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80404U - 残纱检测装置及喂纱纱管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残纱检测装置及喂纱纱管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80404U
CN210480404U CN201921028743.4U CN201921028743U CN210480404U CN 210480404 U CN210480404 U CN 210480404U CN 201921028743 U CN201921028743 U CN 201921028743U CN 210480404 U CN210480404 U CN 2104804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brush
bobbin
residue
detec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2874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山隆太郎
井上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804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804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placing, Conveying, And Pick-Finding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 Filamentary Materials, Packages, And Safety Devic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高精度地检测附着于喂纱纱管的残纱的残纱检测装置及喂纱纱管处理装置。残纱检测装置(31)具备第一刷子(64)、第一杆(63)、第二刷子(74)和第二杆(73)。第一刷子(64)能够相对于缠绕在喂纱纱管的芯管(9)的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即第一部分(A1)上的残纱一边移动一边与其接触。在第一杆(63)上固定第一刷子(64)。第二刷子(74)能够相对于缠绕在芯管(9)的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且是与第一部分(A1)不同的第二部分(A2)上的残纱一边移动一边与其接触。在第二杆(73)上固定第二刷子(74)。第一刷子(64)的移动路径与第二刷子(74)的移动路径不同。

Description

残纱检测装置及喂纱纱管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对缠绕在喂纱纱管的芯管上的残纱进行检测的残纱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能够判断喂纱纱管有无残纱的残纱检测装置。日本特开平6-298457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16-88660号公报公开了这种残纱检测装置。
日本特开平6-298457号公报公开了一种纱管的残纱检测装置,其具备向纱管的表面投光并检测从残纱反射的反射光来检测有无残纱的光传感器。纱管的残纱检测装置基于在有残纱的情况下和无残纱的情况下由受光部检测到的光量的差来判断有无残纱。
日本特开2016-88660号公报公开了一种纱线量检测装置,其具备能够旋转地被支承的刷子和使刷子旋转的旋转装置。纱线量检测装置在由传感器检测到喂纱纱管被搬送至规定位置时,通过旋转装置使刷子以沿着喂纱纱管的外周面的方式在纵向上旋转,并通过旋转传感器检测该刷子的位置。而且,在刷子上未钩挂纱线的情况下将该喂纱纱管判定为空纱管,在刷子上钩挂了纱线的情况下将该喂纱纱管判定为残纱纱管。
然而,日本特开平6-298457号公报的结构中,在纱管的颜色与残纱的颜色为大致同色的情况下,有时光传感器无法准确判断纱管有无残纱。
因此,日本特开平6-298457号公报的结构从残纱的检测精度的观点来看有改善的余地。
另外,日本特开2016-88660号公报的结构中,有时即使对刷子进行微调整也无法检测附着于纱管的残纱,期望改善残纱的检测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以上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精度地检测附着于喂纱纱管的残纱的残纱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如上所述,接下来对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手段及其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观点提供以下结构的残纱检测装置。即,残纱检测装置具备第一刷子、第一杆、第二刷子和第二杆。所述第一刷子能够相对于缠绕在喂纱纱管的芯管的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即第一部分上的残纱一边移动一边与其接触。所述第一刷子固定于所述第一杆。所述第二刷子能够相对于缠绕在所述芯管的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且是与所述第一部分不同的第二部分上的残纱一边移动一边与其接触。所述第二刷子固定于所述第二杆。所述第一刷子的移动路径与所述第二刷子的移动路径不同。
由此,能够使用多个刷子高精度地检测有无残纱。
在所述残纱检测装置中优选设为以下结构。即,所述第一杆能够转动地被支承。所述第一刷子随着所述第一杆的旋转而沿着圆弧状的路径移动。所述第二杆能够转动地被支承。所述第二刷子随着所述第二杆的旋转而沿着圆弧状的路径移动。
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通过多个刷子检测有无残纱。
