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33141U - 新型散热器总成 - Google Patents

新型散热器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33141U
CN210533141U CN201921477088.0U CN201921477088U CN210533141U CN 210533141 U CN210533141 U CN 210533141U CN 201921477088 U CN201921477088 U CN 201921477088U CN 210533141 U CN210533141 U CN 2105331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ward side
windward
core body
center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7708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Andiwei Heat Exchang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Andiwei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Andiwei Heat Exchang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Andiwei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47708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5331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331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331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器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散热器总成,包括芯体、导风罩、扇叶和电机,芯体包括迎风面和背风面;迎风面的边缘至背风面的间距大于迎风面的中心至背风面的间距;迎风面的边缘向迎风面的中心收敛。通过将芯体设置为迎风面的边缘向迎风面的中心收敛的结构,从而使得芯体的迎风面形成容纳区域,扇叶的一部分能够容纳在该容纳区域中;在不改变芯体的散热效率的条件下,可以使得电机至芯体的进深小于现有技术中的电机至芯体的进深,便于新型散热器总成安装在实际进深比较小的安装区域内,从而解决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散热器总成的进深和安装区域的进深不匹配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新型散热器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器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散热器总成。
背景技术
散热器总成通常包括板翅式换热器、扇叶、导风罩和电机。其中,板翅式换热器的芯体是散热器总成的核心部件。芯体包括隔板、翅片和封条构成相互隔离的热媒通道和冷媒通道,并且冷媒通道的流通方向和热媒通道的流通方向相交。芯体的迎风面和背风面通常制作为平面状;电机用于驱动扇叶3转动,转动的扇叶3用于为空气进行增压,空气在扇叶3的增压作用下向芯体的迎风面流动;空气由迎风面注入芯体的冷媒通道;高温流动介质在热媒通道内流动,通过隔板和翅片与冷媒通道内的空气形成热交换结构,冷媒通道内的空气吸收高温流动介质的热量后,再由背风面排出芯体。
现有技术中的散热器总成,由于芯体的迎风面通常制作为平面状,使得芯体依次与扇叶、导风罩和电机组装之后,电机至芯体的进深比较大;在散热器总成的一些实际安装区域中,散热器总成的安装区域的进深比较小;若是将扇叶和电机的进深择一减小或全部减小,则有可能造成注入芯体的空气的压力不足;若将芯体的进深减小,则必然影响散热器总成的散热效果。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着散热器总成的进深和安装区域的进深不匹配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散热器总成的进深和安装区域的进深不匹配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新型散热器总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新型散热器总成,包括芯体、导风罩、扇叶和电机,所述芯体包括迎风面和背风面;所述导风罩盖合在所述芯体的迎风面上,所述扇叶设置在所述导风罩和所述迎风面之间,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导风罩和所述迎风面的外部,所述扇叶和所述电机可转动的连接,所述电机和所述导风罩可拆卸的连接;所述芯体设置在竖直方向上,所述迎风面设置在所述芯体的正面,所述背风面设置在所述芯体的背面,所述背风面与所述竖直方向平行,所述迎风面的边缘至所述背风面的间距大于所述迎风面的中心至所述背风面的间距;所述迎风面的边缘向所述迎风面的中心收敛。
