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01826U - 一种灯壳成型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灯壳成型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01826U
CN210701826U CN201921670795.1U CN201921670795U CN210701826U CN 210701826 U CN210701826 U CN 210701826U CN 201921670795 U CN201921670795 U CN 201921670795U CN 210701826 U CN210701826 U CN 2107018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
rack
conveying
base
oil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7079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溢忠
冉隆军
邱天贵
何昌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ZHENGLIMING METALLURGICAL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ZHENGLIMING METALLURGICAL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ZHENGLIMING METALLURGICAL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ZHENGLIMING METALLURGICAL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67079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018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018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018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ess Drives And Press L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灯壳成型机,其包括第一输送线、第二输送线、压弧装置、折边装置、转线装置、第三输送线及铆合装置,第一输送线用于输送铝板,第二输送线用于输送铁壳,压弧装置与第一输送线相衔接,其用于将铝板压制成与铁壳形状相适应,折边装置与第二输送线相衔接,转线装置设于压弧装置和折边装置的上方,以将压弧装置中压制成型的铝板移送至折边装置中,使铝板与铁壳重叠在一起,折边装置用于折弯铁壳的侧边缘,使其与铝板复合成灯壳,第三输送线与折边装置相衔接,其将灯壳输送至铆合装置中铆接铆钉。本实用新型灯壳的整个加工过程不间断地自动进行,且所需的作业人员少,使得灯壳的加工效率高、人工成本低。

Description

一种灯壳成型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灯具加工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灯壳成型机。
背景技术
现有LED灯具的灯壳一般采用塑胶灯壳或者铁质灯壳,塑胶灯壳存在散热性差、容老化、易变形等缺陷,灯具的使用寿命较短,而铁质灯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LED灯具的散热性,但其使得灯具更加笨重,且对于一些大功率的LED灯具,铁质灯壳的散热性仍然不够好,限制了LED灯具的照明强度。
由于铝板的散热性较铁板好,且密度比铁板低,但其价格较铁板贵,若将铁板和铝板复合成与原铁质灯壳相同厚度的灯壳,既可以使灯壳具有更好的散热性能,满足大功率灯具的照明需要,又不会导致灯具的成本过高、重量过重。相较于现有塑胶灯壳或者铁质灯壳,若能提高这种复合灯壳的加工效率和降低人工成本,将极大地提高此类灯具的市场竞争力。所以,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灯壳成型机,其用于复合灯壳的加工,且复合灯壳的加工效率高、人工成本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灯壳成型机,包括第一输送线、第二输送线、压弧装置、折边装置、转线装置、第三输送线及铆合装置,所述第一输送线用于输送铝板,所述第二输送线用于输送铁壳,所述压弧装置与第一输送线相衔接,其用于将所述第一输送线输送的铝板压制成与铁壳形状相适应,所述折边装置与第二输送线相衔接,所述转线装置设于所述压弧装置和折边装置的上方,以将所述压弧装置中压制成型的铝板移送至折边装置中,使铝板与铁壳重叠在一起,所述折边装置用于折弯铁壳的侧边缘,使其与铝板复合成灯壳,所述第三输送线与折边装置相衔接,其将灯壳输送至所述铆合装置中铆接铆钉。
