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39024U - 一种气动冲击扳手及其打击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动冲击扳手及其打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939024U
CN210939024U CN201921637199.3U CN201921637199U CN210939024U CN 210939024 U CN210939024 U CN 210939024U CN 201921637199 U CN201921637199 U CN 201921637199U CN 210939024 U CN210939024 U CN 2109390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shaft
washer
transmission sleeve
sleeve
strik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3719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学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tia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tia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tia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tia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63719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9390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9390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9390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打击装置,包括用以传递发动机的运动与动力的传动套;可转动地设于传动套的内部、用以带动套筒实现拧紧或拆卸螺纹紧固件的主轴;设于传动套的内部并与主轴的尾端端面接触相抵、用以防止主轴的尾端与传动套的内侧底面接触摩擦的轴承回转机构。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打击装置的气动冲击扳手。上述打击装置可以避免主轴的尾端与传动套直接接触摩擦,使得主轴的尾端和传动套之间的摩擦力大幅减少,从而保证打击装置的扭矩爬升速度,并减少能量损耗,同时可以提高打击装置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气动冲击扳手及其打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动冲击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打击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该打击装置的气动冲击扳手。
背景技术
气动冲击扳手是以压缩空气为动力,有效高速地装拆螺纹联接件的手持式机械作业工具,是气动工具的一个大类。它适用于有大量螺纹联接件的设备装配、安装和维修,工效远高出人力装拆。
气动冲击扳手的基本结构一般由进气系统、气动发动机、冲击器及主轴等零部件组成。气动冲击扳手通过进气接口输入压缩空气,驱动气动发动机旋转做功,再带动打击机构进行撞击输出转矩,用来拧紧和拆卸螺纹紧固件。目前,大多数气动扳手的打击机构中的主轴尾端直接接触在传动套大端面,这种情况下,主轴尾端与传动套端面配合拧紧过程中,容易因配合面的摩擦阻力大(特别在竖直向下作业时更明显,因为此时机器自重全部加载到主轴尾端上),导致打击频率降低,使扭矩爬升变慢,且扭矩输出损耗大。
因此,如何避免由于主轴尾端与传动套大端面直接接触而导致打击效率降低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打击装置,该打击装置可以避免主轴的尾端与传动套直接接触摩擦,使得主轴的尾端和传动套之间的摩擦力大幅减少,从而保证打击机构的扭矩爬升速度,并减少能量损耗,同时可以提高打击机构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打击装置的气动冲击扳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打击装置,包括:
用以传递发动机的运动与动力的传动套;
可转动地设于所述传动套的内部、用以带动套筒实现拧紧或拆卸螺纹紧固件的主轴;
设于所述传动套的内部并与所述主轴的尾端端面接触相抵、用以防止所述主轴的尾端与所述传动套的内侧底面接触摩擦的轴承回转机构。
可选地,所述轴承回转机构包括:
用以与所述主轴的尾端端面接触相抵的第一垫圈;
用以与所述传动套的内侧底面接触相抵的第二垫圈;
设于所述第一垫圈和所述第二垫圈之间的滚动体组件;
与所述第一垫圈、所述第二垫圈和所述滚动体组件同轴设置、用以连接所述第一垫圈、所述第二垫圈和所述滚动体组件的连接轴。
可选地,所述第二垫圈的内侧壁具有朝向所述传动套的内侧底面的第一环形台阶面,所述连接轴的外侧壁具有朝向所述主轴的第二环形台阶面,且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面与所述第二环形台阶面以预设间隙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垫圈的外圆面与所述传动套的内孔间隙配合,所述第一垫圈的内孔与所述连接轴过盈配合。
可选地,所述第二垫圈的外圆面与所述传动套的内孔间隙配合,所述第二垫圈的内孔与所述连接轴间隙配合。
可选地,所述轴承回转机构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传动套的内部。
可选地,所述主轴的尾端的外圆面与所述传动套的内孔间隙配合。
可选地,所述传动套连接有用以冲击所述主轴以产生冲击力矩的冲击块。
