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54630U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554630U CN210554630U CN201920708255.1U CN201920708255U CN210554630U CN 210554630 U CN210554630 U CN 210554630U CN 201920708255 U CN201920708255 U CN 201920708255U CN 210554630 U CN210554630 U CN 21055463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collision
- support
- pillar
- reinforc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A柱(3)、前轮罩板以及加固件(1),其中,所述加固件(1)包括碰撞部(101)以及支撑部,所述碰撞部(101)安装于所述前轮罩板后方,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碰撞部(101)连接并且向后延伸与所述A柱(3)固定。该车辆在正面小偏置碰撞的工况下,障壁碰撞车辆前轮后,会带动轮胎撞击所述加固件(1),碰撞能量通过该加固件(1)得到吸收,减小车体变形,进而达到减小对车上人员的生存空间的侵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在正面小偏置碰撞的工况下,由于整车与壁障接触面积小,导致纵梁几乎无法起到吸能作用,壁障会直接撞击左前轮,带动轮胎撞击门槛和A柱下端,侵占车上人员的生存空间,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在遇到正面小偏置碰撞的工况下,能够使碰撞能量得到吸收,以减小车体变形,进而达到减小对车上人员生存空间的侵占的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下,在正面小偏置碰撞的工况下,由于整车与壁障接触面积小,导致纵梁几乎无法起到吸能作用,壁障会直接撞击左前轮,带动轮胎撞击门槛和A柱下端,侵占车上人员的生存空间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能够在遇到正面小偏置碰撞的工况下,能够使碰撞能量得到吸收,以减小车体变形,进而达到减小对车上人员的生存空间的侵占的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A柱、前轮罩板以及加固件,其中,所述加固件包括碰撞部以及支撑部,所述碰撞部安装于所述前轮罩板后方,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碰撞部连接并且向后延伸与所述A柱固定。
优选的,所述碰撞部为刚性的板状件。
优选的,所述车辆包括底盘,所述碰撞部与所述底盘成成45°-70°的夹角。
优选的,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碰撞部的顶部通过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A柱固定,所述碰撞部的底部通过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A柱固定。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平行。
优选的,所述车辆包括侧围,所述加固件包括安装于所述侧围表面的固定板,所述加固件通过所述固定板与所述侧围固定。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具有能够与所述侧围的一部分以及所述A柱的一部分匹配的形状,且所述碰撞部与所述支撑部能够与所述固定板贴合。
优选的,所述加固件与所述A柱以及所述侧围均为焊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碰撞部及所述支撑部上分别设置有加强筋。
优选的,所述车辆包括分别安装于所述车辆的两侧的两个所述加固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车辆在正面小偏置碰撞的工况下,障壁碰撞车辆前轮后,会带动轮胎撞击所述加固件,碰撞能量通过该加固件得到吸收,减小车体变形,进而达到减小对车上人员的生存空间的侵占。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车辆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加固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加固件, 3-A柱,
2-侧围, 4-底盘,
101-碰撞部, 103-第二支撑件,
102-第一支撑件, 104-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参照附图所示的方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轮廓的内、外。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A柱3、前轮罩板以及加固件1,其中,所述加固件1包括碰撞部101以及支撑部,所述碰撞部101安装于所述前轮罩板后方,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碰撞部101连接并且向后延伸与所述A柱3固定。
当该车辆在正面小偏置碰撞的工况下时,壁障撞击轮胎后,导致轮胎向后方位移并撞击到轮罩板,之后轮胎带动轮罩板撞击到该加固件1的碰撞部 101,碰撞部101承受碰撞冲击后,碰撞能量传递到支撑部,通过支撑部使碰撞能量传递到车辆A柱3。通过该技术方案,一方面使车辆前轮后方到A 柱3之间的车体结构得到加固;另一方面通过该加固件,能够使碰撞能量传递到A柱,增加吸收能量的区域,以减小由于碰撞导致的车体变形造成对驾驶空间的侵占。
该碰撞部101为刚性的板状件。高强度的碰撞部用以承受碰撞,避免在碰撞过程中碰撞部由于刚性不足而轻易产生形变。
该车辆包括底盘4,碰撞部101与底盘4成成45°-70°的夹角。在碰撞过程中,轮胎向后方冲击碰撞部101,由于碰撞部101倾斜设置,使轮胎在于碰撞部101接触后能够改变轮胎的位移方向,使冲击分散,以减小对车辆A柱的冲击。
该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件102和第二支撑件103,碰撞部101的顶部通过所述第一支撑件102与A柱3固定,碰撞部101的底部通过第二支撑件 103与A柱3固定。通过该技术方案,碰撞部101、第一支撑件102、第二支撑件103以及A柱3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形,能够显著提高该区域的强度,增强抵御变形的能力,增加A柱吸收能量的范围。
