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32374U - 无边框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 - Google Patents

无边框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32374U
CN211032374U CN201922269272.2U CN201922269272U CN211032374U CN 211032374 U CN211032374 U CN 211032374U CN 201922269272 U CN201922269272 U CN 201922269272U CN 211032374 U CN211032374 U CN 2110323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rror
lens
mounting
switching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6927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勇
胡数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Yimei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Yimei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Yimei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Yimei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26927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323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323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323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无边框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包括镜片、镜框、换向板、镜壳和球头连接总成,所述镜片为楔形状的镜片,所述换向板与所述镜壳固定连接,还包括换向拨杆,所述换向拨杆与所述换向板之间通过转轴进行固定连接,所述转轴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所述镜片的四周凸出于所述镜框的四周边沿,所述镜片朝向所述镜框的一侧与所述镜框固定连接。本方案的无边框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能有效增大镜片观察到的视野范围,从而有利于驾驶员更好的对车辆后方的情况进行观察,同时能有效提高换向性能,进而提高驾驶安全性。

Description

无边框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边框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
背景技术
汽车的内后视镜用于反映汽车后方及车内情况,对驾驶员的行驶安全具有重要影响。白天开车的时候,驾驶员看到的后方视线是通过反射率较高的镜面反射,当在夜晚遇到后方有刺眼强光时,镜面反射的强光会完全反射到驾驶员眼睛,从而让驾驶员出现眩目现象,影响正常驾驶。
为了有效解决驾驶员的眩目反应,保证了驾驶员的安全,汽车开始采用防眩目内后视镜。目前的车内防炫目后视镜主要有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电致变色的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液晶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三种。
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的背面(一般是在正中下端),有一个黑色的小拨片,其正常状态下朝向前挡风玻璃方向,在使用时,只要轻轻向车内方向拨动该小拨片,内后视镜的镜片会有细微的角度变化,此时车内后视镜就已经手动调节为防炫目效果了。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的工作原理是:镜片采用的是一个有约为4-10°左右夹角的楔形镜,通俗点讲就是材质上端厚度要比下端厚,普通状态下光线通过背部的镜片镀膜折射后映入我们的眼睛,这也是普通平面镜的原理;而在扳动到防眩目状态后,整个镜片会向上调整4-10°左右,此时我们观察到的实际上是后视镜半透镀膜透光层,对光线的折射率较低,因此起到防眩目的效果。
现有的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主要包括镜壳、镜框、镜片、换向板和球头连接总成等,现有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在使用时主要存在下面的问题:1、镜片的四周包裹在镜框内,镜框再固定连接在镜壳内,镜壳再通过球头连接总成与车身进行连接,为了实现镜片与镜框之间的连接,镜片的四周是被包裹在镜框内的,一周包裹后镜片的视野范围单侧会缩小3~4mm,包裹在镜框内的镜片部分无法用于对车辆后方的情况进行观察,从而使得镜片能观察到的视野范围变小,驾驶员通过内后视镜不能更好的对车辆后方的情况进行观察,对驾驶安全产生影响。2、换向板与镜壳进行连接,换向板的下端还伸出镜壳形成用于调节的拨杆,换向板与拨杆为一体成型结构,材料为PP材质(聚丙烯),这种结构和材质使得在长期使用后,随着温度的上升,换向板与拨杆的相接处容易变软,从而使得拨杆无法通过换向板带动镜片进行角度的调整,进而使得该内后视镜失去防眩目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能有效增大镜片观察到的视野范围,从而有利于驾驶员更好的对车辆后方的情况进行观察,同时能有效提高换向性能,进而提高驾驶安全性的无边框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无边框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包括镜片、镜框、换向板、镜壳和球头连接总成,所述镜片为楔形状的镜片,还包括换向拨杆,所述换向拨杆与所述换向板之间通过转轴进行转动连接,所述转轴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所述镜片的四周凸出于所述镜框的四周边沿,所述镜片朝向所述镜框的一侧与所述镜框固定连接。
