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17136U - 翻盖组件、壳体组件及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翻盖组件、壳体组件及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517136U CN210517136U CN201920947976.8U CN201920947976U CN210517136U CN 210517136 U CN210517136 U CN 210517136U CN 201920947976 U CN201920947976 U CN 201920947976U CN 210517136 U CN210517136 U CN 21051713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ip
- connector body
- sealing
- closed position
- flip c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翻盖组件、壳体组件及连接器。该翻盖组件包括:翻盖,其被配置为能转动地连接于基座,以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切换;及密封件,其固定设置于翻盖;其中,翻盖位于关闭位置时,密封件被配置为能抵压连接器本体的对配接口的外端面且弹性变形,以封堵翻盖与连接器本体之间的轴向间隙。本实用新型中,翻盖位于关闭位置时,密封件能持续抵压对配接口的外端面以产生弹性变形,从而封堵翻盖与连接器本体之间的轴向间隙;密封件与对配接口的外端面可在轴向上产生较大的干涉量,密封性能较佳,无渗水现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翻盖组件、壳体组件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连接器,用于通过与对配电子器件插配以实现二者的电连接。现有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基座和翻盖。连接器本体具有对配接口。基座固定安装在连接器本体上。翻盖能相对于基座转动,以开启对配接口或者关闭对配接口。
翻盖上设置有密封件。翻盖关闭对配接口时,密封件部分结构进入对配接口内,并抵压对配接口的内周面,密封件与对配接口的内周面产生干涉。如此,密封件部分压缩变形在翻盖与连接器本体,用于封堵翻盖与连接器本体之间的径向间隙。
然而,为使密封件能稳定可靠地封堵翻盖与连接器本体之间的径向间隙,翻盖关闭对配接口时,密封件需与对配接口的内周面产生较大尺寸的干涉量,导致翻盖不易被相对于基座转动至开启配接口。当需要开启对配接口时,打开翻盖所需要的力量要求过大。
而若翻盖关闭对配接口时,减小密封件对配接口内周面之间的干涉量,会降低密封件的密封性能,密封件不能稳定可靠封堵翻盖与连接器本体之间的间隙,不能满足密封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不足,提供一种翻盖组件、壳体组件及连接器。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翻盖组件。该翻盖组件包括:
翻盖,其被配置为能转动地连接于基座,以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切换;及
密封件,其固定设置于所述翻盖;所述密封件包括连接部和第一密封部;
其中,在所述的关闭位置,所述密封件被配置为能抵压连接器本体的对配接口的外端面且弹性变形,以封堵所述翻盖与连接器本体之间的轴向间隙。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套设在所述翻盖上。
可选地,所述翻盖包括盖板和凸出部;
所述凸出部为环形,并突出于所述盖板表面;
所述凸出部嵌设于所述连接部内。
可选地,所述密封件比所述翻盖更易于发生弹性变形。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固定设置于所述翻盖;
所述第一密封部突出于所述连接部表面,且沿周向延伸设置;
在所述的关闭位置,所述第一密封部被配置为能抵压对配接口的外端面且弹性变形,以封堵所述翻盖与连接器本体之间的轴向间隙。
可选地,所述第一密封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部、另一端悬空设置;
所述第一密封部的另一端朝向所述凸出部的径向外侧倾斜设置。
可选地,在所述翻盖自打开位置转动至关闭位置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密封部的另一端朝向所述凸出部的径向外侧运动。
可选地,在所述的关闭位置,所述第一密封部被配置为能被对配接口的外端面抵压以至少在轴向上弹性变形。
可选地,所述密封件还包括第二密封部;
所述第二密封部突出设置于所述连接部表面;
在所述的关闭位置,所述第二密封部进入连接器本体的对配接口内,并抵压对配接口的内周面且弹性变形,以封堵所述翻盖与连接器本体之间的径向间隙。
可选地,所述第二密封部的外周面设置有径向突出且周向延伸的密封凸起。
可选地,在所述的关闭位置,所述第二密封部被配置为能被对配接口的内周面抵压以至少在径向上弹性变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该壳体组件包括:
基座;及
上述的翻盖组件,所述翻盖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基座,以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切换;
其中,所述基座设置有避让通孔,所述避让通孔与连接器本体的对配接口对齐设置。
可选地,在所述的关闭位置,所述翻盖的另一端与所述基座卡扣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
连接器本体,用于固定端子;所述连接器本体设置有对配接口;
上述的壳体组件;
其中,所述基座固定安装在所述连接器本体上,所述对配接口与所述避让通孔对齐设置;
在所述的关闭位置,所述翻盖的另一端与所述基座或者所述连接器本体相连接,使所述密封件抵压所述对配接口的外端面且弹性变形,以封堵所述翻盖与所述连接器本体之间的轴向间隙,从而关闭所述对配接口;
在所述的打开位置,所述翻盖和所述密封件远离所述连接器本体,从而开启所述对配接口。
可选地,所述的关闭位置,所述密封件部分进入所述对配接口内,并抵压所述对配接口的内周面且弹性变形,以封堵所述翻盖与所述连接器本体之间的径向间隙。
