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08650U - 一种围栏增强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围栏增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08650U
CN210508650U CN201920370920.0U CN201920370920U CN210508650U CN 210508650 U CN210508650 U CN 210508650U CN 201920370920 U CN201920370920 U CN 201920370920U CN 210508650 U CN210508650 U CN 2105086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nce
concave part
concave
enhancer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7092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律
吴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ngjiagang Gunaite Sport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ngjiagang Gunaite Sport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ngjiagang Gunaite Sport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ngjiagang Gunaite Sports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37092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5086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086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08650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enc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围栏增强器,涉及围栏工具技术领域,包括:抵紧槽71、第一凹部73、第一顶部76、第二顶部77、施力部72。本实用新型通过抵紧槽71与第一凹部73的非同一横向D中心线设置,使得纵丝6偏向第一凹部73与第二顶部77连接处方向进行挤压,使得第一凹部73支撑纵丝6的部分发生变化,进一步使得纵丝6作用力只集中第一凹部73的一个侧方向,避免纵丝6作用力集中在与第一凹部73中心线相交的第一凹部73边部(此时纵丝6在外力作用下具有两个可移动的方向),使得纵丝6在外力作用下,纵丝6可顺着第一凹部73的边部滑动,造成纵丝6晃动。

Description

一种围栏增强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围栏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围栏增强器。
背景技术
围栏是一种吸能结构,通过自体变形或物体爬高来吸收碰撞能量。围栏广泛应用于市政工程、交通、社区、港口、机场、仓储等区域的维护,此类产品日趋发展成熟,成为建材行业的重要分支,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样式不断增多。
目前,如图1所示,围栏由立柱1与网片4相互组合构成,立柱1具有沿纵向延伸的填充空间3与具有沿填充空间3纵向设置的勾部2,网片4由若干根沿横向延伸的横丝5和若干根沿纵向延伸的纵丝6构成。安装围栏时,将网片4的纵丝6拖挂在立柱1的勾部2中,使得网片4的纵丝6不从立柱1的勾部2脱离,但是安装过程中,为了纵丝6能够挂在勾部2中,勾部2的直径往往要大于纵丝6的直径,这就造成勾部2具有足够使得纵丝6移动的空间,而这移动的空间容易造成立柱1与网片4连接不够紧密,极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晃动。重要的是,在围栏中的某些立柱1中是具有填充空间3的,其作用是填充水泥以固定立柱,如在水泥未干时,网片4或者立柱1在外力(风沙等自然作用力以及人为作用力)作用下会使得纵丝6在勾部2移动,那么将会使得围栏连接不牢固,故这个问题急需得到解决。
如公告号CN 102605991 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张紧工具”,包括:张紧部、手柄部,所述张紧部包括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使用时,首先将张紧工具向下转过45度斜放到立柱与围栏网片上最靠近立柱的纵丝之间的网格中,然后握住手柄部用力将张紧工具与立柱成90度垂直,使张紧部上的第一凹部与立柱的边部相抵紧,相当于与勾部的外壁相抵紧,同样也使张紧部上的一个第二凹部与纵丝相抵紧以达到固定纵丝与勾部相互位置并解决晃动的问题。该技术方案虽然解决了立柱与围栏网片横向之间存在的晃动的问题,但根据杠杆原理(可参照人体杠杆),支点是第一凹部位置部分,阻力是第二凹部,动力是手柄部,在安装时手柄部(动力)始终是处于支点与阻力之间,显而易见的,这属于费力杠杆,然而,施力端在手柄部位置,而手柄部又是属于张紧部的延伸部分,导致将力传导到动力位置距离发生变化(相当于增加了额外的阻力臂),不仅需要对手柄部施加更多的力,而且手柄部又是与网片呈倾斜或垂直角度的,导致手柄部始终处于围栏一侧,增加了被触碰的空间,有可能在外力作用下(比如人行走无意识或有意识进行触碰以及受到风沙等自然影响)增加围栏的勾部与纵丝之间移动影响(晃动)的几率。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能力下,如将张紧器的手柄去除,我们可以看到张紧器技术方案中的多个第二凹部是大致沿着一圆弧方向排布的,而内部又为中空,无需结合附图就可以得出,张紧器是类似一个环的,在张紧部抵住纵丝和勾部时,张紧器的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的连接直线(力的作用线,相当杠杆)是处于张紧部的中空位置的,而工作人员只能抓住环的实体部分进行转动施力安装,而张紧器的实体部分(环)上下端面的受力面积原小于手柄的受力面积,这就导致即使去除手柄也可能解决不了费力的问题。