优选地,所述压弧装置包括第一机架、上压弧装置、下压弧装置及输料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机架包括前后设置的前机座和后机座,所述前机座上设有压弧台;
所述上压弧装置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和上压模,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设于后机座上,所述上压模位于所述压弧台的上方,并通过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带动升降;
所述下压弧装置包括下压模和顶出件,所述下压模沿着所述压弧台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位于所述上压模的正下方,所述顶出件设于所述压弧台的下方,用于从所述下压模中顶起成型的铝板;
所述输料装置包括一组输送线、第二驱动机构及一组开合机构,所述输送线分别平行设置于所述下压模的上方两侧,并通过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开合机构分别设置于输送线的侧边,用于使所述输送线敞开/遮挡所述下压模。
优选地,所述后机座的顶部设有两个平行设置的滑座,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滑台、第一油缸、横梁及第二油缸,所述滑座上均滑动设置有所述滑台,两所述滑台上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油缸,所述第一油缸活塞杆的下端与所述上压模相连接,两所述滑台之间设有所述横梁,所述第二油缸设于后机座的顶部,其活塞杆的端部与所述横梁相连接,所述上压弧装置还包括同步组件,所述同步组件包括轴承座、第一转轴、两个第一齿轮及两个第一齿条,所述轴承座固设于所述横梁上,所述第一转轴通过轴承安装于轴承座上,所述第一转轴的两端安装有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条与上压模相连接,并分别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啮合。
优选地,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一组第二转轴、第一电机及两组带轮组件,所述第二转轴分别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压弧台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电机的机轴与所述第二转轴相连接,两组所述带轮组件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上,所述输送线采用输送带,输送带绕设于所述带轮组件上,所述开合机构包括第三油缸、连接件及第一连接板,两所述输送线的侧边均设有一组所述第三油缸,同一侧所述第三油缸的活塞杆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相连接,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板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带轮组件相连接,以使所述第三油缸通过连接件带动所述带轮组件沿着第二转轴的轴线方向移动。
优选地,所述折边装置包括第二机架、送料机构及折弯机构,其中:
所述第二机架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前安装座和后安装座,所述第二机架的顶部设有一组前安装板和一组后安装板,所述前安装板和后安装板之间设有一组互相平行的第三转轴;
所述送料机构包括一组同步带和第一驱动件,所述同步带设于所述前安装座和后安装座之间,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使同步带由所述第二机架的前端往后端运动;
所述折弯机构包括一组托料板、一组摆臂组件及若干个第二驱动件,所述托料板设于所述前安装板和后安装板上,并分别位于两所述同步带的侧上方,两所述第三转轴上分别转动地设置有所述摆臂组件,所述摆臂组件由所述第二驱动件带动翻转,以折弯所述托料板上的铁壳。
优选地,所述摆臂组件包括摆臂、第二连接板及折板,所述摆臂转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三转轴上,所述第二驱动件采用油缸,油缸的下端铰接于所述第二机架上,所述摆臂的下端与油缸的活塞杆相连接、上端往所述同步带一侧弯折,所述第二连接板安装于摆臂的上端,所述折板安装于第二连接板上。
优选地,所述转线装置包括第三机架、纵梁、第一底座、吸盘组件、竖向驱动件及纵向驱动件,所述第三机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机架和第二机架的顶部,所述纵梁设于第三机架上,所述第一底座滑动地设置于纵梁上,所述吸盘组件设于第一底座上,并可由所述竖向驱动件带动进行升降,所述纵向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底座和吸盘组件沿着纵梁进行移动。
