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23406U - 折叠式荧幕装置及铰链机构 - Google Patents

折叠式荧幕装置及铰链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23406U
CN210423406U CN201920971794.4U CN201920971794U CN210423406U CN 210423406 U CN210423406 U CN 210423406U CN 201920971794 U CN201920971794 U CN 201920971794U CN 210423406 U CN210423406 U CN 2104234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inge mechanism
arc
bottom plate
parts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7179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安赐
戴伟翰
赵少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ushida Communication Co ltd
First Dom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ushida Communication Co ltd
First Dom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ushida Communication Co ltd, First Dome Corp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ushida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97179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234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234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23406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一种折叠式荧幕装置及铰链机构,该铰链机构适用于连接两个机壳,机壳适用于连接可挠式荧幕。铰链机构包含底壳、传动单元,及两个旋转件。底壳界定出轨道区及两个邻接于轨道区的安装区,且每一安装区由呈弧形的第二底板部、第二肋部与相对应的第一肋部共同界定出。传动单元包括两个传动轴及同步件。旋转件分别设置于底壳的安装区。通过将底壳的第二底板部设计成弧形,使铰链机构的两个旋转件的弧形板体能以相对应的传动轴为轴心沿第二底板部转动,增加铰链机构转动时的滑顺度,且通过同步件使传动轴转动时是同步转动,增加铰链机构转动时的稳定度。

