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93640U - 垃圾桶运输车 - Google Patents

垃圾桶运输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93640U
CN210593640U CN201921527447.9U CN201921527447U CN210593640U CN 210593640 U CN210593640 U CN 210593640U CN 201921527447 U CN201921527447 U CN 201921527447U CN 210593640 U CN210593640 U CN 2105936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rbage
connecting rod
scissors fork
main control
control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2744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莫卓亚
邓琳奎
刘涛
刘元路
彭创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Gongy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Gongy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Gongy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Gongy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2744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5936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936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936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fuse Collection And Transf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垃圾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垃圾桶运输车,包括智能车体和顶升机构,所述智能车体内设置有控制所述智能车体移动的主控模块以及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并用于接收云端发出的垃圾回收信息的接收模块;所述顶升机构设置于所述智能车体的顶部并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且用于支撑在垃圾桶的桶底以顶起所述垃圾桶。本实用新型的垃圾桶运输车,可以实现减少人工操作,全程实现智能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对垃圾的回收效率;实现对垃圾的及时回收,减少垃圾堆积造成的环境污染的问题发生。

Description

垃圾桶运输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垃圾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垃圾桶运输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垃圾桶,一般都是放置在道路、小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的固定区域。然后通过环卫工人或者垃圾车定期过来回收垃圾桶中的垃圾。该种回收垃圾的方式中,每次回收垃圾,都需要环卫工人参加,消耗较大的人工成本;另外,只能够在每天定点时间进行垃圾回收处理,处理效率不高;并且,当某段时间垃圾桶已经装满垃圾时,无法及时回收的垃圾会堆积在垃圾桶之外,即垃圾无法实现快速回收而影响周围的环境。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垃圾桶运输车,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垃圾桶的垃圾回收方式存在人工成本高以及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垃圾桶运输车,包括:
智能车体,所述智能车体内设置有控制所述智能车体移动的主控模块以及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并用于接收云端发出的垃圾回收信息的接收模块;
顶升机构,所述顶升机构设置于所述智能车体的顶部并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且用于支撑在垃圾桶的桶底以顶起所述垃圾桶。
可选地,所述智能车体的前端设置有避障感应装置,所述避障感应装置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避障感应装置至少包括红外线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或雷达。
可选地,所述智能车体的前端还设置有延伸至所述避障感应装置前方的防撞杆。
可选地,所述防撞杆位于所述避障感应装置的前侧下方。
可选地,所述顶升机构包括第一剪叉组件、第二剪叉组件、驱动件和升降平台,所述第一剪叉组件和所述第二剪叉组件分别安装于所述智能车体顶部的相对两侧,所述升降平台连接于所述第一剪叉组件和所述第二剪叉组件的顶部,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一剪叉组件或所述第二剪叉组件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剪叉组件或所述第二剪叉组件伸缩,从而实现带动所述升降平台上升或下降。