优选地,所述纵梁上设有纵导轨,所述第一底座沿着纵导轨滑移,所述吸盘组件包括吸盘和竖连接板,所述吸盘安装于竖连接板的底部,所述竖连接板穿设于第一底座上,所述竖向驱动件包括第一连接座、第二电机、第四转轴、第二齿轮及第二齿条,所述第一连接座和第二电机均固设于所述第一底座上,所述第四转轴转动地安装于第一连接座上,并与所述第二电机的机轴相连接,所述第二齿轮安装于第四转轴上,所述第二齿条固设于竖连接板上,并与所述第二齿轮相啮合,所述纵向驱动件包括第二连接座、第三电机、第三齿轮及第三齿条,所述第二连接座固设于第二电机上,所述第三电机安装于第二连接座上,所述第三电机的机轴上连接有所述第三齿轮,所述纵梁上设有所述第三齿条,所述第三齿条与第三齿轮相啮合。
优选地,所述铆合装置包括第四机架、第二底座、输送辊组、铆合机构及切断机构,所述输送辊组设于第四机架的前侧,并与所述第三输送线相衔接,所述第四机架的顶部于输送辊组的后侧设有横导轨和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机轴连接有丝杆机构,所述伺服电机通过丝杆机构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底座,以使所述第二底座沿着横导轨进行滑移,所述铆合机构和切断机构并排设置于所述第二底座上,所述伺服电机带动所述铆合机构和切断机构沿着灯壳的输送方向进行移动,以使所述铆合机构对灯壳进行铆合、所述切断机构对灯壳进行切断。
优选地,所述铆合机构包括第一模架、第四油缸、上模板、凸模、下模板及凹模,所述第一模架安装于第二底座上,所述第四油缸安装于第一模架顶部,所述上模板固设于第四油缸活塞杆上,所述凸模固设于上模板底部,所述下模板安装于第一模架上,所述凹模固设于下模板上,所述凹模上设有与凸模相对应的第一避让槽,所述切断机构包括第二模架、第五油缸、上刀模及下刀模,所述第二模架安装于第二底座上,所述第五油缸安装于第二模架顶部,所述上刀模固设于第五油缸活塞杆上,所述下刀模安装于第二模架上,并与所述上刀模相对设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压弧装置将第一输送线输送的铝板压制成与铁壳的形状相适应,第二输送线将铁壳输送至折边装置,再通过转线装置将压制成型的铝板移送至折边装置中,使铝板与铁壳重叠在一起,并通过折边装置将两者复合成灯壳,最后通过第三输送线将灯壳输送至铆合装置中铆接铆钉,灯壳的整个加工过程不间断地自动进行,且所需的作业人员少,使得灯壳的加工效率高、人工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灯壳成型的示意图;
图3为压弧装置、转线装置及折边装置的侧视图;
图4为铆合后灯壳的示意图;
图5为压弧装置的正视图;
图6为压弧装置的侧视图;
图7为压弧装置的俯视图;
图8为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7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图7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转线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2为转线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3为图11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4为图12中G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5为折边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折边装置的侧视图;
图17为图15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8为图15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9为铆合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0为铆合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1为铆合机构的正视图;
图22为图21中H-H方向的剖视图;
图23为切断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第一输送线;
200.第二输送线;
300.压弧装置,310.第一机架,311.前机座,312.后机座,313.压弧台,314.滑座,320.上压弧装置,321.第一驱动机构,3211.滑台,3212.第一油缸,3213.横梁,3214.第二油缸,322.上压模,323.同步组件,3231.轴承座,3232.第一转轴,3233.第一齿轮,3234.第一齿条,330.下压弧装置,331.下压模,332.顶出件,340.输料装置,341.输送线,342.第二驱动机构,3421.第二转轴,3422.第一电机,3423.带轮组件,343.开合机构,3431.第三油缸,3432.连接件,3433.第一连接板;
