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04556U - 气道结构以及相应的制氧机 - Google Patents

气道结构以及相应的制氧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04556U
CN211004556U CN201921842170.9U CN201921842170U CN211004556U CN 211004556 U CN211004556 U CN 211004556U CN 201921842170 U CN201921842170 U CN 201921842170U CN 211004556 U CN211004556 U CN 2110045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pace
shell
base
air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4217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Qianhai Lejuka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Qianhai Lejuka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Qianhai Lejuka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Qianhai Lejuka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4217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045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045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045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10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Oxygen, Ozone, And Oxides In General (AREA)
  • Separation Of Gases By Ad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道结构以及相应的制氧机,其中气道结构包括外壳体、内壳体、导气部件以及风扇组件,其中在外壳体的设置侧面上设置有进气孔,内壳体设置在外壳体内,且外壳体的外壁和内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气流空间,并通过消音体组件将气流空间分隔出导流气道,在内壳体上设置有进气口,导气部件设置在外壳体的外部,导气部件的导气腔的一端连通内壳体的内腔,另一端连通外部,风扇组件设置在导气腔内以用于加快空气的导出。本实用新型的气道结构通过将内壳体设置在外壳体内,并通过消音体组件将气流空间分隔出导流气道,防止空气窜流,减少噪音,同时还通过导气部件将空气导出,散热效率高。

Description

气道结构以及相应的制氧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氧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道结构以及相应的制氧机。
背景技术
氧气是人们生存必须的一种物质,在医疗急救或康复保健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制氧机是一种利用空气分离技术制取氧气的机器,如采用分子筛的吸附性能,同时以压缩机为动力,将空气压入分子筛,从而将空气中的氮气与氧气进行分离以获得氧气,其整个制氧过程为物理吸附过程,无化学反应,对环境无污染。
其中,现有技术中的制氧机的压缩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热,同时由于很多制氧机体积越做越小,且散热不好,使得存在温度容易升高,产品容易烧坏的问题,另外,制氧机由于气流不稳定以及空压机的振动,使得存在噪音较大的问题。
故需要提供一种气道结构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道结构,其通过将内壳体设置在外壳体内,并通过消音体组件将气流空间分隔出导流气道,防止空气窜流,减少噪音,同时还通过导气部件将空气导出,散热效率高,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制氧机散热差以及噪音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气道结构,其包括:
底座;
外壳体,包括设置侧面,在所述设置侧面上设置有多个进气孔,在所述外壳体的底面上设置有由所述底座封闭连接的外壳开口,在所述外壳体外侧靠近所述外壳开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凸耳,螺钉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凸耳以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
