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32373U - 无边框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 - Google Patents
无边框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032373U CN211032373U CN201922269264.8U CN201922269264U CN211032373U CN 211032373 U CN211032373 U CN 211032373U CN 201922269264 U CN201922269264 U CN 201922269264U CN 211032373 U CN211032373 U CN 21103237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irror
- lens
- frame
- pcb
- automatic anti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无边框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包括沿汽车前进方向依次布置的镜片、镜框、PCB板、镜壳和球头连接总成,所述镜片的四周凸出于所述镜框的四周边缘,所述镜片朝向所述镜框的一侧与所述镜框固定连接,还包括前感光元件,所述前感光元件内嵌在所述镜片内。本方案能有效增大镜片观察到的视野岗位,从而有利于驾驶员更好的对车辆后方的情况进行观察,提高驾驶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边框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
背景技术
汽车的内后视镜用于反映汽车后方及车内情况,对驾驶员的行驶安全具有重要影响。白天开车的时候,驾驶员看到的后方视线是通过反射率较高的镜面反射,当在夜晚遇到后方有刺眼强光时,镜面反射的强光会完全反射到驾驶员眼睛,从而让驾驶员出现眩目现象,影响正常驾驶。
为了有效解决驾驶员的眩目反应,保证了驾驶员的安全,汽车开始采用防眩目内后视镜。目前的车内防炫目后视镜主要有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电致变色的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液晶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三种。
电致变色的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是由一面特殊镜子和两个光敏二极管及电子控制器组成,电子控制器接收光敏二极管送来的前射光和后射光信号,安装在车厢前挡风玻璃下面,当照射灯光照射在车内后视镜上时,如后面灯光大于前面灯光,电子控制器将输出一个电压到导电层上,导电层上的这个电压改变镜面电化层颜色,电压越高,电化层颜色越深,此时即使再强的照射光照到后视镜上,经防眩目车内后视镜反射到驾驶员眼睛上则显示暗光,不会耀眼,镜面电化层根据后方光线的入射强度,自动持续变化以防止眩目。
现有的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主要包括镜壳、镜框、镜片、PCB板和球头连接总成等,镜片的四周包裹在镜框内,镜框再与PCB板一起固定连接在镜壳内,镜壳再通过球头连接总成与车身进行连接,为了实现镜片与镜框之间的连接,镜片的四周是被包裹在镜框内的,包裹在镜框内的镜片部分无法用于对车辆后方的情况进行观察,从而使得镜片能观察到的视野范围变小,驾驶员通过内后视镜不能更好的对车辆后方的情况进行观察,对驾驶安全产生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能有效增大镜片观察到的视野范围,从而有利于驾驶员更好的对车辆后方的情况进行观察,提高驾驶安全性的无边框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无边框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包括镜片、镜框、PCB板、镜壳和球头连接总成,所述镜片的四周凸出于所述镜框的四周边缘,所述镜片朝向所述镜框的一侧与所述镜框固定连接,还包括前感光元件,所述前感光元件内嵌在所述镜片内。
本方案的内后视镜在使用时,由于镜片四周边缘是凸出于镜框的四周边缘的,因此使得整个镜片不存在被镜框包裹的区域,镜片用于显示车辆后方情况的面积最大,驾驶员通过内后视镜观察车辆后方情况的视野范围也最大;同时,通过将前感光元件内嵌在镜片内,不需要额外增加镜框尺寸来满足前感光元件的安装需求,从而使得镜片的四周能够完全凸出于镜框的四周边缘,使得内后视镜的视野范围最大;因此本方案能有效增大镜片观察到的视野范围,从而有利于驾驶员更好的对车辆后方的情况进行观察,提高驾驶安全性。
优选的,所述镜片与所述镜框之间通过泡沫胶进行粘接。
这样,将镜片与镜框之间采用泡沫胶进行粘接,泡沫胶的粘接方式方便且粘接性能较好,使用成本较低。
优选的,所述镜片朝向所述镜框的一侧设有凸起,所述镜片的四周凸出于所述凸起,所述凸起的高度使得所述镜壳在装配好后正好与所述镜片的端面相抵,所述凸起的外轮廓与所述镜框的外轮廓相适应,所述镜片的外轮廓与所述镜壳的外轮廓相适应。
