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30995U - 后凹颈枕 - Google Patents
后凹颈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630995U CN210630995U CN201822090596.5U CN201822090596U CN210630995U CN 210630995 U CN210630995 U CN 210630995U CN 201822090596 U CN201822090596 U CN 201822090596U CN 210630995 U CN210630995 U CN 21063099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kin
- neck pillow
- inflatable
- line
- cha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edding I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后凹颈枕,其包括:一充气主体和一气体控制件,所述充气主体具有一充气室,所述气体控制件被设置于所述充气主体,连通所述充气室,为所述充气室充气或放气,其中所述充气主体包括一非充气区,所述非充气区将所述充气室间隔为两个连通的子气室,并且当所述充气主体被充气时,所述非充气区形成一向内凹陷的凹槽。所述后凹颈枕适应头部形状并且方便配合座椅使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颈枕领域,更进一步,涉及一后凹颈枕。
背景技术
颈枕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辅助休息的工具。现有的大部分颈枕都是由弹性材料填充制成供人们使用的形状,比如,形成U型形状供人们使用。弹性材料填充可以给人柔软的触感,但是十分不便于收纳、携带。
在这样的基础上,逐渐出现了充气枕,充气枕能够在气袋中充气形成供人们使用的状态,而当不需要使用时,可以通过放出气袋中的气体,使得充气枕容易收纳。
实用新型人发现现有的颈枕中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方面。
颈枕,顾名思义,其是佩戴于颈部使用。为了能够更多地支撑颈部,比如环绕于颈部周围,颈枕的结构通常都是一体的U型结构,其在前部留一个开口,方便颈部进入其中,而颈部周围围绕高度差不多的U型支撑体。
首先,颈枕主要考虑的为颈部提供支撑,其较少考虑到人在支撑时不同位置的差异性,其比较少考虑人的头部结构实际支撑需求,比如较少考虑头部后部和两侧的支撑需求是否相同。
其次,人们在使用颈枕时,通常是在座椅上,而不同的座椅的结构形态不同,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为人们提供一定的支撑作用,比如椅背可以为用户的背部或者头部后侧提供支撑作用。但是,现有颈枕比较少考虑颈枕和座椅或沙发等休息工具之间的配合作用。
第三,对于充气颈枕,其大部分由一个贯通的气囊构成,只有一个充气状态和一个放气状态,充气状态形成大致高度一致的U型结构,放气状态缩小体积,方便收纳。这种结构简单,同时使用也单一化。
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背景信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后凹颈枕,其根据人头部结构设计,在充气状态时,在头部对应的后侧形成一凹槽103,在不同区域提供不同支撑条件。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后凹颈枕,其配合座椅的支撑条件,适应提供头部支撑的座椅形态。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后凹颈枕,其利用使用者靠坐在座椅时,头部周围的空间分布情况为使用者提供支撑条件,比如,当使用者头部依靠于椅背时,头部两侧是可能活动的空间,而头部后侧活动空间较少,所述后凹颈枕的两肩部区域分别填充于两侧空间,当颈部向两侧方向弯曲时,支撑头部,从而减轻颈部压力。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凹槽103为使用者头部后侧提供避让空间,使得头部不需要支撑的位置提供较少支撑或者不进行支撑。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后凹颈枕,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颈枕包括两层气室,两侧气室配合提供不同的充气高度,以提供可选择的支撑条件。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后凹颈枕,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凹颈枕在充气状态时形成一避耳槽,以便于使用者颈部向两侧弯曲时,耳朵不被挤压。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后凹颈枕,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对应的非充气区被填充温度感应材料,为头部接触位置提供舒适的触感。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后凹颈枕,其包括:
一充气主体,所述充气主体具有一充气室;和
