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90046U - 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90046U
CN211290046U CN201921229615.6U CN201921229615U CN211290046U CN 211290046 U CN211290046 U CN 211290046U CN 201921229615 U CN201921229615 U CN 201921229615U CN 211290046 U CN211290046 U CN 2112900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wall part
recess
air
ai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2961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楚鹏
张上兵
潘同基
林伟雄
李罗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22961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900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900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900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浓淡燃烧器包括主壳体。所述主壳体包括同一板件上依顺次设置有的第一外侧壁部、第二中间连接桥、第一内侧壁部、第一中间连接桥、第二内侧壁部、第三中间连接桥、第二外侧壁部;第一内侧壁部、第二内侧壁部构造有引射通道、内扩压混合腔及空气补给通道;第一外侧壁部与第一内侧壁部构成第一外扩压混合腔及第二出火口;第二外侧壁部与第二内侧壁部构成第二外扩压混合腔及第三出火口,第二出火口和第三出火口位于第一出火口的两侧。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地实现低氮氧化物排放,便于生产加工,利于提高电路程序控制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燃烧器技术中,多数为普通大气式燃烧器,NOX气体(氮氧化物)排放量高,不利于低氮环保排放要求。目前行业中有采用浓淡燃烧技术的浓淡燃烧器来实现低氮氧化物排放。但是,传统的浓淡燃烧器具有双引射通道,结构相对复杂,给电路程序控制、产品性能稳定性等带来诸多挑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浓淡燃烧器,其能有效地实现低氮氧化物排放,便于生产加工,利于提高电路程序控制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燃气装置,其能有效地实现低氮氧化物排放,便于生产加工,利于提高电路程序控制的可靠性。
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浓淡燃烧器,包括主壳体;
所述主壳体包括同一板件上依顺次设置有的第一外侧壁部、第二中间连接桥、第一内侧壁部、第一中间连接桥、第二内侧壁部、第三中间连接桥、第二外侧壁部;
所述第一内侧壁部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均冲压有相同的凹陷结构以及均开设有分流通孔;所述第一内侧壁部、所述第二内侧壁部以第一中间连接桥作折弯形成相向贴合,通过所述凹陷结构构造有引射通道、内扩压混合腔及空气补给通道;所述引射通道的进气口用于引入燃气与空气,所述引射通道的出气端连通内扩压混合腔;所述空气补给通道的进气口用于引入空气,所述空气补给通道的出气口连通所述内扩压混合腔;所述第一内侧壁部、所述第二内侧壁部的顶部边缘构成与内扩压混合腔连通的第一出火口;
第一外侧壁部、第二外侧壁部均冲压有相同的外凹部;第一外侧壁部、第一内侧壁部沿第二中间连接桥的两侧折弯相向贴合,第一外侧壁部通过其外凹部与第一内侧壁部的外侧构成第一外扩压混合腔,第一外侧壁部、第一内侧壁部的顶部边缘构成第二出火口,所述第一内侧壁部的分流通孔连通所述引射通道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一外扩压混合腔;第二外侧壁部、第二内侧壁部沿第三中间连接桥的两侧折弯相向贴合,第二外侧壁部通过其外凹部与第二内侧壁部的外侧构成第二外扩压混合腔,第二外侧壁部、第二内侧壁部的顶部边缘构成第三出火口,所述第二内侧壁部的分流通孔连通所述引射通道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二外扩压混合腔;所述第二出火口和所述第三出火口位于所述第一出火口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浓淡燃烧器,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上述主壳体采用一块连续的板件制备而成,而且结构相对简单,便于生产加工;由于只设有一个引射通道,具体工作时在引射通道的进气口对应设置燃气喷嘴,引射通道同时为第一外扩压混合腔、第二外扩压混合腔和内扩压混合腔提供空燃混合气,空气补给通道为内扩压混合腔额外提供空气,由于内扩压混合腔比第一外扩压混合腔、第二外扩压混合腔多混有空气,内扩压混合腔内混合气的空燃比大于第一外扩压混合腔、第二外扩压混合腔内混合气的空燃比,由此相应在第一出火口形成淡火焰燃烧,而在第二出火口、第三出火口形成浓火焰燃烧,淡火焰在过多空气下燃烧,淡火焰被过多的空气包裹而降低温度,浓火焰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着不完全燃烧从而降低了浓火焰温度,整个火焰呈现“浓-淡-浓”的结构,由此整体降低火焰温度,进而减少氮氧化物NOX的排放量;浓火焰位于淡火焰两侧,浓火焰中未充分燃烧的燃料能够进入淡火焰进一步燃烧,从而保证燃料充分燃烧,减少CO排放的同时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如此,能有效实现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由于只采用一个引射通道,在具体使用中也只需要采用一个燃气喷嘴(其工作需要进行电路控制),相对采用多个引射通道以及相应的多个燃气喷嘴,电路程序控制相对简单,可靠性高,利于提高产品性能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侧壁部