第一支撑件102与所述第二支撑件103平行。使碰撞部101、第一支撑件102、第二支撑件103与A柱的形状结构稳定,不易变形。
该车辆包括侧围2,所述加固件1包括安装于所述侧围2表面的固定板 104,所述加固件1通过所述固定板104与所述侧围2固定。通过固定板104,使该加固件1与车辆侧围2固定,在碰撞过程中,侧围2也承受冲击,分担了A柱的冲击,增加了碰撞时车辆的吸能结构的范围。
该固定板104具有能够与所述侧围2的一部分以及所述A柱3的一部分匹配的形状,且所述碰撞部101与所述支撑部能够与所述固定板104贴合。以使该加固件1与侧围2的安装更加稳定。
该加固件1与所述A柱3以及所述侧围2均为焊接固定。通过焊接固定方式,使该加固件1与车体的固定更加牢固,能够进一步提升车辆承受冲击的能力。
该碰撞部101及所述支撑部上分别设置有加强筋。使该加固件1形状更加稳定,提升对冲击的承受能力。
该车辆包括分别安装于所述车辆的两侧的两个所述加固件1。使车辆无论正、副驾驶侧在遇到正面小偏置碰撞的工况时,都能够减小车体变形。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A柱(3)、前轮罩板以及加固件(1),其中,所述加固件(1)包括碰撞部(101)以及支撑部,所述碰撞部(101)安装于所述前轮罩板后方,所述支撑部与所述碰撞部(101)连接并且向后延伸与所述A柱(3)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部(101)为刚性的板状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底盘(4),所述碰撞部(101)与所述底盘(4)成45°-70°的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件(102)和第二支撑件(103),所述碰撞部(101)的顶部通过所述第一支撑件(102)与所述A柱(3)固定,所述碰撞部(101)的底部通过所述第二支撑件(103)与所述A柱(3)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102)与所述第二支撑件(103)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侧围(2),所述加固件(1)包括安装于所述侧围(2)表面的固定板(104),所述加固件(1)通过所述固定板(104)与所述侧围(2)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04)具有能够与所述侧围(2)的一部分以及所述A柱(3)的一部分匹配的形状,且所述碰撞部(101)与所述支撑部能够与所述固定板(104)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件(1)与所述A柱(3)以及所述侧围(2)均为焊接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部(101)及所述支撑部上分别设置有加强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分别安装于所述车辆的两侧的两个所述加固件(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708255.1U CN210554630U (zh) | 2019-05-16 | 2019-05-16 | 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708255.1U CN210554630U (zh) | 2019-05-16 | 2019-05-16 | 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554630U true CN210554630U (zh) | 2020-05-19 |
Family
ID=70620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708255.1U Active CN210554630U (zh) | 2019-05-16 | 2019-05-16 | 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554630U (zh) |
-
2019
- 2019-05-16 CN CN201920708255.1U patent/CN21055463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585134B2 (en) |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 |
JP5029135B2 (ja) |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 |
JP4539366B2 (ja) | 車体の前部構造 | |
JP4875559B2 (ja) |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 |
JP6131967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
JP5846952B2 (ja) | 車体下部構造 | |
JP2019137351A (ja) | 車体構造 | |
US11912344B2 (en) | Vehicle lower part structure | |
KR102429018B1 (ko) | 전기 자동차의 배터리 장착구조 | |
WO2018161699A1 (zh) | 车身框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 |
JP2016185739A (ja) | 車体の後部構造 | |
CN113165697A (zh) | 用于汽车车身的前舱结构总成 | |
CN201520343U (zh) | 一种汽车车身前纵梁 | |
CN102963435A (zh) | 一种乘员舱前立柱加强结构 | |
CN210554630U (zh) | 车辆 | |
KR20190016692A (ko) |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 |
CN216232086U (zh) | 用于车辆偏置碰撞的碰撞引导结构及车辆 | |
KR20200120164A (ko) | 차량의 차체 | |
JP2007083962A (ja) | バッテリ配設構造 | |
KR20110058181A (ko) | 차량 엔진룸 대쉬 패널의 보강구조 | |
CN101708737B (zh) | 汽车车身前纵梁结构 | |
KR101755495B1 (ko) | 전방 충돌대응 차체보강구조 | |
CN210971279U (zh) | 车辆前端模块总成和车辆 | |
JP2014012421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JP6052310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