进一步的,所述迎风面的左端至所述迎风面的中心呈阶梯状收敛;所述迎风面的右端至所述迎风面的中心呈阶梯状收敛。
进一步的,所述迎风面的底端至所述迎风面的中心呈弧面状收敛;所述迎风面的顶端至所述迎风面的中心呈弧面状收敛。
进一步的,所述芯体包括多个隔板,任一个所述隔板分别与所述竖直方向平行;所述隔板沿着所述芯体的正面至背面的间距为所述隔板的宽度,所述迎风面左端向所述迎风面的中心依次排列的所述隔板的最小宽度逐渐减小;所述迎风面右端向所述迎风面的中心依次排列的所述隔板的最小宽度逐渐减小;所有的所述隔板的最大宽度相同。
进一步的,其中两个所述隔板呈矩形,呈矩形的两个所述隔板分别设置在所述芯体的左端和右端。
进一步的,呈矩形的两个所述隔板上分别设置有带孔连接板;一个所述带孔连接板沿着所述芯体的左端或右端向所述芯体的中心设置在一个所述隔板的其中一个板面上;一个所述带孔连接板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竖直方向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芯体还包括多个封条,任一个所述封条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隔板之间;当其中一个所述封条设置在所述迎风面的顶部或底部时,位于所述迎风面的所述封条的一个端面设置为所述迎风面的一部分;当其中一个所述封条沿着所述迎风面设置时,位于所述迎风面的所述封条的其中一面设置为所述迎风面的一部分;当其中一个所述封条沿着所述背风面设置时,位于所述背风面的所述封条的其中一面设置为所述背风面的一部分。
进一步的,所述芯体还包括多个翅片,任一个所述翅片和两个所述封条共同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隔板之间;所述翅片设置在所述两个封条之间;其中一部分所述翅片的其中一条边线和所述迎风面重合。
进一步的,所述芯体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封头。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罩的边缘设置相互平行的两个带孔安装板;两个所述带孔安装板分别与两个所述带孔连接板通过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散热器总成,通过将芯体设置为迎风面的边缘向迎风面的中心收敛的结构,从而使得芯体的迎风面形成容纳区域,扇叶的一部分能够容纳在该容纳区域中;在不改变芯体的散热效率的条件下,可以使得电机至芯体的进深小于现有技术中的电机至芯体的进深,便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散热器总成安装在实际进深比较小的安装区域内,从而解决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散热器总成的进深和安装区域的进深不匹配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散热器总成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芯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冷媒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3中的热媒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带孔安装板的导风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带孔连接板的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散热器总成的进深和安装区域的进深不匹配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新型散热器总成。
参见图1或图2,一种新型散热器总成,包括芯体1、导风罩2、扇叶3和电机4,芯体1包括迎风面和背风面;导风罩2盖合在芯体1的迎风面上,扇叶3设置在导风罩2和迎风面之间,电机4设置在导风罩2和迎风面的外部,扇叶3和电机4可转动的连接,电机4和导风罩2可拆卸的连接;芯体1设置在竖直方向上,迎风面设置在芯体1的正面,背风面设置在芯体1的背面,背风面与竖直方向平行,迎风面的边缘至背风面的间距大于迎风面的中心至背风面的间距;迎风面的边缘向迎风面的中心收敛。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散热器总成设置在竖直方向上(以下相同),此时,芯体1的设置方向与新型散热器总成的设置方向相同;芯体1的背风面设置在芯体1的背面,背风面呈平面状且垂直于水平面;芯体1的迎风面设置为沿着芯体1的正面向背面方向凹陷、且迎风面的边缘至背风面的间距大、迎风面的中心至背风面的间距小的凹陷结构。