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16009U - 一种多层多功能市政隧道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层多功能市政隧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116009U CN211116009U CN201922192277.XU CN201922192277U CN211116009U CN 211116009 U CN211116009 U CN 211116009U CN 201922192277 U CN201922192277 U CN 201922192277U CN 211116009 U CN211116009 U CN 21111600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tor vehicle
- motor
- roadbed
- road bed
- tu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ning And Supports F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层多功能市政隧道,包括隧道本体和支护墙,所述支护墙沿所述隧道本体的长度延伸方向竖直设置,且所述隧道本体被所述支护墙分隔为两个呈镜像对称的主洞。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在机动车通道和非机动通道的入口处和出口处均固定有多条沿路基的宽度方向设置的止水带,且首尾止水带外侧和相邻止水带之间的路基部分均沿路基宽度方向开设有排水槽,以此在雨水经坡度流下时能够被多根止水带阻隔,并在阻隔的雨水漫过止水带时能够被排水槽输送至排水道排放,防止雨水倒灌进入隧道本体内而造成路面积水,同时通过止水带能够起到一定的减速提示功能,避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进入隧道本体内时速度过快。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施工设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层多功能市政隧道。
背景技术
市政隧道是城市道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满足城市机动车辆通行的情况下,一般也需要满足行人及非机动车通行,以及市政管线的穿越,功能要求比一般公路隧道多样化、复杂化。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目前市政隧道在运行过程中,由于行车通道的入口处和出口处需要与外界地面道路连接,一般设置有一定的坡度,在雨季天气下,雨水会倒灌进入隧道内,若排水不及时,会造成隧道内的行车道路积水而影响到行人正常通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多层多功能市政隧道,首尾止水带外侧和相邻止水带之间的路基部分均沿路基宽度方向开设有排水槽,以此在雨水经坡度流下时能够被多根止水带阻隔,并在阻隔的雨水漫过止水带时能够被排水槽输送至排水道排放,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层多功能市政隧道,包括隧道本体和支护墙,所述支护墙沿所述隧道本体的长度延伸方向竖直设置,且所述隧道本体被所述支护墙分隔为两个呈镜像对称的主洞,所述主洞的中部均水平设置有机动车路基,且所述机动车路基两侧分别与所述主洞侧壁和所述支护侧壁固定连接,所述主洞的底面水平设置有非机动路基,所述非机动路基底面通过多个竖直设置的锚杆与所述主洞底面固定连接,所述非机动路基的一侧与所述支护侧壁固定连接,所述非机动路基的另一侧与所述主洞侧壁之间设置有排水道,且所述排水道底部低于所述非机动路基底面,所述机动车路基远离所述支护墙的边缘竖直嵌套有多个排水管,且多个所述排水管沿所述机动车路基的长度方向均布,所述排水管的两端开口并分别与所述机动车路基顶面和底面持平,且所述排水管的底端均指向所述排水道;
所述机动车路基和所述非机动路基的前端和后端均固定有多条沿路基的宽度方向设置的止水带,首尾所述止水带外侧和相邻所述止水带之间的所述机动车路基和所述非机动路基部分均沿宽度方向开设有排水槽,且所述所述机动车路基的所述排水槽与对应的所述排水管顶部连通,每个所述排水槽顶部均设置有凸台,且所述凸台顶面放置有用以封闭所述排水槽的多孔盖板。
