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23118U - 出风结构及风扇 - Google Patents

出风结构及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23118U
CN210623118U CN201921588536.4U CN201921588536U CN210623118U CN 210623118 U CN210623118 U CN 210623118U CN 201921588536 U CN201921588536 U CN 201921588536U CN 210623118 U CN210623118 U CN 2106231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hole
heating element
heat generating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8853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文杰
徐余良
刘哲
丁睿
陈志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92158853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231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231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231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出风结构及风扇,该出风结构包括:安装壳体,所述安装壳体设有用于装设风机的安装腔及与所述安装腔均连通的第一出风通孔及进风通孔;及发热件,所述发热件设有第二出风通孔,所述发热件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出风通孔,所述发热件具备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当所述发热件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发热件关闭所述第一出风通孔且所述第二出风通孔与所述安装腔连通,当所述发热件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发热件打开所述第一出风通孔并将所述第一出风通孔分割为至少两个第三出风通孔。该出风结构中的发热体占据空间小;该风扇包括上述出风结构,因此该风扇具备体积小的优点。

Description

出风结构及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出风结构及风扇。
背景技术
塔扇是风扇的一种,塔扇是根据气流学原理,让室内与室外空气形成立体交换系统,塔扇通常是把风通过贯流风机“甩”出,形成气流,也即通过风轮转动后造成风压产生离心式风力最后经过内部导风壁将风力传送出去,和传统风扇相比,塔扇出风更柔和,更能促进房间内的空气流通,为了使塔扇能够在冬季和夏季都能够使用,市场上出现了冷暖型塔扇,当需要冷暖型塔扇出热风时,通过加热体对风进行加热即可;当需要冷暖型塔扇出冷风时,只需要停止对加热体进行加热即可。
然而,传统的冷暖型塔扇的发热体占据空间大,进而使整个塔扇的体积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针对传统的冷暖型塔扇发热体占据空间大,进而使整个塔扇的体积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出风结构及风扇,该出风结构中的发热体占据空间小;该风扇包括上述出风结构,因此该风扇具备体积小的优点。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涉及一种出风结构,包括:安装壳体,所述安装壳体设有用于装设风机的安装腔及与所述安装腔均连通的第一出风通孔及进风通孔;及发热件,所述发热件设有第二出风通孔,所述发热件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出风通孔,所述发热件具备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当所述发热件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发热件关闭所述第一出风通孔且所述第二出风通孔与所述安装腔连通,当所述发热件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发热件打开所述第一出风通孔并将所述第一出风通孔分割为至少两个第三出风通孔。
上述出风结构在使用时,风机通过进风通孔将空气吸入至安装壳体内并根据发热件的工作状态将空气沿第三出风通孔或者是沿第二出风通孔排出,当发热件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此时所述发热件关闭所述第一出风通孔且所述第二出风通孔与所述安装腔连通,此时,空气沿第二出风通孔排出,第一工作状态可以是发热件处于发热的状态,此时沿第二出风通孔排出的风即是热风;当发热件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此时所述发热件打开所述第一出风通孔并将所述第一出风通孔分割为至少两个第三出风通孔,此时,空气沿第三出风通孔排出,第二工作状态可以是发热件处于停止发热的状态,此时沿第三出风通孔排出的风即是冷风或者是常温的风;进一步,传统的风扇在冷风模式时需要提供额外的安装空间收纳发热件,而本申请中的发热件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出风通孔,无需额外的安装空间,因此,发热体占据空间小,进而可以降低整个风扇的体积。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出风结构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发热件相对所述第一出风通孔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动力传输杆及第一动力输出件,所述第一动力传输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动力输出件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动力传输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发热件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发热件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安装壳体位于所述第一出风通孔的侧壁,所述第一动力传输杆与所述发热件配合形成连杆机构,所述第一动力输出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动力传输杆移动使所述第一动力传输杆带动所述发热件相对所述第一出风通孔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出风结构还包括连接轴,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为转动动力输出机构,所述安装壳体位于所述第一出风通孔的侧壁开设有安装通孔,所述连接轴的一端穿过所述安装通孔与所述发热件连接,所述连接轴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动动力输出机构的输出端连接使所述转动动力输出机构能够驱动所述连接轴带动所述发热件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件包括至少两个发热体,所述发热体开设有所述第二出风通孔,所述发热体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通孔,当所述发热件处于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