过这种呈角度设置的横梁下板连接板同时连接于后顶横梁下板2的方式,进一步有效提升了组件的整体刚度。
需要具体说明的是,所谓的“呈角度设置”,是指两者之间所呈的角度介于大于0°小于180°的范围内,具体可参见图2和图3,其中的三块横梁上板连接板或两块横梁下板连接板之间即为“呈角度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铰链安装座4通过钣金折弯的方式制成,安装部42与后顶横梁下板2基本保持平行,在安装部42的末端位置具有一凸台423,在凸台423上设置有供电动撑杆或气撑弹簧进行连接的铰链安装接口421,同时,在安装部42的表面上还设有加强筋422,加强筋422沿纵向向下延伸至凸台423,以实现局部加强的目的。
在安装部42的两侧通过水平延伸及折弯等方式形成加强部41的加强本体411、横梁上板连接板以及横梁下板连接板等特征。其中,优选地,加强本体411应当沿垂直于安装部42,也即垂直于后顶横梁下板2的方向延伸,以进一步增强铰链安装座4沿后顶横梁上板1或后顶横梁下板2的厚度方向的结构强度。
另外,关于该车顶后部结构的装配方式,具体可以为:首先,将后顶横梁上板1与铰链安装座4上的三块横梁上板连接板(412a、412b和412c)进行焊接,以通过点焊方式连接并形成总成一。而后,再将总成一上的两块横梁下板连接板(413a和413b)与后顶横梁下板2焊接固定,以形成后顶横梁总成。
在本实施例中,铰链安装座4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于后顶横梁上板1和所述后顶横梁下板2。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铰链安装座4的固定方式并不仅仅局限于点焊固定,其他现有技术中的固定方式,例如铆接、螺栓连接等均同样能够实现上述固定效果。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其采用上述的车顶后部结构。该车辆利用后顶横梁上板与后顶横梁下板之间形成的空腔,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使得铰链安装座与后顶横梁上下板同时连接固定,以大大增强了铰链安装座沿后顶横梁上板或后顶横梁下板的厚度方向的结构强度,从而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方案,无需额外焊接加强板,有效减少了零件开发数量,并简化焊装生产工序。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车顶后部结构,其包括相互固定的后顶横梁上板与后顶横梁下板,所述后顶横梁上板与所述后顶横梁下板之间形成空腔,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后部结构还包括铰链安装座,所述铰链安装座包括:
加强部,所述加强部位于所述空腔内,所述加强部的两端分别延伸并固定于所述后顶横梁上板和所述后顶横梁下板;
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连接于所述加强部,所述安装部具有铰链安装接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安装座包括两个所述加强部,两个所述加强部设置于所述安装部的两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顶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延伸至所述空腔外。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顶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加强部固定于所述后顶横梁下板的固定点分别位于所述铰链安装接口的两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包括加强本体和至少两个横梁上板连接板,至少两个所述横梁上板连接板之间呈角度设置,并分别连接于所述加强本体,至少两个所述横梁上板连接板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后顶横梁上板的不同表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包括加强本体和至少两个横梁下板连接板,至少两个所述横梁下板连接板之间呈角度设置,并分别连接于所述加强本体,至少两个所述横梁下板连接板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后顶横梁下板的不同表面。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车顶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本体沿垂直于所述后顶横梁上板或所述后顶横梁下板的方向设置。
8.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车顶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的表面具有加强筋。
9.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车顶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焊接固定于所述后顶横梁上板和所述后顶横梁下板。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车顶后部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938147.XU CN211223620U (zh) | 2019-11-11 | 2019-11-11 | 车顶后部结构及含其的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938147.XU CN211223620U (zh) | 2019-11-11 | 2019-11-11 | 车顶后部结构及含其的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223620U true CN211223620U (zh) | 2020-08-11 |
Family
ID=719348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938147.XU Active CN211223620U (zh) | 2019-11-11 | 2019-11-11 | 车顶后部结构及含其的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223620U (zh) |
-
2019
- 2019-11-11 CN CN201921938147.XU patent/CN21122362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352682B2 (ja) | 車体フロア構造 | |
CN101559790A (zh) | 一种汽车车身前部结构 | |
EP2058212A1 (en) | Vehicle equipped with passenger frame having small height from ground | |
CN209008681U (zh) | D柱区域加强结构以及汽车 | |
JP6200000B2 (ja) | 車両用サブフレーム | |
CN211223620U (zh) | 车顶后部结构及含其的车辆 | |
CN110920756B (zh) |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 |
CN209987708U (zh) | 一种汽车控制臂总成 | |
CN215285018U (zh) | 一种后地板结构及汽车 | |
CN214875127U (zh) | 一种副车架 | |
CN111852226A (zh) | 后背门铰链安装结构及车身 | |
CN112172929B (zh) | 汽车前舱盖铰链加强板 | |
CN104477240A (zh) | 前纵梁加强板、右前纵梁以及汽车 | |
CN210191615U (zh) | 一种顶盖后横梁组件及具有该顶盖后横梁组件的汽车 | |
CN210063132U (zh) | 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03681295U (zh) | 一种汽车仪表板横梁的上支撑架 | |
CN210026933U (zh) | 前悬架控制臂总成结构 | |
CN201534567U (zh) | 一种汽车车身框型前部结构 | |
CN219406114U (zh) | 汽车后背门骨架结构 | |
JP2010195257A (ja)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
CN218662041U (zh) | 汽车后副车架及汽车 | |
CN216185715U (zh) | 电动三轮客车的车架总成结构 | |
CN219257027U (zh) | 一种加强板、尾门及车辆 | |
CN216842835U (zh) | 一种后减震器座加强板 | |
CN216002793U (zh) | 轮罩中段加强板构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