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90360U - 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90360U
CN211090360U CN201921214320.1U CN201921214320U CN211090360U CN 211090360 U CN211090360 U CN 211090360U CN 201921214320 U CN201921214320 U CN 201921214320U CN 211090360 U CN211090360 U CN 2110903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ody
plate
width
channel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1432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顺达
杨筱宁
蔡明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21432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903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903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903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散热装置,散热装置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一端连接;第四板体,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第四板体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围设形成第一通道;管体,以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三板体的一侧,与所述第三板体接触;气体通过所述第一通道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通道中的气体通过所述第三板体在所述管体的管道壁形成热交换。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装置,减小了气体在第一通道内流动的阻力,提高了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

Description

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散热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散热装置是电子设备经常使用的装置,电子设备通过散热装置进行散热。散热装置一般设置有立方体形的散热通道,通过散热通道中的气体进行散热。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散热通道的气体流动阻力较大,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散热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
第一板体;
第二板体;
第三板体,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一端连接;
第四板体,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第四板体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围设形成第一通道;
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处形成第一宽度,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处形成第二宽度;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处形成第三宽度,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处形成第四宽度;所述第一宽度分别小于所述第二宽度、所述第三宽度和所述第四宽度;
管体,以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三板体的一侧,与所述第三板体接触;气体通过所述第一通道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通道中的气体通过所述第三板体在所述管体的管道壁形成热交换;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通道的通向形成有第一夹角。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
第五板体;
第六板体,分别与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五板体的第一端连接;
第七板体,分别与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五板体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五板体间隔设置,所述第五板体和所述第一板体位于所述第二板体的相对侧;所述第六板体与所述第七板体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五板体、所述第六板体和所述第七板体围设形成第二通道;
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五板体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处形成第五宽度,所述第六板体和所述第七板体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处形成第六宽度;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五板体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处形成第七宽度,所述第六板体和所述第七板体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处形成第八宽度;所述第五宽度分别小于所述第六宽度、所述第七宽度和所述第八宽度;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位于同侧;
所述管体以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六板体的一侧,所述管体分别与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六板体接触;气体通过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通道中的气体通过所述第三板体在所述管体的管道壁形成热交换,所述第二通道中的气体通过所述第六板体在所述管体的管道壁形成热交换。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五板体平行;或,
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五板体形成有第二夹角。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五板体之间的宽度在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一端口至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二端口的方向上逐渐增大;或,
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五板体之间形成有第三夹角。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