所以,迎风面的凹陷结构与迎风面的边缘所在的平面之间形成容纳空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散热器总成,扇叶3的一部分沿着芯体1的正面至背面方向容纳在前述的容纳空间内;扇叶3的整体容纳在迎风面与导风罩2之间。当扇叶3在电机4的驱动下转动时,空气沿着迎风面至背风面方向流向用于散热器的芯体1的迎风面;其中一部分空气的流动方向与迎风面的中心区域的冷媒通道的夹角比较小,因此,该其中一部分空气可以看做是直接注入到迎风面的中心区域的冷媒通道内;其中另一部分空气受到前述的容纳空间(即迎风面的凹陷形状)的影响,该其中另一部分空气首先沿着迎风面的中心向迎风面的边缘流动,受到导风罩2和/或芯体1的隔板101的阻挡后,该其中另一部分空气的流动方向再次转变为向迎风面边缘的冷媒通道内流动。因而,当扇叶3的一部分实际容纳在前述的容纳空间内时,通过扇叶3增压后的空气可以注入迎风面上的任一个冷媒通道。
将现有技术中的散热器总成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散热器总成进行对比,其比较方案如下:
A,若现有技术的散热器总成的电机至芯体方向的进深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散热器总成的电机4至芯体1方向的进深相同,并且在电机、扇叶完全相同的条件下,那么,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散热器总成,其芯体1具有凹陷结构,使得扇叶3的一部分能够容纳在前述的容纳空间之内;反过来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散热器总成,其芯体1的迎风面的一部分沿着芯体1的背风面至迎风面方向凸出,并且其凸出的结构能够包围扇叶3的一部分,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散热器总成的芯体1的热交换面积大于现有技术的散热器总成的芯体的热交换面积。所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散热器总成的芯体1的散热效果优于现有技术的散热器总成的芯体的散热效果。
B,若现有技术的散热器总成的电机至芯体方向的进深大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散热器总成的电机4至芯体1方向的进深,并且在电机、扇叶完全相同的条件下,那么,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散热器总成的芯体1具有凹陷结构,使得扇叶3的一部分能够容纳在前述的容纳空间之内;换句话说,可以将迎风面的一部分沿着芯体1的背风面至迎风面方向凸出,并且其凸出的结构能够包围扇叶3的一部分,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散热器总成的芯体1的冷媒通道和热媒通道的散热面积制作为与现有技术的散热器总成的芯体的冷媒通道和热媒通道的散热面积一致,从而保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散热器总成的芯体1的换热效率和现有技术的散热器总成的芯体的换热效率相同。在保证了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散热器总成的芯体1的换热效率的基础上,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散热器总成的电机4至芯体1方向的进深更小,明显的比现有技术的芯体更加适合应用在进深比较小的安装区域内。
C,若现有技术的散热器总成的电机至芯体方向的进深小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散热器总成的电机4至芯体1方向的进深,并且在电机4、扇叶3完全相同的条件下,那么,现有技术中的散热器总成的芯体的迎风面至背风面的间距一定小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散热器总成的芯体1的迎风面中心至背风面的间距。换句话说,若现有技术的散热器总成的芯体采用减小迎风面至背风面的间距的方式,那么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1、现有技术的散热器总成的芯体的冷媒通道和热媒通道的散热面积减小,从而使得现有技术的散热器总成的芯体的换热效率降低;2、现有技术的散热器总成的芯体的换热效率保持不变,那么必然需要保证现有技术的散热器总成的芯体的冷媒通道和热媒通道的散热面积不变,所以,现有技术的散热器总成的芯体需要在减小迎风面至背风面的间距的同时,增大迎风面和背风面的面积(若现有技术的散热器总成的芯体的迎风面和背风面设置在竖直方向,即增大现有技术的散热器总成的芯体的竖直方向的高度和/或水平方向的宽度),才能够保证现有技术的散热器总成的芯体的换热效率保持不变。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散热器总成,通过将芯体设置为迎风面的边缘向迎风面的中心收敛的结构,从而使得芯体的迎风面形成容纳区域,扇叶的一部分能够容纳在该容纳区域中;在不改变芯体的散热效率的条件下,可以使得电机至芯体的进深小于现有技术中的电机至芯体的进深,便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散热器总成安装在实际进深比较小的安装区域内,从而解决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散热器总成的进深和安装区域的进深不匹配的技术问题。
