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76573U - 一种灯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灯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76573U
CN211176573U CN202020075711.6U CN202020075711U CN211176573U CN 211176573 U CN211176573 U CN 211176573U CN 202020075711 U CN202020075711 U CN 202020075711U CN 211176573 U CN211176573 U CN 2111765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er plate
light source
heat
power supply
la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07571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皮远军
康伟
黄世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opoise Technology Zh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opoise Technology Zh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opoise Technology Zh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Zopoise Technology Zh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07571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765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765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765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灯具,其包括光源组件、电源、连接支架、第一散热器以及第二散热器;第一散热器包括第一载板和设在第一载板一面的多个第一散热鳍片,光源组件设在第一载板背离第一散热鳍片的一面;第二散热器包括第二载板和设在第二载板一面的多个第二散热鳍片,电源设在第二载板背离第二散热鳍片的一面;连接支架设在第一载板背离光源组件的一面,连接支架和第一载板之间设有隔热垫,第二载板连接在连接支架上,电源和第一散热鳍片之间相隔第一间距,电源与光源组件电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灯具通过对发热体电源以及光源组件实施分开独立散热,进而有效的提高灯具的整体散热效率,可提升灯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灯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属于照明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灯具。
背景技术
LED高棚灯也叫LED工矿灯,是城市工业照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用在高空间、大面积的工业厂房中,也正是因为其应用环境的大面积特性,注定LED高棚灯需要具有较大的发光面积。
但是,随着LED高棚灯发光面积的变大,其散热性能势必会降低,现阶段市场上多在散热器上做改进以提升灯具的散热性能,而在灯具长时间工作后,灯具整体温度较高,此时对散热器的改进在灯具散热性能提高上并没有帮助。
简言之,现阶段在大发光面积的LED高棚灯中依旧具有散热性能差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灯具,可解决大发光面积的LED高棚灯散热性能差的技术问题,提高灯具的散热效率。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灯具,其包括光源组件、电源、连接支架、第一散热器以及第二散热器;
所述第一散热器包括第一载板和设在所述第一载板一面的多个第一散热鳍片,所述光源组件设在所述第一载板背离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的一面;
所述第二散热器包括第二载板和设在所述第二载板一面的多个第二散热鳍片,所述电源设在所述第二载板背离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的一面;
所述连接支架设在所述第一载板背离所述光源组件的一面,所述连接支架和所述第一载板之间设有隔热垫,所述第二载板连接在所述连接支架上,所述电源和所述第一散热鳍片之间相隔第一间距,所述电源与所述光源组件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支架为U型支架,所述第一载板背离所述光源组件的一面设有连接柱,所述U型支架的底部开口端连接在所述连接柱上,所述U型支架的底部开口端和所述连接柱之间设有所述隔热垫。
进一步地,所述灯具还包括排风扇,所述排风扇与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排风扇设在所述第一间距内,且所述排风扇的出风面朝向所述电源和所述第二散热器。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第二散热鳍片在所述第二载板上形成多个散热通道,所述多个散热通道的散热流向与所述排风扇的出风方向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灯具还包括防护罩,所述防护罩和所述第二载板相对设置,并连接在所述U型支架的架体内,所述电源设在所述防护罩和所述第二载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U型支架的顶部设有多个通孔,所述电源的两侧和所述U型支架的架体之间相隔第二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基板以及多个LED灯珠;
