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08635U - 一种新型充电器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充电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08635U
CN210608635U CN201921993504.2U CN201921993504U CN210608635U CN 210608635 U CN210608635 U CN 210608635U CN 201921993504 U CN201921993504 U CN 201921993504U CN 210608635 U CN210608635 U CN 2106086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gasket
negative pole
spring
pc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9350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志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ngao Photoelectric Xiam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ngao Photoelectric Xiam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ngao Photoelectric Xiam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ngao Photoelectric Xiam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9350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086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086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086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充电器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新型充电器结构,包括PCB板、负极垫片、负极弹簧和负极活动片;负极垫片中部上开设有滑槽,负极垫片一端上一体成型设置有负极垫片焊接片和固定板,固定板上固接有负极弹簧固定柱,负极垫片通过负极垫片焊接片与PCB板的PCB板焊接点相互焊接,负极垫片一端上的负极弹簧固定柱贯穿PCB板,负极弹簧一端与弹簧固定柱相连接。本实用新型将负极垫片由负极垫片焊接片与PCB板的PCB板焊接点相互焊接,解决了用连接线焊接造成线材成本大;连接线及面积小,内阻相对较高,出现降速的问题;另外负极活动片通过负极弹簧配合压在负极垫片上沿滑槽进行上下活动;实现了负极活动片在负极垫片上活动调节不同位置进行充电。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充电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充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充电器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充电器内部的负极垫片通过两根连接线焊接在PCB板上,线材成本大;连接线及面积小,内阻相对较高,应用在大电流充电上会出现降速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充电器结构,将负极垫片由负极垫片焊接片与PCB板的PCB板焊接点相互焊接,解决了用连接线焊接在PCB板上造成线材成本大;连接线及面积小,内阻相对较高,出现降速的问题;负极活动片通过负极弹簧配合压在负极垫片上沿滑槽进行上下活动;实现了负极活动片在负极垫片上活动调节不同位置进行充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充电器结构,包括PCB板、负极垫片、负极弹簧和负极活动片;负极垫片中部上开设有滑槽,负极垫片一端上一体成型设置有负极垫片焊接片和固定板,固定板上固接有负极弹簧固定柱,负极垫片通过负极垫片焊接片与PCB板的PCB板焊接点相互焊接,负极垫片一端上的负极弹簧固定柱贯穿PCB板,负极弹簧一端与弹簧固定柱相连接,负极弹簧另一端与设置在负极垫片背面的负极活动片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负极弹簧另一端穿过滑槽与负极活动片相连接;负极活动片通过负极弹簧配合压在负极垫片上沿滑槽进行上下活动。
作为优选,所述PCB板上对应弹簧固定柱的位置开设有通孔。
作为优选,所述PCB板中部开设有螺柱固定孔,PCB板通过螺柱固定孔穿设螺钉柱固定在充电器外壳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将负极垫片由负极垫片焊接片与PCB板的PCB板焊接点相互焊接,解决了用连接线焊接在PCB板上造成线材成本大;连接线及面积小,内阻相对较高,出现降速的问题;另外负极垫片一端上的负极弹簧固定柱贯穿PCB板,负极弹簧一端与弹簧固定柱相连接,负极弹簧另一端与设置在负极垫片背面的负极活动片相连接;负极弹簧另一端穿过滑槽与负极活动片相连接;负极活动片通过负极弹簧配合压在负极垫片上沿滑槽进行上下活动;实现了负极活动片在负极垫片上活动调节不同位置进行充电。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充电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充电器结构中负极垫片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充电器结构中负极垫片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PCB板;2、负极垫片;3、负极弹簧;4、负极活动片;5、PCB板焊接点;21、滑槽;22、负极垫片焊接片;23、负极弹簧固定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充电器结构,包括PCB板1、负极垫片2、负极弹簧3和负极活动片4;负极垫片2中部上开设有滑槽21,负极垫片2一端上一体成型设置有负极垫片焊接片22和固定板,固定板上固接有负极弹簧固定柱23,负极垫片2通过负极垫片焊接片22与PCB板1的PCB板焊接点5相互焊接,负极垫片2一端上的负极弹簧固定柱23贯穿PCB板1,负极弹簧3一端与弹簧固定柱23相连接,负极弹簧3另一端与设置在负极垫片2背面的负极活动片4相连接。
具体的,所述负极弹簧3另一端穿过滑槽21与负极活动片4相连接;负极活动片4通过负极弹簧3配合压在负极垫片2上沿滑槽21进行上下活动。
具体的,所述PCB板1上对应弹簧固定柱23的位置开设有通孔。
具体的,所述PCB板1中部开设有螺柱固定孔,PCB板1通过螺柱固定孔穿设螺钉柱固定在充电器外壳内。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将负极垫片2由负极垫片焊接片22与PCB板1的PCB板焊接点5相互焊接,解决了用连接线焊接在PCB板上造成线材成本大;连接线及面积小,内阻相对较高,出现降速的问题;另外负极垫片2一端上的负极弹簧固定柱23贯穿PCB板1,负极弹簧3一端与弹簧固定柱23相连接,负极弹簧3另一端与设置在负极垫片2背面的负极活动片4相连接;负极弹簧3另一端穿过滑槽21与负极活动片4相连接;负极活动片4通过负极弹簧3配合压在负极垫片2上沿滑槽21进行上下活动;实现了负极活动片4在负极垫片2上活动调节不同位置进行充电。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

