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34039U - 一种底护板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底护板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34039U
CN210734039U CN201921863113.9U CN201921863113U CN210734039U CN 210734039 U CN210734039 U CN 210734039U CN 201921863113 U CN201921863113 U CN 201921863113U CN 210734039 U CN210734039 U CN 2107340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ard plate
plate
vehicle
fender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6311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秦霞
徐达
荆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Group ORV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C Group ORV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C Group ORV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C Group ORV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6311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340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340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340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底护板及车辆,底护板包括:第一护板,第一护板沿车辆的传动轴的轴向延伸形成;与第一护板连接的第二护板,第二护板与第一护板呈夹角设置,夹角大于90°且小于180°;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第二护板的宽度大于第一护板的宽度,其中:第二护板包括第一护板主体、第一侧翼板和第二侧翼板,第一护板主体盖设于车辆的发动机,且第一护板主体上开设有通风孔;以及,第一护板主体的第一侧与第一护板连接,第二护板远离第一护板的第二侧固定于车辆的底盘;第一侧翼板和第二侧翼板分别连接于第一护板主体的第三侧和第四侧,第三侧和第四侧分别连接第一侧和第二侧,从而可以提升底护板的散热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底护板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设计技术领域,尤其设计一种底护板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装配技术发展,轿车、高底盘越野车以及商务车等车辆已变得越来越普及,车辆已成为人们日常出行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底护板作为车辆的重要部件,主要用于防止车辆行驶过程中轮胎碾压后卷起的沙石硬物敲击发动机,以及凹凸不平的路面对发动机造成撞击而造成发动机的损坏。但是,目前车辆的底护板普遍存在散热性能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底护板及车辆,以解决目前车辆的底护板普遍存在散热性能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底护板,应用于车辆,包括:
第一护板,所述第一护板沿所述车辆的传动轴的轴向延伸形成;
与所述第一护板连接的第二护板,所述第二护板与所述第一护板呈夹角设置,所述夹角大于90°且小于180°;在垂直于所述轴向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护板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护板的宽度,其中:
所述第二护板包括第一护板主体、第一侧翼板和第二侧翼板,所述第一护板主体盖设于所述车辆的发动机,且所述第一护板主体上开设有通风孔;以及,所述第一护板主体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护板连接,所述第二护板远离所述第一护板的第二侧固定于所述车辆的底盘;
所述第一侧翼板和所述第二侧翼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护板主体的第三侧和第四侧,所述第三侧和所述第四侧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
可选的,所述第一护板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护板主体和第二连接板,其中:
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护板主体的第一侧连接;
所述第二护板主体的第一侧与所述车辆的底盘连接,且所述第二护板主体远离所述第一侧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部分或者全部重叠并连接。
可选的,在垂直于所述轴向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护板主体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护板主体的宽度。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凸起,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开设有凹槽,且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所述凸起和所述凹槽配合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二护板主体上设置有加强筋。
可选的,所述第一侧翼板和所述第二侧翼板上均开设有凹槽,且所述凹槽的延伸方向为所述第一护板主体的第一侧朝向所述第一护板主体的第二侧的方向。