一气体控制件,所述气体控制件被设置于所述充气主体,连通所述充气室,为所述充气室充气或放气,其中所述充气主体包括一非充气区,所述非充气区将所述充气室间隔为两个连通的子气室,并且当所述充气主体被充气时,所述非充气区形成一向内凹陷的凹槽。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充气主体包括两肩部区域和一背部区域,两所述肩部区域一体地连接于所述背部区域两侧形成一内弯槽。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非充气区被设置于所述背部区域。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非充气区包括一封闭线,所述封闭线封闭所述充气主体的部分区域形成一封闭空间,所述封闭空间与所述子气室不连通。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非充气区包括一填充物,所述填充物被封闭于所述封闭空间。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充气主体包括一避耳区,所述避耳区被设置于两所述肩部区域,当所述充气主体被充气时,所述避耳区形成一向内凹陷的避耳槽。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充气室包括两气室层和两气体控制件,两所述气室层叠层地布置,两所述气体控制件分别连通两所述气室层。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充气主体包括两表层和一封合线,两所述表层的边缘通过所述封合线封合形成所述充气室。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封合线包括一外边缘和一内边缘,所述内边缘向内弯曲形成一内弯槽,所述外边缘和所述内边缘一体地连接以密封所述第一表层和所述第二表层的边缘。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充气主体包括一封闭线,所述封闭线封合所述第一表层和第二表层的部分区域形成一封闭空间,并且将所述充气室间隔为两所述子气室。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充气主体包括一填充物,所述填充物被填充于所述封闭空间。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充气主体包括一第二封闭线,所述第二封闭线封闭所述第一表层和所述第二表层的部分区域形成一避耳区,所述避耳区位于所述充气主体的侧边位置。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表层包括一基层和一阻气层,所述阻气层附着于所述基层,所述基层是透气材料。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封闭线的形状选自:方形、圆形、三角形或多边形中的一种。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封合线通过热压的方式形成。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封闭线通过热压的方式形成。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后凹颈枕,其包括:
两表层;
一封合线;
一封闭线;和
一气体控制件,所述封合线封合两所述表层的边缘形成一充气室,所述封闭线封合两所述表层的部分区域将所述充气室间隔为两子气室,所述气体控制件连通所述充气室,为所述充气室充气或放气,当所述充气室被充气是,所述封闭线位置形成一向内凹陷的凹槽。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封合线包括一外边缘和一内边缘,所述内边缘向内弯曲形成一内弯槽,所述外边缘和所述内边缘一体地连接密封所述第一表层和所述第二表层的边缘。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封闭线封合两所述表层的部分区域形成一封闭空间,并且将所述充气室间隔为连通的两所述子气室。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充气主体包括一填充物,所述填充物被填充于所述封闭空间。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封合线和所述封闭线通过热压的方式形成。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后凹颈枕,其包括:
两表层;
一间隔层;
一封合线;
一封闭线;和
两气体控制件,所述封合线封合两所述表层和所述间隔层的边缘形成两叠层的布置的气室层,所述封闭线封合两所述表层和所述间隔层的部分区域分别将所述气室层分别间隔为两子气室,两所述气体控制件分别连通两所述充气室层,为所述充气室层充气或放气,当所述充气室被充气时,所述封闭线位置形成一向内凹陷的凹槽。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封合线包括一外边缘和一内边缘,所述内边缘向内弯曲形成一内弯槽,所述外边缘和所述内边缘一体地连接密封两所述表层和所述间隔层的边缘。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封闭线封合两所述表层和所述间隔层的部分区域形成一封闭空间,并且将所述充气室间隔为连通的两所述子气室。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充气主体包括一填充物,所述填充物被填充于所述封闭空间。
根据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封合线和所述封闭线通过热压的方式形成。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后凹颈枕的未充气状态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后凹颈枕的充气状态示意图。
图3是沿图2的A线的部分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后凹颈枕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后凹颈枕放气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后凹颈枕第一充气状态示意图。
图7是沿图6的B线的部分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后凹颈枕的第二充气状态示意图。
