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13229U - 过滤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过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13229U
CN210613229U CN201920504332.1U CN201920504332U CN210613229U CN 210613229 U CN210613229 U CN 210613229U CN 201920504332 U CN201920504332 U CN 201920504332U CN 210613229 U CN210613229 U CN 2106132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baffle
baffle plates
blocking
fil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0433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北超
刘卫岳
祁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Wuxi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
Original Assignee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Wuxi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Wuxi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 filed Critical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Wux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50433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132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132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132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容腔;挡尘装置,所述挡尘装置设置在所述容腔中,使得所述容腔分为位于所述挡尘装置上方的过滤容腔和位于所述挡尘装置下方的集尘容腔;和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设置在所述过滤容腔中,用于过滤流过所述过滤装置的带有灰尘的气体;其中,挡尘装置包括数个挡片,所述数个挡片间隔设置形成开口,以使得所述过滤容腔中的灰尘能够穿过所述开口进入所述集尘容腔,并且所述数个挡片还被配置成能够阻碍所述集尘容腔中的灰尘通过所述挡尘装置再次进入所述过滤容腔。

Description

过滤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过滤装置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集尘功能的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输送气体的系统中通常设有过滤装置,以保证输送气体的洁净度。为保证过滤装置的过滤效率,过滤装置的过滤器需要定期清理。然而,过滤装置中的过滤器清理起来较为繁琐,因此需要一种装置,在过滤器未及时清理时也能够保证输送气体的洁净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容腔;
挡尘装置,所述挡尘装置设置在所述容腔中,使得所述容腔分为位于所述挡尘装置上方的过滤容腔和位于所述挡尘装置下方的集尘容腔;和
过滤器,所述过滤器设置在所述过滤容腔中,用于过滤流过所述过滤器的带有灰尘的气体;
其中,挡尘装置包括数个挡片,所述数个挡片间隔设置形成开口,以使得所述过滤容腔中的灰尘能够穿过所述开口进入所述集尘容腔,并且所述数个挡片还被配置成能够阻碍所述集尘容腔中的灰尘通过所述挡尘装置再次进入所述过滤容腔。
根据上述过滤装置,所述数个挡片被设置为沿挡片排列方向X布置成一排或多排。
根据上述过滤装置,所述挡片排列方向X与气流过所述过滤器的流动方向平行布置或与气体流过所述过滤器的流动方向倾斜布置。
根据上述过滤装置,所述数个挡片排列成多排,相邻两排挡片中上排挡片的底部与相邻两排挡片中下排挡片的顶部之间具有垂直间距L。
根据上述过滤装置,所述数个挡片中的每一个挡片的纵向截面为直线形、弧形或折弯形。
根据上述过滤装置,所述数个挡片相对于所述挡片排列方向X倾斜地或垂直地设置。
根据上述过滤装置,沿挡片排列方向X的相邻挡片之间的间距沿气流动方向逐渐减小或沿挡片排列方向(X)的相邻挡片均匀排布。
根据上述过滤装置,沿挡片排列方向X的挡片包括靠近气流上游的第一部分挡片和靠近气流下游的第二部分挡片,所述第一部分挡片的相邻挡片之间的间距m大于所述第二部分挡片的相邻挡片之间的间距n。
根据上述过滤装置,所述数个挡片被设置为沿挡片排列方向X布置成一排,所述挡片具有面向气流的迎风侧表面和背向气流的背风侧表面,所述的挡片的倾斜设置使得所述迎风侧表面位于所述背风侧表面上方。
