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41881U - 并联式散热器总成 - Google Patents

并联式散热器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41881U
CN211041881U CN201921839280.XU CN201921839280U CN211041881U CN 211041881 U CN211041881 U CN 211041881U CN 201921839280 U CN201921839280 U CN 201921839280U CN 211041881 U CN211041881 U CN 2110418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heat exchanger
fin heat
fin
parall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3928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Andiwei Heat Exchang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Andiwei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Andiwei Heat Exchang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Andiwei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3928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418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418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418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领域,具体是一种并联式散热器总成第一板翅式换热器、第二板翅式换热器和第三板翅式换热器;第二板翅式换热器的左端设置有左凹部,第二板翅式换热器的右端设置有右凹部,第一板翅式换热器的右端具有右凸部,第三板翅式换热器的左端具有左凸部,右凸部设置在左凹部内,左凸部设置在右凹部内。通过右凸部和左凸部,使得第一板翅式换热器内的介质和第三板翅式换热器内的介质能够分别在高效率换热区域内进行换热;第二板翅式换热器的左半部和右半部分别能够将介质引导至高效率换热区域内进行换热,从而使得三个板翅式换热器分别有一部分与高效率换热区域重合,使得任一个板翅式换热器均能够保持高效率换热的效果。

Description

并联式散热器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领域,具体是一种并联式散热器总成。
背景技术
在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多个换热器需要共同设置在一个安装位置上,并且共用一个风扇装置,简称散热器总成。
多个换热器采用并联结构组成,其组成后的其中一面为迎风面,风扇装置罩设在迎风面上;风扇装置将空气增压后呈圆环状的流动到迎风面上,并且增压后的空气与迎风面形成了三个气压区域,其包括圆环状的高压区域、位于圆环状中心处的弱压区域和位于圆环状外部的低压区域。位于高压区域的散热器总成的一部分结构,散热器总成内的介质和空气的换热效率最高,位于弱压区域和位于低压区域的换热效率依次降低。
现有技术中的散热器总成,由于多个换热器采用并联方式组合在一起,在不改变风扇装置的情况下,使得其中一个换热器为了获得相对于高效率换热区域的更大覆盖面积,不得不将其余换热器相对于高效率换热区域的覆盖面积减小,虽然提高了其中一个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但是造成其余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降低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散热器总成,由于多个换热器采用并联方式组合在一起,在不改变风扇装置的情况下,使得其中一个换热器为了获得相对于高效率换热区域的更大覆盖面积,不得不将其余换热器相对于高效率换热区域的覆盖面积减小,虽然提高了其中一个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但是造成其余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降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并联式散热器总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并联式散热器总成,包括第一板翅式换热器、第二板翅式换热器和第三板翅式换热器;所述第一板翅式换热器、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板翅式换热器分别设置在竖直方向,所述第一板翅式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的左部,所述第三板翅式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的右部,所述第一板翅式换热器、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板翅式换热器可拆卸的连接;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的左端设置有左凹部,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的右端设置有右凹部,所述第一板翅式换热器的右端具有右凸部,所述第三板翅式换热器的左端具有左凸部,所述右凸部设置在所述左凹部内,所述左凸部设置在所述右凹部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板翅式换热器包括第一热媒通道和第一冷媒通道;所述第一热媒通道和第一冷媒通道分别呈曲折状,所述第一热媒通道沿着所述第一板翅式换热器的左部向右部凸出的设置在所述右凸部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包括第二热媒通道和第二冷媒通道;所述第二热媒通道和第二冷媒通道分别呈曲折状,其中一部分所述第二热媒通道和其中一部分所述第二冷媒通道沿着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的左端至中心方向绕过左凹部,其余第二热媒通道和其余所述第二冷媒通道沿着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的右端至中心方向绕过右凹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板翅式换热器包括第三热媒通道和第三冷媒通道;所述第三热媒通道和第三冷媒通道分别呈曲折状,所述第三热媒通道沿着所述第三板翅式换热器的右部向左部凸出的设置在所述左凸部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板翅式换热器的顶部右端和底部右端分别设置第一带孔连接板;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的顶部左端和底部左端分别设置第一带孔安装板,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的顶部右端和底部右端分别设置第二带孔安装板;所述第三板翅式换热器的顶部左端和底部左端分别设置第二带孔连接板;所述第一带孔连接板和所述第一带孔安装板通过螺栓可拆卸的连接;所述第二带孔连接板和所述第二带孔安装板通过螺栓可拆卸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板翅式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之间设置第一隔热棉;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板翅式换热器之间设置第二隔热棉。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板翅式换热器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封头;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二封头;所述第三板翅式换热器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三封头;所述第一带孔连接板和所述第一带孔安装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封头和所述第二封头之间,所述第二带孔连接板和所述第二带孔安装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封头和所述第三封头之间。