400.折边装置,410.第二机架,411.前安装座,412.后安装座,413.前安装板,414.后安装板,415.第三转轴,416.支架,417.第五转轴,418.限位轮,421.同步带,422.第一驱动件,423.支撑板,431.托料板,4311.支撑部,432.摆臂组件,4321.摆臂,4322.第二连接板,4323.折板,433.第二驱动件;
500.转线装置,510.第三机架,520.纵梁,521.纵导轨,530.第一底座,540.吸盘组件,541.吸盘,542.竖连接板,550.竖向驱动件,551.第一连接座,552.第二电机,553.第四转轴,554.第二齿轮,555.第二齿条,560.纵向驱动件,561.第二连接座,562.第三电机,563.第三齿轮,564.第三齿条;
600.第三输送线;
700.铆合装置,710.第四机架,711.横导轨,712.伺服电机,713.防护栏,714.丝杆机构,720.第二底座,730.输送辊组,740.铆合机构,741.第一模架,742.第四油缸,743.上模板,744.凸模,745.下模板,746.凹模,7461.前凹模,74611.前凹模的第一避让槽,74612.前凹模的第二避让槽,7462.后凹模,74621.后凹模的第一避让槽,74622.后凹模的第二避让槽,750.切断机构,751.第二模架,752.第五油缸,753.上刀模,754.下刀模;
800.灯壳,810.铝板,820.铁壳,830.铆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
配合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灯壳成型机,包括第一输送线100、第二输送线200、压弧装置300、折边装置400、转线装置500、第三输送线600及铆合装置700。
第一输送线100用于输送铝板810,第二输送线200用于输送铁壳820,压弧装置300与第一输送线100相衔接,其用于将第一输送线100输送的铝板810压制成与铁壳820形状相适应(铁壳820为批量冲压成型好的壳体),折边装置400与第二输送线200相衔接,转线装置500设于压弧装置300和折边装置400的上方,以将压弧装置300中压制成型的铝板810移送至折边装置400中,使铝板810与铁壳820重叠在一起,折边装置400用于折弯铁壳820的侧边缘,使其与铝板810复合成灯壳800,第三输送线600与折边装置400相衔接,其将灯壳800输送至铆合装置700中铆接铆钉830。
配合图1、图5至图10所示,压弧装置300包括第一机架310、上压弧装置320、下压弧装置330及输料装置340。
第一机架310包括前后设置的前机座311和后机座312,前机座311上设有压弧台313,后机座312的顶部设有两个平行设置的滑座314。
上压弧装置320包括第一驱动机构321和上压模322,第一驱动机构321设于后机座312上,上压模322位于压弧台313的上方,并通过第一驱动机构321带动升降。
第一驱动机构321包括滑台3211、第一油缸3212、横梁3213及第二油缸3214,滑座314上均滑动设置有滑台3211,两滑台3211上分别设有第一油缸3212,第一油缸3212活塞杆的下端与上压模322相连接,两滑台3211之间设有横梁3213,第二油缸3214设于后机座312的顶部,其活塞杆的端部与横梁3213相连接。
上压弧装置320还包括同步组件323,同步组件323包括轴承座3231、第一转轴3232、两个第一齿轮3233及两个第一齿条3234,轴承座3231固设于横梁3213上,第一转轴3232通过轴承安装于轴承座3231上,第一转轴3232的两端安装有第一齿轮3233,第一齿条3234与上压模322相连接,并分别与第一齿轮3233相啮合。上压模322在上升或下降时,带动第一齿条3234一起运动,而第一齿条3234与第一齿轮3233相啮合,进而两个第一油缸3212同步伸缩,使第一油缸3212施加在上压模322中的成型力分布均匀,铝板成型后尺寸精度好,良品率高。
下压弧装置330包括下压模331和顶出件332,下压模331沿着压弧台313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位于上压模322的正下方,上压模322和下压模331可以适应不同长度尺寸板件的压弧需要,顶出件332设于压弧台313的下方,用于从下压模331中顶起成型的铝板。在本实施例中,顶出件332为弹性体,铝板成型好之后通过弹性体顶出下压模331。
输料装置340包括一组输送线341、第二驱动机构342及一组开合机构343,输送线341分别平行设置于下压模331的上方两侧,并通过第二驱动机构342驱动,开合机构343分别设置于输送线341的侧边,用于使输送线341敞开/遮挡下压模331。
第二驱动机构342包括一组第二转轴3421、第一电机3422及两组带轮组件3423,第二转轴3421分别转动地设置于压弧台313的左右两侧,第一电机3422的机轴与第二转轴3421相连接,两组带轮组件3423分别套设于第二转轴3421上,输送线341采用输送带,输送带绕设于带轮组件3423上。
开合机构343包括第三油缸3431、连接件3432及第一连接板3433,两输送线341的侧边均设有一组第三油缸3431,同一侧第三油缸3431的活塞杆与第一连接板3433相连接,连接件3432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板3433相连接、另一端与带轮组件3423相连接,以使第三油缸3431通过连接件3432带动带轮组件3423沿着第二转轴3421的轴线方向移动。
