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06110U - 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 - Google Patents

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06110U
CN210806110U CN201921940654.7U CN201921940654U CN210806110U CN 210806110 U CN210806110 U CN 210806110U CN 201921940654 U CN201921940654 U CN 201921940654U CN 210806110 U CN210806110 U CN 2108061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cable
plug connector
coupled
coup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4065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亨俊
市川和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Hirose Kore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Hirose Kore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Hirose Korea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061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061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7/00Four or more pol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其包括:嵌合壳,前后贯通形成插槽,以便插座结合到前方,在内部结合端子组装体;以及后壳,结合到所述嵌合壳的后端,设置孔沿前后贯通,以便电缆的连接部通过后方与所述端子组装体连接;且所述后壳包括:主体,供电缆的连接部通过后方插入到所述设置孔;壳结合部,以更小的宽度从所述主体的前端突出而以从外部包覆所述嵌合壳的后端的状态结合;以及电缆结合部,从所述主体的后端向后方延伸而以对应的形状固持所述电缆的宽度方向。

Description

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利用一个原材料成形构成后壳的主体、壳结合部及电缆结合部,由此可提高后壳的强度且可减少零件数量,从而具有制造容易性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
背景技术
通常,电子设备用连接器的用途为对电子设备(携带终端等)进行充电或与其他设备连结。
这种电子设备用连接器包括如下等部件:插座连接器,设置到电子设备而形成多极;以及插头连接器,形成多极,以连结有电缆的状态以公母对接方式对应地插入到插座连接器。
其中,插头连接器包括如下等部件:嵌合壳,以对应的形状插入到插座连接器,在内部形成插槽;后壳,结合到嵌合壳的后方;端子组装体,结合到嵌合壳的内部而与插座连接器的端子连接;基板,设置到后壳的内部而连结到端子组装体的后方侧端子;以及电缆,连接到基板。
此处,插头连接器的后壳呈多个零件彼此结合的形态,后壳通过另外的结合零件结合到嵌合壳的后方,通过另外的电缆结合零件与后方的电缆结合。
然而,以往的插头连接器由多个零件构成后壳,因此构造复杂而难以制造,且强度欠佳而会容易因外力破损。
作为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文献,有韩国注册专利第20-0481342号(2016年9月8日),在所述现有文献中揭示有一种筒壳式电子设备用插头连接器。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欲解决的课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利用一个原材料成形构成后壳的主体、壳结合部及电缆结合部,由此可提高后壳的强度且可减少零件数量,从而具有制造容易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在嵌合壳与后壳的结合部位形成卡合构造及加压构造,在电缆结合部形成弹性加压构造,由此可提高嵌合壳与后壳、以及后壳与电缆间的结合力。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的特征在于包括:嵌合壳,前后贯通形成插槽,以便插座结合到前方,在内部结合端子组装体;以及后壳,结合到所述嵌合壳的后端,设置孔沿前后贯通,以便电缆的连接部通过后方与所述端子组装体连接;且所述后壳包括:主体,供所述电缆的连接部通过后方插入到所述设置孔;壳结合部,以更小的宽度从所述主体的前端突出而以从外部包覆所述嵌合壳的后端的状态结合;以及电缆结合部,从所述主体的后端向后方延伸而以对应的形状固持所述电缆的宽度方向。
此处,所述后壳可通过弯折成形左右方向侧两端而形成为一个筒形本体。
另外,所述后壳的下部能够以沿前后方向具有长度的接线为基准而在左右方向上分割,以所述接线为基准而分割的左右方向侧两端以公母对接方式结合。
另外,可在以所述接线为基准而分割的左右方向侧两端对应地形成凸出的卡合端或凹陷的切割槽,以便以公母对接方式结合。
另外,可在所述嵌合壳的外周面突出形成至少一个以上的结合突起,能够以向外部与所述设置孔贯通的方式在所述壳结合部的内周面形成结合孔,以便对应地插入所述结合突起。
另外,所述主体的前端与所述壳结合部的后端可通过锥形部连结,所述锥形部的前端可一体地连结到所述壳结合部的后端,后端越向后方延伸则上下宽度及左右宽度越逐渐地增加而一体地连结到所述主体的前端。
另外,所述电缆结合部可具备:连结部,前端一体地连结到所述后壳的后端,后端向后方延伸;以及环形部,前端一体地连结到所述连结部的后端,左右方向侧两端以包覆所述电缆的宽度方向的方式弯曲。
另外,在所述连结部还可形成以左右方向的至少一个以上的弯折线为基准而在前后方向上弯折的弹性变形部。
另外,所述弹性变形部可具备:第一倾斜部,向后方朝上倾斜地形成;水平部,从所述第一倾斜部的后端向后方水平地弯折延伸;以及第二倾斜部,从所述水平部的后端向后方朝下倾斜地弯折而连结到所述环形部的前端。
另外,可在所述环形部的内周面突出形成用以对所述电缆的外表面进行加压的加压突起,可向所述电缆方向加压成形所述环形部的外周面而在所述环形部的内周面突出形成所述加压突起。
另外,所述环形部的下部可在左右方向上分割而形成间隔。
实用新型效果
本实用新型利用一个原材料成形构成后壳的主体、壳结合部及电缆结合部,由此可提高后壳的强度,可减少零件数量,从而具有制造容易性。
