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09720U -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 Google Patents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09720U
CN210509720U CN201921250780.XU CN201921250780U CN210509720U CN 210509720 U CN210509720 U CN 210509720U CN 201921250780 U CN201921250780 U CN 201921250780U CN 210509720 U CN210509720 U CN 2105097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mixed flow
air
fan assembly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5078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明珠
陈诚
何振健
王千千
戴志炜
吴晓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92125078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5097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097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097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风机组件包括风道;混流风机部,部分的混流风机设置于风道内,混流风机部包括:轮毂;混流叶片,混流叶片为多个,多个混流叶片沿轮毂的周向间隔地设置,混流叶片与风道的侧壁具有距离地设置;驱动部,驱动部与轮毂相连接,驱动部可驱动轮毂带动混流叶片相对风道转动地设置;其中,风道的侧壁上开设有通风结构。将部分的混流风机设置在风道内,并在风道的侧壁上开设通风结构,这样设置能够提高风机组件的进风效率和出风效率。采用该结构的风机组件,由于取消了现有技术中的混流风叶外圈结构,使得该风机组件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

Description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产品上使用比较广的风叶分别有离心风叶、贯流风叶和轴流风叶三种,各种风叶分别有不同的作用效果,满足不同空调产品开发的要求,对于不同使用需求、不同进出风方式需要,配置不同的风叶形式满足机型开发。现有技术中使用的混流风叶结构复杂,而且寻找风量损失大,造成用户使用体验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混流风叶结构复杂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风机组件,包括:风道;混流风机部,部分的混流风机设置于风道内,混流风机部包括:轮毂;混流叶片,混流叶片为多个,多个混流叶片沿轮毂的周向间隔地设置,混流叶片与风道的侧壁具有距离地设置;驱动部,驱动部与轮毂相连接,驱动部可驱动轮毂带动混流叶片相对风道转动地设置;其中,风道的侧壁上开设有通风结构。
进一步地,风机组件还包括:分流叶片,分流叶片与轮毂相连接,分流叶片为多个,相邻的混流叶片之间设置有一个分流叶片,分流叶片的沿竖直方向的长度小于混流叶片的沿竖直方向的长度。
进一步地,风道包括第一风道,至少部分的混流风机部设置于第一风道的第一端内,第一风道的第一端形成进风段,第一风道的第二端形成出风段,通风结构设置于第一风道的第一端的边缘处。
进一步地,第一风道的第一端至第一风道的第二端的内径先逐渐增加后又逐渐减小地设置。
进一步地,通风结构为开设于第一风道的第一端的边缘处的第一弧形缺口,混流叶片的靠近第一风道的第一端的端部通过第一弧形缺口外露于第一风道外。
进一步地,第一弧形缺口沿第一风道的周向延伸设置以形成环形缺口。
进一步地,混流叶片的外露于第一风道的端部的外边缘朝向第一风道的内侧扭曲,以使混流叶片转动时可将位于第一弧形缺口处的气流沿第一风道的径向方向吸入第一风道内。
进一步地,风道包括第二风道,部分的混流风机部设置于第二风道的第一端内,第二风道的第一端形成出风段,第二风道的第二端形成进风段,通风结构设置于第二风道的第一端的边缘处。
进一步地,第二风道包括:第一组成段,混流风机部设置于第一组成段内,第一组成段的侧壁上开设有通风结构;第二组成段,第二组成段的第一端与第一组成段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一组成段的第二端形成出口端;第三组成段,第三组成段的第一端与第二组成段的第二端相连接,第三组成段的第二端形成进口端,第二组成段的第一端至第二组成段的第二端的内径逐渐减小地设置,和/或,第三组成段为等径的柱状结构。
进一步地,第一组成段的第一端至第一组成段的第二端的内径逐渐减小地设置。
进一步地,通风结构为第二弧形缺口,第二弧形缺口沿第二风道的周向延伸设置。
进一步地,第二风道的弧度为18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柜机,包括风机组件,风机组件为上述的风机组件。
进一步地,空调柜机包括:壳体,壳体具有上风口和下风口;换热器,换热器设置于壳体内,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风机组件,风机组件可将位于壳体外的气流通过上风口引入壳体内与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再通过下风口排出壳体外,或者,风机组件可将位于壳体外的气流通过下风口引入壳体内与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再通过上风口排出壳体外。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将部分的混流风机设置在风道内,并在风道的侧壁上开设通风结构,这样设置能够提高风机组件的进风效率和出风效率。采用该结构的风机组件,由于取消了现有技术中的混流风叶外圈结构,使得该风机组件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混流风机部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混流风机部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机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机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机组件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风机组件的第四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第一弧形缺口;
