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06076U - 插头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插头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06076U
CN210806076U CN201921940516.9U CN201921940516U CN210806076U CN 210806076 U CN210806076 U CN 210806076U CN 201921940516 U CN201921940516 U CN 201921940516U CN 210806076 U CN210806076 U CN 2108060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engaging
assembly
terminal assembly
plug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4051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亨俊
市川和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Hirose Kore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Hirose Kore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Hirose Korea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060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060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7/00Four or more pol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头连接器,其包括:插头壳,沿前后贯通形成用于结合插座连接器的插槽;第一主体,结合到插槽的内部;第一端子组装体,沿第一主体的左右方向结合多个第一终端;第二主体,对应地结合到第一主体的下部;以及第二端子组装体,沿第二主体的左右方向结合多个第二终端;且在第一主体的下表面形成从左侧或右侧向下部突出的第一插入突起及从与第一插入突起相反的左侧或右侧向上部凹陷的第一插入槽,在第二主体的上表面形成从左侧或右侧向上部突出而对应插入到第一插入槽的第二插入突起及从与第二插入突起相反的左侧或右侧向下部凹陷而对应插入第一插入突起的第二插入槽。

Description

插头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头连接器,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可简化第一端子组装体与第二端子组装体的组装构造而确保制造容易性,通过改善结合构造而进一步提高第一端子组装体与第二端子组装体间的结合力的插头连接器。
背景技术
通常,电子设备用连接器的用途为对电子设备(携带终端等)进行充电或与其他设备连结。
这种电子设备用连接器包括如下等部件:插座连接器,设置到电子设备而形成多极;以及插头连接器,形成多极,以连结有电缆的状态以公母对接方式对应地插入到插座连接器。
其中,插头连接器包括如下等部件:插头壳,以对应的形状插入到插座连接器,在内部形成插槽;端子组装体,结合到插头壳的内部而与插座连接器的端子连接;基板,连结到端子组装体的后方侧端子;以及电缆,连接到基板。
此处,插头连接器的端子组装体包括如下等部件:上部终端部,以结合在插槽的内侧上部的状态形成上部端子构造;以及下部终端部,以结合在插槽的内侧上部的状态结合到上部终端部的下部。
上部终端部按照以上部终端安装在上部主体的状态沿左右方向隔开的状态排列,下部终端部按照以下部终端安装在下部主体的状态沿左右方向隔开的状态排列。
然而,以往的插头连接器用以固定上部终端与下部终端的构造较为复杂而难以制造(生产性下降),有上部终端部与下部终端部的结合构造较弱而上部终端与下部终端的设置位置因外力发生变更或分离的担忧。
如上所述,在上部终端部与下部终端部的位置发生变更或相互分离的情况下,插头连接器会发生连接不良,因此要求一种具有制造容易性,并且可提高结合力的构造。
作为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文献,有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11-0066843号(2011年6月17日),在所述现有文献中揭示有一种多极插头。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欲解决的课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插头连接器:第一端子组装体与第二端子组装体具有对应的结合构造,在第一端子组装体与第二端子组装体的结合部位应用多个结合构造,由此可进一步提高第一端子组装体与第二端子组装体的结合力。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插头连接器:利用嵌入成形方式将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成形为一体,由此第一端子组装体与第二端子组装体的构造较为简单,因此具有制造容易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插头连接器:第一端子组装体与第二端子组装体具有相同的形状,因此在制造时可节省费用,具有制造容易性。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包括:插头壳,沿前后贯通形成用于结合插座连接器的插槽;第一主体,结合到所述插槽的内部;第一端子组装体,沿所述第一主体的左右方向以嵌入成形方式结合多个第一终端;第二主体,对应地结合到所述第一主体的下部;以及第二端子组装体,沿所述第二主体的左右方向以嵌入成形方式结合多个第二终端;且在所述第一主体的下表面形成从左侧或右侧向下部突出的第一插入突起及从与所述第一插入突起相反的左侧或右侧向上部凹陷的第一插入槽,在所述第二主体的上表面形成从左侧或右侧向上部突出而对应地插入到所述第一插入槽的第二插入突起及从与所述第二插入突起相反的左侧或右侧向下部凹陷而对应地插入所述第一插入突起的第二插入槽。