作为优选,所述隧道本体顶部为拱形结构,且所述隧道本体顶部与所述支护墙的连接处通过倾斜设置的加强托架加固连接,所述机动车路基两侧底部均通过倾斜设置的所述加强托架与所述主洞侧壁加固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支护墙的中部和底部分别沿纵向开设有管线通道,且两个所述管线通道分别高于所述机动车路基和所述非机动路基的上方,所述管线通道的两侧固定安装有多个能够开合的封闭门。
作为优选,所述隧道本体和所述支护墙均为预设钢筋骨架的混凝土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机动车路基和所述非机动路基的路面均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且厚度不低于10cm,所述机动车路基和所述非机动路基的路面均沿宽度方向具有坡度,且高侧均为靠近所述支护墙的侧面,所述排水管为PVC管。
作为优选,所述止水带的数量不低于两个,所述多孔盖板为开设有多个腰型孔的冷轧钢板。
作为优选,所述排水槽均沿宽度方向具有坡度,且高侧均为靠近所述支护墙的侧面,所述止水带的最高点与所述机动车路基和所述非机动路基的路面的落差不低于8cm。
采用上述一种多层多功能市政隧道,所述加强托架的两端分别通过攻入膨胀螺丝的方式安装在所述隧道本体及所述支护墙上,则通过多个倾斜设置的所述加强托架能够对所述隧道本体的顶部进行加强,且能够对所述机动车路基的底部托举加强,则在使用时,通过所述机动车路基将所述主洞分为上下两层,所述机动车路基路面上通行机动车所述非机动路基路面上通行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过所述支护墙将所述隧道本体分为两个所述主洞,以此组成两个单行的所述机动车路基和所述非机动路基,同时通过所述支护墙沿纵向开设的所述管线通道能够方便市政管路及线缆的布设,且通过所述封闭门的开闭,能够方便对所述管线通道内的市政管路及线缆进行检修维护,避免开挖损坏所述支护墙,紧急情况时,可通过同时打开两侧所述封闭门的方式使人员通过所述支护墙进行紧急逃生,下雨天气由于雨量过大而使雨水经坡度流下时,雨水首先被首尾的所述止水带阻隔,并通过首尾所述止水带侧部的所述排水槽将阻隔的雨水排放至所述排水道,同时由于所述排水槽均沿宽度方向具有坡度,且高侧均为靠近所述支护墙的侧面,则能够确保所述非机动路基的所述排水槽内的雨水顺畅的排放至所述排水道,同时由于所述机动车路基的所述排水槽与所述排水管连通且所述排水管底端指向所述排水道,则所述机动车路基的所述排水槽内的雨水也能够顺畅的经所述排水管下落至所述排水道,则所述排水道内的雨水能够经所述排水道沿所述隧道本体延伸方向排放至后续的隧道排水管路,由于所述止水带的数量为多个,则当雨水由于排放不及时而漫过首尾的所述止水带时,雨水会再次落入相邻所述止水带之间的所述排水槽并被顺畅的排放至所述排水道,且与首尾所述止水带相邻的所述止水带能够再次的阻隔雨水漫过,如此通过多根所述止水带和所述排水槽的设置能够避免出现排水不及时而造成所述机动车路基和所述非机动路基积水,有利于顺利通行,同时通过所述止水带的设置能够起到一定的减速提示功能,以此来确保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进入所述隧道本体时主动减速,避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进入所述隧道本体内时速度过快。
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在机动车通道和非机动通道的入口处和出口处均固定有多条沿路基的宽度方向设置的止水带,且首尾止水带外侧和相邻止水带之间的路基部分均沿路基宽度方向开设有排水槽,以此在雨水经坡度流下时能够被多根止水带阻隔,并在阻隔的雨水漫过止水带时能够被排水槽输送至排水道排放,防止雨水倒灌进入隧道本体内而造成路面积水,同时通过止水带能够起到一定的减速提示功能,避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进入隧道本体内时速度过快。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隧道本体;101、主洞;2、机动车路基;3、加强托架;4、非机动路基;5、锚杆;6、支护墙;601、管线通道;602、封闭门;7、止水带;8、排水槽;801、凸台;9、排水管;10、排水道;11、多孔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层多功能市政隧道,包括隧道本体1和支护墙6,支护墙6沿隧道本体1的长度延伸方向竖直设置,且隧道本体1被支护墙6分隔为两个呈镜像对称的主洞101,主洞101的中部均水平设置有机动车路基2,且机动车路基2两侧分别与主洞101侧壁和支护侧壁固定连接,主洞101的底面水平设置有非机动路基4,非机动路基4底面通过多个竖直设置的锚杆5与主洞101底面固定连接,优选锚杆5为冷轧钢杆,且锚杆5上部陷入非机动路基4,下部陷入主洞101底面,非机动路基4的一侧与支护侧壁固定连接,非机动路基4的另一侧与主洞101侧壁之间设置有排水道10,且排水道10底部低于非机动路基4底面,机动车路基2远离支护墙6的边缘竖直嵌套有多个排水管9,且多个排水管9沿机动车路基2的长度方向均布,排水管9的两端开口并分别与机动车路基2顶面和底面持平,且排水管9的底端均指向排水道10。