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89104U - 显示组件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组件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89104U
CN210489104U CN201921289011.0U CN201921289011U CN210489104U CN 210489104 U CN210489104 U CN 210489104U CN 201921289011 U CN201921289011 U CN 201921289011U CN 210489104 U CN210489104 U CN 2104891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nsion
cover plate
rigid cover
display assembly
ar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8901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春军
谢建
包章珉
李银
刘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28901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891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891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891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组件及电子设备,显示组件包括屏幕组件、刚性盖板和支撑件;屏幕组件包括柔性屏和柔性盖板,柔性盖板覆盖柔性屏;支撑件用于支撑柔性屏;柔性屏的边缘具有第一延伸部,第一延伸部的外表面呈弧形面;柔性盖板的边缘具有第二延伸部,第二延伸部的内表面呈弧形面,第一延伸部的外表面的弧形面与第二延伸部的内表面的至少部分弧形面匹配,第二延伸部覆盖第一延伸部;支撑件的边缘具有呈弧形面的第一侧面,第一侧面的弧形面与第一延伸部的内表面的弧形面匹配,第一延伸部覆盖第一侧面;刚性盖板覆盖至少部分第二延伸部和至少部分支撑件。

Description

显示组件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子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组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柔性显示技术的发展,柔性屏相比于传统刚性屏具有可弯曲的柔性特点,通过柔性屏进行显示已成为未来显示设备的发展趋势。由于柔性屏具有柔性,柔性屏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应用于多种场景。例如,当柔性屏应用到全面显示场景中时,柔性屏的边缘会弯曲,而支撑柔性屏的支撑件的弧面会和柔性屏弯曲的边缘贴合,并对柔性屏边缘进行支撑。然而,柔性屏在弯曲时,由于柔性屏发生弹性形变,其内部会产生向外的张力,可能会导致柔性屏弯曲的边缘与弧面的贴合处分离。因此,目前简单的点胶及背胶粘接技术无法将柔性屏弯曲的边缘与支撑件的弧面良好固定。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种解决方案是在柔性屏的表面覆盖一层刚性盖板,以固定柔性屏弯曲的边缘与支撑件的弧面,由此具有该柔性屏的显示设备的屏幕仅相当于刚性屏。另一种方案是直接采用平面的柔性盖板,若柔性屏处于平面显示状态,柔性盖板与柔性屏采用平面固定,柔性屏呈平面展开状态无内应力,然而,这种设计屏占比相对较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组件及电子设备,实现了柔性盖板与柔性屏的弧面固定,提高了屏占比。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组件,包括屏幕组件、刚性盖板和支撑件;
屏幕组件包括柔性屏和柔性盖板,柔性盖板覆盖柔性屏;
支撑件用于支撑柔性屏;
柔性屏的边缘具有第一延伸部,第一延伸部的外表面呈弧形面;
柔性盖板的边缘具有第二延伸部,第二延伸部的内表面呈弧形面,第一延伸部的外表面的弧形面与第二延伸部的内表面的至少部分弧形面匹配,第二延伸部覆盖第一延伸部;
支撑件的边缘具有呈弧形面的第一侧面,第一侧面的弧形面与第一延伸部的内表面的弧形面匹配,第一延伸部覆盖第一侧面;刚性盖板覆盖至少部分第二延伸部和至少部分支撑件。通过第二延伸部压住第一延伸部,刚性盖板覆盖至少部分支撑件的边缘,刚性盖板覆盖至少部分第二延伸部,且刚性盖板压住第二延伸部。这样,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或弯曲等状态时,柔性屏的第一延伸部产生的反向弹力将会通过第二延伸部被该刚性盖板抵消掉,防止屏幕组件由于柔性屏的张力与支撑部脱开。柔性屏的第一延伸部在贴合呈弯曲态的第一侧面时,保护了该柔性屏的第一延伸部,防止柔性屏因为弯曲或折叠等原因导致的拱起。第一延伸部能进行弧形显示,增大了屏占比。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支撑件的边缘还具有第二侧面,第二侧面与第二延伸部的至少部分内表面匹配,第二延伸部覆盖第二侧面。这样,第二延伸部向柔性盖板的外侧伸出的距离大于第一延伸部向柔性屏的外侧伸出的距离,使第二延伸部能有效压紧第一延伸部。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侧面呈弧形面。这样,第二侧面能与第二延伸部的外表面呈弧形面紧密贴合,使第二延伸部能有效压紧第一延伸部。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在Z轴方向投影于支撑件的尺寸为第一尺寸,第二延伸部在Z轴方向投影于支撑件的尺寸为第二尺寸,第一尺寸大于第二尺寸。这样,使第二延伸部能有效压紧第一延伸部。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在第二延伸部的投影与刚性盖板在第二延伸部的投影抵接。此时,刚性盖板没有遮挡柔性屏的第一延伸部,刚性盖板通过压紧柔性盖板,柔性盖板压紧柔性屏,避免了柔性屏的第一延伸部的起拱或脱离支撑部。且柔性屏的第一延伸部透过柔性盖板暴露在外部的部分为完整的弧面显示屏,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在第二延伸部的投影于刚性盖板在第二延伸部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当第二延伸部与刚性盖板具有重叠的部分时,刚性盖板的压紧作用可以通过柔性盖板直接作用在柔性屏上,从而增强了刚性盖板对柔性屏的第二延伸部的压紧作用。同时,柔性屏的第一延伸部透过柔性盖板进行弧面显示时,用户看不到柔性屏的边界,增加了电子设备的美观性,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在第二延伸部上的投影与刚性盖板在第二延伸部上的投影具有间距。此时,刚性盖板没有遮挡柔性屏的第一延伸部,刚性盖板通过压紧柔性盖板,柔性盖板压紧柔性屏,避免了柔性屏的第一延伸部的起拱或脱离支撑部。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刚性盖板与支撑件的接触面呈弧形面。这样,增加了刚性盖板与支撑件接触面积,使刚性盖板与支撑件连接稳固。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刚性盖板的至少部分内表面呈弧形面,支撑件的边缘还具有呈弧形面的第三侧面,至少部分第三侧面的弧形面与刚性盖板的至少部分内表面的弧形面匹配,刚性盖板覆盖至少部分第三侧面;