可选地,还包括设于所述冲击块的外部并与所述冲击块固接、用以固定支撑所述冲击块的托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气动冲击扳手,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打击装置。
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实用新型针对气动冲击扳手的不同要求,设计了一种打击装置,具体来说,上述打击装置包括传动套、主轴和轴承回转机构,其中,传动套用于传递发动机的运动与动力,主轴可转动地设于传动套的内部,主轴用于带动套筒运转,从而实现拧紧或拆卸螺纹紧固件;轴承回转机构设于传动套的内部并与主轴的尾端端面接触相抵,轴承回转机构用于防止主轴的尾端与传动套的内侧底面接触摩擦。这样一来,上述打击装置通过传动套的运转,从而实现周期性冲击主轴的功能,同时通过在主轴尾端与传动套内侧底面之间设置轴承回转机构,主轴的尾端与传动套的内侧底面分别对应贴合轴承回转机构的两侧,从而可以避免主轴的尾端与传动套直接接触摩擦,通过利用轴承回转机构摩擦阻力小的特点,使得主轴的尾端和传动套之间的摩擦力大幅减少,从而保证打击装置的扭矩爬升速度,并减少能量损耗,同时可以提高打击装置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打击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轴承回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冲击块与主轴发生冲击时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冲击块与主轴发生冲击时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冲击块与主轴脱开时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冲击块与主轴脱开时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冲击块恢复碰撞位置某一时刻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冲击块恢复碰撞位置另一时刻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
1-主轴、2-冲击块、21-柱销部、3-轴承回转机构、31-第一垫圈、32-第二垫圈、33-连接轴、34-滚动体、35-保持架、4-传动套、5-托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打击装置,该打击装置可以避免主轴的尾端与传动套直接接触摩擦,使得主轴的尾端和传动套之间的摩擦力大幅减少,从而保证打击机构的扭矩爬升速度,并减少能量损耗,同时可以提高打击机构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打击装置的气动冲击扳手。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下文所述的“上端、下端、左侧、右侧”等方位词都是基于说明书附图所定义的。
请参考图1至图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打击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轴承回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冲击块与主轴发生冲击时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冲击块与主轴发生冲击时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冲击块与主轴脱开时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中冲击块与主轴脱开时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中冲击块恢复碰撞位置某一时刻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1中冲击块恢复碰撞位置另一时刻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图4、图5、和图6中所示的箭头方向即为正转方向(拧紧螺栓的方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打击装置包括主轴1、冲击块2、传动套4和托架5,打击装置工作时,气动发动机直接驱动打击装置旋转,其中,传动套4用于传递发动机的运动与动力,即发动机带动传动套4运转;主轴1设置于打击装置中心部位,且主轴1可转动地设于传动套4的内部,主轴1用于带动套筒运转,从而实现拧紧(正转)或拆卸(反转)螺纹紧固件;冲击块2与传动套4连接,冲击块2用于冲击主轴1以产生冲击力矩;托架5设于冲击块2的外部并与冲击块2固接,托架5用于固定支撑冲击块2。
当然,根据实际需要,上述冲击块2可以通过限位凸起与传动套4配合连接,从而可以实现传动套4带动冲击块2运转的功能,相应地,可以在传动套4的外侧壁设置用于供限位凸起嵌入配合的限位槽;此外,托架5可以通过销轴与冲击块2连接,冲击块2、托架5以及传动套4的设置可以参照现有技术,此处将不再一一展开。
这样一来,在传动套4的运转过程中,一方面,传动套4将运动与动力传递给冲击块2,通过冲击块2的柱销部21使托架5旋转,另一方面,传动套4又迫使冲击块2绕柱销部21轴线有一定角度的摆动,从而使冲击块2的一端越出主轴1而随托架5旋转。
工作初始阶段,主轴1所受阻力较小(即空转或开始拧紧螺栓时),冲击块2与主轴1啮合是依靠啮合处的摩擦力带动主轴1一起旋转的;当主轴1所受阻力增大到一定值(即螺栓端面与被联接件贴紧后)时,传动套4带动冲击块2与主轴1发生冲击(如图3和图4所示),冲击后,传动套4迫使冲击块2绕柱销部21轴线摆动一定角度,使冲击块2与主轴1脱开(如图5和图6所示);在传动套4带动冲击块2继续转动的过程中,冲击块2的内凹面与主轴1冲击部位外表面产生拨动,从而使冲击块2恢复到下次的碰撞位置(如图7和图8所示),并随托架5绕主轴1空转一周后又与主轴1冲击啮合,产生冲击力矩。
