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68419U - 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568419U CN210568419U CN201921219403.XU CN201921219403U CN210568419U CN 210568419 U CN210568419 U CN 210568419U CN 201921219403 U CN201921219403 U CN 201921219403U CN 210568419 U CN210568419 U CN 21056841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channel
- air supply
- diffusion mixing
- ga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5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2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7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MWUXSHHQAYIFBG-UHFFFAOYSA-N nitroge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N] MWUXSHHQAYIFBG-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1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5000019391 nitrogen ox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1
- 229960003753 nitric oxid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054 cataly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737 fuel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21143 Hypox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2 die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42 fo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nitrogen Substances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510 noble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815 organic was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632 reaction spee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045 transition metal hydr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314 transition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浓淡燃烧器包括内壳及外壳。具体工作时,第二扩压混合腔内混合气的空燃比大于第一扩压混合腔内混合气的空燃比,在第一出火口形成淡火焰燃烧,在第二出火口形成浓火焰燃烧。淡火焰在过多空气下燃烧,被过多的空气包裹而降低温度;浓火焰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着不完全燃烧从而降低了浓火焰温度,由此整体降低火焰温度,进而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第二扩压混合腔和第一扩压混合腔能使燃料与空气充分混合,使燃料燃烧更充分,同时浓火焰位于淡火焰两侧,浓火焰中未充分燃烧的燃料能进入淡火焰进一步燃烧,从而燃料充分燃烧,减少CO排放的同时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同时可简化制造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燃烧器技术中,多数为普通大气式燃烧器,NOX气体(氮氧化物)排放量高,不利于低氮环保排放要求。目前行业中有采用浓淡燃烧技术的浓淡燃烧器来实现低氮氧化物排放。但是,传统的浓淡燃烧器具有双引射通道,结构相对复杂,给制造工艺、电路程序控制、产品性能稳定性等带来诸多挑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浓淡燃烧器,其能有效地实现低氮氧化物排放,结构相对简单,进而简化生产工艺,利于提高电路程序控制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燃气装置,其能有效地实现低氮氧化物排放,结构相对简单,进而简化生产工艺,利于提高电路程序控制的可靠性。
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浓淡燃烧器,包括:内壳和外壳;
所述外壳具有容纳空间且其顶部端面设有出火开口;