第二延伸部的外表面呈弧形面,第二延伸部的至少部分外表面的弧形面与刚性盖板的至少部分内表面的弧形面匹配,刚性盖板覆盖至少部分第二延伸部。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刚性盖板与第二延伸部和第三侧面均相对固定。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支撑件还具有第一台阶面,第一台阶面连接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台阶面的宽度与第一延伸部的厚度相匹配。这样,当第一延伸部覆盖第一侧面时,第一延伸部的外表面平滑连接于第二侧面。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台阶面与第一延伸部的端面匹配。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支撑件还具有第二台阶面,第二台阶面连接第二侧面与第三侧面。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台阶面的宽度与第二延伸部的厚度相匹配。即当第二延伸部覆盖第二侧面时,第二延伸部的外表面与第三侧面位于同一圆周上,使第二延伸部与第三侧面的一致性好。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台阶面与第二延伸部的端面匹配。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台阶面与第一台阶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支撑件具有第一台阶面,至少部分第一台阶面与第一延伸部的端面匹配,至少部分第一台阶面与第二延伸部的端面匹配,第一台阶面的宽度等于第一延伸部的厚度和第二延伸部的厚度之和。这样,当第一延伸部覆盖第一侧面时,第一延伸部的端面与至少部分第一台阶面相抵接,当第二延伸部覆盖第一延伸部时,第二延伸部的端面与至少部分第一台阶面相抵接,第二延伸部的外表面与第三侧面位于同一圆周上,第二延伸部的外表面平滑连接于第三侧面,使第二延伸部与第三侧面的一致性好。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刚性盖板的内表面设置第一卡合部,支撑件上设置有与第一卡合部相配合的第二卡合部,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匹配连接。这样,能够增强刚性盖板的固定可靠性,并保证刚性盖板对柔性盖板有效的压紧作用。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延伸部和/或第一延伸部具有避让槽,避让槽用于避让第一卡合部或第二卡合部。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刚性盖板与支撑件通过紧固件连接,刚性盖板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支撑件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当刚性盖板覆盖于至少部分支撑件时,第二连接孔与第一连接孔相对,紧固件依次穿过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以连接刚性盖板和支撑件。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刚性盖板至少包括第一段盖板和第二段盖板,第一段盖板覆盖于至少部分第二延伸部,第二段盖板覆盖于至少部分支撑件,第一段盖板的厚度小于第二段盖板的厚度。该刚性盖板的厚度逐渐变薄,直至刚性盖板朝向柔性盖板的端部与柔性盖板弧面过渡,在保证柔性屏的第一延伸部通过柔性盖板暴露在外部的为弧面屏的基础上,能够保证电子设备外观的流畅性以及电子设备的良好的握持手感。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显示组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组件及电子设备,显示组件通过第二延伸部压住第一延伸部,刚性盖板覆盖至少部分支撑件的边缘,刚性盖板覆盖至少部分第二延伸部,且刚性盖板压住第二延伸部。这样,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或弯曲等状态时,柔性屏的第一延伸部产生的反向弹力将会通过第二延伸部被该刚性盖板抵消掉,防止屏幕组件由于柔性屏的张力与支撑部脱开。柔性屏的第一延伸部在贴合呈弯曲态的第一侧面时,保护了该柔性屏的第一延伸部,防止柔性屏因为弯曲或折叠等原因导致的拱起。第一延伸部能进行弧形显示,增大了屏占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组件中第一种屏幕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组件的主视图;
图5为图4中A-A的第一种剖面图;
图6为图4中A-A的第二种剖面图;
图7为图5中支撑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支撑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5中B处的第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图5中B处的第二种局部放大图;
图11为图5中B处的第三种局部放大图;
图12为图6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图5中B处的第四种局部放大图;图14为图4中A-A的第三种剖面图;
图15为图14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组件中第二种屏幕组件的爆炸图;
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组件中第三种屏幕组件的爆炸图;
图18为图4中A-A的第五种剖面图;
图19为图18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另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支撑件;11-连接边缘;111-第一侧面;112-第二侧面;113-第三侧面;12-第二台阶;121-第二台阶侧壁;122-第二台阶面;13-第一台阶;131-第一台阶侧壁;132-第一台阶面;14-第二连接孔;15-第二卡合部;151-导向斜面;16-避让槽;
