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38858U - 碳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碳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38858U
CN211038858U CN201921963863.3U CN201921963863U CN211038858U CN 211038858 U CN211038858 U CN 211038858U CN 201921963863 U CN201921963863 U CN 201921963863U CN 211038858 U CN211038858 U CN 2110388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sorption
top surface
hole
carbon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6386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广芝
胡结兵
马智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6386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388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388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388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碳罐及车辆。碳罐包括:本体,本体内开设有碳粉腔,本体的顶面上设置有防漏台,防漏台上开设有与碳粉腔相连通的吸收口;端盖,端盖的内表面开设有容纳槽,端盖密封覆盖在本体的顶面上,端盖的内表面与本体的顶面限定出密封设置的集液腔,端盖上开设有脱附通孔;端盖内设置有侧壁封闭设置的脱附通道,脱附通道的第一端开口与脱附通孔相连通,脱附通道的第二端开口与集液腔相连通,脱附通道的第二端开口的横截面大于脱附通道的第一端开口的面积。车辆包括发动机,发动机包括抽气口,还包括碳罐,脱附通孔与抽气口相连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碳罐及车辆,避免了液态燃油污染碳粉,减少了碳氢化合物的排放。

Description

碳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碳罐及车辆。
背景技术
燃油蒸发排放系统收集油箱的燃油蒸汽,并在适当时刻将其送入进气歧管,进入发动机燃烧,降低发动机的碳氢化合物的排放。
现有技术中,碳罐是蒸发排放系统的主要部件,碳罐内设置有碳粉,碳粉用于吸附油箱内扩散出的燃油蒸汽,防止扩散出的燃油蒸汽排放到大气中污染环境,维持碳粉的活性对于保证碳罐的工作能力有重要作用。在整车加油过程中,当油箱隔离电磁阀失效、加油过量、脱附泵失效、油箱吸附管下沉等工况下,部分液态燃油进入碳罐内,碳罐内的碳粉的表面被液态燃油覆盖后无法吸附燃油蒸汽,碳罐的清洁效果下降,不利于降低车辆中碳氢化合物的排放。
因此,有必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碳罐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避免液态燃油污染碳粉,减少碳氢化合物的排放。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碳罐,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内开设有碳粉腔,所述本体的顶面上设置有防漏台,所述防漏台上开设有与所述碳粉腔相连通的吸收口;端盖,所述端盖的内表面开设有容纳槽,所述端盖密封覆盖在所述本体的顶面上,所述端盖的内表面与所述本体的顶面限定出密封设置的集液腔,所述端盖上开设有脱附通孔;所述端盖内设置有侧壁封闭设置的脱附通道,所述脱附通道的第一端开口与所述脱附通孔相连通,所述脱附通道的第二端开口与所述集液腔相连通,所述脱附通道的第二端开口的横截面大于所述脱附通道的第一端开口的面积。
可选地,所述防漏台包括防漏顶面,所述吸收口开设在所述防漏顶面上。
可选地,所述脱附通孔与所述本体的顶面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所述吸收口与所述本体的顶面之间的竖直距离。
可选地,所述端盖上还开设有与油箱相连通的吸附通孔。
可选地,所述吸收口的横截面大于所述吸附通孔的横截面。
可选地,所述脱附通道的横截面沿着从所述脱附通道的第二端到所述脱附通道的第一端的方向逐渐减小。
可选地,所述碳粉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碳粉腔相连通。
可选地,所述端盖与所述本体的顶面密封焊接。