这样,通过在镜片朝向镜框的一侧设置凸起,凸起的高度使得镜壳在装配好后正好与镜片的端面相抵,同时凸起的外轮廓与镜框的外轮廓相适应,镜片的外轮廓与镜壳的外轮廓相适应,这样,当内后视镜装配好后,镜壳的四周边缘正好与镜片的四周边缘齐平,一方面镜壳不会对镜片的视野范围带来影响,另一方面装配好后的内后视镜整体外形较为美观。
优选的,所述镜框面向所述PCB板的一侧设有多个卡扣,多个所述卡扣沿所述PCB板周向分布,所述PCB板卡接在所述卡扣处,并与所述镜框固定连接。
这样,通过在镜框上设置卡扣,并将卡扣沿PCB板的周向分布,在将PCB板和镜框进行连接时,将卡扣卡接在PCB板的四周,利用卡扣实现PCB板与镜框之间的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镜壳上设有朝向所述PCB板所在方向且外径逐渐减小的第一BOSS柱,在所述PCB板上与所述第一BOSS柱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BOSS柱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以实现所述PCB板与所述镜壳之间的固定连接。
这样,通过设计第一BOSS柱,利用第一BOSS柱穿过第一定位孔的方式实现镜壳与PCB板的连接和定位,同时由于PCB板通过卡扣与镜框进行了连接,这样使得镜壳可以起到固定PCB板和支撑镜框的效果,支撑方式更加合理和可靠。
优选的,所述镜框的四周边缘朝向所述镜壳方向延伸形成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周向开设有多个连接孔,所述镜框的内侧与所述连接孔对应的位置设有连接凸块,所述连接凸块能够伸入到对应位置的连接孔内,以实现所述镜框与所述镜壳之间的固定连接。
这样,通过设置连接部,在对镜框和镜壳进行配合连接时,将镜壳的连接凸块伸入到连接孔内即可,连接方式简单可靠。
优选的,所述前感光元件位于所述镜片的中部偏上的位置。
这样,将前感光元件设置在镜片的中部偏上的位置,前感光元件的感光性能更好。
优选的,还包括金属垫片,在镜壳上开设有线束过孔,所述PCB板引出的线束穿过所述线束过孔后再伸入到所述球头连接总成内并用于与车身上的控制系统进行电连接,所述镜壳上在所述线束过孔的周向还均布有三个安装孔,所述金属垫片、所述镜壳和所述球头连接总成通过所述安装孔处的连接螺钉进行固定连接。
这样,利用连接螺钉对镜壳、金属垫片和球头连接总成进行连接,这种连接方式的强度和刚度更高,同时将PCB板上引出的线束依次穿过线束过孔和球头连接总成后与车身上的控制系统电连接,这样设计布局美观且更为合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镜框和PCB板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镜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镜壳和球头连接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镜片1、凸起11、泡沫胶2、镜框3、卡扣31、连接部32、连接孔33、PCB板4、第一定位孔41、镜壳5、第一BOSS柱51、连接凸块52、线束过孔53、安装孔54、球头连接总成6、导线7、金属垫片8、连接螺钉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1到附图5所示,无边框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包括沿汽车前进方向依次布置的镜片1、镜框3、PCB板4、镜壳5和球头连接总成6,镜片1的四周凸出于镜框3的四周边缘,镜片1朝向镜框3的一侧与镜框3固定连接,还包括前感光元件,前感光元件内嵌在镜片1内。
本方案的内后视镜在使用时,由于镜片1四周边缘是凸出于镜框3的四周边缘的,因此使得整个镜片1不存在被镜框3包裹的区域,镜片1用于显示车辆后方情况的面积最大,驾驶员通过内后视镜观察车辆后方情况的视野范围也最大;同时,通过将前感光元件内嵌在镜片1内,不需要额外增加镜框3尺寸来满足前感光元件的安装需求,从而使得镜片1的四周能够完全凸出于镜框3的四周边缘,使得内后视镜的视野范围最大;因此本方案能有效增大镜片1观察到的视野范围,从而有利于驾驶员更好的对车辆后方的情况进行观察,提高驾驶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中,镜片1与镜框3之间通过泡沫胶2进行粘接。
这样,将镜片1与镜框3之间采用泡沫胶2进行粘接,泡沫胶2的粘接方式方便且粘接性能较好,使用成本较低。当然在实际使用时,也可以采用其它连接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镜片1朝向镜框3的一侧设有凸起11,镜片1的四周凸出于凸起11,凸起11的高度使得镜壳5在装配好后正好与镜片1的端面相抵,凸起11的外轮廓与镜框3的外轮廓相适应,镜片1的外轮廓与镜壳5的外轮廓相适应。
这样,通过在镜片1朝向镜框3的一侧设置凸起11,凸起11的高度使得镜壳5在装配好后正好与镜片1的端面相抵,同时凸起11的外轮廓与镜框3的外轮廓相适应,镜片1的外轮廓与镜壳5的外轮廓相适应,这样,当内后视镜装配好后,镜壳5的四周边缘正好与镜片1的四周边缘齐平,一方面镜壳5不会对镜片1的视野范围带来影响,另一方面装配好后的内后视镜整体外形较为美观。
在本实施例中,镜框3面向PCB板4的一侧设有多个卡扣31,多个卡扣31沿PCB板4周向分布,PCB板4卡接在卡扣31处,并与镜框3固定连接。
