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93053U - 发动机防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防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93053U
CN210793053U CN201921423524.6U CN201921423524U CN210793053U CN 210793053 U CN210793053 U CN 210793053U CN 201921423524 U CN201921423524 U CN 201921423524U CN 210793053 U CN210793053 U CN 2107930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ine
plate
guard
protection
vertical ri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2352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柱
周旭
梁海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 Heavy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 Heav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Heavy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 Heav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42352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930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930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930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防护装置,包括:防护板,设于搭载发动机的车体的下方,且防护板设于发动机的一侧,防护板的两端分别向靠近发动机的方向延伸,且防护板形成非零的第一夹角,以通过防护板将车体的行进方向的障碍物导向发动机的两侧。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对障碍物进行阻拦和导向,从而降低发动机与障碍物发生碰撞受损的可能性,可有效降低车辆使用成本,且未对发动机进行遮挡,不影响车辆的正常保养和检修。

Description

发动机防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防护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发动机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汽车构造中,发动机底部是直接暴露在车体外的,在汽车行驶过程遇到障碍物极易造成拖底现象,导致发动机底部及附属件损坏,尤其在复杂地形的非公路路况行驶的汽车,如矿山车辆、工程车辆等,拖底现象较为普遍。现有技术中多通过加装发动机防护板以对发动机进行保护,但现有的发动机防护板多采用封闭结构遮挡发动机来实现防护,防护板受损变形后容易与发动机油底壳及附属件发生碰撞,防护效果差,且现有的发动机防护板还存在遮挡发动机不便于对汽车底部进行检修、容易堆积沙石或杂物不便于清理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防护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发动机防护装置,包括:防护板,设于搭载发动机的车体的下方,且防护板设于发动机的一侧,防护板的两端分别向靠近发动机的方向延伸,且防护板形成非零的第一夹角,以通过防护板将车体的行进方向的障碍物导向发动机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防护装置,通过在搭载发动机的车体的下方设有防护板,以对发动机进行防护,具体地,防护板设于发动机的一侧,且防护板的两端分别向靠近发动机的方向延伸,使防护板的两端形成非零的第一夹角,即防护板朝向发动机的一侧形成逐渐增大的开口,以通过防护板的开口结构对车体的行进方向上的障碍物进行阻拦,并进一步将障碍物导向至发动机的两侧,以免障碍物与发动机发生碰撞,从而对发动机起到防护作用,可有效降低车辆使用成本。此外,防护板设于发动机的一侧,使得发动机的下方未被遮挡,不会对车辆的底部检修操作造成影响,也不会造成防护板堆积沙石或杂物难于清理甚至对发动机造成磕碰。其中,防护板可设于发动机沿车体的长度方向的前侧或后侧,当然也可以与车体的长度方向呈一定的角度设置,还可以在不同方向同时设置多个防护板,以增强防护性能。
可选地,第一夹角的范围为30°至180°,更具体地,第一夹角的范围为60°至150°。
需要强调的是,防护板可以是两端整体向靠近发动机的方向延伸形成V形结构,也可以是防护板的两端部分向靠近发动机的方向延伸形成梯形结构,还可以是防护板整体形成类似U形结构或其他可将障碍物导向发动机两端的结构形式。
需要说明的是,发动机防护装置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小于车体的最小离地间隙(指车辆满载、静止时,除轮胎之外的最低点与支撑平面之间的距离),以防止发动机防护装置与地面接触影响车辆正常行驶;防护板的最低点低于发动机的最低点,以确保高度低于防护板的最低点的障碍物无法直接与发动机发生接触;发动机防护装置沿车体宽度方向的尺寸小于或等于车体最大宽度,防止发动机防护装置超出车体外侧与外界物体或车辆发生碰撞。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发动机防护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安装板,固定连接于防护板的顶部,安装板能够与车体的底部可拆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有能够与车体的底部可拆卸连接的安装板,且安装板固定连接于防护板的顶部,以使防护板可与车体之间形成可拆卸连接,以便于发动机防护装置的拆装;同时,安装板与防护板固定连接可以加强防护板的强度,降低防护板受到碰撞后变形受损的可能性,以增强发动机防护装置的防护性能。其中,固定连接包括但不限于焊接、铆接、螺栓连接。