20、第二弧形缺口;
30、混流风机部;31、上腔体风道;321、轮毂;322、混流叶片;323、分流叶片;
41、风道;411、第一组成段;412、第二组成段;413、第三组成段。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有可能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结合图1至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地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机组件。
具体地,如图1至图4所示,该风机组件包括风道和混流风机部30。部分的混流风机设置于风道内。混流风机部30包括轮毂321、混流叶片322和驱动部。混流叶片322为多个,多个混流叶片322沿轮毂321的周向间隔地设置,混流叶片322与风道的侧壁具有距离地设置。驱动部与轮毂321相连接,驱动部可驱动轮毂321带动混流叶片322相对风道转动地设置;其中,风道的侧壁上开设有通风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将部分的混流风机设置在风道内,并在风道的侧壁上开设通风结构,这样设置能够提高风机组件的进风效率和出风效率。采用该结构的风机组件,由于取消了现有技术中的混流风叶外圈结构,使得该风机组件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
其中,风机组件还包括分流叶片323。分流叶片323与轮毂321相连接。分流叶片323为多个,相邻的混流叶片322之间设置有一个分流叶片323,分流叶片323的沿竖直方向的长度小于混流叶片322的沿竖直方向的长度。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提高风机组件的吸风效率。
如图3和图4所示,风道包括第一风道31。至少部分的混流风机部30设置于第一风道31的第一端内,第一风道31的第一端形成进风段,第一风道31的第二端形成出风段,通风结构设置于第一风道31的第一端的边缘处。这样设置能够提高第一风道31的第一端的进风效率。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风机组件的进风效率和出风效率,将第一风道31的第一端至第一风道31的第二端的内径设置为先逐渐增加后又逐渐减小地设置。
通风结构为开设于第一风道31的第一端的边缘处的第一弧形缺口10。混流叶片322的靠近第一风道31的第一端的端部通过第一弧形缺口10外露于第一风道31外。这样设置使得混流叶片322能够将位于该第一弧形缺口10处的气流沿径向方向吸入第一风道内。
优选地,第一弧形缺口10沿第一风道31的周向延伸设置以形成环形缺口。这样设置能够使得第一风道31在进风端实现360°径向进风,进一步增加了风机组件的进风量和出风量。
进一步地,混流叶片322的外露于第一风道31的端部的外边缘朝向第一风道31的内侧扭曲,以使混流叶片322转动时可将位于第一弧形缺口10处的气流沿第一风道31的径向方向吸入第一风道31内。
如图5和图6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风道包括第二风道41。部分的混流风机部30设置于第二风道41的第一端内。第二风道41的第一端形成出风段,第二风道41的第二端形成进风段,通风结构设置于第二风道41的第一端的边缘处。
其中,第二风道41包括第一组成段411、第二组成段412和第三组成段413。混流风机部30设置于第一组成段411内,第一组成段411的侧壁上开设有通风结构。第二组成段412的第一端与第一组成段411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一组成段411的第二端形成出口端。第三组成段413的第一端与第二组成段412的第二端相连接,第三组成段413的第二端形成进口端。第二组成段412的第一端至第二组成段412的第二端的内径逐渐减小地设置以形成缩口形式。当然,也可以将第三组成段413设置为等径的柱状结构。
为了提高风机组件的出风效率,将第一组成段411的第一端至第一组成段411的第二端的内径设置为逐渐减小的方式。
如图5所示,通风结构为第二弧形缺口20,第二弧形缺口20沿第二风道41的周向延伸设置。优选地,第二风道41的弧度为180°。这样设置能够提高第二风道41的出风效率。
上述实施例中的风机组件还可以用于空调柜机设备技术领域,即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柜机。空调柜机包括风机组件,风机组件为上述实施例中的风机组件。其中,空调柜机包括壳体、换热器。壳体具有上风口和下风口。换热器设置于壳体内,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风机组件,风机组件可将位于壳体外的气流通过上风口引入壳体内与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再通过下风口排出壳体外。风机组件还可以将位于壳体外的气流通过下风口引入壳体内与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再通过上风口排出壳体外。这样设置能够提高空调柜机的出风效率,使得室内分层气流的温差较小,有效地利用了空调柜机的能量,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具体地,本申请的空调柜机,利用了特殊叶形的混流风机,实现上下可逆出风的风道结构。离心风叶能改变进出风方向,轴流风叶能满足直向进出风,根据这两者的特性,新出现的混流风机是居于两者之间的风叶。传统的混流风叶实现风机产品从下进风口进风,上出风口吸风。本申请中的混流风机通过创新设计混流风叶叶形,取消了风叶外封闭圈,叶形扭曲程度减小,从而加大风叶离心效果,综合利用风叶这些特性,创新设计其配合风道,实现两种不同的出风模式。而新型混流风叶加强了离心做功的效果,将下风道的侧壁圆周去掉一半,从而发挥其离心做功效果,优化风机效率。
现有应用在空调上分别有离心风叶、贯流风叶、轴流风叶。三种风叶各有差别,离心风叶可实现进出风由轴向改为径向的90度变向,贯流风叶可实现径向方向的进出风效果,轴流可实现轴向的进出风效果,不同的风叶系统可以满足不同的空调产品需求,而不同的风叶需要配合不同的风道实现集流出风。