在所述残纱检测装置中优选为,所述第一杆及所述第二杆在相同的方向上转动。
由此,能够紧凑地构成残纱检测装置。
在所述残纱检测装置中优选为,所述第一刷子及所述第二刷子为了检测所述残纱而同时移动。
由此,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残纱检测。
在所述残纱检测装置中优选为,所述第一杆及所述第二杆以彼此高度不同的方式配置。
由此,能够通过多个刷子针对立起姿势的芯管的彼此不同的部分检测残纱。
在所述残纱检测装置中优选为具备第一调整机构,该第一调整机构能够进行调整所述第一刷子的移动路径、调整所述第一刷子从所述第一杆突出的方向、以及调整所述第一刷子在检测所述残纱时沿着所述移动路径移动的速度中的至少某一个。
由此,能够考虑芯管的形状等而调整第一刷子检测残纱时的动作。
在所述残纱检测装置中优选为具备第二调整机构,该第二调整机构能够进行调整所述第二刷子的移动路径、调整所述第二刷子从所述第二杆突出的方向、以及调整所述第二刷子在检测所述残纱时沿着所述移动路径移动的速度中的至少某一个。
由此,能够考虑芯管的形状等而调整第二刷子检测残纱时的动作。
在所述残纱检测装置中优选设为以下结构。即,残纱检测装置具备第一调整机构和第二调整机构。所述第一调整机构能够进行调整所述第一刷子的移动路径、调整所述第一刷子从所述第一杆突出的方向、以及调整所述第一刷子在检测所述残纱时沿着所述移动路径移动的速度中的至少某一个。所述第二调整机构能够进行调整所述第二刷子的移动路径、调整所述第二刷子从所述第二杆突出的方向、以及调整所述第二刷子在检测所述残纱时沿着所述移动路径移动的速度中的至少某一个。所述第一调整机构及所述第二调整机构能够彼此独立地进行调整。
由此,能够与各种形状的芯管对应地灵活调整多个刷子分别检测残纱时的动作。因此,即使在例如使用复杂形状的芯管的情况下,残纱的检测精度也是良好的。
在所述残纱检测装置中优选为,检测具有两级锥形形状的芯管的喂纱纱管的残纱。
由此,能够通过刷子针对芯管中锥角不同的部分分别良好地检测残纱。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观点提供以下结构的喂纱纱管处理装置。即,该喂纱纱管处理装置具备搬送路径、所述残纱检测装置和纱管拔出装置。在所述搬送路径上搬送组装有喂纱纱管的托盘。所述残纱检测装置检测缠绕在组装于所述托盘的喂纱纱管的芯管上的残纱。所述纱管拔出装置从所述托盘拔出喂纱纱管。所述残纱检测装置在所述搬送路径中配置于所述纱管拔出装置的上游侧。
由此,能够基于由残纱检测装置得到的残纱的检测结果来变更纱管拔出装置的动作,提高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具备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残纱检测装置的纱管供给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配置于纱管供给装置的残纱检测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以与图2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残纱检测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说明基于第一杆和第二杆的残纱的检测范围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纱管供给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具备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残纱检测装置31的纱管供给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1所示的纱管供给装置(喂纱纱管处理装置)1构成自动络纱机系统的一部分。自动络纱机系统具备纱管供给装置1和自动络纱机2。
纱管供给装置1向自动络纱机2供给在芯管9上缠绕有纺纱纱线的喂纱纱管7。芯管9形成为细长的筒状,在其长度方向两端形成有开口。另外,纱管供给装置1回收纺纱纱线由自动络纱机2退绕了的喂纱纱管7。
自动络纱机2从被供给的喂纱纱管7退绕纺纱纱线,并一边监视该纺纱纱线的品质一边仅缠绕规定的长度来形成卷装。在形成卷装时,自动络纱机2将多个喂纱纱管7的纺纱纱线连接而缠绕。另外,自动络纱机2在纺纱纱线的品质不满足规定基准的情况下,将该部分的纺纱纱线切除,以使其不包含入卷装内。
纱管供给装置1具备纱管搬送部11、纱管拔出装置21和残纱检测装置31。
纱管搬送部11具备由省略图示的马达驱动并能够搬送多个托盘8的输送机。托盘8构成为在圆板的中心形成有向上方凸出的突起。通过将芯管9的下端部的开口从上方插入到该突起,能够在托盘8上以立起姿势组装喂纱纱管7。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将纱管搬送部11搬送托盘8(喂纱纱管7)的搬送方向的上游简称为“上游”,将搬送方向的下游简称为“下游”。
纱管搬送部11具备纱管导入路12、喂纱纱管找头装置13、纱管供给路14、纱管引入路15、和返回纱管搬送路16。
在纱管导入路12的上游侧设有纱管滑槽17。在纱管导入路12的下游侧设有喂纱纱管找头装置13。纱管滑槽17将在芯管9上缠绕有规定长度的纺纱纱线的喂纱纱管7组装在托盘8上进行供给。纱管导入路12将从纱管滑槽17投入的喂纱纱管7搬送至喂纱纱管找头装置13。
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将缠绕有一定程度的长度以上的纺纱纱线的喂纱纱管7称为缠纱纱管。缠纱纱管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从纱管滑槽17供给的喂纱纱管7。但是,在自动络纱机2中纺纱纱线的退绕因某种理由中途中止而返回至纱管搬送部11的喂纱纱管7也包含在缠纱纱管中。
喂纱纱管找头装置13能够对从纱管导入路12搬送来的喂纱纱管7(缠纱纱管)进行找头处理。喂纱纱管找头装置13从喂纱纱管7的纱线层将纺纱纱线稍微退绕,并将所退绕的纱线端插入至芯管9的上端的开口。由此,能够在自动络纱机2中容易地从喂纱纱管7退绕纺纱纱线。