20-柔性屏;21-第一延伸部;
30-柔性盖板;31-第二延伸部;
40-刚性盖板;41-第一卡合部;411-倒角;42-第一连接孔;43-第一段盖板;44-第二段
盖板;
50-屏幕组件;51-平面显示区;52-弧面显示区;
60-胶粘层;
70-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组件,该显示组件至少包括柔性屏。该显示组件可以为电子设备的一部分,电子设备可以通过该柔性屏进行显示。该柔性屏具有可弯曲的柔性特点。由此,该电子设备可以具有一种或多种使用状态,使用状态可以为折叠状态、展开状态、弯曲状态等,例如,电子设备具有展开状态,或者电子设备具有弯曲状态,或者电子设备具有弯曲状态和展开状态,或者电子设备具有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其中,在当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下,该电子设备具有较小的尺寸,该柔性屏处于折叠状态。当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该柔性屏处于平整的展开状态。当电子设备处于弯曲状态时,该柔性屏处于弯曲状态。
该电子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电子书、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混合现实(MixedReality,MR)等。该电子设备支持各种类型桌面应用程序的安装,该柔性屏可以整屏或分屏显示各种桌面应用程序。桌面应用程序包括但不限于照片应用程序、浏览器应用程序、即时消息应用程序、游戏应用程序、视频播放器应用程序、办公自动化应用程序等。
在柔性屏上可以设置有柔性盖板,可以实现电子设备的折叠、展开、弯曲等状态。若采用柔性盖板,柔性屏的侧边缘在弯曲的过程中会产生反向弹力,柔性屏的侧边缘与弧形支撑部无法有效粘接,导致柔性屏与支撑部分离,因此有必要对柔性屏的安装固定方式进行改进,以实现柔性屏与弧形支撑部的有效固定,增加屏占比,改善电子设备的握持手感。为了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申请实施例在柔性盖板的基础上,增加刚性盖板,通过该刚性盖板对柔性屏的侧边缘进行固定,以避免柔性屏与支撑部的分离。
下面采用具体的实施例对本申请提供的显示组件进行详细说明,下面几个具体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在不同的实施例中不再进行重复说明。
为了方便描述,下述实施例中以该电子设备为智能手机,该显示组件应用于智能手机,并作为智能手机的一部分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对于该显示组件应用于其它设备中的实现方式类似,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提供的显示组件的实现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组件的爆炸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组件中第一种屏幕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组件的主视图;图5为图4中A-A的第一种剖面图。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实施例的附图仅为示例性示意,本申请的显示组件不限于应用于电子设备。参见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组件包括:屏幕组件50、刚性盖板40和支撑件10,屏幕组件50位于支撑件10上,刚性盖板40连接屏幕组件50和支撑件10。
参见图3所示,该屏幕组件50可以提供平面显示区51和弧面显示区52。该平面显示区51为电子设备的主显示区,该弧面显示区52位于平面显示区51的边缘,能够提供弧面显示,也可以理解为曲面显示。该弧面显示区52增大了电子设备的显示区域,使得电子设备在平面显示的基础上,还能弧面显示,从而增大了屏占比。其中,屏占比是指屏幕和手机前面板面积在正面方向上投影的相对比值。
参见图2和图5所示,屏幕组件50包括柔性屏20和覆盖在柔性屏20上的柔性盖板30。柔性屏20例如可以为柔性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屏。柔性屏20的至少部分边缘具有向柔性屏20的外侧伸出的第一延伸部21,第一延伸部21呈弧面状,第一延伸部21也具有与柔性屏20相同的显示功能,第一延伸部21能够提供弧面显示,即该柔性屏20应于上述图3中的平面显示区51,该第一延伸部21对应于上述图3中的弧面显示区52。
该柔性屏20的第一延伸部21数量和位置可以根据电子设备的显示需求来确定。例如,当电子设备的一侧为弧面显示时,则该柔性屏20存在一个第一延伸部21。例如图1所示,或者,当电子设备的相对的两侧弧面显示时,则支撑件10相对的两侧的边缘均存在一个第一延伸部21。本实施例对柔性屏20的第一延伸部21的数量和位置不做特别限制。
柔性盖板30覆盖在柔性屏20上,该柔性盖板30为柔性可弯曲且透明的盖板,该柔性盖板30例如可以通过聚对苯二甲酸、聚酰亚胺等表面硬度高以及高透光率的材质制成。
该柔性盖板30具有多方面作用,例如可以对柔性屏20起到保护作用,防止柔性屏20被外力损伤,同时还能随柔性屏20一起弯曲,使得电子设备可以处于折叠、弯曲等不同的状态。
柔性盖板30覆盖在柔性屏20上的同时,柔性盖板30与柔性屏20连接,以将柔性盖板30固定在柔性屏20上,使柔性盖板30能随柔性屏20一起弯曲。比如,该柔性盖板30下表面覆盖在柔性屏20上表面上,柔性盖板30的下表面可以采用胶粘的方式贴合在柔性屏20的上表面。本实施例对柔性盖板30与柔性屏20的贴合方式不做特别限制。
由于柔性屏20的至少部分边缘具有向外伸出的第一延伸部21,为了使得柔性盖板30能够对柔性屏20的第一延伸部21起到固定作用,柔性盖板30的至少部分边缘具有向外伸出的第二延伸部31,第二延伸部31呈弧面状,第二延伸部31覆盖在第一延伸部21上,通过第二延伸部31固定第一延伸部21。可选的,第二延伸部31下表面覆盖在第一延伸部21上表面上,第二延伸部31的下表面可以采用胶粘的方式贴合在第一延伸部21的上表面。本实施例对第二延伸部31与第一延伸部21的贴合方式不做特别限制。
上述第二延伸部31的数量和位置可以根据第一延伸部21的数量和位置而相应确定,对于第一延伸部21的数量和位置的确定在上述已经进行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参见图2、图3和图5所示,该支撑件10可以为构成该电子设备的框架,而屏幕组件50以及电子设备的后盖可以分别连接在支撑件10相对的两个侧面。该支撑件10还可以为中框、框体等。该支撑件10的边缘至少部分为呈弧面状的连接边缘11,连接边缘11包括第一侧面111,第一侧面111为部分连接边缘11,因此,第一侧面111也呈弧面状,其中,第一侧面111的位置与第一延伸部21的位置对应,第一延伸部21的内表面与第一侧面111的弧形面相匹配,第一延伸部21覆盖第一侧面111,以使支撑件10支撑柔性屏20。