图9是沿图8的C线的部分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的后凹颈枕的未充气状态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的后凹颈枕的充气状态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的后凹颈枕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参照图1至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后凹颈枕100被阐述。所述后凹颈枕100包括一充气主体10和一气体控制件20,所述充气主体10具有一充气室101,所述气体控制件20被设置于所述充气主体10,连通所述充气室101,以便于通过所述气体控制组件为所述充气主体10充气或者放气。
所述充气主体10包括两肩部区域15,16和一背部区域17,两所述肩部区域15,16分别一体连接于所述背部区域17两侧形成一内弯槽102,以便于使用者U佩戴于颈部。换句话说,当所述后凹颈枕100被佩戴时,使用者的颈部进入所述内弯槽102,两所述肩部区域15,16分别位于使用者U的肩部,所述背部区域17位于使用者U的背部后侧。
举例地但不限于,两所述肩部区域15,16和所述背部区域17形成U型结构,以便于使用者U的颈部的大部分区域被包围。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两所述肩部区域15,16和所述背部区域17也可以形成其它形状,比如C型,或者可打开的圆形。
所述后凹颈枕100包括一充气状态1002和一未充气状态1001,在所述未充气状态1001,所述充气室101没有被气体填充,所述充气主体10形成大致平面的状态,方便收纳。在所述充气状态1002,所述充气主体10的所述充气室101 被气体填充,所述后凹颈枕100形成立体支撑结构。
所述背部区域17包括一非充气区18,所述非充气区18将所述充气室101 连通地间隔形成两子气室1011。两所述子气室1011分别对应两所述肩部区域15, 16。也就是说,当所述后凹颈枕100处于充气状态1002时,两所述子气室1011 分别被填充气体,两所述肩部被气体支撑形成立体结构。所述背部区域17被充入较少气体,与两所述肩部区域15,16形成两凹槽103,分别位于所述背部区域17的两侧。
所述非充气区18在所述背部区域17形成至少一连通通道1012,所述连通通道1012连通两所述子气室1011。换句话说,两所述肩部区域15,16分别对应较大空间的两所述子气室1011充气,所述背部区域17对应被间隔形成的所述连通通道1012以及所述非充气区18。也就是说,在所述充气状态1002时,两所述肩部区域15,16适应提供较大空间的填充支撑,所述背部区域17使用较小空间的支撑。
所述充气主体10包括两表层和一封合线14,所述封合线14将两所述表层边缘封合形成所述充气室101。也就是说,两所述表层之间提供充气的空间。
两所述表层分别为第一表层11和一第二表层12,两所述第一表层11和所述第二表层12叠层形成所述充气室101。所述气体控制件20被配置于所述第一表层11和/或所述第二表层12,以便于连通所述充气室101。也就是说,所述第一表层11和/或所述第二表层12为所述气体控制件20提供安装位置,所述气体控制件20被密封地安装于所述第一表层11和/或所述第二表层12。
所述第一表层11和所述第二表层12分别形成对应所述背部区和肩部区,以便于通过所述封合线14封合后直接形成两所述肩部区域15,16和所述背部区域 17。换句话说,所述第一表层11和所述第二表层12分别包括两肩部区和一背部区,两所述肩部区一体连接于所述背部区的两侧形成弧形的结构,从而当所述第一表层11和所述第二表层12被所述封合线14封合时形成所述后凹颈枕100的所述背部区域17和两所述肩部区域15,16。
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一个所述气体控制件20被配置于所述第一表层11,通过所述气体控制件20向所述充气室101充气,即分别向两所述子气室1011充气。
所述第一表层11和所述第二表层12由柔性材料制成,适应充入气体的形态变化。
所述充气主体10还包括一封闭线181,所述封闭线181封闭所述第一表层 11和所述第二表层12的部分区域形成所述非充气区18。所述封闭线181件将所述第一表层11和所述第二表层12之间的部分空间由所述充气室101隔离,从而当所述充气室101被充入气体时,所述非充气区18不会被气体填充。
进一步,所述封闭线181闭合形成一填充空间182,所述填充空间182用于容纳一填充物183。也就是说,所述填充物183被容纳封闭于所述填充空间182 内。
所述封闭线181和所述封合线14的外边缘141形成一个所述连通通道1012,连通两所述子气室1011。所述封闭线181和所述封合线14的内边缘142形成另一个所述连通通道1012,连通两所述子气室1011。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封合线14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封合线14的外边缘141和所述内边缘142的部分形成两所述连通通道1012,以便于通过所述气体控制件20向其中一个所述子气室1011中充入气体时,气体流通至另一个所述子气室1011,两个所述子气室1011都被填充。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非充气区18可以被设置于靠近所述外边缘141或者靠近所述内边缘142的位置,从而使得所述封闭线181和所述封合线14形成一个所述连通通道1012。也就是说,所述封合线14的封合位置影响所述连通通道1012的形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两所述子气室1011可以不连通,也就是说,所述充气室101被所述封闭线181密封地分隔形成两所述子气室1011,此时,两所述气室分别设置所述气体控制件20,从而分别进行充气。也就是说,两所述肩部区域15,16分别对应两个隔离的所述子气室1011,两所述肩部区域 15,16分别被充气时,可以形成一半充气,另一半不充气的单枕。
在所述未充气状态1001时,所述第一表层11和所述第二表层12相互靠近形成大致平面的状态,此时,所述后凹颈枕100体积较小,方便被收纳,比如被卷起或者被折叠为体积更小的状态进行收纳。