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通过所述凹陷结构还构造有至少一分流通道,所述分流通道连通所述引射通道的出气端与所述内扩压混合腔或连通所述引射通道的出气端与空气补给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流通道的流通面积总和大于所述分流通孔的流通面积总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陷结构包括第一凹部、第二凹部、第三凹部、第四凹部,所述第一凹部通过所述第三凹部与所述第二凹部连通,所述第二凹部与所述第四凹部连通,所述第一内侧壁部的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的第一凹部围合成所述引射通道,所述第一内侧壁部的第二凹部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的第二凹部围合成所述空气补给通道,所述第一内侧壁部的第三凹部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的第三凹部围合成所述分流通道,所述第一内侧壁部的第四凹部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的第四凹部围合成所述内扩压混合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凹部为起伏不平整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凹部设有若干个凸起,所述第一外侧壁部的凸起朝向所述第一内侧壁部凸出;所述第二外侧壁部的凸起朝向所述第二内侧壁部凸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陷结构构造有两条空气补给通道:第一空气补给通道、第二空气补给通道,以及两条分流通道:第一分流通道、第二分流通道;第一空气补给通道、第二空气补给通道位于所述引射通道的两侧;第一分流通道连通所述引射通道的出气端与第一空气补给通道;第二分流通道连通所述引射通道的出气端与第二空气补给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射通道、空气补给通道自主壳体的底部端面往顶部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内侧壁部、所述第二内侧壁部的底部边缘构成所述引射通道的进气口、所述空气补给通道的进气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内扩压混合腔内的内芯体,所述内芯体设有若干个纵向方向延伸设置的气体流道,所述气体流道的底部端面设有进气口,所述气体流道的顶部端面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出火口处的出气口。
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燃气装置,包括所述的浓淡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燃气装置,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由于包括所述的浓淡燃烧器,其技术效果由浓淡燃烧器带来,与浓淡燃烧器的有益效果相同,不进行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浓淡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浓淡燃烧器的工作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处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主壳体的一种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主壳体的另一种展开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主壳体,1、引射通道,21、第一外扩压混合腔,22、第二外扩压混合腔,3、内扩压混合腔,41、第一空气补给通道,42、第二空气补给通道,5、分流通孔,61、第一分流通道,62、第二分流通道,101、第一出火口,102、第二出火口,103、第三出火口,111、第一外侧壁部,112、第二中间连接桥, 113、第一内侧壁部,114、第一中间连接桥,115、第二内侧壁部,116、第三中间连接桥,117、第二外侧壁部,200、内芯体,201、气体流道,500、凹陷结构,51、第一凹部,52、第二凹部,53、第三凹部,54、第四凹部,600、外凹部,601、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请参阅图1至图5,一种浓淡燃烧器,包括主壳体100。
所述主壳体100包括同一板件上依顺次设置有的第一外侧壁部111、第二中间连接桥112、第一内侧壁部113、第一中间连接桥114、第二内侧壁部115、第三中间连接桥116、第二外侧壁部117。
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13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15均冲压有相同的凹陷结构500以及均开设有分流通孔5;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13、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15 以第一中间连接桥114作折弯形成相向贴合,通过所述凹陷结构500构造有引射通道1、内扩压混合腔3及空气补给通道(41、42);所述引射通道1的进气口用于引入燃气与空气,所述引射通道1的出气端连通内扩压混合腔3;所述空气补给通道(41、42)的进气口用于引入空气,所述空气补给通道(41、42) 的出气口连通所述内扩压混合腔3;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13、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15的顶部边缘构成与内扩压混合腔3连通的第一出火口101;