传统的混流风叶包括风叶轮毂、风叶叶形和风叶外圈三部分,其特征主要在风叶叶宽小、出口角斜往上、叶形扭曲程度根据轮毂的进出口变化大,实现从下进风口进风,上出风口出风的需求。如图1和图2所示,将混流风叶的外封闭圈取消、风叶叶宽加大、扭曲程度减小,并且可以在两个大叶片中间增加分流叶片。
本申请的混流风机可配合两种风道形式,如图3和图4所示,上出风方式风道为一种鼓形的风道形式,混流风叶放置在鼓形下端位置,当风叶旋转时可实现从下端进风口吸风而入、沿着鼓形的侧壁往上送到上出口送风而出的效果。如图5和图6所示,下出风方式风道在上出风风道的基础上,在上端位置改为一个缩口结构,其缩口的特征在于缩口的位置在新型风叶叶宽上端最大直径和到轮毂的最小直径的中间位置,可实现效果是因混流风叶的叶形类似于离心风叶有往径向送风的效果,当上端风道口改为缩口后,往上端送风的压力增大了,新型风叶转而做更多的离心效果,往径向送风,则实现了往风道下口出风,进而使得风道中间位置形成低压,则可以实现从上端风口进风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如图5,如果把风道下端风叶高度位置的风道一半结构去除形成缺口,可实现往径向外侧送风的效果。通过此两者风道形式,在混流风叶的特殊结构基础上进而实现下进上出和上进下出两种出风模式,可以应用在空调产品上实现特殊的产品开发要求。
如图5所示,为申请的上出风优化方案的风道结构,其特点在于充分利用混流风叶在配合上出风时的轴流风叶做功效果,原风道因压力的变化使得从风道下端吸风从风道上端出风的效果,而优化方案充分考虑风叶叶形扭曲情况,下端入口角附近的外边缘有往内扭曲的趋势,使得风叶在旋转过程时下端的圆周侧面位置有吸风情况,此处圆周壁面下端位置去掉一部分,可以增加吸风风量从而增加风机效率。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除上述以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申请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道;
混流风机部(30),部分的所述混流风机设置于所述风道内,所述混流风机部(30)包括:
轮毂(321);
混流叶片(322),所述混流叶片(322)为多个,多个所述混流叶片(322)沿所述轮毂(321)的周向间隔地设置,所述混流叶片(322)与所述风道的侧壁具有距离地设置;
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与所述轮毂(321)相连接,所述驱动部可驱动所述轮毂(321)带动所述混流叶片(322)相对所述风道转动地设置;
其中,所述风道的侧壁上开设有通风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还包括:
分流叶片(323),所述分流叶片(323)与所述轮毂(321)相连接,所述分流叶片(323)为多个,相邻的所述混流叶片(322)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分流叶片(323),所述分流叶片(323)的沿竖直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混流叶片(322)的沿竖直方向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包括第一风道(31),至少部分的所述混流风机部(30)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31)的第一端内,所述第一风道(31)的第一端形成进风段,所述第一风道(31)的第二端形成出风段,所述通风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31)的第一端的边缘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31)的第一端至所述第一风道(31)的第二端的内径先逐渐增加后又逐渐减小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结构为开设于所述第一风道(31)的第一端的边缘处的第一弧形缺口(10),所述混流叶片(322)的靠近所述第一风道(31)的第一端的端部通过所述第一弧形缺口(10)外露于所述第一风道(31)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缺口(10)沿所述第一风道(31)的周向延伸设置以形成环形缺口。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流叶片(322)的外露于所述第一风道(31)的端部的外边缘朝向所述第一风道(31)的内侧扭曲,以使所述混流叶片(322)转动时可将位于所述第一弧形缺口(10)处的气流沿所述第一风道(31)的径向方向吸入所述第一风道(31)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包括第二风道(41),部分的所述混流风机部(30)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41)的第一端内,所述第二风道(41)的第一端形成出风段,所述第二风道(41)的第二端形成进风段,所述通风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41)的第一端的边缘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41)包括:
第一组成段(411),所述混流风机部(30)设置于所述第一组成段(411)内,所述第一组成段(411)的侧壁上开设有所述通风结构;
第二组成段(412),所述第二组成段(41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组成段(411)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组成段(411)的第二端形成出口端;
第三组成段(413),所述第三组成段(41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组成段(412)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三组成段(413)的第二端形成进口端,所述第二组成段(412)的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组成段(412)的第二端的内径逐渐减小地设置,和/或,所述第三组成段(413)为等径的柱状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成段(411)的第一端至所述第一组成段(411)的第二端的内径逐渐减小地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结构为第二弧形缺口(20),所述第二弧形缺口(20)沿所述第二风道(41)的周向延伸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41)的弧度为180°。