内壳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且所述外壳体的外壁和所述内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气流空间,所述进气孔连通所述气流空间以输入空气,在所述内壳体上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气流空间和所述内壳体的内腔,在所述内壳体的底面上设置有由所述底座封闭连接的内壳开口,在所述内壳体外侧靠近所述内壳开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凸耳,螺钉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凸耳以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凸耳和所述第一连接凸耳位于不同侧;
导气部件,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外部,包括中空的导气腔,所述导气腔的一端连通所述内壳体的内腔,另一端连通外部;以及
风扇组件,设置在所述导气腔内,用于加快空气的导出。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气流空间内设置有用于吸收噪音以及用于导流空气的消音体组件,所述消音体组件将所述气流空间分隔为多个连通所述进气孔和所述进气口的导流气道,从而避免空气窜流。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均为方块状,所述外壳体的底面上设置有外壳开口,所述内壳体的底面上设置有内壳开口,底座封闭所述外壳开口和所述内壳开口;
所述外壳体相对的两个侧面为所述设置侧面,另外两个侧面为普通侧面,在两个所述设置侧面上均设置有所述进气孔,在所述气流空间内,与所述设置侧面相对的空间为第一空间,与所述普通侧面相对的空间为第二空间,在两个所述第二空间内均设置有用于分隔两个所述第一空间的第一消音体;
所述进气口设置在所述内壳体的顶部,在所述进气口上封闭设置有降噪盖,在所述降噪盖上设置有连通所述气流空间和所述内壳体的内腔的排气孔,所述降噪盖为长条形块状,在所述降噪盖靠近所述第一空间的两个侧面上均设置有所述排气孔。
其中,在所述第一空间内设置有第二消音体,所述第二消音体将所述第一空间分隔为与所述排气孔相对的第一中转空间、与所述进气孔相对的第二中转空间、一侧的第一导流气道以及另一侧的第二导流气道,所述第一导流气道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中转空间和所述第二中转空间,所述第二导流气道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中转空间和所述第二中转空间。
另外,所述降噪盖包括设置槽,所述设置槽与所述进气口相对,所述排气孔靠近所述第一空间的一端为第一端口,所述排气孔靠近所述设置槽的一端为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分布在所述降噪盖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二端口位于所述设置槽内,且所述第二端口朝向所述进气口。
进一步的,所述导气部件包括第一分部和第二分部,所述第一分部位于所述底座远离所述外壳体的一侧,所述第二分部平贴设置在所述设置侧面上;
所述风扇组件包括导气风扇和排气风扇,所述导气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一分部内,所述导气风扇的吹风方向指向所述第二分部,所述排气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二分部远离所述第一分部的一端,所述排气风扇的吹风方向背离所述设置侧面,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导气口,所述导气口连通所述内壳体的内腔和所述第一分部的内腔。
进一步的,在所述导气部件的内壁面上均设置有消音块;
所述第一分部与所述底座为一体成型结构,在所述第一分部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口,在所述导气风扇上设置有用于封闭所述第一安装口的密封板;
所述第二分部包括框体以及盖体,所述框体与所述外壳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框体上与所述设置侧面相对的一面为第二安装口,所述盖体可拆卸的封闭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口上。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种使用上述气道结构的制氧机,其还包括:
压缩机,固定设置在所述内壳体内,包括压缩输入口和压缩输出口,所述压缩输入口与所述内壳体的内腔连通;
分子筛,包括制氧输入口,第一制氧输出口以及第二制氧输出口,所述制氧输入口与所述压缩输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制氧输出口用于输出氧气,所述第二制氧输出口与所述内壳体的内腔连通以用于输出氮气;
其中,所述压缩机连接在底座上,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底座上的导气口分别位于所述压缩机的顶部和底部,在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上均设置有用于气管穿过的避位孔,所述压缩机的压缩输出口通过所述气管与所述制氧输入口连接。
其中,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与所述外壳体位于所述底座的同一侧,所述分子筛的一端定位连接在所述连接槽内,在所述连接槽的周边设置有定位槽,在所述分子筛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定位槽定位连接的定位凸部;
在所述连接槽的周边还设置有连接柱,在所述连接柱上设置有螺纹孔,在所述分子筛的周侧设置有凸柱,在所述凸柱上设置有与所述螺纹孔相对应的通孔,在所述连接柱的周侧固定连接有多块加强筋板。
进一步的,在所述底座远离所述外壳体的一侧设置有中转腔,所述第二制氧输出口通过所述中转腔与所述内壳体的内腔连通;