在所述充气状态1002时,两所述子气室1011中分别被气体填充,所述第一表层11和所述第二表层12在气体支撑下相互远离,所述背部区域17的所述非充气区18的所述第一表层11和所述第二表层12保持原有距离,因此在所述后凹颈枕100的所述背部区域17对应的两侧分别形成一所述凹槽103。
还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后凹颈枕100的两侧形成大致对称的结构,因此不需要明显地区分正面或者反面,两侧可以为使用者提供大致相同的支撑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人的头部并不是一个规则的形状,对应颈部的一周侧,头部所述形成的形态不同,比如,对应两肩部的头部两侧,由上至下呈向内收缩的趋势,而对应背部的后侧区域,由上至下,其呈微弧度向外,因此肩部的两侧相对于后侧需求的支撑空间更大。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所述后凹颈枕100,其在充气状态1002时,在头部后侧对应区域形成所述凹槽103,而在两肩部对应区域形成凸起的两所述肩部域,从而配合头部的形状提供支撑条件,适合使用者进行趟、靠的休息。
还值得一提的是,参考图4,对应一些座椅200装置,比如汽车或者飞机的座椅200,其自身带有一靠头部210,即椅背的后部,在头部附近位置向外凸出部分,用于提供头部支撑。但是,此时只有人的头部后侧被支撑,颈部并没有得到固定和支撑,因此使用者U头靠向座椅200的靠头部210时,头部会自然的向左偏或者向右偏,很难保持良好的姿势。同时,现有的颈枕都是支撑厚度大致一致的结构,如果将其使用于带靠头部210的座椅200支撑,此时颈枕会进一步背部和座椅200的空间,使得使用者U使用不舒服。而对于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里,所述非充气区18的设置,调整所述后凹颈枕100的整体支撑形态,对于一些特殊要求的支撑方式也满足,比如所述非充气区18形成的所述凹槽103 可以和带靠头部210的座椅200配合,所述背部区域17对应所述靠头部210,靠头部210可以支撑使用者的头部后侧,而所述后凹颈枕100的所述两肩部区域 15,16支撑固定其余为支撑的区域,比如两肩部的两侧颈部区域,使得所述使用者U在使用时,减少对侧边的偏转,保持良好的颈部姿势。
所述第一气体控制件20包括一控制主体21和一安装环22,所述充气主体 10用于进行充气,比如用于用嘴吹气。所述安装环22配合所述控制主体21,以便于将所述控制主体21密封地安装于所述充气主体10。
所述控制主体21包括一支架主体211、一活动件212和一封闭膜23,所述支架主体211具有至少一通孔210,所述封闭膜23可活动地封闭于所述通孔210,所述可活动件212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支架主体211,可活动地推动所述封闭膜 23。所述通孔210连通所述第一气室110。当向所述通孔210输送气体时,所述封闭膜23部分地被吹动变形,使得气流通过所述通孔进入所述第一气室110。当气体进入所述通孔后,所述封闭膜23恢复原来的形态,封闭于所述通孔,且位于所述第一气室110内的气体从内部压所述封闭膜23,使得所述封闭膜23密封所述通孔210。当需要放气时,所述活动件212可以被推动,推动所述封闭膜 23变形,使得通孔210连通所述第一气室110和外部环境,因此使得所述第一气室110中封闭的气体流出所述第一气室110。
进一步,所述安装环22与所述支架主体211配合,以便于将所述第一气体控制件20安装于所述第一表层11。具体地,所述第一表层11具有一安装孔1100,所述安装环22与所述支架主体211能够夹持所述第一表层11的所述安装孔1100 的形成边缘。所述安装环22和所述支架主体211直接卡接固定。所述安装环22 可以通过粘接介质固定于所述第一表层11,比如通过胶水粘接固定于所述第一表层11。
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体控制件20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表层11,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体控制件20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表层11。
所述第二气体控制件23可以与所述第一气体控制件20可以具有相同的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气体控制件20还可以是其它类型的控制结构。比如,所述气体控制件20可以是带塞子的气嘴。所述气嘴具有一管道,所述塞子可塞入所述管道,封闭所述管道,所述管道连通所述第一气室110。使用时,使用者可以通过所述管道向所述第一气室110充入气体,并且通过所述塞子封闭所述管道,封闭气体;当需要放气时,使用者可以拔出所述塞子。
所述第一表层11包括一第一基层111和一第一阻气层112,所述第一阻气层 112被附着于所述第一基层111,以使得所述第一表层11内部进行气体隔离。所述第一基层111的外表面朝向外部环境,所述第一基层111的内表面附着所述第一阻气层112。也就是说,所述第一阻气层112和所述第一间隔层13形成用于封闭气体的所述第一气室110。所述第一基层111可以是布料等透气性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后凹颈枕100的所述第一表层11的所述第一基层111 可能会与身体部位直接接触。所述第一基层111的透气性柔性材料为使用者提供柔性的触感,且保护皮肤不会受到伤害。而所述第一基层111的内表面需要保持气体,以保持支撑的形态,而不透气的所述第一阻气层112使得气体不会透过所述第一阻气层112而通过所述第一表层11出去,满足支撑条件。所述第一阻气层112可以是胶层或者塑料膜层,或者其它不透气的膜层。所述第一阻气层112 可以在制造的过程中形成于所述的第一基层111,比如在所述第一阻气层112涂覆胶体材料在所述第一基层111的内表面形成薄层状的所述第一阻气层112,比如在所述第一阻气层112直接压制塑料膜至所述第一基层111的内表面。所述第一阻气层112也可以粘接固定于第一基层111。
