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39579U - 一种救生筏快速登乘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救生筏快速登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39579U
CN211139579U CN201921607884.1U CN201921607884U CN211139579U CN 211139579 U CN211139579 U CN 211139579U CN 201921607884 U CN201921607884 U CN 201921607884U CN 211139579 U CN211139579 U CN 2111395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fixed sleeve
reel
movable sleeve
raft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0788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常青
王路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LA Dalian Naval Academy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160788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395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395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395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防险与救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救生筏快速登乘装置,包括筏架、卷筒、导向轮、固定套筒和移动套筒,所述筏架固定在船舶甲板上,筏架上设置有芯轴,固定套筒和移动套筒套装在芯轴上,固定套筒和移动套筒相靠近的一侧设置有互相齿合的齿牙,固定套筒和移动套筒上分别固定连接有一个卷筒,所述筏架上方设置有一组导向轮,导向轮与卷筒一一对应,每个卷筒上分别设置有一根撤离带,撤离带固定端缠绕在卷筒上,自由端绕过导向轮自然下垂,两个卷筒上撤离带的缠绕方向相反。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紧急状态下船员的往复式撤离,本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最大程度上保存撤离人员的体力,保证撤离过程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救生筏快速登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防险与救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救生筏快速登乘装置。
背景技术
船舶逃生装置一般是通过一类释放装置形成撤离通道的海上救生设备,主要装备于客船或各类作业船体,用于船舶发生紧急情况时协助人员迅速撤离遇难船。目前,船舶救生装备中通常配备登乘软梯,船员可由登乘软梯依次降至水面,之后进入救生筏或救生艇,若情况紧急,船员人数较多,则需要船员直接跳入水中,然后游至救生筏进行登筏。
采用登乘软梯进行登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速度慢,特别是紧急情况下,需要船员快速撤离至救生筏,若船员人数较多,则会浪费很多宝贵时间;二是难以直接登乘救生筏或救生艇,落水后的人员不但水中登乘救生筏或救生艇比较吃力,而且湿身后将大大降低生存时间;三是伤员使用困难,使用登乘软梯需要一定的体力,对于伤员等体力不支者使用登乘软梯存在一定的困难。
发明内容
根据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船舶失事等紧急情况下船员的快速撤离提供一种救生筏快速登乘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救生筏快速登乘装置,包括筏架、卷筒、导向轮、固定套筒和移动套筒,所述筏架固定在船舶甲板上,筏架上设置有芯轴,固定套筒和移动套筒套装在芯轴上,固定套筒和移动套筒相靠近的一侧设置有互相齿合的齿牙,固定套筒和移动套筒上分别固定连接有一个卷筒,所述筏架上方设置有一组导向轮,导向轮与卷筒一一对应,每个卷筒上分别设置有一根撤离带,撤离带固定端缠绕在卷筒上,自由端绕过导向轮自然下垂,两个卷筒上撤离带的缠绕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套筒与芯轴固定连接,移动套筒与芯轴滑动连接,筏架靠近移动套筒的一侧设置制动杆,移动套筒上设置与制动杆相配合制动杆孔。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套筒上设置有控制移动套筒滑动并锁紧的离合拨叉。