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内壳体的内腔和所述中转腔的第一中转孔,以及连通所述连接槽和所述中转腔的第二中转孔,所述第二制氧输出口位于所述分子筛连接在所述连接槽内的一端,使得当所述分子筛的一端连接在所述连接槽内时,所述第二制氧输出口能与所述第二中转孔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压缩机固定连接在基板上,在底座上设置有固定柱,在所述固定柱上连接有弹簧,所述基板通过弹簧弹性连接在底座上。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气道结构通过将内壳体设置在外壳体内,并通过消音体组件将气流空间分隔出导流气道,防止空气窜流,减少噪音,同时还通过导气部件将空气导出,散热效率高。
其中,消音体组件能起到消音的功能,同时第一导流气道和第二导流气道导流的空气均会汇集在与排气孔相对的第一中转空间,使得空气快速进入到内壳体内,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相应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制氧机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中的X-X剖切线所作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制氧机的内壳体内的气流走向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制氧机的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的气流走向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制氧机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制氧机的降噪盖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制氧机的降噪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制氧机的底座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制氧机的底座的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制氧机的分子筛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顶部」以及「底部」等词,仅是参考附图的方位,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术语中的“第一”“第二”等词仅作为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的重要性,以及不作为对先后顺序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现有技术中的制氧机的压缩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热,同时由于很多制氧机体积越做越小,且散热不好,使得存在温度容易升高,产品容易烧坏的问题,另外,制氧机由于气流不稳定以及空压机的振动,使得存在噪音较大的问题。
如下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能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制氧机的优选实施例。
请参照图1和图5,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制氧机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制氧机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以相同标号表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制氧机,其包括外壳体12、内壳体14、导气部件17、风扇组件、压缩机16以及分子筛13。
其中,外壳体12包括设置侧面和普通侧面,在设置侧面上设置有进气孔 121,在本实施例中,外壳体12相对的两个侧面为设置侧面,另外两个侧面为普通侧面,在两个设置侧面上均设置有进气孔121,如图1中的正面和背面均为设置侧面,左面和右面为普通侧面。
本实施例中的进气孔121可为但不限于长条形孔,多个进气孔121均匀的呈矩阵分布在设置侧面上。
内壳体14设置在外壳体12内,且外壳体12的外壁和内壳体14的内壁之间形成气流空间122,进气孔121连通气流空间122以输入空气,在内壳体14 上设置有进气口141,进气口141连通气流空间122和内壳体14的内腔,使得气流空间内空气进入到内壳体14内。
导气部件17设置在外壳体的外部,包括中空的导气腔171,导气腔171的一端连通内壳体14的内腔,另一端连通外部,从而使得内壳体14内的空气排出,达到散热的效果。
风扇组件设置在导气腔171内,用于加快空气的导出,提高散热效率。
压缩机16固定设置在内壳体14内,包括压缩输入口和压缩输出口,压缩输入口与内壳体14的内腔连通以吸入空气进行压缩。
分子筛13包括制氧输入口131,第一制氧输出口132以及第二制氧输出口 133,制氧输入口131与压缩输出口连通,使得压缩机16能将压缩后的空气排入分子筛13内,第一制氧输出口132用于输出氧气,第二制氧输出口133与内壳体14的内腔连通以用于输出氮气,使得氮气与内壳体14内的空气混合后会由导气部件17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制氧机将内壳体14套设在外壳体12内从而形成气流空间,空气流经气流空间从而对内壳体14能达到吹风散热的效果,同时能减弱压缩机 16的噪音外流,提高了散热效果,同时减弱了噪音;