所述内壳的顶部内嵌于所述外壳的容纳空间,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第一扩压混合腔;所述外壳的顶部端面设有与第一扩压混合腔连通的出火开口;所述内壳设有引射通道、第二扩压混合腔及空气补给通道;所述引射通道的进气口用于引入燃气与空气,所述引射通道的出气端连通所述第一扩压混合腔、第二扩压混合腔;所述空气补给通道的进气口用于引入空气,所述空气补给通道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扩压混合腔;所述内壳的顶部端面设有第一出火口,所述第一出火口与所述第二扩压混合腔连通并位于所述出火开口处;
所述外壳的出火开口周缘与所述内壳的顶部周缘之间构成有或所述外壳的顶部端面设有与第一扩压混合腔连通的第二出火口与第三出火口;第二出火口与第三出火口位于所述第一出火口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浓淡燃烧器,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设有一个引射通道,具体工作时在引射通道的进气口对应设置燃气喷嘴,引射通道同时为第一扩压混合腔和第二扩压混合腔提供空燃混合气,空气补给通道为第二扩压混合腔额外提供空气,由于第二扩压混合腔比第一扩压混合腔多混有空气,第二扩压混合腔内混合气的空燃比大于第一扩压混合腔内混合气的空燃比,由此相应在第一出火口形成淡火焰燃烧,而在第二出火口、第三出火口形成浓火焰燃烧,淡火焰在过多空气下燃烧,淡火焰被过多的空气包裹而降低温度,浓火焰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着不完全燃烧从而降低了浓火焰温度,整个火焰呈现“浓-淡-浓”的结构,由此整体降低火焰温度,进而减少氮氧化物NOX的排放量;第一扩压混合腔和第二扩压混合腔能够使得燃料与空气充分混合,使得燃料燃烧更充分,同时,浓火焰位于淡火焰两侧,浓火焰中未充分燃烧的燃料能够进入淡火焰进一步燃烧,从而保证燃料充分燃烧,减少CO排放的同时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如此,能有效实现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由于只采用一个引射通道,在具体使用中也只需要采用一个燃气喷嘴(其工作需要进行电路控制),相对采用多个引射通道以及相应的多个燃气喷嘴,电路程序控制相对简单,可靠性高;由于主要采用内壳和外壳两个部件并且以内嵌的配合方式构建,部件相对较少,结构相对简单,进而简化生产工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射通道的出气端延伸至所述外壳中,所述内壳上设有位于所述外壳内的至少一分流通孔,所述分流通孔直接连通所述引射通道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一扩压混合腔;所述内壳设有至少一分流通道,所述分流通道连通所述引射通道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二扩压混合腔或连通所述引射通道的出气端与空气补给通道,所述分流通道的流通面积总和大于所述分流通孔的流通面积总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引射通道内的气流方向,所述分流通道的进气口相对于所述分流通孔,靠近所述引射通道的进气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分流通道的进气口指向出气口的方向,所述分流通道的任一截面在纵向方向上不低于其前面的任一截面,所述纵向方向为所述内壳的底部指向顶部的方向;所述分流通道的截面面积沿进气口指向出气口的方向逐渐变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流通道的出气口的截面面积为所述分流通道的进气口的截面面积的1.5倍~4.5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射通道设有沿气流方向依次排布的吸气收缩段、混合段和扩压段,扩压段;空气补给通道设有沿气流方向依次排布的输送段和扩压段,所述空气补给通道的扩压段的任一通道截面大于所述空气补给通道的输送段的任一通道截面;所述分流通道连通在所述引射通道的扩压段和所述空气补给通道的扩压段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壳设有两条所述分流通道:第一分流通道和第二分流通道,第一分流通道和第二分流通道分别位于并且连通于所述引射通道的出气端的相对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壳设有两条所述空气补给通道:第一空气补给通道和第二空气补给通道,所述引射通道位于所述第一空气补给通道和所述第二空气补给通道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扩压混合腔内的内芯体,所述内芯体设有若干个纵向方向延伸设置的气体流道,所述气体流道的底部端面设有进气口,所述气体流道的顶部端面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出火口处的出气口。