进一步地,防护板远离安装板的一端向靠近发动机的方向倾斜延伸,且防护板与安装板之间形成第二夹角。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防护板远离安装板的一端向靠近发动机的方向倾斜,并使防护板与安装板之间形成第二夹角,一方面可以通过防护板的倾斜结构对障碍物进行挤压压实,使障碍物的高度降低从而减少与发动机发生碰撞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可以防止防护板上有沙石或杂物堆积,以免影响防护板的导向作用。可以理解,在一般非公路路况,尤其是矿山车辆经常行驶的路况,地面相对松软,车辆遇到石块等坚硬的障碍物时,通过防护板的倾斜结构可以将障碍物挤压至地面以下,或者遇到一些相对松软的障碍物,通过防护板的倾斜结构可以将障碍物压碎。
可选地,第二夹角的范围为0°至90°,更具体地,第二夹角的范围为45°至75°。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发动机防护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竖筋板,设于防护板朝向发动机的一侧,每个竖筋板顶端和一个侧端分别与安装板和防护板固定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防护板朝向发动机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竖筋板,以加强防护板的强度,具体地,每个竖筋板的底端与安装板固定连接,每个竖筋板的一个侧端与防护板固定连接,以在防护板受力使对防护板起到支撑作用,减少防护板变形弯曲的可能性。其中,固定连接包括但不限于焊接、铆接、螺栓连接。
进一步地,竖筋板的数量为多个,每个竖筋板与安装板垂直设置,且竖筋板与防护板垂直设置,多个竖筋板在防护板的延伸方向上对称设置,其中,竖筋板的数量小于或等于26个。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防护板朝向发动机的一侧设置多个竖筋板,且每个竖筋板均与安装板以及防护板垂直设置,以进一步增强防护板的强度。其中,通过多个竖筋板沿防护板的延伸方向上对称设置,以使防护板在与障碍物碰撞时,受力更加均匀。通过限定竖筋板的数量小于或等于26个,以免竖筋板的数量过多增大发动机防护装置的整体重量,同时可降低加工复杂性,降低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防护板包括: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第一导向板朝向车体内侧的一端与第二导向板朝向车体内侧的一端相抵,第一导向部与第二导向板之间形成第一夹角。
在该技术方案中,防护板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通过第一导向板朝向车体内侧的一端与第二导向板朝向车体内侧的一体相抵,以使防护板在延伸方向上不存在开口,以防止障碍物从开口处通过并与发动机底部发生碰撞;通过第一导向板与第二导向板之间形成第一夹角,从而使防护板整体形成V形结构且V形结构的开口侧朝向发动机,以通过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拦截行进方向上的障碍物,并将障碍物导向至发动机的两侧,减少障碍物与发动机发生碰撞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第一导向板与第二导向部固定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导向板与第二导向板固定连接,以在防护板上任一位置与障碍物发生碰撞时,所受到的力均可由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共同承担,可进一步提高防护板的整体强度,降低第一导向板或第二导向板受力变形的可能性。其中,固定连接包括但不限于焊接、铆接、螺栓连接。
进一步地,发动机防护装置还包括:横筋板,设于防护板朝向发动机的一侧,并分别与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固定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防护板朝向发动机的一侧设有分别与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固定连接的横筋板,以进一步加强第一导向板与第二导向板之间的连接强度,减少防护板因受力导致第一夹角的角度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可以理解,在第一导向板或第二导向板因碰撞受力发生变形时,容易造成第一导向板或第二导向板朝向发动机方向的倾斜角度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第二夹角变小,从而造成防护板的防护范围和导向范围缩小。其中,固定连接包括但不限于焊接、铆接、螺栓连接。
更进一步地,横筋板朝向防护板的一端的形状与第一夹角相适配。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有横筋板,以增强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的强度;通过横筋板朝向防护板的一端的形状与第一夹角相适配,即横筋板朝向防护板的一端也形成与防护板相适配的V形结构,通过增大横筋板与防护板之间的连接面积,以在防护板受到碰撞时受力传导更加均匀,从而提高发动机防护装置的整体强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防护板的数量为两个,分别沿车体的行进方向设于发动机的前侧和后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沿车体的行进方向在发送机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有一个防护板,以在车辆前进或倒车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均可通过发动机防护装置对障碍物进行阻拦和导向,从而扩大了防护范围,进一步降低了发动机与障碍物发生碰撞而受损的可能性,有利于降低使用成本,方便车辆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发动机防护装置中的防护板的数量不仅限于一个或两个,还可以是多个,在发动机不同方向的侧方设置多个防护板,例如发动机的左侧和右侧,可进一步扩大防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发动机防护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发动机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发动机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发动机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的左视图。