参见图2和图5所示,刚性盖板40用于固定柔性盖板30。该刚性盖板40覆盖至少部分支撑件10的边缘,刚性盖板40还覆盖至少部分第二延伸部31,以通过刚性盖板40将柔性盖板30与支撑件10连接。
该刚性盖板40可以作为电子设备的外观的一部分,直接暴露在外部,也可以在该刚性盖板40的外部覆盖壳体,以隐藏刚性盖板40,使电子设备的外观较为美观。
该刚性盖板40可以选用塑料、陶瓷、玻璃或金属中的其中的一种材料制成,或其中至少两种复合制成。本实施例对该刚性盖板40所采用的材料不做特别限制。
该刚性盖板40可以为透明盖板,也可以为不透明盖板,具体可以根据该电子设备的需求以及所选择的材料来定。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组件,通过第二延伸部31覆盖在第一延伸部21上,即第二延伸部31能够压住第一延伸部21,该刚性盖板40覆盖至少部分支撑件10的边缘,刚性盖板40覆盖至少部分第二延伸部31,即刚性盖板40与支撑件10连接,且刚性盖板40能够压住该第二延伸部31。这样,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或弯曲等状态时,该柔性屏20的第一延伸部21产生的反向弹力将会通过第二延伸部31被该刚性盖板40抵消掉,防止屏幕组件50由于柔性屏20的张力与支撑部脱开。柔性屏20的第一延伸部21在贴合呈弯曲态的第一侧面111时,保护了该柔性屏20的第一延伸部21,防止柔性屏20因为弯曲或折叠等原因导致的拱起。
请继续参见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该连接边缘11为呈弧面状的边缘,柔性屏20的第一延伸部21呈弯曲状态,以覆盖该连接边缘11的第一侧面111。
为了使第二延伸部31能有效压紧该第一延伸部21,第一延伸部21和第二延伸部31可以有以下几种位置设置方式。
参见图5所示,连接边缘11还包括第二侧面112,第二侧面112可以为平面,第二侧面112也可以呈弧面状,第二侧面112的弧形面与第二延伸部31的内表面至少部分弧形面相匹配,即第二延伸部31向柔性盖板30的外侧伸出的距离大于第一延伸部21向柔性屏20的外侧伸出的距离,第一延伸部21覆盖连接边缘11的第一侧面111,第二延伸部31覆盖连接边缘11的第二侧面112,第二延伸部31覆盖第一延伸部21,第二延伸部31在Z轴方向投影于支撑件10的尺寸为第一尺寸,第一延伸部21在Z轴方向投影于支撑件10的尺寸为第二尺寸,第一尺寸大于第二尺寸,Z轴方向为与柔性盖板30的平面垂直的方向;第一延伸部21覆盖的连接边缘11的位置与第二延伸部31覆盖的连接边缘11的位置不同。
可选地,第一尺寸与第二尺寸的差值可以介于2-5毫米之间。这样,在第二延伸部31能有效压紧该第一延伸部21的同时,还可以节省柔性屏20的用料,从而降低成本。
图6为图4中A-A的第二种剖面图。参见图6所示,第二延伸部31的伸出的距离等于第一延伸部21的伸出的距离,即仅第一延伸部21覆盖连接边缘11的第一侧面111,第二延伸部31覆盖第一延伸部21上。这样,第二延伸部31能覆盖第一延伸部21,第二延伸部31压住第一延伸部21。
图7为图5中支撑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参见图5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刚性盖板40的至少部分内表面呈弧形面,连接边缘11还包括第三侧面113,第三侧面113呈弧形面,该刚性盖板40的一部分内表面与部分连接边缘11的第三侧面113相匹配,刚性盖板40的另一部分内表面与第二延伸部31的外表面相匹配。这样,便于加工支撑件10和刚性盖板40,且在连接边缘11的第三侧面113和第二延伸部31与刚性盖板40连接时,刚性盖板40的一部分内表面与部分连接边缘11的第三侧面113重合,刚性盖板40的另一部分内表面与第二延伸部31的外表面重合,增加了第三侧面113和刚性盖板40的接触面积,以及第二延伸部31与刚性盖板40的接触面积,使刚性盖板40能更加稳固的与第三侧面113和第二延伸部31连接。
参见图7所示,柔性屏20的第一延伸部21的内表面和柔性屏20的第一延伸部21的外表面呈弧形面;柔性盖板30的第二延伸部31的内表面呈弧形面;第二延伸部31和刚性盖板40的匹配区域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弧形面;刚性盖板40与支撑部10之间的匹配区域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弧形面。为了方便理解方案,本实施例附图都以弧形面示意。
请继续参见图5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10上还具有第一台阶13,第一台阶13具有第一台阶侧壁131和第一台阶面132,第一台阶13的第一台阶面132连接第一侧面111和第二侧面112,第一台阶侧壁131即为第一侧面111。第一台阶13的第一台阶侧壁131为与第一延伸部21的内表面相匹配的弧形,这样,增加了第一延伸部21与第一侧面111的接触面积,使第一延伸部21与第一侧面111能更加稳固的连接。
第一台阶13的第一台阶面132的宽度与第一延伸部21的厚度相匹配,当第一延伸部21覆盖第一侧面111时,第一延伸部21的外表面与第二侧面112位于同一圆周上,第一延伸部21的外表面平滑连接于第二侧面112。可选的,当第一延伸部21覆盖第一侧面111时,第一台阶13的第一台阶面132与第一延伸部21的端面相抵接,且第一台阶13的第一台阶面132与第一延伸部21的端面相匹配。第一台阶面132可以为平面,第一台阶面132也可以为弧面,第一台阶面132也可以为不规则的面,本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请继续参见图5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10上还具有第二台阶12,第二台阶12与第一台阶13相邻设置,第二台阶12具有第二台阶侧壁121和第二台阶面122,第二台阶面122连接第二侧面112和第三侧面113,第二台阶侧壁121即为第二侧面112。第二台阶12的第二台阶侧壁121为与第二延伸部31的内表面相匹配的弧形,这样,第二延伸部31覆盖第二台阶侧壁121,第二台阶侧壁121与第二延伸部31的内表面重合,增加了第二延伸部31与第二侧面112的接触面积,使第二延伸部31与第二侧面112能更加稳固的连接。
第二台阶12的第二台阶面122的宽度与第二延伸部31的厚度相匹配。即当第二延伸部31覆盖第二侧面112时,第二延伸部31的外表面与第三侧面113位于同一圆周上,第二延伸部31的外表面平滑连接于第三侧面113,使第二延伸部31与第三侧面113的一致性好。相应的,与第二延伸部31的外表面相匹配的刚性盖板40的内表面为连续的弧面,便于加工刚性盖板40。
可选的,当第二延伸部31覆盖第二侧面112时,第二台阶12的第二台阶面122与第二延伸部31的端面相抵接,且第二台阶12的第二台阶面122与第二延伸部31的端面相匹配。其中,第二台阶面122可以为平面,第二台阶面122也可以为弧面,第二台阶面122也可以为不规则的面,本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可选的,第一台阶面132与第二台阶面122之间具有夹角。其中,第一台阶面132和第二台阶面122之间的夹角大于0°。第一台阶面132和第二台阶面122之间的夹角根据第二延伸部31的端面和第一延伸部21的端面确定,本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上述图5和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支撑件10的连接边缘11上设置第二台阶12和第一台阶13共两个台阶,也可以在支撑件10的连接边缘11上设置一个台阶。