进一步的,还包括空气增压装置;所述第一板翅式换热器的正面、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的正面和所述第三板翅式换热器的正面共同组成迎风面,所述空气增压装置设置在所述迎风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增压装置包括扇叶和电机,所述电机用于驱动所述扇叶转动,所述扇叶的旋转轴的一端指向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的正面的中心;所述扇叶投射至所述迎风面的投影轮廓覆盖在所述左凸部和所述右凸部分别和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的相交处。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增压装置还包括导风罩,所述导风罩盖合在所述迎风面上;所述扇叶设置在所述导风罩和所述迎风面之间的空腔内;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导风罩的外部,所述电机的电机轴穿过所述导风罩和所述扇叶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者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并联式散热器总成,通过在第一板翅式换热器上设置右凸部,使得第一板翅式换热器内的介质能够在高效率换热区域内进行换热;以及,通过在第三板翅式换热器上设置左凸部,使得第三板翅式换热器内的介质能够在高效率换热区域内进行换热;同时,第二板翅式换热器的左半部和右半部分别能够将介质引导至高效率换热区域内进行换热,从而使得第一板翅式换热器、第二板翅式换热器和第三板翅式换热器分别有一部分与高效率换热区域重合,使得任一个板翅式换热器均能够保持高效率换热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并联式散热器总成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并联式散热器总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板翅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板翅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板翅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散热器总成,由于多个换热器采用并联方式组合在一起,在不改变风扇装置的情况下,使得其中一个换热器为了获得相对于高效率换热区域的更大覆盖面积,不得不将其余换热器相对于高效率换热区域的覆盖面积减小,虽然提高了其中一个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但是造成其余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降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并联式散热器总成。
参见图1或图2,一种并联式散热器总成,包括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和第三板翅式换热器3;
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和第三板翅式换热器3分别设置在竖直方向,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设置在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左部,第三板翅式换热器3设置在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右部,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和第三板翅式换热器3可拆卸的连接;
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左端设置有左凹部21,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右端设置有右凹部22,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的右端具有右凸部11,第三板翅式换热器3 的左端具有左凸部31,右凸部11设置在左凹部21内,左凸部31设置在右凹部内。
其中,当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的右凸部11设置在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左凹部21内时,右凸部11和左凹部21重合,使得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的正面和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正面共面。同理,当第三板翅式换热器3的左凸部31设置在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右凹部22内时,左凸部31和右凹部22重合,使得第三板翅式换热器3的正面和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正面共面。应当理解的是,除了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和第三板翅式换热器3的正面共面之外,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和第三板翅式换热器3的各个顶端和底端分别共面;以及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和第三板翅式换热器3的各个背面分别共面。
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和第三板翅式换热器3组合之后,其正面为迎风面。
在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中,介质从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的顶部注入到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内,并且介质能够由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的顶部向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的右凸部11流动,再由右凸部11向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的底部流动。同理,第三板翅式换热器3的介质的注入方式和介质的流动方式,与第一板翅式换热器 1的介质的注入方式和介质的流动方式相同,二者之间的区别仅仅是流向左凸部 31或右凸部11的方向不同,这里不再赘述。
在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中,介质从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顶部两端注入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中;其中,一部分介质由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顶端左部注入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内,并且该一部分介质沿着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左端至中心方向绕过左凹部21的流动至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中心,在由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中心向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底端左部流动;同理,其中另一部分介质由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顶端右部注入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内,并且该其中另一部分介质沿着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右端至中心绕过右凹部22的流动至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中心,在由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中心向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 的底端右部流动。