进料时,第三油缸3431带动带轮组件3423沿着第二转轴3421的轴线方向向内移动,使两输送线341合拢,直至将待压弧铝板送至下压模331的正上方,之后第三油缸3431带动带轮组件3423沿着第二转轴3421的轴线方向向外移动,使两输送线341相向分开,进而使待压弧铝板落入下压模331中,通过上压弧装置320将下压模331中的铝板压弧成与铁壳形状相适应。成型后的铝板由顶出件332顶出后,第三油缸3431带动带轮组件3423沿着第二转轴3421的轴线方向向内移动,再次使两输送线341合拢,输送线341带着铝板继续向后输送。
配合图1、图15至图18所示,折边装置400包括第二机架410、送料机构及折弯机构。
第二机架410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前安装座411和后安装座412,第二机架410的顶部设有一组前安装板413和一组后安装板414,前安装板413和后安装板414之间设有一组互相平行的第三转轴415。前安装座411上设有一组支架416,支架416上转动设置有一组上下平行设置的第五转轴417,第五转轴417上分别固设有限位轮418,且限位轮418分别位于同步带421的上下两侧,限位轮418用于压住灯壳,防止其在折弯时发生移位。
送料机构包括一组同步带421和第一驱动件422,同步带421设于前安装座411和后安装座412之间,第一驱动件422用于使同步带421由第二机架410的前端往后端运动,同步带421之间设有支撑板423,支撑板423用于支撑灯壳的底部,第一驱动件422采用驱动电机。
折弯机构包括一组托料板431、一组摆臂组件432及若干个第二驱动件433,托料板431设于前安装板413和后安装板414上,并分别位于两同步带421的侧上方,两托料板431分别于朝向同步带421的一侧形成有弧形的支撑部4311,支撑部4311的形状与灯壳的外壁形状相适应。两第三转轴415上分别转动地设置有摆臂组件432,摆臂组件432由第二驱动件433带动翻转,以折弯托料板431上的铁壳,两个摆臂组件432同时对铁壳侧侧边缘进行折弯,提高了折弯加工的效率。
摆臂组件432包括摆臂4321、第二连接板4322及折板4323,摆臂4321转动地套设于第三转轴415上,第二驱动件433采用油缸,油缸的下端铰接于第二机架410上,摆臂4321的下端与油缸的活塞杆相连接、上端往同步带421一侧弯折,第二连接板4322安装于摆臂4321的上端,折板4323安装于第二连接板4322上,通过第二驱动件433带动摆臂4321翻转,使折板4323对托料板431上铁壳的侧边缘进行折弯,使铁壳和铝板折弯复合成一体的灯壳。
配合图1、图11至图14所示,转线装置500包括第三机架510、纵梁520、第一底座530、吸盘组件540、竖向驱动件550及纵向驱动件560,第三机架510设置于第一机架和第二机架的顶部,纵梁520设于第三机架510上,第一底座530滑动地设置于纵梁520上,吸盘组件540设于第一底座530上,并可由竖向驱动件550带动进行升降,纵向驱动件560用于驱动第一底座530和吸盘组件540沿着纵梁520进行移动。
纵梁520上设有纵导轨521,第一底座530沿着纵导轨521滑移,吸盘组件540包括吸盘541和竖连接板542,吸盘541安装于竖连接板542的底部,竖连接板542穿设于第一底座530上。竖向驱动件550包括第一连接座551、第二电机552、第四转轴553、第二齿轮554及第二齿条555,第一连接座551和第二电机552均固设于第一底座530上,第四转轴553转动地安装于第一连接座551上,并与第二电机552的机轴相连接,第二齿轮554安装于第四转轴553上,第二齿条555固设于竖连接板542上,并与第二齿轮554相啮合。纵向驱动件560包括第二连接座561、第三电机562、第三齿轮563及第三齿条564,第二连接座561固设于第二电机552上,第三电机562安装于第二连接座561上,第三电机562的机轴上连接有第三齿轮563,纵梁520上设有第三齿条564,第三齿条564与第三齿轮563相啮合。
需要将铝板由压弧装置300移送至折边装置400使其与铁壳重叠在一起时,第二电机552驱动第二齿轮554,使第二齿轮554带动与其相啮合的第二齿条555向下移动,进而带动竖连接板542使吸盘541移动至铝板上方,通过吸盘541将铝板吸附,接着第二电机552反转,使吸盘541带着铝板上升至一定高度。之后,第三电机562驱动第三齿轮563,使第三齿轮563带着第一底座530沿着第三齿条564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直至移动至折边装置400的上方,接着第二电机552使吸盘541下降至铁壳的正上方,吸盘541松开后,铝板与铁壳重叠在一起。最后,吸盘541上升,第三电机562带着第一底座530回位。
配合图1、图19至图23所示,铆合装置700包括第四机架710、第二底座720、输送辊组730、铆合机构740及切断机构750。
输送辊组730设于第四机架710的前侧,并与第三输送线600相衔接,第四机架710的顶部于输送辊组730的后侧设有横导轨711和伺服电机712,横导轨711为平行设置的两条,在本实施例中,横导轨711的前侧设有防护栏713,防护栏713可以防止发生安全事故。伺服电机712的机轴连接有丝杆机构714,伺服电机713通过丝杆机构714传动连接第二底座720,以使第二底座720沿着横导轨711进行滑移。