此处,在所述第一主体的下表面还可形成第一组装区块,所述第一组装区块从与所述第一插入突起相反的左侧或右侧向下部突出形成,在下表面定位所述第一插入槽,在所述第二主体的上表面可形成第二组装区块,所述第二组装区块从与所述第二插入突起相反的左侧或右侧向上部突出形成,在上表面定位所述第二插入槽,所述第一组装区块与所述第二组装区块可在左侧与右侧交错地结合而对应地卡合定位相互面向的一侧面。
另外,所述第一组装区块的下表面还可突出形成用以在侧方卡合定位所述第二主体的左侧面或右侧面的第一侧部卡合阶差,所述第二组装区块的上表面还可在与所述第一侧部卡合阶差相反的左侧或右侧突出形成用以在侧方卡合定位所述第一主体的左侧面或右侧面的第二侧部卡合阶差。
另外,所述第一主体还可在左侧或右侧结合第一锁定片,所述第二主体还在与所述第一锁定片相反的左侧或右侧结合第二锁定片,在将所述插座连接器插入到所述插槽的前方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锁定片与所述第二锁定片的前端可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扩开后弹性恢复而以密接在所述插座连接器的两侧面的状态卡合定位。
另外,所述插头壳可在上部上下贯通形成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一后方卡合槽,且在下部上下贯通形成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二后方卡合槽,可在所述第一主体的上表面向上部突出形成第一后方卡合突起,以便对应插入到所述第一后方卡合槽,可在所述第二主体的下表面向下部突出形成第二后方卡合突起,以便对应插入到所述第二后方卡合槽。
另外,所述第一后方卡合突起还可在上表面形成向前方朝下倾斜的第一引导面,后表面卡合定位到所述第一后方卡合槽的内周面,所述第二后方卡合突起还可在下表面形成向前方朝上倾斜的第二引导面,后表面卡合定位到所述第二后方卡合槽的内周面。
另外,所述插头壳还可在左侧后端或右侧后端凹陷地形成第一前方卡合槽,且在与所述第一前方卡合槽相反的左侧后端或右侧后端凹陷地形成第二前方卡合槽,所述第一主体还可形成从左侧面或右侧面突出而通过所述第一前方卡合槽的后方对应插入的第一前方卡合突起,所述第二主体还可形成从与所述第一前方卡合突起相反的左侧面或右侧面突出而对应插入到所述第二前方卡合槽的第二前方卡合突起。
另外,所述第一端子组装体与所述第二端子组装体制成相同的形状而在上部与下部对应地结合。
实用新型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端子组装体与第二端子组装体呈对应的形状,在第一端子组装体与第二端子组装体的结合部位应用多个结合构造,由此具有可进一步提高第一端子组装体与第二端子组装体的结合力的效果。
并且,本实用新型利用嵌入成形方式将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成形为一体,由此具有第一端子组装体与第二端子组装体的构造较为简单,因此具有制造容易性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端子组装体与第二端子组装体具有相同的形状,因此具有在制造时可节省费用且便于制造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以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结合立体图。
图2是用以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分离立体图。
图3是用以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第一端子组装体与第二端子组装体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用以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第一端子组装体与第二端子组装体结合的状态的前视图。
图5是用以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第一端子组装体与第二端子组装体分离的状态的前视图。
图6是用以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第一端子组装体与第二端子组装体结合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用以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结合在连结有电缆的基板及壳体的状态的设置状态图。
图8是用以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与基板结合的状态的设置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连同附图一并参照在下文中详细叙述的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特征及达成所述优点与特征的方法变明确。
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以下所揭示的实施例,可由各种不同的形态实现,本实施例仅是为了可完整地揭示本实用新型且向本实用新型所属的技术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充分地告知实用新型的范畴而提供,本实用新型仅根据权利要求书的范畴来定义。