同时在张紧器适应不同规格的围栏(纵丝与勾部之间距离不等)时,多个第二凹部在张紧器(环)的占位较多,会影响工作人员抓取张紧器上省力的端面,不利于省力。并且,类似环形的张紧器的体积空间不仅在平常时很容易使其超出围栏的体积空间,而且在安装时,纵丝和勾部对其的左右反作用力也可能使其前后体积的变大(因张紧器是环,内部中空,而且绝大部分材料具有韧性),增加了被触碰的几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一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张紧工具会造成费力、增加晃动影响几率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围栏增强方法。
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三是提供一种围栏增强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之一,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围栏增强器,用于围栏在安装过程中将立柱与安装在立柱上的网片二者沿横向张紧,的立柱具有沿纵向延伸设置的勾部,的围栏网片由若干根沿横向延伸的横丝和若干根沿纵向延伸的纵丝构成,其中,包括:安装本体,安装本体在纵向方向长度上小于横丝之间的间隙,所述安装本体包括:抵紧槽,抵紧槽具有抵紧空间,抵紧空间用于容纳围栏立柱中的勾部或者围栏网片中的纵丝,抵紧槽具有壁面,壁面用于抵紧围栏立柱中的勾部或者围栏网片中的纵丝,抵紧槽两端具有顶角,顶角相对于抵紧槽隆起;第一凹部,第一凹部的开口与抵紧槽的开口相背离,凹部具有容置空间,容置空间用于容纳围栏立柱中的勾部或者围栏网片中的纵丝,第一凹部具有挡面,挡面用于抵紧围栏立柱中的勾部或者围栏网片中的纵丝,第一凹部位于抵紧槽的相对面,第一凹部位于抵紧槽的斜侧向位置;第一顶部,第一顶部与第一凹部的一端相连,第一顶部与抵紧槽的距离大于第一凹部与抵紧槽的距离,所述第一顶部相对于所述安装本体向外凸起;第二顶部,第二顶部一端与第一凹部的另一端相连,第二顶部处于第一顶部的相对位置,第二顶部与抵紧槽的距离大于第一凹部与抵紧槽的距离,第二顶部相对于安装本体与第一顶部相对于安装本体相比,第二顶部更为向外凸起;施力部,施力部具有施力面积,施力面积用于按压进行施力,施力部位于抵紧槽与第一凹部之间,第一凹部周边的施力面积大于抵紧槽的周边的施力面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首先将围栏增强器倾斜放置,其次将围栏增强器的抵紧槽抵住围栏的勾部外表面上,之后将围栏增强器的第一凹部对齐网片的纵丝,然后按压靠近第一凹部的施力部,使得第一凹部与纵丝逐渐紧密贴合,同时使得抵紧槽与勾部外表面逐渐紧密贴合,通过抵紧槽与第一凹部的非同一横向中心线设置,使得第一凹部与纵丝逐渐紧密贴合过程中,纵丝偏向第一凹部与第二顶部连接处方向进行挤压,最后持续按压施力部,使得抵紧槽与第一凹部水平高度相同完成安装。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抵紧槽为弧形槽。弧形更为贴合勾部,有利于相互贴紧,避免晃动。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凹部为弧形。弧形更为贴合纵丝,有利于相互贴紧,避免晃动。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顶部为倾斜设置,第一顶部的倾斜面背离第一凹部。通过第一顶部倾斜状态的设置,第一方面是为了减少第一顶部多余部分,节省材料;第二方面是为了减少第一顶部视觉障碍,使得第一凹部在颜色与物体的视觉上更为突出,能够更快将第一凹部与纵丝对齐;第三方面是为了减少围栏增强器的整体体积,为的是在将围栏增强器移动到网片的纵丝与横丝之间时,减少阻碍体积,防止围栏增强器与纵丝、横丝发生摩擦。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顶部朝向第一凹部倾斜设置,第二顶部的倾斜面朝向第一凹部。通过第二顶部倾斜状态的设置,第一方面是为了减少第二顶部多余部分,节省材料;第二方面是为了减少第二顶部视觉障碍,使得第二凹部在颜色与物体的视觉上更为突出,能够更快将第二凹部与纵丝对齐;第三方面是为了减少围栏增强器的整体体积,为的是在将围栏增强器移动到网片的纵丝与横丝之间时,减少阻碍体积,防止围栏增强器与纵丝、横丝发生摩擦。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施力部具有凹槽。一方面是为了节省多余材料;另一方面因围栏增强器需先倾斜才进行安装,而工作人员对其施加作用力时一般是垂直方向的,这就容易导致工作人员施加力的手指滑动,不仅难以安装,而且还具有危险性,所以凹槽的施力部不仅能够阻挡工作人员的手指滑动,防止划伤手指,并且凹槽的侧壁会给予工作人员一种暗示,即使手指滑了,凹槽的侧壁也会阻挡住,这就有利于减少工作人员心中无意识中要保留一定力的作用,能够使得工作人员有意识的施加更多的力,有利于围栏增强器的安装。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凹部具有导部,导部位于第二顶部周边,导部具有向外凸的弧形。通过弧形的导部有利于将纵丝的作用力导向到第一凹部的侧壁上,使得纵丝与第一凹部接合的更为紧密,防止晃动。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围栏增强器还包括:第二凹部,第二顶部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凹部的一端,第二凹部位于抵紧槽相对面,第二凹部与第一凹部处于抵紧槽的同一斜侧向区域中,第二凹部与第一凹部处于同一横向水平面,第二凹部与抵紧槽的距离大于第一凹部与抵紧槽的距离,第二凹部中心点与抵紧槽、第一凹部的各个中心点不处于一横向水平直线。一方面通过抵紧槽与第二凹部的非同一横向中心线设置,使得纵丝偏向第二凹部与第二顶部连接处方向进行挤压,使得第二凹部支撑纵丝的部分发生变化,进一步使得纵丝作用力只集中第二凹部的一个侧方向,避免纵丝作用力集中在与第二凹部中心线相交的第二凹部边部(此时纵丝在外力作用下具有两个可移动的方向),使得纵丝在外力作用下,纵丝可顺着第二凹部的边部滑动,造成纵丝晃动;另一方面,第二凹部相比第一凹部,距离要大于第一凹部与抵紧槽的距离,使得围栏增强器能够适应不同尺寸规格的网片。