可选地,所述第一剪叉组件和所述第二剪叉组件的结构相同并均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安装条,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交叉设置并相互铰接,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相同侧的一端分别通过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与所述安装条和所述升降平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相同侧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一滑动轮和第二滑动轮与所述安装条和所述升降平台滑动连接,所述驱动件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连杆连接。
可选地,所述驱动件为电动推杆或者气缸。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垃圾桶运输车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本实用新型的垃圾桶运输车,当其智能车体内设置的接收模块接收到垃圾回收信息时,接收模块将该信息反馈与其电连接的主控模块,主控模块根据垃圾回收信息控制智能车体移动至垃圾桶的下方,主控模块再控制与其电连接的顶升机构支撑在垃圾桶的桶底并顶起垃圾桶,完成对垃圾桶的顶起后,主控模块再次控制智能车体移动至垃圾回收站,并完成将顶升机构顶起的垃圾桶放置在预定的区域位置,完成垃圾的回收。如此,可以实现减少人工操作,全程实现智能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对垃圾的回收效率;实现对垃圾的及时回收,减少垃圾堆积造成的环境污染的问题发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垃圾桶运输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垃圾桶运输车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垃圾桶运输车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智能车体 11—避障感应装置 12—防撞杆
20—顶升机构 21—第一剪叉组件 22—第二剪叉组件
23—驱动件 24—升降平台 30—垃圾桶
31—桶体 32—支脚 201—第一连杆
202—第二连杆 203—安装条 204—第一安装座
205—第二安装座 206—第一滑动轮 207—第二滑动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3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提供一种垃圾桶运输车,其用于运输一种智能的垃圾桶30,该种智能的垃圾桶30包括桶体31和四个设置在桶体31底端四个角部的支脚32,也就是说,四个支脚32之间形成的空间可以让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垃圾桶运输车移动至桶体31的下方。进一步地,桶体31上设置有用于检测其内盛装的垃圾的垃圾信息的发射模块,例如当智能的垃圾桶30内投放满垃圾以后,发射模块会将垃圾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垃圾类别、垃圾重量、智能垃圾回收站的位置、智能垃圾桶30在该智能垃圾回收站中所处的位置)发送至云端,云端根据垃圾信息形成垃圾回收信息发送至本实用新型的垃圾桶运输车,调度垃圾桶运输车过来运输垃圾桶30。本实用新型的垃圾桶运输车在回收垃圾桶30的时候,先运动到桶的下方,然后垃圾桶运输车上的顶升机构20会先升起,使垃圾桶30脱离地面,然后垃圾桶运输车带动垃圾桶30一起,运输到需要回收的地方。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垃圾桶运输车包括智能车体10,所述智能车体10内设置有控制所述智能车体10移动的主控模块(图未示)以及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并用于接收云端发出的垃圾回收信息的接收模块(图未示)。需要说明书的,主控模块和接收模块均为现有的成熟和成型的技术应用在本实用新型的智能车体10中,并非是本实用新型的改进。例如,接收模块可以是无线模块,主控模块可以是主控电路板。进一步地,所述顶升机构20设置于所述智能车体10的顶部并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且用于支撑在垃圾桶30的桶底以顶起所述垃圾桶30。即,当其智能车体10内设置的接收模块接收到垃圾回收信息时,接收模块将该信息反馈与其电连接的主控模块,主控模块根据垃圾回收信息控制智能车体10移动至垃圾桶30的下方,主控模块再控制与其电连接的顶升机构20支撑在垃圾桶30的桶底并顶起垃圾桶30,完成对垃圾桶30的顶起后,主控模块再次控制智能车体10移动至垃圾回收站,并完成将顶升机构20顶起的垃圾桶30放置在预定的区域位置,完成垃圾的回收。如此,可以实现减少人工操作,全程实现智能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对垃圾的回收效率;实现对垃圾的及时回收,减少垃圾堆积造成的环境污染的问题发生。
进一步地,垃圾桶30上还设置有摄像头和人机交互置界面。此方法所采用的智能垃圾桶30的外观不局限于图片所示。用户投放垃圾的时候需要先登录到系统,登录到系统的方法可以是但是不局限于:二维码、人脸、语音、账户密码、登录口令等。然后用户选择垃圾投放类别,如果选择的垃圾类别有误则智能垃圾桶30会提示用户选择合适的垃圾桶30进行投放。选择类别正确后,智能垃圾桶30的投放口会自动打开,投放完闭后,投放口会自动关闭。
如果垃圾桶30投放满,该垃圾桶30能够检测垃圾桶30内的垃圾是否满,有两种方法:重量和高度。会自动发出垃圾桶30已满的信号,当垃圾满了后,会将垃圾桶30的信息(位置、重量、垃圾桶30的类别等)上传至云端调度系统,云端调度系统会根据垃圾桶30上传的信息选择合适的垃圾桶运输车来收取垃圾。
云端主要有两个功能:垃圾桶运输车的综合调度以及信息的采集与中转。垃圾桶运输车的综合调度:当云端获取垃圾桶30相关的信息及桶内的信息,系统通过调度,从当前所有的垃圾桶运输车辆中选择最适合的车辆过来回收垃圾,并将任务下发给垃圾桶运输车。