铆合机构740和切断机构750并排设置于第二底座720上,伺服电机712带动铆合机构740和切断机750构沿着灯壳的输送方向进行移动,以使铆合机构740对灯壳进行铆合、切断机构750对灯壳进行切断。通过设定第二底座720沿着横导轨711的滑移速度与待铆灯壳的输送速度之间的差异,使铆合机构740和待铆灯壳沿输送方向移动时,待铆灯壳上的铆钉均可移动至铆合机构740的铆合位置,通过伺服电机712带动铆合机构740沿着灯壳的输送方向进行移动,使铆合机构740依次完成灯壳上多个铆钉的铆合。
铆合机构740包括第一模架741、第四油缸742、上模板743、凸模744、下模板745及凹模746,第一模架741安装于第二底座720上,第四油缸742安装于第一模架741顶部,上模板743固设于第四油缸742活塞杆上,凸模744固设于上模板743底部,下模板745安装于第一模架741上,凹模746固设于下模板745上,凹模746上设有与凸模744相对应的第一避让槽,第一避让槽使铆钉能够顺利地铆入灯壳中。
凹模746包括前凹模7461和后凹模7462,前凹模7461和后凹模7462并排固设于下模板745上,前凹模7461和后凹模7462上均设有第一避让槽,第一避让槽的侧边均设有第二避让槽,且前凹模7461的第一避让槽74611与后凹模7462的第二避让槽74622相对应、前凹模7461的第二避让槽74612与后凹模7462的第一避让槽74621相对应,凸模74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凸模744的位置分别对应前凹模7461和后凹模7462的第一避让槽。
由于灯壳在进入凸模744和凹模746前,已在灯壳上放置有铆钉,前凹模7461上设置的第二避让槽74612和后凹模7462上设置的第二避让槽74622可以防止铆钉未铆合前被碰落,也便于已经铆有铆钉的灯壳顺利通过。所以第四油缸742动作一次,可以同时完成两个铆钉的铆合,一次铆合完成后,灯壳向前输送,继续后续的铆合。
切断机构750包括第二模架751、第五油缸752、上刀模753及下刀模754,第二模架751安装于第二底座720上,第五油缸752安装于第二模架751顶部,上刀模753固设于第五油缸752活塞杆上,下刀模754安装于第二模架751上,并与上刀模753相对设置,一个灯壳上的铆钉全部铆合完成后,通过切断机构750将灯壳末端多余的部分切除。
灯壳的铆合过程如下:
灯壳进入输送辊组730时,在已冲好孔的灯壳上放上铆钉(手动或采用自动设备均可),放好铆钉后灯壳进入铆合机构740进行第一次铆合(一次可铆合两个铆钉),第一次铆合完成后,灯壳继续向前输送的同时,伺服电机712通过丝杆机构714使第二底座720向后移动,使下一对铆钉位于两个凸模744下方,完成第二次铆合。灯壳一边向前输送一边铆合,直至完成一个灯壳上所有铆钉的铆合,一个灯壳铆合完成后,通过切断机构750将灯壳末端多余的部分切除,之后,伺服电机712通过丝杆机构714使第二底座720回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灯壳成型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输送线、第二输送线、压弧装置、折边装置、转线装置、第三输送线及铆合装置,所述第一输送线用于输送铝板,所述第二输送线用于输送铁壳,所述压弧装置与第一输送线相衔接,其用于将所述第一输送线输送的铝板压制成与铁壳形状相适应,所述折边装置与第二输送线相衔接,所述转线装置设于所述压弧装置和折边装置的上方,以将所述压弧装置中压制成型的铝板移送至折边装置中,使铝板与铁壳重叠在一起,所述折边装置用于折弯铁壳的侧边缘,使其与铝板复合成灯壳,所述第三输送线与折边装置相衔接,其将灯壳输送至所述铆合装置中铆接铆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灯壳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弧装置包括第一机架、上压弧装置、下压弧装置及输料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机架包括前后设置的前机座和后机座,所述前机座上设有压弧台;
所述上压弧装置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和上压模,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设于后机座上,所述上压模位于所述压弧台的上方,并通过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带动升降;
所述下压弧装置包括下压模和顶出件,所述下压模沿着所述压弧台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位于所述上压模的正下方,所述顶出件设于所述压弧台的下方,用于从所述下压模中顶起成型的铝板;
