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32313U - 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 - Google Patents

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32313U
CN210732313U CN201921359680.0U CN201921359680U CN210732313U CN 210732313 U CN210732313 U CN 210732313U CN 201921359680 U CN201921359680 U CN 201921359680U CN 210732313 U CN210732313 U CN 2107323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handle
assembly fixture
hidden handle
hidd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5968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玥
汤占利
段兴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35968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323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323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323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所述装配工装包括:工装本体,所述工装本体的第一侧具有用于与车门外板贴合的面差调整面,且设有适于贯穿所述车门外板的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用于安装隐藏把手。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能够使隐藏把手在安装于车身后,隐藏把手与车门外板具有较小的间隙差和面差,且装配工装操作更加简单,装配效率更高。

Description

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隐藏把手安装固定在车门内部钣金上,且隐藏把手与车门外板不发生机械连接,因此在将隐藏把手安装后,其与车门外板之间容易产生较大的间隙和面差,且现有的装配方式操作复杂、效率较低,还会出现隐藏把手和车门外板一致性较差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所述装配工装的装配效率更高,利于减小隐藏把手安装后的间隙差和面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包括:工装本体,所述工装本体的第一侧具有用于与车门外板贴合的面差调整面,且设有适于贯穿所述车门外板的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用于安装隐藏把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能够使隐藏把手在安装于车身后,隐藏把手与车门外板具有较小的间隙差和面差,且装配工装操作更加简单,装配效率更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所述安装结构与所述工装本体限定出朝背离所述工装本体的方向敞开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用于容纳所述隐藏把手,且所述安装腔的底壁适于与所述隐藏把手的外侧面贴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所述安装结构包括环形翻边,所述环形翻边与所述工装本体限定出所述安装腔,所述环形翻边与所述面差调整面垂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所述环形翻边的背离所述工装本体的一端内侧设有导向面,所述导向面呈敞口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所述环形翻边包括首尾依次相连的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和第四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三段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段和所述第四段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段、所述第二段、所述第三段和所述第四段中任意相邻两段通过弧形过渡段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三段背离彼此的侧面均设有第一间隙调整面,所述第二段和所述第四段背离彼此的侧面均设有第二间隙调整面,所述第一间隙调整面和所述第二间隙调整面均适于与所述车门外板的孔内周壁贴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所述第一段的厚度与所述第三段的厚度相等,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四段的厚度相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所述第一段到所述环形翻边轴线的距离与所述第三段到所述环形翻边的轴线的距离相等,所述第二段到所述环形翻边轴线的距离与所述第四段到所述环形翻边的轴线的距离相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所述环形翻边沿周向各个位置的厚度均匀。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所述工装本体的第二侧设有调节把手,所述调节把手用于操作人员握持。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设有隐藏把手的车门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沿A-A处的截面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的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的截面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与车门外板配合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隐藏把手与车门外板配合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隐藏把手与车门外板配合完成后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装配工装100,
工装本体10,面差调整面11,
导向面21,第一段22,第二段23,第三段24,第四段25,弧形过渡段26,第一间隙调整面27,
安装腔30,调节把手40,
隐藏把手200,车门外板300,安装孔3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无特殊的说明,本申请中的前后方向为车辆的纵向,即X向;左右方向为车辆的横向,即Y向;上下方向为车辆的竖向,即Z向。
下面参考图1-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100包括:工装本体10。
如图1-图8所示,工装本体10的第一侧具有面差调整面11,面差调整面11用于与车门外板300贴合,使装配工装100通过面差调整面11与车门外板300更加贴合,且工装本体10的第一侧设有安装结构,安装结构适于贯穿车门外板300,且安装结构用于安装隐藏把手200,隐藏把手200与安装结构连接,以使隐藏把手200与车门外板300的连接定位更加明确。如图1和图2所示,车门外板300具有沿其厚度方向贯通的安装孔301,安装结构适于伸至安装孔301内。
在具体安装隐藏把手200时,先将工装本体10与车门外板300装配,以使安装结构伸至安装孔301,且面差调整面11与车门外板300的外表面贴合,以使面差调整面11与车门外板300的外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内,在将隐藏把手200与安装结构相连,以使隐藏把手200能够准确地定位在安装孔301的正中间位置,且隐藏把手200的外侧面与车门外板300的外表面保持在同一平面内,实现隐藏把手200的安装,且利于减小间隙差和面差,提高隐藏把手200的装配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100,能够使隐藏把手200在安装于车身后,隐藏把手200与车门外板300具有较小的间隙差和面差,且装配工装100操作更加简单,装配效率更高。
