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00169U - 一种散热组件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组件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900169U
CN210900169U CN201922062200.0U CN201922062200U CN210900169U CN 210900169 U CN210900169 U CN 210900169U CN 201922062200 U CN201922062200 U CN 201922062200U CN 210900169 U CN210900169 U CN 2109001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dissipation
graphite sheet
sheet
dissipation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6220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伟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06220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9001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9001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9001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组件和电子设备,所述散热组件与发热体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金属衔接片和石墨片;所述金属衔接片开设有导热孔,所述石墨片的第一面阵列设置有散热凸柱;所述金属衔接片的一面与所述发热体接触,所述金属衔接片的另一面与所述石墨片的第二面接触,其中,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相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热组件可以解决电子设备工作时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提高散热效率,从而延长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提升用户手持使用的舒适度。

Description

一种散热组件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组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电子科技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由于电子设备自身的电力消耗需求较大,因此,其内部主要部件会由于工作的负荷产生一定的热量,当温度较高时,会影响电子设备的使用。
现有技术中大多通过单组散热片对电子设备进行散热,也有通过散热管道进行散热,总体来说,现有的散热方式较为单一,并且存在电子设备内部导热性较差、内部散热效果较差、局部持续发热等缺陷,长时间的局部过热也会减少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用户使用的满意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组件及电子设备,以解决发热体工作时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与发热体连接,所述散热组件包括金属衔接片和石墨片;
所述金属衔接片开设有导热孔,所述石墨片的第一面阵列设置有散热凸柱;
所述金属衔接片的一面与所述发热体接触,所述金属衔接片的另一面与所述石墨片的第二面接触,其中,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相对。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散热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金属衔接片的一面与所述发热体接触,所述金属衔接片的另一面与所述石墨片的第二面接触,所述金属衔接片开设有导热孔,所述石墨片的第一面阵列设置有散热凸柱。在所述发热体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发热体的热量通过所述金属衔接片传导至所述石墨片,其中所述金属衔接片中的导热孔可以在热量传导的过程中将局部热量分散,所述石墨片中的热量通过所述石墨片第一面上的散热凸柱进一步分散,以此能够实现分散局部热量、提高散热效率的目的,从而解决电子设备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提高手持使用的舒适度,延长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散热组件与发热体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散热组件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散热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散热组件的剖视图;
图5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散热组件的第二导热孔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参照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散热组件与发热体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结构:
散热组件20与发热体10连接,散热组件20包括金属衔接片201和石墨片202;金属衔接片201开设有导热孔2011,石墨片202的第一面阵列设置有散热凸柱2021;金属衔接片201的一面与发热体10接触,金属衔接片201的另一面与石墨片202的第二面接触,其中,石墨片的第二面与石墨片的第一面相对。这样,当发热体10工作时,发热体10的热量通过金属衔接片201传导至石墨片202,其中金属衔接片201中的导热孔2011可以在热量传导的过程中将局部热量分散,石墨片202中的热量通过石墨片202第一面上的散热凸柱2021进一步分散。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发热体10处于工作状态时,发热体10的热量传导至金属衔接片201,由于金属衔接片201开设有导热孔2011,导热孔2011可以起到分散局部热量的作用,因此可以避免散热组件只能对发热体10进行局部散热、从而导致发热体10局部温度过高而影响发热体10的使用寿命的问题。而且,石墨片202的第一面阵列设置有散热凸柱2021,散热凸柱2021可以增大石墨片202的散热面积,因此,散热凸柱2021可以对传导至石墨片202的热量进行进一步分散,与导热孔2011组合起来可以更好地起到分散发热体局部热量的作用,又可以提高散热效率。
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发热体10处于工作状态时,发热体10的热量传导至金属衔接片201。通常,发热体10包括但不限于电子设备内部的电池、CPU等发热部件,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终端、可穿戴设备以及计步器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散热组件包括金属衔接片201和石墨片202。应理解的是,散热组件呈片状结构,包括但不限于矩形片状结构、圆形片状结构、不规则形状片状结构等。通常,散热组件的厚度范围在2mm-4mm内。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具有不同的形状、厚度的散热组件。在实际应用中,金属衔接片201包括但不限于铜铝合金衔接片、铝镁合金衔接片、铝合金衔接片、铜衔接片、铝衔接片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金属衔接片201的一面和石墨片202的第二面接触,在实际应用中,石墨片202的第二面和金属衔接片201可以直接叠放,也可以粘接,例如,通过一定厚度的导热硅胶将石墨片与金属衔接片进行粘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粘接介质不做具体限定。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石墨片和金属衔接片叠放固定的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金属衔接片201上的导热孔2011的孔径规格与实际的散热需求有关,导热孔2011的排列也不做限定,可以是呈一定的规则状排列,也可以呈不规则状排列,导热孔2011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矩形、圆形、星状等。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导热孔的孔径、数量、形状等。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散热组件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散热凸柱2021规则排列于石墨片202上,散热凸柱2021呈矩形柱状。在发热体10工作时,散热凸柱2021增大了石墨片202的散热面积,有利于分散局部热量,提升散热效率。应理解的是,散热凸柱2021可以通过打磨石墨片的方式来加工,散热凸柱2021可以呈规则排列,例如,矩形状排列、环形排列、圆弧状排列,也可以呈不规则排列。散热凸柱2021为柱状结构,包括但不限于矩形柱状、圆柱状、半椭圆球状等。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散热凸柱的数量、尺寸、形状等。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发热体处于工作状态时,由于金属衔接片的一面与发热体接触,发热体的热量传导至金属衔接片,再由金属衔接片传导至石墨片,最后通过石墨片的散热凸柱进行散热。在金属衔接片传导热量的过程中,金属衔接片中的导热孔可以对局部热量进行分散,可以使得传导至石墨片的热量更为均匀,由于散热凸柱增大了石墨片的散热面积,使得散热组件有更好的散热效果,从而,解决了发热体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提升了散热效率。
而且,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散热组件包括金属衔接片和石墨片,在散热过程中,利用了金属衔接片与石墨片结合散热的方式,让发热体的热量得到充分的散发,避免热量集中于一处,也避免了单一的散热方式导致的散热效果较差的问题。
可选地,参照图3,所述金属衔接片201上与所述石墨片202接触的一面设置有限位护条2012,所述限位护条2012与所述石墨片202的侧壁接触。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金属衔接片201上与石墨片202接触的一面设置有限位护条2012,限位护条2012与石墨片202的侧壁接触。在实际应用中,限位护条2012可以对石墨片202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石墨片202与金属衔接片201之间发生错位,从而在金属衔接片与石墨片散热过程中,提升散热效率。同时,限位护条2012可以对石墨片202的侧壁边缘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发生磕碰。可以理解的是,限位护条2012可以设置在石墨片202任意的相对两侧,也可以设置在石墨片202的侧壁四周;限位护条2012的高度可以与石墨片202的边缘厚度相等,也可以与石墨片202的边缘厚度不等;限位护条2012的形状、尺寸均不做限定。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限位护条的位置、高度等。可以理解的是,石墨片202的第一面阵列设置有散热凸柱2021,石墨片202的第二面与金属衔接片201接触,石墨片202的第一面与第二面通过石墨片202的侧壁连接。
可选地,参照图3,所述金属衔接片201的任意相对的两端设置有固定端头2013,所述固定端头2013设置有螺纹连接件2014。
具体而言,金属衔接片201的两端设置有固定端头2013,固定端头2013设置有螺纹连接件2014,可以理解的是,螺纹连接件2014可以是螺纹孔、螺纹杆、螺纹柱等,固定端头2013至少包括两个。图3展示了四个固定端头2013,且螺纹连接件2014为螺纹孔的情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固定端头的数量、位置以及螺纹连接件的类型。在金属衔接片201的任意相对两端设置固定端头2013可以将金属衔接片201固定在发热体10上,避免金属衔接片201与发热体10错位而影响散热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固定端头2013与发热体10可以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也可以将固定端头2013与发热体10粘接固定,还可以将固定端头2013固定在电子设备内部相应的位置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固定端头的位置、形状、数量、尺寸等。
