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23659U - 一种端子对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端子对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23659U
CN210723659U CN201922228383.9U CN201922228383U CN210723659U CN 210723659 U CN210723659 U CN 210723659U CN 201922228383 U CN201922228383 U CN 201922228383U CN 210723659 U CN210723659 U CN 2107236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base
bottom plate
driving
bearing bott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2838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ilian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Qone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Qone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Qone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22838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236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236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236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端子对接装置,包括承载底板、固定基座、移动基座和驱动组件。固定基座固定设置于承载底板上,固定基座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卡接凹槽,第一卡接凹槽用于固定第一端子;移动基座活动设置于承载底板上,移动基座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卡接凹槽,第二卡接凹槽与第一卡接凹槽相互对应,第二卡接凹槽用于固定第二端子;驱动组件设置于承载底板上,驱动组件用于驱动移动基座靠近或者远离固定基座。将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分别固定于第一卡接凹槽和第二卡接凹槽上,然后通过驱动组件控制移动基座靠近固定基座,从而使得第二端子插接于第一端子的连接空腔内,便于进行结构性能和电性能检测,提高产能和良率,满足大规模生产的要求。

Description

一种端子对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生产设备领域,涉及一种端子检测设备,尤其涉及的是一种端子对接装置。
背景技术
端子设置于线缆的端部,用于实现两根线缆之间的连接。一般地,端子分为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通过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相互插接,便可将两根线缆连接起来。对应地,第一端子俗称为母端子,而第二端子俗称为公端子。第一端子上设置有连接空腔,第二端子通过插接于第一端子的连接空腔内而实现与第一端子的连接。
在生产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能够紧密配合,连接空腔的尺寸需要与第二端子的外轮廓相匹配,使得第二端子能够插接于连接空腔内,同时不能出现松动。生产完成后,操作人员需要检测端子的结构性能和电性能,操作人员一般是通过左右手分别抓紧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再通过手动操作将第二端子通过插接于第一端子的连接空腔内,以验证端子性能是否合格。然而,上述结构规格要求为端子检测带来了一定的麻烦,操作人员难以精准地将第二端子套入连接空腔内,存在检测效率低下的问题,且容易导致端子受损,极大限制了产能和良率,无法满足大规模生产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端子对接装置,用机械结构控制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相互插接,完成结构性能和电性能检测,能够提高检测效率和良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端子对接装置,包括承载底板,还包括:
固定基座,所述固定基座固定设置于所述承载底板上,所述固定基座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卡接凹槽,所述第一卡接凹槽用于固定第一端子;
移动基座,所述移动基座活动设置于所述承载底板上,所述移动基座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卡接凹槽,所述第二卡接凹槽与所述第一卡接凹槽相互对应,所述第二卡接凹槽用于固定第二端子;
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承载底板上,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移动基座靠近或者远离所述固定基座。
与现有技术现比,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将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分别固定于第一卡接凹槽和第二卡接凹槽上,然后通过驱动组件控制移动基座靠近固定基座,从而使得第二端子插接于第一端子的连接空腔内,便于对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进行结构性能和电性能检测,提高端子生产的产能和良率,满足大规模生产的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底板上还设置有第一限位条和第二限位条,所述第一限位条和所述第二限位条相互平行,所述第一限位条和所述第二限位条之间形成限位轨道;
所述固定基座固定设置于所述限位轨道的一端,所述移动基座活动设置于所述限位轨道的另一端。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一限位条和第二限位条形成的限位轨道来限制固定基座和移动基座的相对位置,使得第一卡接凹槽和第二卡接凹槽之间保持相互对接,保证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能够顺利完成插接。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基座、所述第一限位条和所述第二限位条均通过螺栓固定设置于所述承载底板上。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螺栓将固定基座、第一限位条和第二限位条均固定设置于承载底板,具有结构合理和连接牢固等优点。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基座上设置有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所述第一导向杆和所述第二导向杆向所述移动基座方向延伸;