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燃气装置,包括所述的浓淡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燃气装置,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由于包括所述的浓淡燃烧器,其技术效果由浓淡燃烧器带来,与浓淡燃烧器的有益效果相同,不进行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浓淡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浓淡燃烧器的第二扩压混合腔的气流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处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浓淡燃烧器的第一扩压混合腔的气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浓淡燃烧器的内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浓淡燃烧器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内壳,11、引射通道,12、第一空气补给通道,13、第二空气补给通道,14、第一分流通道,15、第二分流通道,16、第二扩压混合腔,17、第一出火口,181、分流通孔,101、第一内侧壁部,102、第二内侧壁部,20、外壳,21、第一扩压混合腔,22、第二出火口,23、第三出火口,24、凸起,25、第一外侧壁部,26、第二外侧壁部,27、连接桥,28、容纳空间,29、出火开口,30、内芯体,31、气体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请参阅图1至图6,一种浓淡燃烧器,包括:内壳10和外壳20。
所述外壳20具有容纳空间28且其顶部端面设有出火开口29。
所述内壳10的顶部内嵌于所述外壳20的容纳空间28,所述内壳10与所述外壳20之间形成第一扩压混合腔21。
所述内壳10设有引射通道11、第二扩压混合腔16及空气补给通道(12、13)。
所述引射通道11的进气口用于引入燃气与空气,所述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连通所述第一扩压混合腔21、第二扩压混合腔16。在实际设计中,较优的是,所述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设有与第一扩压混合腔21、第二扩压混合腔16分别对应连通的出气口。
较优的是,引射通道11是采用燃烧技术领域的引射器结构设计,因此,引射通道11是设有沿气流方向依次排布的吸气收缩段113、混合段112和扩压段111。引射通道11的扩压段111作为出气端。
所述空气补给通道的进气口用于引入空气,所述空气补给通道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扩压混合腔16。
所述内壳10的顶部端面设有第一出火口17,所述第一出火口17与所述第二扩压混合腔16连通并位于所述出火开口29处。
所述外壳20的出火开口周缘与所述内壳10的顶部周缘之间构成有第二出火口22与第三出火口23,第二出火口22与第三出火口23自然地与第一扩压混合腔21连通,第二出火口与第三出火口位于所述第一出火口17的两侧。
上述浓淡燃烧器设有一个引射通道11,具体工作时只在引射通道11的进气口对应设置燃气喷嘴,引射通道同时为第一扩压混合腔21和第二扩压混合腔16提供空燃混合气,空气补给通道(12、13)为第二扩压混合腔16额外提供空气,由于第二扩压混合腔16比第一扩压混合腔21多混有空气,第二扩压混合腔16内混合气的空燃比大于第一扩压混合腔21内混合气的空燃比,由此相应在第一出火口17形成淡火焰燃烧,而在第二出火口22、第三出火口23形成浓火焰燃烧,淡火焰在过多空气下燃烧,淡火焰被过多的空气包裹而降低温度,浓火焰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着不完全燃烧从而降低了浓火焰温度,整个火焰呈现“浓-淡-浓”的结构,由此整体降低火焰温度,进而减少氮氧化物NOX的排放量;第一扩压混合腔21和第二扩压混合腔16能够使得燃料与空气充分混合,使得燃料燃烧更充分,同时,浓火焰位于淡火焰两侧,浓火焰中未充分燃烧的燃料能够进入淡火焰进一步燃烧,从而保证燃料充分燃烧,减少CO排放的同时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如此,能有效实现降低氮氧化物排放。同时可简化燃烧器制造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由于采用一个引射通道11,在具体使用中也只需要采用一个燃气喷嘴(其工作需要进行电路控制),相对采用多个引射通道以及相应的多个燃气喷嘴,电路程序控制相对简单,可靠性高;由于利用内壳10集成了用于进气、补气、分气、淡火焰燃烧的结构,而且主要采用内壳10和外壳20两个部件并且以内嵌的配合方式构建,部件相对较少,结构相对简单,进而简化生产工艺。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描述,“淡火焰燃烧”和“浓火焰燃烧”是相对而言,即“淡火焰燃烧”和“浓火焰燃烧”所需的燃料与空气的当量配比值偏离正常的当量配比值。即同样的燃气量,“淡火焰燃烧”需要更多的空气量,而“浓火焰燃烧”需求更少的空气量。这样形成,淡火焰在过多空气下燃烧,火焰温度被过多的空气而降低,浓火焰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着不完全燃烧从而降低了浓火焰温度,通过这样特定的空燃当量比燃烧整体来降低火焰温度,进而实现低NOX排放量。同时浓火焰不完全燃烧的燃料进入到空气过剩的淡火焰区域形成二次混合燃烧,最终可实现燃料与空气的完全充分燃烧,提高燃料利用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第二出火口与第三出火口,也可以存在其他设计方式,例如,所述外壳20的顶部端面直接开设有与第一扩压混合腔21连通的第二出火口与第三出火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3,引射通道11为自内壳10的底部端面往顶部方向延伸设置,引射通道11的进气口位于内壳10的底部端面。较优的,空气补给通道(12、13)亦为自内壳10的底部端面往顶部方向延伸设置,空气补给通道(12、13)的进气口位于内壳10的底部端面。考虑到燃气装置的使用环境,尤其是在风机工作形成的强烈气流下,将引射通道11的进气口、空气补给通道(12、13)的进气口均位于内壳10的底部端面,通道往顶部方向延伸设置,本燃烧器的内部气流更加稳定,确保燃烧工况稳定。