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围栏增强器还包括:第三顶部,第三顶部的一端连接第二凹部的另一端,第三顶部比第二顶部更为凸出;第三凹部,第三凹部连接第三顶部的另一端,第三凹部位于抵紧槽相对面,第三凹部与第二凹部处于抵紧槽的同一斜侧向区域中,第三凹部与第二凹部处于同一横向水平面,第三凹部与抵紧槽的距离大于第二凹部与抵紧槽的距离,第三凹部中心点与抵紧槽、第一凹部、第二凹部的各个中心点不处于一横向水平直线。一方面通过抵紧槽与第三凹部的非同一横向中心线设置,使得纵丝偏向第三凹部与第三顶部连接处方向进行挤压,使得第三凹部支撑纵丝的部分发生变化,进一步使得纵丝作用力只集中第三凹部的一个侧方向,避免纵丝作用力集中在与第三凹部中心线相交的第三凹部边部(此时纵丝在外力作用下具有两个可移动的方向),使得纵丝在外力作用下,纵丝可顺着第三凹部的边部滑动,造成纵丝晃动;另一方面,第三凹部相比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距离要大于第一凹部或第二凹部与抵紧槽的距离,使得围栏增强器能够适应不同尺寸规格的网片。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凹部为弧形。弧形更为贴合纵丝,有利于相互贴紧,避免晃动。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三凹部为弧形。弧形更为贴合纵丝,有利于相互贴紧,避免晃动。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三顶部朝向第二凹部倾斜设置,第三顶部的倾斜面朝向第二凹部以及第一凹部。通过第三顶部倾斜状态的设置,第一方面是为了减少第三顶部多余部分,节省材料;第二方面是为了减少第三顶部视觉障碍,使得第三凹部在颜色与物体的视觉上更为突出,能够更快将第三凹部与纵丝对齐;第三方面是为了减少围栏增强器的整体体积,为的是在将围栏增强器移动到网片的纵丝与横丝之间时,减少阻碍体积,防止围栏增强器与纵丝、横丝发生摩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先固定抵紧槽位置,之后以抵紧槽为中心点使围栏增强器旋转,在此过程中,抵紧槽与第一凹部之间是具有一条“作用力线”的,当抵紧槽为中心点旋转时,只要在越靠近第一凹部的这条“作用力线”上施力就越省力(阻力臂短),这也就使得工作人员更容易控制及判断围栏增强器对纵丝施加的力是否足够让纵丝与勾部紧密贴合,达到不晃动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本实用新型没有额外的手柄,不仅不会增加额外阻力臂造成安装费力,而且本实用新型的体积远远小于现有技术中的张紧工具的体积(现有技术张紧工具的张紧部呈内中空的环形以及具有手柄部),也就不会有增加额外被触碰的空间,导致增加晃动影响几率。如将现有技术中张紧工具的手柄部去除,首先,第二凹部大致沿着一圆弧方向排布,张紧部的外侧壁呈闭合状,张紧部的内部为中空,说明张紧部类似一个环。其次在安装时需进行握持,握持时只能握持环形张紧部的环的一部分,但握持过程时,需考虑到第二凹部大致沿着一圆弧方向排布的,那么第二凹部区域就很难进行握持了,也就限制住了握持的位置,导致握持的位置难以进行调整,在进行适应不同网片纵丝之间距离时,难以根据不同网片纵丝之间的距离对握持位置进行变更,导致握持(动力)几乎不会改变,而支点(第一凹部)与阻力(第二凹部)会发生变化(阻力臂发生变化),无法实现省力,而本实用新型的施力部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凹部位置进行调整,能有效减短阻力臂长度,达到省力效果。最后,在安装张紧工具时是采用握持的,而且环形的张紧工具受体积以及受力面积有限影响,为能够完成安装工作,也只能采用握持施力,而握持安装时,手部握持成拳,在有限空间安装时将可能造成握持的手部无法深入到网片的纵丝之间,也就无法进行安装工作,退一步而言,就算握持的手部能够深入到网片的纵丝,因手部是包裹在张紧部外的,在进行安装时需时刻注意手部转动时是否会与纵丝摩擦,造成损伤,况且在注意过程中,工作人员肯定会下意识的进行力的控制,防止力过大造成手部不可控,与纵丝摩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装的难度,而本实用新型在有限空间内安装时只需用一个大拇指按压施力部上端和使用食指抵住本实用新型围栏增强器的下端,大拇指施力按压即可完成安装,所以在有限空间内,现有技术的张紧工具是实现不了或者难以实现安装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之二,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围栏增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定点,首先将围栏增强器倾斜放置,之后将围栏增强器的抵紧槽抵住围栏的勾部外表面上,最后将围栏增强器的第一凹部或第二凹部或第三凹部对齐网片的纵丝;
按压,按压靠近第一凹部或第二凹部或第三凹部的施力部,使得第一凹部或第二凹部或第三凹部与纵丝逐渐紧密贴合,同时使得抵紧槽与勾部外表面逐渐紧密贴合;
侧向挤压,通过抵紧槽与第一凹部或第二凹部或第三凹部的非同一横向中心线设置,使得第一凹部或第二凹部或第三凹部与纵丝逐渐紧密贴合过程中,纵丝偏向第一凹部与第二顶部连接处方向进行挤压或纵丝偏向第二凹部与第二顶部连接处方向进行挤压或纵丝偏向第三凹部与第三顶部连接处方向进行挤压;
水平安装,持续按压施力部,使得抵紧槽与第一凹部水平高度相同完成安装。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定点步骤前,还具有步骤:
选定,根据网片中纵丝与立柱中勾部之间的距离,选择第一凹部、第二凹部或第三凹部与纵丝进行接触。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定点步骤中,在第二凹部或第三凹部对齐网片的纵丝前,先将围栏增强器进行向前或向后翻转到背面。