另外,在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时,在判断为相关公知技术等会混淆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情况下,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1是用以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结合立体图,图2是用以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分离立体图,图3是用以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第一端子组装体与第二端子组装体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另外,图4是用以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第一端子组装体与第二端子组装体结合的状态的前视图,图5是用以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第一端子组装体与第二端子组装体分离的状态的前视图,图6是用以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第一端子组装体与第二端子组装体结合的状态的俯视图。
而且,图7是用以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结合在连结有电缆的基板及壳体的状态的设置状态图,图8是用以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与基板结合的状态的设置状态图。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包括插头壳100、第一端子组装体200及第二端子组装体300。
首先,插头壳100是以公母对接方式结合到设置在电子设备(未图示,携带终端等)的插座连接器(未图示)的构成,插头壳100的外形呈与插座连接器的孔对应的形状。
此处,插头壳100可呈筒(圆筒等)形状,在插头壳100的内部,沿前后贯通形成用以结合插座连接器的端子部的插槽110。
插槽110作为供朝向插座连接器的内部突出的连接部的末端插入的空间,在将插头壳100插入到插座连接器时,连接部通过插槽110插入到下文叙述的第一终端220的前端与第二终端320的前端之间。
此时,向插座连接器的内部突出的连接部的上表面与下表面的连接端子可分别连接到下文叙述的第一终端220的前端与第二终端320的前端。
并且,插头壳100可分为在内部形成插槽110的筒形状的内部主体与以包覆内部主体的外部的状态结合的筒形状的外部主体。
内部主体可由树脂类原材料制作,外部主体可利用具有固定强度的金属类原材料制作,以便可保护内部主体的外部。
另外,可在插头壳100的后端结合连接有电缆30的基板20的前端,可在插头壳100的后端与基板20的外部以包覆外部的状态结合壳体10。
此时,可在形成在基板20的前端的连接图案安装下文叙述的第一端子组装体200的第一终端220及第二端子组装体300的第二终端320。
而且,可在插头壳100的上部上下贯通形成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一后方卡合槽120,可在插头壳100的下部上下贯通形成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二后方卡合槽130。
第一后方卡合槽120作为垂直地插入下文叙述的第一后方卡合突起280的空间,在第一后方卡合槽120的内周面卡合定位第一后方卡合突起280的后端。
第二后方卡合槽130作为垂直地插入下文叙述的第二后方卡合突起380的空间,在第二后方卡合槽130的内周面卡合定位第二后方卡合突起380的后端。
此处,第一后方卡合槽120与第二后方卡合槽130表示为四边形,但第一后方卡合槽120与第二后方卡合槽130的形状可进行各种应用。
并且,第一后方卡合槽120与第二后方卡合槽130可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为一对,但第一后方卡合槽120与第二后方卡合槽130的位置及个数可视需要而进行各种应用。
另外,插头壳100可在左侧后端或右侧后端形成第一前方卡合槽140,在与第一前方卡合槽140相反的左侧后端或右侧后端凹陷地形成第二前方卡合槽150。
第一前方卡合槽140作为水平地插入下文叙述的第一前方卡合突起290的空间,在第一前方卡合槽140的前端卡合定位第一前方卡合突起290的前端。
第二前方卡合槽150作为水平地插入下文叙述的第二前方卡合突起390的空间,在第二前方卡合槽150的前端卡合定位第二前方卡合突起390的前端。
第一端子组装体200插入到插槽110的内部而形成上部端子构造,第一端子组装体200制成与下文叙述的第二端子组装体300相同的形状。
如上所述的第一端子组装体200与下文叙述的第二端子组装体300对应地结合,第一端子组装体200可具备第一主体210及多个第一终端220。
第一主体210利用树脂类原材料,可通过嵌入成形(Insert molding)方式结合到第一终端220的一部分。
此处,在第一主体210的下表面形成从左侧或右侧向下部突出的第一插入突起230及从与第一插入突起230相反的左侧或右侧向上部凹陷的第一插入槽240。
在第一主体210的下表面具备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一插入突起230,第一插入突起230可分别配置到第一主体210的前后。
此处,第一插入突起230可呈在侧面形成有多边面的四边方块形状,但第一插入突起230的形状可视需要而进行各种应用。
并且,如图3及图5,第一插入突起230的下端还可形成越朝向下部则直径越小的锥形部。