当然,引射通道11也可以作其他设计,例如,可以将引射通道11的进气口设置内壳10的侧面,并作L形延伸设置。空气补给通道(12、13)也可以作其他设计,例如,空气补给通道(12、13)的进气口设置在内壳10的中部或内壳10的侧面,或空气补给通道(12、13)往内壳10的底部方向突出于引射通道11的进气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3,所述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延伸至所述外壳20中,所述内壳10上设有位于所述外壳20内的至少一分流通孔181,所述分流通孔181直接连通所述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一扩压混合腔21;所述内壳设有至少一分流通道(14、15),所述分流通道(14、15)连通所述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与空气补给通道(12、13),所述分流通道(14、15)的流通面积总和大于所述分流通孔181的流通面积总和。该实例描述了所述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一扩压混合腔21、第二扩压混合腔16连通的具体结构。在该结构中,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是延伸至外壳20中,在内壳10上位于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的部位开设分流通孔181,实现直接连通所述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一扩压混合腔21,进一步简化了结构,简化生产工艺。由于淡火焰为主火焰,因此设计所述分流通道(14、15)的流通面积总和大于所述分流通孔181的流通面积总和,确保更多地空燃混合气体流向第二扩压混合腔16。在该方案中,是通过所述分流通道(14、15)连通引射通道11与空气补给通道(12、13),来实现所述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二扩压混合腔16的连通;引射通道1的空燃混合气通过分流通道(14、15)先进入空气补给通道(12、13)作进一步的混合,再流进第二扩压混合腔16,利于提高空气与燃气的混合效果。
在其中设计中,所述分流通道可以设计为直接连通所述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二扩压混合腔16。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及图5,由于第一扩压混合腔21是包括形成于所述内壳10相对两侧的空腔,内壳10相对两个侧壁上均设置有所述分流通孔181。所述分流通孔181为两个以上。如此,引射通道11内的空燃混合气分别经其相对两个侧壁上的分流通孔181流入到第一扩压混合腔21内,然后再分别从第二出火口22与第三出火口23流出。
具体而言,分流通孔181的数量为2个~20个,分流通孔181的直径为1mm~4mm。分流通孔181的具体直径为2mm。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扩压混合腔21包括两个相隔、不直接连通的第一外扩压混合腔和第二外扩压混合腔,第一外扩压混合腔和第二外扩压混合腔位于内壳10的相对两侧,第一外扩压混合腔、第二外扩压混合腔与第二出火口22、第三出火口23一一对应连通。
当然在设计上,第一扩压混合腔21可以是一个连续、围绕在所述内壳10周围的空腔。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3,空气补给通道(12、13)设有沿气流方向依次排布的输送段(122、132)和扩压段(121、131),所述空气补给通道(12、13)的扩压段(121、131)的任一通道截面大于所述空气补给通道(12、13)的输送段(122、132)的任一通道截面;所述分流通道(14、15)连通在所述引射通道11的扩压段111和所述空气补给通道(12、13)的扩压段(121、131)之间。该方案利于空燃混合气与空气充分混合,空气的流动。
作为更为具体的优选设计,输送段(122、132)的内径、扩压段(121、131)的内径均自气流方向逐渐变大,扩压段(121、131)的内径变化率大于输送段(122、132)的内径变化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空气补给通道(12、13)还设有沿气流方向位于输送段(122、132)前的喇叭输入段(123、133),喇叭输入段(123、133)的进气口为空气补给通道(12、13)的进气口。该方案是依据引射器的结构进行设计,以更好地引入空气。但是,空气补给通道(12、13)是用于引入空气,并非与燃气喷嘴结合使用,因此,空气补给通道(12、13)的各段设计并非与引射器的设计参数保持一致。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3,为了充分、均匀地给第二扩压混合腔16提供空气,实现稳定地淡火焰燃烧,所述内壳10设有两条所述空气补给通道:第一空气补给通道12和第二空气补给通道13,所述引射通道11位于所述第一空气补给通道12和所述第二空气补给通道13之间。相应地在其他实施例中,内壳10可以在引射通道11的两侧设置更多的空气补给通道,考虑到气路流动顺畅性与空燃混合气混合的均匀性,在引射通道11的两侧对称地设置空气补给通道更为合理。