根据上述过滤装置,所述数个挡片包括上排挡片和下排挡片,所述上排挡片和所述下排挡片分别沿所述挡片排列方向X布置;
所述上排挡片中的每一个挡片具有面向气流的迎风侧表面和背向气流的背风侧表面,并且所述下排挡片中的每一个挡片具有面向气流的迎风侧表面和背向气流的背风侧表面;
所述上排挡片中的每一个挡片设置为所述迎风侧表面位于所述背风侧表面上方,并且所述下排挡片中的每一个挡片设置为所述迎风侧表面位于所述背风侧表面下方。
根据上述过滤装置,所述上排挡片和所述下排挡片中的一排挡片为直挡片或弧形挡片,所述上排挡片和所述下排挡片中的另一排挡片为直挡片或弧形挡片;
其中,所述直挡片的本身倾斜于所述挡片排列方向X,所述弧形挡片的弦相对于所述排列方向倾斜地设置。
根据上述过滤装置,所述上排挡片中的每一个挡片为弧形挡片,所述弧形挡片的迎风侧表面朝向所述过滤容腔凸出。
根据上述过滤装置,所述直挡片与所述挡片排列方向X的锐夹角θ满足:15°≤θ≤35°。
根据上述过滤装置,所述弧形挡片的半径r满足:8mm≤r≤15mm,并且所述弧形挡片的弦与所述挡片排列方向X的锐夹角w满足:15°≤w≤45°。
根据上述过滤装置,所述间距L=0mm或所述间距L满足:8mm≤L≤15mm。
根据上述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还包括震动装置,所述震动装置与所述挡尘装置相连接,用于使所述挡尘装置发生震动,从而使得附着在所述挡尘装置上的灰尘能够通过穿过所述开口进入所述集尘容腔。
根据上述过滤装置,所述数个挡片上涂覆特氟龙材料。
本申请的过滤装置可以有效地阻碍在集尘容腔中的灰尘再次进入过滤容腔,从而保证通过过滤装置的气体的洁净度。
通过考虑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和权利要求,本申请的其它的特征、优点和实施例可以被阐述或变得显而易见。此外,应当理解,上述实用新型内容和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均为示例性的,并且旨在提供进一步的解释,而不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然而,具体实施方式和具体实例仅指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变化和修改将通过该具体实施方式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本申请这些和其它特征和优点可通过参照附图阅读以下详细说明得到更好地理解,其中:
图1A是本申请的过滤装置的立体图;
图1B是图1A示出的过滤装置的爆炸图;
图2是使用本申请的挡尘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图1A中虚线框位置的放大截面图;
图3是使用本申请的挡尘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图1A中虚线框位置的放大截面图;
图4是挡尘装置在计算机系统中的模拟条件图;
图5A-5F为使用图3所示的挡尘装置106在图4所示的模拟条件下,分别对应θ1和θ2为15°、30°、35°、45°、55°和75°时的模拟结果图;
图6是使用图3所示的挡尘装置在图4所示的模拟条件下的模拟结果图;
图7是使用本申请的挡尘装置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图1A中虚线框位置的放大截面图;
图8是使用图7所示的挡尘装置在图4所示的模拟条件下的模拟结果图;
图9是使用本申请的数个挡片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图1A中虚线框位置的放大截面图;
图10是使用图9所示的挡尘装置在图4所示的模拟条件下的模拟结果图;
图11是使用本申请的数个挡片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图1A中虚线框位置的放大截面图;
图12是使用图11所示的挡尘装置在图4所示的模拟条件下的模拟结果图;
图13是使用本申请的挡尘装置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图1A中虚线框位置的放大截面图;
图14是使用图12所示的挡尘装置在图4所示模拟条件下的模拟结果图;
图15是具有震动装置的过滤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构成本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对本申请的各种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在本申请中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前”、“后”、“上”、“下”、“左”、“右”、“顶”和“底”等方向或方位性的描述本申请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申请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在以下的附图中,同样的零部件使用同样的附图号。
图1A是本申请的过滤装置100的立体图;图1B是图1A示出的过滤装置100的爆炸图。如图1A-1B所示,过滤装置100包括壳体102。在图1A-1B中示出的壳体102省略了前面板以更好地示出过滤装置100的内部结构。壳体102大致为方形,其具有容腔104。