在纱管供给路14的上游侧设有喂纱纱管找头装置13,在纱管供给路14的下游侧设有自动络纱机2。纱管供给路14将由喂纱纱管找头装置13进行了找头处理的喂纱纱管7(缠纱纱管)搬送至自动络纱机2。
在纱管引入路15的上游侧设有自动络纱机2,在纱管引入路15的下游侧设有纱管拔出装置21。纱管引入路15将由自动络纱机2退绕了纺纱纱线的喂纱纱管7搬送至纱管拔出装置21。
大部分情况下,在纱管引入路15上搬送如下的喂纱纱管7,其所缠绕的纺纱纱线在自动络纱机2中被全部退绕而只剩下芯管9。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将像这样完全没有纺纱纱线的喂纱纱管7称为空纱管。然而,如上所述,在纱管引入路15上也搬送在自动络纱机2中纺纱纱线仅退绕至中途而有一定程度的长度的纺纱纱线缠绕在芯管9上的缠纱纱管。
另外,在纱管引入路15上被搬送的喂纱纱管7中,也存在芯管9上仅缠绕有少量长度的纺纱纱线而已经很难在自动络纱机2中退绕的喂纱纱管7。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将这种喂纱纱管7称为带极少残纱的纱管。
返回纱管搬送路16的上游端与纱管供给路14连接。而且,返回纱管搬送路16的下游端在与纱管拔出装置21相比为上游侧的位置连接于纱管引入路15。返回纱管搬送路16将由省略图示的判定装置判定为找头处理失败的喂纱纱管7搬送至纱管引入路15。
纱管拔出装置21使喂纱纱管7中的缠纱纱管直接通过,另一方面将空纱管及带极少残纱的纱管从托盘8拔出并回收。由于纱管拔出装置21的结构是公知的,所以简单进行说明,即纱管拔出装置21具备沿上下方向配置的环状的拔出带。通过将该拔出带在使其与喂纱纱管7接触的状态下驱动,能够将喂纱纱管7以从托盘8向上方拔起的方式拔出。
纱管拔出装置21具备切换将所拔出的喂纱纱管7排出的路径的省略图示的排出切换装置。该排出切换装置例如能够由工作缸构成。纱管拔出装置21基于残纱检测装置31检测残纱的结果来使排出切换装置动作,从而将空纱管与带极少残纱的纱管进行区分,并分别从不同的排出口排出。由此,不需要进行为了除去极少残纱而将纱管区分开的作业,从而提高了便利性。
对残纱检测装置31进行详细说明。残纱检测装置31在纱管引入路15上配置于紧靠纱管拔出装置21的上游的位置。残纱检测装置31检测经由纱管引入路15向纱管拔出装置21搬送的喂纱纱管7有无残纱。
如图2所示,残纱检测装置31具备框架部件35、第一检测部36、第二检测部37、和升降装置41。
框架部件35构成为在上下方向上细长的截面呈L字形的部件。在框架部件35上安装有第一检测部36和第二检测部37。第一检测部36和第二检测部37是实质上相同的结构。第二检测部37配置于比第一检测部36低的位置。
第一检测部36具备第一旋转轴61、第一杆支承部件62、第一杆63、第一刷子64、第一旋转板65、和第一传感器66。
第一旋转轴61构成为圆棒状的轴。第一旋转轴61将其长度方向朝向水平,并且能够转动地被支承于框架部件35。
第一杆支承部件62形成为长方体的框状。第一杆支承部件62固定于第一旋转轴61。因此,第一杆支承部件62经由第一旋转轴61而能够转动地被支承于框架部件35。在第一杆支承部件62上形成有省略图示的插入孔。能够在该插入孔内插入第一杆63的长度方向中途部并将其固定。
第一杆63形成为截面为圆形的细长的棒状。在第一杆63中的与固定于第一杆支承部件62的一侧为相反侧的端部设有第一刷子64。
如上所述,第一杆63固定于第一杆支承部件62。因此,第一杆63与第一杆支承部件62一体地旋转,能够使其姿势在虽稍微倾斜但接近直立的姿势即立起姿势、与如图3所示接近大致水平的姿势即倒伏姿势之间变化。此外,图2示出了立起姿势与倒伏姿势的中间状态。
第一刷子64通过将由合成树脂等构成的多根细刷毛并列固定于第一杆63而形成。第一刷子64以在第一杆63成为图3的倒伏姿势时刷毛大致朝下的方式配置于第一杆63。但是,第一刷子64的刷毛的方向以随着接近其前端而向成为检测对象的喂纱纱管7的芯管9的中心靠近的方式倾斜。
在使喂纱纱管7位于框架部件35附近的状态下,当使第一杆63旋转时,第一刷子64以其前端抚过喂纱纱管7的芯管9的表面的方式描画圆弧状的轨迹而移动。假如在芯管9的外周面上缠绕有残纱的话,则在沿着芯管9的表面使第一刷子64从上向下移动时,第一刷子64的前端会钩挂于残纱。
第一旋转板65固定于第一旋转轴61并与第一旋转轴61一体地旋转。如图2所示,在第一旋转板65的恰当位置分别固定有旋转传递销67及磁铁68。旋转传递销67及磁铁68与第一杆支承部件62一体地旋转。
旋转传递销67从呈贯穿状形成于框架部件35上的细长的第一引导槽51通过,并向框架部件35的相反侧突出。第一引导槽51形成为以第一旋转轴61为中心的圆弧状。第一引导槽51通过限制第一旋转板65的旋转角度范围来规定第一旋转轴61的旋转行程。由此,第一杆支承部件62、第一杆63及第一刷子64的旋转被限制于规定的角度范围内。
第一传感器66固定于框架部件35。第一传感器66构成为公知的磁传感器。第一传感器66在第一杆63为所述旋转角度范围中的下限附近的状态下配置于与磁铁68相面对的位置。因此,第一传感器66能够检测第一杆63已下降至旋转角度范围的实质上的端部这一情况,并输出规定的信号(下限到达信号)。
第二检测部37具备第二旋转轴71、第二杆支承部件72、第二杆73、第二刷子74、第二旋转板75、和第二传感器76。
第二旋转轴71、第二杆支承部件72、第二杆73、第二刷子74、第二旋转板75及第二传感器76的结构与第一检测部36的第一旋转轴61、第一杆支承部件62、第一杆63、第一刷子64、第一旋转板65及第一传感器66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第二旋转板75上,与第一检测部36的第一旋转板65同样地固定有旋转传递销77和磁铁78。旋转传递销77从与第一引导槽51同样地形成于框架部件35上的圆弧状的第二引导槽52通过,并向框架部件35的相反侧突出。
在第一检测部36中第一刷子64沿着圆弧状的路径移动,在第二检测部37中第二刷子74沿着圆弧状的路径移动。由于第一检测部36与第二检测部37以彼此高度不同的方式配置,所以第一刷子64与第二刷子74以各自不同的路径移动。
如图3所示,升降装置41具备工作缸42和按压部件43。
工作缸42构成为公知的气缸。工作缸42的外壳固定于框架部件35。支承于工作缸42的缸杆朝向上下方向,且其下端从外壳突出。