并且,本实用新型在嵌合壳与后壳的结合部位形成卡合构造及加压构造且在电缆结合部形成弹性加压构造,由此可提高嵌合壳与后壳、以及后壳与电缆的结合力。
另外,本实用新型在电缆结合部形成弹性变形部,由此电缆结合部在弹性变形后可恢复成原来的形状,从而可防止电缆结合部与后壳的连结部位容易破损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以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用以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的后视立体图。
图3是用以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的侧视图。
图4是用以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的俯视图。
图5是用以从后方侧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的仰视图。
图6是用以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结合有端子组装体与电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用以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结合有端子组装体与电缆的状态的后视立体图。
图8是用以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在嵌合壳结合有端子组装体与电缆的状态的分离立体图。
图9是用以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结合有端子组装体与电缆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用以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结合有端子组装体与电缆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用以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结合有端子组装体与电缆的状态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连同附图一并参照在下文中详细叙述的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特征及达成所述优点与特征的方法变明确。
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以下所揭示的实施例,可由各种不同的形态实现,本实施例仅是为了可完整地揭示本实用新型且向本实用新型所属的技术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充分地告知实用新型的范畴而提供,本实用新型仅根据权利要求书的范畴来定义。
另外,在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时,在判断为相关公知技术等会混淆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情况下,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1是用以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的立体图,图2是用以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的后视立体图,图3是用以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的侧视图。
图4是用以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的俯视图,图5是用以从后方侧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的仰视图,图6是用以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结合有端子组装体与电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用以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结合有端子组装体与电缆的状态的后视立体图,图8是用以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在嵌合壳结合有端子组装体与电缆的状态的分离立体图,图9是用以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结合有端子组装体与电缆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用以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结合有端子组装体与电缆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1是用以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结合有端子组装体与电缆的状态的仰视图。
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包括嵌合壳100及后壳200。
首先,嵌合壳100是以公母对接方式结合到设置在电子设备(未图示,携带终端等)的插座连接器(未图示)的构成,嵌合壳100的外形呈与插座连接器的孔对应的形状。
此处,嵌合壳100可形成为一个筒形本体,在嵌合壳100的内部,沿前后贯通形成用以插入插座连接器的连接部的插槽101。
插槽101作为供朝向插座连接器的内部突出的连接部的末端插入的空间,在将嵌合壳100插入到插座连接器时,连接部通过插槽101连接到下文中说明的端子组装体10的终端(未图示)。
接着,如在图1及图6中概略性地所示,在插槽101的内部结合用以与设置在电子设备的插座连接器电连接的端子组装体10。
端子组装体10插入到插槽101的内部而形成上部及下部的端子构造,端子组装体10可具备本体(未图示)及多个连接用终端(未图示)。
端子组装体10的本体可利用树脂类原材料而通过嵌入成形(Insert molding)方式结合到终端的一部分。
另外,为了对应地结合到下文叙述的结合孔221,可在嵌合壳100的外周面突出形成至少一个以上的结合突起110。
在结合嵌合壳100与下文叙述的后壳200的情况下,结合突起110对应地卡合定位到下文叙述的结合孔221,通过结合突起110与结合孔221的卡合构造而嵌合壳100与后壳200不在前后方向上分离。