为达到上述目的之三,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围栏增强器,其中,包括安装本体,安装本体包括:抵紧槽,抵紧槽为弧形,抵紧槽两端具有顶角,顶角相对于抵紧槽隆起;第一凹部,第一凹部位于抵紧槽的相对位置,第一凹部具有弧形凹口,第一凹部为竖起的弧形壁;施力部,施力部的一端与顶角相连,施力部具有施力面积,施力部为竖起的立壁,施力部位于第一凹部与抵紧槽之间;第一顶部,第一顶部的一端连接施力部的另一端,第一顶部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凹部的一端;第二顶部,第二顶部的一端连接第一凹部的另一端,第二顶部处于第一顶部的相对位置;第二凹部,第二凹部的一端连接第二顶部的另一端,第二凹部具有弧形凹口,第二凹部为竖起的弧形壁,第二凹部与抵紧槽的距离大于第一凹部与抵紧槽的距离,第二凹部与抵紧槽处于相对位置;第三顶部,第三顶部的一端与第二凹部的另一端相连。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施力部具有凹槽。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围栏增强还包括:第三凹部,第三凹部与第三顶部的另一端相连,第三凹部与抵紧槽的距离大于第二凹部与抵紧槽的距离。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围栏增强器水平放置时,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两者位于抵紧槽的同一斜侧向区域中。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顶部相对于安装本体向外凸起。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顶部相对于安装本体与第一顶部相对于安装本体相比,第二顶部更为向外凸起。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三顶部相对于安装本体与第二顶部相对于安装本体相比,第三顶部更为向外凸起。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凹部周边的施力面积大于抵紧槽的周边的施力面积。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未安装增强器的围栏立柱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安装了增强器的围栏立柱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围栏增强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围栏增强器的运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手持增强器的俯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一手持增强器的俯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围栏增强器施力部的分布示意图。
附图中
1、立柱 2、勾部 3、填充空间
4、网片 5、横丝 6、纵丝
7、安装本体 71、抵紧槽 711、顶角
72、施力部 73、第一凹部 731、导部
74、第二凹部 75、第三凹部 76、第一顶部
77、第二顶部 78、第三顶部 H、纵向
D、横向 K、第一凹部周边的施力面积 L、抵紧槽周边的施力面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中”“上”、“下”、“左”、“右”、“内”、“外”、“顶”、“底”、“侧”、“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一”、“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出于简明和说明的目的,实施例的原理主要通过参考例子来描述。在以下描述中,很多具体细节被提出用以提供对实施例的彻底理解。然而明显的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这些实施例在实践中可以不限于这些具体细节。在一些实例中,没有详细地描述公知围栏增强方法和结构,以避免无必要地使这些实施例变得难以理解。另外,所有实施例可以互相结合使用。
实施例一:
一种围栏增强器,如图3所示,用于围栏在安装过程中将立柱1与安装在立柱1上的网片3二者沿横向D张紧,的立柱1具有沿纵向H延伸设置的勾部2,的围栏网片3由若干根沿横向D延伸的横丝5和若干根沿纵向H延伸的纵丝6构成,其中,包括:安装本体7,安装本体7安装在纵丝6上或横丝5上或立柱1的勾部2上,安装本体7在纵向H方向长度上小于网片3中横丝5之间的间隙,安装本体7包括:抵紧槽71、第一凹部73、第一顶部76、第二顶部77、施力部72。抵紧槽71具有抵紧空间,抵紧空间用于容纳围栏立柱1中的勾部2或者围栏网片3中的纵丝6,抵紧槽71具有壁面,壁面用于抵紧围栏立柱1中的勾部2或者围栏网片3中的纵丝6,抵紧槽71两端具有顶角711,顶角711相对于抵紧槽71隆起;第一凹部73的开口与抵紧槽71的开口相背离,凹部具有容置空间,容置空间用于容纳围栏立柱1中的勾部2或者围栏网片3中的纵丝6,第一凹部73具有挡面,挡面用于抵紧围栏立柱1中的勾部2或者围栏网片3中的纵丝6,第一凹部73位于抵紧槽71的相对面,第一凹部73位于抵紧槽71的斜侧向位置;第一顶部76与第一凹部73的一端相连,第一顶部76与抵紧槽71的距离大于第一凹部73与抵紧槽71的距离,第一顶部76相对于安装本体向外凸起;第二顶部77一端与第一凹部73的另一端相连,第二顶部77处于第一顶部76的相对位置,第二顶部77与抵紧槽71的距离大于第一凹部73与抵紧槽71的距离,第二顶部77相对于安装本体与第一顶部76相对于安装本体相比,第二顶部77更为向外凸起;施力部72具有施力面积,施力面积用于按压进行施力,施力部72位于抵紧槽71与第一凹部73之间,第一凹部周边的施力面积K大于抵紧槽的周边的施力面积L。
实施步骤:如图2-4所示,首先将围栏增强器倾斜放置,其次将围栏增强器的抵紧槽71抵住围栏的勾部2外表面上,之后将围栏增强器的第一凹部73对齐网片4的纵丝6,然后按压靠近第一凹部73的施力部72,使得第一凹部73与纵丝6逐渐紧密贴合,同时使得抵紧槽71与勾部2外表面逐渐紧密贴合,通过抵紧槽71与第一凹部73的非同一横向D中心线设置,使得第一凹部73与纵丝6逐渐紧密贴合过程中,纵丝6偏向第一凹部73与第二顶部77连接处方向进行挤压,最后持续按压施力部72,使得抵紧槽71与第一凹部73水平高度相同完成安装。
具体地,如图3所示,抵紧槽71为弧形槽。弧形更为贴合勾部2,有利于相互贴紧,避免晃动。
具体地,第一凹部73为弧形。弧形更为贴合纵丝6,有利于相互贴紧,避免晃动。