时,所有所述发热体配合关闭所述第一出风通孔且所述第二出风通孔与所述安装腔连通;当所述发热件处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发热体配合打开所述第一出风通孔并将所述第一出风通孔分割为至少三个所述第三出风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出风结构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发热体同步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动力传输杆及第二动力输出件,所有所述发热体的一端与第二动力传输杆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有所述发热体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安装壳体位于所述第一出风通孔的侧壁,所述第二动力传输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动力输出件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动力传输杆与所述发热体配合形成连杆机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沿所述第一出风通孔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沿所述第一出风通孔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出风结构还包括用于对所述发热件加热的供热装置,当所述发热件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供热装置对所述发热件加热,当所述发热件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供热装置停止对所述发热件加热。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涉及一种风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出风结构,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
上述风扇在使用时,风机通过进风通孔将空气吸入至安装壳体内并根据发热件的工作状态将空气沿第三出风通孔或者是沿第二出风通孔排出,当发热件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此时所述发热件关闭所述第一出风通孔且所述第二出风通孔与所述安装腔连通,此时,空气沿第二出风通孔排出,第一工作状态可以是发热件处于发热的状态,此时沿第二出风通孔排出的风即是热风;当发热件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此时所述发热件打开所述第一出风通孔并将所述第一出风通孔分割为至少两个第三出风通孔,此时,空气沿第三出风通孔排出,第二工作状态可以是发热件处于停止发热的状态,此时沿第三出风通孔排出的风即是冷风或者是常温的风;进一步,传统的风扇在冷风模式时需要提供额外的安装空间收纳发热件,而本申请中的发热件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出风通孔,无需额外的安装空间,因此,发热体占据空间小,进而可以降低整个风扇的体积。
附图说明
图1为出风结构中去除安装壳体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出风结构中去除安装壳体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出风结构;100、风机;200、发热件;210、发热体;300、安装壳体;310、安装腔;320、进风通孔;330、第一出风通孔;340、第二出风通孔;350、第三出风通孔;400、第二驱动机构;410、第二动力传输杆;420、第二动力输出件;430、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有必要指出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元件时,两个元件可以是一体的,也可以是两个元件之间可拆卸连接。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地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还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术语“下”、“上”、“前”、“后”、“左”、“右”、“内”、“外”、“顶”、“底”、“一侧”、“另一侧”、“一端”、“另一端”、等所指示的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第一”、“第二”等术语,是为了区分不同的结构部件。这些术语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还涉及一种风扇,包括出风结构10及风机100,出风结构10,包括:安装壳体300及发热件200,安装壳体300设有用于装设风机100的安装腔310及与安装腔310均连通的第一出风通孔330及进风通孔320;发热件200设有第二出风通孔340,发热件200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出风通孔330,发热件200具备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当发热件200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发热件200关闭第一出风通孔330且第二出风通孔340与安装腔310连通,当发热件200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发热件200打开第一出风通孔330并将第一出风通孔330分割为至少两个第三出风通孔350,风机100设置于安装腔310内。
上述风扇在使用时,风机100通过进风通孔320将空气吸入至安装壳体300内并根据发热件200的工作状态将空气沿第三出风通孔350或者是沿第二出风通孔340排出,当发热件200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此时发热件200关闭第一出风通孔330且第二出风通孔340与安装腔310连通,此时,空气沿第二出风通孔340排出,第一工作状态可以是发热件200处于发热的状态,此时沿第二出风通孔340排出的风即是热风;当发热件200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此时发热件200打开第一出风通孔330并将第一出风通孔330分割为至少两个第三出风通孔350,此时,空气沿第三出风通孔350排出,第二工作状态可以是发热件200处于停止发热的状态,此时沿第三出风通孔350排出的风即是冷风或者是常温的风;进一步,传统的风扇在冷风模式时需要提供额外的安装空间收纳发热件200,而本申请中的发热件200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出风通孔330,无需额外的安装空间,因此,发热体210占据空间小,进而可以降低整个风扇的体积。
有必要指出的是,其中发热件200关闭第一出风通孔330并不一定需要将第一出风通孔330完全封闭,发热件200可以与安装壳体300位于第一出风通孔330的侧壁之间存在间隙;同理,发热件200打开第一出风通孔330并不需要发热件200完全从第一安装通孔移出并打开第一出风通孔330,只需要发热件200设置于第一出风通孔330并将第一出风通孔330分割为至少两个第三出风通孔350即可。
为了使发热件200根据需要自动转动,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该出风结构10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发热件200相对第一出风通孔330转动。
