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38849U - 空冷引擎汽缸 - Google Patents

空冷引擎汽缸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38849U
CN211038849U CN201922288297.7U CN201922288297U CN211038849U CN 211038849 U CN211038849 U CN 211038849U CN 201922288297 U CN201922288297 U CN 201922288297U CN 211038849 U CN211038849 U CN 2110388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guide
air
engine cylinder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8829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志伟
曹文晋
王苏兴
林冠旭
邱建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ang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ang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ang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ang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28829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388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388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388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冷引擎汽缸、包含有本体、散热结构及多数导引通道,所述本体设有汽缸孔及链室,所述本体的上、下两侧分别形成上表面及下表面,而所述链室设置于所述汽缸孔一侧;所述散热结构具有多数个彼此间隔排设于所述本体的散热鳍片,且所述多数个散热鳍片之间分别形成有气流通道;所述多数个导引通道分别构造于所述上表面与所述下表面,其中,所述导引通道由前向后来贯穿所述多数个散热鳍片,并且逐渐内缩来构成一截面积递减的斜向导引通道。本实用新型让冷却流体通过斜向导引通道,能够更容易进入多数环状散热鳍片之间的气流通道,藉以增加气流通道中的气流流量以及气流流动性。

Description

空冷引擎汽缸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善自然空冷引擎散热效果的汽缸,特别是一种在多数散热鳍片中设计流体通道来改善气流流动性的引擎汽缸。
背景技术
内燃机引擎主要是由火星塞触发点火产生燃烧与爆炸能量,再把燃烧与爆炸能量转换为机械作动的动能,其中,内燃机引擎在运作过程中,会重复性地产生进气、压缩、燃烧爆炸、动能产生、排气等行程;然而,在燃烧爆炸行程以及活塞往复运动的动能产生行程中,汽缸与相连接的汽缸头皆会不断地升高温度,因此,避免引擎高温影响整体运作效率的冷却机制,对于内燃机引擎来说将是极为重要的课题。
目前内燃机引擎所采用的冷却机制大致可区分为水冷系统以及空冷系统,水冷系统主要是利用水与冷却剂在引擎周围的储水罩体内部流动,让水流能够进行热交换将引擎中的热量快速带走;而空冷系统主要是利用空气流动经过引擎周围,让气流不断地接触引擎外部将热量迅速导出。
传统空冷系统的汽缸散热机制包含许多不同方式,如在汽缸头内部另行构造出一由排气侧贯通至火星塞侧的空气流通通道,藉以让冷却流体能够另行流经通过;亦可通过汽缸链室内部油料,将部分热能间接传导至外界排出,藉以增加散热效率;或是在汽缸外部设计多数个鳍片来增加与外部空气的接触面积,让鳍片能够快速热传来散溢热量。
目前跨座式机车引擎的设计需求,大多是采用直立式或是水平式的其中一种放置方式,而一般直立式放置引擎能够受到空气接触的散热区域是大于水平式放置引擎,因此,水平式放置引擎散热往往为了改善散热问题,而必须针对空气流通通道或是散热鳍片加以改良设计,然而,空气流通通道或是散热鳍片的设计不良,反而会不利于引擎的散热与配置,并且还会造成引擎整体重量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改善跨座式机车中水平式空冷引擎的散热问题,在汽缸设计多数斜向导引通道来贯穿多数平行排列的环状散热鳍片,让冷却气流通过斜向导引通道,能够更容易进入多数环状散热鳍片之间的气流通道,藉以增加气流通道中的气流流量以及气流流动性。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多数斜向导引通道可在汽缸的不同位置上采用不同倾斜方向的渐缩结构,藉以让汽缸整体的散热效果达到优化。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汽缸设计有多数组不同样态的散热结构,能够针对汽缸不同位置所聚积热能,达到对应所述位置的最适当散热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空冷引擎汽缸,包含:
一本体,设有一汽缸孔以及一链室分别沿着一由前向后的直线方向贯穿所述本体,所述本体于相反的上、下两侧分别形成一上表面以及一下表面,而所述链室设置于所述汽缸孔的一侧;一散热结构,连于所述本体的气缸孔外部,具有多数个彼此间隔排设的散热鳍片,使得所述多数个散热鳍片之间分别形成有一气流通道;以及