为了便于描述,将高效率换热区域定义为左半部和右半部。
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其中一部分位于左半部,其中另一部分位于右半部;其中一部分介质从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左半部的顶端注入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内部,并且介质由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左半部顶端流动至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中心处,再由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中心处流向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左半部的底端;同理,其中另一部分介质从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右半部的顶端注入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内部,并且介质由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右半部的顶端流动至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中心处,再由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中心处流向第二办慈善换热器的右半部的底端。
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通过其右凸部11,实现了将介质引导至高效率换热区域处,换句话说,介质由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的低效率换热区域流向位于右凸部11 的高效率换热区域,从而提高了介质在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同理,第三板翅式换热器3通过其左凸部31,实现了将介质引导至高效率换热区域处,介质由第三板翅式换热器3的低效率换热区域流向位于左凸部31的高效率换热区域,从而提高了介质在第三板翅式换热器3的换热效率。
通过在第一板翅式换热器上设置右凸部,使得第一板翅式换热器内的介质能够在高效率换热区域内进行换热;以及,通过在第三板翅式换热器上设置左凸部,使得第三板翅式换热器内的介质能够在高效率换热区域内进行换热;同时,第二板翅式换热器的左半部和右半部分别能够将介质引导至高效率换热区域内进行换热,从而使得第一板翅式换热器、第二板翅式换热器和第三板翅式换热器分别有一部分与高效率换热区域重合,使得任一个板翅式换热器均能够保持高效率换热的效果。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并联式散热器总成,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散热器总成,由于多个换热器采用并联方式组合在一起,在不改变风扇装置的情况下,使得其中一个换热器为了获得相对于高效率换热区域的更大覆盖面积,不得不将其余换热器相对于高效率换热区域的覆盖面积减小,虽然提高了其中一个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但是造成其余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降低的技术问题。
进一步的,在前述方案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更加具体的并联式散热器总成,具体如下:
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包括第一热媒通道101和第一冷媒通道102;
第一热媒通道101和第一冷媒通道102分别呈曲折状,第一热媒通道101沿着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的左部向右部凸出的设置在右凸部11内。
其中,介质由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的顶部注入到第一热媒通道101内,并且介质沿着第一热媒通道101在竖直方向上流动至曲折处,介质由竖直方向流动转变为沿着水平方向流动,从而使得介质能够到达高效率换热区域;介质再次遇到曲折处,使得介质产生变向流动,从而使得介质从高效率换热区域流向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的底部。
在实际的对并联式散热器总成进行设计工作和组装工作时,从设计角都考虑,仅需要将隔板、翅片和一部分封条制作为曲折状,并且在组装过程中,将隔板、翅片和封条按照现有技术的板翅式换热器的组装过程进行组装即可。在组装之后,由于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的实际结构呈‘凸’形,所以普通的夹具难以将组装后的隔板、翅片和封条进行固定,需要采用多个普通的夹具或重新设计的专用夹具进行固定。
与前述的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相似的,第三板翅式换热器3包括第三热媒通道301和第三冷媒通道302;
第三热媒通道301和第三冷媒通道302分别呈曲折状,第三热媒通道301沿着第三板翅式换热器3的右部向左部凸出的设置在左凸部31内。
其中,第三板翅式换热器3的具体结构和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的具体结构相同或相似,其最大的区别是左凸部31和右凸部11的方向不同,造成第三热媒通道301和第三冷媒通道302的曲折方向分别与第一热媒通道101和第一冷媒通道 102的曲折方向不同,这里不再赘述。
与前述的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和第三板翅式换热器3对应的,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包括第二热媒通道201和第二冷媒通道202;
第二热媒通道201和第二冷媒通道202分别呈曲折状,其中一部分第二热媒通道201和其中一部分第二冷媒通道202沿着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左端至中心方向绕过左凹部21,其余第二热媒通道201和其余第二冷媒通道202沿着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右端至中心方向绕过右凹部22。
其中,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左半部和右半部呈镜像对称结构,从而使得一部分介质由位于左半部的第二热媒通道201注入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内部,其中另一部分介质由位于右半部的第二热媒通道201注入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 的内部;其中一部分介质沿着位于左半部的第二热媒通道201流动至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中心,在通过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中心流向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左半部的底端;对应的,其中另一部分介质沿着位于右半部的第二热媒通道201 流动至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中心,在通过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中心流向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右半部的底端。
在实际的对并联式散热器总成进行设计工作和组装工作时,从设计角都考虑,仅需要将隔板、翅片和一部分封条制作为曲折状,并且在组装过程中,将隔板、翅片和封条按照现有技术的板翅式换热器的组装过程进行组装即可。在组装之后,由于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实际结构呈‘工’形,所以普通的夹具难以将组装后的隔板、翅片和封条进行固定,需要采用多个普通的夹具或重新设计的专用夹具进行固定。