按压部件43构成为在上下方向上细长的截面呈L字形的部件。按压部件43相对于框架部件35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被支承。在按压部件43上固定有缸杆,按压部件43根据工作缸42的伸缩而升降。在按压部件43上形成有贯穿状的开口部,第一检测部36的旋转传递销67从该开口部通过。另外,第二检测部37的旋转传递销77从按压部件43的下方的位置通过。
在该结构中,当将压缩空气供给至工作缸42而使工作缸42伸长时,向下侧位移的按压部件43将两个旋转传递销67、77向下侧按压。其结果是,第一旋转板65和第二旋转板75旋转,因此能够将第一杆63及第二杆73分别设为立起姿势。
当使残纱的检测对象即喂纱纱管7在规定的检查位置静止并使工作缸42缩短时,按压部件43向上侧位移。由于旋转传递销67、77的下按解除,所以第一杆63及第二杆73因自重而向倒伏姿势同时开始下降。
若没有上述的第一刷子64及第二刷子74向残纱的钩挂,则第一杆63及第二杆73会分别到达倒伏姿势。第一传感器66及第二传感器76检测到第一杆63及第二杆73成为了倒伏姿势这一情况并输出上述下限到达信号。第一传感器66及第二传感器76与进行工作缸42的控制等的省略图示的控制部电连接。该控制部能够构成为具备CPU、ROM、RAM等的公知的计算机。控制部在从第一传感器66及第二传感器76两者被输入了下限到达信号的情况下,输出无残纱信号。
在第一刷子64钩挂于残纱的情况下,由于第一杆63未到达倒伏姿势,所以第一传感器66不输出下限到达信号。在第二刷子74钩挂于残纱的情况下,由于第二杆73未到达倒伏姿势,所以第二传感器76不输出下限到达信号。在从以使工作缸42缩短的方式切换压缩空气的电磁阀起即使经过了规定时间,也未从第一传感器66及第二传感器76中的至少某一个输入下限到达信号的情况下,控制部输出有残纱信号。
这样,用于检测残纱的第一刷子64及第二刷子74的移动同时并行地进行。由此,能够缩短检测所需的作业周期时间。
控制部将检测结果的信号(无残纱信号或有残纱信号)向纱管拔出装置21输出。
接着,主要参照图3来说明与由第一检测部36及第二检测部37进行的残纱检测相关的调整。此外,由于在第一检测部36和第二检测部37中用于调整的结构完全相同,所以以下作为代表对与第一检测部36相关的调整机构进行说明。
在第一杆支承部件62中,在为了插入第一旋转轴61而形成于第一杆支承部件62的插入孔内,形成有方向沿着第一旋转轴61的长度方向的细长的槽。在该槽内插入有固定于第一旋转轴61的键。经由该键,第一杆支承部件62相对于第一旋转轴61以无法相对旋转且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
在第一杆支承部件62上形成有狭缝81,该狭缝81与供第一旋转轴61插入的插入孔相连。以跨着由狭缝81分割的部分的方式在第一杆支承部件62安装有分离钳紧螺栓82。
在该结构中,通过松缓分离钳紧螺栓82来解除插入孔的紧固,因此第一杆支承部件62变成能够沿着第一旋转轴61移动的状态。由此,能够调整第一杆63及第一刷子64在第一旋转轴61的方向上的位置。通过在调整作业后拧紧分离钳紧螺栓82,能够将插入孔紧固而将第一杆支承部件62以无法沿轴向移动的方式固定于第一旋转轴61。
在第一杆支承部件62上以压入等适当方法固定圆筒状的轴环部件83。在该轴环部件83的圆形筒孔内以能够相对转动且能够沿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插入有第一杆63的圆棒状部分。
在轴环部件83上安装有紧固螺栓84。具体说明的话,在轴环部件83上以沿其径向贯穿的方式形成有螺孔。紧固螺栓84从外侧插入至该螺孔内并进行螺纹结合。通过使紧固螺栓84旋转,能够使其前端从轴环部件83的筒孔向内侧突出而按压第一杆63的圆棒状部分。
在该结构中,通过松缓紧固螺栓84而变成第一杆63相对于轴环部件83能够转动且能够沿着其长度方向移动的状态。由此,能够调整第一刷子64的方向和从第一杆支承部件62到第一刷子64的距离。通过在调整作业后拧紧紧固螺栓84,能够将第一杆63固定于轴环部件83。
在第一杆63上安装有重量部件85。重量部件85形成为圆筒状,在其筒孔内插入有第一杆63的圆棒状部分。在重量部件85上安装有紧固螺栓86。紧固螺栓86的结构与轴环部件83的紧固螺栓84完全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该结构中,通过松缓紧固螺栓86而变成重量部件85能够沿着第一杆63的长度方向移动的状态。当重量部件85处于靠近第一旋转轴61的位置时,第一杆63在前述的工作缸42缩短了时因自重而缓慢下降;当重量部件85处于远离第一旋转轴61的位置时,第一杆63因自重而急速下降。这样,通过变更重量部件85的位置,能够调整第一杆63的旋转速度(换言之为第一刷子64的下降速度)。通过在调整作业后拧紧紧固螺栓86,能够将重量部件85固定于第一杆63。
通过狭缝81、分离钳紧螺栓82、轴环部件83、紧固螺栓84、重量部件85及紧固螺栓86构成对第一刷子64检测残纱的动作进行调整的第一调整机构69。
第一调整机构69是与第一检测部36相关的调整机构,但针对第二检测部37也设有结构完全相同的第二调整机构79。第一调整机构69和第二调整机构79能够彼此独立地进行与第一刷子64及第二刷子74的动作相关的调整。由此,能够灵活地进行细致的调整,从而能够提高残纱的检测精度。
接着,参照图4对适合通过残纱检测装置31判断有无残纱的喂纱纱管7的芯管9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该芯管9具有第一锥形部91和第二锥形部92。在芯管9以立起姿势组装于托盘8的状态下,第一锥形部91和第二锥形部92均成为随着趋向上方而直径变小的趋势的锥度。第二锥形部92配置于第一锥形部91的下侧。
如图4所示,在第一锥形部91与第二锥形部92的边界93处锥角发生变化。第二锥形部92的锥度比第一锥形部91的锥度大。
在检测具有这种两级锥形形状的芯管9的喂纱纱管7的残纱的情况下,假如想要用一个杆(一个刷子)检测残纱的话,则不管缠绕有残纱的部位是哪里都难以良好地检测该残纱。例如,当以能够良好地检测缠绕在第二锥形部92上的少量残纱95的方式调整刷子时,存在虽然在第一锥形部91上没有残纱,但该刷子会钩挂于第一锥形部91表面的瑕疵等而造成误检测的情况。另一方面,当调整为刷子不会在第一锥形部91钩挂于瑕疵时,即使第二锥形部92上有残纱95,刷子也不会钩挂于该残纱,从而造成误检测。