第九板体,位于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一端口侧,分别与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五板体、所述第六板体和所述第七板体连接;所述第九板体设置有矩形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宽度位于所述第五宽度侧,所述第一开口的长度位于所述第六宽度侧,所述第一开口的宽度小于等于设定宽度,所述第一开口的宽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宽度,所述第一开口的长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二宽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均为矩形,所述第一宽度小于等于设定宽度,其中,所述设定宽度为安规要求的气体通道的最小宽度;和/或,
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二端口均为矩形,所述第五宽度小于等于所述设定宽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一板体之间的宽度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至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的方向上逐渐增大;或,
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一板体之间形成有第四夹角。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
第十板体,位于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连接;所述第十板体设置有矩形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的宽度位于所述第一宽度侧,所述第二开口的长度位于所述第二宽度侧,所述第二开口的宽度小于等于设定宽度,所述第二开口的宽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宽度,所述第二开口的长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二宽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三板体具有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形状匹配的折弯部;所述折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壁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壁连接;
所述管体与所述折弯部接触;所述第一通道中的气体通过所述折弯部在所述管体的管道壁形成热交换。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
风扇;所述风扇能够使所述第一通道中的气体流动;当所述风扇使所述第一通道中的气体流动时,所述第一通道中的流动气体通过所述第三板体在所述管体的管道壁形成热交换;
发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管体的一侧;所述发热组件与所述管体接触。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处形成第一宽度,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处形成第二宽度;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处形成第三宽度,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处形成第四宽度;所述第一宽度分别小于所述第二宽度、所述第三宽度和所述第四宽度;也即,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和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的尺寸不同,使气体在截面变化的第一通道内流动,以便减小了气体在第一通道内流动的阻力,提高了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散热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散热装置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散热装置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a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散热装置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b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散热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5a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散热装置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b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散热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散热装置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1、第一凹槽;102、第二凹槽;103、折弯部;104、第二开口;111、第一板体;112、第二板体;113、第三板体;114、第四板体;115、第五板体;116、第六板体;117、第七板体;119、第九板体;110、第十板体; 120、第一通道;122、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130、管体;140、第二通道;142、第二通道的第二端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实施例记载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第一\第二\第三”区分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下结合图1至图6对本申请实施例记载的散热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所述散热装置包括:第一板体111、第二板体112、第三板体113、第四板体114和管体130。第三板体113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11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板体112的第一端连接;第四板体114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11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板体11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板体111与所述第二板体112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板体113与所述第四板体114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板体111、所述第二板体112、所述第三板体113和所述第四板体114围设形成第一通道 120;所述第一板体111和所述第二板体112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处形成第一宽度,所述第三板体113和所述第四板体114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处形成第二宽度;所述第一板体111和所述第二板体112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122处形成第三宽度,所述第三板体113和所述第四板体114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122处形成第四宽度;所述第一宽度分别小于所述第二宽度、所述第三宽度和所述第四宽度;管体130以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三板体113 的一侧,管体130与所述第三板体113接触;气体通过所述第一通道120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通道120中的气体通过所述第三板体113在所述管体130的管道壁形成热交换;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通道120的通向形成有第一夹角。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板体111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一板体111 可以为直板,也可以为弯板。第二板体112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二板体 112可以为直板,也可以为弯板。第三板体113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三板体113可以为直板,也可以为弯板。第四板体114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四板体114可以为直板,也可以为弯板。