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顶部76为倾斜设置,第一顶部76的倾斜面背离下方的第一凹部73。第二顶部77朝向上方的第一凹部73倾斜设置,第二顶部77的倾斜面朝向上方的第一凹部73。通过第一顶部76和第二顶部77倾斜状态的设置,第一方面是为了减少第一顶部76和第二顶部77多余部分,节省材料。第二方面是为了减少第一顶部76和第二顶部77视觉障碍,使得第一凹部73和第二凹部74在颜色与物体的视觉上更为突出,能够更快将第一凹部73或第二凹部74与纵丝6对齐。第三方面是为了减少围栏增强器的整体体积,为的是在将围栏增强器移动到网片4的纵丝6与横丝5之间时,减少阻碍体积,防止围栏增强器与纵丝6、横丝5发生摩擦。
具体地,施力部72具有凹槽。一方面是为了节省多余材料。另一方面因围栏增强器需先倾斜才进行安装,而工作人员对其施加作用力时一般是垂直方向的,这就容易导致工作人员施加力的手指滑动,不仅难以安装,而且还具有危险性,所以凹槽的施力部72不仅能够阻挡工作人员的手指滑动,防止划伤手指,并且凹槽的侧壁会给予工作人员一种暗示,即使手指滑了,凹槽的侧壁也会阻挡住,这就有利于减少工作人员心中无意识中要保留一定力的作用,能够使得工作人员有意识的施加更多的力,有利于围栏增强器的安装。
具体地,第一凹部73具有导部731,导部731位于第二顶部77周边,导部731具有向外凸的弧形。通过弧形的导部731有利于将纵丝6的作用力导向到第一凹部73的侧壁上,使得纵丝6与第一凹部73接合的更为紧密,防止晃动。
具体地,如图2-6所示,围栏增强器还包括第二凹部74,第二顶部77的下端连接第二凹部74的上端,第二凹部74位于抵紧槽71的左面,第二凹部74与第一凹部73处于抵紧槽71的同一斜侧向区域中,第二凹部74与第一凹部73处于同一横向D水平面,第二凹部74与抵紧槽71的距离大于第一凹部73与抵紧槽71的距离,第二凹部74中心点位于抵紧槽71、第一凹部73的中心点的左下方。围栏增强器还包括第三顶部78和第三凹部75,第三顶部78的上端连接第二凹部74的下端,第三顶部78比第二顶部77在左边更为凸出。第三凹部75的上端连接第三顶部78的下端,第三凹部75位于抵紧槽71的左面,第三凹部75与第二凹部74处于抵紧槽71的同一斜侧向区域中,第三凹部75与第二凹部74处于同一横向D水平面,第三凹部75与抵紧槽71的距离大于第二凹部74与抵紧槽71的距离,第三凹部75中心点位于抵紧槽71、第一凹部73、第二凹部74的中心点左下方。第一方面通过抵紧槽71与第二凹部74以及第三凹部75的非同一横向D中心线设置,使得纵丝6偏向第二凹部74与第二顶部77连接处方向进行挤压或使得纵丝6偏向第三凹部75与第三顶部78连接处方向进行挤压,使得第二凹部74支撑纵丝6的部分发生变化,进一步使得纵丝6作用力只集中第二凹部74或第三凹部75的一个侧方向,避免纵丝6作用力集中在与第二凹部74或第三凹部75中心线相交的第二凹部74或第三凹部75的边部(此时纵丝6在外力作用下具有两个可移动的方向),使得纵丝6在外力作用下,纵丝6可顺着第二凹部74或第三凹部75的边部滑动,造成纵丝6晃动。第二方面,第二凹部74相比第一凹部73,距离要大于第一凹部73与抵紧槽71的距离,使得围栏增强器能够适应不同尺寸规格的网片4,而且第三凹部75相比第二凹部74,距离要大于第一凹部73与抵紧槽71的距离,进一步使得围栏增强器能够适应不同尺寸规格的网片4。第三方面,在在第二凹部74或第三凹部75对齐网片4的纵丝6前,将围栏增强器进行向前或向后翻转到背面,这样在安装时,能使得工作人员的手指的力量集中在靠近第二凹部74或第三凹部75的施力部72(因人使用大拇指对施力部72进行按压时,大拇指的位置处于靠左的),方便安装围栏增强器。
更具体地,第二凹部74为弧形。弧形更为贴合纵丝6,有利于相互贴紧,避免晃动。
更具体地,第三凹部75为弧形。弧形更为贴合纵丝6,有利于相互贴紧,避免晃动。
更具体地,第三顶部78朝向上方的第二凹部74倾斜设置,第三顶部78的倾斜面朝向上方的第二凹部74以及第一凹部73。通过第三顶部78倾斜状态的设置,第一方面是为了减少第三顶部78多余部分,节省材料。第二方面是为了减少第三顶部78视觉障碍,使得第三凹部75在颜色与物体的视觉上更为突出,能够更快将第三凹部75与纵丝6对齐。第三方面是为了减少围栏增强器的整体体积,为的是在将围栏增强器移动到网片4的纵丝6与横丝5之间时,减少阻碍体积,防止围栏增强器与纵丝6、横丝5发生摩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本实用新型通过先固定抵紧槽71位置,之后以抵紧槽71为中心点使围栏增强器旋转,在此过程中,抵紧槽71与第一凹部73之间是具有一条“作用力线”的,当抵紧槽71为中心点旋转时,只要在越靠近第一凹部73的这条“作用力线”上施力就越省力,这也就使得工作人员更容易控制及判断围栏增强器对纵丝6施加的力是否足够让纵丝6与勾部2紧密贴合,达到不晃动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本实用新型没有额外的手柄,不仅不会增加额外阻力臂造成安装费力,而且本实用新型的体积远远小于现有技术中的张紧工具的体积(现有技术张紧工具的张紧部呈内中空的环形以及具有手柄部),也就不会有增加额外被触碰的空间,导致增加晃动影响几率。如将现有技术中张紧工具的手柄部去除,首先,第二凹部大致沿着一圆弧方向排布,张紧部的外侧壁呈闭合状,张紧部的内部为中空,说明张紧部类似一个环。其次在安装时需进行握持,握持时只能握持环形张紧部的环的一部分,但握持过程时,需考虑到第二凹部大致沿着一圆弧方向排布的,那么第二凹部区域就很难进行握持了,也就限制住了握持的位置,导致握持的位置难以进行调整,在进行适应不同网片3纵丝6之间距离时,难以根据不同网片3纵丝6之间的距离对握持位置进行变更,导致握持(动力)几乎不会改变,而支点(第一凹部)与阻力(第二凹部)会发生变化(阻力臂发生变化),无法实现省力,而本实用新型的施力部72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凹部73位置进行调整,能有效减短阻力臂长度,达到省力效果。最后,在安装张紧工具时是采用握持的,而且环形的张紧工具受体积以及受力面积有限影响,为能够完成安装工作,也只能采用握持施力,而握持安装时,手部握持成拳,在有限空间安装时将可能造成握持的手部无法深入到网片3的纵丝6之间,也就无法进行安装工作,退一步而言,就算握持的手部能够深入到网片3的纵丝6,因手部是包裹在张紧部外的,在进行安装时需时刻注意手部转动时是否会与纵丝6摩擦,造成损伤,况且在注意过程中,工作人员肯定会下意识的进行力的控制,防止力过大造成手部不可控,与纵丝6摩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装的难度,而本实用新型在有限空间内安装时只需用一个大拇指按压施力部72上端和使用食指抵住本实用新型围栏增强器的下端,大拇指施力按压即可完成安装,所以在有限空间内,现有技术的张紧工具是实现不了或者难以实现安装的。