可选地,所述连接器是电动汽车充电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翻盖组件、壳体组件及连接器中,位于关闭位置的翻盖相对于基座固定时,密封件能持续抵压对配接口的外端面以产生弹性变形,从而封堵翻盖与连接器本体之间的轴向间隙。翻盖位于关闭位置时,密封件与对配接口的外端面可在轴向上产生较大的干涉量,密封性能较佳,无渗水现象。
密封件与对配接口外端面在轴向上的较大干涉量,不会对打开翻盖所需要的力量产生额外要求。当翻盖另一端脱离基座或者连接器本体时,密封件即可脱离对配接口的外端面,翻盖能相对于基座转动。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连接器结构示意图,其中一翻盖位于打开位置。
图2为图1连接器中的翻盖位于关闭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4为沿图3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1连接器中的翻盖组件的爆炸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8为沿图7中C-C方向的剖视图。
图9为图8中D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图9连接器中的翻盖组件结构示意图。
其中,1:基座;12:避让通孔;2:翻盖;20:盖板;22:凸出部;3:密封件;30:连接部;31:安装槽;32:第一密封部;34:第二密封部;36:密封凸起;4:连接器本体;42:对配接口;422:外端面;424:内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可用于与对配连接器对配连接。请参阅图1至图5,所述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4和壳体组件。所述连接器本体4用于固定端子。所述连接器本体4设置有对配接口42。所述对配接口42的轴向一端具有外端面422。所述对配接口42内部具有沿周向延伸的内周面424。
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基座1和翻盖组件。所述翻盖组件包括翻盖2和密封件3。所述翻盖2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基座1上,所述翻盖2的另一端为悬空设置的自由端。例如,所述翻盖2的一端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基座1上。所述翻盖2相对于所述基座1分别具有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所述翻盖2能相对于所述基座1转动时能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切换。
所述基座1设置有避让通孔12。所述基座1固定安装在所述连接器本体4 上。所述避让通孔12与所述对配接口42对齐设置。
所述密封件3固定设置在所述翻盖2上。所述密封件3被设置成当其受到外力抵压时能产生弹性变形。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3可设置成比所述翻盖2 更易于发生弹性变形。例如,所述翻盖2为塑胶件,所述密封件3可由硅胶或者橡胶材料制成。
当所述翻盖2位于关闭位置时,所述翻盖2的另一端与所述基座1或者所述连接器本体4相连接,所述翻盖2相对于所述连接器本体4固定,使所述密封件3持续抵压所述对配接口42的外端面422且产生弹性变形,以封堵所述翻盖2与所述连接器本体4之间的轴向间隙,从而关闭所述对配接口42。
需要关闭所述对配接口42时,可使所述翻盖2的另一端脱离所述基座1或者所述连接器本体4,从而使所述翻盖2能相对于所述基座1和所述连接器本体 4转动。
将所述翻盖2自关闭位置转动至打开位置时,所述翻盖2和所述密封件3 远离所述连接器本体4,从而开启所述对配接口42。所述对配接口42开启时,可供对配连接器穿入至所述对配接口42内,从而实现所述连接器与对配连接器的对配连接。
作为优选,如图所示,当所述翻盖2位于关闭位置时,所述翻盖2的另一端与所述基座1或者所述连接器本体4可卡扣连接,以使所述翻盖2与所述连接器本体4相对固定。本实施例中,当所述翻盖2位于关闭位置时,所述翻盖2 的另一端与所述基座1通过配合的卡扣结构相连接。所述翻盖2另一端与所述基座1上的具体卡扣结构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例如所述翻盖2另一端和所述基座1上可分别设置有能相互扣合的卡爪和卡槽。
所述密封件3的具体结构可根据需要具体设置,只要其能实现上述的密封功能即可。
一种可选示例中,请参阅图4和图5,所述密封件3包括连接部30和第一密封部32。所述连接部30固定设置在所述翻盖2上。所述第一密封部32自所述连接部30的表面向外突出。所述第一密封部32沿周向延伸设置。例如,所述第一密封部32可设置成沿周向延伸一圈的环形结构。
当所述翻盖2位于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一密封部32位于所述翻盖2与所述连接器本体4之间的轴向间隙中,所述第一密封部32抵压所述对配接口42的外端面422且产生弹性变形,从而封堵所述翻盖2与所述连接器本体4之间的轴向间隙。
所述第一密封部3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部30、另一端为悬空设置的自由端。所述第一密封部32的另一端可设置成朝向所述凸出部22的径向外侧倾斜设置。在所述翻盖2自打开位置转动至关闭位置的部分过程中,所述第一密封部32另一端与所述对配接口42的外端面422抵压接触,所述第一密封部32另一端会朝向所述凸出部22的径向外侧运动。
如此,所述密封件3的密封效果佳,在所述翻盖2自打开位置转动至关闭位置的部分过程中,所述第一密封部32与所述对配接口42的外端面422接触面积大,密封性能佳。
当所述翻盖2位于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一密封部32被所述对配接口42的外端面422抵压,至少能在轴向上产生弹性变形。
所述连接部30固设在所述翻盖2上的具体结构可根据需要设置。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至图6,所述翻盖2可设置成包括盖板20和凸出部22。所述盖板20具有位于其厚度方向两侧的表面。所述凸出部22可设置成环形,并突出于所述盖板20的一侧表面。所述凸出部22嵌设于所述连接部30中。所述连接部30上可设置有环形的安装槽31,所述凸出部22嵌设于所述安装槽31内。例如,所述安装槽31的尺寸可稍小于所述凸出部22的尺寸,所述凸出部22在所述安装槽31内可产生弹性变形,所述连接部30与所述盖板20的连接稳定可靠。如此,所述翻盖2通过所述凸出部22嵌设在所述密封件3中。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可设置成套设在所述翻盖2上。例如,所述盖板20上可突出设置有突出部,所述翻盖2可设置成套设在所述突出部上。