进一步的,在前述方案的基础上,为了便于实际组装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和第三板翅式换热器3在,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具体如下:
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的顶部右端和底部右端分别设置第一带孔连接板103;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顶部左端和底部左端分别设置第一带孔安装板203,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顶部右端和底部右端分别设置第二带孔安装板204;第三板翅式换热器3的顶部左端和底部左端分别设置第二带孔连接板303;
第一带孔连接板103和第一带孔安装板203通过螺栓可拆卸的连接;
第二带孔连接板303和第二带孔安装板204通过螺栓可拆卸的连接。
其中,将第一带孔连接板103、第一带孔安装板203、第二带孔安装板204 和第二带孔连接板303分别设置在顶部和底部;从而使得本实施例的并联式散热器总成的迎风面保持平面状态,避免迎风面上有凸起物而影响到增压后的空气流动方向。
进一步的,为了避免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和第三板翅式换热器3之间形成热交换,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优选的方案,具体如下:
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和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之间设置第一隔热棉8;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和第三板翅式换热器3之间设置第二隔热棉9。
在实际的组装过程中,第一隔热棉8被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和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夹住,并且通过前述的第一带孔连接板103和第一安装板连接之后,第一隔热棉8被夹紧在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和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之间。第二隔热棉9 的设置于第一隔热棉8的设置相同,二者的区别仅仅是设置的位置不同。
通过在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和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之间设置第一隔热棉8,能够有效的阻止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的热量传递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上,以及能够有效的阻止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热量传递到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上;第二隔热棉9和第一隔热棉8的作用相同,二者的区别仅仅是阻隔的对象不同,这里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为了控制至少两种介质分别注入和排出到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和第三板翅式换热器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优选的方案如下:
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封头105;
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二封头205;
第三板翅式换热器3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三封头305;
第一带孔连接板和第一带孔安装板设置在第一封头和第二封头之间,第二带孔连接板和第二带孔安装板设置在第二封头和第三封头之间。
应当理解的是,任一种介质均应当从对应的板翅式换热器的顶部注入,从而使得介质在受到额外的增压装置进行增压的同时,还能够通过介质本身的重力加快介质在对应的板翅式换热器内的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位于顶部的第一封头105、第二封头205和第三封头305应当呈并联状态,但相互之间呈隔离状态,从而避免一种介质在至少两个板翅式换热器内流动。位于底部的第一封头105、第二封头205和第三封头305采用同样的设置方式,这里不再赘述。
由于第二封头205设置在第一封头105和第三封头305之间,所以,在第二封头205上应当设置有介质的注入口或排出口,并且注入口或排出口应当分别沿着对应的板翅式换热器的正面至背面方向设置。
在后述的内容中涉及到空气增压装置7,因而,注入口和排出口应当设置在后述的空气增压装置7所限定的轮廓外部,从而便于输送介质的管路能够连接到注入口或排出口上。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换热效果良好的并联式散热器总成,具体为:
并联式散热器总成还包括空气增压装置7;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的正面、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正面和第三板翅式换热器3的正面共同组成迎风面,空气增压装置7设置在迎风面上。
通过设置空气增压装置7将外部的空气进行增压,并且将增压后的空气输送至空气增压装置7的迎风面上,使得增压后的空气能够沿着前述的第一冷媒通道 102、第二冷媒通道202和第三冷媒通道302分别注入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和第三板翅式换热器3中。
具体的,空气增压装置7包括扇叶701和电机702,电机702用于驱动扇叶701 转动,扇叶701的旋转轴的一端指向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正面的中心;
扇叶701投射至迎风面的投影轮廓覆盖在左凸部31和右凸部11分别和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相交处。
扇叶701的径向面积应当足够大,但同时应当小于迎风面的宽度和长度,从而使得扇叶701投射至迎风面的投影全部位于迎风面上。左凸部31和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相交处应当位于前述的投影轮廓中,从而使得第一板翅式换热器1和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分别能够与高效率换热区域重合,同理右凸部11和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相交处应当位于前述的投影轮廓中,其作用和效果与前述的左凸部 31和第二板翅式换热器2的相交处的效果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更好的,空气增压装置7还包括导风罩703,导风罩703盖合在迎风面上;
扇叶701设置在导风罩703和迎风面之间的空腔内;
电机702设置在导风罩703的外部,电机702的电机702轴穿过导风罩703和扇叶701连接。
其中,导风罩703的作用是限制增压后的空气向迎风面方向流动,避免通过前述风扇增压后的空气从风扇的径向方向溢出,造成浪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并联式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板翅式换热器、第二板翅式换热器和第三板翅式换热器;
所述第一板翅式换热器、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板翅式换热器分别设置在竖直方向,所述第一板翅式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的左部,所述第三板翅式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的右部,所述第一板翅式换热器、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板翅式换热器可拆卸的连接;