另一方面,还通过导气部件17将内壳体14内的空气快速导出,进一步的提高了散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在外壳体12和内壳体14上均设置有用于气管穿过的避位孔,使得压缩机16的压缩输出口能通过气管与制氧输入口131连接,如图5 中,外壳体12上的避位孔123,内壳体14上的避位孔142。
请参照图2、图3以及图4,其中图2为沿图1中的X-X剖切线所作的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制氧机的内壳体内的气流走向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制氧机的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的气流走向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在气流空间122内设置有用于吸收噪音以及用于导流空气的消音体组件,消音体组件将气流空间122分隔为多个连通进气孔121和进气口141的导流气道,通过导流气道能顺利的将外部空气通过技进气孔121导入到内壳体内,从而避免空气窜流,减少因气流不稳定导致的噪音,同时提高流通效率,提高散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消音体组件只需具有阻挡气体的流动的作用,消音体组件可以具有透气性,这里的消音体组件可为密封棉材质,具有消音导流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的外壳体12和内壳体14均为方块状,外壳体12的底面上设置有外壳开口,内壳体14的底面上设置有内壳开口,底座11封闭外壳开口和内壳开口。
请参照图5,在外壳体12外侧靠近外壳开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凸耳 124,螺钉穿过第一连接凸耳124以与底座11固定连接,在内壳体14外侧靠近内壳开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凸耳143,螺钉穿过第二连接凸耳143以与底座11固定连接,第二连接凸耳143和第一连接凸耳124位于不同侧,从而能更大限度的利用底座11的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方块状的内壳体14更便于设置压缩机,但外壳体12和内壳体14不限于方块状。
具体的,请参照图2和图4,在气流空间122内,与设置侧面相对的空间为第一空间,即图2方位中左右两端的气流空间为第一空间,与普通侧面相对的空间为第二空间,在两个第二空间内均设置有用于分隔两个第一空间的第一消音体192;
从而使得外壳体12两侧的进气孔121进入的空气能一一对应的进入到相应的第一空间内,能避免从两侧进入的空气对冲导致气流窜流、不稳定,气流不稳定会导致空气流通效率低,散热效率低以及容易产生噪音的问题。
请参照图6和图7,其中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制氧机的降噪盖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制氧机的降噪盖的结构示意图。
进气口141设置在内壳体14的顶部,在进气口141上封闭设置有降噪盖 15,在降噪盖15上设置有连通气流空间122和内壳体14的内腔的排气孔152,降噪盖15为长条形块状,在降噪盖15靠近第一空间的两个侧面上均设置有排气孔152,两个侧面上的排气孔152与两侧的第一空间一一对应。
其中,在降噪盖15的周侧设置有延伸板154,在延伸板154上设置有连接孔1541,在内壳体14上可设置与连接孔1541相对应的螺纹孔,使得螺钉可穿过连接孔1541并与螺纹孔固定连接,从而将降噪盖15固定安装至内壳体14 上。
请参照图4,其中,在第一空间内设置有第二消音体191,第二消音体191 将第一空间分隔为与排气孔152相对的第一中转空间1221、与进气孔121相对的第二中转空间1222、一侧的第一导流气道1223以及另一侧的第二导流气道 1224,第一导流气道1223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中转空间1221和第二中转空间 1222,第二导流气道1224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中转空间1221和第二中转空间 1222。
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的第一消音体192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外壳体12的内壁面和所述内壳体14的外侧面接触,第二消音体191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外壳体 12的内壁面和所述内壳体14的外侧面接触。
空气从进气孔121进入后,首先会流动至第一中转空间1221,再分散的通过第一导流气道1223和第二导流气道1224到达第二中转空间1222,第一导流气道1223和第二导流气道1224导流的空气在第二中转空间1222汇集,压强更大,进而能很快的从排气孔152进入到内壳体14内,流通效率高。
本实施例中的降噪盖15包括设置槽153,设置槽153与进气口141相对,排气孔152靠近第一空间的一端为第一端口1521,排气孔152靠近设置槽153 的一端为第二端口1522,第一端口1521分布在降噪盖15的外侧面上,第二端口1522位于设置槽153内,且第二端口1522朝向进气口141,使得从排气孔 152进入的空气能排向压缩机16和导气腔171,空气流通效率高,散热快。
优选的,在设置槽153内可设置有消音部件151,达到降噪的效果。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中的压缩机16固定连接在基板161上,在底座11上设置有固定柱116,在固定柱116上连接有弹簧162,基板161通过弹簧162 弹性连接在底座11上,达到减振减噪的目的。
