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57110U - 电梯轿厢的轿顶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梯轿厢的轿顶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57110U
CN210457110U CN201921446944.6U CN201921446944U CN210457110U CN 210457110 U CN210457110 U CN 210457110U CN 201921446944 U CN201921446944 U CN 201921446944U CN 210457110 U CN210457110 U CN 2104571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ms
mounting
frame
car
bearing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4694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方明
张建义
蒋旭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Xo Lif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Xo Lif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Xo Lif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Xo Lif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44694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571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571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571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梯轿厢的轿顶结构,包括安装框、叠置在安装框上的承重框、两轿顶轮组件、避让通道和连接板。安装框由底梁围成,底梁的下部用于连接轿厢围壁;承重框包括多条顶梁,承重框相对于安装框沿一水平方向错位布置,承重框探出安装框的一侧为悬挂部,该悬挂部中带有第一安装区,沿该水平方向在承重框的另一侧为第二安装区;两轿顶轮组件与承重框连接,分别处于第一安装区和第二安装区;两轿顶轮组件均处在承重框的顶面和安装框的顶面之间;避让通道设在安装框的顶部;连接板设置在第二安装区,包括与安装框侧面固定连接的第一安装壁和与底梁顶面连接的第二安装壁。本申请提供的电梯轿厢的轿顶结构,结构强度高,节约了井道空间。

Description

电梯轿厢的轿顶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电梯轿厢的轿顶结构。
背景技术
电梯轿厢一般包括上下相对布置的轿顶结构、轿底结构、以及连接在轿顶结构盒轿底结构之间的围壁,另外需要上梁作为电梯轿厢的承重结构和轿顶轮的安装座。单独设置的上梁占据了较大的井道空间,难以满足别墅电梯等井道顶层空间不足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梯轿厢的轿顶结构,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能够取代上梁作为承重结构,节约了井道空间。
本申请提供的电梯轿厢的轿顶结构,包括:
安装框,由多条底梁围成,所述底梁的下部用于连接轿厢围壁;
承重框,叠置在所述安装框上,所述承重框包括多条纵横交错连接的顶梁,所述承重框相对于安装框沿一水平方向错位布置,所述承重框沿该水平方向探出安装框的一侧为悬挂部,该悬挂部中带有第一安装区,沿该水平方向在所述承重框的另一侧为第二安装区;
两轿顶轮组件,与承重框固定连接,分别处于第一安装区和第二安装区;在高度方向上,所述两轿顶轮组件均处在承重框的顶面和安装框的顶面之间;
避让通道,开设在安装框的顶部,用于避让与轿顶轮组件相配合的曳引索;
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设置在第二安装区,包括与安装框侧面固定连接的第一安装壁和与底梁顶面连接的第二安装壁。
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可选的,所述顶梁包括相对布置的两长顶梁和连接在两长顶梁之间的两短顶梁;在水平方向上,两长顶梁的一端延伸超出所述安装框并形成所述悬挂部;所述第一安装区处在所述悬挂部中的两长顶梁之间。
可选的,所述承重框还包括:
多条第一加强梁,连接在所述两短顶梁之间;
多条第二加强梁,连接在第一加强梁和所述长顶梁之间;
第一加强角件,连接在第一加强梁和短顶梁之间;
第二加强角件,连接在第一加强梁和第二加强梁之间;
第三加强角件,连接在第二加强梁和长顶梁之间。
可选的,所述轿顶轮组件包括:
相对布置的两支撑座,固定于所述短顶梁的水平一侧;
支撑轴,跨接在两支撑座之间;
轿顶轮,转动安装在支撑轴上;
第一罩板,遮挡在轿顶轮的上方,两侧边分别固定于两支撑座的顶部,该第一罩板的顶面为所述承重框的顶面。
可选的,所述支撑座包括:
第一支撑壁,贴靠固定于所在短顶梁的水平一侧;
第二支撑壁,贴靠固定于所述底梁的顶面,且与第一支撑壁连接;
安装立壁,连接在第一支撑壁和第二支撑壁之间,用于安装所述支撑轴。
可选的,所述支撑轴的两端分别穿出对应侧的所述安装立壁并形成突出段,突出段的外周设有限位槽,所述安装立壁上设有卡入该限位槽的限位块。
