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09179U - 风轮装置及吹风设备 - Google Patents

风轮装置及吹风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09179U
CN211009179U CN201921235963.4U CN201921235963U CN211009179U CN 211009179 U CN211009179 U CN 211009179U CN 201921235963 U CN201921235963 U CN 201921235963U CN 211009179 U CN211009179 U CN 2110091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outlet channel
air
volut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3596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庆
杜文波
杨鑫
陈汉飞
孙志平
李名毕
何振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23596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091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091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091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风轮装置及吹风设备,风轮装置包括风轮、壳体以及发热体单元;所述壳体内形成有风道,所述风轮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风道内,所述风道包括进风口、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的第一出风通道和第二出风通道;所述发热体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通道内或所述第二出风通道内。以发热体单元设置于第二出风通道内、风轮装置应用于吹风设备为例,当风轮装置转动至第二出风通道与出气口连通,气流经发热体单元加热后从出气口吹出;当风轮装置转动至第一出风通道与出气口连通,气流经第一出风通道后从出气口吹出,发热体单元不会对气流形成风阻。

Description

风轮装置及吹风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轮装置及吹风设备。
背景技术
以冷风扇为例,相关技术中,为例实现冷/热气流切换,在风道内设置发热体,当需要吹冷风时,发热体不工作,气流穿过发热体温度不会升高;当需要吹热风时,发热体工作,气流穿过发热体时被加热,进而温度升高。该结构类型的冷风扇,在吹冷风的过程中,发热体会对气流形成较大的风阻,造成冷风风量小,性能不良。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风阻较小的风轮装置及吹风设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风轮装置,包括风轮、壳体以及发热体单元;所述壳体内形成有风道,所述风轮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风道内,所述风道包括进风口、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的第一出风通道和第二出风通道;所述发热体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通道内或所述第二出风通道内。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间隔设置的蜗舌和蜗壳,所述风轮位于所述蜗舌和所述蜗壳之间;所述第一出风通道的入口朝向所述蜗壳,所述蜗壳末端处的切线位于所述第一出风通道的入口内;所述第二出风通道的入口与所述蜗壳的末端处相邻,所述发热体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出风通道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出风通道的过流面积沿气流流动方向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侧板、蜗壳、间隔件、挡板、第一端板以及第二端板,所述侧板、蜗壳以及间隔件均连接在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之间,所述侧板、所述蜗壳、所述间隔件、所述第一端板以及所述第二端板共同围设成所述风道,所述间隔件与所述侧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出风通道,所述间隔件与所述挡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出风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挡板从所述蜗壳的沿气流方向的末端处向所述蜗壳外侧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侧板、所述蜗壳、所述间隔件、所述第一端板、以及所述第二端板的与所述第一出风通道和/或所述第二出风通道相对应的一侧的外轮廓位于同一圆周上。