过滤装置100还包括挡尘装置106。挡尘装置106包括数个挡片132和一对板134。数个挡片132间隔布置以形成开口。数个挡片132固定在一对板134上。一对板134能够与壳体102中的槽(未示出)配合,从而使得数个挡片132能够通过一对板134安装在壳体102中。过滤装置100的底部与容腔104的底部保持距离D。距离D满足:0mm<D容腔104的高度。挡尘装置106将容腔104分为位于挡尘装置106上方的过滤容腔122和位于挡尘装置106下方的集尘容腔124。
过滤容腔122的右侧壁(壳体102的右侧面)上设有气流入开口112,过滤容腔122的左侧壁(壳体102的左侧面)上设有气流出开口114。气流入开口112、气流出开口114和过滤容腔122流体连通,使得气体从气流入开口112流入过滤容腔122后能够通过气流出开口114流出过滤装置100。
过滤装置100还包括过滤器108,用于过滤流过过滤器108的带有灰尘的气体。过滤器 108为数块静电除尘板142。具体地,数块静电除尘板142中的每一块沿竖直方向布置并且沿前后方向相互平行地排列。相邻的静电除尘板142之间具有一定间距K,以使得从气流入开口112流入的气流能够通过相邻的静电除尘板142之间的空间流动至气流出开口114。静电除尘板142的块数和间距K可以根据所需的除尘能力来设置。数块静电除尘板142能够通过螺钉(未示出)与壳体102中的孔(未示出)相配合,从而使数块静电除尘板142布置在过滤容腔122中。当然,作为另一个示例,数块静电除尘板142也能够通过其他连接方式(例如,插接、卡扣等)设置在壳体102中。
当过滤装置100运行时,数块静电除尘板142通电,使得数块静电除尘板142之间的空间形成静电场。带有灰尘(例如,金属粉末、木屑、空气中的灰尘等)的气体从气流入开口112进入过滤容腔122。气体中的灰尘在静电场中带电,随后被吸附在静电除尘板142上,而气体通过静电除尘板142之间的空间从气流出开口114流出过滤装置100。由此,气体中的灰尘被过滤器108过滤,从气流出开口114流出的气体相较于从气流入开口112流入的气体具有较高的洁净度。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述的气体的洁净度是指每立方气体中含有灰尘的程度。每立方气体中含有灰尘越多,洁净度越低;而每立方气体中含有灰尘越少,洁净度越高。
当过滤装置100不运行时,数块静电除尘板142不通电,使得数块静电除尘板142之间的空间没有静电场。吸附在静电除尘板142上的灰尘由于重力掉落,并且灰尘能够穿过数个挡片132之间的开口被收集在集尘容腔124中。
当过滤装置100再次运行时,由于从气流入开口112进入的气体具有速度,气体会通过数个挡片132之间的开口进入集尘容腔124。在集尘容腔124中,气体夹带集尘容腔124中的灰尘再次通过数个挡片132之间的开口返回过滤容腔122,导致流出过滤装置100的气体的洁净度降低。
本申请的挡尘装置106被配置为能够阻碍过滤容腔122的气流入集尘容腔124中,并阻碍进入集尘容腔124后夹带灰尘的气体进入过滤容腔122,从而保证流出过滤装置100的气体的洁净度。
为了便于说明,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以气流速为2.5m/s,并且气体的运动方向为水平方向为例进行说明,从而描述当过滤装置100再次运行(即集尘容腔124中已容纳有灰尘) 时,气体从气流入开口112进入过滤装置100后气体的运动状态。
图2是使用本申请的挡尘装置106的一个实施例的图1A中虚线框位置的放大截面图,以示出数个挡片132的具体结构及其布置方式。如图2所示,数个挡片132沿挡片排列方向 X(如图2中所示虚线)布置成一排,并且数个挡片132中的每一个挡片为直挡片。每一个挡片相对于挡片排列方向X倾斜地布置,且倾斜方向相同。挡片排列方向X与气体流过过滤器108的流动方向平行布置。每一个挡片与挡片排列方向X的锐夹角θ满足:15°≤θ≤35°。每一个挡片具有面向气流的迎风侧表面204和背向气流的背风侧表面206。挡片132倾斜地布置能够使得迎风侧表面204位于背风侧表面206上方。
具体地说,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每一个挡片为直板,并且其尺寸相同。挡片沿与壳体102的底面平行的方向(即挡片排列方向X)间隔相同地布置,使每一个挡片的中心点位于一条直线(即图2中所示虚线)上。每一个挡片的上部向左侧倾斜,并且每一个挡片与挡片排列方向X的锐夹角θ相同。
图2中带箭头的虚线表示不设有挡尘装置106时气体在过滤装置100中的流动状态;图 2中带箭头的实线表示设有如图2所示的数个挡片132时气体在过滤装置100中的流动状态。具体地,在过滤装置100中不设有挡尘装置106的情况下,当气体以水平速度从右侧向左侧流动时,进入过滤装置100的一部分气体从右侧向左侧水平流动,而另一部分气体朝向过滤装置100的底部流动。流向过滤装置100底部的气体夹带过滤装置100底部的灰尘(过滤装置100底部的灰尘以点状阴影示出)流出过滤装置100,从而导致流出过滤装置100的气体的洁净度较低。而在过滤装置100设有挡尘装置106的情况下,由于挡片倾斜地布置使得迎风侧表面204位于背风侧表面206上方,从而使得迎风侧表面204能够有效地挡住可能进入集尘容腔124的气流。这样,通过有效地阻碍气流进入集尘容腔124,可以减少气体夹带集尘容腔124中的灰尘流出过滤装置100的可能,由此保证了流出过滤装置100的气体的洁净度。
图3是使用本申请的挡尘装置106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图1A中虚线框的放大截面图,以示出数个挡片132的具体结构及其布置方式。如图3所示,数个挡片132在竖直方向上布置成两排挡片,即上排挡片302和下排挡片304。上排挡片302和下排挡片304中的每一个挡片均沿挡片排列方向X(如图3中所示虚线)均匀布置。数个挡片132中的每一个挡片为直挡片。