这里,所述第一板体111、所述第二板体112、所述第三板体113和所述第四板体114围设形成第一通道120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
例如,第一板体111、第二板体112、第三板体113和第四板体114可以为一块整板上的不同部分,通过将一块整板拆弯形成第一通道120。
又例如,第一板体111、第二板体112、第三板体113和第四板体114可以分别为单独的板体,第一板体111、第二板体112、第三板体113和第四板体114 通过焊接形成第一通道120。
这里,第一通道120的截面形状不作限定。例如,第一通道120的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也可以为梯形。
这里,第一通道120的截面形状在第一通道120的通向上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这里,第一通道120的通向为气体通过第一通道120的方向。例如,第一通道120的通向可以为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至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122的方向,如图2所示的箭头的方向。又例如,第一通道120的通向可以为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122至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的方向。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宽度分别小于所述第二宽度、所述第三宽度和所述第四宽度;也即,所述第一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宽度,所述第一宽度小于所述第三宽度,所述第一宽度小于所述第四宽度。这里,第一宽度的值不作限定。作为一示例,如图2所示,第一宽度A1为1毫米。这里,第三宽度的值不作限定。作为一示例,如图2所示,第三宽度A3为1.4毫米。
这里,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和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的形状不作限定。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和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均为矩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管体130用于导热,管体13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管体130可以为铜管。
这里,第一夹角的值不作限定。第一夹角的范围可以为60度至120度。作为一示例,第一夹角的值为90度。
这里,管体130与第三板体113的位置关系不作限定。例如,如图1所示,管体130可以位于第三板体113的表面。又例如,管体130也可以位于第三板体113的凹陷结构内。
作为一示例,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板体111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凹槽101,所述第二板体112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凹槽102,所述第二凹槽102与所述第一凹槽101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三板体113具有与所述第一凹槽101和所述第二凹槽102的形状匹配的折弯部103;所述折弯部103分别与所述第一凹槽101 的壁和所述第二凹槽102的壁连接。所述管体130与所述折弯部103接触;所述第一通道120中的气体通过所述折弯部103在所述管体130的管道壁形成热交换;以便增大管体130与第三板体113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所述第一通道 120中的气体与所述管体130的管道壁热交换的效率。
这里,第一凹槽101和第二凹槽102的形状不作限定。例如,如图6所示,第一凹槽101和第二凹槽102类似于矩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通道120的入口和出口的设置不作限定。例如,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可以为第一通道120的入口,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122为第一通道120的出口。又例如,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可以为第一通道120的出口,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122为第一通道120的入口。当然,第一通道120的入口和出口也可以通过其他结构形成。
需要注意的是,安规对气体通道的最小宽度尺寸有要求,当第一端口为第一通道120的入口时,第一宽度小于等于设定宽度。这里,设定宽度为安规要求的气体通道的最小宽度尺寸。
在本申请实现例中,所述第二板体112和所述第一板体111之间的位置关系不作限定。为了避免第一通道120的局部面积变化过大造成气体压力或是气体流速急速变化造成声音品值问题,第一通道120的截面可以逐渐变化。例如,所述第二板体112和所述第一板体111之间的宽度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至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122的方向上逐渐增大,这里,第一板体111和第二板体112可以为直体,也可以为弯板。又例如,所述第二板体112和所述第一板体111之间形成有第四夹角,这里,第一板体111和第二板体112可以为直体,如图2所示。第一通道120的截面逐渐变化在降低噪音的同时,还能够减小气体流经第一通道120的阻力;同时,还能够减少气体热边界层的累积,从而改善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所示,所述散热装置还可以包括:第十板体110。第十板体110位于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侧,第十板体110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111、所述第二板体112、所述第三板体113和所述第四板体114连接;所述第十板体110设置有矩形的第二开口104,所述第二开口104的宽度位于所述第一宽度侧,所述第二开口104的长度位于所述第二宽度侧,所述第二开口104的宽度小于等于设定宽度,所述第二开口104 的宽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宽度,所述第二开口104的长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二宽度。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开口104形成第一通道120的入口或出口,此时,第二开口104的宽度符合安规要求的宽度尺寸即可,以便减小散热装置加工难度,同时,第一通道120的其他区域的截面可以设置的较大,进一步减小气体在第一通道120内的流动阻力。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十板体110可以为直板。这里,第十板体110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111、所述第二板体112、所述第三板体113和所述第四板体114 连接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