在结合第一主体210与下文叙述的第二主体310的情况下,如上所述的第一插入突起230以对应的形状垂直地插入到下文叙述的第二插入槽340。
此时,第一插入突起230的锥形部具有窄于下文叙述的第二插入槽340的上端的宽度,因此可将第一插入突起230容易地插入到第二插入槽340。
另外,在第一主体210的下表面,从与第一插入突起230相反的左侧或右侧向下部突出形成第一组装区块250。
第一组装区块250在与下文叙述的第二组装区块350对应的位置交错地结合,在第一组装区块250的下表面定位第一插入槽240。
如图4,在结合第一主体210与下文叙述的第二主体310的情况下,如上所述的第一组装区块250的下表面密接到下文叙述的第二主体310的上表面。
与此同时,第一组装区块250的一侧面以对应的形状卡合定位到下文叙述的第二组装区块350的一侧面。
在此状态下,第一组装区块250与第二组装区块350在侧方卡合定位,因此第一主体210与第二主体310不向一侧方活动。
并且,在第一组装区块250的下表面还突出形成用以在侧方卡合定位第二主体310的左侧面或右侧面的第一侧部卡合阶差260。
如图4,在结合第一主体210与下文叙述的第二主体310的情况下,第一侧部卡合阶差260在侧方卡合定位第二主体310的左侧面或右侧面,因此防止第一主体210与第二主体310向侧方活动。
另外,第一主体210还可在左侧或右侧结合第一锁定片270,在第一锁定片270的前端向第一主体210的中心方向突出形成卡合端。
例如,在将插座连接器插入到插槽110的前方的情况下,第一锁定片270可在向与下文叙述的第二锁定片370彼此相反的方向扩开后弹性恢复而以密接在插座连接器的两侧面的状态卡合定位(可形成对应的槽)。
而且,在第一主体210的上表面,可向上部突出形成第一后方卡合突起280,以便对应插入到第一后方卡合槽120。
第一后方卡合突起280还在上表面形成向前方朝下倾斜的第一引导面281,在通过插槽110的后方插入第一端子组装体200时,第一引导面281不使所述第一端子组装体卡在插头壳100的后端。
例如,在通过插槽110的后方推入第一端子组装体200的情况下,与第一引导面281密接的插头壳100的后端向上方扩开,在第一后方卡合突起280插入到第一后方卡合槽120时,插头壳100的后端通过本身的弹性力恢复成原来的形状。
此时,第一后方卡合突起280的后端卡合定位到第一后方卡合槽120的内周面的后方,因此第一端子组装体200不向插槽110的后方脱离。
不仅如此,如图1及图2,第一主体210还可从左侧面或右侧面突出第一前方卡合突起290。
例如,如图1,在通过插槽110的后方推入第一端子组装体200的情况下,第一前方卡合突起290通过第一前方卡合槽140的后方以对应的形状插入。
此时,第一前方卡合突起290的前端及上下端卡合定位到第一前方卡合槽140的前端,因此插入在插槽110的第一端子组装体200不向前方及上下方向活动。
第一终端220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原材料形成,第一终端220的两端沿前后方向具有长度。
此处,第一终端220沿第一主体210的左右方向以固定间隔排列,第一终端220的个数可视需要而进行各种应用。
第二端子组装体300插入到插槽110的内部而形成与第一端子组装体200对应的下部端子构造,第二端子组装体300制成与所述第一端子组装体200相同的形状。
如上所述的第二端子组装体300对应地结合到第一端子组装体200的下部,第二端子组装体300能够以与第一端子组装体200对应的方式具备第二主体310及多个第二终端320。
第二主体310利用树脂类原材料,可通过嵌入成形(Insert molding)方式结合到第二终端320的一部分。
此处,在第二主体310的下表面形成从左侧或右侧向上部突出的第二插入突起330及从与第二插入突起330相反的左侧或右侧向下部凹陷的第二插入槽340。
在第二主体310的上表面具备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二插入突起330,第二插入突起330可分别配置到第二主体310的前后。
此处,第二插入突起330可呈在侧面形成有多边面的四边方块形状,但第二插入突起330的形状可视需要而进行各种应用。
并且,如图3及图5,第二插入突起330的上端还可形成越朝向上部则直径越小的锥形部。
在结合第一主体210与第二主体310的情况下,如上所述的第二插入突起330以对应的形状垂直地插入到所述第一插入槽240。
此时,第二插入突起330的锥形部具有窄于所述第一插入槽240的下端的宽度,因此可将第二插入突起330容易地插入到第一插入槽240。
另外,在第二主体310的下表面,从与第二插入突起330相反的左侧或右侧向上部突出形成第二组装区块350。
第二组装区块350在与所述第一组装区块250对应的位置交错地结合,在第二组装区块350的上表面定位第二插入槽340。
如图4,在结合第二主体310与第一主体210的情况下,第二组装区块350的上表面密接到第一主体210的下表面,第二组装区块350的一侧面以对应的形状密接到第一组装区块250的一侧面。
在此状态下,第二组装区块350与第一组装区块250在侧方卡合定位,因此第二主体310与第一主体210不向一侧方活动。
并且,在第二组装区块350的上表面还突出形成用以在侧方卡合定位第一主体210的左侧面或右侧面的第二侧部卡合阶差360。
如图4,在结合第二主体310与第一主体210的情况下,第二侧部卡合阶差360在侧方卡合定位第一主体210的左侧面或右侧面,因此防止第二主体310与第一主体210向侧方活动。
另外,第二主体310还可在左侧或右侧结合第二锁定片370,在第二锁定片370的前端向第二主体310的中心方向突出形成卡合端。
例如,在将插座连接器插入到插槽110的前方的情况下,第二锁定片370可在向与所述第一锁定片270彼此相反的方向扩开后弹性恢复而以密接在插座连接器的两侧面的状态卡合定位(可形成对应的槽)。
而且,可在第二主体310的下表面向下部突出形成第二后方卡合突起380,以便对应插入到第二后方卡合槽130。
第二后方卡合突起380还在下表面形成向前方朝上倾斜的第二引导面381,在通过插槽110的后方插入第二端子组装体300时,第二引导面381不使所述第二端子组装体卡在插头壳100的后端。