图8为图6中支撑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参见图6和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10上还具有第一台阶13,第一台阶13具有第一台阶侧壁131和第一台阶面132,第一台阶面132连接第一侧面111和第三侧面113,第一台阶侧壁131为与第一延伸部21的内表面相匹配的弧形,第一台阶面132的宽度等于第一延伸部21的厚度和第二延伸部31的厚度之和。当第一延伸部21覆盖第一侧面111时,第一延伸部21的端面与至少部分第一台阶面132相抵接,当第二延伸部31覆盖第一延伸部21时,第二延伸部31的端面与至少部分第一台阶面132相抵接,第二延伸部31的外表面与第三侧面113位于同一圆周上,第二延伸部31的外表面平滑连接于第三侧面113,使第二延伸部31与第三侧面113的一致性好。
可选的,第一延伸部21的端面与一部分至少部分第一台阶面132相匹配,第二延伸部31的端面与另一部分至少部分第一台阶面132相匹配。至少部分第一台阶面132可以为平面,至少部分第一台阶面132也可以为弧面,至少部分第一台阶面132也可以为不规则的面,本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请继续参见图5所示,刚性盖板40可以为透明盖板,也可以为不透明盖板。比如,当该刚性盖板40为不透明盖板,则刚性盖板40覆盖部分第二延伸部31,从而保证柔性屏20的第一延伸部21能够透过未被刚性盖板40覆盖的第二延伸部31能够呈弧面显示,而当该刚性盖板40为透明盖板时,则刚性盖板40可以覆盖至少部分第二延伸部31,均可保证柔性屏20的第一延伸部21能够呈弧面显示。
可选地,刚性盖板40覆盖第二延伸部31的部分时,该柔性屏20的第一延伸部21与刚性盖板40的位置也具有多种实现方式,结合图进行详细说明。
图9为图5中B处的第一种局部放大图。参见图9所示,第一延伸部21的端部在第二延伸部31上的投影与刚性盖板40的端部在第二延伸部31上的投影相抵接。在此种实现方式中,刚性盖板40没有遮挡柔性屏20的第一延伸部21,刚性盖板40通过压紧柔性盖板30,柔性盖板30压紧柔性屏20,避免了柔性屏20的第一延伸部21的起拱或脱离支撑部。此时,柔性屏20的第一延伸部21透过柔性盖板30暴露在外部的部分为完整的弧面显示屏,提高了用户体验。
图10为图5中B处的第二种局部放大图。参见图10所示,第一延伸部21的端部在第二延伸部31上的投影与刚性盖板40的端部在第二延伸部31上的投影之间具有间距。可选地,该间距可以介于0-2毫米之间。与图9实施例中相同的原理,刚性盖板40没有遮挡柔性屏20的第一延伸部21,刚性盖板40通过压紧柔性盖板30,柔性盖板30压紧柔性屏20,避免了柔性屏20的第一延伸部21的拱起或脱离支撑部。此时,柔性屏20的第一延伸部21透过柔性盖板30进行弧面显示时,用户能看到柔性屏20的边界。
可选地,柔性盖板30上对应的上述间距的位置处设置不透明的边框,以遮挡柔性屏20的边界,由此用户看不到柔性屏20的边界,保证了电子设备外观的美观性,提高了用户体验。
图11为图5中B处的第三种局部放大图。参见图11所示,第一延伸部21在第二延伸部31上的投影的面积小于刚性盖板40在第二延伸部31上的投影的面积,即第一延伸部21在第二延伸部31上的投影与刚性盖板40在第二延伸部31上的投影部分重叠。可选地,该重叠区域的长度可以介于1-3毫米之间,即第一延伸部21在第二延伸部31上的投影的边缘与刚性盖板40在第二延伸部31上的投影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介于1-3毫米之间。当第二延伸部31与刚性盖板40具有重叠的部分时,刚性盖板40的压紧作用可以通过柔性盖板30直接作用在柔性屏20上,从而增强了刚性盖板40对柔性屏20的第二延伸部31的压紧作用。同时,柔性屏20的第一延伸部21透过柔性盖板30进行弧面显示时,用户看不到柔性屏20的边界,增加了电子设备的美观性,提高了用户体验。
图12为图6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参见图12所示,第一延伸部21在第二延伸部31上的投影的面积等于刚性盖板40在第二延伸部31上的投影的面积,即第一延伸部21在第二延伸部31上的投影与刚性盖板40在第二延伸部31上的投影重叠。当第二延伸部31与刚性盖板40重叠时,刚性盖板40的压紧作用可以通过柔性盖板30直接作用在柔性屏20上,从而增强了刚性盖板40对柔性屏20的第二延伸部31的压紧作用。请继续参见图5所示,下面对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组件的装配过程进行说明。该显示组件的装配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步骤1、柔性盖板30与柔性屏20贴合得到屏幕组件50;步骤2、屏幕组件50与支撑件10的固定;步骤3、刚性盖板40与该支撑件10的固定。下面分别对上述的三个步骤进行详细说明。
步骤1、柔性盖板30与柔性屏20贴合得到屏幕组件50。
请继续参见图5所示,可以先将柔性盖板30与柔性屏20贴合粘接,且第二延伸部31覆盖第一延伸部21,从而得到一体的屏幕组件50。即柔性盖板30的内表面与柔性屏20的外表面贴合粘接,且第二延伸部31的内表面覆盖第一延伸部21的外表面。
其中,柔性盖板30与柔性屏20可以采用滚轮式、真空式贴合方式或其它贴合方式进行胶粘贴合,所采用的胶粘剂例如可以为光学透明粘合剂(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该OAC具有无色透明等特点,可以保证柔性屏20透过该柔性盖板30进行显示,且保证了显示效果。
步骤2、屏幕组件50与支撑件10的固定。
屏幕组件50中的第一延伸部21,或者部分第一延伸部21和部分第二延伸部31可以通过点胶或背胶的方式分别粘接在支撑件10的第一侧面111和第二侧面112上。在安装过程中,例如可以通过基于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的定位方式完成定位,即保证屏幕组件50安装在支撑件10上。本实施例对屏幕组件50与支撑件10的定位方式不做特别限制。
步骤3、刚性盖板40与该支撑件10的固定。
刚性盖板40可以与支撑件10通过多种实现方式进行固定。例如,粘接、卡扣、螺栓等方式固定,下面结合图进行详细说明。
图13为图5中B处的第四种局部放大图。参见图13所示,该刚性盖板40通过胶粘的方式粘接在该支撑件10上。例如可以通过点胶或背胶的方式进行粘接。当采用粘接的方式固定刚性盖板40时,该刚性盖板40不仅与支撑件10粘接,该刚性盖板40还与柔性盖板30粘接,粘接形成如图13所示的胶粘层60。