例如,第一板体111、所述第二板体112、所述第三板体113、所述第四板体114和第十板体110均为单独的板体,第一板体111、所述第二板体112、所述第三板体113、所述第四板体114和第十板体110可以通过焊接形成第一通道120。
当然,第一板体111、所述第二板体112、所述第三板体113、所述第四板体114和第十板体110中的部分板体可以通过一块整板折弯形成;或,第一板体111、所述第二板体112、所述第三板体113、所述第四板体114和第十板体 110全部通过一块整板折弯形成。作为一示例,如图3所示,第一板体111、所述第二板体112和第十板体110通过一块整板折弯形成。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散热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五板体115、第六板体116和第七板体117。第六板体116分别与所述第二板体 112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五板体115的第一端连接;第七板体117分别与所述第二板体112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五板体115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板体112与所述第五板体115间隔设置,所述第五板体115和所述第一板体111位于所述第二板体112的相对侧;所述第六板体116与所述第七板体117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板体112、所述第五板体115、所述第六板体116和所述第七板体117围设形成第二通道140;所述第二板体112和所述第五板体115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处形成第五宽度,所述第六板体116和所述第七板体117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处形成第六宽度;所述第二板体112和所述第五板体115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122处形成第七宽度,所述第六板体116和所述第七板体117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122处形成第八宽度;所述第五宽度分别小于所述第六宽度、所述第七宽度和所述第八宽度;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122位于同侧;所述管体130以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三板体113和所述第六板体116的一侧,所述管体130分别与所述第三板体113和所述第六板体116接触;气体通过所述第一通道120和所述第二通道 140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通道120中的气体通过所述第三板体113在所述管体 130的管道壁形成热交换,所述第二通道140中的气体通过所述第六板体116 在所述管体130的管道壁形成热交换。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气体可以从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进入,以及从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122流出,所述气体可以从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二端口 142进入,以及从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一端口流出,如图2所示。当然,所述气体也可以从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122进入,以及从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流出,所述气体可以从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一端口进入,以及从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二端口142流出。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五板体115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五板体115可以为直板,也可以为弯板。第六板体116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六板体116 可以为直板,也可以为弯板。第七板体117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七板体 117可以为直板,也可以为弯板。
这里,所述第二板体112、所述第五板体115、所述第六板体116和所述第七板体117围设形成第二通道140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
例如,第二板体112、第五板体115、第六板体116和第七板体117可以为一块整板上的不同部分,通过将一块整板拆弯形成第二通道140。
又例如,第二板体112、第五板体115、第六板体116和第七板体117可以分别为单独的板体,第二板体112、第五板体115、第六板体116和第七板体 117通过焊接形成第二通道140。
这里,第二通道140的截面形状不作限定。例如,第二通道140的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也可以为梯状。
这里,第二通道140的截面形状在第二通道140的通向上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这里,第二通道140的通向为气体通过第二通道140的方向。例如,第二通道140的通向可以为第二通道的第一端口至第二通道的第二端口142的方向。又例如,第二通道140的通向可以为第二通道的第二端口142至第二通道的第一端口的方向,如图2所示的箭头的方向。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五宽度分别小于所述第六宽度、所述第七宽度和所述第八宽度;也即,所述第五宽度小于所述第六宽度,所述第五宽度小于所述第七宽度,所述第五宽度小于所述第八宽度。这里,第五宽度的值不作限定。作为一示例,如图2所示,第五宽度A5为1毫米。这里,第七宽度的值不作限定。作为一示例,如图2所示,第七宽度A7为1.4毫米。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板体111和第五板体115之间的位置关系不作限定。例如,所述第一板体111和所述第五板体115可以平行,如图2所示。又例如,所述第一板体111和所述第五板体115可以形成有第二夹角。这里,第二夹角的值不作限定。作为一示例,第二夹角为15度。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板体112和所述第五板体115之间的位于关系不作限定。例如,所述第二板体112和所述第五板体115之间的宽度在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一端口至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二端口142的方向上逐渐增大。又例如,所述第二板体112和所述第五板体115之间形成有第三夹角,如图2所示。这里,第三夹角的值不作限定。作为一示例,第二夹角为10度。第二通道140 的截面逐渐变化在降低噪音的同时,还能够减小气体流经第二通道140的阻力;同时,还能够减少气体热边界层的累积,从而改善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二通道140的入口和出口的设置不作限定。例如,第二通道的第一端口可以为第二通道140的入口,第二通道的第二端口142为第二通道140的出口。又例如,第二通道的第一端口可以为第二通道140的出口,第二通道的第二端口142为第二通道140的入口。当然,第二通道140的入口和出口也可以通过其他结构形成。