同样地,所述第二表层12包括一第二基层和一第二阻气层,所述第二阻气层被附着于所述第二基层,以使得所述第二表层12内部进行气体隔离。所述第二基层的外表面朝向外部环境,所述第二基层的内表面附着所述第二阻气层。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后凹颈枕100的所述第二表层12的所述第二基层可能会与身体部位直接接触。所述第二基层的透气性柔性材料为使用者提供柔性的触感,且保护皮肤不会受到伤害。而所述第二基层的内表面需要保持气体,以保持支撑的形态,而不透气的所述第二阻气层使得气体不会透过所述第二阻气层而通过所述第二表层12出去,满足支撑条件。所述第二阻气层可以是胶层或者塑料膜层,或者其它不透气的膜层。所述第二阻气层可以在制造的过程中形成于所述的第二基层,比如在所述第二阻气层涂覆胶体材料在所述第二基层的内表面形成薄层状的所述第二阻气层,比如在所述第二阻气层直接压制塑料膜至所述第二基层的内表面。所述第二阻气层也可以粘接固定于所述第二基层。
也就是说,所述第一阻气层112和所述第二阻气层之间形成密封的所述充气室101。
举例地,在制造时,所述第一表层11和所述第二表层12重叠设置后边缘被热压封合形成所述封合线14。当然,所述第一表层11和所述第二表层12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形成所述封合线14,比如通过胶水粘合的方式形成所述封合线 14,如在其中一所述表层的边缘涂布胶水,进而将另一表层对应叠层设置后在边缘压合,使得所述第一表层11和所述第二表层12在边缘位置粘合形成所述封合线14。
所述封合线14包括一外边缘141和一内边缘142,所述内边缘142向内凹陷形成所述内弯槽102。所述内弯槽102方便使用者的佩戴。所述外边缘141位于所述内边缘142的对侧。所述外边缘141和内边缘142相互连接整体封合所述充气主体10的边缘区域。所述内边缘142和所述外边缘141各自呈弧形地弯曲,以便于所述充气主体10在被充气时形成预定的支撑形状。举例地但不限于,所述封合线14的边缘形状可以通过裁剪形成。
举例地,所述后凹颈枕100的制造过程可以是,先在第一表层11和所述第二表层12的原材料裁剪得到预定形状的所述第一表层11和所述第二表层12;进一步,在所述第一表层11安装所述气体控制件20,而后在所述第一表层11 和所述第二表层12之间设置所述填充物183;进而热压封合所述填充物183所在区域形成所述封闭线181,即,将所述填充物183封闭于所述封闭线181形成的所述填充空间182中;进而热压封合所述第一表层11和所述第二表层12的边缘区域,使得所述第一表层11和所述第二表层12之间形成所述充气室101。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表层11和所述第二表层12边缘的所述封合线14和背部区域17的所述封闭线181可以同时形成,也就是同时分别在不同位置热压形成。
举例地,所述后凹颈枕100的制造过程可以是,先将第一表层11预定位置安装所述气体控制件20;进一步将所述第一表层11和所述第二表层12的两层原材料叠层设置,并且在所述一表层和所述第二表层12之间的预定位置设置所述填充物183;进而在所述填充物183周围热压形成所述封闭线181,并且在预定位置热压所述第一表层11和所述第二表层12形成预定形状的所述封合线14;进而根据形成的所述封合线14裁剪形成预定形状的所述后凹颈枕100。
值得一提的是,在制造所述后凹颈枕100时,可以一次批量生产,比如在上述制造方式中,一次将多个所述气体控制件20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表层11原材料的预定位置;而后将第一表层11和所述第二表层12的原材料层叠层设置,并且在所述第一表层11和所述第二表层12的原材料层之间多个预定位置分别设置所述填充物183;进而分别在多个所述填充物183周围热压封合形成多个所述封闭线181,并且在多个预定位置热压所述第一表层11和所述第二表层12的原材料层形成多个所述封合线14;进而根据多个所述封合线14的形状裁剪形成预定形状的多个所述后凹颈枕100。
裁剪工序可以在热压之前,也可以是在热压之后。也可以是胶水粘接工艺与裁剪工艺结合形成所述后凹颈枕100。
参照图5-图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后凹颈枕100被阐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后凹颈枕100包括一充气主体10和两气体控制件20,所述充气主体10具有两气室层,所述两气体控制件20被设置于所述充气主体10,分别连通所述两气室层,以便于分别通过所述气体控制件 20分别向所述两气室层充气或放气。
进一步,所述两充气室层分别为一第一气室110和一第二气室120,所述两气体控制件分别为一第一气体控制件20和一第二气体控制件2023,所述第一气体控制件20连通所述第一气室110,以通过所述第一气体控制件20对所述第一气室110充气或者放气。所述第二气体控制件23连通所述第二气室120,以便于通过所述第二气体控制件23对所述第二气室120充气或放气。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气室110和所述第二气室120能够被充入气体,使得所述第一气室110和所述第二气室120被气体填充而改变支撑形态。
所述第一气室110和所述第二气室120相互隔离,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气室 110和所述第二气室120气体不相互连通,以便于所述第一气室110和所述第二气室120各自独立地保持充气量或者说便于所述第一气室110和所述第二气室 120独立地进行充放气。
所述第一气室110包括多个第一子气室1101,多个所述第一子气室1101相互连通。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气体控制件20连通多个所述第一子气室1101,以便于通过所述第一气体控制件20向多个所述第一子气室1101充气。所述第二气室120包括多个第二子气室1201,多个所述第二子气室1201相互连通。也就是说,所述第二气体控制件23连通多个所述第二子气室1201,以便于通过所述第二气体控制件23向多个所述第二子气室1201充气。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气室110和所述第二气室120上下叠层布置,以使得在所述充气主体10的高度方向进行充气状态1002的调整。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气室110和所述第二气室120沿佩戴方向布置。比如,当所述后凹颈枕100能够被佩戴于颈部时,所述第一气室110和所述第二气室120沿颈部高度方向布置。