其中,图1至图5中附图标记与部件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1发动机防护装置,11防护板,111第一导向板,112第二导向板,12安装板,121安装孔,13竖筋板,14横筋板,2车体,3发动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发动机防护装置。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发动机防护装置1,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防护板11,通过将防护板11设于车体2的下方且位于车体2的发动机3的一侧,可对路面的障碍物进行阻拦和导向,防止障碍物与发动机3的底部或附属件发生碰撞,降低发动机3受损的可能性。具体地,防护板11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朝向同一方向延伸,且防护板11的两端之间形成非零的第一夹角a,并使防护板11整体形成朝向一侧的开口结构;防护板11沿车体2的长度方向设于发动机3的前侧,并沿车体2的宽度方向延伸,防护板11的开口侧朝向发动机3的方向,从而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通过防护板11对行进路线上的障碍物进行阻拦,并通过防护板11的两端形成非零的第一夹角a的结构将障碍物导向至发动机3的两侧,从而实现防止障碍物与发动机3发生碰撞。其中,防护板11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小于车体2的最小离地间隙(指车辆满载、静止时,除轮胎之外的最低点与支撑平面之间的距离),防护板11的最低点低于发动机3的最低点,防护板11沿车体2宽度方向的尺寸小于或等于车体2最大宽度。可选地,第一夹角的范围为30°至180°,更具体地,第一夹角的范围为60°至150°。
需要强调的是,防护板11可以是两端整体向靠近发动机3的方向延伸形成V形结构,也可以是防护板11的两端部分向靠近发动机3的方向延伸形成梯形结构,还可以是防护板11整体形成类似U形结构或其他可将障碍物导向发动机3两端的结构形式。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发动机防护装置1还包括设于防护板11顶部的安装板12,安装板12上设有多个安装孔121,并通过螺栓连接至车体2的底部;防护板11与安装板12垂直设置并通过焊接固定,从而通过安装板12使防护板11与车体2之间形成可拆卸连接,以便于发动机防护装置1的安装。
进一步地,发动机防护装置1还包括设于防护板11朝向发动机3的一侧的多个竖筋板13,多个竖筋板13沿防护板1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用于增强防护板11与安装板12之间的连接强度,具体地,每个竖筋板13的顶端与安装板12焊接固定,每个竖筋板13朝向防护板11的一个侧端与防护板11焊接固定,从而形成对防护板11的支撑。
进一步地,每个竖筋板13均与安装板12垂直设置,且每个竖筋板13均与防护板11垂直设置。
进一步地,竖筋板13的数量不超过26个,且多个竖筋板13在防护板11的延伸方向上对称设置,即多个竖筋板13在防护板11的延伸方向上左右对称设置。
实施例三
如图2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发动机防护装置1还包括设于防护板11顶部的安装板12,安装板12上设有多个安装孔121,并通过螺栓连接至车体2的底部;防护板11与安装板12通过焊接固定,从而通过安装板12使防护板11与车体2之间形成可拆卸连接,以便于发动机防护装置1的安装。其中,防护板11的顶部至底部逐渐向靠近发动机3的方向倾斜延伸,且防护板11与安装板12之间形成非零的第二夹角b,以通过防护板11的倾斜结构对障碍物施加向下的力,以对障碍物进行压实,进一步降低障碍物与发送机发生碰撞的可能性。可选地,第二夹角的范围为0°至90°,更具体地,第二夹角的范围为45°至75°。
进一步地,发动机防护装置1还包括设于防护板11朝向发动机3的一侧的多个竖筋板13,多个竖筋板13沿防护板1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用于增强防护板11与安装板12之间的连接强度,具体地,每个竖筋板13的顶端与安装板12焊接固定,每个竖筋板13朝向防护板11的一个侧端与防护板11焊接固定,从而形成对防护板11的支撑。
进一步地,每个竖筋板13均与安装板12垂直设置,且每个竖筋板13均与防护板11垂直设置。
进一步地,竖筋板13的数量不超过26个,且多个竖筋板13在防护板11的延伸方向上对称设置,即多个竖筋板13在防护板11的延伸方向上左右对称设置。
实施例四
如图3所示,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防护板11具体包括第一导向板111和第二导向板112,第一导向板111和第二导向板112沿安装板12的延伸方向斜向设置,且第一导向板111和第二导向板112之间形成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夹角a,具体地,第一导向板111朝向车体2内侧的一端与第二导向板112朝向车体2内侧的一端相抵,第一导向板111的朝向车体2内侧的一端至朝向车体2外侧的一端逐渐向靠近发动机3的方向延伸,同样地,第二导向板112的朝向车体2内侧的一端至朝向车体2外侧的一端逐渐向靠近发动机3的方向延伸,从而使防护板11整体形成开口朝向发动机3方向的V形结构,V形结构的尖角部分朝向车辆的行进方向,用于将障碍物推向尖角部分的两侧,再通过第一导向板111和第二导向板112将障碍物导向至发动机3两侧。