可选的,所述承重框的顶面设有第二罩板,该第二罩板的相对两侧分别通过螺钉固定于对应侧的长顶梁。
可选的,所述第二安装区设有第三罩板;该第三罩板包括与所述底梁的顶面贴靠固定的第一折边,以及与所述短顶梁的水平一侧贴靠固定的第二折边。
可选的,相对布置的两底梁之间设有遮挡在所述避让通道的下方的第四罩板。
可选的,所述底梁包括与所述长顶梁平行布置的长底梁,以及与所述短顶梁平行布置的短底梁;在水平方向上,两短顶梁位于两短底梁之间;所述第四罩板具有与所述曳引索延伸方向一致的长度方向,在该长度方向上,所述第四罩板的相对两端分别固定于两短顶梁的底面且与所述短底梁的水平一侧相抵。
本申请提供的电梯轿厢的轿顶结构,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能够取代上梁作为承重结构,节约了井道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在一实施例中电梯轿厢的轿顶结构在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另一实施例中电梯轿厢的轿顶结构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另一实施例中电梯轿厢的轿顶结构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A区的放大图;
图5为图3中B区的放大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安装框;11、长底梁;12、短底梁;
2、承重框;21、悬挂部;22、第一安装区;23、第二安装区;24、长顶梁;25、短顶梁;261、第一加强梁;262、第二加强梁;263、第一加强角件;264、第二加强角件;265、第三加强角件;271、第一侧壁;272、第二侧壁;273、加强顶壁;274、加强底壁;275、安装孔;28、第三安装区;
3、轿顶轮组件;31、支撑座;311、第一支撑壁;312、第二支撑壁;313、安装立壁;32、支撑轴;321、限位槽;33、轿顶轮;34、第一罩板;35、限位块;
4、避让通道;
5、连接板;51、第一安装壁;52、第二安装壁;
6、立柱;
71、第二罩板;721、第一折边;722、第二折边;73、第四罩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申请。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电梯轿厢的轿顶结构包括安装框1、承重框2、两轿顶轮组件3、避让通道4和连接板5。
其中,安装框1由多条底梁围成,底梁的下部用于连接轿厢围壁。在电梯的实际运行状态下,轿顶结构连接于轿厢围壁的顶部。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安装框1用于直接连接轿厢围壁,承重框2并不直接用于连接轿厢围壁,因此按照图1的纸面方向,轿厢围壁连接于图1中的安装框1的上方,即图1的视角可理解为为从下往上观察实际运行状态下的轿顶结构。
其中,承重框2叠置在安装框1上(即在图1中,承重框2连接于安装框1的下方),承重框包括多条纵横交错连接的顶梁,承重框相对于安装框沿一水平方向(即图1中的虚线方向)错位布置,承重框沿该水平方向探出安装框的一侧为悬挂部21,该悬挂部中带有第一安装区22,沿该水平方向在承重框2的另一侧为第二安装区23。
承重框2具有一定的厚度(即在井道的深度方向上占据一定空间)。应当理解的是,在井道的深度方向上,第一安装区22和第二安装区23所占据的空间位置大致与承重框2占据的空间位置重叠,以避免占据额外的井道空间。在井道的水平方向上(此处特别指图1中的虚线方向),第一安装区22处于悬挂部21的内部,第二安装区23处于承重框2的外侧,且第二安装区23的位置大致与安装框1在图1中的虚线方向上超出承重框2的部分(可以理解为另一悬挂部)对齐。
图1中的悬挂部21不为封闭的框架结构,不代表对本实施例中的悬挂部21的结构和形状的限制。在对悬挂部的结构强度要求较高的应用场合,悬挂部21也可以为封闭的矩形框等框架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第一安装区22处于安装框1的外部。第一安装区22除了为轿顶轮组件提供容置空间之外,还可用作导轨、导靴、安全钳等部件的容置空间。
其中,两轿顶轮组件3与承重框2固定连接,分别处于第一安装区22和第二安装区23。在高度方向上,两轿顶轮组件均处在承重框的顶面和安装框的顶面之间。
通过将轿顶结构设置为相互配合的安装框和承重框,既满足了轿厢围壁的安装需求,又满足了轿顶轮组件的安装需求。在井道的深度方向上,轿顶轮组件的空间位置与承重框的空间位置基本一致,节约了井道空间。
其中,避让通道4开设在安装框的顶部,用于避让与轿顶轮组件3相配合的曳引索。
两轿顶轮组件在图1中左右相对布置。绕置曳引索时,需要将曳引索从其中一轿顶轮组件的底部,沿水平方向穿过安装框1或承重框2,到达另一轿顶轮组件的底部。
为了保证整体的结构强度,将承重框2叠置在安装框1上,即承重框2的底面至少在局部贴靠于安装框1的顶面。沿水平方向观察,安装框1和承重框2之间不存在明显的间隔空间。因此需要一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避让通道。
将避让通道4开设在安装框的顶部,可以降低轿顶结构的制造难度,同时保证轿顶结构的结构强度。
安装框的作用是连接其边框底部的围壁,并非承受轿厢内载荷的主要承重结构。安装框仅包括由底梁围成的边框,边框的内侧不设连接在各底梁之间的加强梁,以尽量减轻轿厢重量。相反的,承重框负担承载任务,需要在边框内侧设置加强梁。将避让通道4开设在安装框的顶部,是指在底梁的顶部开设槽口以减小底梁的厚度,各槽口相互连通以形成避让通道4。