本方案的内后视镜在使用时,由于镜片四周边缘是凸出于镜框的四周边缘的,因此使得整个镜片不存在被镜框包裹的区域,镜片用于显示车辆后方情况的面积最大,驾驶员通过内后视镜观察车辆后方情况的视野范围也最大;因此本方案能有效增大镜片观察到的视野范围,从而有利于驾驶员更好的对车辆后方的情况进行观察,提高驾驶安全性。
同时,本方案的换向拨杆与换向板之间采用分体式结构,同时两个结构之间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的转轴进行连接,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换向拨杆通过换向板对镜片的角度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利用金属材料在环境温度变化时也具有稳定的物理性能的特性,保证了换向性能的可靠和稳定性,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换向拨杆和换向板一体式结构造成的换向稳定性差的问题。
综上:本方案的无边框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能有效增大镜片观察到的视野范围,从而有利于驾驶员更好的对车辆后方的情况进行观察,同时能有效提高换向性能,进而提高驾驶安全性。
优选的,所述镜壳连接所述换向板位置的下方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换向拨杆的上端伸入所述第一安装孔内并与所述镜壳相抵。
这样,换向拨杆的上端通过第一安装孔伸入到镜壳内,进而实现与安装在镜壳内的换向板之间的转动连接,同时换向拨杆上端伸入第一安装孔的部分还有镜壳相抵,进而使得拨动换向拨杆时,换向拨杆带动内后视镜整体进行角度的调整,以实现防眩目的功能。
优选的,所述镜壳面向汽车前挡风玻璃的一侧还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换向板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孔远离汽车前挡风玻璃的一侧,且所述换向板的外轮廓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外轮廓尺寸,所述球头连接总成面向所述镜壳的端部设有多个安装凸起,所述安装凸起均伸入所述第二安装孔内并开设有球头安装孔,所述换向板上与所述球头安装孔对应的位置均开设有换向连接孔,所述球头安装孔和所述换向连接孔之间通过连接螺钉进行连接。
这样,在对换向板、镜壳和球头连接总成进行安装连接时,换向板安装在第二安装孔的一侧,球头连接总成位于第二安装孔的另一侧,球头连接总成上的多个安装凸起伸入到第二安装孔内,此时,连接螺钉再穿过换向连接孔与球头安装孔进行连接,由此就实现了换向板、镜壳和球头连接总成之间的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安装凸起共三个,三个所述安装凸起呈三角形分布。
这样,三个安装凸起呈三角形分布,使得换向板、镜壳和球头连接总成之间通过呈三角形分布的三个连接螺钉进行连接,连接结构稳定可靠。
优选的,所述换向板垂直于汽车前进方向的两端设有限位凸起,所述镜壳上与所述限位凸起对应的位置设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限位凸起放置对应位置的在所述安装槽内。
这样,通过在换向板垂直于汽车前进方向的两端设置限位凸起,并在镜壳的对应位置设置安装座,安装座上开设安装槽,在将换向板安装在镜壳上时,将限位凸起放置到对应位置的安装槽内,由此实现了对换向板位置的限定。
优选的,所述镜片与所述镜框之间通过泡沫胶进行粘接。
这样,将镜片与镜框之间采用泡沫胶进行粘接,泡沫胶的粘接方式方便且粘接性能较好,使用成本较低。
优选的,所述镜壳朝向所述镜片一侧的端面与所述镜片相抵,且所述镜片的外轮廓与所述镜壳的外轮廓相适应。
这样,当内后视镜装配好后,镜壳的四周边缘正好与镜片的四周边缘齐平,一方面镜壳不会对镜片的视野范围带来影响,另一方面装配好后的内后视镜整体外形较为美观。
优选的,所述镜框的四周边缘朝向所述镜壳方向延伸形成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周向开设有多个连接孔,所述镜框的内侧与所述连接孔对应的位置设有连接凸块,所述连接凸块能够伸入到对应位置的连接孔内,以实现所述镜框与所述镜壳之间的固定连接。
这样,通过设置连接部,在对镜框和镜壳进行配合连接时,将镜壳的连接凸块伸入到连接孔内即可,连接方式简单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换向板、转轴、换向拨杆、镜壳和球头连接总成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镜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镜壳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镜片1、泡沫胶2、镜框3、连接部31、连接孔32、换向板4、限位凸起41、换向连接孔42、转轴5、换向拨杆6、镜壳7、第一安装孔71、第二安装孔72、安装槽73、连接凸块74、球头连接总成8、安装凸起81、连接螺钉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1到附图4所示,无边框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包括镜片1、镜框3、换向板4、镜壳7和球头连接总成8,镜片1为楔形状的镜片1,换向板4与镜壳7固定连接,还包括换向拨杆6,换向拨杆6与换向板4之间通过转轴5进行转动连接,转轴5采用金属材料制成,镜片1的四周凸出于镜框3的四周边沿,镜片1朝向镜框3的一侧与镜框3固定连接。具体使用时,转轴可以采用如铁、铝、铜等常用的金属材料。