所述基板与所述电源电连接设在所述第一载板背离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的一面,所述多个LED灯珠设在所述基板背离所述第一载板的一面,所述第一载板和所述基板上设有第一通风孔。
进一步地,所述光源组件还包括透镜以及盖圈;
所述透镜设在所述基板上并将所述多个LED灯珠罩设其中,所述透镜与所述第一通风孔相应位置设有第二通风孔;
所述盖圈围合于所述透镜外周并连接在所述第一载板的外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风孔的位置与所述电源和所述第二散热器的其中一端部相对。
进一步地,所述光源组件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沿所述基板和所述透镜之间的所述第二通风孔外侧设置,以及设在所述基板的外边缘和所述透镜的外边缘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灯具的电源和对光源组件进行散热的第一散热器之间相隔第一间距,并用第二散热器对电源进行散热,同时在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之间加设隔热垫,以阻断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之间进行热传递,从而对发热体电源以及光源组件实施分开独立散热,进而有效的提高灯具的整体散热效率,提升灯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灯具的一立体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灯具的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灯具的又一立体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灯具的又一立体结构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藉此对本实用新型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此外,“耦接”或“电性连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性耦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耦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所述第一装置可直接电性耦接于所述第二装置,或通过其它装置或耦接手段间接地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装置。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它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具体实施例
请参考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灯具的一立体结构爆炸示意图,所述灯具包括光源组件10、电源20、连接支架30、第一散热器40以及第二散热器50。
其中,所述第一散热器40包括第一载板410和设在所述第一载板410一面的多个第一散热鳍片420,所述光源组件10设在所述第一载板410背离所述第一散热鳍片420的一面。
具体地,所述第一散热器40可理解为所述灯具的灯体,其形状包括但不限定于是呈圆饼状结构,或者是其他多边形的柱状结构,所述第一载板410和所述第一载板410一面上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散热鳍片420构成了所述第一散热器40,其中,所述第一载板410用于承载所述光源组件10,在这里所述光源组件10连接在所述第一载板410背离所述第一散热鳍片420的一面,两者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定于是粘接、卡接、焊接以及螺钉连接的任一种,所述光源组件10在工作时会产生相应的热量,所产生的热量可快速的传递至所述第一载板410,并由所述第一载板410传递至多个所述第一散热鳍片420,进而由所述第一散热鳍片420将热量传递至空气中,以起到对所述光源组件10进行散热的效果。在这里所述第一散热器40一般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其一般使用热的良导体材料制成,如铝材等;另外,多个所述第一散热鳍片420一般在所述第一载板410上交错设置以加大所述第一散热器40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所述第一散热器40对所述光源组件10的散热效果。
所述第二散热器50包括第二载板510和设在所述第二载板510一面的多个第二散热鳍片520,所述电源20设在所述第二载板410背离所述第二散热鳍片520的一面。
具体地,所述第二散热器50适应于所述电源20的形状,所述第二载板410的一面设有多个所述第二散热鳍片520,另一面设置所述电源20,即所述电源20设在所述第二载板410背离所述第二散热鳍片520的一面,也即多个所述第二散热鳍片520和所述电源20分居于所述第二载板510的两侧设置,其中所述电源20和所述第二载板510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定于是粘接、卡接、焊接以及螺钉连接的任一种,所述电源20在工作时会产生相应的热量,所产生的热量可快速的传递至所述第二载板510,并由所述第二载板510传递至多个所述第二散热鳍片520,进而由所述第二散热鳍片520将热量传递至空气中,以起到对所述电源20进行散热的效果。在这里所述第二散热器50一般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其一般使用热的良导体材料制成,如铝材等;另外,多个所述第二散热鳍片520一般在所述第二载板510上成排设置,以便于空气在相邻的两排鳍片之间流通,加大所述第二散热器50与外界空气的热交换强度,进而提升所述第二散热器50对所述电源20的散热效果。