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的左端设置有左凹部,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的右端设置有右凹部,所述第一板翅式换热器的右端具有右凸部,所述第三板翅式换热器的左端具有左凸部,所述右凸部设置在所述左凹部内,所述左凸部设置在所述右凹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联式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翅式换热器包括第一热媒通道和第一冷媒通道;
所述第一热媒通道和第一冷媒通道分别呈曲折状,所述第一热媒通道沿着所述第一板翅式换热器的左部向右部凸出的设置在所述右凸部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并联式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包括第二热媒通道和第二冷媒通道;
所述第二热媒通道和第二冷媒通道分别呈曲折状,其中一部分所述第二热媒通道和其中一部分所述第二冷媒通道沿着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的左端至中心方向绕过左凹部,其余第二热媒通道和其余所述第二冷媒通道沿着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的右端至中心方向绕过右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并联式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板翅式换热器包括第三热媒通道和第三冷媒通道;
所述第三热媒通道和第三冷媒通道分别呈曲折状,所述第三热媒通道沿着所述第三板翅式换热器的右部向左部凸出的设置在所述左凸部内。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并联式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翅式换热器的顶部右端和底部右端分别设置第一带孔连接板;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的顶部左端和底部左端分别设置第一带孔安装板,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的顶部右端和底部右端分别设置第二带孔安装板;所述第三板翅式换热器的顶部左端和底部左端分别设置第二带孔连接板;
所述第一带孔连接板和所述第一带孔安装板通过螺栓可拆卸的连接;
所述第二带孔连接板和所述第二带孔安装板通过螺栓可拆卸的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并联式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翅式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之间设置第一隔热棉;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板翅式换热器之间设置第二隔热棉。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并联式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翅式换热器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封头;
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二封头;
所述第三板翅式换热器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三封头;
所述第一带孔连接板和所述第一带孔安装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封头和所述第二封头之间,所述第二带孔连接板和所述第二带孔安装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封头和所述第三封头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并联式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空气增压装置;所述第一板翅式换热器的正面、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的正面和所述第三板翅式换热器的正面共同组成迎风面,所述空气增压装置设置在所述迎风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并联式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增压装置包括扇叶和电机,所述电机用于驱动所述扇叶转动,所述扇叶的旋转轴的一端指向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的正面的中心;
所述扇叶投射至所述迎风面的投影轮廓覆盖在所述左凸部和所述右凸部分别和所述第二板翅式换热器的相交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并联式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增压装置还包括导风罩,所述导风罩盖合在所述迎风面上;
所述扇叶设置在所述导风罩和所述迎风面之间的空腔内;
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导风罩的外部,所述电机的电机轴穿过所述导风罩和所述扇叶连接。
CN201921839280.XU 2019-10-29 2019-10-29 并联式散热器总成 Active CN2110418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39280.XU CN211041881U (zh) 2019-10-29 2019-10-29 并联式散热器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39280.XU CN211041881U (zh) 2019-10-29 2019-10-29 并联式散热器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41881U true CN211041881U (zh) 2020-07-17

Family

ID=71534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39280.XU Active CN211041881U (zh) 2019-10-29 2019-10-29 并联式散热器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418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40858B (zh) 能够高效散热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
CN106774740A (zh) 板式水冷显卡散热器
CN211041881U (zh) 并联式散热器总成
CN206657307U (zh) 板式水冷显卡散热器
CN101465579A (zh) 离心式冷媒压缩机马达
CN214978632U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激光头
CN213067175U (zh) 一种高效式抽刮热量的散热器
CN110471513A (zh) 一种散热器组件、风冷散热器以及空调设备
CN209430739U (zh) 一种减速机的散热装置
CN210533141U (zh) 新型散热器总成
CN211789383U (zh) 一种用于电池包的液冷板
CN211822817U (zh) 风冷空调机
CN209763814U (zh) 双出风换热装置
CN209594132U (zh) 一种液冷式充电电源散热装置、充电电源
CN211012548U (zh) 新型并联式油气冷却器
CN210201645U (zh) 一种燃料电池空压机系统中的冷却结构
CN205878398U (zh) 一种平行流室外机中冷凝器与边板的防漏风安装结构
CN2874394Y (zh) 用于重型机动车上的散热器
CN210718742U (zh) 组合式散热器总成
CN211481815U (zh) 一种通信基站地面机房的温控管理系统
CN219611502U (zh) 一种带有冷却机构的高速电机
CN220965455U (zh) 风电设备用散热装置及海上风电系统
CN210533124U (zh) 一种铝制板翅式燃油冷却器
CN211476778U (zh) 散热器及挖掘机
CN220627923U (zh) 一种冷却组件及电池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