多数导引通道,分别构造于所述本体的上表面与下表面,所述导引通道由所述本体前方朝向所述本体后方贯穿所述多数个散热鳍片,并且逐渐内缩来构成一截面积递减的斜向导引通道。
所述的引擎汽缸,所述散热结构由前向后呈现一渐缩样态,使得所述多数个散热鳍片的面积由前向后依序缩小。
所述的引擎汽缸,所述导引通道包含一左侧、一右侧、一底侧以及一顶侧,所述左侧与右侧分别相邻于所述多数个散热鳍片,所述底侧相邻于所述本体的外表面,而所述顶侧则是与外部空间相连通。
于第一可行实施例,所述的引擎汽缸,所述导引通道的左侧与右侧分别构筑出一第一导引面以及第二导引面,所述第一导引面与所述第二导引面的其中之一平行于所述直线方向,而所述第一导引面与所述第二导引面的其中另一斜向于所述直线方向。
于第二可行实施例,所述的引擎汽缸,所述导引通道的左侧与右侧分别构筑出一第一导引面以及第二导引面,所述第一导引面与所述第二导引面分别朝向不同方位来与所述直线方向斜向设置。
于第三可行实施例,所述的引擎汽缸,所述导引通道的左侧与右侧分别构筑出一第一导引面以及第二导引面,所述第一导引面与所述第二导引面两者朝向同一方位来与所述直线方向斜向设置。
所述的引擎汽缸,所述引擎汽缸进一步包含一辅助散热结构,连接于所述本体的链室外部,具有多数个彼此间隔排设的辅助散热鳍片,使得所述多数个辅助散热鳍片之间分别形成有一辅助气流通道。
所述的引擎汽缸,所述引擎汽缸更包含一导引凹陷,所述导引凹陷是在一部分辅助散热鳍片上分别形成一凹口,多个凹口的截面积由所述本体前方朝向所述本体后方逐渐缩小。
所述的引擎汽缸,所述多数个辅助散热鳍片包含斜向于所述散热鳍片的第一鳍片组以及平行于所述多数个散热鳍片的第二鳍片组。
所述的引擎汽缸,所述第一鳍片组相邻于所述下表面的多数散热鳍片,而所述第二鳍片组设置于所述上表面与所述下表面之间的一侧表面。
所述的引擎汽缸,所述下表面的所述多数个散热鳍片位于所述汽缸孔中央的下方位置,且所述下表面具有两导引通道分别位于所述多数个散热鳍片的两侧位置,而两导引通道的其中之一与所述第一鳍片组相邻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汽缸设计了多数个导引通道由所述本体前方朝向所述本体后方来贯穿所述多数个散热鳍片,藉以让汽缸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分别构筑出一截面积递减的斜向导引通道,如此即可让冷却气流在进入所述斜向导引通道时,能逐步受到所述散热鳍片的边缘区域导引,藉以增加气流通道中的气流流量以及气流流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空冷引擎安装于跨坐型车辆的示意图;
图2为空冷引擎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引擎汽缸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汽缸另一方位的立体图;
图5为图3的前视图;
图6为图5的A部分放大图;
图7为图3的俯视图;
图8为图3的仰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汽缸导引空气流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跨坐型车辆;2-车体;20-前车轮;21-后车轮;3-引擎动力单元;4-排气机构;5-汽缸头;6-汽缸;60-本体;601-汽缸孔;602-链室;603-锁固孔;604-上表面;605-下表面;61-散热结构;611-散热鳍片;612-气流通道;62-导引通道;621-左侧;622-右侧;623-底侧;624-顶侧;625-第一导引面;626-第二导引面;627-第一方向;628-第二方向;63-辅助散热结构;631-辅助散热鳍片;632-辅助气流通道;633-第一鳍片组;634-第二鳍片组;64-导引凹陷;641-凹口;7-曲轴部;8-传动部;L-直线方向;F-冷却气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来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点将会随着描述而更为清楚。
请参阅图1所示一种跨坐型车辆1,所述跨坐型车辆1包含有一车体2、一车架(图未示)、一引擎动力单元3以及一排气机构4,其中,所述车架前后分别安装一前车轮20与一后车轮21,所述引擎动力单元3设置于所述车架的前车轮20与后车轮21之间,而所述排气机构4连接于所述引擎动力单元3并且由前向后延伸至所述后车轮21一侧。
请参阅图2所示,所述引擎动力单元3由前向后依序包含一汽缸头5、一汽缸6、一曲轴部7以及一传动部8,其中,所述汽缸头5能将燃烧废气朝向所述排气机构4排出;所述汽缸6用以将热能快速向外部导出;所述曲轴部7用以将爆炸能量转换成运作动能;而所述传动部8用以将动能传递至所述后车轮21,使得所述跨坐型车辆1行进移动。
请参阅图3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汽缸6包含一本体60、一散热结构61、多数导引通道62、一辅助散热结构63以及一导引凹陷64,其中,所述本体60沿着一由前向后的直线方向L形成有多数壁面,且所述多数个壁面共同围绕出贯穿所述本体60的一汽缸孔601以及一链室602,又所述汽缸孔601与所述链室602分别呈现一环形通孔以及一大致呈现矩形的长形通孔,而所述汽缸孔601与所述链室602的四个角落位置分别形成有形成一锁固孔603。
如图5所示,所述本体60于上、下两相反侧分别形成一上表面604以及一下表面605,而所述链室602是位于所述汽缸孔601的右侧,使得所述链室602同样位于所述上表面604与所述下表面605之间。
此外,所述散热结构61连于所述本体60的外表面,具有多数个彼此平行排设的散热鳍片611,使得所述多数个散热鳍片611之间分别形成有一气流通道612。如图所示,所述多数个散热鳍片611一体成于所述本体60的上侧、下侧以及一侧边位置,且所述多数个散热鳍片611皆与所述直线方向L相互垂直;而所述散热结构61由前向后呈现一渐缩样态,使得所述多数个散热鳍片611的面积由前向后依序缩小。