可选的,所述通风孔与所述车辆的发动机正对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侧翼板和所述第二侧翼板远离所述第一护板主体的一侧均设置有翻边,所述翻边朝向靠近所述车辆底盘的方向延伸形成。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底护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底护板包括:第一护板,第一护板沿车辆的传动轴的轴向延伸形成;与第一护板连接的第二护板,第二护板与第一护板呈夹角设置,夹角大于90°且小于180°;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第二护板的宽度大于第一护板的宽度,其中:第二护板包括第一护板主体、第一侧翼板和第二侧翼板,第一护板主体盖设于车辆的发动机,且第一护板主体上开设有通风孔;以及,第一护板主体的第一侧与第一护板连接,第二护板远离第一护板的第二侧固定于车辆的底盘;第一侧翼板和第二侧翼板分别连接于第一护板主体的第三侧和第四侧,第三侧和第四侧分别连接第一侧和第二侧,从而可以提升底护板的散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护板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护板的部分示意图之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护板的部分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同时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底护板,应用于车辆,如图1所示,底护板包括:
第一护板10,所述第一护板10沿所述车辆的传动轴的轴向延伸形成;
与所述第一护板10连接的第二护板20,所述第二护板20与所述第一护板10呈夹角(即α)设置,所述夹角大于90°且小于180°;在垂直于所述轴向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护板20的宽度(即d2)大于所述第一护板10的宽度(即d1),其中:
所述第二护板20包括第一护板主体2121、第一侧翼板22和第二侧翼板23,所述第一护板主体21盖设于所述车辆的发动机,且所述第一护板主体21上开设有通风孔210;以及,所述第一护板主体21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护板10连接,所述第二护板20远离所述第一护板10的第二侧固定于所述车辆的底盘;
所述第一侧翼板22和所述第二侧翼板23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护板主体21的第三侧和第四侧,所述第三侧和所述第四侧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
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护板10与第二护板20呈夹角设置,且夹角大于90°且小于180°,即第二护板20相对于第一护板10倾斜设置,而第二护板20的第一护板主体21盖设于车辆的发动机,从而可以增加底护板与发动机之间的间隙,从而便于车辆的发动机的热量的散发,提升底护板的散热性能。
其中,上述第一护板10与第二护板20之间的夹角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夹角的取值范围可以是10°至30°,使得第一护板10和第二护板20的夹角合适,从而可以降低底护板的高度,使得车辆的离地间隙增加,提升车辆的通过性。
另外,在垂直于车辆的传动轴的轴向的方向上,第二护板20的宽度大于第一护板10的宽度,使得底护板并不是完全覆盖车辆的底盘,从而可以增加底护板的透气性,进而提升底护板的散热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护板10的宽度和第二护板20的宽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仅需要满足车辆的底盘的防护性能要求,且第二护板20的宽度大于第一护板10的宽度,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二护板20包括第一护板主体21、第一侧翼板22和第二侧翼板23,所述第一护板主体21盖设于所述车辆的发动机,从而通过设置第一侧翼板22和第二侧翼板23,可以增加对车辆的发动机的保护能力,降低发动机受损的可能性。
其中,上述第一侧翼板22和第二侧翼板23分别设置于第一护板主体21的第三侧和第四侧,即第一侧翼板22和第二侧翼板23分别由第一护板主体21的两侧延伸形成,这里,第一侧翼板22和第二侧翼板23可以与第一护板主体21处于同一平面,或者,第一侧翼板22和第二侧翼板23也可以分别与第一护板主体21呈一定夹角设置。
另外,上述第一侧翼板22和上述第二侧翼板23上也可以设置有一定数量的通孔,从而可以提升第二护板20的透气性,有利于发动机热量的散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翼板22和所述第二侧翼板23上均开设有凹槽,且所述凹槽的延伸方向为所述第一护板主体21的第一侧朝向所述第一护板主体21的第二侧的方向。这样,通过凹槽可以将发动机的热量排出,进而提升底护板的散热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侧翼板22和上述第二侧翼板23的形状以及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另外,上述第一侧翼板22和第二侧翼板23与第一护板主体21连接,可以通过焊接或者螺栓连接,或者,上述第一侧翼板22、第二侧翼板23和第一护板主体21一体成型设置,从而可以增加底护板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护板主体21开设有通风孔,从而可以提升底护板的散热性能。
这里,上述通风孔可以是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孔,且在通风孔包括多个通风孔的情况下,上述多个孔可以是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排列,当然也可以是随机分布;另外,上述通风孔的形状以及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例如,上述第一护板主体21上可以设置密集分布的大量矩形孔,且矩形孔为狭长型孔,如矩形孔的宽度的取值范围为1至5毫米,矩形孔的长度的取值范围为1至5厘米等,从而不仅可以提升底护板的散热性能,还能够提升底护板对发动机的保护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通风孔与所述车辆的发动机正对设置。由于通风孔与车辆的发动机正对设置,从而可以加速发动机热量的散发,进一步提升底护板的散热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二护板20除设置有上述第一护板主体21、第一侧翼板22和第二侧翼板23之外,还可以设置有其他结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翼板22和所述第二侧翼板23远离所述第一护板主体21的一侧均设置有翻边24,所述翻边24朝向靠近所述车辆底盘的方向延伸形成,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底护板的保护性能。