例如,在通过插槽110的后方推入第二端子组装体300的情况下,与第二引导面381密接的插头壳100的后端向下方扩开,在第二后方卡合突起380插入到第二后方卡合槽130时,插头壳100的后端通过本身的弹性力而恢复成原来的形状。
此时,第二后方卡合突起380的后端卡合定位到第二后方卡合槽130的内周面的后方,因此第二端子组装体300不向插槽110的后方脱离。
不仅如此,如图1及图2,第二主体310还可从左侧面或右侧面突出第二前方卡合突起390。
例如,如图1,在通过插槽110的后方推入第二端子组装体300的情况下,第二前方卡合突起390通过第二前方卡合槽150的后方以对应的形状插入。
此时,第二前方卡合突起390的前端及上下端卡合定位到第二前方卡合槽150的前端,因此插入在插槽110的第二端子组装体300不向前方及上下方向活动。
第二终端320可由可导电的金属原材料形成,第二终端320的两端沿前后方向具有长度。
此处,第二终端320沿第二主体310的左右方向以固定间隔排列,第二终端320的个数可视需要而进行各种应用。
其结果,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端子组装体200与第二端子组装体300呈对应的形状,在第一端子组装体200与第二端子组装体300的结合部位应用多个结合构造,由此可进一步提高第一端子组装体200与第二端子组装体300的结合力。
并且,本实用新型利用嵌入成形方式将第一终端220与第二终端320成形为一体,由此第一端子组装体200与第二端子组装体300的构造较为简单,因此具有制造容易性。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端子组装体200与第二端子组装体300制成相同的形状,因此可获得便于制造且节省费用的效果。
至此为止,对有关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明白,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度内实施多种变形。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应局限于所说明的实施例来界定,应既由随附的专利注册权利要求书界定,又由与所述专利注册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内容界定。
即,应理解为上述实施例在所有方面均为示例,并不具有限定性含义,且应解释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随附的专利注册权利要求书界定而并非详细的说明,根据所述专利注册权利要求书的含义、范围及其等效概念导出的所有变更或变形的形态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插头壳,沿前后贯通形成用于结合插座连接器的插槽;第一主体,结合到所述插槽的内部;第一端子组装体,沿所述第一主体的左右方向以嵌入成形方式结合多个第一终端;第二主体,对应地结合到所述第一主体的下部;以及第二端子组装体,沿所述第二主体的左右方向以嵌入成形方式结合多个第二终端;且
在所述第一主体的下表面形成从左侧或右侧向下部突出的第一插入突起及从与所述第一插入突起相反的左侧或右侧向上部凹陷的第一插入槽,
在所述第二主体的上表面形成从左侧或右侧向上部突出而对应地插入到所述第一插入槽的第二插入突起及从与所述第二插入突起相反的左侧或右侧向下部凹陷而对应地插入所述第一插入突起的第二插入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主体的所述下表面还形成第一组装区块,所述第一组装区块从与所述第一插入突起相反的左侧或右侧向下部突出形成,在所述第一组装区块的下表面定位所述第一插入槽,
在所述第二主体的所述上表面形成第二组装区块,所述第二组装区块从与所述第二插入突起相反的左侧或右侧向上部突出形成,在所述第二组装区块的上表面定位所述第二插入槽,
所述第一组装区块与所述第二组装区块在左侧与右侧交错地结合而对应地卡合定位相互面向的一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组装区块的所述下表面还突出形成第一侧部卡合阶差,所述第一侧部卡合阶差用以在侧方卡合定位所述第二主体的左侧面或右侧面,
在所述第二组装区块的所述上表面还突出形成第二侧部卡合阶差,所述第二侧部卡合阶差用以在与所述第一侧部卡合阶差相反的左侧或右侧在侧方卡合定位所述第一主体的左侧面或右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主体还在左侧或右侧结合第一锁定片,
所述第二主体还在与所述第一锁定片相反的左侧或右侧结合第二锁定片,
在将所述插座连接器插入到所述插槽的前方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锁定片与所述第二锁定片的前端在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扩开后弹性恢复而以密接在所述插座连接器的两侧面的状态卡合定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头壳在上部上下贯通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后方卡合槽,在下部上下贯通形成至少一个第二后方卡合槽,
在所述第一主体的上表面向上部突出形成第一后方卡合突起,以便对应插入到所述第一后方卡合槽,
在所述第二主体的下表面向下部突出形成第二后方卡合突起,以便对应插入到所述第二后方卡合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后方卡合突起还在上表面形成向前方朝下倾斜的第一引导面,所述第一后方卡合突起在后表面卡合定位到所述第一后方卡合槽的内周面,
所述第二后方卡合突起还在下表面形成向前方朝上倾斜的第二引导面,所述第二后方卡合突起在后表面卡合定位到所述第二后方卡合槽的内周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头壳还在左侧后端或右侧后端凹陷地形成第一前方卡合槽,且在与所述第一前方卡合槽相反的左侧后端或右侧后端凹陷地形成第二前方卡合槽,