关于这点,本实施方式的残纱检测装置31具备第一杆63及第二杆73(第一刷子64及第二刷子74)。因此,能够分别用单独的刷子检测组装于托盘8上的状态下的芯管9的上半部即第一部分A1的残纱、和芯管9的下半部即第二部分A2的残纱。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A1确定为在一定程度上覆盖两级锥形形状的芯管9的第一锥形部91,第二部分A2确定为主要覆盖第二锥形部92。而且,残纱检测装置31由于单独具备进行与第一刷子64相关的调整的第一调整机构69和进行与第二刷子74相关的调整的第二调整机构79,所以能够彼此独立地进行例如与第一锥形部91及第二锥形部92的锥角相应的动作调整。其结果是,能够综合且高精度地检测喂纱纱管7的残纱。
不过,当检测芯管9的残纱时,第一刷子64通过第一杆63的旋转而描画圆弧轨迹移动,第二刷子74通过第二杆73的旋转而描画圆弧轨迹移动。在该移动的过程中,由于第一杆63及第二杆73的角度发生变化,所以第一刷子64和第二刷子74使刷毛的方向变化。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芯管9中成为检测残纱的对象的部分分成由第一杆63检测的第一部分A1、和由第二杆73检测的第二部分A2。因此,第一刷子64及第二刷子74分别能够在沿着圆弧轨迹从上向下移动的过程中的接近下限的部分、换言之为刷毛的前端相对于缠绕在芯管9上的残纱大致垂直地抵接的部分进行残纱检测。其结果是,由于刷毛良好地钩挂于残纱,所以能够实质上提高残纱的检测精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的点划线所示,以基于第一检测部36的残纱检测范围(第一部分A1)与基于第二检测部37的残纱检测范围(第二部分A2)一部分重复的方式确定了第一刷子64及第二刷子74的轨迹。由此,能够在从芯管9的长度方向一端到另一端的整个区域内确实地进行残纱检测。换言之,该重复部分成为余量(margin),能够确实地防止产生未由两个检测部中的任何一个检测到的部分。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残纱检测装置31具备第一刷子64、第一杆63、第二刷子74和第二杆73。第一刷子64能够相对于缠绕在喂纱纱管7的芯管9的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即第一部分A1上的残纱一边移动一边与其接触。在第一杆63上固定有第一刷子64。第二刷子74能够相对于缠绕在芯管9的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且是与第一部分A1不同的第二部分A2上的残纱一边移动一边与其接触。在第二杆73上固定有第二刷子74。第一刷子64的移动路径与第二刷子74的移动路径不同。
由此,能够使用多个刷子(第一刷子64及第二刷子74)高精度地检测有无残纱。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残纱检测装置31中,第一杆63能够转动地被支承。第一刷子64随着第一杆63的旋转而沿着圆弧状的路径移动。第二杆73能够转动地被支承。第二刷子74随着第二杆73的转动而沿着圆弧状的路径移动。
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通过两个刷子(第一刷子64及第二刷子74)检测有无残纱。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残纱检测装置31中,当通过第一刷子64及第二刷子74检测残纱时,第一杆63及第二杆73如图4的粗线箭头所示,在相同的方向上转动。
由此,能够紧凑地构成残纱检测装置3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残纱检测装置31中,第一刷子64及第二刷子74为了检测残纱而同时移动。
由此,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残纱检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残纱检测装置31中,第一杆63及第二杆73以彼此高度不同的方式配置。
由此,能够通过第一刷子64及第二刷子74针对立起姿势的芯管9的彼此不同的部分(第一部分A1及第二部分A2)检测残纱。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残纱检测装置31具备第一调整机构69,该第一调整机构69能够调整第一刷子64的移动路径、第一刷子64从第一杆63突出的方向、以及第一刷子64在检测残纱时沿着移动路径移动的速度。
由此,能够考虑芯管9的第一锥形部91的形状等而调整第一刷子64检测残纱时的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残纱检测装置31中具备第二调整机构79,该第二调整机构79能够调整第二刷子74的移动路径、第二刷子74从第二杆73突出的方向、以及第二刷子74在检测残纱时沿着移动路径移动的速度。
由此,能够考虑芯管9的第二锥形部92的形状等而调整第二刷子74检测残纱时的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残纱检测装置31中,第一调整机构69与第二调整机构79能够彼此独立地进行调整。
由此,能够与各种形状的芯管9对应地灵活调整第一刷子64及第二刷子74检测残纱时的动作。因此,即使在例如使用复杂形状的芯管9的情况下,残纱的检测精度也是良好的。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残纱检测装置31检测具有两级锥形形状的芯管9的喂纱纱管7的残纱。
由此,能够通过第一刷子64及第二刷子74针对芯管9中锥角不同的第一锥形部91和第二锥形部92分别检测残纱。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纱管供给装置1具备纱管引入路15、残纱检测装置31和纱管拔出装置21。在纱管引入路15中搬送组装有喂纱纱管7的托盘8。残纱检测装置31检测缠绕在组装于托盘8的喂纱纱管7的芯管9上的残纱。纱管拔出装置21从托盘8拔出喂纱纱管7。残纱检测装置31在纱管引入路15中配置于纱管拔出装置21的上游侧。