所述连接支架30设在所述第一载板410背离所述光源组件10的一面,所述连接支架30和所述第一载板410之间设有隔热垫310,所述第二载板510连接在所述连接支架30上,所述电源20和所述第一散热鳍片420之间相隔第一间距D1,所述电源20与所述光源组件10电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二散热器50通过所述连接支架30与所述第一散热器40连接,其中,所述连接支架30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载板410背离所述光源组件10的一面,而所述第二载板510则连接在所述连接支架30上,以将所述第一散热器40和所述第二散热器50连接为一个整体,同时所述电源20和所述第一散热鳍片420之间相隔所述第一间距D1,可使得所述电源20和所述第一散热器40之间隔离,进而使得所述电源20和所述光源组件10之间隔离,即将两个发热体(所述电源20和所述光源组件10)隔离,同时分别通过所述第一散热器40和所述第二散热器50对其进行独立散热,而所述所述连接支架30和所述第一载板410之间通过所述隔热垫310的设置,也可以彻底阻断所述第一散热器40和所述第二散热器50之间通过所述连接支架30进行热量传递,即阻断了两个发热体(所述电源20和所述光源组件10)经由所述连接支架30进行热传递,以保障了所述第一散热器40和所述第二散热器50分别对所述光源组件10和所述电源20进行独立散热的可能性。
以上实施例的灯具中,通过所述电源20和对所述光源组件10进行散热的所述第一散热器40之间相隔所述第一间距D1,并用所述第二散热器50对电源20进行散热,同时在所述第一散热器40和所述第二散热器50之间连接的所述连接支架30上加设所述隔热垫310,以阻断所述第一散热器40和所述第二散热器50之间进行热传递,从而对两个发热体所述电源20以及所述光源组件10实施分开独立散热,进而有效的提高灯具的整体散热效率,提升灯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请结合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灯具的又一立体结构爆炸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其他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支架30为U型支架,所述第一载板410背离所述光源组件10的一面设有连接柱430,所述U型支架的底部开口端连接在所述连接柱430上,所述U型支架的底部开口端和所述连接柱430之间设有所述隔热垫310。
具体地,所述U型支架倒置连接于所述第一载板410背离所述光源组件10的一面上的所述连接柱430上,即所述U型支架的底部开口端连接在所述连接柱430上,这里具体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定于是螺钉连接、焊接等形式,所述第二散热器50连接在所述U型支架上,如此便使得整个灯具形成一个整体,提升所述灯具的整体感;另外,通过在所述U型支架的底部开口端和所述连接柱430之间设有所述隔热垫310,可将所述第二散热器50和所述第一散热器40之间彻底隔离,避免两者之间通过所述U型支架进行热量传递,从而对上下两侧的两个发热体所述电源20以及所述光源组件10分别实施独立散热,进一步有效的提高灯具的整体散热效率,提升灯具的使用体验。
更进一步地,所述灯具还包括防护罩60,所述防护罩60和所述第二载板510相对设置,并连接在所述U型支架的架体内,所述电源20设在所述防护罩60和所述第二载板510之间。
具体地,所述第二载板510的相对两侧边连接在所述U型支架的两侧架体内或者是连接在所述U型支架的两侧架体的一面,所述防护罩60连接在所述U型支架的两侧架体内或者是连接在所述U型支架的两侧架体与所述第二载板510相对的一面,如此便形成了一筒状结构,此筒状结构的一端为所述U型支架的顶部,另一端为所述U型支架底部开口端朝向所述第一散热器40,所述电源20设在此筒状结构内,即设在所述防护罩60和所述第二载板510之间,如此所述防护罩60便可以起到在这里所述电源20进行保护的作用,同时所述防护罩60与所述电源20贴合,使得所述电源20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可以迅速的传递至所述第二散热器50,提升所述第二散热器50对所述电源20的散热效率,在这里所述电源20可以是设置在所述防护罩60上,当然也可以是设置在所述第二载板510上。
另外,请结合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灯具的一剖面结构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其他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灯具还包括排风扇70,所述排风扇70与所述电源20电连接,所述排风扇70设在所述第一间距D1内,且所述排风扇70的出风面朝向所述电源20和所述第二散热器50。
具体地,所述排风扇70设在所述电源20的下方且设在所述第一散热鳍片420的上方,即设在所述第一间距D1内,所述排风扇70的出风面朝向所述电源20和所述第二散热器50,在所述排风扇70转动时可加速所述电源20和所述第二散热器50表面的空气流动,从而带走所述电源20和所述第二散热器50上的热量,进而进一步的提升所述第二散热器50对所述电源20的散热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第二散热鳍片520在所述第二载板510上形成多个散热通道530,所述多个散热通道530的散热流向与所述排风扇70的出风方向一致。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第二散热鳍片520成规则的条状排布,两个相邻的第二散热鳍片520直线形成所述散热通道530,所述第二散热器50表面的空气可以沿着所述散热通道530流通,以带走所述第二散热器50上的热量,而所述排风扇70的出风方向与所述多个散热通道530的散热流向保持一致,可以保证由所述排风扇70排出的冷空气可以迅速的进入所述散热通道530,从而带走所述第二散热器50上的热量,迅速降低所述第二散热器50的温度,以便于所述电源20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可以快速的传递至所述第二散热器50,进而提升所述第二散热器50对所述电源20的散热效率。
更进一步地,为了降低流向所述第二散热器50以及所述电源20的空气的温度,可在所述排风扇70和所述电源20之间设置冷凝管,从而降低流向所述第二散热器50以及所述电源20的空气的温度,进而提升所述第二散热器50对所述电源20的散热效果。
另外,所述U型支架的顶部设有多个通孔320,所述电源20的两侧和所述U型支架的架体之间相隔第二间距D2。
具体地,所述多个通孔320用于通风,设置在所述U型支架的顶部,而所述电源20在所述保护罩60、所述第二载板510以及所述U型支架的架体形成筒状结构内并不是和所述U型支架的架体相互贴合,两者之间相隔所述第二间距D2,即所述电源20的两侧和所述U型支架的架体之间相隔所述第二间距D2,如此以来所述电源20在工作时周围的热空气便会沿着所述第二间距D2范围内的通道上升,并由所述多个通孔320排出,如图中箭头方向示出了空气的流通方向,避免所述电源20以及所述第二散热器50被热空气包围,从而有效的提升了所述第二散热器50对所述电源20的散热效果。