进一步,所述充气主体10包括两表层和一间隔层13,所述间隔层13设置于两表层之间,以分别与所述两表层形成所述第一气室110和所述第二气室120。
所述两表层分别是一第一表层11和一第二表层12,所述第一表层11与所述间隔层13形成所述第一气室110,所述第一气体控制件20被设置于所述第一表层11,以通过所述第一气体控制件20向所述第一气室110充气。换句话说,所述第一表层11为所述第一气体控制件20提供安装位置,所述第一气体控制件 20被密封地安装于所述第一表层11。
所述第一表层11、所述间隔层13和所述第二表层12由柔性材料制成,适应充入气体的形态变化。
所述第二表层12与所述间隔层13形成所述第二气室120,所述第二气体控制件23被设置于所述第二表层12,以通过所述第二气体控制件23向所述第二气室120充气。换句话说,所述第二表层12为所述第二气体控制件23提供安装位置,所述第二气体控制件23被密封地安装于所述第二表层12。
所述间隔层13是一不透气膜层,也就是说,所述间隔层13阻挡所述第一气室110和所述第二气室120的气体连通。举例地但不限于,所述间隔层13可以是塑料膜。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间隔层13、所述第一阻气层112 和所述第二阻气层可以是相同的材料,以简化工艺需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中,所述第一表层11和所述第二表层12是相同的材料制成,但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层11和所述第二表层12也可以是不同的材料制成。
所述充气主体10具有一封合线14,所述封合线14封合所述第一表层11、所述第二表层12和所述间隔层13,以分别形成所述第一气室110和所述第二气室120。优选地,所述第一表层11、所述间隔层13和所述第二表层12依次在边缘叠层地被所述封合线14封合。举例地但不限于,在制造时,所述第一表层11、所述间隔层13和所述第二表层12通过热压的方式形成所述封合线14。当然,所述第一表层11、所述间隔层13和所述第二表层12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形成所述封合线14,比如通过胶水粘合的方式形成所述封合线14。
所述封合线14封合所述第一表层11、所述间隔层13和所述第二表层12的边缘,也就是是说,使得所述第一气室110和所述第二气室120与外部隔离。进一步,所述封合线14包括一外边缘141区域和一内边缘142区域,所述内边缘 142区域向内凹陷形成一内弯槽102。所述内弯槽102方便使用者的佩戴。所述外边缘141区域和所述内边缘142区域相互连接整体封合所述充气主体10的边缘区域。所述内边缘142区域和所述外边缘141区域呈弧形,以便于所述充气主体10在被充气时形成预定的支撑形状。举例地但不限于,所述内弯槽102适于被佩戴于使用者的颈部。所述封合线14的边缘形状可以通过裁剪形成。
所述非充气区18包括一填充物183和一填充空间182,所述填充区被填充于所述填充空间18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中,所述非充气区18包括一封闭线181,所述封闭线181封合所述第一表层11、所述间隔层13和所述第二表层12的部分区域形成封闭的所述填充空间182。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填充物183位于所述第一表层 11和所述间隔层13之间,也就是说,所述填充空间182由所述第一表层11和所述间隔层13形成。在制造时,可以将所述填充物183设置所述第一表层11和所述间隔层13的预定位置,而后形成所述封闭线181,将所述填充物183容纳于所述封闭线181形成的所述填充空间182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填充物183位于所述第二表层12和所述第二间隔层13之间,也就是说,所述填充空间182由所述第二表层12与所述间隔层13形成。在制造时,可以将所述填充物183设置于所述第二表层12和所述间隔层13的预定位置,而后形成所述封闭线181,将所述填充物183容纳与所述封闭线181形成所述填充空间182内。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填充物183可以选择不同材料进行填充,比如海绵、布料、颗粒物或者其它柔性材料。
在制造形成所述非充气区18时,可以由多种方式,比如,设置所述填充物 183于所述第一表层11和所述间隔层13之间预定位置,部分地封合所述第一表层11和所述间隔层13,封闭所述填充物183;设置所述填充物183于所述第二表层12和所述间隔层13之间预定位置,部分地封合所述第一表层11和所述间隔层13,封闭所述填充物183;设置所述填充物183于所述第一表层11和所述间隔层13或者所述第二表层12与所述间隔层13之间预定位置,部分地封合所述第一表层11、所述间隔层13和所述第二表层12,封闭所述填充物183。
参照图10-图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的后凹颈枕100被阐述。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充气主体10包括一避耳区19,所述避耳区19被设置于所述两肩部区域15,16,以便于当所述肩部区域15,16被充气时,所述避耳区19不被进行充气从而形成一避耳槽104。
进一步,所述避耳区19包括两第二封闭线,两所述第二封闭线分别被设置于两所述肩部区域15,16。也就是说,两所述第二封闭线分别将两所述肩部区域15,16的对应的所述第一表层11和所第二表层12的部分区域封合。
进一步,所述第二封闭线形成闭合环,以便于所述第二封闭线内部被隔离不能被充气。所述第二封闭线的形状和位置可以根据使用者头部侧偏时可能放置的位置设置。
进一步,所述第二封闭线形成第二填充空间,所述第二填充空间被填充一所述填充物。