由于传动套4和冲击块2是随气动发动机连续运转的,因此上述过程便不断重复,产生旋转一周冲击一次的动作,直至螺栓被拧紧。通过改变气动发动机旋转方向,即可实现反向冲击力矩,将被拧紧的螺栓松开。
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操作者向负载端(螺栓)施加轴向力,或竖直作业时受到机器的自重,主轴1会受到负载端反向作用力,使主轴1尾端受压抵触在传动套4的内侧底面,导致传动套4受到摩擦力而造成转动频率降低,影响工具扭力爬升和工作效率。因此,上述打击装置还配设有专用的轴承回转机构3,轴承回转机构3设于传动套4的内部并与主轴1的尾端端面接触相抵,轴承回转机构3用于防止主轴1的尾端与传动套4的内侧底面接触摩擦。
上述打击装置通过传动套4的运转,从而实现周期性冲击主轴1的功能,同时通过在主轴1尾端与传动套4内侧底面之间设置轴承回转机构3,主轴1的尾端与传动套4的内侧底面分别对应贴合轴承回转机构3的两侧,从而可以避免主轴1的尾端与传动套4直接接触摩擦,通过利用轴承回转机构3摩擦阻力小的特点,使得主轴1的尾端和传动套4之间的摩擦力大幅减少,从而保证打击装置的扭矩爬升速度,并减少能量损耗,同时可以提高打击装置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轴承回转机构3包括第一垫圈31、第二垫圈32、滚动体组件和连接轴33,其中,第一垫圈31设于轴承回转机构3的一侧并用于与主轴1的尾端端面接触相抵;第二垫圈32设于轴承回转机构3的另一侧并用于与传动套4的内侧底面接触相抵;滚动体组件设于第一垫圈31和第二垫圈32之间,滚动体组件可以设置为包括滚动体34和保持架35的机构;连接轴33与第一垫圈31、第二垫圈32和滚动体组件同轴设置,连接轴33用于连接第一垫圈31、第二垫圈32和滚动体组件。
这样一来,在传动套4旋转过程中,主轴1尾端能够跟随轴承回转机构3的第一垫圈31(轴圈)一起转动,第二垫圈32(座圈)跟随传动套4一起旋动,两者之间经由滚动体34的线接触,可以有效抵消掉主轴1尾端施加到传动套4的轴向力,使传动套4发挥最大限度的转动效率。
作为优选的,上述轴承回转机构3可以预先将第一垫圈31、第二垫圈32及滚动体组件通过连接轴33进行整体连接,使其成为一个整体机构,在轴承回转机构3中,连接轴33与第一垫圈31可以设置为过盈配合,连接轴33与第二垫圈32的内孔及其端面均可以设置为间隙配合(空隙约0.3mm),这样一来,第一垫圈31、第二垫圈32及滚动体组件均被圈定在机构中不会滑脱。
当然,根据实际需要,主轴1尾端的外圆面与传动套4的内孔可以间隙配合,第一垫圈31的外圆面与传动套4的内孔也可以间隙配合,而第一垫圈31的内孔与连接轴33则可以过盈配合;相应地,第二垫圈32的外圆面与传动套4的内孔间隙配合,第二垫圈32的内孔与连接轴33间隙配合。
由于普通推力轴承结构中轴圈与座圈为分离状态,安装时需分开装配,轴圈内孔必须贴合轴外圆,座圈外圆必须贴合座孔内壁,以保证定心作用,轴心与座孔同轴度要求很高,如果同轴度较差,将使滚道与滚动体34产生错位,加快磨损,引起过早失效或不能正常使用。
与普通推力轴承结构相比,上述轴承回转机构3装入传动套4时,无须分开装配,且主轴1外圆面不与第一垫圈31的内孔贴合,只要主轴1的轴端抵触在主轴1的端面即可;第二垫圈32与连接轴33及座孔(此处为传动套4内孔)均为间隙配合,且第一垫圈31与第二垫圈32无滚道结构,滚动体34可以与第一垫圈31、第二垫圈32无缝接触,滚动体34可以自动找正,不需要主轴1外圆面与传动套4内孔保持很高的同轴度;同时由于主轴1与传动套4配合间隙较大,因此,应用此种专用轴承回转机构3可以有效承载轴向力,起到很好的功效,且该轴承回转机构3安装、维修比较方便,由于它与传动套4的装配均为间隙配合,因此直接放入传动套4的内孔,或者从传动套4的内孔直接取出即可。
当然,轴承回转机构3也可以有其他不同的设置方式,前提是使轴承回转机构3可拆卸地连接于传动套4的内部,以便于当轴承回转机构3损坏并需要更换时,可以及时完成轴承回转机构3的拆装。
更加具体地,还可以在第二垫圈32的内侧壁设置第一环形台阶面,第一环形台阶面应当朝向传动套4的内侧底面,相应地,可以在连接轴33的外侧壁设置第二环形台阶面,显然,第二环形台阶面应当朝向主轴1,第一环形台阶面和第二环形台阶面应当大体平行,且第一环形台阶面与第二环形台阶面以预设间隙设置,以防止第一环形台阶面与第二环形台阶面之间产生摩擦力,该预设间隙可以根据连接轴33与第二垫圈32的实际配合尺寸调整,本文对此并不作具体限制。
此外,上述连接轴33具体可以设置为包括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和第三连接段,其中,第一连接段可以设置在第一垫圈31的内孔中,并与第一垫圈31的内孔过盈配合;第二连接段与滚动体组件的内孔和第二垫圈32的内孔中;第三连接段设置在第二垫圈32的内孔、且靠近传动套4一侧;第二连接段和第三连接段可以与第二垫圈32的内孔间隙配合。当然,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和第三连接段三者的直径可以设置为依次递增。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气动冲击扳手,包括上述具体实施例所描述的打击装置;气动冲击扳手的其他部分可以参照现有技术,本文不再展开。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外几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动冲击扳手及其打击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打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以传递发动机的运动与动力的传动套(4);
可转动地设于所述传动套(4)的内部、用以带动套筒实现拧紧或拆卸螺纹紧固件的主轴(1);
设于所述传动套(4)的内部并与所述主轴(1)的尾端端面接触相抵、用以防止所述主轴(1)的尾端与所述传动套(4)的内侧底面接触摩擦的轴承回转机构(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回转机构(3)包括:
用以与所述主轴(1)的尾端端面接触相抵的第一垫圈(31);
用以与所述传动套(4)的内侧底面接触相抵的第二垫圈(32);
设于所述第一垫圈(31)和所述第二垫圈(32)之间的滚动体组件;