由此,能够基于由残纱检测装置31得到的残纱的检测结果来变更纱管拔出装置21的动作,提高便利性。
接下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纱管供给装置1x的整体结构的图。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有时对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在附图中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图5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纱管供给装置1x构成精纺络纱机的一部分。精纺络纱机具备自动络纱机2、精纺机6和纱管供给装置1x。
在纱管供给装置1x中省略了前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纱管滑槽17。纱管供给装置1x设置为将自动络纱机2与精纺机6相互连接,缠纱纱管被从精纺机6直接供给至纱管供给装置1x。
精纺机6通过将粗纱拉长成细纤维束并对该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纺纱纱线。而且,精纺机6将所生成的纺纱纱线在空纱管的芯管9上缠绕规定长度来生成缠纱纱管。
在纱管导入路12的上游侧设有精纺机6,在纱管导入路12的下游侧设有喂纱纱管找头装置13。
在纱管供给路14的上游侧设有喂纱纱管找头装置13,在纱管供给路14的下游侧设有自动络纱机2。
在纱管引入路15的上游侧设有自动络纱机2,在纱管引入路15的下游侧设有精纺机6。
残纱纱管搬送路18以将纱管引入路15的中途部与纱管导入路12的中途部相连的方式形成。
在残纱纱管搬送路18上设有纱管剥纱机(bobbin stripper)22。纱管剥纱机22检测喂纱纱管7的残纱量。而且,在检测到的残纱量比规定量少的情况下,纱管剥纱机22进行将该喂纱纱管7的残纱全部除去的处理。残纱的除去例如能够通过将纱管剥纱机22具备的省略图示的爪挂于缠绕在芯管9上的残纱并将其从芯管9向上方抽出而实现。另一方面,在检测到的残纱量为规定量以上的情况下,纱管剥纱机22不进行将残纱除去的处理。由纱管剥纱机22将残纱全部除去而只剩下芯管9的喂纱纱管7(空纱管)经由返回纱管搬送路16及纱管引入路15返回至精纺机6。
在从纱管引入路15向残纱纱管搬送路18分叉的部位配置有切换喂纱纱管7的行进方向的切换装置19。残纱检测装置31在纱管引入路15中配置于紧接切换装置19的上游侧的位置。残纱检测装置31检测喂纱纱管7有无残纱并向切换装置19输出检测结果。
切换装置19基于残纱检测装置31的检测结果来进行喂纱纱管7的搬送路的切换。由此,由残纱检测装置31检测到残纱的喂纱纱管7被从残纱纱管搬送路18搬送至纱管剥纱机22。未由残纱检测装置31检测到残纱的喂纱纱管7被搬送至精纺机6。
本实施方式的纱管供给装置1x能够一边使喂纱纱管7在精纺机6与自动络纱机2之间循环一边将缠绕有纺纱纱线的喂纱纱管7向自动络纱机2供给。
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上述结构例如也能够如以下那样变更。
也可以代替使第一杆63及第二杆73旋转的结构,而例如通过使第一杆63及第二杆73沿着上下方向的导轨滑动移动来进行基于第一刷子64及第二刷子74的残纱检测。使杆上下滑动移动的结构也可以仅应用于第一检测部36及第二检测部37中的一方。
第一杆63和第二杆73也可以隔着残纱的检测对象即喂纱纱管7而彼此配置于相反侧。在该情况下,第一杆63和第二杆73分别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旋转。
第一调整机构69能够构成为省略了调整第一刷子64的移动路径的功能、调整第一刷子64从第一杆63突出的方向的功能、以及调整第一刷子64在检测残纱时沿着移动路径移动的速度的功能中的任意一个功能。第二调整机构79也同样能够省略一部分功能。
第一刷子64的移动路径等并不限定于基于第一调整机构69的调整,而是能够用各种方法进行调整。例如,也可以由柔软金属构成第一杆63并通过将第一杆63自由弯曲来调整第一刷子64的位置及方向。另外,也能够代替重量部件85而设置将第一杆63向下方拉拽的弹簧,并通过变更弹簧的弹力来调整第一刷子64的移动速度。关于第二刷子74的移动路径等也能够与上述同样地进行各种变更。
也可以省略第一调整机构69及第二调整机构79中的一方或双方。
残纱检测装置31也可以具备三个以上的刷子及杆。
也可以代替图4所示的芯管9而使用锥角不变化的形状的芯管。
也可以在残纱检测装置31中具备相对于第一刷子64及第二刷子74吹出例如压缩空气来进行清扫的结构。在该情况下,若向第一刷子64喷出空气的喷出口与向第二刷子74喷出空气的喷出口单独配置的话,则能够分别良好地清扫第一刷子64和第二刷子74。
也可以是,在如图4所示使喂纱纱管7位于残纱检测装置31检测残纱的检查位置时与托盘8的圆板的上表面相接触来抑制偏斜的突起11a形成于在纱管搬送部11中形成托盘8的搬送路径的槽板的下表面。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使残纱检测装置31检测残纱时的芯管9的位置稳定,所以能够提高残纱的检测精度。

Claims (22)

1.一种残纱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刷子,该第一刷子能够相对于缠绕在喂纱纱管的芯管的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即第一部分上的残纱一边移动一边与其接触;
第一杆,所述第一刷子固定于该第一杆;
第二刷子,该第二刷子能够相对于缠绕在所述芯管的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且是与所述第一部分不同的第二部分上的残纱一边移动一边与其接触;和
第二杆,所述第二刷子固定于该第二杆,
所述第一刷子的移动路径与所述第二刷子的移动路径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残纱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杆能够转动地被支承,