所述移动基座内设置有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一导向杆活动套设于所述第一导向孔内,所述第二导向杆活动套设于所述第二导向孔内。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移动基座内设置有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分别活动套设于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内,进一步保证第一卡接凹槽和第二卡接凹槽能够顺利完成插接。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基座和所述驱动组件之间还设置有一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的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移动基座上,所述驱动杆的另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驱动组件上,所述驱动组件通过所述驱动杆带动所述移动基座靠近或者远离所述固定基座。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驱动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于移动基座和驱动组件上,驱动组件通过驱动杆带动移动基座,从而控制移动基座靠近或者远离固定基座。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基座、扳手和弧形连接杆;
所述驱动杆设置于所述驱动基座上,所述扳手的下端铰接于所述驱动基座,所述弧形连接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驱动杆,所述弧形连接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扳手,所述扳手通过所述弧形连接杆带动所述驱动杆。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操作人员可通过驱动杆、驱动基座、扳手和弧形连接杆之间的相互配合来驱动移动基座的运动,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同时能够精准地将第二端子套入第一端子的连接空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基座上设置有水平套筒和连接耳,所述驱动杆活动套设于所述水平套筒内,所述扳手的下端铰接于所述连接耳。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水平套筒的作用在于保证驱动杆沿着水平方向运动,而连接耳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支撑点,以实现扳手的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基座通过螺栓固定设置于所述承载底板上。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螺栓将驱动基座固定设置于承载底板上,具有结构合理和连接牢固等优点。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基座的下表面和所述承载底板的上表面之间存在空隙。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有利于保证移动基座的顺畅运行。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底板为电木板或者铝合金板。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电木板或者铝合金板作为承载底板,具有成本低、易于成型和结构稳定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端子对接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端子对接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端子对接装置中驱动组件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端子对接装置中固定基座和移动基座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承载底板1、固定基座2、第一端子3、移动基座4、第二端子5、驱动组件6、驱动杆7;
第一限位条11、第二限位条12;
第一卡接凹槽21、第一导向杆22、第二导向杆23;
第二卡接凹槽41、第一导向孔42、第二导向孔43;
驱动基座61、扳手62、弧形连接杆63、水平套筒64、连接耳6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含义。
检测端子的结构性能,即验证第一端子3和第二端子5能否相互插接。当第一端子3和第二端子5不能相互插接或者当第一端子3和第二端子5插接完成后过于松动时,即判定第一端子3和第二端子5的结构性能测试不过关,为不良品;只有当第一端子3和第二端子5能够相互插接且不会出现松动时,结构性能测试才过关。检测端子的电性能,即在端子的结构性能测试完成后,进一步检测第一端子3和第二端子5之间能够实现电信号连接。
理想状态下,第一端子3上的连接空腔的尺寸需要与第二端子5的外轮廓相匹配,这样才能保证端子的结构性能和电性能,而这样结构就会带来难以插接的问题,操作人员需要确保第一端子3和第二端子5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相对角度都在合适范围内,才能顺利完成插接。
现有技术中,操作人员是通过人工完成插接动作的,具体过程为:左右手分别抓紧第一端子3和第二端子5,再通过手动操作将第二端子5通过插接于第一端子3的连接空腔内。然而,人工难以调整端子间的相对位置和相对角度,导致难以精准地将第二端子5套入连接空腔内,存在检测效率低下的问题,且容易造成端子受损,极大限制了产能和良率,无法满足大规模生产的要求。
如图1所示,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端子对接装置,能够实现第一端子3和第二端子5之间的精准插接。一种端子对接装置,其主要结构包括承载底板1、固定基座2、移动基座4和驱动组件6。所述固定基座2固定设置于所述承载底板1上,所述固定基座2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卡接凹槽21,所述第一卡接凹槽21用于固定第一端子3;所述移动基座4活动设置于所述承载底板1上,所述移动基座4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卡接凹槽41,所述第二卡接凹槽41与所述第一卡接凹槽21相互对应,所述第二卡接凹槽41用于固定第二端子5;所述驱动组件6设置于所述承载底板1上,所述驱动组件6用于驱动所述移动基座4靠近或者远离所述固定基座2。