进一步地,所述筏架上固定连接有封板,封板上设置有供离合拨叉移动的长条孔,离合拨叉为杠杆式结构,以离合拨叉的中部为支点,离合拨叉头部连接移动套筒,离合拨叉尾部延伸至长条孔外,所述封板上设置有锁紧离合拨叉的拨片,拨片通过销轴与封板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救生筏快速登乘装置还包括旋转架,所述旋转架为“门”型支架,包括两侧的侧杆和连接两侧侧杆的顶部横杆,旋转架的两个侧杆分别设置在筏架的两侧,旋转架通过两侧侧杆与筏架的底部铰接,导向轮安装在旋转架的顶部横杆上。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架为伸缩旋转架,旋转架两侧的侧杆为伸缩杆,伸缩杆的固定端的底部与筏架底部铰接,伸缩杆的伸缩端的顶部连接顶部横杆。
优选的,伸缩杆的固定端的底部与筏架底部通过铰接支座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套筒上套装有控制套筒旋转速度抱闸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抱闸装置包括摩擦片、弹簧、连接件和速度控制把手,所述摩擦片为带有开口的环形弹性片,摩擦片套设在固定套筒的外侧,摩擦片开口的两端通过弹簧连接,所述速度控制把手铰接在摩擦片开口的一端,连接件铰接在摩擦片开口的另一端,速度控制把手与连接件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套筒上设置有缓降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撤离带为扁带或绳索或铁链或其它能够形成缠绕和释放状态的柔性材质。
进一步地,所述筏架上装配有救生筏。
进一步地,所述的救生筏快速登乘装置的使用方法为,初始状态时,固定套筒和移动套筒分离,制动杆插入到移动套筒的制动杆孔内,使用时,第一名撤离人员拉住固定套筒一侧的撤离带的自由端进行下降撤离,此时固定套筒上的卷筒旋转,带动固定套筒旋转,移动套筒保持不动,直至第一名撤离人员完成下落过程,固定套筒一侧的撤离带为释放状态,移动套筒一侧的撤离带为缠绕状态;然后将移动套筒向固定套筒一侧拨动,使制动杆与制动杆孔分离,移动套筒与固定套筒齿合,第二名撤离人员拉住移动套筒一侧的撤离带的自由端进行下降撤离,移动套筒和固定套筒同步旋转,移动套筒一侧的卷筒释放撤离带的同时,固定套筒一侧的卷筒收回撤离带,直至第二名撤离人员完成下落过程,固定套筒一侧的撤离带为缠绕状态,移动套筒一侧的撤离带为释放状态;后续撤离人员依次拉住呈缠绕状态的撤离带,进行往复式撤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紧急状态下船员的往复式撤离,本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最大程度上保存撤离人员的体力,保证撤离过程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逃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逃生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图3为抱闸装置示意图;
图4为为摩擦阻尼式缓降装置示意图;
图5为擒纵式缓降装置示意图;
图6为离合拨叉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中:1-筏架;2-伸缩旋转架的固定端;3-撤离带;4-伸缩旋转架的伸缩端;5-导向轮;6-顶部横杆;7-铰接支座;8-芯轴;9-移动套筒;10-固定套筒;11-齿轮组;12-缓降器;13-缓降器轴;14-抱闸装置;15-离合拨叉;16-卷筒;17-制动杆;18-制动杆孔;19-支撑杆;20-摩擦片;21-弹簧;22-连接件;23-速度控制把手;24-连接耳,25-拨片;26-封板;27-销轴; 28-离合拨叉尾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功能更加清晰,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参见附图1-6,一种救生筏快速登乘装置,包括筏架1、卷筒16、导向轮5、伸缩旋转架、固定套筒10和移动套筒9,所述筏架1固定在船舶甲板上,伸缩旋转架为“门”型支架,包括两侧的伸缩杆和连接两侧伸缩杆的顶部横杆6,伸缩旋转架设置在筏架1的两侧,两侧伸缩杆的固定端2的底部与筏架1底部通过铰接支座7铰接,伸缩杆的伸缩端4的顶部连接顶部横杆6;筏架1上设置有芯轴8,固定套筒10和移动套筒9套装在芯轴8上,固定套筒10和移动套筒9相靠近的一侧设置有互相齿合的齿牙,固定套筒10和移动套筒9上分别固定连接有一个卷筒16,所述导向轮5设置在横杆6上,导向轮5与卷筒16一一对应,每个卷筒16上分别设置有一根撤离带3,撤离带3固定端缠绕在卷筒16上,自由端绕过导向轮5自然下垂,两个卷筒上撤离带的缠绕方向相反。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撤离人员可抓住撤离带3并随撤离带的释放撤离至水面,亦可将撤离带的一端绑在自己身上随撤离带的释放完成撤离;对于伤员,可将伤员放置在救生网兜内,将网兜与撤离带的自由端固定,并随撤离带的释放完成撤离。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轮5与套筒齿合后的卷筒16的位置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套筒10与芯轴8固定连接,移动套筒9与芯轴8滑动连接,筏架1靠近移动套筒的一侧设置制动杆17,移动套筒9上设置与制动杆相配合制动杆孔18。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固定套筒10与芯轴完全固定,固定套筒10与芯轴同步旋转,移动套筒9在与固定套筒10脱开时,移动套筒9不随固定套筒10和芯轴8旋转,当移动套筒9与固定套筒10齿合时,移动套筒9会随着固定套筒10一起旋转,此时芯轴8、移动套筒9和固定套筒10同步旋转。