如图4所示,安装结构与工装本体10限定出安装腔30,安装腔30朝背离工装本体10的方向敞开,安装腔30用于容纳隐藏把手200,隐藏把手200伸入到安装腔30内以与工装本体10实现定位,进而使隐藏把手200与车门外板300的安装孔301正对,且安装腔30的底壁适于与隐藏把手200的外侧面贴合,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面差调整面11和安装腔30的底壁处于同一平面内。
这样,在将隐藏把手200通过装配工装100与车门外板300完成装配后,面差调整面11、隐藏把手200的外侧面和车门外板300的外表面均位于同一平面内。由此,可减小隐藏把手200的外侧面与车门外板300的外表面之间的面差,使得车辆的外部结构保持规整。
如图4所示,安装结构包括环形翻边,环形翻边与工装本体10连接,环形翻边的自由端朝背离工装本体10的方向延伸,环形翻边与工装本体10限定出安装腔30,且在将装配工装100与车门外板300装配时,环形翻边伸至安装孔301内以与车门外板300进行定位,进而使隐藏把手200伸至安装腔30内以与环形翻边完成装配,且在装配完成后,隐藏把手200和车门外板300的相对位置固定。
环形翻边与面差调整面11垂直,安装腔30的敞开方向与隐藏把手200的装配方向平行,即可使得隐藏把手200快速地安装至安装腔30内,同时使得隐藏把手200在安装至安装腔30内后,隐藏把手200的外侧面正好与安装腔30的底壁贴合,使环形翻边对隐藏把手200的定位更加精确,提高装配效率。
如图5所示,环形翻边的背离工装本体10的一端内侧设有导向面21,导向面21呈敞口状。
可以理解的是,在隐藏把手200与车门外板300装配过程中,环形翻边贯穿车门外板300的安装孔301,通过敞口状的导向面21,使隐藏把手200沿着导向面21伸入安装腔30,进而使隐藏把手200与车门外板300的连接更加方便,提高隐藏把手200的装配效率。
如图4所示,环形翻边包括首尾依次相连的第一段22、第二段23、第三段24和第四段25,第一段22与第三段24相对设置,第一段22和第三段24用于消除隐藏把手200沿上下方向的间隙差,第二段23和第四段25相对设置,第二段23和第四段25用于消除隐藏把手200沿前后方向的间隙差。这样,可利于减小隐藏把手200与车门外板300沿各个方向的装配间隙差,提高隐藏把手200定位的准确性。
且第一段22、第二段23、第三段24和第四段25中任意相邻两段通过弧形过渡段26相连,从而形成环形翻边,以消除环形翻边的多段连接处的应力,提高了装配工装100的结构强度,防止环形翻边受力过大致严重变形。
如图5所示,第一段22和第三段24背离彼此的侧面均设有第一间隙调整面27,第一间隙调整面27适于与车门外板300的孔内周壁贴合。如图5所示,第一段22的上表面设有第一间隙调整面27,第三段24的下表面设有第一间隙调整面27,在将环形翻边安装至安装孔301内时,第一段22的第一间隙调整面27与安装孔301的上内壁面贴合,第三段24的第一间隙调整面27与安装孔301的下内壁面贴合。这样,可实现环形翻边在安装孔301内沿上下方向的定位。
第二段23和第四段25背离彼此的侧面均设有第二间隙调整面,第二间隙调整面均适于与车门外板300的孔内周壁贴合。第二段23的前表面设有第二间隙调整面,第四段25的后表面设有第二间隙调整面。在将环形翻边安装至安装孔301内时,第二段23的第二间隙调整面与安装孔301的上内壁面贴合,第四段25的第二间隙调整面与安装孔301的下内壁面贴合,这样,可实现环形翻边在安装孔301内沿前后方向的定位。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段22的厚度与第三段24的厚度相等,使得隐藏把手200在安装于环形翻边的安装腔30内后,隐藏把手200与安装孔301的上内壁面、下内壁面之间的间隙相同,即使得隐藏把手200沿上下方向的间隙相同,减小隐藏把手200上下两侧的间隙差,提高了隐藏把手200沿上下方向定位的准确性。
第二段23与第四段25的厚度相等,使得隐藏把手200在安装于环形翻边的安装腔30内后,隐藏把手200与安装孔301的前内壁面、后内壁面之间的间隙相同,减小隐藏把手200前后两侧的间隙差,即使得隐藏把手200沿前后方向的间隙相同,提高了隐藏把手200沿前后方向定位的准确性。
如图4所示,第一段22到环形翻边轴线的距离与第三段24到环形翻边的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二段23到环形翻边轴线的距离与第四段25到环形翻边的轴线的距离相等,在隐藏把手200安装于环形翻边的安装腔30内后,隐藏把手200的外侧面的中心位于环形翻边的轴线上,使得隐藏把手200沿上下方向的间隙相同,且隐藏把手200沿前后方向的间隙相同,提高了隐藏把手200定位的准确性。
如图4所示,环形翻边沿周向各个位置的厚度均匀,使得隐藏把手200在安装于环形翻边的安装腔30内后,隐藏把手200与安装孔301的各个内壁面之间的间隙相同,即使得隐藏把手200沿各个方向的间隙差均较小,提高了隐藏把手200定位的准确性。
如图3所示,工装本体10的第二侧设有调节把手40,调节把手40用于操作人员握持,使装配工装100在车门外板300的安装孔301内调整方向更加方便,还可以使装配工装100与车门外板300的连接和分离更加方便,进而提高了本实施例的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100的装配效率。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100可重复使用,利于降低使用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的其他构成例如…和…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工装本体(10),所述工装本体(10)的第一侧具有用于与车门外板(300)贴合的面差调整面(11),且设有适于贯穿所述车门外板(300)的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用于安装隐藏把手(2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结构与所述工装本体(10)限定出朝背离所述工装本体(10)的方向敞开的安装腔(30),所述安装腔(30)用于容纳所述隐藏把手(200),且所述安装腔(30)的底壁适于与所述隐藏把手(200)的外侧面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结构包括环形翻边,所述环形翻边与所述工装本体(10)限定出所述安装腔(30),所述环形翻边与所述面差调整面(11)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翻边的背离所述工装本体(10)的一端内侧设有导向面(21),所述导向面(21)呈敞口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翻边包括首尾依次相连的第一段(22)、第二段(23)、第三段(24)和第四段(25),所述第一段(22)与所述第三段(24)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段(23)和所述第四段(25)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段(22)、所述第二段(23)、所述第三段(24)和所述第四段(25)中任意相邻两段通过弧形过渡段(26)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22)和所述第三段(24)背离彼此的侧面均设有第一间隙调整面(27),所述第二段(23)和所述第四段(25)背离彼此的侧面均设有第二间隙调整面,所述第一间隙调整面(27)和所述第二间隙调整面均适于与所述车门外板(300)的孔内周壁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22)的厚度与所述第三段(24)的厚度相等,所述第二段(23)与所述第四段(25)的厚度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22)到所述环形翻边轴线的距离与所述第三段(24)到所述环形翻边的轴线的距离相等,所述第二段(23)到所述环形翻边轴线的距离与所述第四段(25)到所述环形翻边的轴线的距离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翻边沿周向各个位置的厚度均匀。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装本体(10)的第二侧设有调节把手(40),所述调节把手(40)用于操作人员握持。
CN201921359680.0U 2019-08-20 2019-08-20 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 Active CN2107323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59680.0U CN210732313U (zh) 2019-08-20 2019-08-20 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59680.0U CN210732313U (zh) 2019-08-20 2019-08-20 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32313U true CN210732313U (zh) 2020-06-12