因此,通常的设计,第一空气补给通道12设有沿气流方向依次排布的喇叭输入段123、输送段122和扩压段121。第二空气补给通道13设有沿气流方向依次排布的喇叭输入段133、输送段132和扩压段131。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生产,第一空气补给通道12的进气口的截面面积与第二空气补给通道13的进气口的口径通常设计为相同,在此基础上,经过大量的测试,引射通道11的进气口的口径面积为第一空气补给通道12的进气口口径面积的1.5倍,更为有效实现降低氮氧化物排放。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3,由于淡火焰作为主火焰,为了优先给第二扩压混合腔16提供空燃混合气,沿所述引射通道11内的气流方向,所述分流通道(14、15)的进气口相对于所述分流通孔181,靠近所述引射通道11的进气口。该方案在确保流通面积较大的基础上,从流通位置上做了设计以实现优先分流,进一步确保第二扩压混合腔16的空燃混合气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3,沿所述分流通道(14、15)的进气口指向出气口的方向,所述分流通道(14、15)的任一截面在纵向方向上不低于其前面的任一截面,所述纵向方向为所述内壳10的底部指向顶部的方向,通常是分流通道自其进气口往内壳10顶部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分流通道(14、15)的截面面积沿进气口指向出气口的方向逐渐变大。该方案从分流通道(14、15)的延伸方式以及通道大小变化方式做了限制,一方面确保空燃混合气更顺畅地流向第二扩压混合腔16,第二方面可以使得空燃混合气在分流通道(14、15)中进一步混合,混合效果较好。
经测试,为了更为有效实现降低氮氧化物排放,所述分流通道(14、15)的出气口的截面面积为所述分流通道(14、15)的进气口的截面面积的1.5倍~4.5倍。较优地,所述分流通道(14、15)的出气口的截面面积为所述分流通道(14、15)的进气口的截面面积的2.5倍。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充分、均匀地给第二扩压混合腔16提供空燃混合气,内壳10设有两条分流通道:第一分流通道14和第二分流通道15,第一分流通道14和第二分流通道15分别位于并且连通于所述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的相对两侧。相应地在其他实施例中,内壳10可以在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两侧设置更多的分流通道,考虑到气路流动顺畅性与空燃混合气混合的均匀性,在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两侧对称地设置分流通道更为合理。
当上述的浓淡燃烧器设有第一空气补给通道12、第二空气补给通道13、第一分流通道14和第二分流通道15时,第一分流通道14连通在所述引射通道11的扩压段111和第一空气补给通道12的扩压段121,第二分流通道15连通在所述引射通道11的扩压段111和第二空气补给通道13的扩压段131。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3,上述的浓淡燃烧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扩压混合腔16内的内芯体30,所述内芯体30设有若干个纵向方向延伸设置的气体流道31,纵向方向为内壳10的底部指向顶部的方向,所述气体流道31的底部端面设有进气口,所述气体流道31的顶部端面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出火口17处的出气口。如此,第二扩压混合腔16内的空燃混合气分别经内芯体30的若干个气体流道31向外输出,对混合气体进行分流,有利于混合更均匀,有利于稳定混合气体的流速,使得淡火焰燃烧效果较好。
在本文中,若干个指数量为两个、三个或四个或者更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壳10包括同一板件上依顺次设置有的第一内侧壁部101、中间连接部及第二内侧壁部102,中间连接部设有第一出火口17,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01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02均设有相同的、由内侧向外侧凹陷的凹陷结构;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01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02沿中间连接部两侧折弯相向贴合,并通过所述凹陷结构构造有引射通道11、第二扩压混合腔16、空气补给通道(第一空气补给通道12、第二空气补给通道13)、分流通道(第一分流通道14和第二分流通道15)。该方案给出内壳10的实现结构,该结构利于简化生产工艺。