第一外侧壁部111、第二外侧壁部117均冲压有相同的外凹部600;第一外侧壁部111、第一内侧壁部113沿第二中间连接桥112的两侧折弯相向贴合,第一外侧壁部111通过其外凹部600与第一内侧壁部113的外侧构成第一外扩压混合腔21,第一外侧壁部111、第一内侧壁部113的顶部边缘构成第二出火口 102,所述第二出火口102自然与第一外扩压混合腔21连通,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13的分流通孔51连通所述引射通道1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一外扩压混合腔21;第二外侧壁部117、第二内侧壁部115沿第三中间连接桥116的两侧折弯相向贴合,第二外侧壁部117通过其外凹部600与第二内侧壁部115的外侧构成第二外扩压混合腔22,第二外侧壁部117、第二内侧壁部115的顶部边缘构成第三出火口103,所述第三出火口103自然与第二外扩压混合腔22连通,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15的分流通孔5连通所述引射通道1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二外扩压混合腔22;所述第二出火口102和所述第三出火口103位于所述第一出火口101 的两侧。
在上述浓淡燃烧器中,上述主壳体100的结构相对简单,能采用一块连续的板件经过切割、冲压、折弯、压合等简单工序制作而成,便于生产加工;设有一个引射通道1,具体工作时只在引射通道1的进气口对应设置燃气喷嘴,引射通道同时为第一外扩压混合腔21、第二外扩压混合腔22和内扩压混合腔3提供空燃混合气,空气补给通道(41、42)为内扩压混合腔3额外提供空气,由于内扩压混合腔3比第一外扩压混合腔21、第二外扩压混合腔22多混有空气,内扩压混合腔3内混合气的空燃比大于第一外扩压混合腔21、第二外扩压混合腔22内混合气的空燃比,由此相应在第一出火口101形成淡火焰燃烧,而在第二出火口102、第三出火口103形成浓火焰燃烧,淡火焰在过多空气下燃烧,淡火焰被过多的空气包裹而降低温度,浓火焰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着不完全燃烧从而降低了浓火焰温度,整个火焰呈现“浓-淡-浓”的结构,由此整体降低火焰温度,进而减少氮氧化物NOX的排放量;第一外扩压混合腔21、第二外扩压混合腔22能够使得燃料与空气充分混合,使得燃料燃烧更充分,同时,浓火焰位于淡火焰两侧,浓火焰中未充分燃烧的燃料能够进入淡火焰进一步燃烧,从而保证燃料充分燃烧,减少CO排放的同时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如此,能有效实现降低氮氧化物排放。同时可简化燃烧器制造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由于采用一个引射通道1,在具体使用中也只需要采用一个燃气喷嘴(其工作需要进行电路控制),相对采用多个引射通道以及相应的多个燃气喷嘴,电路程序控制相对简单,可靠性高,利于提高产品性能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描述,“淡火焰燃烧”和“浓火焰燃烧”是相对而言,即“淡火焰燃烧”和“浓火焰燃烧”所需的燃料与空气的当量配比值偏离正常的当量配比值。即同样的燃气量,“淡火焰燃烧”需要更多的空气量,而“浓火焰燃烧”需求更少的空气量。这样形成,淡火焰在过多空气下燃烧,火焰温度被过多的空气而降低,浓火焰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着不完全燃烧从而降低了浓火焰温度,通过这样特定的空燃当量比燃烧整体来降低火焰温度,进而实现低NOX排放量。同时浓火焰不完全燃烧的燃料进入到空气过剩的淡火焰区域形成二次混合燃烧,最终可实现燃料与空气的完全充分燃烧,提高燃料利用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引射通道1为主壳体100的底部端面往顶部方向延伸设置,引射通道1的进气口位于主壳体100的底部端面。较优的,空气补给通道 (41、42)亦为自主壳体100的底部端面往顶部方向延伸设置,空气补给通道(41、42)的进气口位于主壳体100的底部端面。考虑到燃气装置的使用环境,尤其是在风机工作形成的强烈气流下,将引射通道1的进气口、空气补给通道 (41、42)的进气口均位于主壳体100的底部端面,通道往顶部方向延伸设置,本燃烧器的内部气流更加稳定,确保燃烧工况稳定。
引射通道1的进气口、空气补给通道(41、42)的进气口位于主壳体100 的底部端面时,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13、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15的底部边缘构成引射通道1的进气口、空气补给通道(41、42)的进气口。
当然,引射通道1也可以作其他设计,例如,可以将引射通道1的进气口设置主壳体100的侧面,并作L形延伸设置。空气补给通道(41、42)也可以作其他设计,例如,空气补给通道(41、42)的进气口设置在主壳体100的中部或主壳体100的侧面,或空气补给通道(41、42)往主壳体100的底部方向突出于引射通道1的进气口。
上述方案并不限定第一外侧壁部111的分流通孔5与第二外侧壁部117的分流通孔5为相同设计,但具体应用时,优选为相同设计。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一个内侧壁部的分流通孔5的数量为2个~20个,分流通孔5的直径为1mm~4mm。分流通孔5的具体直径为2mm。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13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15通过所述凹陷结构500还构造有至少一分流通道(61、62),所述分流通道(61、62) 连通所述引射通道1的出气端与空气补给通道(41、42)。在该实施例中,是通过所述分流通道(61、62)连通引射通道1与空气补给通道(41、42),来实现所述引射通道1的出气端与所述内扩压混合腔3的连通;引射通道1的空燃混合气通过分流通道(61、62)先进入空气补给通道(41、42)作进一步的混合,再流进内扩压混合腔3,利于提高空气与燃气的混合效果。
由于淡火焰为主火焰,在实际设计中,所述分流通道(61、62)的流通面积总和大于所述分流通孔5的流通面积总和,确保更多地空燃混合气体流向内扩压混合腔3。
为了优先给内扩压混合腔3提供空燃混合气,沿所述引射通道1内的气流方向,所述分流通道(61、62)的进气口相对于所述分流通孔5,靠近所述引射通道1的进气口。该方案在确保流通面积较大的基础上,从流通位置上做了设计以实现优先分流,进一步确保内扩压混合腔3的空燃混合气量。