所述输料装置包括一组输送线、第二驱动机构及一组开合机构,所述输送线分别平行设置于所述下压模的上方两侧,并通过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开合机构分别设置于输送线的侧边,用于使所述输送线敞开/遮挡所述下压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灯壳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机座的顶部设有两个平行设置的滑座,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滑台、第一油缸、横梁及第二油缸,所述滑座上均滑动设置有所述滑台,两所述滑台上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油缸,所述第一油缸活塞杆的下端与所述上压模相连接,两所述滑台之间设有所述横梁,所述第二油缸设于后机座的顶部,其活塞杆的端部与所述横梁相连接,所述上压弧装置还包括同步组件,所述同步组件包括轴承座、第一转轴、两个第一齿轮及两个第一齿条,所述轴承座固设于所述横梁上,所述第一转轴通过轴承安装于轴承座上,所述第一转轴的两端安装有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条与上压模相连接,并分别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啮合。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灯壳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一组第二转轴、第一电机及两组带轮组件,所述第二转轴分别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压弧台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电机的机轴与所述第二转轴相连接,两组所述带轮组件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上,所述输送线采用输送带,输送带绕设于所述带轮组件上,所述开合机构包括第三油缸、连接件及第一连接板,两所述输送线的侧边均设有一组所述第三油缸,同一侧所述第三油缸的活塞杆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相连接,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板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带轮组件相连接,以使所述第三油缸通过连接件带动所述带轮组件沿着第二转轴的轴线方向移动。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灯壳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折边装置包括第二机架、送料机构及折弯机构,其中:
所述第二机架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前安装座和后安装座,所述第二机架的顶部设有一组前安装板和一组后安装板,所述前安装板和后安装板之间设有一组互相平行的第三转轴;
所述送料机构包括一组同步带和第一驱动件,所述同步带设于所述前安装座和后安装座之间,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使同步带由所述第二机架的前端往后端运动;
所述折弯机构包括一组托料板、一组摆臂组件及若干个第二驱动件,所述托料板设于所述前安装板和后安装板上,并分别位于两所述同步带的侧上方,两所述第三转轴上分别转动地设置有所述摆臂组件,所述摆臂组件由所述第二驱动件带动翻转,以折弯所述托料板上的铁壳。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灯壳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组件包括摆臂、第二连接板及折板,所述摆臂转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三转轴上,所述第二驱动件采用油缸,油缸的下端铰接于所述第二机架上,所述摆臂的下端与油缸的活塞杆相连接、上端往所述同步带一侧弯折,所述第二连接板安装于摆臂的上端,所述折板安装于第二连接板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灯壳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线装置包括第三机架、纵梁、第一底座、吸盘组件、竖向驱动件及纵向驱动件,所述第三机架设置于所述第一机架和第二机架的顶部,所述纵梁设于第三机架上,所述第一底座滑动地设置于纵梁上,所述吸盘组件设于第一底座上,并可由所述竖向驱动件带动进行升降,所述纵向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底座和吸盘组件沿着纵梁进行移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灯壳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上设有纵导轨,所述第一底座沿着纵导轨滑移,所述吸盘组件包括吸盘和竖连接板,所述吸盘安装于竖连接板的底部,所述竖连接板穿设于第一底座上,所述竖向驱动件包括第一连接座、第二电机、第四转轴、第二齿轮及第二齿条,所述第一连接座和第二电机均固设于所述第一底座上,所述第四