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护板10沿车辆的传动轴的轴向延伸形成,且在垂直于所述轴向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护板10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护板20的宽度。其中,上述第一护板10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护板10包括第一连接板11、第二护板主体12和第二连接板13,其中:
第一连接板11与所述第一护板主体21的第一侧连接;
所述第二护板主体12的第一侧与所述车辆的底盘连接,且所述第二护板主体12远离所述第一侧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二连接板13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板13与所述第一连接板11部分或者全部重叠并连接。
这里,上述第二护板主体12通过第一连接板11和第二连接板13实现与第一护板主体21连接,且第二连接板13与第一连接板11部分或者全部重叠并连接,从而可以提升底护板的牢固可靠性。
其中,上述第二连接板13与第一连接板11连接,可以是焊接或者通过螺栓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板11上设置有凸起111,所述第二连接板13上开设有凹槽(未示出),且所述第一连接板11和所述第二连接板13通过所述凸起111和所述凹槽配合连接。
这里,通过凸起111与凹槽的配合,可以实现限制第一连接板11与第二连接板13之间发生侧移,提升第一连接板11和第二连接板13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且便于安装。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板11和所述第二连接板13通过所述凸起111和所述凹槽配合连接,可以是通过螺栓同时穿过凸起111和凹槽,实现第一连接板11和第二连接板13的连接,当然,也可以是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另外,在垂直于所述轴向的方向上,上述第一连接板11、第二护板主体12和第二连接板13的宽度可以是相同。
或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垂直于所述轴向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护板主体12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护板主体12的宽度,例如,可以是第二护板主体12的两侧也突出设置有侧翼板,从而不仅可以提升底护板的散热性能,还可以保证底护板对车辆底盘的保护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所述第二护板主体12上设置有加强筋121,从而通过加强筋121可以提升第二护板主体12的受力强度,提升底护板的牢固可靠性。当然,底护板的其他部分如第一护板主体21,也可以设置加强筋,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二护板20、第一连接板11、第二护板主体12和第二连接板13之间连接,可以是通过焊接或者螺栓连接等方式实现,或者也可以是至少两个部件之间一体成型设置,例如,第一连接板11可以是与第二护板20的第一护板主体21一体成型设置,且第二护板主体12与第二连接板13一体成型设置,且第一连接板11和第二连接板13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从而可以增加底护板的牢固可靠性,且便于安装底护板。
另外,第一护板主体21和第二护板主体12可以分别与车辆的底盘连接,具体的,可以是第一护板主体21靠近其第二侧设置有凸起111,以及第二护板主体12靠近其第一侧设置有凸起111,且第一护板主体21和第二护板主体12通过其凸起111与车辆底盘连接,等等。
本实施方式中,底护板包括:第一护板,第一护板沿车辆的传动轴的轴向延伸形成;与第一护板连接的第二护板,第二护板与第一护板呈夹角设置,夹角大于90°且小于180°;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第二护板的宽度大于第一护板的宽度,其中:第二护板包括第一护板主体、第一侧翼板和第二侧翼板,第一护板主体盖设于车辆的发动机,且第一护板主体上开设有通风孔;以及,第一护板主体的第一侧与第一护板连接,第二护板远离第一护板的第二侧固定于车辆的底盘;第一侧翼板和第二侧翼板分别连接于第一护板主体的第三侧和第四侧,第三侧和第四侧分别连接第一侧和第二侧,从而可以提升底护板的散热性能。
基于上述底护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底护板。
由于车辆本体的结构是现有技术,底护板的结构在上述实施例中已进行详细说明,因此,本实施例中对于具体的汽车的结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底护板,应用于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护板,所述第一护板沿所述车辆的传动轴的轴向延伸形成;
与所述第一护板连接的第二护板,所述第二护板与所述第一护板呈夹角设置,所述夹角大于90°且小于180°;在垂直于所述轴向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护板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护板的宽度,其中:
所述第二护板包括第一护板主体、第一侧翼板和第二侧翼板,所述第一护板主体盖设于所述车辆的发动机,且所述第一护板主体上开设有通风孔;以及,所述第一护板主体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护板连接,所述第二护板远离所述第一护板的第二侧固定于所述车辆的底盘;