这样,通过在镜框3上设置卡扣31,并将卡扣31沿PCB板4的周向分布,在将PCB板4和镜框3进行连接时,将卡扣31卡接在PCB板4的四周,利用卡扣31实现PCB板4与镜框3之间的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镜壳5上设有朝向PCB板4所在方向且外径逐渐减小的第一BOSS柱51,在PCB板4上与第一BOSS柱51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一定位孔41,第一BOSS柱51穿过第一定位孔41,以实现PCB板4与镜壳5之间的固定连接。
这样,通过设计第一BOSS柱51,利用第一BOSS柱51穿过第一定位孔41的方式实现镜壳5与PCB板4的连接和定位,同时由于PCB板4通过卡扣31与镜框3进行了连接,这样使得镜壳5可以起到固定PCB板4和支撑镜框3的效果,支撑方式更加合理和可靠。
在本实施例中,镜框3的四周边缘朝向镜壳5方向延伸形成连接部32,连接部32的周向开设有多个连接孔33,镜框3的内侧与连接孔33对应的位置设有连接凸块52,连接凸块52能够伸入到对应位置的连接孔33内,以实现镜框3与镜壳5之间的固定连接。
这样,通过设置连接部32,在对镜框3和镜壳5进行配合连接时,将镜壳5的连接凸块52伸入到连接孔33内即可,连接方式简单可靠。
在本实施例中,前感光元件位于镜片1的中部偏上的位置。
这样,将前感光元件设置在镜片1的中部偏上的位置,前感光元件的感光性能更好。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金属垫片8,在镜壳5上开设有线束过孔53,PCB板4引出的线束穿过线束过孔53后再伸入到球头连接总成6内并用于与车身上的控制系统进行电连接,镜壳5上在线束过孔53的周向还均布有三个安装孔54,金属垫片8、镜壳5和球头连接总成6通过安装孔54处的连接螺钉9进行固定连接。
这样,利用连接螺钉9对镜壳5、金属垫片8和球头连接总成6进行连接,这种连接方式的强度和刚度更高,同时将PCB板4上引出的线束依次穿过线束过孔53和球头连接总成6后与车身上的控制系统电连接,这样设计布局美观且更为合理。
在本实施例中,镜片1上连接有导线7,镜片1通过导线7与PCB板4进行连接,并将前感光元件采集到的信号通过导线7传递给PCB板4。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8)
1.无边框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包括镜片、镜框、PCB板、镜壳和球头连接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片的四周凸出于所述镜框的四周边沿,所述镜片朝向所述镜框的一侧与所述镜框固定连接,还包括前感光元件,所述前感光元件内嵌在所述镜片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边框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片与所述镜框之间通过泡沫胶进行粘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边框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片朝向所述镜框的一侧设有凸起,所述镜片的四周凸出于所述凸起,所述凸起的高度使得所述镜壳在装配好后正好与所述镜片的端面相抵,所述凸起的外轮廓与所述镜框的外轮廓相适应,所述镜片的外轮廓与所述镜壳的外轮廓相适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边框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镜框面向所述PCB板的一侧设有多个卡扣,多个所述卡扣沿所述PCB板周向分布,所述PCB板卡接在所述卡扣处,并与所述镜框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边框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壳上设有朝向所述PCB板所在方向且外径逐渐减小的第一BOSS柱,在所述PCB板上与所述第一BOSS柱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BOSS柱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以实现所述PCB板与所述镜壳之间的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边框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镜框的四周边缘朝向所述镜壳方向延伸形成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周向开设有多个连接孔,所述镜框的内侧与所述连接孔对应的位置设有连接凸块,所述连接凸块能够伸入到对应位置的连接孔内,以实现所述镜框与所述镜壳之间的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边框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感光元件位于所述镜片的中部偏上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边框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金属垫片,在镜壳上开设有线束过孔,所述PCB板引出的线束穿过所述线束过孔后再伸入到所述球头连接总成内并用于与车身上的控制系统进行电连接,所述镜壳上在所述线束过孔的周向还均布有三个安装孔,所述金属垫片、所述镜壳和所述球头连接总成通过所述安装孔处的连接螺钉进行固定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69264.8U