可选地,所述金属衔接片201与所述发热体10用导热硅胶粘接。
具体而言,导热硅胶不仅具有高导热率、极佳的导热性、良好的电绝性,还具有优异的防潮、抗震、耐电晕、耐老化、抗漏电和耐化学介质性能,并且对大多数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粘接性。在金属衔接片201与发热体10之间用导热硅胶粘接,发热体10在工作时的热量通过导热硅胶传导至金属衔接片201,能够有效提高热传递效率,避免热传导过程中热量在空气中传递慢的问题,进而提高散热效率。同时,金属衔接片201与发热体10使用导热硅胶粘接,可以避免由于硬件的直接接触对发热体造成一定的压迫损坏,从而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发热体10的使用寿命。通常,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导热硅脂等导热材料填充金属衔接片201与发热体10之间的缝隙。
可选地,所述石墨片202的第一面为曲面。
在实际应用中,石墨片202整体为片状结构,石墨片202的第一面为曲面,曲面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弧形、波浪形等。石墨片202的第一面为曲面,可以进一步增大石墨片202的散热面积,从而提升石墨片202的散热效率,还可以减少石墨片202的厚度,从而减少散热组件20的厚度。
可选地,所述曲面为圆弧形曲面,所述圆弧形曲面的最低象限点位于所述石墨片202的中心位置。
具体而言,当圆弧形曲面的最低象限点位于石墨片202的中心位置时,从石墨片202传导至散热凸柱2021的热量能够更均匀,使得散热组件20的散热效果更好,从而进一步解决发热体10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曲面的形状、尺寸等。
可选地,所述散热凸柱2021的端面齐平。
具体而言,当散热凸柱2021为矩形柱状、圆柱状等形状时,散热凸柱2021与石墨片202第一面相对的端面齐平;当散热凸柱2021为半圆球形、半椭圆球形等形状时,散热凸柱2021的最高点齐平。散热凸柱2021的端面齐平,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散热组件20的厚度,还有利于散热凸柱2021的加工,以及散热组件20在电子设备内的安装。在实际应用中,散热凸柱2021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形状。
可选地,所述散热组件20还包括防护膜203,所述防护膜203铺设于所述散热凸柱2021的端面。
参照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散热组件20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防护膜203铺设于散热凸柱2021的端面,这样可以对散热组件20起到防护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避免灰尘堆积在散热凸柱2021之间,灰尘上带有电荷,可能会导致内部的静电放电的问题,同时影响散热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保护散热凸柱2021的边缘,避免受到磨损。在实际应用中,防护膜203和散热凸柱2021可以直接叠放固定,也可以粘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粘接介质不做具体限定。可以理解的是,防护膜203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流延聚丙烯(Cast polypropylene,C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双向拉伸聚丙烯(Biaxially Oriented Polypropylene,BOPP)等。
可选地,所述导热孔2011包括第一导热孔2015和第二导热孔2016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第一导热孔2015为通孔,所述第二导热孔2016为盲孔。
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金属衔接片201开设有导热孔2011,导热孔2011包括第一导热孔2015,第一导热孔2015为通孔,在发热体10工作时,第一导热孔2015可以将发热体10的热量进行分散。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导热孔2015的孔径、数量、截面形状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散热组件20的第二导热孔2016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金属衔接片201与发热体10接触的一面上开设有第二导热孔2016,第二导热孔2016为盲孔。金属衔接片201与发热体10可以通过导热硅胶粘接,第二导热孔2016中填充导热硅胶,可以增大金属衔接片201与导热硅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导热硅胶的附着,由于导热硅胶具有优异的热传导性能,可以进一步提高散热过程中的热传导效率,从而提高散热效率。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导热孔2016的深度可以介于0和金属衔接片厚度之间,例如,第二导热孔2016的深度可以是金属衔接片201厚度的一半,也可以是金属衔接片201厚度的三分之一。第二导热孔2016的截面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矩形、正方形、菱形等。在实际应用中,金属衔接片201与发热体10之间也可以填充导热硅脂等导热材料。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金属衔接片201开设的导热孔2011可以包括第一导热孔2015,或第二导热孔2016,也可以同时包括第一导热孔2015和第二导热孔2016。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同时设计第一导热孔2015和第二导热孔2016。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散热组件20。