本装置存放状态时,伸缩旋转架处于收缩状态,立于筏架1的两侧,移动套筒9处于最右端,制动杆17插入制动杆孔18内,移动套筒9与固定套筒10完全脱开。使用时,将伸缩旋转架的伸缩端4从固定端2中抽出,并将伸缩旋转架倒向船舷一侧,此时,撤离带3的自由端可伸出舷外。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套筒9上设置有控制移动套筒滑动的离合拨叉15。离合拨叉用于拨动移动套筒的左右滑动,使移动套筒实现与固定套筒的分离和齿合,同时还可以锁住移动套筒,使其齿合处不会脱开。所述筏架1上固定连接有封板26,封板26上设置有供离合拨叉15移动的长条孔,离合拨叉为杠杆式结构,以离合拨叉的中部为支点,离合拨叉头部连接移动套筒9,离合拨叉尾部28延伸至长条孔外,所述封板26上设置有锁紧离合拨叉的拨片25,拨片通过销轴27与封板铰接。封板26固定在筏架1的后部,在封板26上设有离合拨叉15移动的长条孔,离合拨叉尾部延伸至长条孔外,通过拨动离合拨叉的尾部拨动移动套筒9;当离合拨叉的尾部28拨动至靠近固定套筒10的一端(即左端)时,离合拨叉的头部以及移动套筒9处于远离固定套筒10的一端(即右端),固定套筒10和移动套筒9处于分离状态,此时拨片25位于长条孔的上方或下方,与长条孔分离;当离合拨叉的尾部28拨动至远离固定套筒10的一端(即右端)时,离合拨叉的头部以及移动套筒9处于靠近固定套筒10的一端(即左端),固定套筒10和移动套筒9处于齿合状态,此时拨动拨片25,使拨片25与离合拨叉相接触,限制离合拨叉15的移动,以锁住移动套筒9,使其齿合处不会脱开。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套筒10上套装有控制套筒旋转速度的抱闸装置14。
进一步地,所述抱闸装置包括摩擦片20、弹簧21、连接件22和速度控制把手23,所述摩擦片20为带有开口的环形弹性片,摩擦片20套设在固定套筒10的外侧,摩擦片开口的两端通过弹簧21连接,所述速度控制把手23铰接在摩擦片开口的一端,连接件22铰接在摩擦片开口的另一端,速度控制把手23与连接件22铰接。所述摩擦片的两端开口均设置有连接耳24,连接件和速度控制把手连接在连接耳上。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抱闸装置上设有弹簧21,弹簧具有一定的预拉力,可使摩擦片20与固定套筒10产生一定的摩擦阻力,控制固定套筒的旋转速度。抱闸装置14上设有速度控制把手23,当固定套筒的旋转速度过慢时,可上抬速度控制把手23,使摩擦阻力减小,加快固定套筒10的旋转速度;当固定套筒的旋转速度过快时,可下压速度控制把手23,使摩擦阻力增大,降低固定套筒10的旋转速度。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套筒10上设置有缓降装置,可对固定套筒的旋转速度进行限制。所述缓降装置包括齿轮组11和缓降器12,齿轮组11分别连接在固定套筒10和缓降器轴13上,缓降器轴13另一端连接缓降器12,通过固定套筒10旋转带动齿轮组旋转啮合,从而带动缓降器轴13旋转,由于缓降器轴13受到缓降器12的限制,缓降器轴旋转速度减慢,从而反馈到固定套筒10上,使固定套筒的旋转速度变慢。上述的缓降器可以为摩擦阻尼式缓降器;摩擦阻尼式缓降器由其上非金属摩擦片与圆形外壳摩擦控制速度;本申请所采用的缓降器还可以是公知常识中任意一种能够起到控制速度并能够应用于本系统实现固定套筒匀速转动的其他缓降器,例如擒纵式缓降器。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名撤离人员从固定套筒端撤离时,抱闸装置14和缓降器12均可控制人员的下降速度,若第一名撤离人员从移动套筒端撤离,由于初始时制动杆17插入移动套筒9上的制动杆孔18,移动套筒9不可旋转,因此人员是无法撤离的,这样可以防止人员首先从移动套筒端撤离时失速下落造成事故。
进一步地,所述撤离带3为扁带或绳索或铁链或其它能够形成缠绕和释放状态的柔性材质。
进一步地,初始时两根撤离带3自由端下垂的长度足够长,可使人员方便撤离。
进一步地,所述筏架1上装配有救生筏。救生筏安装在筏架上,撤离时首先将救生筏抛入水中,此时可启动撤离装置,可保证人员准确落入救生筏中。
进一步地,所述的救生筏快速登乘装置的使用方法为,初始状态时,伸缩旋转架处于收缩状态,立于筏架1的两侧,固定套筒10和移动套筒9分离,制动杆17插入到移动套筒9的制动杆孔18内,使用时,将伸缩旋转架的伸缩端4从固定端2中抽出,并将伸缩旋转架倒向船舷一侧,使撤离带3的自由端伸出舷外,第一名撤离人员拉住固定套筒10一侧的撤离带的自由端进行下降撤离,此时固定套筒上的卷筒16旋转,带动固定套筒10旋转,移动套筒9保持不动,直至第一名撤离人员下落至海面,固定套筒10一侧的撤离带3为释放状态,移动套筒9一侧的撤离带为缠绕状态;然后通过离合拨叉15将移动套筒9向固定套筒10一侧拨动,使制动杆17与制动杆孔18分离,移动套筒9与固定套筒10完全齿合,通过离合拨叉15将移动套筒9位置锁定,使之不会在旋转过程中脱离齿合状态,第二名撤离人员拉住移动套筒9一侧的撤离带的自由端进行下降撤离,移动套筒9和固定套筒10同步旋转,移动套筒9一侧的卷筒16释放撤离带的同时,固定套筒10一侧的卷筒收回撤离带,直至第二名撤离人员下落至海面,固定套筒10一侧的撤离带为缠绕状态,移动套筒9一侧的撤离带为释放状态;后续撤离人员依次拉住呈缠绕状态的撤离带,进行往复式撤离。