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吹风设备,包括外壳以及上述任一种的风轮装置,所述外壳上形成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风轮装置为上述任一的风轮装置,所述风轮装置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以使所述第一出风通道和所述第二出风通道选择性地与所述出气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朝向所述出气口一侧的外轮廓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贴合;或者,所述壳体朝向所述出气口一侧的外轮廓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吹风设备包括设置于所述间隙处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封闭所述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吹风设备包括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驱动壳体连接;所述风轮装置包括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所述风轮转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其中之一设置于所述壳体沿所述风轮轴向的一端,其中另一设置于所述壳体沿所述风轮轴向的另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的顶端,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底端。
进一步地,所述吹风设备包括第一安装架和转接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动力部和第一动力轴,所述第一动力部与所述第一安装架紧固连接,所述转接件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顶部插接驱动配合,所述转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动力轴驱动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架形成有安装孔,所述转接件包括筒部以及从所述筒部的底端朝向所述壳体延伸的至少一个卡勾;所述壳体的顶部形成有至少一个插接孔,所述卡勾伸入对应的所述插接孔内,所述卡勾的钩部与所述插接孔背离所述第一安装架一侧的周围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筒部的顶部边缘形成有凸缘,所述凸缘抵接于所述安装孔背离所述壳体一侧的周围,所述第一动力部地接于所述凸缘的背离所述安装孔的一侧。
本申请实施例的吹风设备,以发热体单元设置于第二出风通道内为例,当需要吹出热风时,风轮装置转动至第二出风通道与出气口连通,气流依次流经进气口和进风口后进入风道内,气流流动至第二出风通道内,经发热体单元加热后从出气口吹出,此时实现吹风设备吹热风的功能;当需要吹出冷风时,风轮装置转动至第一出风通道与出气口连通,气流依次流经进气口和进风口后进入风道内,气流经第一出风通道后从出气口吹出,也就是说,气流不流经第二出风通道,因此,发热体单元不会对气流形成风阻,不会影响从第一出风通道吹出的冷风量,使得吹风设备冷风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吹风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吹风设备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沿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沿图2中B-B方向的剖视图,图中虚线箭头表示气流流动方向;
图6为图1所示吹风设备部分结构的爆炸示意图,其中,省略了外壳;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图7所示壳体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转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外壳11;进气口11a;出气口11b;底座12;第一驱动机构13;第一动力部131;第一动力轴132;第一安装架14;安装孔14a;转接件15;筒部151;凸缘152;卡勾153;钩部153a;第二安装架16;风轮装置20;风道201;第一出风通道 201a;第二出风通道201b;风轮21;壳体22;插接孔22a;侧板221;蜗舌2211;子侧板2212;蜗壳222;间隔件223;挡板224;第一端板225;第二端板226;第二驱动机构23;发热体单元24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上”、“下”、“顶”、“底”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 3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风轮装置20,请参阅图6,包括风轮21、壳体22 和发热体单元24,壳体22形成有风道201,风轮21至少部分设置于风道201 内,风道201包括进风口、与进风口连通的第一出风通道201a和第二出风通道 201b,也就是说,第一出风通道201a和第二出风通道201b均与进风口连通;发热体单元24设置于第一出风通道201a内或第二出风通道201b内。
本申请实施例以风轮装置20应用于吹风设备为例进行描述,可以理解的是,该风轮装置不限于应用于吹风设备领域。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吹风设备,请参阅图3和图6,吹风设备包括外壳11和设置于外壳11内的风轮装置20;外壳11上形成有进气口11a 和出气口11b,进气口11a和进风口连通,风轮装置20转动地设置于外壳11 内,以使第一出风通道201a和第二出风通道201b选择性地与出气口11b连通。
以发热体单元24设置于第二出风通道201b内为例,当需要吹出热风时,风轮装置20转动至第二出风通道201b与出气口11b连通,气流依次流经进气口11a和进风口后进入风道201内,气流流动至第二出风通道201b内,经发热体单元24加热后从出气口11b吹出,此时实现吹风设备吹热风的功能;当需要吹出冷风时,风轮装置20转动至第一出风通道201a与出气口11b连通,气流依次流经进气口11a和进风口后进入风道201内,气流经第一出风通道201a后从出气口11b吹出,也就是说,气流不流经第二出风通道201b,因此,发热体单元24不会对气流形成风阻,不会影响从第一出风通道201a吹出的冷风量,使得吹风设备冷风效果较好。