底梁和顶梁都可以通过市场采购标准型材获得,由于避让通道4开设在安装框的顶部,打通避让通道4时只需要在两条梁上开设槽口,不需要在加强梁上开设槽口,减少了槽口数量,降低了轿顶结构的制造难度。槽口未设置在顶梁上,承重框2的结构强度损失较小,从而保证轿顶结构的整体结构强度。
其中,连接板5设置在第二安装区,包括与安装框侧面固定连接的第一安装壁51和与底梁顶面连接的第二安装壁52。通过连接板5固定安装框和承重框的相对位置。
为了进一步加固安装框和承重框的连接强度,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轿顶结构还包括位于安装框下方的地板框,轿厢围壁的上端连接于安装框,轿厢围壁的下端连接于地板框。地板框的顶面用于铺设支撑乘客的地板。轿顶结构还包括连接在安装框和地板框之间的立柱6,立柱6的上端穿入第一安装区22并与悬挂部21连接。立柱6的上端还与安装框固定连接。
以上实施例并未对悬挂部的结构和形状进行具体限制,为了方便在现场安装电梯轿厢,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顶梁包括相对布置的两长顶梁24和连接在两长顶梁24之间的两短顶梁25;在水平方向上,两长顶梁24的一端延伸超出安装框1并形成悬挂部21;第一安装区22处在悬挂部中的两长顶梁24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悬挂部21仅由两根梁组成,第一安装区22在水平方向的三侧分别由两悬挂部21和一短顶梁25围挡,第一安装区22在水平方向的另一侧(朝向井道壁的一侧)开放,方便现场安装时将井道内的导轨置入第一安装区22内(此处的置入表述的是相对位置关系,可以理解的是,现场实际的可移动部分为电梯轿厢)。
为了防止承重框变形,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承重框还包括多条第一加强梁261、多条第二加强梁262、第一加强角件263、第二加强角件264和第三加强角件265。
多条第一加强梁261连接在两短顶梁之间,两短顶梁平行布置,第一加强梁261的延伸方向与短顶梁25的延伸方向垂直。多条第二加强梁262连接在第一加强梁261和长顶梁24之间,第二加强梁26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加强梁261的延伸方向垂直。第一加强角件263连接在第一加强梁261和短顶梁25之间。第二加强角件264连接在第一加强梁261和第二加强梁262之间。第三加强角件265连接在第二加强梁262和长顶梁24之间。
通过将各加强角件固定在梁与梁之间的夹角处,能够保持梁与梁之间的夹角,防止承重框变形。具体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加强角件263、第二加强角件264和第三加强角件265均包括与其中一条梁的水平一侧贴靠固定的第一侧壁271、与另一条梁的水平一侧贴靠固定的第二侧壁272、连接在第一侧壁271和第二侧壁272的顶端之间的加强顶壁273、以及连接在第一侧壁271和第二侧壁272的底端之间的加强底壁274。第一侧壁271和第二侧壁272上设有与相应梁的侧面固定的安装孔275,通过螺钉依次穿过安装孔和梁侧面的条形槽将加强角件与梁固定。
为了满足轿厢内的其它设备,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两长顶梁之间的间距小于对应的两底梁之间的间距,其中一长顶梁与安装框的一底梁上下正对;另一长顶梁相对安装框的另一底梁沿水平方向错开,并形成第三安装区28。
具体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轿顶轮组件3包括两支撑座31、支撑轴32、轿顶轮33和第一罩板34。两支撑座31相对布置,且固定于短顶梁的水平一侧。支撑轴32跨接在两支撑座31之间。轿顶轮33转动安装在支撑轴上。第一罩板34遮挡在轿顶轮的上方,两侧边分别固定于两支撑座31的顶部,该第一罩板的顶面为承重框的顶面。
支撑座31固定于短顶梁的水平一侧,可以使绕置于轿顶轮33的曳引索的竖直延伸段避开承重框。轿顶轮33可绕支撑轴32转动,而支撑轴32固定安装在支撑座31上。在水平方向上,轿顶轮33位于两相对布置的支撑座31之间。
第一罩板34遮挡在轿顶轮33的上方,防止灰尘沉积于轿顶轮33,减少曳引索的磨损。具体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第一罩板34包括正对于轿顶轮33的上方的顶板以及位于顶板两侧的侧板。两侧板由顶板的相对两侧朝下方折弯形成,第一罩板34通过两侧板分别与相应侧的支撑座31固定。
支撑座31包括第一支撑壁311、第二支撑壁312和安装立壁313。第一支撑壁311贴靠固定于所在短顶梁的水平一侧。第二支撑壁312贴靠固定于底梁的顶面。安装立壁313连接在第一支撑壁311和第二支撑壁312之间,且用于安装支撑轴32。
第一支撑壁311和第二支撑壁312进一步加固了安装框和承重框之间的连接强度。安装立壁313的板面立置且与短顶梁的延伸方向垂直,安装立壁313除了用于安装支撑轴32外,还在第二安装区起到类似加强筋的作用,限制安装框和承重框的相对转动,进一步加固了安装框和承重框之间的连接强度。
支撑轴32的两端分别穿出对应侧的安装立壁313并形成突出段,突出段的外周设有限位槽321,安装立壁313上设有卡入该限位槽的限位块35。具体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限位块35为贴靠安装立壁313固定的板材,限位槽321的开设位置靠近安装立壁313的水平一侧,使限位块35的一部分卡入限位槽321内。如图5所示,限位块35的侧面与限位槽321的槽侧壁相抵靠,从而限制了支撑轴32沿自身轴向滑动,限位块35的底面与限位槽321的槽底壁相抵靠,从而阻止支撑轴32随轿顶轮33一同转动。