具体地说,上排挡片302中的每一个挡片306相对于挡片排列方向X倾斜地布置,且倾斜方向相同。每一个挡片306被设置为挡片306的上部向左侧倾斜,并且挡片306与挡片排列方向X的锐夹角θ1满足:15°≤θ1≤35°。上排挡片302中的每一个挡片306具有面向气流的迎风侧表面312和背向气流的背风侧表面314。挡片306的倾斜设置可以使得迎风侧表面312位于背风侧表面314上方。
下排挡片304中的每一个挡片308相对于挡片排列方向X倾斜地布置,且倾斜方向相同。下排挡片304中的每一个挡片308被设置为挡片308的上部向右侧倾斜,并且挡片308与挡片排列方向X的锐夹角θ2满足:15°≤θ2≤35°。下排挡片304中的每一个挡片308具有面向气流的迎风侧表面322和背向气流的背风侧表面324。挡片308的倾斜设置可以使得迎风侧表面322位于背风侧表面324下方。
图3中带箭头的实线表示设置如图3所示的数个挡片132时气体在过滤装置100中的流动状态。具体地,在过滤装置100设有挡尘装置106的情况下,由于上排挡片302倾斜地布置使得迎风侧表面312位于背风侧表面314上方,从而使得迎风侧表面312能够有效地挡住可能进入集尘容腔124的气体。即使有一小部分的气体通过数个挡片132之间的开口流入集尘容腔124,夹带集尘容腔124中灰尘的气流向上流动时也会撞击下排挡片304的迎风侧表面322。灰尘由于质量较重被撞击后落下,而气体能够通过数个挡片132之间的开口返回过滤容腔122。这样,有效地阻碍气流进入集尘容腔124的同时也阻碍夹带集尘容腔124中灰尘的气体流出集尘容腔124,由此保证了流出过滤装置100的气体的洁净度。
图4为挡尘装置106在计算机系统中的模拟条件图。如图4所示,在计算机中模拟如图 1A所示的过滤装置100。其中,集尘容腔124底部容纳有5mm厚度的灰尘。在距离集尘容腔124底部距离为J=30mm处设置挡尘装置106。
图5A-5F为使用图3所示的挡尘装置106在图4所示的模拟条件下,分别对应θ1和θ2为15°、30°、35°、45°、55°和75°时的模拟结果图。图6为使用图3所示的挡尘装置106在图4所示的模拟条件下的模拟结果图。具体地,上排挡片302的中的每一个挡片306与挡片排列方向X的锐夹角θ1以及下排挡片304中的每一个挡片308与挡片排列方向X的锐夹角θ2满足:θ1=θ2,水平方向相邻挡片的间距为12mm,挡片306与挡片308的长度为15mm。
θ1和θ2为15°、30°、35°、45°、55°和75°时从图5A-5F中可以看出,当θ1和θ2为15°、30°和35°时,集尘容腔124的底部都具有一定量的灰尘(即图中深色部分),其没有被挡尘装置106的上方的气流带走。而当θ1和θ2为45°、55°和75°时,集尘容腔124的底部很少有灰尘剩余,其被挡尘装置106的上方的气流带走了。
图6进一步示出在不同锐夹角θ1和θ2下剩余灰尘的百分比。从图6中可以看出,当挡片的锐夹角θ1θ2=35°时,剩余灰尘的百分比会从大约90%呈急剧下降态势。因此当 15°≤θ≤35°(即15°≤θ1≤35°并且15°≤θ2≤35°)时,挡尘装置106能够较好地将灰尘保持在集尘容腔124中。
虽然本申请中示出的上排挡片302的中的每一个挡片306与挡片排列方向X的锐夹角θ1 和下排挡片304中的每一个挡片308与挡片排列方向X的锐夹角θ2相等,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锐夹角θ1与锐夹角θ2也可以不相等。
图7是使用本申请的挡尘装置106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图1A中虚线框位置的放大截面图,以示出数个挡片132的具体结构及其布置方式。图7与图3中挡片的布置方式的区别在于,图7所示的数个挡片132中相邻两个挡片之间的间距不完全相同,并且图7所示的数个挡片 132的锐夹角θ1和θ2的取值范围更大。具体地说,数个挡片132包括靠近气流入开口112方向(右侧,即气流上游)的第一部分挡片和靠近气流出开口114(左侧,即气流下游)的第二部分挡片。在第一部分挡片中,水平相邻的挡片之间的间距为m。在第二部分挡片中,水平相邻的挡片之间的间距为n。其中,间距m>间距n。上排挡片302中的每一个挡片306 与挡片排列方向X的锐夹角θ1满足:15°≤θ1≤45°。下排挡片304中的每一个挡片308与挡片排列方向X的锐夹角θ2满足:15°≤θ2≤45°。
如在描述图3时所述,当有一小部分的气体通过数个挡片132之间的开口流入集尘容腔 124时,夹带集尘容腔124中灰尘的气体向上流动并撞击下排挡片304的迎风侧表面322。灰尘由于质量较重被撞击后落下,而气体能够通过数个挡片132之间的开口返回过滤容腔122。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间距n与间距m被配置为使得第二部分挡片之间的间距n小于第一部分挡片之间的间距m。其能够进一步增加夹带集尘容腔124中灰尘的气流撞击下排挡片304 的迎风侧表面322的可能。此外,更大的锐夹角θ1和锐夹角θ2有利于灰尘掉落进入集尘容腔124。这样,在使更多灰尘能够掉落集尘容腔124的同时阻碍夹带集尘容腔124中灰尘的气流流出集尘容腔124,由此保证流出过滤装置100的气体的洁净度。