第二,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凹部73位于抵紧槽71的斜侧向位置设置,使得纵丝6偏向第一凹部73与第二顶部77连接处方向进行挤压,使得第一凹部73支撑纵丝6的部分发生变化,进一步使得纵丝6作用力只集中第一凹部73的一个侧方向,避免纵丝6作用力集中在与第一凹部73中心线相交的第一凹部73边部(此时纵丝6在外力作用下具有两个可移动的方向),使得纵丝6在外力作用下,纵丝6可顺着第一凹部73的边部滑动,造成纵丝6晃动。
第三,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顶部77高于第一顶部76,使得第一凹部73两端呈现的高低不同,同时第一凹部73支撑纵丝6的部分发生变化,偏向于第二顶部77,这导致安装时工作人员具有更多对第一凹部73与纵丝6贴合的观察部分,这多出的观察部分不仅更有利于支撑纵丝6,使得纵丝6不易在第一凹部73发生位移发生晃动,而且多出的观察部分也有利于工作人员观察第一凹部73与纵丝6的贴合,减少因第一凹部73与纵丝6接合不紧密导致晃动的几率。
第四,本实用新型的施力部72靠近第一凹部73的施力面积大于施力部72靠近抵紧槽71的施力面积,而且人使用大拇指对施力部72进行按压时,大拇指的位置是习惯靠左的,这样减少抵紧槽71附近的施力面积不仅节省材料,而且还不会影响施力大小,在手持围栏增强器更不会阻碍大拇指关节的自由弯曲(大拇指夹持一个物体施力时,大拇指会习惯弯曲,而且大拇指与手掌部连接的那部分关节向下的角度要大于大拇指与物体接触的向下角度),造成施力量减小。
第五,本实用新型的顶角用于阻挡勾部2或者纵丝6的移动,防止勾部2与纵丝6移出抵紧槽71。
一种围栏增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定点,首先将围栏增强器倾斜放置,之后将围栏增强器的抵紧槽71抵住围栏的勾部2外表面上,最后将围栏增强器的第一凹部73或第二凹部74或第三凹部75对齐网片4的纵丝6。
按压,按压靠近第一凹部73或第二凹部74或第三凹部75的施力部72,使得第一凹部73或第二凹部74或第三凹部75与纵丝6逐渐紧密贴合,同时使得抵紧槽71与勾部2外表面逐渐紧密贴合。
侧向挤压,通过抵紧槽71与第一凹部73或第二凹部74或第三凹部75的非同一横向D中心线设置,使得第一凹部73或第二凹部74或第三凹部75与纵丝6逐渐紧密贴合过程中,纵丝6偏向第一凹部73与第二顶部77连接处方向进行挤压或纵丝6偏向第二凹部74与第二顶部77连接处方向进行挤压或纵丝6偏向第三凹部75与第三顶部78连接处方向进行挤压。
水平安装,持续按压施力部72,使得抵紧槽71与第一凹部73水平高度相同完成安装。
具体地,在定点步骤前,还具有步骤:
选定,根据网片4中纵丝6与立柱1中勾部2之间的距离,选择第一凹部73、第二凹部74或第三凹部75与纵丝6进行接触。
具体地,定点步骤中,在第二凹部74或第三凹部75对齐网片4的纵丝6前,先将围栏增强器进行向前或向后翻转到背面。
实施例二:
一种围栏,具有上述实施例一的围栏增强器。
实施例三:
一种围栏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勾合,拖拉网片的纵丝或横丝部分,将所述纵丝挂钩在立柱的勾部中;
围栏安装方法还具有上述实施例一的围栏增强方法的步骤。
实施例四:
如图3所示,一种围栏增强器,其中,包括安装本体7,安装本体7包括:抵紧槽71、第一凹部73、施力部72、第一顶部76、第二顶部77、第二凹部74、第三顶部78。抵紧槽71为弧形,抵紧槽71两端具有顶角711,顶角711相对于抵紧槽71隆起。第一凹部73位于抵紧槽71的相对位置,第一凹部73具有弧形凹口,第一凹部73为竖起的弧形壁。施力部72的一端与顶角711相连,施力部72具有施力面积,施力部72为竖起的立壁,施力部72位于第一凹部73与抵紧槽71之间。第一顶部76的一端连接施力部72的另一端,第一顶部76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凹部73的一端。第二顶部77的一端连接第一凹部73的另一端,第二顶部77处于第一顶部76的相对位置。第二凹部74的一端连接第二顶部77的另一端,第二凹部74具有弧形凹口,第二凹部74为竖起的弧形壁,第二凹部74与抵紧槽71的距离大于第一凹部73与抵紧槽71的距离,第二凹部74与抵紧槽71处于相对位置。第三顶部78的一端与第二凹部74的另一端相连。
具体地,施力部72具有凹槽。
具体地,围栏增强还包括:第三凹部75,第三凹部75与第三顶部78的另一端相连,第三凹部75与抵紧槽71的距离大于第二凹部74与抵紧槽71的距离。
具体地,在围栏增强器水平放置时,第一凹部73与第二凹部74两者位于抵紧槽71的同一斜侧向区域中。
具体地,第一顶部76相对于安装本体7向外凸起。
具体地,第二顶部77相对于安装本体7与第一顶部76相对于安装本体7相比,第二顶部77更为向外凸起。
具体地,第三顶部78相对于安装本体7与第二顶部77相对于安装本体7相比,第三顶部78更为向外凸起。
具体地,第一凹部73周边的施力面积大于抵紧槽71的周边的施力面积。
具体地,第一凹部73具有导部731,导部731位于第二顶部77周边,导部731具有向外凸的弧形。
尽管上面对本实用新型说明性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只要各种变化只要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内,一切利用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实用新型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Claims (22)

1.一种围栏增强器,用于围栏在安装过程中将立柱与安装在所述立柱上的网片二者沿横向张紧,所述的立柱具有沿纵向延伸设置的勾部,所述的网片由若干根沿横向延伸的横丝和若干根沿纵向延伸的纵丝构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本体,所述安装本体在纵向方向长度上小于所述横丝之间的间隙,所述安装本体包括:
抵紧槽,所述抵紧槽具有抵紧空间,所述抵紧空间用于容纳所述勾部或者所述纵丝,所述抵紧槽具有壁面,所述壁面用于抵紧所述勾部或者所述纵丝,所述抵紧槽两端具有顶角,所述顶角相对于所述抵紧槽隆起;