在刚性盖板40与支撑件10通过胶粘方式固定时,该刚性盖板40的材料可以为金属材料、塑胶材料、玻璃材料或陶瓷材料等。可通过提高刚性盖板40的内表面的表面粗糙度,选择粘性较强的点胶或者背胶材料等方式来提高背胶或者点胶强度。其中,刚性盖板40的内表面可以喷砂或者打毛处理来增加刚性盖板40的内表面的表面粗糙度。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刚性盖板40与支撑件10还可以通过物理机械连接来实现二者的固定。例如,在刚性盖板40上设置第一连接部,在支撑件10上设置与第一连接部相匹配的第二连接部,通过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匹配连接,实现刚性盖板40与支撑件10的固定。该物理机械连接可以为固定连接,也可以为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对连接的实现方式不做特别限制。
为了保证刚性盖板40受力均匀,保证刚性盖板40的固定效果,可以在刚性盖板40的延伸方向上均匀设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第一连接部,相应的,支撑件10上相对的位置均匀设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第二连接部。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可以通过胶粘的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通过物理机械连接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在胶粘的基础上增加物理机械连接,通过增加物理机械连接,能够增强刚性盖板40的固定可靠性,并保证刚性盖板40对柔性盖板30有效的压紧作用。
图14为图4中A-A的第三种剖面图;图15为图14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组件中第二种屏幕组件的爆炸图;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组件中第三种屏幕组件的爆炸图。参见图14至图17所示,该刚性盖板40可以通过卡扣的方式与支撑件10固定。具体地,上述的第一连接结构可以为设置在该刚性盖板40的内表面第一卡合部41,上述的第二连接结构可以为在该支撑件10上设置的第二卡合部15,该第一卡合部41与该第二卡合部15卡合,通过卡合的方式实现刚性盖板40与支撑件10的固定。
该第一卡合部41可以为凸出该刚性盖板40的内表面的用于卡合的结构,例如卡勾、卡片、卡柱、卡扣等结构,该第二卡合部15为用于卡合该第一卡合部41的结构,例如卡槽、卡环、卡锁等。
图14和图15给出的示意性结构,该第一卡合部41为卡勾,该第二卡合部15为卡槽,该卡勾与该卡槽卡合。该卡槽上具有导向斜面151,该导向斜面151朝向卡槽内部倾斜,在卡勾推入该卡槽的过程中,导向斜面151为卡勾提供导向,便于卡勾卡入卡槽内。该卡勾远离刚性盖板40的一端设置有倒角411,该倒角411具有导向作用,便于卡勾卡入卡槽内。
参见图16所示,当柔性盖板30的第二延伸部31遮挡第二卡合部15,柔性屏20的第一延伸部21未遮挡第二卡合部15时,则在柔性盖板30的第二延伸部31上设置有避让槽16,防止该柔性盖板30的第二延伸部31与该第二卡合部15或第一卡合部41产生干涉。
参见图17所示,屏幕组件50包括柔性屏20和覆盖在柔性屏20上的柔性盖板30,当柔性盖板30的第二延伸部31和柔性屏20的第一延伸部21均遮挡第二卡合部15时,则在柔性盖板30的第二延伸部31和柔性屏20的第一延伸部21相对的位置均设置避让槽16,防止该屏幕组件50与该第二卡合部15或第一卡合部41产生干涉。
当该刚性盖板40上设置有第一卡合部41时,该刚性盖板40可以选用塑胶材料,第一卡合部41和刚性盖板40一体注塑成型,降低成本。该刚性盖板40还可以选用金属材料,该刚性盖板40的强度更高,表面具有金属光泽,手感及观感更好。
本实施例通过在刚性盖40板上设置的第一卡合部41,在支撑件10上设置与第一卡合部41相匹配的第二卡合部15,通过第一卡合部41和第二卡合部15配合将刚性盖板40固定在支撑件10上,刚性盖板40通过柔性盖板30的第二延伸部31将柔性屏20的第一延伸部21压在支撑件10的连接边缘11上,从而保证柔性屏20在弧面区域的平整度和固定强度。同时使用卡合的方式进行固定,拆卸方便,且可以重复使用,方便维修电子设备。
图18为图4中A-A的第五种剖面图;图19为图18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参见图18和图19所示,该刚性盖板40可以通过螺钉连接的方式与该支撑件10连接。
具体地,上述的第一连接结构可以为设置在刚性盖板40上的第一连接孔42,上述的第二连接结构可以为设置在该支撑件10上的第二连接孔14,第一连接孔42和第二连接孔14相对,通过螺钉连接第一连接孔42和第二连接孔14。
可选地,第一连接孔42为沉头孔(也可称为台阶孔),第一连接孔42为圆柱形沉头孔或锥形沉头孔,将螺钉的头部沉入零件的台阶孔,从而保证电子设备的外观美观性。
该刚性盖板40可以采用塑料注塑成型,还可以选择金属通过CNC工艺成型。其中CNC工艺为计算机数字化控制精密机械加工,CNC工艺方便加工第一连接孔42和第二连接孔14,且加工精度高。除此之外,刚性盖板40采用玻璃,陶瓷等脆性材料较难用于卡合结构,也可以用于螺钉结构。
通过螺钉将刚性盖板40与支撑件10固定,固定强度更高,且刚性盖板40不容易松动脱落。同时,通过螺钉的紧固力还可控制刚性盖板40对柔性屏20的压合力,保证柔性屏20压紧压平。
请继续参见图18和图19所示,该刚性盖板40的厚度可以逐渐变薄,刚性盖板40朝向柔性盖板30的端部的厚度最薄,该刚性盖板40朝向柔性盖板30的端部与柔性盖板30弧面过渡,在保证柔性屏20的第一延伸部21通过柔性盖板30暴露在外部的为弧面屏的基础上,能够保证电子设备外观的流畅性以及电子设备的良好的握持手感。其中,刚性盖板40至少包括第一段盖板43和第二段盖板44,第一段盖板43覆盖于至少部分第二延伸部31,第二段盖板44覆盖于至少部分支撑件10,第一段盖板43的厚度小于第二段盖板44的厚度。
图2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另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0和图21所示,该电子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组件。
其中,显示组件的具体结构、功能以及工作原理均已在前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该电子设备可以为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电子书、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混合现实(MixedReality,MR),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电子设备中还可以包括有电路板、电源开关等结构。
请继续参见图20和图21所示,该显示组件包括支撑件10、设置在该支撑件10上的屏幕组件50、刚性盖板40以及转轴70。其中,该屏幕组件50包括柔性屏20和覆盖在柔性屏20上的柔性盖板30,该柔性屏20位于支撑件10上。
由于该屏幕组件50包括柔性屏20和柔性盖板30,柔性屏20和柔性盖板30均具有可弯曲的柔性特点,所以在该转轴70转动的过程中,该电子设备可以进行折叠。参见图21所示,在转轴70的作用下,该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此时,屏幕组件50的中部处于弯折状态,电子设备的尺寸变小,便于用户携带。