机动车路基2和非机动路基4的前端和后端均固定有多条沿路基的宽度方向设置的止水带7,首尾止水带7外侧和相邻止水带7之间的机动车路基2和非机动路基4部分均沿宽度方向开设有排水槽8,且机动车路基2的排水槽8与对应的排水管9顶部连通,每个排水槽8顶部均设置有凸台801,且凸台801顶面放置有用以封闭排水槽8的多孔盖板11。
作为本案优选的方案,隧道本体1顶部为拱形结构,且隧道本体1顶部与支护墙6的连接处通过倾斜设置的加强托架3加固连接,机动车路基2两侧底部均通过倾斜设置的加强托架3与主洞101侧壁加固连接,如此设置,便于通过加强托架3来提升加强支护墙6对隧道本体1顶部的支护能力和主洞101对机动车路基2的支护能力。
支护墙6的中部和底部分别沿纵向开设有管线通道601,且两个管线通道601分别高于机动车路基2和非机动路基4的上方,管线通道601的两侧固定安装有多个能够开合的封闭门602,以便通过封闭门602的打开来快速的对管线通道601内的线缆和市政管路进行检修维护,避免开挖损坏支护墙6。
隧道本体1和支护墙6均为预设钢筋骨架的混凝土结构,如此设置,便于隧道本体1和支护墙6自身均具有良好的使用强度和寿命。
机动车路基2和非机动路基4的路面均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且厚度不低于10cm,以便机动车路基2和非机动路基4的路面具有良好的抗压能力,防止被车辆或行人频繁的损坏,机动车路基2和非机动路基4的路面均沿宽度方向具有坡度,且高侧均为靠近支护墙6的侧面,以便通过一定的坡度使机动车路基2和非机动路基4的路面的水顺利流至排水管9和排水道10排出,排水管9为PVC管,以便排水管9自身具有良好的使用寿命和截断安装性能。
止水带7的数量不低于两个,优选止水带7为涂覆有防水涂料的长条状铸铁,以便止水带7自身具有良好稳定的使用寿命,多孔盖板11为开设有多个腰型孔的冷轧钢板,如此设置,便于通过多孔盖板11的设置既能保证雨水顺利下落至排水槽8,也能避免杂物落入阻塞排水槽8。
排水槽8均沿宽度方向具有坡度,且高侧均为靠近支护墙6的侧面,如此设置,便于排水槽8内的雨水能够顺畅的混入排水道10,止水带7的最高点与机动车路基2和非机动路基4的路面的落差不低于8cm,以便止水带7自身具有一定的高度来保障车辆行人顺利通过的同时能够起到良好的阻水效果。
采用上述结构,加强托架3的两端分别通过攻入膨胀螺丝的方式安装在隧道本体1及支护墙6上,则通过多个倾斜设置的加强托架3能够对隧道本体1的顶部进行加强,且能够对机动车路基2的底部托举加强,则在使用时,通过机动车路基2将主洞101分为上下两层,机动车路基2路面上通行机动车非机动路基4路面上通行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过支护墙6将隧道本体1分为两个主洞101,以此组成两个单行的机动车路基2和非机动路基4,同时通过支护墙6沿纵向开设的管线通道601能够方便市政管路及线缆的布设,且通过封闭门602的开闭,能够方便对管线通道601内的市政管路及线缆进行检修维护,避免开挖损坏支护墙6,紧急情况时,可通过同时打开两侧封闭门602的方式使人员通过支护墙6进行紧急逃生,下雨天气由于雨量过大而使雨水经坡度流下时,雨水首先被首尾的止水带7阻隔,并通过首尾止水带7侧部的排水槽8将阻隔的雨水排放至排水道10,同时由于排水槽8均沿宽度方向具有坡度,且高侧均为靠近支护墙6的侧面,则能够确保非机动路基4的排水槽8内的雨水顺畅的排放至排水道10,同时由于机动车路基2的排水槽8与排水管9连通且排水管9底端指向排水道10,则机动车路基2的排水槽8内的雨水也能够顺畅的经排水管9下落至排水道10,则排水道10内的雨水能够经排水道10沿隧道本体1延伸方向排放至后续的隧道排水管9路,由于止水带7的数量为多个,则当雨水由于排放不及时而漫过首尾的止水带7时,雨水会再次落入相邻止水带7之间的排水槽8并被顺畅的排放至排水道10,且与首尾止水带7相邻的止水带7能够再次的阻隔雨水漫过,如此通过多根止水带7和排水槽8的设置能够避免出现排水不及时而造成机动车路基2和非机动路基4积水,有利于顺利通行,同时通过止水带7的设置能够起到一定的减速提示功能,以此来确保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进入隧道本体1时主动减速,避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进入隧道本体1内时速度过快。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7)