需要注意的是,当第二通道的第一端口为第二通道140入口或出口时,所述第五宽度小于等于所述设定宽度。当然,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也可以为第一通道120入口或出口。
示例一,如图1所示,所述散热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九板体119。第九板体119位于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一端口侧,第九板体119分别与所述第二板体112、所述第五板体115、所述第六板体116和所述第七板体117连接;所述第九板体119设置有矩形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宽度位于所述第五宽度侧,所述第一开口的长度位于所述第六宽度侧,所述第一开口的宽度小于等于设定宽度,所述第一宽度大于等于所述设定宽度,所述第一开口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宽度。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看清被遮挡的板体;图1、图4b和图5b中的板体都进行了透明处理,并不代表板体为透明结构。
在示例一中,所述第一开口形成第二通道140的入口,此时,第一开口的宽度符合安规要求的尺寸即可,以便减小散热装置加工难度,同时,第二通道 140的其他区域的截面可以设置的较大,进一步减小气体在第二通道140内的气体的流动阻力。
在示例一中,第九板体119可以为直板。这里,第九板体119分别与所述第二板体112、所述第五板体115、所述第六板体116和所述第七板体117连接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
例如,第二板体112、所述第五板体115、所述第六板体116、所述第七板体117和第九板体119均为单独的板体,第二板体112、所述第五板体115、所述第六板体116、所述第七板体117和第九板体119可以通过焊接形成第二通道140。
当然,第二板体112、所述第五板体115、所述第六板体116、所述第七板体117和第九板体119中的部分板体可以通过一块整板折弯形成;或,第二板体112、所述第五板体115、所述第六板体116、所述第七板体117和第九板体 119全部通过一块整板折弯形成。
当然,第一板体111、第二板体112、第三板体113、第四板体114、所述第五板体115、所述第六板体116、所述第七板体117、第九板体119和第十板体110中的部分板体可以通过一块整板折弯形成。
例如,如图4a所示,第一板体111、第二板体112、第三板体113、第四板体114、所述第六板体116、所述第七板体117和第十板体110均由一整块板折弯形成,此时,再将第五板体115分别与第六板体116和第七板体117连接形成第一通道120和第二通道140,这里,第二通道的第一端口可以设置第九板体119,也可以不设置第九板体119。
需要注意的是,散热装置还可以设置更多的通道,如图4b所示,此时,只需要用一块整体做成多个图4a所示的结构,并依次连接,也即,图4a中的第五板体115为另一个图4a所示的结构的第一板体111所对应的板体,以便实现散热装置快速加工生产。这里,相邻的图4a所示的结构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也可以通过卡扣连接。
又例如,如图5a所示,第一板体111、第二板体112、第五板体115、第九板体119和第十板体110均由一整块板折弯形成,如图5b所示,第五板体115 和第六板体116为整块板的两部分,第四板体114和第七板体117一整块板的两部分,此时,三块板形成第一通道120和第二通道140,加工方便。
需要注意的是,散热装置还可以设置更多的通道,如图5a和图5b所示,此时,先由一整块板折弯多个通道,再通过两块板将多个通道的顶侧和底侧封起来形成多个通道,操作简单,加工方便。另外,如图5a和图1所示,此时,先由一整块板折弯多个通道,再通过多块板将多个通道的顶侧和底侧封起来形成多个通道。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散热装置还可以包括:风扇和发热组件。所述风扇能够使所述第一通道120中的气体流动;当所述风扇使所述第一通道120中的气体流动时,所述第一通道120中的流动气体通过所述第三板体113在所述管体130的管道壁形成热交换;发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管体130的一侧;所述发热组件与所述管体130接触;以便通过管体130将发热组件产生的热量导入第三板体113,并通过第一通道120内流动的气体将第三板体113的热量带走。
在本实现方式中,发热组件的结构不作限定,只要发热组件能够发热即可。例如,发热组件可以为处理器,也可以为存储器,还可以为显卡。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111和所述第二板体112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处形成第一宽度,所述第三板体113和所述第四板体114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处形成第二宽度;所述第一板体111和所述第二板体112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122处形成第三宽度,所述第三板体113和所述第四板体114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122处形成第四宽度;所述第一宽度分别小于所述第二宽度、所述第三宽度和所述第四宽度;也即,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和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122的尺寸不同,使气体在截面变化的第一通道120内流动,以便减小了气体在第一通道120内流动的阻力,提高了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包括:
第一板体;
第二板体;
第三板体,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一端连接;
第四板体,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第四板体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围设形成第一通道;
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处形成第一宽度,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处形成第二宽度;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处形成第三宽度,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处形成第四宽度;所述第一宽度分别小于所述第二宽度、所述第三宽度和所述第四宽度;
管体,以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三板体的一侧,与所述第三板体接触;气体通过所述第一通道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通道中的气体通过所述第三板体在所述管体的管道壁形成热交换;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通道的通向形成有第一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
第五板体;
第六板体,分别与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五板体的第一端连接;
第七板体,分别与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五板体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五板体间隔设置,所述第五板体和所述第一板体位于所述第二板体的相对侧;所述第六板体与所述第七板体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五板体、所述第六板体和所述第七板体围设形成第二通道;