优选的,参见图3,迎风面的左端至迎风面的中心呈阶梯状收敛;迎风面的右端至迎风面的中心呈阶梯状收敛。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芯体1的组成结构包括隔板101、翅片103和封条102;隔板101、翅片103和封条102在钎焊之后,依次形成冷媒通道和热媒通道;在本实施例中,冷媒通道和热媒通道分别与竖直方向平行;换句话说,相邻的两个隔板101及其所夹的翅片103和封条102组成的冷媒通道或热媒通道,其隔板101的延伸方向与竖直方向平行。
空气由迎风面的中心向迎风面的左端边缘或右端边缘流动,由于位于迎风面边缘的冷媒通道与空气的流动方向的夹角比较小,所以,有可能造成注入到位于迎风面边缘的冷媒通道内的空气量不足。因此,将迎风面的左端至迎风面的中心设置为阶梯状收敛,能够使得空气沿着迎风面的中心向迎风面的左端流动的过程中,空气呈阶跃状的受到隔板101的阻碍,从而使得每一阶上的冷媒通道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的夹角增大,保证空气注入位于迎风面左端的冷媒通道的空气量。迎风面的右端结构设置为与迎风面的左端结构相同,所以二者的效果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优选的,参见图3,迎风面的底端至迎风面的中心呈弧面状收敛;迎风面的顶端至迎风面的中心呈弧面状收敛。
在本实施例中,冷媒通道和热媒通道分别与竖直方向平行;换句话说,相邻的两个隔板101及其所夹的翅片103和封条102组成的冷媒通道或热媒通道,其隔板101的延伸方向与竖直方向平行。冷媒通道与竖直方向平行,并且冷媒通道位于迎风面上的隔板101边缘、翅片103边缘分别为弧面状的收敛结构的一部分。相邻的两个隔板101和翅片103组成的冷媒通道被翅片103分隔为多个冷媒入口,迎风面与同一个冷媒通道的任一个冷媒入口的夹角均不相同,接近迎风面中心的冷媒入口相对于迎风面的角度比较大,而远离迎风面中心的冷媒入口相对于迎风面的角度比较小;空气沿着迎风面的中心向迎风面的顶端或底端方向流动时,空气受到任一个冷媒入口处的翅片103的阻挡,从而使得空气产生变向而注入到任一个冷媒入口处。
应当理解的是,在不矛盾的条件下,迎风面的底端或顶端至迎风面的中心呈弧面状收敛的结构可以与前述的迎风面的左端或右端至迎风面的中心呈阶梯状收敛的结构结合使用。
应当理解的是,迎风面的底端或顶端至迎风面的中心呈弧面状收敛,既可以时由迎风面的底端或顶端至迎风面的中心设置为弧面状,也可以是由迎风面的顶端或底端向迎风面的中心延伸一部分弧面状,再继续向迎风面的中心按平面状延伸。
进一步的,参见图1至图9,芯体1包括多个隔板101,任一个隔板101分别与竖直方向平行;
隔板101沿着芯体1的正面至背面的间距为隔板101的宽度,迎风面左端向迎风面的中心依次排列的隔板101的最小宽度逐渐减小;迎风面右端向迎风面的中心依次排列的隔板101的最小宽度逐渐减小;
所有的隔板101的最大宽度相同。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除了包括前述的隔板101、翅片103、封条102组成的芯体1之外,还包括在芯体1上设置的封头5。封头5的作用是将多个热媒通道连通;一个芯体1上应当设置有两个封头5,从而便于热媒通过其中一个封头5注入到任一个热媒通道内;再由其中另一个封头5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4至图9,相邻的两个隔板101及其所夹的翅片103和封条102组成的冷媒通道(参见图4)或热媒通道(参见图7),其隔板101的延伸方向与竖直方向平行。因而,隔板101的最大宽度的位置应当为隔板101的顶端宽度和/或隔板101的底端宽度。其中,当隔板101的顶端宽度为最大宽度,并且所有的隔板101的顶端宽度相同时,设置在芯体1的顶端的封头5可以采用现有技术的封头5结构、并设置在隔板101的顶端上;同理,隔板101的底端宽度为最大宽度,或隔板101的顶端宽度和底端宽度分别为最大宽度时,其效果与前述的隔板101的顶端宽度为最大宽度,并且所有的隔板101的最大宽度的方案的效果相同。
在隔板101的形状设置为顶端宽度和/或底端宽度的基础上,隔板101的整体设置为顶端边缘、底端边缘和位于背风面的边缘分别为直线状,而隔板101的位于迎风面的边缘设置为弧线状;即,隔板101的顶端宽度和底端宽度比较大,而隔板101的中间宽度(即前述最小宽度)比较小。多个隔板101由迎风面的左端或右端向迎风面的中心依次设置,多个隔板101的最小宽度沿着迎风面的左端至迎风面的中心方向和沿着迎风面的右端至迎风面的中心方向逐渐减小。
进一步的,为了减少导风罩2的加工成本,并且为了避免空气沿着迎风面的中心方向沿着迎风面的左端和/或右端方向排出导风罩2与迎风面所围成的空间,本实施例在前述的隔板101的具体方案基础上,将位于迎风面左端处的隔板101和将位于迎风面右端处的隔板101进行改进。参见图3或图11,具体为:将其中两个隔板101呈矩形,呈矩形的两个隔板101分别设置在芯体1的左端和右端。