与所述第一垫圈(31)、所述第二垫圈(32)和所述滚动体组件同轴设置、用以连接所述第一垫圈(31)、所述第二垫圈(32)和所述滚动体组件的连接轴(3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垫圈(32)的内侧壁具有朝向所述传动套(4)的内侧底面的第一环形台阶面,所述连接轴(33)的外侧壁具有朝向所述主轴(1)的第二环形台阶面,且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面与所述第二环形台阶面以预设间隙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垫圈(31)的外圆面与所述传动套(4)的内孔间隙配合,所述第一垫圈(31)的内孔与所述连接轴(33)过盈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垫圈(32)的外圆面与所述传动套(4)的内孔间隙配合,所述第二垫圈(32)的内孔与所述连接轴(33)间隙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打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回转机构(3)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传动套(4)的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打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1)的尾端的外圆面与所述传动套(4)的内孔间隙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打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套(4)连接有用以冲击所述主轴(1)以产生冲击力矩的冲击块(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打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冲击块(2)的外部并与所述冲击块(2)固接、用以固定支撑所述冲击块(2)的托架(5)。
10.一种气动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打击装置。
CN201921637199.3U 2019-09-27 2019-09-27 一种气动冲击扳手及其打击装置 Active CN2109390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37199.3U CN210939024U (zh) 2019-09-27 2019-09-27 一种气动冲击扳手及其打击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37199.3U CN210939024U (zh) 2019-09-27 2019-09-27 一种气动冲击扳手及其打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939024U true CN210939024U (zh) 2020-07-07

Family

ID=71388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37199.3U Active CN210939024U (zh) 2019-09-27 2019-09-27 一种气动冲击扳手及其打击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9390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740892A (en) Power wrench torqu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EP2639014B1 (en) Impact mechanism for electric tool
CN210939024U (zh) 一种气动冲击扳手及其打击装置
CN108889531B (zh) 用于轨道螺栓涂油装置
CN210597265U (zh) 张紧机构及平板夯
CN210684392U (zh) 分体式振动箱体及平板夯
CN101462262A (zh) 一种省力拆装螺栓的手动拆装器
CN217492582U (zh) 一种旋铆机
CN112477539B (zh) 一种铝合金摆臂球铰安装结构及装配方法
CN212601569U (zh) 一种电动扳手里面的打击块组件
CN210483655U (zh) 一种抽油机调平衡用组合式摇把
CN110883535B (zh) 一种直线型布置的螺栓同步预紧装置
CN104534020B (zh) 一种发动机出厂试验用工艺飞轮及其安装方法
CN103122875B (zh) 叶轮轮毂拆装装置
CN213381303U (zh) 涨开工具
CN219902006U (zh) 一种轴承拆卸与盘车专用工具
CN217728796U (zh) 一种机器人平衡缸泄压工具
CN214292927U (zh) 一种风炮冲击结构
CN210886843U (zh) 扶手定位机构及平板夯
CN220179207U (zh) 一种剪断销拆装工具
CN216045356U (zh) 带机械阻尼减速机
CN213135754U (zh) 用于保护压装轴的压装辅具
CN217702225U (zh) 减速机装配系统
CN212495157U (zh) 一种铆头限转装置
CN116816305B (zh) 一种煤矿钻箱便携式维保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98, dongtaihe Road, Jiaojiang District,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Taitian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No.98, dongtaihe Road, Jiaojiang District,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TAITIAN GROUP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