使用时,先将第一端子3固定在第一卡接凹槽21,将第二端子5固定在第二卡接凹槽41;待第一端子3和第二端子5都固定好后,操作人员通过驱动组件6带动移动基座4逐渐靠近固定基座2,在这个过程中,第二端子5逐渐靠近第一端子3,且由于第二卡接凹槽41与第一卡接凹槽21相互对应,第二端子5会插接于第一端子3中的连接空腔内;当检测完一对端子后,操作人员再通过驱动组件6带动移动基座4逐渐远离固定基座2,便可进行下一对端子的测试。因此,通过本技术方案中的端子对接装置,操作人员只需要控制驱动组件6运动即可完成第一端子3和第二端子5之间的相互插接,而无须手工对位,便于对第一端子3和第二端子5进行结构性能和电性能检测,提高端子生产的产能和良率,满足大规模生产的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第一端子3和第二端子5分别设置于相互对应的第一卡接凹槽21和第二卡接凹槽41内,然后控制移动基座4逐渐靠近固定基座2,移动基座4就会带动第二端子5逐渐靠近第一端子3,直至完全插接于第一端子3内。只有第一卡接凹槽21和第二卡接凹槽41之间的相互位置相对应,才能保证顺利插接。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优选地,所述承载底板1上还设置有第一限位条11和第二限位条12,所述第一限位条11和所述第二限位条12相互平行,所述第一限位条11和所述第二限位条12之间形成限位轨道;所述固定基座2固定设置于所述限位轨道的一端,所述移动基座4活动设置于所述限位轨道的另一端。
所述承载底板1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条11和第二限位条12,固定基座2固定设置于第一限位条11和第二限位条12之间,而移动基座4则仅会在第一限位条11和第二限位条12的限制下,沿着限位轨道靠近或者远离固定基座2。由此,可保证第一卡接凹槽21和第二卡接凹槽41之间不会出现相对移动,使得第一卡接凹槽21和第二卡接凹槽41之间保持相互对接,保证第一端子3和第二端子5能够顺利完成插接。
具体地,所述固定基座2、所述第一限位条11和所述第二限位条12均通过螺栓固定设置于所述承载底板1上。在固定基座2、第一限位条11和第二限位条12上开设有内螺纹孔,在承载底板1上开设有通孔,螺栓穿过承载底板1后与固定基座2、第一限位条11和第二限位条12上的内螺纹孔螺纹配合,即可将固定基座2、第一限位条11和第二限位条12均固定设置于所述承载底板1上,具有结构合理和连接牢固等优点。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固定基座2上设置有第一导向杆22和第二导向杆23,所述第一导向杆22和所述第二导向杆23向所述移动基座4方向延伸;所述移动基座4内设置有第一导向孔42和第二导向孔43,所述第一导向杆22活动套设于所述第一导向孔42内,所述第二导向杆23活动套设于所述第二导向孔43内。在移动基座4内设置有第一导向孔42和第二导向孔43,第一导向杆22和第二导向杆23分别活动套设于第一导向孔42和第二导向孔43内,进一步保证第一卡接凹槽21和第二卡接凹槽41上能够顺利完成插接。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移动基座4和所述驱动组件6之间还设置有一驱动杆7,所述驱动杆7的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移动基座4上,所述驱动杆7的另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驱动组件6上,所述驱动组件6通过所述驱动杆7带动所述移动基座4靠近或者远离所述固定基座2。驱动杆7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于移动基座4和驱动组件6上,驱动组件6通过驱动杆7带动移动基座4,从而控制移动基座4靠近或者远离固定基座2。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6包括驱动基座61、扳手62和弧形连接杆63,所述驱动基座61上设置有水平套筒64和连接耳65。所述驱动基座61设置于所述承载底板1上,所述驱动杆7活动套设于所述水平套筒64内;所述扳手62的下端铰接于所述连接耳65,所述弧形连接杆63的一端铰接于所述驱动杆7,所述弧形连接杆63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扳手62,所述扳手62通过所述弧形连接杆63带动所述驱动杆7。
具体操作时,操作人员只需要扳动扳手62,扳手62便会通过弧形连接杆63带动驱动杆7,而驱动杆7则会进一步驱动移动基座4沿着第一限位条11、第二限位条12、第一导向杆22和第二导向杆23的方向靠近或者远离固定基座2,从而进行第一端子3和第二端子5的插接。
具体地,所述驱动基座61通过螺栓固定设置于所述承载底板1上。在驱动基座61和承载底板1上开设有通孔,螺栓穿过驱动基座61和承载底板1后与螺母配合,即可将驱动基座61固定设置于承载底板1上,具有结构合理和连接牢固等优点。
优选地,所述移动基座4的下表面和所述承载底板1的上表面之间存在空隙。通过第一导向杆22和第二导向杆23对移动基座4起到支撑作用,移动基座4并不与承载底板1直接接触,能够最大限度减小移动基座4与承载底板1之间的摩擦力,有利于保证移动基座4的顺畅运行。
优选地,所述承载底板1为电木板或者铝合金板。采用电木板或者铝合金板作为承载底板1,具有成本低、易于成型和结构稳定等优点。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端子对接装置,包括承载底板(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固定基座(2),所述固定基座(2)固定设置于所述承载底板(1)上,所述固定基座(2)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卡接凹槽(21),所述第一卡接凹槽(21)用于固定第一端子(3);
移动基座(4),所述移动基座(4)活动设置于所述承载底板(1)上,所述移动基座(4)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卡接凹槽(41),所述第二卡接凹槽(41)与所述第一卡接凹槽(21)相互对应,所述第二卡接凹槽(41)用于固定第二端子(5);
驱动组件(6),所述驱动组件(6)设置于所述承载底板(1)上,所述驱动组件(6)用于驱动所述移动基座(4)靠近或者远离所述固定基座(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端子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底板(1)上还设置有第一限位条(11)和第二限位条(12),所述第一限位条(11)和所述第二限位条(12)相互平行,所述第一限位条(11)和所述第二限位条(12)之间形成限位轨道;
所述固定基座(2)固定设置于所述限位轨道的一端,所述移动基座(4)活动设置于所述限位轨道的另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端子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基座(2)、所述第一限位条(11)和所述第二限位条(12)均通过螺栓固定设置于所述承载底板(1)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端子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基座(2)上设置有第一导向杆(22)和第二导向杆(23),所述第一导向杆(22)和所述第二导向杆(23)向所述移动基座(4)方向延伸;