所述内芯体30在安装时是被固定在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01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02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陷结构包括第一凹部、第二凹部、第三凹部、第四凹部,所述第一凹部通过所述第三凹部与所述第二凹部连通,所述第二凹部与所述第四凹部连通,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01的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02的第一凹部围合成所述引射通道11,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01的第二凹部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02的第二凹部围合成所述空气补给通道(12、13),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01的第三凹部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02的第三凹部围合成所述分流通道(14、15),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01的第四凹部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02的第四凹部围合成所述第二扩压混合腔16;所述通孔181开设于第一凹部。如此,内壳10的结构较为简单,使得制作工艺较为方便。具体而言,第一内侧壁部101与第二内侧壁部102上的第一凹部至第四凹部均可以通过钣金件冲压、或拉伸成型得到,或者通过锻造、或压铸成型得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凹部为起伏不平整状,例如波浪状,或者Z形状。如此,能使得第二扩压混合腔16内的空燃混合气在弯折的流道内更好地混合,混合效果较为均匀,此外,能一定程度提高壳体的结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20包括同一板件上的第一外侧壁部25、中间连接部和第二外侧壁部26,第一外侧壁部25和第二外侧壁部26设有相同的外凹部,并且沿中间连接部的两侧折弯合拢形成所述容纳空间28,并夹持所述内壳10;第一外侧壁部25、第二外侧壁部26的底部边缘、侧部边缘均与所述内壳体10密封贴合,第一外侧壁部25、第二外侧壁部26与所述内壳10之间留有空间以形成所述第一扩压混合腔21;所述中间连接部开设所述出火开口29。该方案给出利于简化生产工艺的外壳结构。在该方案中,第一扩压混合腔21包括两个相隔、不直接连通的第一外空腔和第二外空腔。
上述描述可知,第一扩压混合腔21可以是一个连续、围绕在所述内壳10周围的空腔。那么,所述外壳20包括同一板件上的第一外侧壁部25、中间连接部和第二外侧壁部26,第一外侧壁部25和第二外侧壁部26设有相同的外凹部,并且沿中间连接部的两侧折弯合拢形成所述容纳空间28,并夹持所述内壳10;第一外侧壁部25、第二外侧壁部26宽于所述内壳10,第一外侧壁部25、第二外侧壁部26围拢所述内壳10,第一外侧壁部25、第二外侧壁部26与所述内壳10之间留有空间以形成所述第一扩压混合腔21。
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20的中间连接部还设有位于所述出火开口29的若干条连接桥27,若干条连接桥27间隔地设置。如此,若干个连接片27能够将淡火焰与浓火焰均隔开成若干个淡火焰与若干个浓火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侧壁部25和第二外侧壁部26的外凹部均设有朝向所述内壳10凸出的一个以上凸起24。凸起24可以通过挤压成型,有利于提高壳体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出火口17、第二出火口22及第三出火口23的侧壁表面设置有催化剂,所述催化剂为贵金属或者过渡金属氢化物或者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可有效降低燃气-空气混合物的活化能,同时又可使混合物的分子富集于第一出火口17、第二出火口22及第三出火口23的侧壁的表面,从而提高了反应速度,加快了燃烧速率,借助于催化剂可使有机废气在较低的起燃温度条件下发生无焰燃烧,并氧化分解为CO2和H2O,实现低CO甚至零CO排放,同时放出大量热量,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上述的浓淡燃烧器的具体工作如下:图中箭头方向代表气体流动方向,燃气首先从引射通道11的进气口处的燃气喷嘴喷出,燃气通过引射通道11的进气口流入,燃气同时在引射通道11的进气口的周围卷吸空气进入引射通道11内,燃气与空气在引射通道11内进行初步预混合后,预混的空燃混合气分成两路流入不同地方,第一路预混的空燃混合气分别通过第一分流通道14和第二分流通道15流入第二扩压混合腔16内,与此同时空气通过第一空气补给通道12和第二空气补给通道13进入到第二扩压混合腔16内,流入第二扩压混合腔16内的空气与其内的空燃混合气进行进一步充分混合,充分混合的空燃混合气通过内芯体30的气体流道31流动到第一出火口17处实现淡火焰燃烧。第二路预混的空燃混合气从通过分流通孔181流入第一扩压混合腔21内,空燃混合气在第一扩压混合腔21内得到进一步充分混合后流入到第二出火口22与第三出火口23处实现浓火焰燃烧。