安装时,先用螺顶将第一支撑壁311与短顶梁固定,将支撑轴32的两端分别穿过两安装立壁313之后再将限位块35的边缘部卡入限位槽321内,再用螺栓将限位块35与安装立壁313固定,支撑座的强度高,电梯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小。
为了防止处于两轿顶轮组件之间的曳引索被误动作而引发事故,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承重框的顶面设有第二罩板71,该第二罩板71的相对两侧分别通过螺钉固定于对应侧的长顶梁24。第二罩板71水平延伸,第二罩板71的相对两边分别延伸至两长顶梁的顶部,第二罩板71的另外相对两边分别延伸至两短顶梁的顶部。两轿顶轮组件之间的曳引索的上方,以及安装于各纵横交错的顶梁间隙处的控制器件的上方,均被第二罩板71遮盖保护。
为了进一步加强防护,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安装区设有第三罩板;该第三罩板包括与底梁的顶面贴靠固定的第一折边721,以及与短顶梁的水平一侧贴靠固定的第二折边722。第三罩板为设置两处,沿短顶梁的延伸方向,两第三罩板分别位于轿顶轮组件的相对两侧,第三罩板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与轿顶轮组件和连接板5抵靠。具体的,第一折边721的一端与第二安装壁52的水平一侧抵靠,第一折边721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壁312抵靠。第二折边722的一端与第一安装壁51的水平一侧抵靠,第二折边722的另一端与第一支撑壁311抵靠。第三罩板连接安装框的侧边与承重框的侧边,防止污染物从侧边进入轿顶结构内。
为了进一步加强防护,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相对布置的两底梁之间设有遮挡在避让通道的下方的第四罩板73。第四罩板73对两轿顶轮组件之间的曳引索的下方进行遮盖保护。
底梁包括与长顶梁平行布置的长底梁11,以及与短顶梁平行布置的短底梁12,长底梁11和短底梁12围成安装框。在水平方向上,两短顶梁位于两短底梁12之间。第四罩板具有与曳引索延伸方向一致的长度方向(可参考图1中的虚线方向),在该长度方向上,第四罩板的相对两端分别固定于两短顶梁的底面且与短底梁的水平一侧相抵。通过将短底梁12与短顶梁25错位布置,为第四罩板73提供了安装台面。通过设置第四罩板73的两端延伸至与短底梁,对避让通道的保护更加完善。
在一实施例中,梁和角件均采用铝铸件,外形整齐、端正,取材方便、加工简洁、精度更高。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电梯轿厢的轿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框,由多条底梁围成,所述底梁的下部用于连接轿厢围壁;
承重框,叠置在所述安装框上,所述承重框包括多条纵横交错连接的顶梁,所述承重框相对于安装框沿一水平方向错位布置,所述承重框沿该水平方向探出安装框的一侧为悬挂部,该悬挂部中带有第一安装区,沿该水平方向在所述承重框的另一侧为第二安装区;
两轿顶轮组件,与承重框固定连接,分别处于第一安装区和第二安装区;在高度方向上,所述两轿顶轮组件均处在承重框的顶面和安装框的顶面之间;
避让通道,开设在安装框的顶部,用于避让与轿顶轮组件相配合的曳引索;
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设置在第二安装区,包括与安装框侧面固定连接的第一安装壁和与底梁顶面连接的第二安装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轿厢的轿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梁包括相对布置的两长顶梁和连接在两长顶梁之间的两短顶梁;在水平方向上,两长顶梁的一端延伸超出所述安装框并形成所述悬挂部;所述第一安装区处在所述悬挂部中的两长顶梁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轿厢的轿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框还包括:
多条第一加强梁,连接在所述两短顶梁之间;
多条第二加强梁,连接在第一加强梁和所述长顶梁之间;
第一加强角件,连接在第一加强梁和短顶梁之间;
第二加强角件,连接在第一加强梁和第二加强梁之间;
第三加强角件,连接在第二加强梁和长顶梁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轿厢的轿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顶轮组件包括:
相对布置的两支撑座,固定于所述短顶梁的水平一侧;
支撑轴,跨接在两支撑座之间;
轿顶轮,转动安装在支撑轴上;
第一罩板,遮挡在轿顶轮的上方,两侧边分别固定于两支撑座的顶部,该第一罩板的顶面为所述承重框的顶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轿厢的轿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包括:
第一支撑壁,贴靠固定于所在短顶梁的水平一侧;
第二支撑壁,贴靠固定于所述底梁的顶面,且与第一支撑壁连接;