进一步地,第一导向板111和第二导向板112沿车体2的宽度方向左右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导向板111与第二导向板112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导向板111朝向车体2内侧的一端与第二导向板112朝向车体2的内侧的一端焊接固定。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在防护板11朝向发动机3的一侧还设有横筋板14,横筋板14,横筋板14相邻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向板111和第二导向板112焊接固定。
进一步地,横筋板14形成与第一导向板111和第二导向板112的结构相适配的V形结构。
进一步地,横筋板14的数量为多个。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V形结构的防护板11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的实现形式,本实用新型中的发动机防护装置1并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形式,本实用新型中的发动机防护装置1也可以是梯形结构、U形结构或者其他可将障碍物导向至发动机3两侧的结构形式。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发动机防护装置1,如图1和图2所示,设于搭载车体2的下方,且位于发动机3沿车体2长度方向的前侧,发动机防护装置1包括防护板11、安装板12、横筋板14和多个竖筋板13。其中,如图3所示,安装板12沿车体2的宽度方向设置,安装板12上设有多个安装孔121,用于与车体2的底部螺栓连接。防护板11包括第一导向板111和第二导向板112,第一导向板111与第二导向板112分别与安装板12斜向设置,且第一导向板111和第二导向板112左右对称,第一导向板111朝向车体2内侧的一端与第二导向板112朝向车体2内侧的一端焊接固定,第一导向板111与第二导向板112之间形成第一夹角a,使防护板11整体形成V形结构,且V形结构的开口朝向发动机3的方向。如图5所示,第一导向板111和第二导向板112均与安装板12之间形成第二夹角b,且第二夹角b的开口朝向发动机3的方向,即第一导向板111的顶部至底部逐渐向车体2长度方向的后方倾斜,同样地,第二导向板112的顶部至底部也逐渐向车体2长度方向的后方倾斜。可选地,第一夹角的范围为30°至180°,第二夹角的范围为0°至90°,更具体地,第一夹角的范围为60°至150°,第二夹角的范围为45°至75°。
如图4所示,竖筋板13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竖筋板13设于第一导向板111靠近发动机3的一侧,该两个竖筋板13均与安装板12垂直设置且顶端均与安装板12焊接固定,同时该两个竖筋板13均与第一导向板111垂直设置且靠近第一导向板111的一端均与第一导向板111焊接固定;另外两个竖筋板13设于第二导向板112靠近发动机3的一侧,该两个竖筋板13均与安装板12垂直设置且顶端均与安装板12焊接固定,同时该两个竖筋板13均与第二导向板112垂直设置且靠近第二导向板112的一端均与第二导向板112焊接固定;设于第一导向板111一侧的两个竖筋板13与设于第二导向板112一侧的两个竖筋板13对称设置。
如图4所示,横筋板14设于第一导向板111和第二导向板112的连接处,且位于靠近发动机3的一侧,横筋板14的形状为与第一导向板111和第二导向板112的结构相适配的V形结构,且相邻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向板111和第二导向板112固定连接,横筋板14与安装板12平行设置。
此外,发动机防护装置1沿竖直方向上的尺寸小于车体2的最小离地间隙(指车辆满载、静止时,除轮胎之外的最低点与支撑平面之间的距离),防护板11的最低点低于发动机3的最低点,发动机防护装置1沿车体2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小于或等于车体2的最大宽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V形结构的防护板11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的实现形式,本实用新型中的发动机防护装置1并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形式,本实用新型中的发动机防护装置1也可以是梯形结构、U形结构或者其他可将障碍物导向至发动机3两侧的结构形式。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中的发动机防护装置1,包括两个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防护板11,两个防护板11均设于搭载发动机3的车体2下方,且分别沿车体2的长度方向设于发动机3的前侧和后侧,两个防护板11的开口侧均朝向发动机3的方向,以分别在车辆前进或倒车过程中对障碍物进行阻拦和导向,从而扩大了发动机防护装置1的防护范围和导向范围,进一步降低了障碍物与发动机3发生碰撞的可能性。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防护板形成朝向发动机的第一夹角的结构,可对障碍物进行阻拦和导向,从而降低发动机与障碍物发生碰撞受损的可能性,可有效降低车辆使用成本,且未对发动机进行遮挡,不影响车辆的正常保养和检修。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防护板,设于搭载所述发动机的车体的下方,且所述防护板设于所述发动机的一侧,所述防护板的两端分别向靠近所述发动机的方向延伸,且所述防护板形成非零的第一夹角,以通过所述防护板将所述车体的行进方向的障碍物导向所述发动机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安装板,固定连接于所述防护板的顶部,所述安装板能够与所述车体的底部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护板远离所述安装板的一端向靠近所述发动机的方向倾斜,且所述防护板与所述安装板之间形成第二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个竖筋板,设于所述防护板朝向所述发动机的一侧,每个所述竖筋板顶端和一个侧端分别与所述安装板和所述防护板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竖筋板的数量为多个,每个所述竖筋板与所述安装板垂直设置,且所述竖筋板与所述防护板垂直设置,多个所述竖筋板在所述防护板的延伸方向上对称设置,