此外,所述密封件3也可设置成嵌设在所述翻盖2中。
此外,所述安装部也可以粘接固定、注塑固定或者其他方式固定套设在所述翻盖2上。
为获得较佳密封,在一种更优选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至图10,所述密封件3还可包括第二密封部34。所述第二密封部34设置在所述连接部30上,所述第二密封部34自所述盖板20的一侧表面向外突出。所述第一密封部32位于所述第二密封部34的径向外侧,所述第一密封部32围绕所述第二密封部34 设置。
当所述翻盖2位于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二密封部34进入所述对配接口42 内,所述第二密封部34位于所述翻盖2与所述连接器本体4之间的径向间隙中,所述第二密封部34抵压对配接口42的内周面424且产生弹性变形,以封堵所述翻盖2与连接器本体4之间的径向间隙。
所述第二密封部34的外周面可设置有密封凸起36。所述密封凸起36自所述第二密封部34的外周面沿径向突出设置,且所述密封凸起36沿周向延伸设置。例如,所述第二密封部34的外周面可设置有一圈或者多圈所述密封凸起36。
如此,当所述翻盖2位于关闭位置时,所述密封件3可同时封堵所述翻盖2 与所述对配接口42外端面422之间的轴向间隙,及所述翻盖2与所述对配接口 42内周面424之间的径向间隙。所述密封件3能实现双重密封,密封效果较佳。所述第二密封部34与所述对配接口42内周面424之间的干涉量可较小设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可设置为电动汽车充电座。所述连接器的一端可用于与外部充电枪对配电连接,所述连接器的另外一端可与电动汽车的电池电连接。
不同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中,位于关闭位置的翻盖2相对于基座1固定时,密封件3能持续抵压对配接口42的外端面422以产生弹性变形,从而封堵翻盖2与连接器本体4之间的轴向间隙。翻盖2位于关闭位置时,密封件3与对配接口42的外端面422可在轴向上产生较大的干涉量,密封性能较佳,无渗水现象。
密封件3与对配接口42外端面422在轴向上的较大干涉量,不会对打开翻盖2所需要的力量产生额外要求。当翻盖2另一端脱离基座1或者连接器本体4 时,密封件3即可脱离对配接口42的外端面422,翻盖2能相对于基座1转动。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的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翻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翻盖,其被配置为能转动地连接于基座,以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切换;及
密封件,其固定设置于所述翻盖;所述密封件包括连接部和第一密封部;
其中,在所述的关闭位置,所述密封件被配置为能抵压连接器本体的对配接口的外端面且弹性变形,以封堵所述翻盖与连接器本体之间的轴向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套设在所述翻盖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件比所述翻盖更易于发生弹性变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翻盖包括盖板和凸出部;
所述凸出部为环形,并突出于所述盖板表面;
所述凸出部嵌设于所述连接部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翻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固定设置于所述翻盖;
所述第一密封部突出于所述连接部表面,且沿周向延伸设置;
在所述的关闭位置,所述第一密封部被配置为能抵压对配接口的外端面且弹性变形,以封堵所述翻盖与连接器本体之间的轴向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翻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密封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部、另一端悬空设置;
所述第一密封部的另一端朝向所述凸出部的径向外侧倾斜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翻盖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翻盖自打开位置转动至关闭位置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密封部的另一端朝向所述凸出部的径向外侧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翻盖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的关闭位置,所述第一密封部被配置为能被对配接口的外端面抵压以至少在轴向上弹性变形。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翻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件还包括第二密封部;
所述第二密封部突出设置于所述连接部表面;
在所述的关闭位置,所述第二密封部进入连接器本体的对配接口内,并抵压对配接口的内周面且弹性变形,以封堵所述翻盖与连接器本体之间的径向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翻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密封部的外周面设置有径向突出且周向延伸的密封凸起。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翻盖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的关闭位置,所述第二密封部被配置为能被对配接口的内周面抵压以至少在径向上弹性变形。
12.一种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及