图8为使用图7所示的挡尘装置106在图4所示的模拟条件下的模拟结果图。具体地说,图8中的上排挡片302的中的每一个挡片306与挡片排列方向X的锐夹角θ1以及下排挡片304中的每一个挡片308与挡片排列方向X的锐夹角θ2满足:θ1=θ2=45°,并且间距m 为13mm,间距n为7mm,挡片306与挡片308的长度为15mm。从图8中可以看出,较多的灰尘容易积聚在集尘容腔124的左侧,此时剩余灰尘的百分比可达到91.3%。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理解,数个挡片132可以不被分成位于右侧的第一部分挡片和位于左侧的第二部分挡片,而是将数个挡片132配置为每一排的相邻的挡片之间的间距沿气流动方向(即从右向左)逐渐减小,也可以达到阻碍夹带集尘容腔124中灰尘的气流流出集尘容腔124,以及保证流出过滤装置100的气体的洁净度的目的。
虽然本申请中图3和图7中示出的数个挡片132被排成两排,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也可以使用排列成一排的弯折形的挡片,同样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能够实现本申请的目的。
图9是使用本申请的数个挡片132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图1A中虚线框位置的放大截面图,以示出数个挡片132的具体结构及其布置方式。图9和图3中挡片的布置方式的区别在于,图9所示的上排挡片302的底部与下排挡片304的顶部之间的竖直间距L满足:8mm≤L≤15mm,而图3中的上排挡片302的底部和下排挡片304的顶部在竖直方向上紧邻布置,也就是说其间距L=0mm。
与图3所示的挡片的布置方式相比,上排挡片302和下排挡片304之间具有竖直间距时,防止气体进入集尘容腔124后夹带灰尘返回过滤容腔122的效果更好。这是因为当上排挡片 302和下排挡片304之间具有竖直间距时,从过滤容腔122朝向集尘容腔124流动的气流的速度会发生阶段式降低(即在经过上排挡片302和经过下排挡片304时两次降低速度),这能够使得气流比经过紧靠排布的两排挡片后速度的降低量更大,而速度较低的气流更不易夹带灰尘。
图10为使用图9所示的挡尘装置106在图4所示的模拟条件下的模拟结果图。具体地说,图8中的上排挡片302的中的每一个挡片306与挡片排列方向X的锐夹角θ1以及下排挡片 304中的每一个挡片308与挡片排列方向X的锐夹角θ2满足:θ1=θ2=30°,并且间距L 为10mm。从图10中可以看出,沉积在集尘容腔124中的灰尘在水平方向上较为均匀,此时剩余灰尘的百分比可以达到98.1%。
图11是使用本申请的数个挡片132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图1A中虚线框位置的放大截面图,以示出数个挡片132的具体结构及其布置方式。图11与图2中挡片的布置方式的区别在于,图2所示的数个挡片132中每一个挡片与挡片排列方向X的锐夹角θ满足:15°≤θ≤35°,而图11所示的数个挡片132中每一个挡片与挡片排列方向X垂直地设置。具体地说,图11 中的数个挡片132包括长挡片和短挡片,长挡片和短挡片交错布置,并且长挡片和短挡片沿挡片排列方向X均匀排布。长挡片和短挡片的底部齐平。竖直设置的挡片更有利于过滤容腔 122中的灰尘掉落入集尘容腔124。
图12为使用图11所示的挡尘装置106在图4所示的模拟条件下的模拟结果图。具体地说,图12中的长挡片的长度为12mm,短挡片的长度为8mm,长挡片与短挡片之间的间距为6mm。从图12中可以看出,较多的灰尘容易积聚在集尘容腔124的左侧,此时剩余灰尘的百分比可达到46.5%。
虽然本申请中同一排中的每一个挡片的尺寸与形状相同,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根据本申请的精神,每一个挡片的尺寸不相同的设置方式也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中。
虽然本申请中示出的数个挡片132中的每一个挡片与挡片排列方向X的锐夹角θ相同,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数个挡片132中的每一个挡片与挡片排列方向X的锐夹角θ也可以不相同。
此外,本申请中以气体流向为水平方向为例,将挡片排列方向X布置为与气体流向以及集尘容腔124的底面平行。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挡片排列方向X可以布置为与气体流向不平行(即倾斜地布置),也可以布置为与集尘容腔124的底面不平行。
图13是使用本申请的挡尘装置106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图1A中虚线框位置的放大截面图,以示出数个挡片132的具体结构及其布置方式。如图13所示,数个挡片132在竖直方向上布置成两排挡片,即上排挡片302和下排挡片304。上排挡片302和下排挡片304中的每一个挡片均沿挡片排列方向X(如图13中所示虚线)布置。数个挡片132中的每一个挡片为弧形挡片。
具体地说,上排挡片302中的每一个挡片306相对于挡片排列方向X倾斜地布置,且倾斜方向相同。每一个挡片306被设置为挡片306的上部向左侧倾斜,并且挡片306的弦与挡片排列方向X的锐夹角w1满足:15°≤w1≤50°。其中,挡片的弦指的是挡片306的两端的直线连线。挡片306的半径r1满足:8mm≤r1≤15mm。上排挡片302中的每一个挡片 306具有面向气流的迎风侧表面312和背向气流的背风侧表面314。挡片306的倾斜设置可以使得迎风侧表面312位于背风侧表面314上方。