本实用新型将撤离装置与救生筏筏架结合,撤离装置的机械结构全部放置于筏架的底部,不影响筏架的正常功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救生筏快速登乘装置,撤离带3在两个卷筒16上的缠绕方向相反,套筒旋转时,一个卷筒释放撤离带时,另一个卷筒则回收撤离带,改变套筒的旋转方向,释放撤离带的卷筒开始回收撤离带,回收撤离带的卷筒则开始释放撤离带,这样可实现船员的往复式撤离。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主要优点:
其一、可实现紧急情况下船员(包括伤员)的快速撤离:撤离时,船员可随撤离带的释放撤离至水面,不需要浪费船员体力。
其二、可以实现直接登乘救生筏或救生艇,撤离时,船员可随撤离带的释放撤离至救生筏或救生艇,实现干式登乘,将大大提高生存时间;
其三、维护成本低,安装使用方便:本装置仅有机械结构组成,维护成本低;本装置通过固定套筒和移动套筒的设计,实现了两个套筒既能同步旋转也能处于分离状态。
其四、撤离带的缠绕方向相反,可实现船员的往复式撤离,撤离时,利用了船员的重力,操作简单方便。
其五、本装置在收纳状态下,两根撤离带均为缠绕状态,减小收纳空间,避免撤离带打结,影响使用。
其六、结构简单,适用性强,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撤离带的长度,完成不同高度的快速撤离。
其七、应用广泛,本实用新型对船舶类型和吨位不做任何限制。
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救生筏快速登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筏架、卷筒、导向轮、固定套筒和移动套筒,所述筏架固定在船舶甲板上,筏架上设置有芯轴,固定套筒和移动套筒套装在芯轴上,固定套筒和移动套筒相靠近的一侧设置有互相齿合的齿牙,固定套筒和移动套筒上分别固定连接有一个卷筒,所述筏架上方设置有一组导向轮,导向轮与卷筒一一对应,每个卷筒上分别设置有一根撤离带,撤离带固定端缠绕在卷筒上,自由端绕过导向轮自然下垂,两个卷筒上撤离带的缠绕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救生筏快速登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套筒与芯轴固定连接,移动套筒与芯轴滑动连接,筏架靠近移动套筒的一侧设置制动杆,移动套筒上设置与制动杆相配合制动杆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救生筏快速登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套筒上设置有控制移动套筒滑动的离合拨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救生筏快速登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筏架上固定连接有封板,封板上设置有供离合拨叉移动的长条孔,离合拨叉为杠杆式结构,以离合拨叉的中部为支点,离合拨叉头部连接移动套筒,离合拨叉尾部延伸至长条孔外,所述封板上设置有锁紧离合拨叉的拨片,拨片通过销轴与封板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救生筏快速登乘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旋转架,所述旋转架为“门”型支架,包括两侧的侧杆和连接两侧侧杆的顶部横杆,旋转架的两个侧杆分别设置在筏架的两侧,旋转架通过两侧侧杆与筏架的底部铰接,导向轮安装在旋转架的顶部横杆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救生筏快速登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架为伸缩旋转架,旋转架两侧的侧杆为伸缩杆,伸缩杆的固定端的底部与筏架底部铰接,伸缩杆的伸缩端的顶部连接顶部横杆。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救生筏快速登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套筒上套装有控制套筒旋转速度的抱闸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救生筏快速登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抱闸装置包括摩擦片、弹簧、连接件和速度控制把手,所述摩擦片为带有开口的环形弹性片,摩擦片套设在固定套筒的外侧,摩擦片开口的两端通过弹簧连接,所述速度控制把手铰接在摩擦片开口的一端,连接件铰接在摩擦片开口的另一端,速度控制把手与连接件铰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救生筏快速登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撤离带为扁带或绳索或铁链。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救生筏快速登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筏架上装配有救生筏。