所述移动基座(4)内设置有第一导向孔(42)和第二导向孔(43),所述第一导向杆(22)活动套设于所述第一导向孔(42)内,所述第二导向杆(23)活动套设于所述第二导向孔(43)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端子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基座(4)和所述驱动组件(6)之间还设置有一驱动杆(7),所述驱动杆(7)的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移动基座(4)上,所述驱动杆(7)的另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驱动组件(6)上,所述驱动组件(6)通过所述驱动杆(7)带动所述移动基座(4)靠近或者远离所述固定基座(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端子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6)包括驱动基座(61)、扳手(62)和弧形连接杆(63);
所述驱动杆(7)设置于所述驱动基座(61)上,所述扳手(62)的下端铰接于所述驱动基座(61),所述弧形连接杆(63)的一端铰接于所述驱动杆(7),所述弧形连接杆(63)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扳手(62),所述扳手(62)通过所述弧形连接杆(63)带动所述驱动杆(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端子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基座(61)上设置有水平套筒(64)和连接耳(65),所述驱动杆(7)活动套设于所述水平套筒(64)内,所述扳手(62)的下端铰接于所述连接耳(65)。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端子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基座(61)通过螺栓固定设置于所述承载底板(1)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端子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基座(4)的下表面和所述承载底板(1)的上表面之间存在空隙。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端子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底板(1)为电木板或者铝合金板。
CN201922228383.9U 2019-12-12 2019-12-12 一种端子对接装置 Active CN2107236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28383.9U CN210723659U (zh) 2019-12-12 2019-12-12 一种端子对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28383.9U CN210723659U (zh) 2019-12-12 2019-12-12 一种端子对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23659U true CN210723659U (zh) 2020-06-09

Family

ID=70936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28383.9U Active CN210723659U (zh) 2019-12-12 2019-12-12 一种端子对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2365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13710A (zh) * 2021-01-27 2021-06-22 湖北三江航天红峰控制有限公司 一种电路组件模块座分离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13710A (zh) * 2021-01-27 2021-06-22 湖北三江航天红峰控制有限公司 一种电路组件模块座分离装置
CN113013710B (zh) * 2021-01-27 2022-08-19 湖北三江航天红峰控制有限公司 一种电路组件模块座分离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4190495B1 (en) Apparatus for automatically disassembling power battery module
CN210723659U (zh) 一种端子对接装置
CN115219347A (zh) 一种通过弯折机构做到检测的5g电缆用耐弯折测试装置
CN108539494B (zh) 一种电动车高压系统检测用插接头及其使用方法
CN109368110B (zh) 一种用于agv设备的圆桶推板装置
CN112875290B (zh) 产品自动上下料装置及自动测试设备
CN108173106B (zh) 一种光伏电缆mc4接头拆卸钳
CN113394633A (zh) 一种轨道交通系统验电接地操作装置
CN113253351A (zh) 一种铆钉取料检测装置与铆钉取料机及检测方法
CN112090788A (zh) 一种具有多类型夹持结构的电子设备转接头检测装置
CN115453240B (zh) 一种医疗显示器自动故障检测仪
CN208399845U (zh) 一种用于自动翻转测试治具上的压接载具
CN108646062B (zh) 一种用于压接载具的pogo导通装置
CN215493967U (zh) 一种电路板检测装置
CN115356613A (zh) 一种新抗干扰高速背板连接器测试系统
CN212483770U (zh) 便捷测试治具
CN210465608U (zh) 一种电子板检测治具
CN210051791U (zh) 一种快速换线的自动测试装置
CN210071547U (zh) 一种电缆料低温延伸率测试装置
CN209844193U (zh) 一种插拔装置
CN112098753A (zh) 一种电子组件老化测试系统、方法
CN113324735B (zh) 一种光纤测试耦合装置
CN216699021U (zh) 一种半自动化压线工装
CN216815977U (zh) 一种航插夹具
CN221126406U (zh) 一种支持可靠电性能测试的插头连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room 301-501, building B, No.1 Dahua Road, Yanchuan community, Yanluo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Yilia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floor 3, block a, building a, No.1 Dahua Road, Yanchuan community, Songgang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QONE SCIENCE &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