其次,外壳11上只有一个出气口11b,不论是吹冷风还是吹热风,吹风设备始终从同一个地方吹出气口,因此在冷/热功能切换前后,用户无需刻意调整吹风设备的位置。再者,将发热体单元24与风轮21以及壳体22集成在一起,使得外壳11的结构可以做得比较简单、轻薄,也便于风轮装置20在转动过程中与外壳11的内表面之间的密封,以尽可能地减少漏风。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出风通道201a与出气口11b连通时,气流不能大量从第二出风通道201b流出,当第二出风通道201b与出气口11b连通时,气流不能大量从第一出风通道201a流出,如此才能保证吹风设备的正常工作。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壳体22的朝向所述出气口11b的一侧的外轮廓与外壳11的内表面贴合,也就是说,外壳11朝向出气口11b一侧的位于第一出风通道201a周围的结构与外壳11的内表面接触,外壳11朝向出气口11b一侧的位于第二出风通道201b周围的结构与外壳11的内表面接触。当第一出风通道201a与出气口11b连通时,能够防止气流从第一出风通道201a与出气口 11b的对接处的周围漏风,也能防止气流从第二出风通道201b与外壳11的对接处的周围漏风,如此,相当于外壳11的内表面堵住了第二出风通道201b,因此气流能够集中从第一出风通道201a经出气口11b排出。
另一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壳体22朝向出气口11b一侧的外轮廓与外壳11 的内表面之间具有间隙,吹风设备包括设置于间隙处的密封件(图未示),利用该密封件封闭该间隙。如此,能够降低壳体22与外壳11的装配精度要求,也能降低壳体22的制造精度要求。密封件可以是连接于壳体22朝向出气口11b 的一侧的橡胶条、泡沫包层等,也可以是铺设于外壳11内表面的泡沫层、橡胶层等。
需要说明的是,发热体单元24既可以设置于第一出风通道201a内,也可以是设置于第二出风通道201b内。
请参阅图5,壳体22包括间隔设置的蜗舌2211和蜗壳222,风轮21设置于蜗舌2211和蜗壳222之间,也就是说,蜗舌2211和蜗壳222之间为风道201 的一部分,风轮21转动过程中,风轮21产生的具有一定流速的气流沿着蜗壳 222的内表面流动。
请继续参阅图5,第一出风通道201a的入口处朝向蜗壳222,蜗壳222末端处的切线位于第一出风通道201a的入口内,以使得从蜗壳222末端处流出的气流可以直接进入第一出风通道201a内,也就是说,从蜗壳222末端处流出的气流可以在不经转向的情况下自然地流向第一出风通道201a,如此,能够使得从第一出风通道201a流出的气流具有较大的风量和速度。第二出风通道201b 的入口处与蜗壳222的末端处相邻,发热体单元24设置于第二出风通道201b 内。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当第一出风通道201a与出气口11b连通时,吹风设备吹冷风,此情况下,由于第一出风通道201a的气流风量大、流速大,不损失风量或损失风量较少,因此,吹风设备吹出的冷风能够吹得较远。当第二出风通道201b与出气口11b连通时,吹风设备吹热风,由于第一出风通道201a 被外壳11封堵,因此,从蜗壳222的末端处流出的气流经转向从第二出风通道 201b内流出,由于吹热风模式下,只需要气流能够携带发热体单元24的热量从出气口11b排出即可,不要求风量大和风速高,因此,即使从第二出风通道 201b内流出的气流的风量和风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减,也并不影响吹风设备的整机性能,不影响用户体验感。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蜗壳222末端处的切线位于第一出风通道201a的入口内,指的是,对蜗壳222末端处做一条切线,该切线的延长线会经过第一出风通道201a的入口。
请参阅图7和图9,本申请实施例中,具体地,壳体22包括侧板221、蜗壳222、间隔件223、第一端板225以及第二端板226,侧板221、蜗壳222以及间隔件223均连接在第一端板225和第二端板226之间,侧板221、蜗壳222、间隔件223、第一端板225以及第二端板226共同围设成上述的风道201;间隔件223位于侧板221和蜗壳222之间,具体地,间隔件223位于风道201的靠近出气口11b的一侧,以将风道201的一部分间隔出第一出风通道201a和第二出风通道201b,也就是说,间隔件223与侧板221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通道201a,间隔件223与蜗壳222之间形成第二出风通道201b。如此设计,能够使得结构简单、紧凑。
请参阅图6,侧板221包括顺接的蜗舌2211和子侧板2212,风轮21位于蜗舌2211和蜗壳222之间。挡板224从蜗壳222的沿气流方向的末端处向蜗壳 222外侧延伸,以使得第二出风通道201b的过流面积沿气流流动方向逐渐增大。如此能够减少间隔件223与蜗壳222末端处之间的间距,使得风轮装置20结构紧凑。
所述的过流面积,指的是,通道内流过气体的横截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间隔件223与蜗壳222可以是部分结构连接,例如,间隔件223的顶部与蜗壳222的顶部连接,间隔件223的底部与蜗壳222的底部连接,只要预留出能够供气流流过的通路即可。间隔件223与蜗壳222也可以是完全间隔开的。
本实施例中,间隔件223与蜗壳222是完全间隔开的,进一步,请参阅图 5,侧板221、蜗壳222、间隔件223、第一端板225、以及第二端板226的与出气口11b相对应的一侧的外轮廓位于同一圆周上。在壳体22转动过程中,壳体 22朝向出气口11b一侧的外轮廓始终能够与外壳11的内表面形状适配,能够尽量减少壳体22的外轮廓与外壳11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甚至可以做到完全贴合而没有间隙,如此能够使得吹风设备的结构更加紧凑、简单。
请参阅图6,风轮装置20包括第二驱动机构23,第二驱动机构23驱动风轮21转动,且第二驱动机构23与壳体22紧固连接。也就是说,当风轮装置20转动时,第二驱动机构23、风轮21以及壳体22都会同步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风轮装置20可以手动驱动,也可以使用电机等机构来驱动。请参阅图6,本申请实施例中,吹风设备包括第一驱动机构13,通过第一驱动机构13驱动风轮装置20转动。具体地,第一驱动机构13与壳体22驱动连接以驱动风轮装置20转动,第二驱动机构23和第一驱动机构13的其中之一设置于壳体22沿所述风轮21轴向的一端,其中另一设置于壳体22沿风轮21轴向的另一端。如此,能够充分利用壳体22的轴向两端的空间,使得吹风装置结构紧凑。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机构23设置于壳体22的底端,第一驱动机构13设置于壳体22的顶端。由于驱动风轮21转动的第二驱动机构23 一般需要较大的功率,具有较大的体积和重量,且需要驱动风轮21高速运转,因此,将第二驱动机构23设置于壳体22的底端,有助于降低吹风设备的重心高度,提升吹风设备的稳定性。