安装立壁,连接在第一支撑壁和第二支撑壁之间,用于安装所述支撑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轿厢的轿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轴的两端分别穿出对应侧的所述安装立壁并形成突出段,突出段的外周设有限位槽,所述安装立壁上设有卡入该限位槽的限位块。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轿厢的轿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框的顶面设有第二罩板,该第二罩板的相对两侧分别通过螺钉固定于对应侧的长顶梁。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轿厢的轿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区设有第三罩板;该第三罩板包括与所述底梁的顶面贴靠固定的第一折边,以及与所述短顶梁的水平一侧贴靠固定的第二折边。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轿厢的轿顶结构,其特征在于,相对布置的两底梁之间设有遮挡在所述避让通道的下方的第四罩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梯轿厢的轿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梁包括与所述长顶梁平行布置的长底梁,以及与所述短顶梁平行布置的短底梁;在水平方向上,两短顶梁位于两短底梁之间;所述第四罩板具有与所述曳引索延伸方向一致的长度方向,在该长度方向上,所述第四罩板的相对两端分别固定于两短顶梁的底面且与所述短底梁的水平一侧相抵。
CN201921446944.6U 2019-09-02 2019-09-02 电梯轿厢的轿顶结构 Active CN2104571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46944.6U CN210457110U (zh) 2019-09-02 2019-09-02 电梯轿厢的轿顶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46944.6U CN210457110U (zh) 2019-09-02 2019-09-02 电梯轿厢的轿顶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57110U true CN210457110U (zh) 2020-05-05

Family

ID=70431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46944.6U Active CN210457110U (zh) 2019-09-02 2019-09-02 电梯轿厢的轿顶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571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69418496T2 (de) Antriebsscheibenaufzug
US6209686B1 (en) Car structure
AU2016203815B2 (en) Hoisting Apparatus and System
CZ313599A3 (cs) Kabina výtahu
JP6227153B2 (ja) 天井ユニットおよび天井ユニットを備えた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
EP2797829A1 (en) Elevator car and elevator
JP4351471B2 (ja) せり上げ式エレベータ
CN210710257U (zh) 背包式电梯的型材轿厢架和电梯
US9776831B2 (en) Platform assembly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elevator car and an elevator car
CN210457110U (zh) 电梯轿厢的轿顶结构
CN112777454B (zh) 电梯轿厢
US6026937A (en) Elevator cab
JP2011511185A (ja) パネル化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US20040035647A1 (en) Elevator car frame with integral controller
IT201800020236A1 (it) Impianto elevatore
KR20070088587A (ko) 승강기 카 및 승강기 카의 설치 방법
EP1512658A1 (en) Elevator
JP7558907B2 (ja) 乗りかご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JP2013155021A (ja) エレベータの乗りかご
JP7534125B2 (ja) エレベーター及び乗り場ドア
JP7369303B2 (ja) 乗りかご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WO2022107300A1 (ja) ガイドレールの支持構造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WO2023021653A1 (ja) 乗りかご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KR100964722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권상기 설치구조와 케이지 조립체
JP3210188B2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