值得一提的是,现有颈枕通常提供一致高度的支撑条件,因此当头部侧偏时,耳朵就会被压在颈枕上,虽然柔性的颈枕具有缓解作用,但是长时间的压力使得耳朵会不舒服,也不利于耳部的健康,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的所述后凹颈枕100,所述避耳区19的设置,使得使用者U在使用所述后凹颈枕100时,当头部向后倾时,头部可以较少阻挡地依靠于椅背,而当头部侧偏时,头部被两所述肩部区域15,16支撑,且支撑是,使用者U的耳朵可以被容纳于所述避耳槽104内,从而使得使用者U的耳朵不会被挤压,从而提供更加符合人体结构的支撑条件,使用更加舒适。
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个实施例中,两所述肩部区域15,16各自设有所述避耳区 19,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只设置一个所述避耳区19,本实用新型在这方面并不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作为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可以被实施的一些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结合上述多个实施例间的特征形成新的实施例,也就是说,并不限于一个实施例。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27)
1.一后凹颈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充气主体,所述充气主体具有一充气室;和
一气体控制件,所述气体控制件被设置于所述充气主体,连通所述充气室,为所述充气室充气或放气,其中所述充气主体包括一非充气区,所述非充气区将所述充气室间隔为两个连通的子气室,并且当所述充气主体被充气时,所述非充气区形成一向内凹陷的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充气主体包括两肩部区域和一背部区域,两所述肩部区域一体地连接于所述背部区域两侧形成一内弯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非充气区被设置于所述背部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非充气区包括一封闭线,所述封闭线封闭所述充气主体的部分区域形成一封闭空间,所述封闭空间与所述子气室不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非充气区包括一填充物,所述填充物被封闭于所述封闭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充气主体包括一避耳区,所述避耳区被设置于两所述肩部区域,当所述充气主体被充气时,所述避耳区形成一向内凹陷的避耳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充气室包括两气室层和两气体控制件,两所述气室层叠层地布置,两所述气体控制件分别连通两所述气室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充气主体包括两表层和一封合线,两所述表层的边缘通过所述封合线封合形成所述充气室。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充气主体包括两表层和一封合线,两所述表层的边缘通过所述封合线封合形成所述充气室。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两个所述表层是一第一表层和一第二表层,其中所述封合线包括一外边缘和一内边缘,所述内边缘向内弯曲形成一内弯槽,所述外边缘和所述内边缘一体地连接以密封所述第一表层和所述第二表层的边缘。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两个所述表层是一第一表层和一第二表层,其中充气主体包括一封闭线,所述封闭线封合所述第一表层和第二表层的部分区域形成一封闭空间,并且将所述充气室间隔为两所述子气室。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充气主体包括一填充物,所述填充物被填充于所述封闭空间。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两个所述表层是一第一表层和一第二表层,其中所述充气主体包括一第二封闭线,所述第二封闭线封闭所述第一表层和所述第二表层的部分区域形成一避耳区,所述避耳区位于所述充气主体的侧边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8-13任一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表层包括一基层和一阻气层,所述阻气层附着于所述基层,所述基层是透气材料。
15.根据权利要求4、5、11任一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封闭线的形状选自:方形、圆形、三角形或多边形中的一种。
16.根据权利要求8-13任一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封合线通过热压的方式形成。
17.根据权利要求4、5、11任一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封闭线通过热压的方式形成。
18.一后凹颈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表层;
一封合线;
一封闭线;和
一气体控制件,所述封合线封合两所述表层的边缘形成一充气室,所述封闭线封合两所述表层的部分区域将所述充气室间隔为两子气室,所述气体控制件连通所述充气室,为所述充气室充气或放气,当所述充气室被充气是,所述封闭线位置形成一向内凹陷的凹槽。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两个所述表层是一第一表层和一第二表层,所述封合线包括一外边缘和一内边缘,所述内边缘向内弯曲形成一内弯槽,所述外边缘和所述内边缘一体地连接密封所述第一表层和所述第二表层的边缘。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封闭线封合两所述表层的部分区域形成一封闭空间,并且将所述充气室间隔为连通的两所述子气室。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后凹颈枕,进一步地包括一填充物,所述填充物被填充于所述封闭空间。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封合线和所述封闭线通过热压的方式形成。