下排挡片304中的每一个挡片308相对于挡片排列方向X倾斜地布置,且倾斜方向相同。下排挡片304中的每一个挡片308被设置为挡片308的上部向左侧倾斜,并且挡片308的弦与挡片排列方向X的锐夹角w2满足:15°≤w2≤50°。其中,挡片的弦指的是挡片308的两端的直线连线。挡片308的半径r2满足:8mm≤r2≤15mm。下排挡片304中的每一个挡片308具有面向气流的迎风侧表面322和背向气流的背风侧表面324。挡片308的倾斜设置可以使得迎风侧表面322位于背风侧表面324下方。
由于上排挡片302倾斜地布置使得迎风侧表面312位于背风侧表面314上方,并且上排挡片302中的挡片306为弧形,因此迎风侧表面312朝向过滤容腔122凸出。迎风侧表面312 的面积比背风侧表面314的面积更大,这可以使得迎风侧表面312能够更有效地挡住可能进入集尘容腔124的气流。相似地,对于下排挡片304来说,迎风侧表面322的面积比背风侧表面324的面积更大,因此迎风侧表面322能够更有效地阻碍夹带集尘容腔124中灰尘的气流流出集尘容腔124。此外,上排挡片302中的每一个挡片306和下排挡片304中的每一个挡片308为弧形挡片还有利于灰尘从过滤容腔122掉落后更容易通过挡片之间的开口进入集尘容腔124。另外,由于上排挡片302的迎风侧表面312为弧形,因此当过滤容腔122中的气流接触弧形的迎风侧表面312水平流动时,弧形的迎风侧表面312能够提供更小的风阻。
图14为使用图13所示的挡尘装置106在图4所示模拟条件下的模拟结果图。具体地说,挡片306的弦与挡片排列方向X的锐夹角w1满足:w1=30°;挡片308的弦与挡片排列方向X的锐夹角w2满足:w2=50°;挡片306的半径r1和挡片308的半径r2满足: r1=r2=12mm。在这种配置下,剩余灰尘的百分比可以达到94.9%。因此,当15°≤w≤35° (即15°≤w1≤50°并且15°≤w2≤50°)并且8mm≤r≤15mm(即8mm≤r1≤15mm并且8mm≤r2≤15mm时),挡尘装置106能够较好地将灰尘保持在集尘容腔124中。
虽然本申请中只描述了上排挡片302和下排挡片304都为直挡片以及上排挡片302和下排挡片304都为弧形挡片的情况,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将直挡片与弧形挡片配合使用,即上排挡片和下排挡片中的一排为直挡片或弧形挡片,另一排为直挡片或弧形挡片。
另外,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示出了当挡片132排列成一排时,将挡片132设置为其迎风侧表面204位于背风侧表面206上方(即迎风侧表面204朝向气流上游方向),以及当挡片132 排列成两排时,上排挡片302中的每一个挡片306设置为其迎风侧表面312位于所述背风侧表面314上方(即迎风侧表面312朝向气流上游方向)的不同的实施例。这样的配置能够阻碍气流通过挡尘装置106进入集尘容腔124。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申请中只示出了挡片132排列成一排和两排的实施例,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挡片132排列成两排以上的情况也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中。
图15为具有震动装置1201的过滤装置100。如图15所示,过滤装置100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02中的震动装置1201。震动装置1201具有输出杆1202,输出杆1202与挡尘装置106相连接。当震动装置1201开启时,输出杆会带动挡尘装置106震动,从而使得附着在挡尘装置106上的灰尘一同震动。震动的灰尘能够通过挡片之间的开口掉入集尘容腔124,最终被收集在集尘容腔124中。这可以减少挡尘装置106表面附着的灰尘的量,从而减少通过过滤容腔122的气流夹带的灰尘的量,以保证从过滤装置100流出的气体的洁净度。
作为一个示例,震动装置1201可以包括马达或振动器等。
作为另一个示例,震动装置1201可以设置在壳体102的外部,通过连接部件与挡尘装置 106相连接。
本申请的数个挡片132上可以涂覆特氟龙材料,特氟龙材料可以使得数个挡片132的表面光滑,以使得过滤容腔122掉落的灰尘不易粘附在挡片132上,并且更易通过数个挡片132 之间的开口掉落进集尘容腔124中。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申请中的过滤器108也可以是除静电除尘板142外的其它形式,例如袋式过滤装置或颗粒层过滤装置。
尽管本文中仅对本申请的一些特征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是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进行多种改进和变化。因此应该理解,所附的权利要求旨在覆盖所有落入本申请实质精神范围内的上述改进和变化。

Claims (17)

1.一种过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100)包括:
壳体(102),所述壳体(102)具有容腔(104);
挡尘装置(106),所述挡尘装置(106)设置在所述容腔(104)中,使得所述容腔(104)分为位于所述挡尘装置(106)上方的过滤容腔(122)和位于所述挡尘装置(106)下方的集尘容腔(124);和
过滤器(108),所述过滤器(108)设置在所述过滤容腔(122)中,用于过滤流过所述过滤器(108)的带有灰尘的气体;