Family

ID=70981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59680.0U Active CN210732313U (zh) 2019-08-20 2019-08-20 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323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750045U (zh) 机动车辆车门面板以及用于车辆的车门把手组件
US8408495B2 (en) Fittings for attaching the vertical tail stabilizer of an aircraft
US8342600B2 (en) Central floor part of a vehicle body
JP2012218691A (ja) 車体後部構造
CN210732313U (zh) 用于隐藏把手的装配工装
CN210027606U (zh) 一种a柱上部组件
CN110962944B (zh) 用于车辆的轮罩总成及车辆
CN206501906U (zh) 汽车翼子板安装支架总成
CN210550631U (zh) 用于汽车翼子板总成的定位工装
CN212290039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舱盖气弹簧安装板左右通用结构
CN210912680U (zh) 一种轿车行李箱盖装配辅具
EP3718816A1 (en) Lightweight c-ring crossmember and bracket assembly for a vehicle
CN213261958U (zh) 加油口门
CN216185516U (zh) 车辆的翼子板结构及包括其的车辆
CN220947475U (zh) 车辆的门体和车辆
CN210653360U (zh) 汽车仪表板总成以及包括其的汽车
CN215244709U (zh) 保险杠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9938286U (zh) 汽车中铰链安装结构及包含其的汽车
CN220662239U (zh) 一种车门铰链安装加强板、侧围总成及汽车
CN210139155U (zh) 轨迹自动焊工装夹具
CN220615481U (zh) 吊挂支架和车辆
CN217623785U (zh) 一种新能源车型翼子板安装支架总成
CN209921013U (zh) 一种车门扶手盒的安装支架及汽车
CN111661199B (zh) 手持车身尾门总成对中装具
CN219707135U (zh) 轮罩外板连接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