所述第一主体还形成从左侧面或右侧面突出而通过所述第一前方卡合槽的后方对应插入的第一前方卡合突起,
所述第二主体还形成从与所述第一前方卡合突起相反的左侧面或右侧面突出而对应插入到所述第二前方卡合槽的第二前方卡合突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子组装体与所述第二端子组装体制成相同的形状而在上部与下部对应地结合。
CN201921940516.9U 2018-11-14 2019-11-12 插头连接器 Active CN21080607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139915A KR102620431B1 (ko) 2018-11-14 2018-11-14 플러그 커넥터
KR10-2018-0139915 2018-11-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06076U true CN210806076U (zh) 2020-06-19

Family

ID=70913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40516.9U Active CN210806076U (zh) 2018-11-14 2019-11-12 插头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2620431B1 (zh)
CN (1) CN210806076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03814B2 (ja) * 1992-10-19 2001-08-27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CN204333399U (zh) * 2014-12-19 2015-05-13 刘红梅 可正反插的电源插头连接器
CN205070058U (zh) * 2015-10-20 2016-03-02 信音电子(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具接地结构的电连接器
JP6118924B1 (ja) 2016-01-29 2017-04-19 日本オートマチックマシン株式会社 MicroUSBコネクタ
CN108666784A (zh) 2017-03-30 2018-10-16 东莞市讯丰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大电流高强度usb连接器
CN207134517U (zh) 2017-07-25 2018-03-23 江苏丁是丁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usb3.1线端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620431B1 (ko) 2024-01-03
KR20200056055A (ko) 2020-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4760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shielding structure
EP2405537B1 (en) Surface mount multi-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7118423B2 (en) Joint connector structure
US6997749B1 (en) Shield connector
US7048569B2 (en) Connector with a receptacle
US1156328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 and terminal
US7207832B2 (en) Cable assembly with improved engaging means
KR100610466B1 (ko) 전기 커넥터 및 그것의 제조 방법
JP2001185297A (ja) コネクタ
JP6294508B2 (ja) 一体的固定部材を備えるコンタクトシールドを有する印刷回路基板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US20160028197A1 (en) Vehicle-side connector
WO2016059947A1 (ja) コネクタ
EP0634821B1 (en) Bulb socket
CN111092318B (zh) 端子以及连接电线与端子的方法
CN210806076U (zh) 插头连接器
US20210218181A1 (en) Waterproof connector
KR20100114365A (ko) 조인트 커넥터
US7828608B2 (en) Connector having terminal holding portion that contacts a mating terminal
CN217306798U (zh) 电连接器
CN214542605U (zh) 简易型usb插座
JP3086642B2 (ja)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US20170170599A1 (en) Connector
CN210806110U (zh) 插头连接器的壳体构造
JP2018181555A (ja) コネクタ
CN216698809U (zh) 一种Type-C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