请参照图5和图8,其中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制氧机的底座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导气部件17包括第一分部173和第二分部174,第一分部 173位于底座11远离外壳体12的一侧,第二分部174平贴设置在外壳体12设置侧面上,能进一步的增强外壳体12的散热效率。
风扇组件包括导气风扇181和排气风扇182,导气风扇181设置在第一分部173内,导气风扇181的吹风方向指向第二分部174,排气风扇182设置在第二分部174远离第一分部173的一端,排气风扇182的吹风方向背离设置侧面,通过导气风扇181和排气风扇182使得整个气道结构内的气流能流动得较快,散热效率高。
其中,在底座11上设置有导气口111,导气口111连通内壳体14的内腔和第一分部173的内腔。
优选的,在导气部件17的内壁面上均设置有消音块172,能大大减少随气流排出的噪音。
优选的,进气口141和底座11上的导气口111分别位于压缩机16的顶部和底部,压缩机16处于气流路径中间,使得气流对压缩机16的吹风覆盖面大,散热效果好。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部173与底座11为一体成型结构,在第一分部173 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口1731,在导气风扇181上设置有用于封闭第一安装口1731 的密封板1811,即当导气风扇181安装连接至第一分部173的槽内时,便能对第一安装口1731形成密封,散热效果好,结构稳定且拆装方便。
第二分部174包括框体1741以及盖体1742,框体1741与外壳体12为一体成型结构,框体1741上与设置侧面相对的一面为第二安装口,盖体1742可拆卸的封闭连接在第二安装口上,散热效果好,结构稳定且拆装方便。
其中,在外壳体12与底座11进行安装连接时,第一分部173和框体1741 即可形成对接,拆装方便简单。
请参照图9和图10,其中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制氧机的底座的顶部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制氧机的分子筛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在底座11上设置有连接槽113,连接槽113与外壳体12 位于底座11的同一侧,分子筛13的一端定位连接在连接槽113内,连接稳定;
在连接槽113的周边设置有定位槽114,在分子筛13上设置有用于与定位槽114定位连接的定位凸部134,防止连接后松动或方位发生旋转,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差异性的设置多个定位槽114之间的间距,多个定位凸部134设置为与多个定位槽114的位置唯一对应,避免反装,进一步提高安装的便捷性。
在连接槽113的周边还设置有连接柱115,在连接柱115上设置有螺纹孔,在分子筛13的周侧设置有凸柱135,在凸柱135上设置有与螺纹孔相对应的通孔,在连接柱115的周侧固定连接有多块加强筋板1151,使得连接结构稳定可靠。
请参照图8,在底座11远离外壳体12的一侧设置有中转腔112,第二制氧输出口133通过中转腔112与内壳体14的内腔连通;
具体的,在底座11上设置有连通内壳体14的内腔和中转腔112的第一中转孔1122,以及连通连接槽113和中转腔112的第二中转孔1123,第二制氧输出口133位于分子筛13连接在连接槽113内的一端,使得当分子筛13的一端连接在连接槽113内时,第二制氧输出口133能与第二中转孔1123连通;
第二制氧输出口133通过第二中转孔1123、中转腔112以及第一中转孔 1122与内壳体的内腔连通,进而使得从第二制氧输出口133输出的氮气能排至内壳体14的内腔内,最终与空气混合后,通过导气腔171排出,结构简单巧妙,部件利用率高。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中转腔112由一体成型在底座11上的框体部以及封闭连接在框体部上的盖板1121围合形成。
本实用新型的制氧机在外壳体12和内壳体14之间形成气流空间122,并通过第一消音体192将气流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通过第二消音体 191将第一空间分隔为第一导流气道1223、第二导流气道1224、第一中转空间 1221以及第二中转空间1222。
由进气孔121、第一导流气道1223、第二导流气道1224、第一中转空间1221 以及第二中转空间1222、排气孔152、导气口111以及导气腔171形成的空气进出的气道结构;
同时由压缩机的输入和输出路径、制氧输入口131以及第一制氧输出口132 形成制氧后的氧气流动的气道结构;
另一方面,由压缩机的输入和输出路径、制氧输入口131以及第二制氧输出口133、第二中转孔1123、中转腔112以及第一中转孔1122形成制氧后的氮气流动的气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图3和图4中,可通过标有字母的气流走向示意图进行理解本实用新型,空气走向顺序为A→B→C→D→E;
空气从进气孔121进入至第一中转空间1221,再分别通过第一导流气道 1223和第二导流气道1224流动至第二中转空间1222,然后通过降噪盖15上的排气孔152排至内壳体14内,一部分空气由压缩机16吸入进行压缩并排向分子筛13进行制氧,另一部分空气在导气风扇181和排气风扇182的驱动下,从导气口111进入导气腔171,最终从排气风扇182处的出风口排出,同时也排出热量,达到散热的效果。