转轴转动地安装于第一连接座上,并与所述第二电机的机轴相连接,所述第二齿轮安装于第四转轴上,所述第二齿条固设于竖连接板上,并与所述第二齿轮相啮合,所述纵向驱动件包括第二连接座、第三电机、第三齿轮及第三齿条,所述第二连接座固设于第二电机上,所述第三电机安装于第二连接座上,所述第三电机的机轴上连接有所述第三齿轮,所述纵梁上设有所述第三齿条,所述第三齿条与第三齿轮相啮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灯壳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铆合装置包括第四机架、第二底座、输送辊组、铆合机构及切断机构,所述输送辊组设于第四机架的前侧,并与所述第三输送线相衔接,所述第四机架的顶部于输送辊组的后侧设有横导轨和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机轴连接有丝杆机构,所述伺服电机通过丝杆机构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底座,以使所述第二底座沿着横导轨进行滑移,所述铆合机构和切断机构并排设置于所述第二底座上,所述伺服电机带动所述铆合机构和切断机构沿着灯壳的输送方向进行移动,以使所述铆合机构对灯壳进行铆合、所述切断机构对灯壳进行切断。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灯壳成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铆合机构包括第一模架、第四油缸、上模板、凸模、下模板及凹模,所述第一模架安装于第二底座上,所述第四油缸安装于第一模架顶部,所述上模板固设于第四油缸活塞杆上,所述凸模固设于上模板底部,所述下模板安装于第一模架上,所述凹模固设于下模板上,所述凹模上设有与凸模相对应的第一避让槽,所述切断机构包括第二模架、第五油缸、上刀模及下刀模,所述第二模架安装于第二底座上,所述第五油缸安装于第二模架顶部,所述上刀模固设于第五油缸活塞杆上,所述下刀模安装于第二模架上,并与所述上刀模相对设置。
CN201921670795.1U 2019-10-08 2019-10-08 一种灯壳成型机 Active CN2107018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70795.1U CN210701826U (zh) 2019-10-08 2019-10-08 一种灯壳成型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70795.1U CN210701826U (zh) 2019-10-08 2019-10-08 一种灯壳成型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01826U true CN210701826U (zh) 2020-06-09

Family

ID=70957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70795.1U Active CN210701826U (zh) 2019-10-08 2019-10-08 一种灯壳成型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018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965671U (zh) 一种冲压装置的自动落料机
CN112349505A (zh) 一种变压器包铜箔用装载治具及变压器包铜箔设备、方法
CN110281024B (zh) 一种铝管自动切边倒角装置
CN111250599A (zh) 一种窗帘杆金属件冲压步进模
CN211101039U (zh) 一种转子铁心片裁切装置
CN110548782A (zh) 一种灯壳成型机
CN103042128A (zh) 一种热冲压自动送料装置
CN210701826U (zh) 一种灯壳成型机
CN210876879U (zh) 一种灯壳压弧机
CN214854254U (zh) 一种提高压制效率的食品挤压成型装置
CN214239727U (zh) 一种快速装配粉末成型油压机
CN213894283U (zh) 工件转移装置以及应用该工件转移装置的工件输送装置
CN107671531A (zh) 一种冰箱自动插胆机
CN210701948U (zh) 一种用于离合器壳体加工的自动切边装置
CN218390041U (zh) 一种金属外观件的加工装置
CN203265453U (zh) 一种自动送料机
CN214086579U (zh) 一种装配机的分段式输送机构
CN110918802A (zh) 一种上下料机构
CN110356026A (zh) 一种自动脱模取隐形眼镜片
CN210040084U (zh) 一种星片折弯组装装置
CN218982949U (zh) 模内冲压件搬运装置及冲压机
CN216150827U (zh) 滤清器壳体自动生产线
CN214977380U (zh) 一种电路板自动插装用物料剪脚整形装置
CN218284420U (zh) 一种鱼钩别针组装机
CN216989762U (zh) 一种自动化链条环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