根据权利要求书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翻盖组件,所述翻盖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基座,以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切换;
其中,所述基座设置有避让通孔,所述避让通孔与连接器本体的对配接口对齐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的关闭位置,所述翻盖的另一端与所述基座卡扣连接。
14.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器本体,用于固定端子;所述连接器本体设置有对配接口;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壳体组件;
其中,所述基座固定安装在所述连接器本体上,所述对配接口与所述避让通孔对齐设置;
在所述的关闭位置,所述翻盖的另一端与所述基座或者所述连接器本体相连接,使所述密封件抵压所述对配接口的外端面且弹性变形,以封堵所述翻盖与所述连接器本体之间的轴向间隙,从而关闭所述对配接口;
在所述的打开位置,所述翻盖和所述密封件远离所述连接器本体,从而开启所述对配接口。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关闭位置,所述密封件部分进入所述对配接口内,并抵压所述对配接口的内周面且弹性变形,以封堵所述翻盖与所述连接器本体之间的径向间隙。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是电动汽车充电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947976.8U CN210517136U (zh) | 2019-06-21 | 2019-06-21 | 翻盖组件、壳体组件及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947976.8U CN210517136U (zh) | 2019-06-21 | 2019-06-21 | 翻盖组件、壳体组件及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517136U true CN210517136U (zh) | 2020-05-12 |
Family
ID=70579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947976.8U Active CN210517136U (zh) | 2019-06-21 | 2019-06-21 | 翻盖组件、壳体组件及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517136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67621B (zh) * | 2021-03-21 | 2022-06-11 | 立佳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 防塵插座 |
WO2023231519A1 (zh) * | 2022-06-01 | 2023-12-07 | 广东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 壳体组件、电风机及洗地机 |
-
2019
- 2019-06-21 CN CN201920947976.8U patent/CN21051713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67621B (zh) * | 2021-03-21 | 2022-06-11 | 立佳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 防塵插座 |
WO2023231519A1 (zh) * | 2022-06-01 | 2023-12-07 | 广东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 壳体组件、电风机及洗地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322635B2 (en) | Charging apparatus for a vehicle that can be driven electrically | |
CN210517136U (zh) | 翻盖组件、壳体组件及连接器 | |
CN115241680A (zh) | 用于电动车辆充电入口的具有成角度密封件的铰接翻盖 | |
US7517610B2 (en) | Rechargeable battery with a connecting pole | |
CN216289280U (zh) | 充电枪 | |
US3777926A (en) | Closure for a connector box | |
CN209330345U (zh) | 耳机防水结构和蓝牙耳机 | |
US10993343B2 (en) | Sealing structure | |
CN112291671B (zh) | 充电盒和耳机组件 | |
CN208907834U (zh) | 一种手持红外热像仪 | |
CN212810682U (zh) | 用于充电座的翻盖件、翻盖组件及连接器 | |
CN201075463Y (zh) | 一种开关插座体 | |
CN208299114U (zh) | 壳体组件及连接器 | |
CN108482155B (zh) | 充电座安装结构及电动汽车 | |
CN108110201B (zh) | 一种极片固定机构及扣式电池 | |
CN213413981U (zh) | 车辆的充电口盖和车辆 | |
CN215861724U (zh) | 一种塑胶件密封结构 | |
CN219892340U (zh) | 电池组件及用电设备 | |
CN110086900B (zh) | 一种电子产品的卡盖式防水结构 | |
JP4536188B2 (ja) | 防水モータ | |
CN219536272U (zh) | 一种密封圈及tws耳机 | |
IL37802A (en) | Closures for a connector box | |
CN220905135U (zh) | 能源加注口盖总成及车辆 | |
CN220041658U (zh) | 一种防水式汽车后备箱开关 | |
CN217847756U (zh) | 一种储能电源的按键结构及储能电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