13.一种空调柜机,包括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为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机组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柜机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上风口和下风口;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可将位于所述壳体外的气流通过所述上风口引入所述壳体内与所述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再通过所述下风口排出所述壳体外,或者,所述风机组件可将位于所述壳体外的气流通过所述下风口引入所述壳体内与所述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再通过所述上风口排出所述壳体外。
CN201921250780.XU 2019-08-02 2019-08-02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Active CN2105097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50780.XU CN210509720U (zh) 2019-08-02 2019-08-02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50780.XU CN210509720U (zh) 2019-08-02 2019-08-02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09720U true CN210509720U (zh) 2020-05-12

Family

ID=70587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50780.XU Active CN210509720U (zh) 2019-08-02 2019-08-02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0972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83800A (zh) * 2020-09-16 2021-01-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WO2021022896A1 (zh) * 2019-08-02 2021-02-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道部件及空调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22896A1 (zh) * 2019-08-02 2021-02-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道部件及空调器
CN112283800A (zh) * 2020-09-16 2021-01-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48369B (zh) 空调室外机及其出风格栅
CN210509720U (zh)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EP2781844B1 (en) Turbo fan and ceiling type air conditioner using the same
CA2615829A1 (en) Centrifugal blower for air handling equipment
US20120167613A1 (en) Axial flow fan and out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CN113374715A (zh) 空气循环器
CN210509638U (zh) 混流风机和空调器
CN104235072B (zh) 离心风机及具有其的空气净化器
JP2004218450A (ja) 遠心式送風機
CN112302994A (zh)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CN112303001A (zh)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CN210509718U (zh)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CN112302995A (zh)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CN104389815B (zh) 高效、低噪、特高比转速电机用离心风扇
CN210509722U (zh)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CN112302969A (zh) 混流风机和空调器
CN210509719U (zh)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JP2008031982A (ja) 多翼ファン
CN115899822A (zh) 导流结构及具有其的天井机
CN210511917U (zh) 空调柜机
CN112303000A (zh)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CN113074131A (zh) 一种风机结构
CN201318295Y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离心风扇
CN112303020A (zh) 风道部件及空调器
CN210509742U (zh)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