所述第一侧翼板和所述第二侧翼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护板主体的第三侧和第四侧,所述第三侧和所述第四侧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板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护板主体和第二连接板,其中:
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护板主体的第一侧连接;
所述第二护板主体的第一侧与所述车辆的底盘连接,且所述第二护板主体远离所述第一侧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部分或者全部重叠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轴向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护板主体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护板主体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凸起,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开设有凹槽,且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所述凸起和所述凹槽配合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护板主体上设置有加强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翼板和所述第二侧翼板上均开设有凹槽,且所述凹槽的延伸方向为所述第一护板主体的第一侧朝向所述第一护板主体的第二侧的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孔与所述车辆的发动机正对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翼板和所述第二侧翼板远离所述第一护板主体的一侧均设置有翻边,所述翻边朝向靠近所述车辆底盘的方向延伸形成。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底护板。
CN201921863113.9U 2019-10-31 2019-10-31 一种底护板及车辆 Active CN2107340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63113.9U CN210734039U (zh) 2019-10-31 2019-10-31 一种底护板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63113.9U CN210734039U (zh) 2019-10-31 2019-10-31 一种底护板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34039U true CN210734039U (zh) 2020-06-12

Family

ID=709902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63113.9U Active CN210734039U (zh) 2019-10-31 2019-10-31 一种底护板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3403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92746A (zh) * 2020-09-22 2020-12-18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及具有其的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92746A (zh) * 2020-09-22 2020-12-18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下护板及具有其的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119744A (en)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s including protrusions
US20190291785A1 (en) Floor undercover and electric vehicle equipped with the floor undercover
EP3006231B1 (en) Pneumatic radial tire for agricultural vehicle
CN210734039U (zh) 一种底护板及车辆
US10377432B2 (en) Vehicle lower section structure
US9370972B2 (en) Tire having circumferential groove formed with one intra-groove
EP1798135B1 (en) Wheelhouse assembly
CN210437257U (zh) 一种转向节
JP3153662B2 (ja) 重荷重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CN205524507U (zh) 汽车底盘防护板及汽车
WO2016209974A1 (en) 3-piece day cab roof fairing
JP4040750B2 (ja)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CN217145617U (zh) 顶棚天窗组件和车辆
CN210941363U (zh) 一种电池包后防护结构
CN215451661U (zh)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罩
JP3309016B2 (ja)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CN202896473U (zh) 载货汽车动力总成隔声罩
CN213566139U (zh) 一种易于散热的车身冷凝器覆盖板
CN217533019U (zh) 一种车辆
CN213921266U (zh) 一种快装式导风罩壳体
CN217672908U (zh) 尾翼结构以及车辆
CN216101379U (zh) 轮胎防滑罩、车轮组件及汽车
CN210092174U (zh) 动力电池防护结构及车辆
CN212047205U (zh) 一种汽车底盘全覆盖防护板
CN211117296U (zh) 一种电动车新型防滑装配减震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