CN211032373U (zh) | 2019-12-17 | 2019-12-17 | 无边框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69264.8U CN211032373U (zh) | 2019-12-17 | 2019-12-17 | 无边框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032373U true CN211032373U (zh) | 2020-07-17 |
Family
ID=71541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269264.8U Active CN211032373U (zh) | 2019-12-17 | 2019-12-17 | 无边框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03237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193162A (zh) * | 2020-09-28 | 2021-01-08 | 重庆长安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装甲车辆用防冲击减振后视镜 |
-
2019
- 2019-12-17 CN CN201922269264.8U patent/CN21103237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193162A (zh) * | 2020-09-28 | 2021-01-08 | 重庆长安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装甲车辆用防冲击减振后视镜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427127B2 (en) | Vehicular rearview mirror control system | |
US11543724B2 (en) | Multifunctional rearward viewing camera system | |
US20240116442A1 (en) | Vehicular exterior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 |
EP1902338B1 (en) | Vehicle exterior mirror assembly with blind spot indicator | |
US20150334354A1 (en) | Mirror element for vehicle | |
CN211032373U (zh) | 无边框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 | |
US20240217436A1 (en) | Vehicular rearview mirror control system | |
CN211044486U (zh) | 一种便于安装的车载疲劳驾驶装置 | |
JP2009241812A (ja) | 車両装備品 | |
CN208306497U (zh) | 一种大反射面积的流媒体自动防眩内后视镜 | |
CN111483429B (zh) | 摄像头除雾装置及车辆 | |
CN111332202A (zh) | 一种汽车自动防眩目后视镜的安装结构 | |
CN206141440U (zh) | 具有盲区监测功能的汽车后视镜 | |
CN210062821U (zh) | 用于车辆的后视总成 | |
CN210760485U (zh) | 一种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 | |
CN215042461U (zh) | 一种汽车窄边框内后视镜 | |
CN214564978U (zh) | 一种安装可靠的防炫目后视镜 | |
CN220076266U (zh) | 罩体组件、透光组件及车辆 | |
CN214240613U (zh) | 一种带流媒体后视功能的后视镜 | |
CN211032374U (zh) | 无边框手动防眩目内后视镜 | |
CN220473821U (zh) | 一种车辆防眩装置 | |
CN204109906U (zh) | 前视摄像头和后视镜一体化固定装置 | |
CN221366792U (zh) | 一种cms电子防眩目结构 | |
CN214647949U (zh) | 房车安全监控系统 | |
CN209870246U (zh) | 一种内后视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