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09735U - 风道部件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风道部件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09735U
CN210509735U CN201921250804.1U CN201921250804U CN210509735U CN 210509735 U CN210509735 U CN 210509735U CN 201921250804 U CN201921250804 U CN 201921250804U CN 210509735 U CN210509735 U CN 2105097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fan blade
air
assembly
duct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5080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明珠
王千千
陈诚
何振健
吴晓岳
戴志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92125080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5097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097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097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道部件及空调器。风道部件包括:风道本体,设置流通通道,风道本体的第一端的端部平面垂直于流通通道的轴线,风道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凹口,凹口沿流通通道的轴线方向延伸的侧壁与端部平面呈阶梯型布置;风叶组件,多个风叶组件设置在流通通道内并沿流通通道的轴向间隔设置,多个风叶组件中的一个位于风道本体的第一端并凸出于端部平面。本实用新型的风道部件能够进行气流进、出口方向的切换,该风道本体的第一端的风叶组件具有轴向和径向吸风功能,增大风叶组件的效率,同时起到导流和降低噪声的效果。

Description

风道部件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道部件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空调器的能量利用率,同时提高人体舒适性,在不同的模式下需要不同的出风方式。制冷模式时,冷空气从上方吹出可以实现沐浴式制冷效果;制热模式时,热空气从下方吹出可以实现地毯式制热效果。沐浴式制冷和地毯式制热可以更加高效的利用气体自身性能,实现更高的能量利用率。
然而,目前市面上的空调产品使用比较广的风叶主要有离心风叶、贯流风叶和轴流风叶三种,对于不同使用需求和进出风方式,需要配置不同的风叶形式满足机型开发。但是还没有一种风叶及其风道可以仅通过风叶旋转方向的改变来切换气流进、出口的方向,这就使得传统的空调进风口只能进风,出风口只能出风。虽然现有的分布式送风技术可以实现上下两个风口送风,但是制冷模式时,下风口也会吹出冷风,制热模式时,上风口也会吹出热风,并不能最佳的实现能量利用率。
因此,市面上急需要提供一种可以实现切换气流进、出口的方向的风道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道部件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气流进、出口方向不能切换,噪声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风道部件,包括:风道本体,所述风道本体上设置流通通道,所述风道本体的第一端的端部平面垂直于所述流通通道的轴线,所述风道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凹口,所述凹口沿所述流通通道的轴线方向延伸的侧壁与所述端部平面呈阶梯型布置;风叶组件,多个所述风叶组件设置在所述流通通道内并沿所述流通通道的轴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风叶组件中的一个位于所述风道本体的第一端并凸出于所述端部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风道部件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风叶组件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风叶组件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或者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风道部件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穿过所述流通通道,所述驱动组件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风叶组件安装在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导流罩,所述导流罩呈喇叭状结构设置,所述喇叭状结构的开口较大的一端朝向所述流通通道的第二端设置,所述驱动组件位于所述导流罩的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罩外周设置有环形通道,所述环形通道内设置有多块间隔设置的整流叶片。
进一步地,所述风道部件还包括导流组件,所述导流组件设置在所述流通通道第二端处。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组件包括:定位柱;导叶,多块所述导叶沿所述定位柱的外周间隔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风叶组件包括定位套和多块风叶,多块所述风叶沿所述定位套的外周间隔均匀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风叶组件还包括分流叶片,所述分流叶片固定在所述定位套的外侧壁上并位于相邻两块所述风叶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风叶组件为两个,两个所述风叶组件的摆放方式相同,两个所述风叶组件分别位于所述安装板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风道本体包括:第一风道本体,所述第一风道本体上的所述流通通道的中间段设置有内凹缩口,多个所述风叶组件分别位于所述内凹缩口的两侧;第二风道本体,所述第二风道本体上的所述流通通道的中间段的横截面积沿轴向不发生变化,所述风叶组件位于所述中间段内;所述第一风道本体和所述第二风道本体可切换地套设在所述风叶组件的外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风道本体距离所述内凹缩口最近的一个所述风叶组件与所述流通通道第一端的间距小于所述内凹缩口与所述流通通道第一端的间距。