1.一种多层多功能市政隧道,包括隧道本体(1)和支护墙(6),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墙(6)沿所述隧道本体(1)的长度延伸方向竖直设置,且所述隧道本体(1)被所述支护墙(6)分隔为两个呈镜像对称的主洞(101),所述主洞(101)的中部均水平设置有机动车路基(2),且所述机动车路基(2)两侧分别与所述主洞(101)侧壁和所述支护侧壁固定连接,所述主洞(101)的底面水平设置有非机动路基(4),所述非机动路基(4)底面通过多个竖直设置的锚杆(5)与所述主洞(101)底面固定连接,所述非机动路基(4)的一侧与所述支护侧壁固定连接,所述非机动路基(4)的另一侧与所述主洞(101)侧壁之间设置有排水道(10),且所述排水道(10)底部低于所述非机动路基(4)底面,所述机动车路基(2)远离所述支护墙(6)的边缘竖直嵌套有多个排水管(9),且多个所述排水管(9)沿所述机动车路基(2)的长度方向均布,所述排水管(9)的两端开口并分别与所述机动车路基(2)顶面和底面持平,且所述排水管(9)的底端均指向所述排水道(10);
所述机动车路基(2)和所述非机动路基(4)的前端和后端均固定有多条沿路基的宽度方向设置的止水带(7),首尾所述止水带(7)外侧和相邻所述止水带(7)之间的所述机动车路基(2)和所述非机动路基(4)部分均沿宽度方向开设有排水槽(8),且所述机动车路基(2)的所述排水槽(8)与对应的所述排水管(9)顶部连通,每个所述排水槽(8)顶部均设置有凸台(801),且所述凸台(801)顶面放置有用以封闭所述排水槽(8)的多孔盖板(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多层多功能市政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本体(1)顶部为拱形结构,且所述隧道本体(1)顶部与所述支护墙(6)的连接处通过倾斜设置的加强托架(3)加固连接,所述机动车路基(2)两侧底部均通过倾斜设置的所述加强托架(3)与所述主洞(101)侧壁加固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多层多功能市政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墙(6)的中部和底部分别沿纵向开设有管线通道(601),且两个所述管线通道(601)分别高于所述机动车路基(2)和所述非机动路基(4)的上方,所述管线通道(601)的两侧固定安装有多个能够开合的封闭门(60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多层多功能市政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本体(1)和所述支护墙(6)均为预设钢筋骨架的混凝土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多层多功能市政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动车路基(2)和所述非机动路基(4)的路面均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且厚度不低于10cm,所述机动车路基(2)和所述非机动路基(4)的路面均沿宽度方向具有坡度,且高侧均为靠近所述支护墙(6)的侧面,所述排水管(9)为PVC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多层多功能市政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带(7)的数量不低于两个,所述多孔盖板(11)为开设有多个腰型孔的冷轧钢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多层多功能市政隧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槽(8)均沿宽度方向具有坡度,且高侧均为靠近所述支护墙(6)的侧面,所述止水带(7)的最高点与所述机动车路基(2)和所述非机动路基(4)的路面的落差不低于8c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192277.XU CN211116009U (zh) | 2019-12-10 | 2019-12-10 | 一种多层多功能市政隧道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192277.XU CN211116009U (zh) | 2019-12-10 | 2019-12-10 | 一种多层多功能市政隧道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116009U true CN211116009U (zh) | 2020-07-28 |