驱动发热件200转动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具体到本次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动力传输杆及第一动力输出件,第一动力传输杆的一端与第一动力输出件的动力输出端连接,第一动力传输杆的另一端与发热件200的一端可转动连接,发热件200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安装壳体300位于第一出风通孔330的侧壁,第一动力传输杆与发热件200配合形成连杆机构,第一动力输出件用于驱动第一动力传输杆移动使第一动力传输杆带动发热件200相对第一出风通孔330转动,此时,根据连杆机构的工作原理,当需要驱动发热件200转动时,只需要开启第一动力输出件,使第一动力输出件驱动第一动力传输杆移动即可,在第一动力传输杆的带动下,发热件200即可相对第一出风通孔330转动;具体地,第一动力输出件可以是电机或者其他直线驱动机构;第一动力传输杆可以是条形杆件。
发热件200的一端可以通过安装轴与第一动力传输杆连接,发热件200的另一端可以通过安装轴安装在安装壳体300位于第一出风通孔330的侧壁上,当然了,发热件200的一端与第一动力传输杆可转动连接,发热件200的另一端与安装壳体300位于第一出风通孔330的侧壁可转动地连接均可以通过其他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一一赘述。
当然了,在别的实施例中,该出风结构10还包括连接轴,第一驱动机构为转动动力输出机构,安装壳体300位于第一出风通孔330的侧壁开设有安装通孔,连接轴的一端穿过安装通孔与发热件200连接,连接轴的另一端与转动动力输出机构的输出端连接使转动动力输出机构能够驱动连接轴带动发热件200转动,此时,当需要转动发热件200时,只需要启动转动动力输出机构使转动动力输出机构能够驱动连接轴带动发热件200转动即可。具体地,转动动力输出机构可以为电机。
如图2和图3所示,进一步,具体到本次实施例中,发热件200包括至少两个发热体210,发热体210开设有第二出风通孔340,发热体210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出风通孔330,当发热件200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所有发热体210配合关闭第一出风通孔330且第二出风通孔340与安装腔310连通;此时,在风机100的作用下,气流沿各个发热体210的第二出风通孔340排出,此时发热体210可以处于发热状态以使沿第二出风通孔340排出的风是热风,且气流沿至少两个第二出风通孔340排出,吹出的风更加柔和,用户使用体验感更佳;当发热件200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发热体210配合打开第一出风通孔330并将第一出风通孔330分割为至少三个第三出风通孔350,此时,在风机100的作用下,气流沿第三出风通孔350排出,此时发热体210的可以处于停止发热状态以使第三出风通孔350排出的风是冷风或者是常温的风;进一步,各个发热体210打开第一出风通孔330并将第一出风通孔330分割为至少三个第三出风通孔350,此时各个发热体210还起到导风的作用,发热体210转动位置的不同还可以调整出风的方向。
同理,其中发热体210关闭第一出风通孔330并不一定需要将第一出风通孔330完全封闭,发热体210可以与安装壳体300位于第一出风通孔330的侧壁之间存在间隙;同理,发热体210打开第一出风通孔330并不需要发热体210完全从第一安装通孔移出并打开第一出风通孔330,只需要发热体210设置于第一出风通孔330并可以将第一出风通孔330分割为至少两个第三出风通孔350即可。
当发热件200包括至少两个发热体210时,发热体210存在多种排布方式,具体到本次实施例中,发热体210沿第一出风通孔330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于第一出风通孔330,此时,当发热体210打开第一出风通孔330时,第三出风通孔350沿第一出风通孔330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气流可以在高度方向上沿多个方向出风;当然了,如图2和图3所示,在别的实施例中,发热体210沿第一出风通孔33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于第一出风通孔330。此时,当发热体210打开第一出风通孔330时,第三出风通孔350沿第一出风通孔33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气流可以在宽度方向上沿多个方向出风。
具体地,当风扇是长条形的塔扇时,第一出风通孔330为长条形孔时,第一出风通孔330的高度方向即为安装壳体300的高度方向,第一出风通孔330的宽度方向即为安装壳体300的宽度方向,当第一出风通孔330为弧形孔时,第一出风通孔330的高度方向仍然为安装壳体300的高度方向,第一出风通孔330的宽度方向即为安装壳体300的周向方向。
如图3所示,为了使发热件200根据需要自动转动,在本次实施例中,该出风结构10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400,第二驱动机构400驱动发热体210同步转动,此时,第二驱动机构400驱动发热体210同步打开或关闭第一出风通孔330。
如图3所示,具体到本次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机构400包括第二动力传输杆410及第二动力输出件420,所有发热体210的一端与第二动力传输杆410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有发热体210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安装壳体300位于第一出风通孔330的侧壁,第二动力传输杆410的另一端与第二动力输出件420的动力输出端连接,第二动力传输杆410与发热体210配合形成连杆机构,此时,根据连杆机构的工作原理,当需要驱动所有发热体210转动时,只需要开启第二动力输出件420,使第二动力输出件420驱动第二动力传输杆410移动即可,在第二动力传输杆410的带动下,所有发热体210即可相对第一出风通孔330转动;具体地,第二动力输出件420可以是电机或者其他直线驱动机构;第二动力传输杆410可以是条形杆件。
发热体210的一端可以通过转轴430与第二动力传输杆410连接,发热体210的另一端可以通过转轴430安装在安装壳体300位于第一出风通孔330的侧壁上,当然了,发热体210的一端与第二动力传输杆410可转动连接,发热体210的另一端与安装壳体300位于第一出风通孔330的侧壁可转动地连接均可以通过其他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一一赘述。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对发热体210进行加热,该出风结构10还包括用于对发热件200加热的供热装置,当发热件200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供热装置对发热件200加热,此时,发热件200处于发热状态,沿第二出风通孔340排出的风是热风;当发热件200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供热装置停止对发热件200加热,此时沿第三出风通孔350排出的风是冷风或者是常温的风。具体地,供热装置可以是电源,发热件200可以是带有电偶丝的发热片或者是发热板,或者是带有热敏电阻发热片或者是发热板。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壳体,所述安装壳体设有用于装设风机的安装腔及与所述安装腔均连通的第一出风通孔及进风通孔;及