本方案的内后视镜在使用时,由于镜片1四周边缘是凸出于镜框3的四周边缘的,因此使得整个镜片1不存在被镜框3包裹的区域,镜片1用于显示车辆后方情况的面积最大,驾驶员通过内后视镜观察车辆后方情况的视野范围也最大;因此本方案能有效增大镜片1观察到的视野范围,从而有利于驾驶员更好的对车辆后方的情况进行观察,提高驾驶安全性。
同时,本方案的换向拨杆6与换向板4之间采用分体式结构,同时两个结构之间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的转轴5进行连接,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换向拨杆6通过换向板4对镜片1的角度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利用金属材料在环境温度变化时也具有稳定的物理性能的特性,保证了换向性能的可靠和稳定性,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换向拨杆和换向板一体式结构造成的换向稳定性差的问题。
综上:本方案的无边框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能有效增大镜片观察到的视野范围,从而有利于驾驶员更好的对车辆后方的情况进行观察,同时能有效提高换向性能,进而提高驾驶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中,镜壳7连接换向板4位置的下方开设有第一安装孔71,换向拨杆6的上端伸入第一安装孔71内并与镜壳7相抵。
这样,换向拨杆6的上端通过第一安装孔71伸入到镜壳7内,进而实现与安装在镜壳7内的换向板4之间的转动连接,同时换向拨杆6上端伸入第一安装孔71的部分还有镜壳7相抵,进而使得拨动换向拨杆6时,换向拨杆6带动内后视镜整体进行角度的调整,以实现防眩目的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镜壳7面向汽车前挡风玻璃的一侧还开设有第二安装孔72,换向板4位于第二安装孔72远离汽车前挡风玻璃的一侧,且换向板4的外轮廓尺寸大于第二安装孔72的外轮廓尺寸,球头连接总成8面向镜壳7的端部设有多个安装凸起81,安装凸起81均伸入第二安装孔72内并开设有球头安装孔,换向板4上与球头安装孔对应的位置均开设有换向连接孔42,球头安装孔和换向连接孔42之间通过连接螺钉9进行连接。
这样,在对换向板4、镜壳7和球头连接总成8进行安装连接时,换向板4安装在第二安装孔72的一侧,球头连接总成8位于第二安装孔72的另一侧,球头连接总成8上的多个安装凸起81伸入到第二安装孔72内,此时,连接螺钉9再穿过换向连接孔42与球头安装孔进行连接,由此就实现了换向板4、镜壳7和球头连接总成8之间的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凸起81共三个,三个安装凸起81呈三角形分布。
这样,三个安装凸起81呈三角形分布,使得换向板4、镜壳7和球头连接总成8之间通过呈三角形分布的三个连接螺钉9进行连接,连接结构稳定可靠。
在本实施例中,换向板4垂直于汽车前进方向的两端设有限位凸起41,镜壳7上与限位凸起41对应的位置设有安装座,安装座上开设有安装槽73,限位凸起41放置对应位置的在安装槽73内。
这样,通过在换向板4垂直于汽车前进方向的两端设置限位凸起41,并在镜壳7的对应位置设置安装座,安装座上开设安装槽73,在将换向板4安装在镜壳7上时,将限位凸起41放置到对应位置的安装槽73内,由此实现了对换向板4位置的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镜片1与镜框3之间通过泡沫胶2进行粘接。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的方式。
这样,将镜片1与镜框3之间采用泡沫胶2进行粘接,泡沫胶2的粘接方式方便且粘接性能较好,使用成本较低。
在本实施例中,镜壳7朝向镜片1一侧的端面与镜片1相抵,且镜片1的外轮廓与镜壳7的外轮廓相适应。
这样,当内后视镜装配好后,镜壳7的四周边缘正好与镜片1的四周边缘齐平,一方面镜壳7不会对镜片1的视野范围带来影响,另一方面装配好后的内后视镜整体外形较为美观。
在本实施例中,镜框3的四周边缘朝向镜壳7方向延伸形成连接部31,连接部31的周向开设有多个连接孔32,镜框3的内侧与连接孔32对应的位置设有连接凸块74,连接凸块74能够伸入到对应位置的连接孔32内,以实现镜框3与镜壳7之间的固定连接。
这样,通过设置连接部31,在对镜框3和镜壳7进行配合连接时,将镜壳7的连接凸块74伸入到连接孔32内即可,连接方式简单可靠。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8)

1.无边框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包括镜片、镜框、换向板、镜壳和球头连接总成,所述镜片为楔形状的镜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换向拨杆,所述换向拨杆与所述换向板之间通过转轴进行转动连接,所述转轴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所述镜片的四周凸出于所述镜框的四周边沿,所述镜片朝向所述镜框的一侧与所述镜框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边框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壳连接所述换向板位置的下方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换向拨杆的上端伸入所述第一安装孔内并与所述镜壳相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边框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壳面向汽车前挡风玻璃的一侧还