在其他的隔板101设置为顶端宽度和底端宽度比较大,而中间宽度比较小的条件下,在芯体1的两端分别设置两个呈矩形的隔板101,导风罩2可以更好盖合在芯体1上;导风罩2与芯体1两端的呈矩形的隔板101能够在芯体1的左端至右端方向上形成双向的阻挡,从而能够避免空气在迎风面的中心向迎风面的左端和/或右端排出导风罩2与呈矩形的隔板101所围成的空间。
进一步的,参见图11,呈矩形的两个隔板101上分别设置有带孔连接板106;一个带孔连接板106沿着芯体1的左端或右端向芯体1的中心设置在一个隔板101的其中一个板面上;一个带孔连接板106的延伸方向和竖直方向平行。
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0,导风罩2应当设置与前述的带孔连接板106对应的带孔安装板201。导风罩2通过带孔安装板201和前述的呈矩形的两个隔板101分别通过螺栓连接,从而实现导风罩2与芯体1的连接。
进一步的,参见图3至图9,芯体1还包括多个封条102,任一个封条102设置在相邻的两个隔板101之间;
当其中一个封条102设置在迎风面的顶部或底部时,位于迎风面的封条102的一个端面设置为迎风面的一部分;
当其中一个封条102沿着迎风面设置时,位于迎风面的封条102的其中一面设置为迎风面的一部分;
当其中一个封条102沿着背风面设置时,位于背风面的封条102的其中一面设置为背风面的一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芯体1的冷媒通道和热媒通道分别设置为与竖直方向平行,并且热媒通道的注入口和排出口分别设置在芯体1的顶端和底端,冷媒通道的注入口和排出口分别设置在迎风面和背风面上。
其中,参见图4至图6,围成冷媒通道的两个隔板101和两个封条102的组合中,两个封条102分别设置在芯体1的顶端和底端;并且,由于前述的迎风面设置为弧面状,从而使得任一个封条102的位于迎风面的一端应当改造为弧面状;换句话说,两个封条102中的任一个封条102的位于迎风面的端面应当为迎风面的一部分。
同理,参见图7至图9,围成热媒通道的两个隔板101和两个封条102的组合汇总,两个封条102分别设置在迎风面和背风面上;并且,由于前述的迎风面设置为弧面状,从而使得位于迎风面的封条102的其中一面应当改造为弧面状;换句话说,两个封条102中的位于迎风面的封条102的其中一面应当为迎风面的一部分。此外,位于背风面的封条102的其中一面应当为背风面的一部分,从而使得背风面保持平面状。
进一步的,参见图4至图6,芯体1还包括多个翅片103,任一个翅片103和两个封条102共同设置在相邻的两个隔板101之间;翅片103设置在两个封条102之间;
其中一部分翅片103的其中一条边线和迎风面重合。
在本实施例中,位于冷媒通道内的翅片103的其中一条边线设置在迎风面上。翅片103的具体结构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翅片103的结构;但是,由芯体1的中心向芯体1的左端观察位于冷媒通道内的翅片103,此时翅片103的顶端边线、底端边线和位于背风面上的边线分别呈直线状,而位于迎风面上的翅片103的边线呈弧线状。换句话说,位于迎风面上的冷媒通道内的翅片103的边线应当为迎风面的一部分。
除前述所有内容之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散热器总成,其电机4、导风罩2和扇叶3的具体结构和安装方式分别可以采用现有技术的结构和安装方式,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新型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芯体、导风罩、扇叶和电机,所述芯体包括迎风面和背风面;
所述导风罩盖合在所述芯体的迎风面上,所述扇叶设置在所述导风罩和所述迎风面之间,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导风罩和所述迎风面的外部,所述扇叶和所述电机可转动的连接,所述电机和所述导风罩可拆卸的连接;
所述芯体设置在竖直方向上,所述迎风面设置在所述芯体的正面,所述背风面设置在所述芯体的背面,所述背风面与所述竖直方向平行,所述迎风面的边缘至所述背风面的间距大于所述迎风面的中心至所述背风面的间距;所述迎风面的边缘向所述迎风面的中心收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迎风面的左端至所述迎风面的中心呈阶梯状收敛;所述迎风面的右端至所述迎风面的中心呈阶梯状收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迎风面的底端至所述迎风面的中心呈弧面状收敛;所述迎风面的顶端至所述迎风面的中心呈弧面状收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包括多个隔板,任一个所述隔板分别与所述竖直方向平行;
所述隔板沿着所述芯体的正面至背面的间距为所述隔板的宽度,所述迎风面左端向所述迎风面的中心依次排列的所述隔板的最小宽度逐渐减小;所述迎风面右端向所述迎风面的中心依次排列的所述隔板的最小宽度逐渐减小;