信息采集与中转:智能垃圾桶30的垃圾信息(桶内垃圾的类别、桶内垃圾的重量、垃圾回收站的位置,待回收的垃圾桶30在该垃圾回收站中所处的位置),垃圾桶运输车中的车辆状态、车辆位置、车上的垃圾是否装满、用户投放的垃圾种类、数量、频率等。上述数据都上传到云端数据库以后,即可以方便地查询到相应的信息。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智能车体10的前端设置有避障感应装置11,所述避障感应装置11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具体地,避障感应装置11用于感应障碍物,即在智能车体10前行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该避障感应装置11感应前方的障碍物并将该信号实时传输至主控模块中,让主控模块控制智能车体10躲避障碍物,从而得以顺畅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避障感应装置11至少包括红外线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或雷达。也就是说,可以采用红外线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或雷达进行避障感应。当然,也可以采用红外线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和雷达中的任意两个或以上结合进行避障感应。这样,可以保证垃圾桶运输车的移动更加安全和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智能车体10的前端还设置有延伸至所述避障感应装置11前方的防撞杆12。具体地,防撞杆12呈水平设置,其可以用于先于智能车体10接触到碰撞物,这样可以起到保护智能车体10的作用,降低智能车体10损坏的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防撞杆12位于所述避障感应装置11的前侧下方。如此设计,可以通过该防撞杆12与避障感应装置11起到保护作用,并且,该防撞杆12在较低的位置,也不会影响避障感应装置11的正常使用,结构设计安装位置合理实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顶升机构20包括第一剪叉组件21、第二剪叉组件22、驱动件23和升降平台24,所述第一剪叉组件21和所述第二剪叉组件22分别安装于所述智能车体10顶部的相对两侧,所述升降平台24连接于所述第一剪叉组件21和所述第二剪叉组件22的顶部,两组剪叉组件的设置可以保证对升降平台24支撑支撑的平稳性。进一步地,所述驱动件23与所述第一剪叉组件21或所述第二剪叉组件22连接,这样,驱动件23可以驱动所述第一剪叉组件21或所述第二剪叉组件22伸缩,即一旦第一剪叉组件21作伸缩运动时,在升降平台24的居中作用下,第二剪叉组件22也作同时的伸缩运动,从而实现带动所述升降平台24上升或下降。具体地,驱动件23输出动力,可以使得第一剪叉组件21和第二剪叉组件22同时伸长或者收缩,这样,与第一剪叉组件21和第二剪叉组件22连接的升降平台24即可实现上升或者下降,那么当升降平台24支持在垃圾桶30的底部时,即可顶升起垃圾桶30上升或者下降,以此运输垃圾桶30或者将垃圾桶30放置在预定的区域位置,结构设计巧妙,实用性强。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剪叉组件21和所述第二剪叉组件22的结构相同并均包括第一连杆201、第二连杆202和安装条203,所述第一连杆201与所述第二连杆202交叉设置并相互铰接,所述第一连杆201与所述第二连杆202相同侧的一端分别通过第一安装座204和第二安装座205与所述安装条203和所述升降平台2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杆201和所述第二连杆202相同侧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一滑动轮206和第二滑动轮207与所述安装条203和所述升降平台24滑动连接,所述驱动件23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连杆202连接。具体地,第一连杆201和第二连杆202交叉铰接,类似于剪刀结构,那么通过驱动件23驱动第二连杆202可以使得以第二连杆202与第一连杆201的铰接处为中心驱使第一连杆201摆动,随着第一连杆201的摆动,使得第二连杆202和第一连杆201的上端的位置发生高度上的变化,这样,分别连接在第一连杆201和第二连杆202同侧端的第一滑动轮206和第二滑动轮207分别在安装条203和升降平台24上滑动而使得升降平台24上下升降,这样可以保证平稳地控制升降平台24上下升降。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驱动件23为电动推杆或者气缸。具体地,采用电动推杆或者气缸均可以作为剪叉组件的驱动动力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垃圾桶运输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智能车体,所述智能车体内设置有控制所述智能车体移动的主控模块以及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并用于接收云端发出的垃圾回收信息的接收模块;
顶升机构,所述顶升机构设置于所述智能车体的顶部并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且用于支撑在垃圾桶的桶底以顶起所述垃圾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桶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车体的前端设置有避障感应装置,所述避障感应装置与所述主控模块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垃圾桶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障感应装置至少包括红外线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或雷达。