23.一后凹颈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表层;
一间隔层;
一封合线;
一封闭线;和
两气体控制件,所述封合线封合两所述表层和所述间隔层的边缘形成两叠层的布置的气室层,所述封闭线封合两所述表层和所述间隔层的部分区域分别将所述气室层分别间隔为两子气室,两所述气体控制件分别连通两所述充气室层,为所述充气室层充气或放气,当所述充气室被充气时,所述封闭线位置形成一向内凹陷的凹槽。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封合线包括一外边缘和一内边缘,所述内边缘向内弯曲形成一内弯槽,所述外边缘和所述内边缘一体地连接密封两所述表层和所述间隔层的边缘。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封闭线封合两所述表层和所述间隔层的部分区域形成一封闭空间,并且将所述充气室间隔为连通的两所述子气室。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后凹颈枕,进一步地包括一填充物,所述填充物被填充于所述封闭空间。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后凹颈枕,其中所述封合线和所述封闭线通过热压的方式形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090596.5U CN210630995U (zh) | 2018-12-13 | 2018-12-13 | 后凹颈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090596.5U CN210630995U (zh) | 2018-12-13 | 2018-12-13 | 后凹颈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630995U true CN210630995U (zh) | 2020-05-29 |
Family
ID=70799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2090596.5U Active CN210630995U (zh) | 2018-12-13 | 2018-12-13 | 后凹颈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630995U (zh) |
-
2018
- 2018-12-13 CN CN201822090596.5U patent/CN21063099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829019B2 (en) | Headrest for a vehicle seat | |
US4862536A (en) | Back support device | |
TWI739308B (zh) | 反重力平衡按摩式緩衝對流氣囊墊及製造方法 | |
JPH04501074A (ja) | 身体支持装置 | |
WO2008064561A1 (fr) | Matelas de bulles d'air et lit de bulles d'air | |
WO2000060983A1 (en) | Travel headrest | |
CN210630995U (zh) | 后凹颈枕 | |
CN202191460U (zh) | 一种气袋组合 | |
CN111317320A (zh) | 后凹颈枕 | |
CN108887977B (zh) | 一种双侧支撑舒适度可调的办公座椅 | |
CN210158414U (zh) | 充气垫枕 | |
JP3160804U (ja) | 高さ調整装置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クッション体 | |
CN201734293U (zh) | 充气背垫 | |
CN210446343U (zh) | 一种防褥疮充气坐垫 | |
CN111317319A (zh) | 充气垫枕及其制造方法 | |
CN207411896U (zh) | 充气保护垫 | |
CN102273851A (zh) | 充气背垫 | |
CN210018586U (zh) | 一种功能性腰靠之调节装置 | |
CN210130665U (zh) | 吹气夹枕和吹气枕及其吹气枕组 | |
CN2448197Y (zh) | 一种充气保健坐靠垫 | |
CN219323328U (zh) | 一种基于按压充气气囊的多点可调节u型枕 | |
CN221090586U (zh) | 一种多层按摩气袋及座椅系统 | |
CN205338333U (zh) | 均匀撑托垫 | |
CN213605652U (zh) | 一种自动调节枕头 | |
CN111297134A (zh) | 吹气夹枕和吹气枕及其吹气枕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15 Address after: 315100 room 1404, No.7 Tianzhi lane, Shounan street, Yinzhou District,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ingbo Boran Health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5700 No. 17, grand road, Chengdong Industrial Park, Xiangshan County, Ningbo,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NINGBO PLATFORM Inc.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