此处,可在嵌合壳100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形成至少一个以上的结合突起110,但结合突起110的位置及个数可视需要进行各种应用。
后壳200结合到嵌合壳100的后端,沿前后贯通形成设置孔201,以便电缆20的连接部21(印刷电路基板等)通过后方与端子组装体10的终端连接。
此处,电缆的连接部21作为与端子组装体10电连接的部分,固定地结合到后壳200的设置孔201内。
此时,形成在电缆的连接部21的前端的多个端子与结合在插槽101的内部的端子组装体10的终端电连接。
尤其,后壳200可通过弯折成形金属等板材而形成为一个筒形本体,后壳200的下部能够以沿前后方向具有长度的接线L1为基准而在左右方向上分割。
此处,如图5与图11,后壳200的下部中以接线L1为基准而分割的左右方向侧两端能够以公母对接方式对应地结合。
为此,可在以接线L1为基准而分割的左右方向侧两端对应地形成凸出的卡合端211或凹陷的切割槽212,以便以公母对接方式结合。
可向结合方向凸出地突出至少一个以上的卡合端211,卡合端211的前后方向侧两端中的一部分可突出而卡合定位到切割槽212。
例如,可在将后壳200水平地定位到嵌合壳100的上表面的状态下向下方弯曲左右方向侧两端后,使所述左右方向侧两端向嵌合壳100的下表面水平地弯曲而以公母对接方式结合卡合端211与切割槽212。
更详细而言,后壳200可具备主体210、壳结合部220及电缆结合部230。
主体210作为在内部设置电缆20的连接部21的部分,电缆20的连接部21通过后方在内部结合到设置孔201。
并且,所述卡合端211与切割槽212可位于主体210的下部,主体210可较下文中说明的壳结合部220更大地形成上下宽度及左右宽度。
壳结合部220以更小的宽度从主体210的前端突出而以从外部包覆嵌合壳的后端的状态结合。
此处,能够以向外部与设置孔201贯通的方式在壳结合部220的内周面形成结合孔221,以便对应地插入所述结合突起110。
能够以与结合突起110对应的方式在壳结合部220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形成至少一个以上的结合孔221,但结合突起110的位置及个数可视需要进行各种应用。
如上所述的结合孔221与结合突起110以公母对接方式对应地卡合定位,因此可提高壳结合部220与嵌合壳100的结合力。
并且,可通过以固定角度倾斜的锥形部222以形成阶差的方式连结主体210的前端与壳结合部220的后端。
锥形部222的前端可一体地连结到壳结合部220的后端,相反的后端越朝向后方则上下宽度及左右宽度越逐渐地增加而一体地连结到主体210的前端。
如上所述的锥形部222向壳结合部220的后端倾斜地形成,因此可发挥弹性力而使壳结合部220紧密地密接到嵌合壳100的外表面。
电缆结合部230从主体210的后端向后方延伸而以对应的形状固持电缆20的宽度方向。
此处,电缆结合部230与主体210的后端连结为一体,可具备连结在后壳200的后端的连结部231及环形部232。
连结部231的前端一体地连结到后壳200的后端,相反的后端向后方延伸而一体地连结到环形部232的前端。
此处,还可在连结部231形成以左右方向的至少一个以上的弯折线L2为基准而在前后方向上弯折的弹性变形部233。
此处,弹性变形部233可分为前方侧的第一倾斜部233a、中心侧的水平部233b、及后方侧的第二倾斜部233c。
第一倾斜部233a可向后方朝上倾斜地形成,水平部233b可从第一倾斜部233a的后端向后方水平地弯折延伸。
第二倾斜部233c可从水平部233b的后端向后方朝下倾斜地弯折而连结到环形部232的前端。
如上所述的连结部231的后端可上下弹性变形,尤其,弹性变形部233呈弯折成多段的形状,因此在连结部231变形的情况下,也可通过本身的弹性力而恢复成原来的形状。
环形部232的前端可一体地连结到连结部231的后端,左右方向侧两端可分别弯曲成椭圆形态以包覆电缆20的宽度方向。
此时,环形部232的下部可在左右方向上分割而形成间隔,间隔可根据电缆20的直径进行各种调节。
即,环形部232的下端保持相互隔开的状态,因此可紧密地固持电缆20的外表面,可根据电缆20的直径变形成对应的形状,因此可应用于各种电缆。
另外,可在环形部232的内周面突出形成用以对电缆20的外表面进行加压的至少一个以上的加压突起244。
可向电缆方向加压成形环形部232的外周面而在环形部232的内周面突出形成加压突起244。
如上所述,环形部232能够以通过本身的弹性力对电缆20的外表面进行加压的状态固持所述电缆,加压突起244密接到电缆20的外表面,因此可提高环形部232与电缆20的结合力。
其结果,本实用新型由一个原材料成形构成后壳200的主体210、壳结合部220及电缆结合部230,由此可提高后壳200的强度,可减少零件数量,从而具有制造容易性。
并且,本实用新型在嵌合壳100与后壳200的壳结合部220形成卡合构造及加压构造,在电缆结合部230形成弹性加压构造,由此可提高嵌合壳100与后壳200、以及后壳200与电缆20间的结合力。
另外,本实用新型在电缆结合部230形成弹性变形部233,由此电缆结合部230在弹性变形后可恢复成原来的形状,从而可防止电缆结合部230与后壳200的连结部位容易因外力破损的情况。
至此为止,对有关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明白,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度内实施多种变形。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应局限于所说明的实施例来界定,应既由随附的专利注册权利要求书界定,又由与所述专利注册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内容界定。
即,应理解为上述实施例在所有方面均为示例,并不具有限定性含义,且应解释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随附的专利注册权利要求书界定而并非详细的说明,根据所述专利注册权利要求书的含义、范围及其等效概念导出的所有变更或变形的形态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11)

1.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嵌合壳,前后贯通形成插槽,以便插座结合到所述嵌合壳的前方,在所述嵌合壳的内部结合端子组装体;以及后壳,结合到所述嵌合壳的后端,设置孔沿前后贯通,以便电缆的连接部通过所述设置孔的后方与所述端子组装体连接;且