再者,由于所述第二散热器50和所述电源20下方设置有所述排风扇70,所述排风扇70的下方为所述第一散热器40,通过所述第二间距D2范围内的通风通道的设置,可加速空气在所述第二散热器50和所述电源20的表面流通,同时也加速所述第一散热器40表面的空气的流动,以带走更多所述第一散热器40和所述第二散热器40上的热量,进一步提升所述灯具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请结合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灯具的又一立体结构爆炸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其他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光源组件10包括基板110以及多个LED灯珠(图中未示出)。
其中,所述基板110与所述电源20电连接设在所述第一载板410背离所述第一散热鳍片420的一面,所述多个LED灯珠设在所述基板110背离所述第一载板410的一面,所述第一载板410和所述基板110上设有第一通风孔120。
具体地,所述多个LED灯珠阵列式排布于所述基板110的一面上,以形成一发光面,所述基板110背离所述发光面的一面设在所述第一载板410背离所述第一散热鳍片420的一面,以使得所述发光面和所述第一散热鳍片420分居于所述第一载板410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一通风孔120设在所述第一载板410和所述基板110上的相对位置,即所述灯具的灯体和所述光源组件10上设有所述第一通风孔120,这里的所述第一通风孔120可以保证所述灯具下方(所述发光面下方)和所述灯具上面(所述第一散热鳍片420上面)的空气可以进行对流,即所述灯具上下两侧的空气可以形成对流,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所述灯具的散热性能。
更进一步地,所述光源组件10还包括透镜130以及盖圈140;所述透镜130设在所述基板110上并将所述多个LED灯珠罩设其中,所述透镜130与所述第一通风孔120相应位置设有第二通风孔150;所述盖圈140围合于所述透镜130外周并连接在所述第一载板410的外周。
具体地,所述透镜130设在所述发光面下方,用于罩设所述多个LED灯珠;所述盖圈150围合于所述透镜130外周,以将所述透镜130固定连接在所述基板110上,且所述盖圈150的外周连接在所述第一载板410的外周,这里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定于是卡接或者是螺钉连接等;在这里,所述透镜130不仅可以起到对所述多个LED灯珠的保护作用,还具有对所述发光面进行调光以及防止所述发光面发出的光线出现眩光等作用,进而可以提升所述灯具的使用体验。
所述第二通风孔150设置在所述透镜130与所述第一通风孔120相应位置,可以保证所述第一通风孔120和所述第二通风孔150相通,进而保证所述灯具上下两侧的空气可以形成对流,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所述灯具的散热性能。
另外,所述光源组件10还包括密封圈160,所述密封圈160沿所述基板110和所述透镜130之间的所述第二通风孔150外侧设置,以及设在所述基板110的外边缘和所述透镜130的外边缘之间。
具体地,所述密封圈160包括内密封圈1601和外密封圈1602,其中,所述内密封圈1601沿所述第二通风孔150的外侧设置,并位于所述基板110和所述透镜130之间;所述外密封圈1602同样位于所述基板110和所述透镜130之间,不同的是所述外密封圈1602沿着所述基板110的外边缘和所述透镜130的外边缘设置,通过所述内密封圈1601和所述外密封圈1602的设置使得所述基板110和所述透镜130形成一个相对密封的空间,而所述多个LED灯珠则处于该密封空间中,如此便提升了所述灯具的密封性,保证了所述灯具的防水需求,提升所述灯具的使用安全性。
再者,请结合图3,所述第一通风孔120的位置与所述电源20和所述第二散热器50的其中一端部相对。
具体地,所述第一通风孔120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器40与所述电源20相对的位置,同样与所述第二散热器50相对的位置,即所述第一通风孔120位于所述电源20和所述第二散热器50的整下方,如此设计可以保证经由所述第二通风孔150、所述第一通风孔120到达所述第一散热器40上方的空气,如图中箭头所示的空气流向,可立即与所述电源20和所述第二散热器50进行接触,以带走所述电源20和所述第二散热器50上的产生热量,起到迅速为所述灯具快速降温的目的,即进一步提升所述灯具的散热效率。
另外,在所述第一散热器40与所述电源20的下方设置所述排风扇70,即所述排风扇70设在所述第一通风孔120的上方,通过所述排风扇70可以加速所述发光面下方的空气快速经由所述第二通风孔150、所述第一通风孔120到达所述第一散热器40上方,并迅速与所述电源20和所述第二散热器50进行接触,更进一步提升所述灯具的散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在结构不相冲突的情况下,上述各实施例中提及的各部分的结构可相互组合,为避免重复,组合后获得的技术方案在此不再赘述,但组合后获得的技术方案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权利要求书所描述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和变形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例旨在简明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特点,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直观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特点,并不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不当限定。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组件、电源、连接支架、第一散热器以及第二散热器;