1.一种新型充电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PCB板(1)、负极垫片(2)、负极弹簧(3)和负极活动片(4);负极垫片(2)中部上开设有滑槽(21),负极垫片(2)一端上一体成型设置有负极垫片焊接片(22)和固定板,固定板上固接有负极弹簧固定柱(23),负极垫片(2)通过负极垫片焊接片(22)与PCB板(1)的PCB板焊接点(5)相互焊接,负极垫片(2)一端上的负极弹簧固定柱(23)贯穿PCB板(1),负极弹簧(3)一端与弹簧固定柱(23)相连接,负极弹簧(3)另一端与设置在负极垫片(2)背面的负极活动片(4)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充电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弹簧(3)另一端穿过滑槽(21)与负极活动片(4)相连接;负极活动片(4)通过负极弹簧(3)配合压在负极垫片(2)上沿滑槽(21)进行上下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充电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1)上对应弹簧固定柱(23)的位置开设有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充电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1)中部开设有螺柱固定孔,PCB板(1)通过螺柱固定孔穿设螺钉柱固定在充电器外壳内。
CN201921993504.2U 2019-11-19 2019-11-19 一种新型充电器结构 Active CN2106086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93504.2U CN210608635U (zh) 2019-11-19 2019-11-19 一种新型充电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93504.2U CN210608635U (zh) 2019-11-19 2019-11-19 一种新型充电器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08635U true CN210608635U (zh) 2020-05-22

Family

ID=70697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93504.2U Active CN210608635U (zh) 2019-11-19 2019-11-19 一种新型充电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086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353371U (zh) 一种用于二次电池的软连接结构
CN205645965U (zh) 电池模组连接组件
WO2019140924A1 (zh) 带usb充电功能的圆柱型电池正极保护装置
CN210182472U (zh) 一种锂电池电芯
CN206250259U (zh) 动力电池极柱与导电基块的连接结构
CN202651223U (zh) 一种高功率型锂离子电池盖结构
CN210608635U (zh) 一种新型充电器结构
CN206322777U (zh) 动力电池极柱的装配结构
CN205050910U (zh) 一种新型电池模组用成型镍带
CN205319382U (zh) 一种电连接片
CN203721781U (zh) 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铝壳盖板
CN205016607U (zh) 一种电池转接板
CN205985164U (zh) 动力电池极柱与转接片的连接结构
CN206210951U (zh) 一种带有立体镍片的锂离子电池
CN206609909U (zh) 一种便于装配固定的锰铜分流器
CN110871332A (zh) 一种动力电池极耳预焊装置
CN205081164U (zh) 正负极同端的软包圆柱电池以及电池端子
CN205946356U (zh) 一种电压温度采集连接装置
CN203721785U (zh) 一种电池铝壳盖板
CN202797161U (zh) 一种软包锂电池
CN208352417U (zh) 一种用于电动工具电池连接的铜镍结合片
CN205092611U (zh)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夹
CN210607429U (zh) 一种通断电结构、电池保护板和电池
CN108878756B (zh) 电池汇流连接板
CN207995032U (zh) 一种应用于太阳能双面电池组件的分体式接线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