请继续参阅图6,吹风设备包括底座12和第二安装架16,外壳11支撑于底座12的上方,风轮装置20通过第二安装架16转动地支撑于底座12上。进一步,为了降低风轮装置20的转动阻力,可以在第二安装架16和底座12的连接处设置轴承(图未示)。
请参阅图6,一实施例中,吹风设备包括第一安装架14和转接件15,第一驱动机构13包括第一动力部131和第一动力轴132,第一动力部131与第一安装架14紧固连接,第一安装架14与外壳11紧固连接,转接件15的一端与壳体22的顶部插接驱动配合,转接件15的另一端与第一动力轴132驱动配合。通过转接件15与壳体22的顶部的插接驱动配合,能够降低第一动力轴132和壳体22的顶部的装配难度。装配时,只需要将转接件15与壳体22的顶部插接,第二驱动轴再与转接件15插接即可。
请参阅图6,第一安装架14形成有安装孔14a,请参阅图10,转接件15 包括筒部151以及从筒部151的底端朝向壳体22延伸的至少一个卡勾153;请结合参阅图4,筒部151穿设于安装孔14a中。请参阅图8,壳体22的顶部形成有至少一个插接孔22a,卡勾153伸入对应的插接孔22a内,通过卡勾153 与插接孔22a的配合传递转矩。本申请实施例中,卡勾15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卡勾153沿筒部151的周向间隔布置,如此能够使得多个卡勾153共同承担第一动力轴132的转矩,能够改善卡勾153的受力条件;再者,筒部151的尺寸可以做得相对较大,以能够更好地向壳体22传递转矩。进一步,请参阅图4,卡勾153的钩部153a与插接孔22a背离第一安装架14一侧的周围抵接,通过卡勾153的钩部153a勾住壳体22,防止转接件15沿风轮21的轴向脱离壳体 22,保证第一驱动机构13与壳体22的驱动连接的可靠性。
请参阅图10,筒部151的上部边缘形成有凸缘152,请结合参阅图4,凸缘152抵接于安装孔14a背离壳体22一侧的周围,凸缘152起到限位作用,装配时,能够使得转接件15快速安装到位。第一动力部131将转接件15抵靠在第一安装架14上,如此即可实现转接件15的安装定位,无需额外使用螺钉等紧固措施,简化装配工序,提升装配效率。
本申请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风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轮(21);
壳体(22),所述壳体(22)内形成有风道(201),所述风轮(21)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风道(201)内,所述风道(201)包括进风口、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的第一出风通道(201a)和第二出风通道(201b);
发热体单元(24),所述发热体单元(24)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通道(201a)内或所述第二出风通道(201b)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2)包括间隔设置的蜗舌(2211)和蜗壳(222),所述风轮(21)位于所述蜗舌(2211)和所述蜗壳(222)之间;所述第一出风通道(201a)的入口朝向所述蜗壳(222),所述蜗壳(222)末端处的切线位于所述第一出风通道(201a)的入口内;所述第二出风通道(201b)的入口与所述蜗壳(222)的末端处相邻,所述发热体单元(24)设置于所述第二出风通道(201b)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风通道(201b)的过流面积沿气流流动方向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2)包括侧板(221)、蜗壳(222)、间隔件(223)、挡板(224)、第一端板(225)以及第二端板(226),所述侧板(221)、蜗壳(222)以及间隔件(223)均连接在所述第一端板(225)和所述第二端板(226)之间,所述侧板(221)、所述蜗壳(222)、所述间隔件(223)、所述第一端板(225)以及所述第二端板(226)共同围设成所述风道(201),所述间隔件(223)与所述侧板(221)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出风通道(201a),所述间隔件(223)与所述挡板(224)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出风通道(201b)。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224)从所述蜗壳(222)的沿气流方向的末端处向所述蜗壳(222)外侧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221)、所述蜗壳(222)、所述间隔件(223)、所述第一端板(225)、以及所述第二端板(226)的与所述第一出风通道(201a)和/或所述第二出风通道(201b)相对应的一侧的外轮廓位于同一圆周上。
7.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11),所述外壳(11)上形成有进气口(11a)和出气口(11b),所述进气口(11a)与所述进风口连通;