所述第一刷子随着所述第一杆的旋转而沿着圆弧状的路径移动,
所述第二杆能够转动地被支承,
所述第二刷子随着所述第二杆的旋转而沿着圆弧状的路径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残纱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杆及所述第二杆在相同的方向上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残纱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刷子及所述第二刷子为了检测所述残纱而同时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残纱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刷子及所述第二刷子为了检测所述残纱而同时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残纱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刷子及所述第二刷子为了检测所述残纱而同时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残纱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杆及所述第二杆以彼此高度不同的方式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残纱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杆及所述第二杆以彼此高度不同的方式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残纱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杆及所述第二杆以彼此高度不同的方式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残纱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杆及所述第二杆以彼此高度不同的方式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残纱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杆及所述第二杆以彼此高度不同的方式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残纱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杆及所述第二杆以彼此高度不同的方式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残纱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一调整机构,该第一调整机构能够进行调整所述第一刷子的移动路径、调整所述第一刷子从所述第一杆突出的方向、以及调整所述第一刷子在检测所述残纱时沿着所述移动路径移动的速度中的至少某一个。
14.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残纱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二调整机构,该第二调整机构能够进行调整所述第二刷子的移动路径、调整所述第二刷子从所述第二杆突出的方向、以及调整所述第二刷子在检测所述残纱时沿着所述移动路径移动的速度中的至少某一个。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残纱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二调整机构,该第二调整机构能够进行调整所述第二刷子的移动路径、调整所述第二刷子从所述第二杆突出的方向、以及调整所述第二刷子在检测所述残纱时沿着所述移动路径移动的速度中的至少某一个。
16.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残纱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调整机构,该第一调整机构能够进行调整所述第一刷子的移动路径、调整所述第一刷子从所述第一杆突出的方向、以及调整所述第一刷子在检测所述残纱时沿着所述移动路径移动的速度中的至少某一个;和
第二调整机构,该第二调整机构能够进行调整所述第二刷子的移动路径、调整所述第二刷子从所述第二杆突出的方向、以及调整所述第二刷子在检测所述残纱时沿着所述移动路径移动的速度中的至少某一个,
所述第一调整机构及所述第二调整机构能够彼此独立地进行调整。
17.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残纱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检测具有两级锥形形状的芯管的喂纱纱管的残纱。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残纱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检测具有两级锥形形状的芯管的喂纱纱管的残纱。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残纱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检测具有两级锥形形状的芯管的喂纱纱管的残纱。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残纱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检测具有两级锥形形状的芯管的喂纱纱管的残纱。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残纱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检测具有两级锥形形状的芯管的喂纱纱管的残纱。