其中,挡尘装置(106)包括数个挡片(132),所述数个挡片(132)间隔设置形成开口,以使得所述过滤容腔(122)中的灰尘能够穿过所述开口进入所述集尘容腔(124),并且所述数个挡片(132)还被配置成能够阻碍所述集尘容腔(124)中的灰尘通过所述挡尘装置(106)再次进入所述过滤容腔(1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个挡片(132)被设置为沿挡片排列方向(X)布置成一排或多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片排列方向(X)与气体流过所述过滤器(108)的流动方向平行布置或与气体流过所述过滤器(108)的流动方向倾斜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个挡片(132)排列成多排,相邻两排挡片中上排挡片的底部与相邻两排挡片中下排挡片的顶部之间具有垂直的间距(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个挡片(132)中的每一个挡片的纵向截面为直线形、弧形或折弯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个挡片相对于所述挡片排列方向(X)倾斜地或垂直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沿挡片排列方向(X)的相邻挡片之间的间距沿气流动方向逐渐减小或沿挡片排列方向(X)的相邻挡片均匀排布。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沿挡片排列方向(X)的挡片包括靠近气流上游的第一部分挡片和靠近气流下游的第二部分挡片,所述第一部分挡片的相邻挡片之间的间距(m)大于所述第二部分挡片的相邻挡片之间的间距(n)。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过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个挡片(132)被设置为沿挡片排列方向(X)布置成一排,所述挡片具有面向气流的迎风侧表面(204)和背向气流的背风侧表面(206),所述的挡片的倾斜设置使得所述迎风侧表面(204)位于所述背风侧表面(206)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过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个挡片(132)包括上排挡片(302)和下排挡片(304),所述上排挡片(302)和所述下排挡片(304)分别沿所述挡片排列方向(X)布置;
所述上排挡片(302)中的每一个挡片(306)具有面向气流的迎风侧表面(312)和背向气流的背风侧表面(314),并且所述下排挡片(304)中的每一个挡片(308)具有面向气流的迎风侧表面(322)和背向气流的背风侧表面(324);并且
所述上排挡片(302)中的每一个挡片(306)设置为所述迎风侧表面(312)位于所述背风侧表面(314)上方,并且所述下排挡片(304)中的每一个挡片(308)设置为所述迎风侧表面(322)位于所述背风侧表面(324)下方。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过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排挡片(302)和所述下排挡片(304)中的一排挡片为直挡片或弧形挡片,所述上排挡片(302)和所述下排挡片(304)中的另一排挡片为直挡片或弧形挡片;
其中,所述直挡片的本身倾斜于所述挡片排列方向(X),所述弧形挡片的弦相对于所述排列方向倾斜地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过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排挡片(302)中的每一个挡片(306)为弧形挡片,所述弧形挡片的迎风侧表面朝向所述过滤容腔(122)凸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过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直挡片与所述挡片排列方向(X)的锐夹角θ满足:15°≤θ≤35°。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过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弧形挡片的半径r满足:8mm≤r≤15mm,并且所述弧形挡片的弦与所述挡片排列方向(X)的锐夹角w满足:15°≤w≤50°。
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过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距L=0mm或所述间距L满足:8mm≤L≤15mm。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100)还包括:
震动装置(1201),所述震动装置(1201)与所述挡尘装置(106)相连接,用于使所述挡尘装置(106)发生震动,从而使得附着在所述挡尘装置(106)上的灰尘能够通过穿过所述开口进入所述集尘容腔(124)。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装置(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个挡片(132)上涂覆特氟龙材料。