请参阅图5及图6所示,所述多数个导引通道62分别构造于所述本体60的所述上表面604与所述下表面605,所述导引通道62由所述本体60前方朝向所述本体60后方贯穿所述多数个散热鳍片611,并且逐渐内缩来构成一截面积递减的斜向导引通道。如图6所示,所述导引通道62包含一左侧621、一右侧622、一底侧623以及一顶侧624,所述左侧621与右侧622分别相邻于所述多数个散热鳍片611,所述底侧623相邻于所述本体60的外表面,而所述顶侧624则是与外部空间相连通。
所述多数个导引通道62的左侧621与右侧622分别构筑出一第一导引面625以及一第二导引面626,所述第一导引面625的一第一方向627与所述第二导引面626的一第二方向628的其中至少一者斜向于所述直线方向L。
于第一可行实施例,如图7所示所述上表面604的单一导引通道62,所述第一导引面625的第一方向627与所述第二导引面626的第二方向628分别朝向不同方位来与所述直线方向L斜向设置,所述不同方位指所述第一方向627与所述第二方向628两者是相对于所述直线方向L来分别朝向不同方向倾斜。
于第二可行实施例,如图8所示所述下表面605右方的导引通道62,所述第一导引面625与所述第二导引面626的其中之一平行于所述直线方向L,而所述第一导引面625与所述第二导引面626的其中另一斜向于所述直线方向L。
于第三可行实施例,如图8所示所述下表面605左方的导引通道62,所述第一导引面625与所述第二导引面626两者朝向同一方位来与所述直线方向L斜向设置,所述同一方位指所述第一导引面625与所述第二导引面626两者是相对于所述直线方向L来朝向同一方向倾斜。
前述三个实施例的设计主要是让汽缸6在不同位置上采用不同倾斜方向的渐缩结构,藉以让汽缸6整体的散热效果达到优化。
请再参阅图4所示,由于所述链室602内部油道的热量集中在底部,因此,需要额外设计所述辅助散热结构63来加强所述链室602散热,其中,所述辅助散热结构63是连接于所述本体60的链室602外部,具有多数个彼此间隔排设的辅助散热鳍片631,使得所述多数个辅助散热鳍片631之间分别形成有一辅助气流通道632。于一可行实施例中,所述多数个辅助散热鳍片631包含斜向于所述散热鳍片611的第一鳍片组633以及平行于所述多数个散热鳍片611的第二鳍片组634,所述第一鳍片组633相邻于所述下表面605的多数散热鳍片611,而所述第二鳍片组634位于所述上表面604的所述多数个散热鳍片611以及所述下表面605的等所述散热鳍片611之间。
如图5所示,所述下表面605的所述多数个散热鳍片611位于所述汽缸孔601中央的下方位置,且所述下表面605具有两导引通道62分别位于所述多数个散热鳍片611的两侧位置,而两导引通道62的其中之一是由所述辅助散热结构63的第一鳍片组633与所述散热结构61的所述多数个散热鳍片611间隔而成,如此即可针对汽缸6不同位置所聚积热能,采用对应所述位置的最适当散热设计。
除此之外,所述导引凹陷64是在一部分辅助散热鳍片631上分别形成一凹口641,多个凹口641的截面积由所述本体60前方朝向所述本体60后方逐渐缩小。
最后,请参阅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汽缸6在所述跨坐型车辆1行驶时,会有一由前向后的冷却气流F进入所述导引通道62中,由于所述导引通道62左、右两侧渐缩的斜向导引通道设计,所述冷却气流F会在进入导引通道62后逐步受到所述散热鳍片611边缘区域的导引,让部分冷却气流F能够直接转向进入所述多数个散热鳍片611之间的所述气流通道612,藉以增加气流通道612中的气流流量以及气流流动性。
以上的说明和实施例仅是范例性的,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能够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细节和形式进行修改或替换,但这些修改和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空冷引擎汽缸,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本体,设有一汽缸孔以及一链室分别沿着一由前向后的直线方向贯穿所述本体,所述本体于相反的上、下两侧分别形成一上表面以及一下表面,而所述链室设置于所述汽缸孔的一侧;
一散热结构,连于所述本体的气缸孔外部,具有彼此间隔排设的多数个散热鳍片,使得所述多数个散热鳍片之间分别形成有一气流通道;以及
多数导引通道,分别构造于所述本体的上表面与下表面,所述导引通道由所述本体前方朝向所述本体后方贯穿所述多数个散热鳍片,并且逐渐内缩来构成一截面积递减的斜向导引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冷引擎汽缸,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由前向后呈现一渐缩样态,使得所述多数个散热鳍片的面积由前向后依序缩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冷引擎汽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通道包含一左侧、一右侧、一底侧以及一顶侧,所述左侧与右侧分别相邻于所述多数个散热鳍片,所述底侧相邻于所述本体的外表面,而所述顶侧则是与外部空间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冷引擎汽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通道的左侧与右侧分别构筑出一第一导引面以及第二导引面,所述第一导引面与所述第二导引面的其中之一平行于所述直线方向,而所述第一导引面与所述第二导引面的其中另一斜向于所述直线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