需要说明的是,图20和图21仅为实例性示意,本申请的电子设备不限于折叠电子设备。
本实施例对转轴70的结构不做特别限制,只要该转轴70能够使得电子设备折叠即可。
请继续参见图3、图5和图2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延伸部31覆盖在第一延伸部21上,即第二延伸部31能够压住第一延伸部21,该刚性盖板40覆盖支撑件10的第一侧面111,刚性盖板40覆盖至少部分第二延伸部31,即刚性盖板与支撑件10连接,且刚性盖板40能够压住该第二延伸部31。这样,电子设备处于折叠或弯曲等状态时,该柔性屏20的第一延伸部21产生的反向弹力将会通过第二延伸部31被该刚性盖板40抵消掉,防止屏幕组件50由于柔性屏20的张力与支撑部脱开。柔性屏20的第一延伸部21在贴合呈弯曲态的连接边缘11时,保护了该柔性屏20的第一延伸部21,防止柔性屏20因为弯曲或折叠等原因导致的起拱。

Claims (22)

1.一种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屏幕组件、刚性盖板和支撑件;
所述屏幕组件包括柔性屏和柔性盖板,所述柔性盖板覆盖所述柔性屏;
所述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柔性屏;
所述柔性屏的边缘具有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外表面呈弧形面;
所述柔性盖板的边缘具有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内表面呈弧形面,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外表面的弧形面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内表面的至少部分弧形面匹配,所述第二延伸部覆盖所述第一延伸部;
所述支撑件的边缘具有呈弧形面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的弧形面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内表面的弧形面匹配,所述第一延伸部覆盖所述第一侧面;所述刚性盖板覆盖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延伸部和至少部分所述支撑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的边缘还具有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至少部分内表面匹配,所述第二延伸部覆盖所述第二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面呈弧形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在Z轴方向投影于所述支撑件的尺寸为第一尺寸,所述第二延伸部在Z轴方向投影于所述支撑件的尺寸为第二尺寸,所述第一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在所述第二延伸部的投影与所述刚性盖板在所述第二延伸部的投影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在所述第二延伸部的投影于所述刚性盖板在所述第二延伸部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盖板与所述支撑件的接触面呈弧形面。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盖板的至少部分内表面呈弧形面,所述支撑件的边缘还具有呈弧形面的第三侧面,至少部分所述第三侧面的弧形面与所述刚性盖板的至少部分内表面的弧形面匹配,所述刚性盖板覆盖至少部分所述第三侧面;
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外表面呈弧形面,所述第二延伸部的至少部分外表面的弧形面与所述刚性盖板的至少部分内表面的弧形面匹配,所述刚性盖板覆盖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延伸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盖板与所述第二延伸部和所述第三侧面均相对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还具有第一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连接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台阶面的宽度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厚度相匹配。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台阶面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端面匹配。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还具有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二台阶面连接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三侧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台阶面的宽度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厚度相匹配。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台阶面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端面匹配。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台阶面与所述第一台阶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具有第一台阶面,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台阶面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端面匹配,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台阶面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端面匹配,所述第一台阶面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厚度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厚度之和。