所述第一散热器包括第一载板和设在所述第一载板一面的多个第一散热鳍片,所述光源组件设在所述第一载板背离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的一面;
所述第二散热器包括第二载板和设在所述第二载板一面的多个第二散热鳍片,所述电源设在所述第二载板背离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的一面;
所述连接支架设在所述第一载板背离所述光源组件的一面,所述连接支架和所述第一载板之间设有隔热垫,所述第二载板连接在所述连接支架上,所述电源和所述第一散热鳍片之间相隔第一间距,所述电源与所述光源组件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为U型支架,所述第一载板背离所述光源组件的一面设有连接柱,所述U型支架的底部开口端连接在所述连接柱上,所述U型支架的底部开口端和所述连接柱之间设有所述隔热垫。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风扇,所述排风扇与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排风扇设在所述第一间距内,且所述排风扇的出风面朝向所述电源和所述第二散热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散热鳍片在所述第二载板上形成多个散热通道,所述多个散热通道的散热流向与所述排风扇的出风方向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护罩,所述防护罩和所述第二载板相对设置,并连接在所述U型支架的架体内,所述电源设在所述防护罩和所述第二载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支架的顶部设有多个通孔,所述电源的两侧和所述U型支架的架体之间相隔第二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基板以及多个LED灯珠;
所述基板与所述电源电连接设在所述第一载板背离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的一面,所述多个LED灯珠设在所述基板背离所述第一载板的一面,所述第一载板和所述基板上设有第一通风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组件还包括透镜以及盖圈;
所述透镜设在所述基板上并将所述多个LED灯珠罩设其中,所述透镜与所述第一通风孔相应位置设有第二通风孔;
所述盖圈围合于所述透镜外周并连接在所述第一载板的外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风孔的位置与所述电源和所述第二散热器的其中一端部相对。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组件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沿所述基板和所述透镜之间的所述第二通风孔外侧设置,以及设在所述基板的外边缘和所述透镜的外边缘之间。
CN202020075711.6U 2020-01-14 2020-01-14 一种灯具 Active CN2111765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75711.6U CN211176573U (zh) 2020-01-14 2020-01-14 一种灯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75711.6U CN211176573U (zh) 2020-01-14 2020-01-14 一种灯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76573U true CN211176573U (zh) 2020-08-04

Family

ID=718030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075711.6U Active CN211176573U (zh) 2020-01-14 2020-01-14 一种灯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765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07802B2 (en) LED lamp instantly dissipating heat as effected by multiple-layer substrates
ES2427250T3 (es) Disipador térmico, lámpara y método para fabricar un disipador térmico
CN105716046B (zh) 一种全方位对流的主动型散热器及应用该散热器的舞台灯
KR101796654B1 (ko) 호환성과 범용성이 강한 led 전구 구성방법 및 플랜지형 서포트 led 전구 및 led 조명기구
JP2015517185A (ja) 電球型led照明器具
WO2014007411A1 (ko) 다수의 히트싱크가 구비된 엘이디 방열체
JP2009032590A (ja) 多段層基板によって達成されかつ熱を即座に放散するledランプ
KR20190082792A (ko) Led 방열 구조 및 해당 방열 구조가 포함된 led 등기구
CN102392945B (zh) 一种表面开孔率小的led灯具
KR100966599B1 (ko) 전구형 led램프 방열구조
WO2019196806A1 (zh) 灯具
KR101231658B1 (ko) 방열기능을 개선한 엘이디 전구
CN111140799A (zh) 一种灯具
CN211176573U (zh) 一种灯具
CN212132068U (zh) 灯具
CN211176486U (zh) 一种灯具
CN216113489U (zh) 一种光源组件和照明装置
EP3447374B1 (en) Lighting device
KR200473384Y1 (ko) 공냉식 수직방열판 모듈이 형성된 led 조명등
CN202501276U (zh) Led防爆灯具
KR101257283B1 (ko) Led 조명등의 방열체
CN210891581U (zh) 一种灯壳及灯具
CN203823512U (zh) 一种led灯
CN108954034B (zh) 一种led玉米灯
KR101335348B1 (ko) 히트파이프를 이용한 공랭식 led 조명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