所有的所述隔板的最大宽度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其中两个所述隔板呈矩形,呈矩形的两个所述隔板分别设置在所述芯体的左端和右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呈矩形的两个所述隔板上分别设置有带孔连接板;一个所述带孔连接板沿着所述芯体的左端或右端向所述芯体的中心设置在一个所述隔板的其中一个板面上;一个所述带孔连接板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竖直方向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还包括多个封条,任一个所述封条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隔板之间;
当其中一个所述封条设置在所述迎风面的顶部或底部时,位于所述迎风面的所述封条的一个端面设置为所述迎风面的一部分;
当其中一个所述封条沿着所述迎风面设置时,位于所述迎风面的所述封条的其中一面设置为所述迎风面的一部分;
当其中一个所述封条沿着所述背风面设置时,位于所述背风面的所述封条的其中一面设置为所述背风面的一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还包括多个翅片,任一个所述翅片和两个所述封条共同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隔板之间;所述翅片设置在所述两个封条之间;
其中一部分所述翅片的其中一条边线和所述迎风面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封头。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散热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罩的边缘设置相互平行的两个带孔安装板;两个所述带孔安装板分别与两个所述带孔连接板通过螺栓连接。
CN201921477088.0U 2019-09-05 2019-09-05 新型散热器总成 Active CN2105331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77088.0U CN210533141U (zh) 2019-09-05 2019-09-05 新型散热器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77088.0U CN210533141U (zh) 2019-09-05 2019-09-05 新型散热器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33141U true CN210533141U (zh) 2020-05-15

Family

ID=70604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77088.0U Active CN210533141U (zh) 2019-09-05 2019-09-05 新型散热器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331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80314559A1 (en) Heat exchange structure and heat dissipat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210725817U (zh) 一种复合齿散热器及通讯基站
WO2019223285A1 (zh) 散热装置和变频器
CN210533141U (zh) 新型散热器总成
CN106659063A (zh) 一种内置风道式密封机箱
CN2612070Y (zh) 液冷式散热装置
CN214848770U (zh) 液冷板及散热装置
CN208227558U (zh) 散热器及其散热单元
CN211789383U (zh) 一种用于电池包的液冷板
CN211575318U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EP3240376B1 (en) Cabinet
CN208462275U (zh) 管带式换热器及变频器
CN211041881U (zh) 并联式散热器总成
CN212924824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大体积混凝土温控一体机
CN210831380U (zh) 机油冷却器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7809877B (zh) 冷却水排装置及其水冷模块
CN210718742U (zh) 组合式散热器总成
CN219350213U (zh) 散热结构
CN213873934U (zh) 一种水冷式高效散热器
CN210202327U (zh) 一种液冷散热器
CN214111507U (zh) 3d打印机及其喷头散热结构
CN217694115U (zh) 一种散热器
CN219474363U (zh) 一种带有圆弧形封条的板式散热器
CN217979375U (zh) 冷媒散热器及空调变频模块
CN213873904U (zh) 一种高效翅片散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