另一方面,分子筛13接收空气后,通过对氮气吸附从而分离出氧气,其中氧气通过第一制氧输出口132进行输出以供用户使用,氮气通过第二制氧输出口133输出,并通过第二中转孔1123、中转腔112以及第一中转孔1122排向内壳体14的内腔,最终与空气混合后,通过导气腔171排出。
如上即为本优选实施例的制氧机的空气流动过程。
本优选实施例的气道结构通过将内壳体设置在外壳体内,并通过消音体组件将气流空间分隔出导流气道,防止空气窜流,减少噪音,同时还通过导气部件将空气导出,散热效率高。
其中,消音体组件能起到消音的功能,同时第一导流气道和第二导流气道导流的空气均会汇集在与排气孔相对的第一中转空间,使得空气快速进入到内壳体内,效率高。
综上所述,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气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
外壳体,包括设置侧面,在所述设置侧面上设置有多个进气孔,在所述外壳体的底面上设置有由所述底座封闭连接的外壳开口,在所述外壳体外侧靠近所述外壳开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凸耳,螺钉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凸耳以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
内壳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且所述外壳体的外壁和所述内壳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气流空间,所述进气孔连通所述气流空间以输入空气,在所述内壳体上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气流空间和所述内壳体的内腔,在所述内壳体的底面上设置有由所述底座封闭连接的内壳开口,在所述内壳体外侧靠近所述内壳开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凸耳,螺钉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凸耳以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凸耳和所述第一连接凸耳位于不同侧;
导气部件,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外部,包括中空的导气腔,所述导气腔的一端连通所述内壳体的内腔,另一端连通外部;以及
风扇组件,设置在所述导气腔内,用于加快空气的导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气流空间内设置有用于吸收噪音以及用于导流空气的消音体组件,所述消音体组件将所述气流空间分隔为多个连通所述进气孔和所述进气口的导流气道,从而避免空气窜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均为方块状,所述外壳体相对的两个侧面为所述设置侧面,另外两个侧面为普通侧面,在两个所述设置侧面上均设置有所述进气孔,在所述气流空间内,与所述设置侧面相对的空间为第一空间,与所述普通侧面相对的空间为第二空间,在两个所述第二空间内均设置有用于分隔两个所述第一空间的第一消音体;
所述进气口设置在所述内壳体的顶部,在所述进气口上封闭设置有降噪盖,在所述降噪盖上设置有连通所述气流空间和所述内壳体的内腔的排气孔,所述降噪盖为长条形块状,在所述降噪盖靠近所述第一空间的两个侧面上均设置有所述排气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空间内设置有第二消音体,所述第二消音体将所述第一空间分隔为与所述排气孔相对的第一中转空间、与所述进气孔相对的第二中转空间、一侧的第一导流气道以及另一侧的第二导流气道,所述第一导流气道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中转空间和所述第二中转空间,所述第二导流气道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中转空间和所述第二中转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盖包括设置槽,所述设置槽与所述进气口相对,所述排气孔靠近所述第一空间的一端为第一端口,所述排气孔靠近所述设置槽的一端为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分布在所述降噪盖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二端口位于所述设置槽内,且所述第二端口朝向所述进气口。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部件包括第一分部和第二分部,所述第一分部位于所述底座远离所述外壳体的一侧,所述第二分部平贴设置在所述设置侧面上;
所述风扇组件包括导气风扇和排气风扇,所述导气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一分部内,所述导气风扇的吹风方向指向所述第二分部,所述排气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二分部远离所述第一分部的一端,所述排气风扇的吹风方向背离所述设置侧面,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导气口,所述导气口连通所述内壳体的内腔和所述第一分部的内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气部件的内壁面上均设置有消音块;
所述第一分部与所述底座为一体成型结构,在所述第一分部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口,在所述导气风扇上设置有用于封闭所述第一安装口的密封板;