由于第二出火口22与第三出火口23的浓火焰燃烧是由引射通道11排出的空燃混合气直接燃烧,混合的空气量相对较少,浓火焰在缺氧条件下进行不完全燃烧从而降低了浓火焰温度。第一出火口17的淡火焰燃烧是由引射通道11排出的空燃混合气与第一空气补给通道12和第二空气补给通道13进入的空气进行充分混合后燃烧,混合的空气相对较多,淡火焰在过多的空气下燃烧,淡火焰被过多的空气稀释而降低燃烧温度,整个火焰呈现“浓-淡-浓”的结构,由此整体降低火焰温度,进而减少氮氧化物NOX的排放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燃气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浓淡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燃气装置,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由于包括所述的浓淡燃烧器,其技术效果由浓淡燃烧器带来,与浓淡燃烧器的有益效果相同,不进行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为称作“直接”与另一元件连接时,不存在中间元件。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浓淡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壳(10)和外壳(20);
所述外壳(20)具有容纳空间(28)且其顶部端面设有出火开口(29);
所述内壳(10)的顶部内嵌于所述外壳(20)的容纳空间(28),所述内壳(10)与所述外壳(20)之间形成第一扩压混合腔(21);所述内壳(10)设有引射通道(11)、第二扩压混合腔(16)及空气补给通道(12、13);所述引射通道(11)的进气口用于引入燃气与空气,所述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连通所述第一扩压混合腔(21)、第二扩压混合腔(16);所述空气补给通道的进气口用于引入空气,所述空气补给通道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扩压混合腔(16);所述内壳(10)的顶部端面开设有第一出火口(17),所述第一出火口(17)与所述第二扩压混合腔(16)连通并位于所述出火开口(29)处;
所述外壳(20)的出火开口周缘与所述内壳(10)的顶部周缘之间构成有或所述外壳(20)的顶部端面设有与第一扩压混合腔(21)连通的第二出火口与第三出火口;第二出火口与第三出火口位于所述第一出火口(17)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浓淡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延伸至所述外壳(20)中,所述内壳(10)上设有位于所述外壳(20)内的至少一分流通孔(181),所述分流通孔(181)直接连通所述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一扩压混合腔(21);所述内壳设有至少一分流通道(14、15),所述分流通道(14、15)连通所述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二扩压混合腔(16)或连通所述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与空气补给通道(12、13),所述分流通道(14、15)的流通面积总和大于所述分流通孔(181)的流通面积总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浓淡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引射通道(11)内的气流方向,所述分流通道(14、15)的进气口相对于所述分流通孔(181),靠近所述引射通道(11)的进气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浓淡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分流通道(14、15)的进气口指向出气口的方向,所述分流通道(14、15)的任一截面在纵向方向上不低于其前面的任一截面,所述纵向方向为所述内壳的底部指向顶部的方向;所述分流通道(14、15)的截面面积沿进气口指向出气口的方向逐渐变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浓淡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通道(14、15)的出气口的截面面积为所述分流通道(14、15)的进气口的截面面积的1.5倍~4.5倍。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浓淡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射通道(11)设有沿气流方向依次排布的吸气收缩段(113)、混合段(112)和扩压段(111);空气补给通道(12、13)设有沿气流方向依次排布的输送段(122、132)和扩压段(121、131),所述空气补给通道(12、13)的扩压段(121、131)的任一通道截面大于所述空气补给通道(12、13)的输送段(122、132)的任一通道截面;所述分流通道(14、15)连通在所述引射通道(11)的扩压段(111)和所述空气补给通道(12、13)的扩压段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浓淡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10)设有两条所述分流通道:第一分流通道(14)和第二分流通道(15),第一分流通道(14)和第二分流通道(15)分别位于并且连通于所述引射通道(11)的出气端的相对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浓淡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10)设有两条所述空气补给通道:第一空气补给通道(12)和第二空气补给通道(13),所述引射通道(11)位于所述第一空气补给通道(12)和所述第二空气补给通道(13)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浓淡燃烧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扩压混合腔(16)内的内芯体(30),所述内芯体(30)设有若干个纵向方向延伸设置的气体流道(31),所述气体流道(31)的底部端面设有进气口,所述气体流道(31)的顶部端面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出火口(17)处的出气口。