具体而言,在电子设备中,上述散热组件20可以有效地将发热体10的热量传导并进行分散,由于散热组件20中设有导热孔2011和散热凸柱2021,导热孔2011可以分散发热体10的局部热量,散热凸柱2021可以进一步分散发热体10的局部热量,从而可以解决电子设备的发热体10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提高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并且提升电子设备的手持舒适度。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终端、可穿戴设备、以及计步器等。本实用新型对电子设备的具体类型不做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与发热体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金属衔接片和石墨片;
所述金属衔接片开设有导热孔,所述石墨片的第一面阵列设置有散热凸柱;
所述金属衔接片的一面与所述发热体接触,所述金属衔接片的另一面与所述石墨片的第二面接触,其中,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相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衔接片上与所述石墨片接触的一面设置有限位护条,所述限位护条与所述石墨片的侧壁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衔接片任意相对的两端设置有固定端头,所述固定端头设置有螺纹连接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衔接片与所述发热体通过导热硅胶或导热硅脂粘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石墨片的第一面为曲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曲面为圆弧形曲面,所述圆弧形曲面的最低象限点位于所述石墨片的中心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凸柱的端面齐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防护膜;
所述防护膜铺设于所述散热凸柱的端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孔包括第一导热孔和第二导热孔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第一导热孔为通孔,所述第二导热孔为盲孔。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组件。
CN201922062200.0U 2019-11-25 2019-11-25 一种散热组件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09001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62200.0U CN210900169U (zh) 2019-11-25 2019-11-25 一种散热组件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62200.0U CN210900169U (zh) 2019-11-25 2019-11-25 一种散热组件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900169U true CN210900169U (zh) 2020-06-30

Family

ID=713228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62200.0U Active CN210900169U (zh) 2019-11-25 2019-11-25 一种散热组件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9001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82738B2 (ja) 複合シー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池パック
US20060214641A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module
JP5825264B2 (ja) 電池システム
JP4402602B2 (ja) キャパシタの冷却構造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JP2011023296A (ja) 組電池
JP2002056904A (ja) 電 池
EP4175048A1 (en) Cell lead-out piece, battery, and electric vehicle
JP2021524137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これを含む電池パック
CN210607368U (zh) 一种恒温电池模组
CN109219320B (zh) 电子设备及其散热装置和车辆设备
CN210900169U (zh) 一种散热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0040460U (zh) 电动车辆、电池装置及其导热板
US6806519B2 (en) Surface mountable device
CN215895209U (zh) 后盖凸出散热的工业相机
CN210897411U (zh) 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CN214591521U (zh) 利于散热的手机显示屏组件
JP2019022357A (ja) Dcdcコンバータ
CN209861247U (zh) 具有高散热性能的铝基板
JP2013232476A (ja) リアクトルの放熱構造
CN218513536U (zh) 电芯组件、电池包及新能源电动汽车
CN217936328U (zh) 一种屏蔽罩散热系统及电子设备
CN212412693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绝缘母线槽
CN210224223U (zh) 电池
CN218920813U (zh) 一种用于电路板电气元件的散热装置
CN219205084U (zh) 电子设备用的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