所述后壳包括:主体,供所述电缆的所述连接部通过后方插入到所述设置孔;壳结合部,以更小的宽度从所述主体的前端突出而以从外部包覆所述嵌合壳的所述后端的状态结合;以及电缆结合部,从所述主体的后端向后方延伸而以对应的形状固持所述电缆的宽度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壳通过弯折成形左右方向侧两端而形成为一个筒形本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壳的下部以沿前后方向具有长度的接线为基准而在左右方向上分割,以所述接线为基准而分割的所述左右方向侧两端以公母对接方式结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以所述接线为基准而分割的所述左右方向侧两端对应地形成凸出的卡合端或凹陷的切割槽,以便以公母对接方式结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嵌合壳的外周面突出形成至少一个结合突起,
以向外部与所述设置孔贯通的方式在所述壳结合部的内周面形成结合孔,以便对应地插入所述结合突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的前端与所述壳结合部的后端通过锥形部连结,
所述锥形部的前端一体地连结到所述壳结合部的后端,所述锥形部越向后方延伸则上下宽度及左右宽度越逐渐地增加而一体地连结到所述主体的前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缆结合部具备:
连结部,前端一体地连结到所述后壳的后端,所述连结部的后端向后方延伸;以及
环形部,前端一体地连结到所述连结部的后端,所述环形部的左右方向侧两端以包覆所述电缆的宽度方向的方式弯曲。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结部还形成以左右方向的至少一个弯折线为基准而在前后方向上弯折的弹性变形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变形部具备:
第一倾斜部,向后方朝上倾斜地形成;
水平部,从所述第一倾斜部的后端向后方水平地弯折延伸;以及
第二倾斜部,从所述水平部的后端向后方朝下倾斜地弯折而连结到所述环形部的前端。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环形部的内周面突出形成用以对所述电缆的外表面进行加压的加压突起,
向电缆方向加压成形所述环形部的外周面而在所述环形部的内周面突出形成所述加压突起。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形部的下部在左右方向上分割而形成间隔。
CN201921940654.7U 2018-11-14 2019-11-12 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 Active CN21080611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139916A KR20200056056A (ko) 2018-11-14 2018-11-14 플러그 커넥터의 하우징 구조
KR10-2018-0139916 2018-11-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06110U true CN210806110U (zh) 2020-06-19

Family

ID=70914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40654.7U Active CN210806110U (zh) 2018-11-14 2019-11-12 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20200056056A (zh)
CN (1) CN210806110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00056056A (ko) 2020-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3519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conductive terminals
CN104362450B (zh) 具有双向插接功能的插头连接器
KR101990508B1 (ko) 강도가 강화된 플러그커넥터
US948467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latche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CN102195153B (zh) 电路板端子
US8512069B2 (en) Flat plug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13187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first and second terminals
US711208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US6471546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9627815B2 (en) Receptacle connector for cable
KR200481681Y1 (ko) 마이크로 유에스비 플러그 커넥터
US9912088B2 (en) Micro plug connector including an anti-bending protrusion
CN110770977B (zh) 具有经压入配合的接触元件的插式连接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6280247B1 (en) Surface moun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10806110U (zh) 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
CN111092318B (zh) 端子以及连接电线与端子的方法
KR101651653B1 (ko) 와이어 투 와이어 커넥터 조립체
JPH0850947A (ja) 丸型端子用コネクタ
CN214542605U (zh) 简易型usb插座
KR20160126171A (ko) Usb 타입-c 플러그와 압착 보조 커넥터의 결합 구조
CN210744211U (zh) Usb插座
CN210806076U (zh) 插头连接器
US20110076899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s
JP4335039B2 (ja) 単体防水クリン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KR200415897Y1 (ko) 차량용 접속단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