22.一种喂纱纱管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搬送路径,该搬送路径搬送组装有喂纱纱管的托盘;
权利要求1~21中任一项所述的残纱检测装置,该残纱检测装置检测缠绕在组装于所述托盘的喂纱纱管的芯管上的残纱;和
纱管拔出装置,该纱管拔出装置从所述托盘拔出喂纱纱管,
所述残纱检测装置在所述搬送路径中配置于所述纱管拔出装置的上游侧。
CN201921028743.4U 2018-07-19 2019-07-02 残纱检测装置及喂纱纱管处理装置 Active CN21048040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36252A JP2020011836A (ja) 2018-07-19 2018-07-19 残糸検知装置及び給糸ボビン処理装置
JP2018-136252 2018-07-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80404U true CN210480404U (zh) 2020-05-08

Family

ID=69170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28743.4U Active CN210480404U (zh) 2018-07-19 2019-07-02 残纱检测装置及喂纱纱管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011836A (zh)
CN (1) CN210480404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11836A (ja) 2020-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633984B2 (ja) 針−縫合糸アセンブリングおよびパッケージング自動装置および自動プロセス
CH660380A5 (de) Spulen-anlieferungsvorrichtung mit einer eine spinnmaschine mit einer garnhaspel verbindenden transporteinrichtung.
JPS61152839A (ja) 搬送管糸の取り出し方法
CS207569B2 (en) Machine unit
US4613091A (en) Cop transporting system for an automatic winder
JPH082828A (ja) ワインダの糸巻取用チューブ供給装置
CN210480404U (zh) 残纱检测装置及喂纱纱管处理装置
JPH02251626A (ja) 粗紡機におけるスライバ連続供給装置
DE4032617A1 (de) Vorrichtung zum automatischen durchfuehren des eine feste schrittfolge aufweisenden fadenverbindens sowie kopswechsels an einer spulstelle einer spulmaschine
US4646981A (en)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the simultaneous throwing of several textile threads delivered continuously
US3031149A (en) Method and means for readying a yarn coil to be unwound
US3389866A (en) Method of operation of an automatic spool machine, in particular a crossspool automatic winding machine
DE3937824A1 (de) Spulstelle einer spulmaschine, bei der das fadenverbinden und der kopswechsel automatisch durchfuehrbar sind
JPH091085A (ja) コイルばねの選別供給装置
JPH08169537A (ja) 空ボビン返却用コンベア
CN107620138B (zh) 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以及供纱筒管排出装置
JPS58152767A (ja) 自動ワインダ−における管糸搬送システム
US5495990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moving wrapped yarn group on package bobbin end
US4884699A (en) Winding machine
DE4008796C2 (de) Doppeldrahtzwirnmaschine mit fahrbarem Bedienungsroboter
JPH06100245A (ja) 管糸供給装置
US3018888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ally sorting and collecting yarn coils for winding or weaving operations
JPH07133074A (ja) 口出し装置を備えたボビン搬送システム
DE4031539C1 (en) Doubled yarn winder - has check unit in front of the winding bobbin to trigger fault signal if the yarns are separated
JPS5831870A (ja) 管糸端の吸引口出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