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风道部件,所述风道部件为上述的风道部件。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风道本体的第一端的端部平面垂直于流通通道的轴线,风道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凹口,凹口沿流通通道的轴线方向延伸的侧壁与端部平面呈阶梯型布置,且多个风叶组件中的一个位于风道本体的第一端并凸出于风道本体的第一端,风道本体第一端的风叶组件部分阶梯型露出风道本体的第一端,即露出风叶组件较多一侧距离风道本体的第一端风口位置较近,露出风叶组件较少一侧距离风道本体的第一端风口位置较远。
在下进风上出风模式时,风道本体第一端的风叶组件同时具有轴向吸风和侧向(径向) 吸风作用,加大风叶组件做功能力,提高风叶组件效率,同时阶梯型露出风叶组件有利于与风道本体的第一端的风口的配合,即露出风叶组件较多一侧距离风道本体的第一端风口位置较近,露出风叶组件较少一侧距离风道本体的第一端风口位置较远,这使得阶梯型的风道本体同时起到进风导向和减少涡流损失的作用。
在上进风下出风模式时,风道本体的第一端的风叶组件可以将部分气流提前甩出风道本体,风道本体内部阻力减小,做功效率大幅度提高。阶梯型露出风叶组件有利于与风道本体的第一端的风口的配合,即露出风叶组件较多一侧距离风道本体的第一端风口位置较近,露出风叶组件较少一侧距离风道本体的第一端风口位置较远,这使得阶梯型风道同时起到出风导向和减少涡流损失的作用。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风道部件装配上第一风道本体上时的主视图;
图2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风道部件处于下进风上出风模式时的剖视图;
图3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风道部件装配上第二风道本体上时的主视图;
图4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风道部件处于上进风下出风模式时的剖视图;
图5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风道部件装配上第一风道本体上时的第一视角立体图;
图6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风道部件装配上第一风道本体上时的第二视角立体图;
图7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风道部件装配上第二风道本体上时的第一视角立体图;
图8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风道部件装配上第二风道本体上时的第二视角立体图;
图9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导流组件的立体图;
图10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风叶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1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风叶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12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风叶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3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风叶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14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板的第一视角立体图;
图15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板的俯视图;
图16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板的第二视角立体图;
图17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板的仰视图;
图18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板的剖视图;
图19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风道部件处于下进风上出风时的流体流向图;
图20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风道部件处于上进风下出风时的流体流向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风道本体;11、第一风道本体;111、内凹缩口;12、第二风道本体;121、流通通道; 122、凹口;123、端部平面;20、风叶组件;21、定位套;22、风叶;23、分流叶片;30、驱动组件;31、输出轴;40、安装板;41、导流罩;42、环形通道;43、整流叶片;50、导流组件;51、定位柱;52、导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参见图1至图2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包括风道部件。
参见图1至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道部件,该风道部件包括风道本体10和风叶组件20,其中,风道本体10上设置流通通道121,风道本体10的第一端的端部平面123垂直于流通通道121的轴线,风道本体10的侧壁上设置有凹口122,凹口122沿流通通道121的轴线方向延伸的侧壁与端部平面123呈阶梯型布置;多个风叶组件20设置在流通通道121内并沿流通通道121的轴向间隔设置,多个风叶组件20中的一个位于风道本体10的第一端并凸出于风道本体10的第一端。