发热件,所述发热件设有第二出风通孔,所述发热件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出风通孔,所述发热件具备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当所述发热件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发热件关闭所述第一出风通孔且所述第二出风通孔与所述安装腔连通,当所述发热件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发热件打开所述第一出风通孔并将所述第一出风通孔分割为至少两个第三出风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发热件相对所述第一出风通孔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动力传输杆及第一动力输出件,所述第一动力传输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动力输出件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动力传输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发热件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发热件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安装壳体位于所述第一出风通孔的侧壁,所述第一动力传输杆与所述发热件配合形成连杆机构,所述第一动力输出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动力传输杆移动使所述第一动力传输杆带动所述发热件相对所述第一出风通孔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轴,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为转动动力输出机构,所述安装壳体位于所述第一出风通孔的侧壁开设有安装通孔,所述连接轴的一端穿过所述安装通孔与所述发热件连接,所述连接轴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动动力输出机构的输出端连接使所述转动动力输出机构能够驱动所述连接轴带动所述发热件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包括至少两个发热体,所述发热体开设有所述第二出风通孔,所述发热体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通孔,当所述发热件处于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时,所有所述发热体配合关闭所述第一出风通孔且所述第二出风通孔与所述安装腔连通;当所述发热件处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发热体配合打开所述第一出风通孔并将所述第一出风通孔分割为至少三个所述第三出风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发热体同步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动力传输杆及第二动力输出件,所有所述发热体的一端与第二动力传输杆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有所述发热体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安装壳体位于所述第一出风通孔的侧壁,所述第二动力传输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动力输出件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动力传输杆与所述发热体配合形成连杆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沿所述第一出风通孔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沿所述第一出风通孔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对所述发热件加热的供热装置,当所述发热件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供热装置对所述发热件加热,当所述发热件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供热装置停止对所述发热件加热。
11.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出风结构,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
CN201921588536.4U 2019-09-23 2019-09-23 出风结构及风扇 Active CN2106231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88536.4U CN210623118U (zh) 2019-09-23 2019-09-23 出风结构及风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88536.4U CN210623118U (zh) 2019-09-23 2019-09-23 出风结构及风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23118U true CN210623118U (zh) 2020-05-26

Family

ID=707509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88536.4U Active CN210623118U (zh) 2019-09-23 2019-09-23 出风结构及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231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678510U (zh) 窗机空调
CN210602183U (zh) 散风组件、导风组件及空调
CN110513872A (zh) 出风结构及风扇
CN207945740U (zh) 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CN210623118U (zh) 出风结构及风扇
CN208059072U (zh) 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CN210624920U (zh) 出风结构及风扇
CN201221464Y (zh) 一种隔膜泵的风冷系统装置
CN210601917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9763293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0500292A (zh) 出风结构及风扇
CN209944529U (zh) 空调器
CN212538037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CN216143800U (zh) 一种取暖器
CN219012989U (zh) 冷暖无叶风扇
CN219103305U (zh) 风管机
KR101477814B1 (ko) 공기 조화기
CN213066323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CN213983758U (zh) 一种冷暖型取暖器
CN217876447U (zh) 一种两用暖风机
CN216203768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345665U (zh) 冷暖风扇
CN218295981U (zh) 扫风结构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8954512B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20205899U (zh) 新风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