可选地,所述脱附通道的第一端开口与所述脱附通孔的侧壁相连通。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包括抽气口,还包括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碳罐,所述脱附通孔与所述抽气口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碳罐,在发动机通过脱附通孔吸收集液腔内的蒸汽燃油时,集液腔内的蒸汽燃油在脱附力的作用下从脱附通孔经过燃油蒸发管进入发动机参与燃烧,本实施例增加的脱附通道的第二端开口的横截面大于所述脱附通道的第一端开口的面积,当集液腔内的液态油浸没脱附通道的第二端开口时,可以被吸收进脱附通道内并快速汽化,汇入脱附通孔后被吸收到发动机内参与燃烧;本申请可使集液腔内的液态燃油汽化后脱附,避免集液腔中液态燃油堆积后从吸收口进入碳粉腔内污染碳粉,保证炭罐的工作能力,减少碳氢化合物的排放。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中优选实施例,以助于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碳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端盖内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端盖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碳罐,包括:本体1和端盖2。
请同时参照图1至图5,所述本体1内开设有碳粉腔,所述本体1的顶面11上设置有防漏台12,所述防漏台12上开设有与所述碳粉腔相连通的吸收口,所述吸收口与所述本体1的顶面11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大于零,以防止顶面11上的液态燃油直接从吸收口进入碳粉腔内,所述端盖2的内表面开设有容纳槽21,所述端盖2密封覆盖在所述本体1的顶面11上,所述端盖2的内表面与所述本体1的顶面11限定出密封设置的集液腔3,所述端盖2上开设有与发动机的抽气口相连通的脱附通孔22;所述端盖2内设置有侧壁封闭设置的脱附通道24,所述脱附通道24的第一端开口与所述脱附通孔22相连通,所述脱附通道24的第二端开口与所述集液腔3相连通,所述脱附通道24的第二端开口的横截面大于所述脱附通道24的第一端开口的面积。
所述脱附通道24的第二端开口与所述本体1的顶面11之间的竖直距离小于所述吸收口与所述本体1的顶面11之间的竖直距离,可在液态燃油进入碳粉腔之前通过脱附通道24汽化吸收到脱附通道24内。
其中脱附通道24可以直接开设在端盖2的侧壁上,也可以如图3所示,在端盖2内设置有管道,管道的第一端与脱附通孔22相连通,管道的第二端朝靠近本体1的顶面11的方向延伸;管道与端盖2的侧壁之间设置有筋板,以使管道与端盖2稳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碳罐,在发动机通过脱附通孔22吸收集液腔3内的蒸汽燃油时,集液腔3内的蒸汽燃油在脱附力的作用下从脱附通孔22经过燃油蒸发管进入发动机参与燃烧,本实施例增加的脱附通道24的第二端开口的横截面大于所述脱附通道24的第一端开口的面积,当集液腔3内的液态油浸没脱附通道24的第二端开口时,可以被吸收进脱附通道24内并快速汽化,汇入脱附通孔22后被吸收到发动机内参与燃烧;本申请可使集液腔3内的液态燃油汽化后脱附,避免集液腔3中液态燃油堆积后从吸收口进入碳粉腔内污染碳粉,保证炭罐的工作能力,减少碳氢化合物的排放。
可选地,所述防漏台12包括防漏顶面13,所述吸收口开设在所述防漏顶面13上。本实施例可以增加吸收口的高度,避免聚集在本体1的顶面11上的液态燃油在较低的液位时即从吸收口进入碳粉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脱附通孔22与所述本体1的顶面11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所述吸收口与所述本体1的顶面11之间的竖直距离。本实施例可避免位于集液腔3内的液态油进入脱附通孔22,并通过脱附通孔22进入发动机内。
较佳地,所述端盖2上还开设有与油箱相连通的吸附通孔23。吸附通孔23可以有效地吸附油箱内扩散出的燃油蒸汽,防止燃油蒸汽扩散到大气环境中。本实施例中,脱附通道24与所述本体1的顶面11之间的竖直距离也可以大于所述吸收口与所述本体1的顶面11之间的距离,以防止液态燃油堵塞脱附通道24,保证碳罐的吸附效果。
较佳地,所述吸收口的横截面大于所述吸附通孔23的横截面。本实施例中的吸收口可以将吸附通孔23从油箱内吸收到燃油蒸汽快速吸收到碳粉腔内,增加了碳罐的清洁效果。
较佳地,所述脱附通道24的横截面沿着从所述脱附通道24的第二端到所述脱附通道24的第一端的方向逐渐减小。本实施例可使脱附通道24形成如图5所示的收敛型通道,有利于加快液态燃油的汽化,增加对液态燃油的脱附效果。
可选地,所述端盖2为塑料端盖2。塑料端盖2具有成型效果好,便于加工制造的优势。
可选地,所述碳粉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碳粉腔相连通。多个碳粉腔相连通可以增加碳粉对燃油蒸汽的吸附效果。
可选地,所述端盖2与所述本体1的顶面11密封焊接。焊接具有密封性好的优势,本体1也可以由塑料制成,用加热的方法使端盖2与本体1的顶面11同时熔,从而使端盖2与顶面11密封连接。
可选地,所述脱附通道24的第一端开口与所述脱附通孔22的侧壁相连通。脱附通道24汽化后的燃油直接汇入到脱附通孔22内,缩短汽化燃油的脱附路径,增加脱附的效果。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包括抽气口,还包括碳罐,所述脱附通孔22与所述抽气口相连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碳罐,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内开设有碳粉腔,所述本体的顶面上设置有防漏台,所述防漏台上开设有与所述碳粉腔相连通的吸收口;