实际工作时,在下进风上出风模式下,本实施例中的风叶组件20可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气流从流通通道121的第一端向第二端方向流动;在上进风下出风模式下,风叶组件20在流通通道121内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气流从流通通道121的第二端向第一端方向流动。通过多个风叶组件20的作用,能够增加风道部件的风量,同时起到多次增压的效果。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风道本体10的第一端的端部平面123垂直于流通通道121的轴线,风道本体10的侧壁上设置有凹口122,凹口122沿流通通道121的轴线方向延伸的侧壁与端部平面123呈阶梯型布置,且多个风叶组件20中的一个位于风道本体10的第一端并凸出于风道本体10的第一端,风道本体10第一端的风叶组件20部分阶梯型露出风道本体10的第一端,即露出风叶组件20较多一侧距离风道本体10的第一端风口位置较近,露出风叶组件20 较少一侧距离风道本体10的第一端风口位置较远。
在下进风上出风模式时,风道本体10第一端的风叶组件20同时具有轴向吸风和侧向(径向)吸风作用,加大风叶组件20做功能力,提高风叶组件20效率,同时阶梯型露出风叶组件20有利于与风道本体10的第一端的风口的配合,即露出风叶组件20较多一侧距离风道本体10的第一端风口位置较近,露出风叶组件20较少一侧距离风道本体10的第一端风口位置较远,这使得阶梯型的风道本体10同时起到进风导向和减少涡流损失的作用。
在上进风下出风模式时,风道本体10的第一端的风叶组件20可以将部分气流提前甩出风道本体10,风道本体10内部阻力减小,做功效率大幅度提高。阶梯型露出风叶组件有利于与风道本体10的第一端的风口的配合,即露出风叶组件20较多一侧距离风道本体10的第一端风口位置较近,露出风叶组件20较少一侧距离风道本体10的第一端风口位置较远,这使得阶梯型风道同时起到出风导向和减少涡流损失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的风道部件还包括驱动组件30,该驱动组件30与风叶组件20驱动连接以驱动风叶组件20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或者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便于使得风道部件在上进风下出风模式和下进风和上出风模式之间的切换。
为了便于对驱动组件30进行安装,本实施例中的风道部件还包括安装板40,该安装板 40穿过流通通道121,驱动组件30安装在安装板40上。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驱动组件30为驱动电机,实际安装时,将风叶组件20安装在驱动电机的输出轴31上,通过驱动电机的正转和反转,驱动风叶组件2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或者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进而使得风道部件在上进风下出风模式和下进风和上出风模式之间的切换。
安装板40上设置有导流罩41,驱动组件30位于导流罩41的内部,通过导流罩41的作用,便于对驱动电机进行保护,还能够起到导流和整流气流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的导流罩41呈喇叭状结构设置,喇叭状结构开口较大的一端朝向流通通道121 的第二端设置,导流罩41的外周具有环形通道42,便于流体通过,该环形通道42内设置有整流组件,便于对流通通道121内的气流进行整流。
本实施例中的整流组件包括多块整流叶片43,多块整流叶片43沿环形通道42周向均匀布置,便于对流通通道121内的气流进行整流,增加流通通道121内的导叶面积,减少能量损耗。
参见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风道部件还包括导流组件50,该导流组件50设置在流通通道121第二端处,可以将气流方向从周向运动转为轴向运动,减少气流间涡流损失,提高风机效率。
参见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导流组件50包括定位柱51和多块导叶52,多块导叶52沿定位柱51的外周间隔布置,且导叶52远离定位柱51的一端固定在风道本体10上,结构简单,稳定可靠。
参见图10至1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风叶组件20包括定位套21 和多块风叶22,多块风叶22沿定位套21的外周间隔均匀布置。
参见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中,风叶组件20的结构与图10 和图11的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风叶组件20还包括分流叶片23,分流叶片 23固定在定位套21的外侧壁上并位于相邻两块风叶22之间。
参见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风道本体10包括第一风道本体11和第二风道本体 12,其中,第一风道本体11上的流通通道121的中间段设置有内凹缩口111,多个风叶组件 20分别位于内凹缩口111的两侧,多个风叶组件20中一个的端部凸出于内凹缩口111处;第二风道本体12上的流通通道121的中间段的横截面积沿轴向不发生变化,风叶组件20位于中间段内;第一风道本体11和第二风道本体12可切换地套设在风叶组件20安装板40、驱动组件30、导流组件50的外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流通通道121的中间段是指流通通道121的位于导流组件 50与风道本体10第一端的风叶组件20之间的间隔段。
实际工作时,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风道本体11和第二风道本体12是可切换地套设在风叶组件20、风叶组件20、安装板40、驱动组件30、导流组件50的外周,能够适应不同的出风需求。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风道本体11尤其适用于下进风上出风模式,第二风道本体 12尤其适用于上进风下出风模式。
第一风道本体11内距离内凹缩口111最近一个风叶组件20与流通通道121第一端的间距小于内凹缩口111与流通通道121第一端的间距。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风道本体11 的内凹缩口111位置位于顶端的风叶组件20底端上方(见附图2),使得顶端的风叶组件20 可以同时具有轴向吸风和侧向(径向)吸风作用,同时加大次级风道二次做功能力,提高风叶组件20效率,效果十分显著。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风叶组件20为两个,两个风叶组件20的摆放方式相同,两个风叶组件20分别位于安装板40的两侧。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风叶组件20设置为三个或者三个以上。