CN201921607884.1U 2019-09-25 2019-09-25 一种救生筏快速登乘装置 Active CN2111395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07884.1U CN211139579U (zh) 2019-09-25 2019-09-25 一种救生筏快速登乘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07884.1U CN211139579U (zh) 2019-09-25 2019-09-25 一种救生筏快速登乘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39579U true CN211139579U (zh) 2020-07-31

Family

ID=71769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07884.1U Active CN211139579U (zh) 2019-09-25 2019-09-25 一种救生筏快速登乘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3957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62395A (zh) * 2019-09-25 2019-12-13 杨常青 救生筏快速登乘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62395A (zh) * 2019-09-25 2019-12-13 杨常青 救生筏快速登乘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113207A (en) Airborne rescue device
JPH08502704A (ja) 船用救命筏の改良
CN211139579U (zh) 一种救生筏快速登乘装置
JP5444335B2 (ja) 連結具
CN110562395A (zh) 救生筏快速登乘装置
US10259546B2 (en) Recovery system
CN113562124A (zh) 伸缩式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1776219B (zh) 一种用于投放救生圈的警用无人机
CN108791755A (zh) 一种船用海上撤离系统
CN212473857U (zh) 具有边坡的输水渠道防溺水救生系统
SE412884B (sv) Livreddningsanordning for fartyg
JP2009179162A (ja) 落水者救助装置
CN210212683U (zh) 一种船用快速撤离装置
US1070197A (en) Means for supplying stores or other articles to aerial craft.
CN111994231B (zh) 具有边坡的输水渠道防溺水救生系统
CN102310934A (zh) 一种高海况条件下返回舱的回收方法
US3062168A (en) Boat anchoring system
CN212473858U (zh) 湖泊、城市水系工程防溺水救生系统
US3157891A (en) Ships' lifeboat davits
US20030176123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aving people in distressin the sea
US4145782A (en) Davit fall recovery method and system
GB2528898A (en) Man overboard recovery system
US1734353A (en) Automatic launching device for airplanes
CN111994232B (zh) 湖泊、城市水系工程防溺水救生系统
CN116080829B (zh) 一种吊放式小艇收放装置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129

Address after: 116018 No. 667, Zhongshan, Dalian District, Liaoning, Jiefang Road

Patentee after: PLA DALIAN NAVAL ACADEMY

Address before: 116000 Department of navigation, Jiefang Road 667, Zhongshan District, Liaoning, Dalian

Patentee before: Yang Changqin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