风轮装置,所述风轮装置为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风轮装置,所述风轮装置(20)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11)内,以使所述第一出风通道(201a)和所述第二出风通道(201b)选择性地与所述出气口(11b)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2)的朝向所述出气口(11b)一侧的外轮廓与所述外壳(11)的内表面贴合;或者,所述壳体(22)朝向所述出气口(11b)一侧的外轮廓与所述外壳(11)的内表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吹风设备包括设置于所述间隙处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封闭所述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设备包括第一驱动机构(13),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3)与所述壳体(22)连接;所述风轮装置(20)包括第二驱动机构(23),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3)驱动所述风轮(21)转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3)和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3)的其中之一设置于所述壳体(22)沿所述风轮(21)轴向的一端,其中另一设置于所述壳体(22)沿所述风轮(21)轴向的另一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3)设置于所述壳体(22)的顶端,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3)设置于所述壳体(22)的底端。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设备包括第一安装架(14)和转接件(15);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3)包括第一动力部(131)和第一动力轴(132),所述第一动力部(131)与所述第一安装架(14)紧固连接,所述转接件(15)的一端与所述壳体(22)的顶部插接驱动配合,所述转接件(1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动力轴(132)驱动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架(14) 形成有安装孔(14a),所述转接件(15)包括筒部(151)以及从所述筒部(151)的底端朝向所述壳体(22)延伸的至少一个卡勾(153);所述壳体(22)的顶部形成有至少一个插接孔(22a),所述卡勾(153)伸入对应的所述插接孔(22a)内,所述卡勾(153)的钩部(153a)与所述插接孔(22a)背离所述第一安装架(14)一侧的周围抵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吹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筒部(151)的顶部边缘形成有凸缘(152),所述凸缘(152)抵接于所述安装孔(14a)背离所述壳体(22)一侧的周围,所述第一动力部(131)地接于所述凸缘(152)的背离所述安装孔(14a)的一侧。
CN201921235963.4U 2019-08-01 2019-08-01 风轮装置及吹风设备 Active CN2110091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35963.4U CN211009179U (zh) 2019-08-01 2019-08-01 风轮装置及吹风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35963.4U CN211009179U (zh) 2019-08-01 2019-08-01 风轮装置及吹风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09179U true CN211009179U (zh) 2020-07-14

Family

ID=71468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35963.4U Active CN211009179U (zh) 2019-08-01 2019-08-01 风轮装置及吹风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091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50103042A1 (en) Centrifugal blower and air conditioner with the same
JP4488075B2 (ja) 電動送風機
US20070256816A1 (en) Air Conditioner
KR20030087829A (ko) 송풍기 모우터의 냉각장치
WO2022218009A1 (zh) 空调装置及汽车
WO2016180256A1 (zh) 空调器
CN211009179U (zh) 风轮装置及吹风设备
CN106152458B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CN210688514U (zh)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6924548U (zh) 风管机
CN214791833U (zh) 导风装置的散风件、导风装置和空调器
CN206269452U (zh) 一种冷却系统及医疗设备
CN113028502A (zh) 一种风扇及通风设备
JP2001295788A (ja) ファンモータ一体型送風機
JP3803497B2 (ja) 給排同時ファン
CN113091158A (zh) 引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外机
CN219012932U (zh) 出风装置
JP4341080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4174229B2 (ja) 軸流送風機
CN215909223U (zh) 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KR102633617B1 (ko) 환풍기
CN218093488U (zh) 集成风机模块、集成灶
CN213747012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3375228B (zh) 空调器
CN213747013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