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盖板的内表面设置第一卡合部,所述支撑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合部相配合的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匹配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伸部和/或所述第一延伸部具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用于避让所述第一卡合部或所述第二卡合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盖板与所述支撑件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刚性盖板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支撑件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当所述刚性盖板覆盖于所述至少部分所述支撑件时,所述第二连接孔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相对,所述紧固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以连接所述刚性盖板和所述支撑件。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盖板至少包括第一段盖板和第二段盖板,所述第一段盖板覆盖于所述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段盖板覆盖于所述至少部分所述支撑件,所述第一段盖板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段盖板的厚度。
2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21任一项所述的显示组件。
CN201921289011.0U 2019-08-09 2019-08-09 显示组件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04891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89011.0U CN210489104U (zh) 2019-08-09 2019-08-09 显示组件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89011.0U CN210489104U (zh) 2019-08-09 2019-08-09 显示组件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89104U true CN210489104U (zh) 2020-05-08

Family

ID=705355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89011.0U Active CN210489104U (zh) 2019-08-09 2019-08-09 显示组件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8910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44119A (zh) * 2019-08-09 2019-11-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2614433A (zh) * 2020-12-29 2021-04-0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及柔性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44119A (zh) * 2019-08-09 2019-11-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2614433A (zh) * 2020-12-29 2021-04-0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及柔性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27620A1 (zh) 显示组件及电子设备
KR102013053B1 (ko) 지문 모듈을 구비한 스크린 어셈블리 및 전자 기기
WO2021114973A1 (zh) 柔性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TWI520668B (zh) 手持裝置外殼
CN210489104U (zh) 显示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1931133B (zh) 一种usb连接件、usb外壳以及无线调制解调器
CN113726926B (zh) 电子设备
CN202276566U (zh) 便携式电子装置及其壳体组件
CN210075346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11503453A (zh) 折叠屏装饰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WO2018120477A1 (zh) 移动终端及移动终端的组装方法
CN113037894B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05448196A (zh) 一种消隐边框显示装置及显示器
CN110580084A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210491417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06953946A (zh) 终端装置
CN114079679B (zh) 可折叠电子设备
CN208432935U (zh)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US9952459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electronic device
CN215991472U (zh) 终端设备
CN218749308U (zh) 贴膜组件及贴膜壳
CN113691657B (zh) 电子设备
US9477264B2 (en) Window member for display screen of portable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window member
CN214675230U (zh) 电子设备
CN208673351U (zh) 指纹模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