10.一种燃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浓淡燃烧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219403.XU CN210568419U (zh) | 2019-07-31 | 2019-07-31 | 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219403.XU CN210568419U (zh) | 2019-07-31 | 2019-07-31 | 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568419U true CN210568419U (zh) | 2020-05-19 |
Family
ID=70632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219403.X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0568419U (zh) | 2019-07-31 | 2019-07-31 | 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56841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96401A (zh) * | 2019-07-31 | 2019-10-01 | 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 |
-
2019
- 2019-07-31 CN CN201921219403.XU patent/CN210568419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96401A (zh) * | 2019-07-31 | 2019-10-01 | 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 |
CN110296401B (zh) * | 2019-07-31 | 2024-09-13 | 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682791A (zh) | 燃烧换热组件及燃气热水器 | |
CN107504485B (zh) | 浓淡燃烧器 | |
CN218033135U (zh) | 浓淡燃烧器和燃气家用电器 | |
CN211502778U (zh) | 一种燃烧器及其燃气热水器 | |
CN210568419U (zh) | 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 | |
CN113483324B (zh) | 尾气燃烧器 | |
US6508061B2 (en) | Diffuser combustor | |
JP2003329220A (ja) | 燃焼装置 | |
CN210568420U (zh) | 一种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 | |
CN110296401B (zh) | 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 | |
CN210568422U (zh) | 一种燃烧器及其燃气装置 | |
CN211290046U (zh) | 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 | |
CN211781060U (zh) | 低氮氧化物燃烧器及燃气热水器 | |
CN211781061U (zh) | 低氮氧化物燃烧器及燃气热水器 | |
CN211040954U (zh) | 低氮氧化物燃烧器及燃气热水器 | |
CN211781059U (zh) | 低氮氧化物燃烧器及燃气热水器 | |
CN211781062U (zh) | 低氮氧化物燃烧器及燃气热水器 | |
CN211290047U (zh) | 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 | |
CN211290037U (zh) | 低氮氧化物燃烧器及燃气热水器 | |
CN210568421U (zh) | 低氮燃烧器及其燃气装置 | |
CN210532363U (zh) | 一种低氮燃烧器及其燃气装置 | |
CN110953582A (zh) | 低氮氧化物燃烧器及燃气热水器 | |
CN110631014A (zh) | 低氮氧化物燃烧器及燃气热水器 | |
CN110631015A (zh) | 低氮氧化物燃烧器及燃气热水器 | |
CN221505078U (zh) | 一种混合充分的预混炉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51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913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51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