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五板体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处形成第五宽度,所述第六板体和所述第七板体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处形成第六宽度;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五板体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处形成第七宽度,所述第六板体和所述第七板体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处形成第八宽度;所述第五宽度分别小于所述第六宽度、所述第七宽度和所述第八宽度;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位于同侧;
所述管体以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六板体的一侧,所述管体分别与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六板体接触;气体通过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通道中的气体通过所述第三板体在所述管体的管道壁形成热交换,所述第二通道中的气体通过所述第六板体在所述管体的管道壁形成热交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五板体平行;或,
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五板体形成有第二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五板体之间的宽度在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一端口至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二端口的方向上逐渐增大;或,
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五板体之间形成有第三夹角。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
第九板体,位于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一端口侧,分别与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五板体、所述第六板体和所述第七板体连接;所述第九板体设置有矩形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宽度位于所述第五宽度侧,所述第一开口的长度位于所述第六宽度侧,所述第一开口的宽度小于等于设定宽度,所述第一开口的宽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宽度,所述第一开口的长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二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均为矩形,所述第一宽度小于等于设定宽度,其中,所述设定宽度为安规要求的气体通道的最小宽度;和/或,
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二端口均为矩形,所述第五宽度小于等于所述设定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一板体之间的宽度在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至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口的方向上逐渐增大;或,
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一板体之间形成有第四夹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
第十板体,位于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口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连接;所述第十板体设置有矩形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的宽度位于所述第一宽度侧,所述第二开口的长度位于所述第二宽度侧,所述第二开口的宽度小于等于设定宽度,所述第二开口的宽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宽度,所述第二开口的长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二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三板体具有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形状匹配的折弯部;所述折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壁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壁连接;
所述管体与所述折弯部接触;所述第一通道中的气体通过所述折弯部在所述管体的管道壁形成热交换。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
风扇;所述风扇能够使所述第一通道中的气体流动;当所述风扇使所述第一通道中的气体流动时,所述第一通道中的流动气体通过所述第三板体在所述管体的管道壁形成热交换;
发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管体的一侧;所述发热组件与所述管体接触。
CN201921214320.1U 2019-07-30 2019-07-30 散热装置 Active CN2110903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14320.1U CN211090360U (zh) 2019-07-30 2019-07-30 散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14320.1U CN211090360U (zh) 2019-07-30 2019-07-30 散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90360U true CN211090360U (zh) 2020-07-24

Family

ID=71632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14320.1U Active CN211090360U (zh) 2019-07-30 2019-07-30 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903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22422B2 (en) Heat sink
US8300409B2 (en) Fan duct for electronic components of electronic device
CN204792762U (zh) 液冷式冷却装置
CN102956586B (zh) 用于igbt模块的高性能液体冷却散热器
CN105637632B (zh) 冷却器及使用该冷却器的半导体模块
JP2008004667A (ja) 冷却構造及び冷却構造の製造方法
JP6109265B2 (ja) 冷媒流路付き電気機器
CN100456205C (zh) 散热装置
CN112400228B (zh) 散热器
JP5333161B2 (ja) ヒートシンク
US20120267074A1 (en) Cooling device
CN211090360U (zh) 散热装置
CN101641001B (zh) 散热装置
CN210470130U (zh) 充电装置及其散热机构
CN211125625U (zh) 液冷散热组件、液冷散热装置及电力电子设备
TWM537248U (zh) 顯示卡之散熱裝置
TWM511069U (zh) 液冷式散熱頭及其散熱系統
CN214206198U (zh) 一种散热装置
JP4788718B2 (ja) 電子機器の放熱装置
EP3240376B1 (en) Cabinet
WO2018024185A1 (zh) 热交换装置
CN210470115U (zh) 立体散热器及车载电源
CN112543581A (zh) 一种散热装置
JP2011249496A (ja) 電子機器の冷却構造
CN216291979U (zh) 一种散热器及设置该散热器的服务器板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