冷引擎汽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通道的左侧与右侧分别构筑出一第一导引面以及第二导引面,所述第一导引面与所述第二导引面分别朝向不同方位来与所述直线方向斜向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冷引擎汽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通道的左侧与右侧分别构筑出一第一导引面以及第二导引面,所述第一导引面与所述第二导引面两者朝向同一方位来与所述直线方向斜向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冷引擎汽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擎汽缸还包含一辅助散热结构,所述辅助散热结构连接于所述本体的链室外部,具有彼此间隔排设的多数个辅助散热鳍片,使得所述多数个辅助散热鳍片之间分别形成有一辅助气流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冷引擎汽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擎汽缸还包含一导引凹陷,所述导引凹陷是在一部分辅助散热鳍片上分别形成一凹口,多个凹口的截面积由所述本体前方朝向所述本体后方逐渐缩小。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冷引擎汽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数个辅助散热鳍片包含斜向于所述散热鳍片的第一鳍片组以及平行于所述多数个散热鳍片的第二鳍片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冷引擎汽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鳍片组相邻于所述下表面的多数散热鳍片,而所述第二鳍片组设置于所述上表面与所述下表面之间的一侧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冷引擎汽缸,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表面的所述多数个散热鳍片位于所述汽缸孔中央的下方位置,且所述下表面具有两导引通道分别位于所述多数个散热鳍片的两侧位置,而两导引通道的其中之一与所述第一鳍片组相邻接。
CN201922288297.7U 2019-12-18 2019-12-18 空冷引擎汽缸 Active CN2110388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88297.7U CN211038849U (zh) 2019-12-18 2019-12-18 空冷引擎汽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88297.7U CN211038849U (zh) 2019-12-18 2019-12-18 空冷引擎汽缸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38849U true CN211038849U (zh) 2020-07-17

Family

ID=715374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88297.7U Active CN211038849U (zh) 2019-12-18 2019-12-18 空冷引擎汽缸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388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15887B (zh) 增压直喷发动机缸盖及其冷却水套结构
CN105840336A (zh) 摩托车发动机气缸头总成
CN211038849U (zh) 空冷引擎汽缸
CN110425052B (zh) 一种防爆汽车发动机缸盖
CN215633372U (zh)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汽缸盖结构
TWM599852U (zh) 空冷引擎汽缸
CN201751556U (zh) 链条式摩托车发动机汽缸头散热结构
CN209781055U (zh) 一种发动机气缸头及其散热结构
CN109139221B (zh) 一种国六大马力重型卡车用冷却装置
CN208619238U (zh) 一种带有气缸套的单缸柴油机
CN201568147U (zh) 发动机气缸头
CN210919259U (zh) 一种防爆汽车发动机缸盖
CN219953505U (zh) 一种散热性能好的发动机气缸盖
CN202954892U (zh) 一种通用小型汽油机气缸盖
CN205823469U (zh)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气缸头总成
CN214533248U (zh) 增程式发动机缸体
CN214304068U (zh) 一种用于油锯的汽缸
CN211975183U (zh) 一种散热缸头
CN202628262U (zh) 一种节能型柴油机冷凝器
CN212615060U (zh) 具有排气门导管的气缸盖及发动机和车辆
CN101936236A (zh) 一种带火花塞冷却通道的发动机气缸头
CN110761911B (zh) 一种低排放均衡冷却型风冷柴油机的单金属气缸套
CN215719122U (zh) 一种摩托车汽缸头
CN217761148U (zh) 一种散热缸头
CN203230492U (zh) 发动机散热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