第一凹部,所述凹部具有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用于容纳所述勾部或者所述纵丝,所述第一凹部具有挡面,所述挡面用于抵紧所述勾部或者所述纵丝,所述第一凹部位于所述抵紧槽的相对面,所述第一凹部位于所述抵紧槽的斜侧向位置;
第一顶部,所述第一顶部与所述第一凹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顶部与所述抵紧槽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凹部的挡面与所述抵紧槽的距离,所述第一顶部相对于所述安装本体向外凸起;
第二顶部,所述第二顶部一端与所述第一凹部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顶部与所述抵紧槽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凹部的挡面与所述抵紧槽的距离,所述第二顶部相对于所述安装本体与所述第一顶部相对于所述安装本体相比,所述第二顶部更为向外凸起;
施力部,所述施力部具有施力面积,所述施力部位于所述抵紧槽与所述第一凹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围栏增强器,其中,所述抵紧槽为弧形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围栏增强器,其中,所述第一凹部为弧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围栏增强器,其中,所述第一顶部为倾斜设置,所述第一顶部的倾斜面背离所述第一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围栏增强器,其中,所述第二顶部朝向所述第一凹部倾斜设置,所述第二顶部的倾斜面朝向所述第一凹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围栏增强器,其中,所述施力部具有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围栏增强器,其中,所述第一凹部具有导部,所述导部位于所述第二顶部周边,所述导部具有向外凸的弧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围栏增强器,其中,所述围栏增强器还包括:
第二凹部,所述第二顶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凹部的一端,所述第二凹部位于所述抵紧槽相对面,所述第二凹部与所述第一凹部处于所述抵紧槽的同一斜侧向区域中,所述第二凹部与所述第一凹部处于同一横向水平面,所述第二凹部与所述抵紧槽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抵紧槽的距离,所述第二凹部中心点与所述抵紧槽、所述第一凹部的各个中心点不处于一横向水平直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围栏增强器,其中,所述围栏增强器还包括:
第三顶部,所述第三顶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凹部的另一端,所述第三顶部相对于所述安装本体与所述第二顶部相对于所述安装本体相比更为向外凸起;
第三凹部,所述第三凹部连接所述第三顶部的另一端,所述第三凹部位于所述抵紧槽相对面,所述第三凹部与所述第二凹部处于所述抵紧槽的同一斜侧向区域中,所述第三凹部与所述第二凹部处于同一横向水平面,所述第三凹部与所述抵紧槽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凹部与所述抵紧槽的距离,所述第三凹部中心点与所述抵紧槽、所述第一凹部、所述第二凹部的各个中心点不处于一横向水平直线。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围栏增强器,其中,所述第二凹部为弧形。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围栏增强器,其中,所述第三凹部为弧形。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围栏增强器,其中,所述第三顶部朝向所述第二凹部倾斜设置,所述第三顶部的倾斜面朝向所述第二凹部以及所述第一凹部。
13.一种围栏,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权利要求1-12的围栏增强器。
14.一种围栏增强器,其中,包括安装本体,所述安装本体包括:
抵紧槽,所述抵紧槽为弧形,所述抵紧槽两端具有顶角,所述顶角相对于所述抵紧槽隆起;
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位于所述抵紧槽的相对位置,所述第一凹部具有弧形凹口,所述第一凹部为竖起的弧形壁;
施力部,所述施力部的一端与所述顶角相连,所述施力部具有施力面积,所述施力部为竖起的立壁,所述施力部位于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抵紧槽之间;
第一顶部,所述第一顶部的一端连接所述施力部的另一端,所述第一顶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凹部的一端;
第二顶部,所述第二顶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凹部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顶部处于所述第一顶部的相对位置;
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凹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顶部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凹部具有弧形凹口,所述第二凹部为竖起的弧形壁,所述第二凹部与所述抵紧槽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抵紧槽的距离,所述第二凹部与所述抵紧槽处于相对位置;
第三顶部,所述第三顶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凹部的另一端相连。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围栏增强器,其中,所述施力部具有凹槽。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围栏增强器,其中,所述围栏增强还包括:
第三凹部,所述第三凹部与所述第三顶部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三凹部与所述抵紧槽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凹部与所述抵紧槽的距离。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围栏增强器,其中,在所述围栏增强器水平放置时,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二凹部两者位于所述抵紧槽的同一斜侧向区域中。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围栏增强器,其中,所述第一顶部相对于所述安装本体向外凸起。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围栏增强器,其中,所述第二顶部相对于所述安装本体与所述第一顶部相对于所述安装本体相比,所述第二顶部更为向外凸起。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围栏增强器,其中,所述第三顶部相对于所述安装本体与所述第二顶部相对于所述安装本体相比,所述第三顶部更为向外凸起。
21.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围栏增强器,其中,所述第一凹部周边的所述施力面积大于所述抵紧槽的周边的所述施力面积。
22.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围栏增强器,其中,所述第一凹部具有导部,所述导部位于所述第二顶部周边,所述导部具有向外凸的弧形。
CN201920370920.0U 2019-03-22 2019-03-22 一种围栏增强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05086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70920.0U CN210508650U (zh) 2019-03-22 2019-03-22 一种围栏增强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70920.0U CN210508650U (zh) 2019-03-22 2019-03-22 一种围栏增强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08650U true CN210508650U (zh) 2020-05-12

Family

ID=70543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70920.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0508650U (zh) 2019-03-22 2019-03-22 一种围栏增强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0865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14911A (zh) * 2019-03-22 2019-06-21 张家港固耐特体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围栏增强器及围栏增强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14911A (zh) * 2019-03-22 2019-06-21 张家港固耐特体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围栏增强器及围栏增强方法
CN109914911B (zh) * 2019-03-22 2023-11-10 张家港固耐特体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围栏增强器及围栏增强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414639U (zh) 一种围栏焊接设备
CN210508650U (zh) 一种围栏增强器
CN211437868U (zh) 一种建筑钢筋折弯装置
CN107755495B (zh) 钢筋网片弯形装置及钢筋网片弯形的方法
CN211398786U (zh) 一种建筑工程用多功能支撑装置
CN109914911B (zh) 一种围栏增强器及围栏增强方法
RU2215857C2 (ru) Сосулелом карнизный
CN205147172U (zh) 一种钢筋折弯装置
CN211965711U (zh) 一种用于数控钢筋弯箍机的弯曲成型结构
CN208913411U (zh) 一种钢筋焊渣收集装置
CN214392110U (zh) 一种自动扭线校直装置
CN112166947B (zh) 一种树木倒向控制器
CN109914910B (zh) 一种围栏增强器及围栏增强方法
CN107914243A (zh) 一种建筑用旋转式起钉装置
CN212264382U (zh) 一种双作用式的钢筋张拉机构
CN207057345U (zh) 一种平面弯折装置
CN215803211U (zh) 一种异形墙柱转角位柱箍
CN210563468U (zh) 钢筋绑扎器
CN217782904U (zh) 钢筋绑扎专用工具
CN206643902U (zh) 一种捞料工具
CN218263493U (zh) 一种用于桥梁防震挡块现浇时模板加固可周转的器具
CN216336473U (zh) 一种便携式钢筋抬升工具
CN218375827U (zh) 一种围栏安装辅助工具
CN210146854U (zh) 桩帽顶部钢筋人工弯曲装置
CN218172690U (zh) 一种铁丝挤压捆扎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51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110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51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