在其他设计中,所述分流通道可以设计为直接连通所述引射通道1的出气端与所述内扩压混合腔3,只是空气与燃气的混合效果有所影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陷结构500包括第一凹部51、第二凹部52、第三凹部53、第四凹部54,所述第一凹部51通过所述第三凹部53与所述第二凹部 52连通,所述第二凹部52与所述第四凹部54连通,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13的第一凹部51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15的第一凹部51围合成所述引射通道1,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13的第二凹部52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15的第二凹部52围合成所述空气补给通道(41、42),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13的第三凹部53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15的第三凹部53围合成所述分流通道(61、62),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13的第四凹部54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15的第四凹部54围合成所述内扩压混合腔3。该实施例给出了所述凹陷结构500的具体结构。第一凹部 51至第四凹部54均可以通过钣金件冲压、或拉伸成型得到,或者通过锻造、或压铸成型得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凹部54为起伏不平整状,例如波浪状,或者Z 形状。如此,能使得内扩压混合腔3内的空燃混合气在弯折的流道内更好地混合,混合效果较为均匀,此外,能一定程度提高主壳体的结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凹部600还设有若干个凸起601,所述第一外侧壁部111的凸起601朝向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13凸出;所述第二外侧壁部117的凸起601朝向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15凸出。具体而言,凸起601可以通过在外侧壁部上挤压成型。此外,凸起601能一定程度提高主壳体的结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充分、均匀地给内扩压混合腔3提供空气,实现稳定地淡火焰燃烧,所述主壳体100设有两条所述空气补给通道:第一空气补给通道41和第二空气补给通道42,所述引射通道1位于所述第一空气补给通道 41和所述第二空气补给通道42之间。具体是,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13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15通过所述凹陷结构500构造有第一空气补给通道41和第二空气补给通道42。相应地在其他实施例中,主壳体100可以在引射通道1的两侧设置更多的空气补给通道,考虑到气路流动顺畅性与空燃混合气混合的均匀性,在引射通道1的两侧对称地设置空气补给通道更为合理。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充分、均匀地给内扩压混合腔3提供空燃混合气,所述主壳体100设有两条分流通道:第一分流通道61和第二分流通道62,第一分流通道61和第二分流通道62分别位于并且连通于所述引射通道1的出气端的相对两侧。具体是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01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02通过所述凹陷结构500构造有第一分流通道61和第二分流通道62。相应地在其他实施例中,主壳体100可以在引射通道1的出气端两侧设置更多的分流通道,考虑到气路流动顺畅性与空燃混合气混合的均匀性,在引射通道1的出气端两侧对称地设置分流通道更为合理。
当上述主壳体100设有第一空气补给通道41、第二空气补给通道42、第一分流通道61和第二分流通道62时,所述引射通道1的出气端两侧分别通过第一分流通道61和第二分流通道62对应连通第一空气补给通道41、第二空气补给通道42,从而实现与内扩压混合腔3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生产,第一空气补给通道41的进气口的截面面积与第二空气补给通道42的进气口的口径通常设计为相同,在此基础上,经过大量的测试,引射通道1的进气口的口径面积为第一空气补给通道41的进气口口径面积的1.5倍,更为有效实现降低氮氧化物排放。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3,上述的浓淡燃烧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内扩压混合腔2内的内芯体200,所述内芯体200设有若干个纵向方向延伸设置的气体流道201,纵向方向为主壳体100的底部指向顶部的方向,所述气体流道 201的底部端面设有进气口,所述气体流道201的顶部端面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出火口101处的出气口。如此,内扩压混合腔3内的空燃混合气分别经内芯体200 的若干个气体流道201向外输出,对混合气体进行分流,有利于混合更均匀,有利于稳定混合气体的流速,使得淡火焰燃烧效果较好。
在本文中,若干个指数量为两个、三个或四个或者更多。
上述的浓淡燃烧器的具体工作如下:图中箭头方向代表气体流动方向,燃气首先从引射通道1的进气口处的燃气喷嘴喷出,燃气通过引射通道1的进气口流入,燃气同时在引射通道1的进气口的周围卷吸空气进入引射通道1内,燃气与空气在引射通道1内进行初步预混合后,预混的空燃混合气分成两路流入不同地方,第一路预混的空燃混合气分别通过第一分流通道61和第二分流通道62流入内扩压混合腔3内,与此同时空气通过第一空气补给通道41和第二空气补给通道42进入到内扩压混合腔3内,流入内扩压混合腔3内的空气与其内的空燃混合气进行进一步充分混合,充分混合的空燃混合气通过内芯体200 的气体流道201流动到第一出火口101处实现淡火焰燃烧。第二路预混的空燃混合气从通过分流通孔5分别流入第一外扩压混合腔21、第二外扩压混合腔22 内,空燃混合气在第一外扩压混合腔21、第二外扩压混合腔22内得到进一步充分混合后流入到第二出火口102与第三出火口103处实现浓火焰燃烧。