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换向板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孔远离汽车前挡风玻璃的一侧,且所述换向板的外轮廓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外轮廓尺寸,所述球头连接总成面向所述镜壳的端部设有多个安装凸起,所述安装凸起均伸入所述第二安装孔内并开设有球头安装孔,所述换向板上与所述球头安装孔对应的位置均开设有换向连接孔,所述球头安装孔和所述换向连接孔之间通过连接螺钉进行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边框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凸起共三个,三个所述安装凸起呈三角形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边框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板垂直于汽车前进方向的两端设有限位凸起,所述镜壳上与所述限位凸起对应的位置设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限位凸起放置对应位置的在所述安装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边框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片与所述镜框之间通过泡沫胶进行粘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边框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壳朝向所述镜片一侧的端面与所述镜片相抵,且所述镜片的外轮廓与所述镜壳的外轮廓相适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边框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镜框的四周边缘朝向所述镜壳方向延伸形成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周向开设有多个连接孔,所述镜框的内侧与所述连接孔对应的位置设有连接凸块,所述连接凸块能够伸入到对应位置的连接孔内,以实现所述镜框与所述镜壳之间的固定连接。
CN201922269272.2U 2019-12-17 2019-12-17 无边框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 Active CN2110323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69272.2U CN211032374U (zh) 2019-12-17 2019-12-17 无边框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69272.2U CN211032374U (zh) 2019-12-17 2019-12-17 无边框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32374U true CN211032374U (zh) 2020-07-17

Family

ID=71535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69272.2U Active CN211032374U (zh) 2019-12-17 2019-12-17 无边框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323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15601B2 (en) Exterior mirror assembly with actuator
CN105083129B (zh) 用于车辆的车内后视镜组件
US2307532A (en) Reversible rear view mirror
CN202728091U (zh) 一种汽车内后视镜防炫目调节机构
CN211032374U (zh) 无边框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
JP3210996U (ja) 調整可能式フルタイム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システム
US6108141A (en) Signal viewing device
CN211032373U (zh) 无边框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
CN212623463U (zh) 一种绑带式防眩后视镜
CN209215790U (zh) 一种智能反射镜装置
CN210062824U (zh) 能自动调节角度的防眩目内后视镜
US3788735A (en) Rear-view mirror system
US3950081A (en) Periscope-type view mirror apparatus for automobile
CN108169952B (zh) 一种防眩后视镜及其控制方法
CN205706417U (zh) 一种轻量化防眩目后视镜
CN214450633U (zh) 防眩反光镜及流媒体后视镜
CN219312622U (zh) 一种汽车配件
US20180284431A1 (en) Adjustable head-up display system of all time
CN200967441Y (zh) 汽车组合视镜
CN220974040U (zh) 一种防炫目汽车后视镜镜片
CN210174744U (zh) 一种流媒体后视镜
CN201366978Y (zh) 防眩目镜片360度旋转后视镜
CN215706206U (zh) 一种具有防雾化功能的后视镜
CN208937819U (zh) 抬头显示装置
CN211442130U (zh) 防炫目后视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