其中,所述竖筋板的数量小于或等于26个。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板包括:
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所述第一导向板朝向所述车体内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向板朝向所述车体内侧的一端相抵,所述第一导向板与所述第二导向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夹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向板与所述第二导向部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横筋板,设于所述防护板朝向所述发动机的一侧,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导向板和所述第二导向板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筋板朝向所述防护板的一端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夹角相适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动机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护板的数量为两个,分别沿所述车体的行进方向设于所述发动机的前侧和后侧。
CN201921423524.6U 2019-08-29 2019-08-29 发动机防护装置 Active CN2107930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23524.6U CN210793053U (zh) 2019-08-29 2019-08-29 发动机防护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23524.6U CN210793053U (zh) 2019-08-29 2019-08-29 发动机防护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93053U true CN210793053U (zh) 2020-06-19

Family

ID=71243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23524.6U Active CN210793053U (zh) 2019-08-29 2019-08-29 发动机防护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9305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16262A (zh) * 2020-11-16 2022-05-20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底部电池防护系统及使用该系统的车辆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16262A (zh) * 2020-11-16 2022-05-20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底部电池防护系统及使用该系统的车辆
CN114516262B (zh) * 2020-11-16 2023-08-01 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底部电池防护系统及使用该系统的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15830B2 (ja) 車両用衝撃低減前部バンパ装置
KR101826540B1 (ko) 차량용 충격흡수장치
CN111038591B (zh) 新能源汽车底盘碰撞结构
CA2417132C (en) Vehicle wheel shield for air control
CN210793053U (zh) 发动机防护装置
US4291911A (en) Air dam apparatus for a motor vehicle
CN210257974U (zh) 一种用于预防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磕碰的装置
CN103124650A (zh) 工程车辆的轮式行驶体
CN102910139B (zh) 保护行人小腿的汽车防撞装置
JP2019069755A (ja) アンダーカバー補強部材を含むアンダーカバー組立体
CN112440894A (zh) 发动机防护装置
CN204895358U (zh) 汽车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CN202225922U (zh) 一种发动机罩锁扣固定板加强板
CN213008514U (zh) 一种摩托车保险杠
CN220905094U (zh) 汽车底盘
CN217532789U (zh) 一种重型商用车用前部保护装置总成
CN213167956U (zh) 一种汽车收缩保险杠
CN111252023B (zh) 一种车辆后防护装置及其装配方法
CN202413695U (zh) 保护行人小腿的汽车防撞装置
CN114516262B (zh) 一种车辆底部电池防护系统及使用该系统的车辆
CN220947908U (zh) 一种汽车保险杠防护总成及卡车
CN210027598U (zh) 车辆底盘与车辆
CN220948235U (zh) 一种应用于轻型矿车货厢顶棚两侧的防护装置
CN220742953U (zh) 一种汽车前护杠及其应用的汽车
CN217994591U (zh) 一种作业车用防飞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