Family
ID=716966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192277.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116009U (zh) | 2019-12-10 | 2019-12-10 | 一种多层多功能市政隧道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11600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45478A (zh) * | 2021-07-01 | 2021-09-28 | 上海交通大学 | 灌排合一的田间线性沟渠模块 |
-
2019
- 2019-12-10 CN CN201922192277.XU patent/CN21111600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45478A (zh) * | 2021-07-01 | 2021-09-28 | 上海交通大学 | 灌排合一的田间线性沟渠模块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090180833A1 (en) | Pavedrain | |
JP2007138707A (ja) | 透水性舗装用歩車道境界ブロック及び透水性舗装の排水構造 | |
CN108757027B (zh) | 一种隧道内多功能排水系统 | |
CN211116009U (zh) | 一种多层多功能市政隧道 | |
RU157316U1 (ru) | Линейный водоотводный канал | |
CN211772814U (zh) | 一种结合铺装层的钢砼边沟式桥面排水系统 | |
JP2002061105A (ja) | 境界導水溝ブロック、および道路における排水処理構造 | |
KR101309381B1 (ko) | 침수 및 동결 피해를 줄여 주는 케이블 트로프용 pc 블록의 구조 | |
CN110820894A (zh) | 一种利用混凝土路面改造的暗沟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215486159U (zh) | 一种下穿暗埋段隧道排水结构 | |
KR100478606B1 (ko) | 도로면과 접하는 인도면에 시공한 청소 및 빗물 배수로의구조 | |
JP3717454B2 (ja) | 浮上式水防装置の排水構造 | |
KR200423906Y1 (ko) | 노견 측구 겸용 완화곡선 난형 프리캐스트 배수구조물 | |
CN108487415B (zh) | 一种坡面排水沟槽的设计方法及应用、排水沟槽 | |
CN112832352A (zh) | 一种道路雨水排放系统 | |
CN203411895U (zh) | 公路桥梁桥面排水设施 | |
JP4105595B2 (ja) | 歩車道境界体を構築するためのコンクリートブロック | |
CN206784755U (zh) | 一种屋面防水隔热结构 | |
CN212506644U (zh) | 一种市政排水结构单元及市政排水结构 | |
JP7499163B2 (ja) | 貯水型側溝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貯水型側溝設備 | |
CN110080102A (zh) | 一种跨铁路桥梁的桥面排水结构 | |
CN211547160U (zh) | 一种高速公路路肩排水装置 | |
CN219287075U (zh) | 一种用于通行的隔水电缆保护槽 | |
CN217378787U (zh) | 新型土石坝坝顶结构 | |
CN215906569U (zh) | 节地型匝道连接部排水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728 Termination date: 20211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