所述第二分部包括框体以及盖体,所述框体与所述外壳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框体上与所述设置侧面相对的一面为第二安装口,所述盖体可拆卸的封闭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口上。
8.一种使用权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气道结构的制氧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压缩机,固定设置在所述内壳体内,包括压缩输入口和压缩输出口,所述压缩输入口与所述内壳体的内腔连通;
分子筛,包括制氧输入口,第一制氧输出口以及第二制氧输出口,所述制氧输入口与所述压缩输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制氧输出口用于输出氧气,所述第二制氧输出口与所述内壳体的内腔连通以用于输出氮气;
其中,所述压缩机连接在底座上,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底座上的导气口分别位于所述压缩机的顶部和底部,在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上均设置有用于气管穿过的避位孔,所述压缩机的压缩输出口通过所述气管与所述制氧输入口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氧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与所述外壳体位于所述底座的同一侧,所述分子筛的一端定位连接在所述连接槽内,在所述连接槽的周边设置有定位槽,在所述分子筛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定位槽定位连接的定位凸部;
在所述连接槽的周边还设置有连接柱,在所述连接柱上设置有螺纹孔,在所述分子筛的周侧设置有凸柱,在所述凸柱上设置有与所述螺纹孔相对应的通孔,在所述连接柱的周侧固定连接有多块加强筋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氧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座远离所述外壳体的一侧设置有中转腔,所述第二制氧输出口通过所述中转腔与所述内壳体的内腔连通;
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连通所述内壳体的内腔和所述中转腔的第一中转孔,以及连通所述连接槽和所述中转腔的第二中转孔,所述第二制氧输出口位于所述分子筛连接在所述连接槽内的一端,使得当所述分子筛的一端连接在所述连接槽内时,所述第二制氧输出口能与所述第二中转孔连通。
CN201921842170.9U 2019-10-29 2019-10-29 气道结构以及相应的制氧机 Active CN2110045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42170.9U CN211004556U (zh) 2019-10-29 2019-10-29 气道结构以及相应的制氧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42170.9U CN211004556U (zh) 2019-10-29 2019-10-29 气道结构以及相应的制氧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04556U true CN211004556U (zh) 2020-07-14

Family

ID=71496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42170.9U Active CN211004556U (zh) 2019-10-29 2019-10-29 气道结构以及相应的制氧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045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55993B (zh) 气道结构以及相应的制氧机
CN211004556U (zh) 气道结构以及相应的制氧机
CN212450621U (zh) 一种静音制氧机
US20230414895A1 (en) Portable oxygen concentrator
CN211198602U (zh) 精简的制氧机
CN212672014U (zh) 一种多级真空泵
CN207892843U (zh) 压缩机及制冷系统
CN211584794U (zh) 涡轮风机气体混合装置及具有其的呼吸机
CN211004557U (zh) 进出气过滤结构以及相应的制氧机
CN216549633U (zh) 一种便携式制氧机
CN220071189U (zh) 一种微环境污染物主动吸附装置
CN220849953U (zh) 一种进气排气系统及使用其的压缩机、制氧机
CN211502017U (zh) 高效消音器
CN211357304U (zh) 涡轮风机气体混合装置及具有其的呼吸机
CN217206956U (zh) 风机和洗地机
CN213584610U (zh) 一种负氧离子发生装置
CN214469003U (zh) 空调器
CN214123487U (zh) 一种空分设备用消音器
CN114109562B (zh) 一种用于无人机发电系统的消音装置
CN110566435B (zh) 泵用减噪组件
CN217152239U (zh) 带有通用滤芯的空压机进气消音结构及双缸空压机
CN220432354U (zh) 一种便携式制氧机的气路系统
CN214145801U (zh) 一种新型真空泵
CN218501572U (zh) 降噪及过滤一体装置及制氧机
CN218392981U (zh) 一种分子筛制氧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