由于第二出火口102与第三出火口103的浓火焰燃烧是由引射通道1排出的空燃混合气直接燃烧,混合的空气量相对较少,浓火焰在缺氧条件下进行不完全燃烧从而降低了浓火焰温度。第一出火口101的淡火焰燃烧是由引射通道1 排出的空燃混合气与第一空气补给通道41和第二空气补给通道42进入的空气进行充分混合后燃烧,混合的空气相对较多,淡火焰在过多的空气下燃烧,淡火焰被过多的空气稀释而降低燃烧温度,整个火焰呈现“浓-淡-浓”的结构,由此整体降低火焰温度,进而减少氮氧化物NOX的排放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燃气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浓淡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燃气装置,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由于包括所述的浓淡燃烧器,其技术效果由浓淡燃烧器带来,与浓淡燃烧器的有益效果相同,不进行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为称作“直接”与另一元件连接时,不存在中间元件。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浓淡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壳体(100);
所述主壳体(100)包括同一板件上依顺次设置有的第一外侧壁部(111)、第二中间连接桥(112)、第一内侧壁部(113)、第一中间连接桥(114)、第二内侧壁部(115)、第三中间连接桥(116)、第二外侧壁部(117);
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13)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15)均冲压有相同的凹陷结构(500)以及均开设有分流通孔(5);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13)、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15)以第一中间连接桥(114)作折弯形成相向贴合,通过所述凹陷结构(500)构造有引射通道(1)、内扩压混合腔(3)及空气补给通道(41、42);所述引射通道(1)的进气口用于引入燃气与空气,所述引射通道(1)的出气端连通内扩压混合腔(3);所述空气补给通道(41、42)的进气口用于引入空气,所述空气补给通道(41、42)的出气口连通所述内扩压混合腔(3);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13)、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15)的顶部边缘构成与内扩压混合腔(3)连通的第一出火口(101);
第一外侧壁部(111)、第二外侧壁部(117)均冲压有相同的外凹部(600);第一外侧壁部(111)、第一内侧壁部(113)沿第二中间连接桥(112)的两侧折弯相向贴合,第一外侧壁部(111)通过其外凹部(600)与第一内侧壁部(113)的外侧构成第一外扩压混合腔(21),第一外侧壁部(111)、第一内侧壁部(113)的顶部边缘构成第二出火口(102),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13)的分流通孔(5)连通所述引射通道(1)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一外扩压混合腔(21);第二外侧壁部(117)、第二内侧壁部(115)沿第三中间连接桥(116)的两侧折弯相向贴合,第二外侧壁部(117)通过其外凹部(600)与第二内侧壁部(115)的外侧构成第二外扩压混合腔(22),第二外侧壁部(117)、第二内侧壁部(115)的顶部边缘构成第三出火口(103),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15)的分流通孔(5) 连通所述引射通道(1)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二外扩压混合腔(22);所述第二出火口(102)和所述第三出火口(103)位于所述第一出火口(101)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浓淡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13)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15)通过所述凹陷结构(500)还构造有至少一分流通道(61、62),所述分流通道(61、62)连通所述引射通道(1)的出气端与所述内扩压混合腔(3)或连通所述引射通道(1)的出气端与空气补给通道(41、4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浓淡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通道(61、62)的流通面积总和大于所述分流通孔(5)的流通面积总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浓淡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结构(500)包括第一凹部(51)、第二凹部(52)、第三凹部(53)、第四凹部(54),所述第一凹部(51)通过所述第三凹部(53)与所述第二凹部(52)连通,所述第二凹部(52)与所述第四凹部(54)连通,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13)的第一凹部(51)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15)的第一凹部(51)围合成所述引射通道(1),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13)的第二凹部(52)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15)的第二凹部(52)围合成所述空气补给通道(41、42),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13)的第三凹部(53)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15)的第三凹部(53)围合成所述分流通道(61、62),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13)