端盖,所述端盖的内表面开设有容纳槽,所述端盖密封覆盖在所述本体的顶面上,所述端盖的内表面与所述本体的顶面限定出密封设置的集液腔,所述端盖上开设有脱附通孔;所述端盖内设置有侧壁封闭设置的脱附通道,所述脱附通道的第一端开口与所述脱附通孔相连通,所述脱附通道的第二端开口与所述集液腔相连通,所述脱附通道的第二端开口的横截面大于所述脱附通道的第一端开口的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漏台包括防漏顶面,所述吸收口开设在所述防漏顶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罐,其特征在于,所述脱附通孔与所述本体的顶面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所述吸收口与所述本体的顶面之间的竖直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上还开设有与油箱相连通的吸附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碳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口的横截面大于所述吸附通孔的横截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罐,其特征在于,所述脱附通道的横截面沿着从所述脱附通道的第二端到所述脱附通道的第一端的方向逐渐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粉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碳粉腔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与所述本体的顶面密封焊接。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碳罐,其特征在于,所述脱附通道的第一端开口与所述脱附通孔的侧壁相连通。
10.一种车辆,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包括抽气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碳罐,所述脱附通孔与所述抽气口相连通。
CN201921963863.3U 2019-11-13 2019-11-13 碳罐及车辆 Active CN2110388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63863.3U CN211038858U (zh) 2019-11-13 2019-11-13 碳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63863.3U CN211038858U (zh) 2019-11-13 2019-11-13 碳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38858U true CN211038858U (zh) 2020-07-17

Family

ID=71564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63863.3U Active CN211038858U (zh) 2019-11-13 2019-11-13 碳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388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934213U (zh) 燃油吸附装置
JP2008505273A (ja) 通気口付噴射器カップ
CN211038858U (zh) 碳罐及车辆
CN208518779U (zh) 一种碳罐
WO2016127475A1 (zh) 一种直通式漏斗形碳罐油箱盖
WO2016127474A1 (zh) 一种直通式快速回油碳罐油箱盖
RU2602948C2 (ru) Бачок для топливных паров (варианты)
CN102434328B (zh) 一种燃油箱阀门装置
US20190263259A1 (en) Filler inlet with fluid separation
CN107575321B (zh) 一种车用活性炭罐及具有该炭罐的燃油蒸发控制系统
CN206129440U (zh) 油气分离装置、燃油蒸发系统与汽车
US11506152B2 (en) Carbon canister
CN204371521U (zh) 发动机带燃油蒸发控制装置的油箱盖
CN202431402U (zh) 一种燃油蒸发控制系统
KR20090111177A (ko) 차량용 캐니스터 유닛
CN206175100U (zh) 一种具有自调节密封位置功能的内置坡度阀
CN101446245A (zh) 通用汽油机防燃油蒸发排放装置
CN108248375A (zh) 加油管总成和车辆
KR20140050291A (ko) 차량의 캐니스터 구조
CN209875330U (zh) 通用型碳罐结构
CN208518772U (zh) 碳罐
RU2474722C1 (ru) Адсорбер системы улавливания паров топлива
CN208734458U (zh) 一种多腔室汽车碳罐总成
CN208734457U (zh) 一种汽车碳罐
CN201250724Y (zh) 通用汽油机防燃油蒸发排放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