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垃圾桶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车体的前端还设置有延伸至所述避障感应装置前方的防撞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垃圾桶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杆位于所述避障感应装置的前侧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垃圾桶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机构包括第一剪叉组件、第二剪叉组件、驱动件和升降平台,所述第一剪叉组件和所述第二剪叉组件分别安装于所述智能车体顶部的相对两侧,所述升降平台连接于所述第一剪叉组件和所述第二剪叉组件的顶部,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一剪叉组件或所述第二剪叉组件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一剪叉组件或所述第二剪叉组件伸缩,从而实现带动所述升降平台上升或下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垃圾桶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剪叉组件和所述第二剪叉组件的结构相同并均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安装条,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交叉设置并相互铰接,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相同侧的一端分别通过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与所述安装条和所述升降平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相同侧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一滑动轮和第二滑动轮与所述安装条和所述升降平台滑动连接,所述驱动件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连杆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垃圾桶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为电动推杆或者气缸。
CN201921527447.9U 2019-09-12 2019-09-12 垃圾桶运输车 Active CN2105936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27447.9U CN210593640U (zh) 2019-09-12 2019-09-12 垃圾桶运输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27447.9U CN210593640U (zh) 2019-09-12 2019-09-12 垃圾桶运输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93640U true CN210593640U (zh) 2020-05-22

Family

ID=70720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27447.9U Active CN210593640U (zh) 2019-09-12 2019-09-12 垃圾桶运输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9364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20582A (zh) * 2021-05-27 2021-08-31 江苏西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垃圾焚烧厂的物料运输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20582A (zh) * 2021-05-27 2021-08-31 江苏西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垃圾焚烧厂的物料运输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32528B (zh) 一种用于智能仓储装卸设备的控制方法
CN210593640U (zh) 垃圾桶运输车
CN112811352A (zh) 一种面向智慧物流的机器人叉车
CN104027043A (zh) 可智能爬楼的楼道吸尘器
CN210923951U (zh) 一种道路空洞检测和桥梁病害检测的在线检测系统
CN108725559A (zh) 一种使用方便的新型液压推车
CN214422180U (zh) 一种agv车转运装置
CN214456566U (zh) 一种面向智慧物流的机器人叉车
CN204548098U (zh) 智能泊车机器人系统
CN213365541U (zh) 基于图像识别的智能库存管理系统
CN206667866U (zh) 一种组合式立体车库
CN212952367U (zh) 一种用于垃圾箱转运的自动运载车
CN210557460U (zh) 一种基于图像识别自动定位的轨道式卸料装置
CN112607668A (zh) 一种agv车转运装置
CN210612033U (zh) 无人驾驶自动扫地机
CN215754383U (zh) 一种自动运行到垃圾中转站的垃圾桶装置
CN215796173U (zh) 一种座椅零件仓储分拣装置
CN210001536U (zh) 一种自动取投料agv小车
CN211684683U (zh) 一种无线充电发射板的精准接近控制系统
CN210942034U (zh) 一种室外机器人
CN212638695U (zh) 一种智能仓储配货机器人及系统
CN110803038A (zh) 一种无线充电发射板的精准接近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4058196B (zh) 一种基于arm控制的公共垃圾箱垃圾回收系统及回收方法
CN210478658U (zh) 一种无人机辅助远程遥控自动移车装置
CN214421433U (zh) 一种agv小车称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