本实施例中的两个风叶组件20的摆放方式相同,这里的意思是指:风道本体10内的两个风叶组件20的放置方式一样,即两个风叶组件20上的风叶22的旋向一致,且风叶组件20 的外径大的一端靠近风道本体10的第二端设置,风叶组件20的外径较小的一端靠近风道本体10的第一端设置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增大风叶组件20做功能力。
再次结合图1至图2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风道部件为一种两级混流风道,实际工作时,该风道部件可以实现气流进、出口方向的切换,以实现上进下出或者下进上出两种送风模式。图2以及图4分别为可本实用新型的风道部件的上下两种出风模式,本实施例中的风叶组件 20的风叶组件20的叶片宽大、无外封闭圈,有带分流叶片23和不带分流叶片23两种形式,风叶组件20做功过程可以实现轴向和离心方向两种效果。该风叶组件20搭配图2和图4所示的第一风道本体11和第二风道本体12,可实现上进下出或者下进上出两种送风模式。
制冷模式时,空调器采用下进上出的送风模式,如图2所示,沿风道部件的俯视图来看,此时两级风叶组件20均逆时针方向旋转。气流从底部的风叶组件20下端进入,从底部的风叶组件20吹出后,经过带整流叶片43的安装板40,该安装板40在满足固定驱动电机功能的同时可将从底部的风叶组件20吹出的气流进行整流,将气流的周向运动转化成轴向运动,以减少气流间涡流损失,经过整流后的气流由底部的风叶组件20下端进入流通通道121,经过上端的风叶组件20二次做功后,从上端的风叶组件20上端吹出后经过导流组件50进行二次整流后吹出风道本体10,从而实现下进上出的送风模式,气流在风叶组件20内部的流向见图 19所示。
制热模式时,空调器采用上进下出的送风模式,如图3所示,沿风道部件的俯视图来看,此时两级风叶组件20均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气流从顶端的进入流通通道121后,首先经过导流组件50,此时导流组件50起到进口预选和整流的双重作用,之后经过上端的风叶组件20 做功后,经过带整流叶片43的安装板40,整流叶片43可将从上端的风叶组件20吹出的气流进行整流,将气流的周向运动转化成轴向运动,以减少气流间涡流损失,经过整流后的气流由底端风叶组件20上端进入,经过底端风叶组件20二次做功后,最终从底端风叶组件20下端吹出风道本体10,实现上进下出的送风模式,气流在风叶组件20内部的流向见图20所示。
本实施例中的两个风叶组件20的摆放方式相同,这里的意思是指:风道本体10内的两个风叶组件20的放置方式一样,即两个风叶组件20上的风叶22的旋向一致,这种方式可以增大风叶组件20做功能力。
实际安装时,两个风叶组件20分别位于安装板40的两端,该安装板40在满足固定驱动电机功能的同时,可以起到风叶组件20间气流整流效果,安装板40上的导流罩41与整流叶片43连接,此结构可以对气流起到导向作用,使得气流都向整流叶片43处汇集,同时也增大了风道本体10内的导叶的面积,减少了能量损耗。上端的导流组件50上的导叶52可以在两种模式下分别起到出口整流和进口预选的效果。安装板40上的整流叶片43可以将气流方向从周向运动转为轴向运动,减少气流间涡流损失,极大地提高风机效率,增大出风量。
本实用新型中的风道部件可以实现风叶组件20的二次做功过程,这种方式可以加大整个风叶组件20的做功能力。以下进上出为例,底端的风叶组件20做功后,经过带整流叶片43 的安装板40进行整流,可以减少气流间涡流损失,之后再经过顶端的风叶组件20二次做功,可以极大的提高风叶组件20的做功能力,且可以起到二次增压的效果。因此,该风道部件可以极大的提高出风量,降低风机能量损耗,同时起到较大增压效果,可以克服更大的阻力,应用到上进下出或者下进上出两种送风模式的空调上,具有显著效果。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风道部件不限于使用在空调器中,也不限于制热模式或者是制冷模式的使用,只要是需要使用本实用新型的风道部件的其他结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风道部件可以实现气流进、出口方向的切换。
(2)本实用新型的风道部件可以极大地增加风量,同时起到二次增压的效果。
(3)本实用新型的带整流组件的安装板减少气流间涡流损失,提高风叶组件效率。将安装板与整流组件相结合,可以使其在满足电机安装固定的同时起到对气流的整流效果。安装板下部的导流罩与整流组件连接,可以对气流起到导向作用,增大导叶面积,减少能量损耗。
(4)本实用新型中的两级风道间内凹缩口处位置置于顶端风叶组件底端上方,使得顶端风叶组件可以同时具有轴向吸风和侧向(径向)吸风作用,同时加大次级风道二次做功能力,提高风叶组件效率。
(5)多个风叶组件中的一个位于风道本体的第一端并凸出于风道本体的第一端,风道本体第一端的风叶组件部分阶梯型露出风道本体的第一端,即露出风叶组件较多一侧距离风道本体的第一端风口位置较近,露出风叶组件较少一侧距离风道本体的第一端风口位置较远。风道本体第一端的风叶组件外露有利于其同时具有轴向吸风和侧向(径向)吸风作用,加大风机做功能力,提高风机效率,阶梯型风道同时起到进风(出风)导向和减少涡流损失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道本体(10),所述风道本体(10)上设置流通通道(121),所述风道本体(10)的第一端的端部平面(123)垂直于所述流通通道(121)的轴线,所述风道本体(10)的侧壁上设置有凹口(122),所述凹口(122)沿所述流通通道(121)的轴线方向延伸的侧壁与所述端部平面(123)呈阶梯型布置;
风叶组件(20),多个所述风叶组件(20)设置在所述流通通道(121)内并沿所述流通通道(121)的轴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风叶组件(20)中的一个位于所述风道本体(10)的第一端并凸出于所述端部平面(1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部件还包括:
驱动组件(30),所述驱动组件(30)与所述风叶组件(20)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风叶组件(20)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或者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部件还包括:
安装板(40),所述安装板(40)穿过所述流通通道(121),所述驱动组件(30)安装在所述安装板(40)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30)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风叶组件(20)安装在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31)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40)上设置有导流罩(41),所述导流罩(41)呈喇叭状结构设置,所述喇叭状结构的开口较大的一端朝向所述流通通道(121)的第二端设置,所述驱动组件(30)位于所述导流罩(41)的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罩(41)外周设置有环形通道(42),所述环形通道(42)内设置有多块间隔设置的整流叶片(4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部件还包括导流组件(50),所述导流组件(50)设置在所述流通通道(121)第二端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组件(50)包括:
定位柱(51);
导叶(52),多块所述导叶(52)沿所述定位柱(51)的外周间隔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叶组件(20)包括定位套(21)和多块风叶(22),多块所述风叶(22)沿所述定位套(21)的外周间隔均匀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叶组件(20)还包括分流叶片(23),所述分流叶片(23)固定在所述定位套(21)的外侧壁上并位于相邻两块所述风叶(22)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叶组件(20)为两个,两个所述风叶组件(20)的摆放方式相同,两个所述风叶组件(20)分别位于所述安装板(40)的两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本体(10)包括:
第一风道本体(11),所述第一风道本体(11)上的所述流通通道(121)的中间段设置有内凹缩口(111),多个所述风叶组件(20)分别位于所述内凹缩口(111)的两侧;
第二风道本体(12),所述第二风道本体(12)上的所述流通通道(121)的中间段的横截面积沿轴向不发生变化,所述风叶组件(20)位于所述中间段内;
所述第一风道本体(11)和所述第二风道本体(12)可切换地套设在所述风叶组件(20)的外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本体(11)内距离所述内凹缩口(111)最近的一个所述风叶组件(20)与所述流通通道(121)第一端的间距小于所述内凹缩口(111)与所述流通通道(121)第一端的间距。
14.一种空调器,包括风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部件为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部件。
CN201921250804.1U 2019-08-02 2019-08-02 风道部件及空调器 Active CN2105097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50804.1U CN210509735U (zh) 2019-08-02 2019-08-02 风道部件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50804.1U CN210509735U (zh) 2019-08-02 2019-08-02 风道部件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09735U true CN210509735U (zh) 2020-05-12

Family

ID=70587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50804.1U Active CN210509735U (zh) 2019-08-02 2019-08-02 风道部件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0973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22896A1 (zh) * 2019-08-02 2021-02-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道部件及空调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22896A1 (zh) * 2019-08-02 2021-02-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道部件及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46647B (zh) 轴流柜机
CN209944584U (zh) 进风格栅以及空调室外机
CN210509735U (zh) 风道部件及空调器
CN210509737U (zh) 风道部件及空调器
CN210509736U (zh) 风道部件及空调器
CN205481331U (zh) 轴流柜机
CN112303016A (zh) 风道部件及空调器
CN105570991B (zh) 轴流柜机
CN205316624U (zh) 轴流柜机
CN112303020A (zh) 风道部件及空调器
CN210509740U (zh) 风道部件及空调器
CN112303012A (zh) 风道部件及空调器
CN215860874U (zh) 风扇装置
CN112303015A (zh) 风道部件及空调器
CN210509753U (zh) 安装板结构、风道结构和空调室内机
CN205316625U (zh) 轴流柜机
CN210509738U (zh)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509752U (zh) 安装板结构、风道结构和空调室内机
CN203670291U (zh) 增压节能式离心风机
CN210889457U (zh)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12303019A (zh)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01027705Y (zh) 风扇框导流结构
CN205805962U (zh) 高风压的轴流吹风机
CN210509742U (zh)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06071946U (zh) 离心风叶、空调装置和风机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