CN201920504332.1U 2019-04-15 2019-04-15 过滤装置 Active CN2106132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04332.1U CN210613229U (zh) 2019-04-15 2019-04-15 过滤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04332.1U CN210613229U (zh) 2019-04-15 2019-04-15 过滤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13229U true CN210613229U (zh) 2020-05-26

Family

ID=70764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04332.1U Active CN210613229U (zh) 2019-04-15 2019-04-15 过滤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1322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57853A1 (zh) * 2020-09-17 2022-03-2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除尘填料、积垢盘和气体净化装置
CN114425208A (zh) * 2020-09-17 2022-05-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积垢盘和含尘气体净化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57853A1 (zh) * 2020-09-17 2022-03-2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除尘填料、积垢盘和气体净化装置
CN114425208A (zh) * 2020-09-17 2022-05-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积垢盘和含尘气体净化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370984B2 (ja) ろ過・静電析出装置及びろ過・静電析出装置のフィルタエレメント上の塵埃を清浄化する方法
US7264656B2 (en) Air filter assembly having non-cylindrical filter elements, for filtering air with particulate matter
US6544317B2 (en) Advanced hybrid particulate collector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US7947123B2 (en) Impact filter with grease trap
CN210613229U (zh) 过滤装置
US8894745B2 (en) Vane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EP2091631B1 (en) System configuration of pulsed cleaned panel-style filter elements and methods
JP4856139B2 (ja) 電気集塵装置
CA2168486C (en) Particle agglomeration and precipitation from a gaseous stream
JP2010511496A (ja) パネル型フィルタをパルス洗浄するためのフィルタ装置構成物およびその方法
JPH0739645B2 (ja) 清掃装置
US20140238240A1 (en) Downflow dust collectors having dirty air channels
US3355864A (en) Dust and like particle separator
US20130118349A1 (en) Vane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JP6050101B2 (ja) 集塵装置
US6149697A (en) Removal of suspended fine particles from gases by turbulent deposition
CN111821791A (zh) 过滤装置
CN213713220U (zh) 一种除尘装置及风管机
CN111468405A (zh) 轻重物质分离系统
US3116989A (en) Air cleaning apparatus
CN212310092U (zh) 轻重物质分离系统
JP2004132199A (ja) オイル粒子捕集装置
KR101838745B1 (ko) 와류발생을 통한 미분 집진기
JP3070068U (ja) 厨房用グリスフィルタ―
JP2004143935A (ja) オイル粒子捕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