的第四凹部(54)与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15)的第四凹部(54)围合成所述内扩压混合腔(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浓淡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凹部(54)为波浪状或Z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浓淡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凹部(600)设有若干个凸起(601),所述第一外侧壁部(111)的凸起(601)朝向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13)凸出;所述第二外侧壁部(117)的凸起(601)朝向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15)凸出。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浓淡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结构(500)构造有两条空气补给通道:第一空气补给通道(41)、第二空气补给通道(42),以及两条分流通道:第一分流通道(61)、第二分流通道(62);第一空气补给通道(41)、第二空气补给通道(42)位于所述引射通道(1)的两侧;第一分流通道(61)连通所述引射通道(1)的出气端与第一空气补给通道(41);第二分流通道(62)连通所述引射通道(1)的出气端与第二空气补给通道(4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浓淡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射通道(1)、空气补给通道(41、42)自主壳体(100)的底部端面往顶部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内侧壁部(113)、所述第二内侧壁部(115)的底部边缘构成所述引射通道(1)的进气口、所述空气补给通道(41、42)的进气口。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浓淡燃烧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内扩压混合腔(3)内的内芯体(200),所述内芯体(200)设有若干个纵向方向延伸设置的气体流道(201),所述气体流道(201)的底部端面设有进气口,所述气体流道(201)的顶部端面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出火口(101)处的出气口。
10.一种燃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浓淡燃烧器。
CN201921229615.6U 2019-07-31 2019-07-31 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 Active CN2112900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29615.6U CN211290046U (zh) 2019-07-31 2019-07-31 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29615.6U CN211290046U (zh) 2019-07-31 2019-07-31 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90046U true CN211290046U (zh) 2020-08-18

Family

ID=72017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29615.6U Active CN211290046U (zh) 2019-07-31 2019-07-31 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900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14372B (zh) 燃气热水器的燃烧器
CN211502778U (zh) 一种燃烧器及其燃气热水器
CN110296398B (zh) 一种低氮氧化物燃烧器
CN211290046U (zh) 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
CN210568419U (zh) 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
CN108006631B (zh) 燃烧器和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
CN210568417U (zh) 一种低氮氧化物燃烧器
CN210568422U (zh) 一种燃烧器及其燃气装置
CN210568420U (zh) 一种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
JPS607178B2 (ja) 燃焼装置
CN110296401B (zh) 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
CN214370179U (zh) 带增强型淡火孔结构的燃烧器
CN211290047U (zh) 浓淡燃烧器及燃气装置
CN211781061U (zh) 低氮氧化物燃烧器及燃气热水器
CN211040954U (zh) 低氮氧化物燃烧器及燃气热水器
CN211781060U (zh) 低氮氧化物燃烧器及燃气热水器
CN211290037U (zh) 低氮氧化物燃烧器及燃气热水器
CN211781059U (zh) 低氮氧化物燃烧器及燃气热水器
CN118224594B (zh) 一种火排、燃烧器及燃气供热设备
CN211781062U (zh) 低氮氧化物燃烧器及燃气热水器
CN210532363U (zh) 一种低氮燃烧器及其燃气装置
CN214664396U (zh) 一种浓淡焰混合的低氮燃烧器
CN218095926U (zh) 一种燃烧器及燃气热水器
CN218095917U (zh) 燃烧器单体、燃烧器及燃气热水装置
CN118274319B (zh) 一种火排及燃烧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