Description

折叠式荧幕装置及铰链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叠式荧幕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折叠式荧幕装置及铰链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市场趋势的演进,像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掌上型电子装置的荧幕持续地朝向高解析度及大尺寸的方向改良,使消费者不论是在影片欣赏上或是在手游娱乐上皆可获得更好的观赏效果与操控性,不过庞大的机身也衍伸出携带不便的困扰。因此,可挠式荧幕渐渐受到手机厂商的重视,从家庭电视、电脑荧幕领域转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领域应用,研发出折叠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达到大尺寸荧幕且携带方便的功效。此类智能产品除了讲求可挠式荧幕需要具备高解析度及能承受反复多次折叠、展开的材料特性,承载可挠式荧幕的机身及连接前述机身的转轴也同样扮演着重大的角色,如何打造出能使折叠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滑顺地收折且兼顾足够地稳定度,诚为业界所欲达成之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之其中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定度高且能滑顺地枢转的铰链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铰链机构在一些实施态样中,适用于连接两个机壳,所述机壳适用于连接可挠式荧幕。所述铰链机构包含底壳、传动单元及旋转件。所述底壳界定出轨道区及两个在左右方向上邻接于所述轨道区的安装区,所述底壳包括第一底板部、两个第一肋部、两个第二底板部及两个第二肋部,所述第一肋部彼此相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部,并与所述第一底板部共同界定出所述轨道区,所述第二底板部呈弧形并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板部,所述第二肋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部并在所述左右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肋部相间隔,每一第二底板部、每一第二肋部与相对应的第一肋部共同界定出前述的安装区。所述传动单元覆设于所述底壳,并包括基座、两个传动轴,及同步件。所述基座具有两个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组装部,每一组装部底侧向上形成容置槽,并具有位于所述容置槽一端的上枢接块。所述传动轴分别设置于所述容置槽,每一传动轴具有位于相反端的枢接端部与齿状端部,及介于所述枢接端部与所述齿状端部的螺旋杆部,所述枢接端部枢接于相对应的所述上枢接块,所述螺旋杆部界定出螺旋导引槽。所述同步件设置于所述轨道区,并具有两个分别接合于所述螺旋杆部的弧形接合部、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弧形接合部且分别伸入所述螺旋导引槽的第一导引部,及连接于所述弧形接合部之间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轨道区的连板部,所述同步件用于使所述传动轴转动时是同步转动。所述旋转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底壳的所述安装区并能带动所述传动轴转动,每一旋转件包括设置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底板部且可以相对应的传动轴为轴心沿所述第二底板部转动的弧形板体,及自所述弧形板体一侧向外延伸出所述底壳与所述传动单元并适用于连接其中一机壳的连接板体,所述弧形板体具有面朝上且啮合于相对应的传动轴的齿状端部的齿槽部。所述旋转件可相对于所述底壳在所述连接板体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展开位置及所述连接板体相向旋转各至少90度的收合位置间转动。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安装区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分别邻接于所述轨道区的左右两端,每一第二底板部具有在垂直于所述左右方向的前后方向上相间隔的前侧边与后侧边,其中一第二底板部自所述前侧边向后形成开槽以形成位于所述开槽左右两侧的弧形支撑段,其中另一第二底板部自所述后侧边向前形成开槽以形成位于所述开槽左右两侧的弧形支撑段,每一旋转件的弧形板体还具有面朝下且设置于相对应的开槽的导引面部,及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导引面部左右两侧并设置于相对应的所述弧形支撑段的滑接面部。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弧形板体还具有面朝上且并排于所述齿槽部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具有位于相反端的第一卡接端部及第二卡接端部,所述传动单元还包括两个设置于所述基座并分别对应所述限位槽的弹性定位件,当所述旋转件转动至所述展开位置,所述弹性定位件分别弹性压抵于所述第一卡接端部使所述旋转件弹性定位于所述展开位置,而当所述旋转件转动至所述收合位置,所述弹性定位件分别弹性压抵于所述第二卡接端部使所述旋转件弹性定位于所述收合位置。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每一组装部还具有镂空区、横设于所述镂空区的横杆段,及位于所述镂空区一端的挡止段,所述弹性定位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组装部的所述镂空区,且每一弹性定位件具有用于跨设于相对应的所述横杆段的弯曲部、位于所述弯曲部一端并用于抵接于相对应的所述挡止段的抵接部,及位于所述弯曲部另一端并用于弹性压抵于所述第一卡接端部或所述第二卡接端部的弹压部。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底板部具有位于所述轨道区的轨道槽,所述同步件还具有设置于连板部底侧并伸入所述轨道槽以使所述同步件能沿着所述轨道槽移动的第二导引部。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基座还具有连接于所述组装部之间且切齐所述组装部底侧的接板部,所述同步件的连板部是与所述接板部底侧及所述第一底板部顶侧相配合地在所述轨道槽中移动。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定义位于所述铰链机构中央的旋转中心,及通过所述旋转中心并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延伸以将所述铰链机构分为上下两半部的中央轴线,所述铰链机构的上下两半部以所述旋转中心呈180度旋转对称。
本实用新型之其中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前述铰链机构而具备高稳定度的折叠式荧幕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荧幕装置在一些实施态样中,适用于连接可挠式荧幕。所述折叠式荧幕装置包含两个机壳,及多个如前述的铰链机构。每一机壳包括外壳体,及设置于所述外壳体内侧的承载板体,所述机壳的所述承载板体适用于连接所述可挠式荧幕。所述铰链机构沿左右方向排列于所述机壳之间,每一铰链机构的所述旋转件的连接板体分别连接于所述承载板体。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折叠式荧幕装置还包含供所述铰链机构的底壳沿所述左右方向排列容置的侧背壳,及多个用于将所述铰链机构两两相连并固定于所述侧背壳的连杆件。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每一铰链机构定义位于所述铰链机构中央的旋转中心,及通过所述旋转中心并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延伸以将所述铰链机构分为上下两半部的中央轴线,所述铰链机构的上下两半部以所述旋转中心呈180度旋转对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的效果在于:通过将底壳的第二底板部设计成弧形,使铰链机构的两个旋转件的弧形板体能以相对应的传动轴为轴心沿第二底板部转动,增加铰链机构转动时的滑顺度,且通过同步件使传动轴转动时是同步转动,增加铰链机构转动时的稳定度,降低荧幕损伤的风险。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之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折叠式荧幕装置的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两个机壳展开成水平状态;
图2是一立体图,说明所述机壳以内折的方式收折;
图3是所述实施例的一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5是一立体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多个铰链机构设置于所述实施例的一侧背壳;
图6是所述铰链机构的一立体图,说明所述铰链机构的两个旋转件位于一展开位置;
图7是图6的一上视图;
图8是图6的一下视图;
图9是所述铰链机构的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所述铰链机构的一底壳;
图10是图9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11是所述铰链机构的另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所述铰链机构的所述旋转件;
图12是图11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13是所述铰链机构的又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所述铰链机构的一传动单元;
图14是图13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15是一侧视图,说明所述旋转件与所述传动单元的基座的外板部间隔出间距;
图16是沿图7中的一线XVI-XVI所取的一剖视图;
图17是所述铰链机构的一立体图,说明所述铰链机构的两个旋转件位于一收合位置;
图18是图17的一上视图;
图19是图17的一下视图;及
图20是沿图18中的一线XX-XX所取的一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与图2,本实用新型折叠式荧幕装置100之一实施例,适用于连接一可挠式荧幕(图未示),并能沿图1所示的弯折方向B1 以内折的方式收折所述可挠式荧幕。于本实施例中,「可挠」意指结构、材料于受力后能在一定程度内弯折变形,因此所述可挠式荧幕也可称为柔性屏幕或柔性荧幕,并不以本实施例为限。
配合参阅图3至图5,所述折叠式荧幕装置100之一实施例包含两个机壳1、一侧背壳2,及多个铰链机构4。每一机壳1包括一外壳体11,及一承载板体12。每一外壳体11具有一基板111、三个分别连接于所述基板111的一长侧缘与两个短侧缘的围板112,及多个设置于所述基板111的定位柱113。所述围板112内表面形成一承接部 112a。所述承载板体12分别设置于所述外壳体11内侧,且每一承载板体12靠抵于所述定位柱113及相对应的所述围板112内侧的承接部112a,以与所述基板111间隔出一安装空间13,并通过多个锁固件(图未示)固定于所述定位柱113。所述承载板体12适用于共同连接所述可挠式荧幕。所述侧背壳2沿一左右方向D1延伸地位于所述机壳1之间,供所述铰链机构4沿所述左右方向D1排列容置其中。当所述机壳1展开成一如图1、图3、图4所示的水平状态,所述侧背壳2受所述外壳体11遮蔽而被收容于所述安装空间13中,而当所述机壳1收合成一如图2所示的直立状态,所述侧背壳2外露于所述外壳体11一侧。
续参阅图3至图5,所述铰链机构4沿所述左右方向D1排列容置于所述侧背壳2并部分伸入所述安装空间13以连接于所述承载板体12底侧。所述折叠式荧幕装置100还包含多个连杆件3,所述连杆件3用于将所述铰链机构4两两相连并固定于所述侧背壳2。于本实施例中,所述铰链机构4的数量为4个,所述连杆件3的数量为2个,但不以本实施例为限。
参阅图6至图8,于本实施例中,每一铰链机构4定义一位于所述铰链机构4中央的旋转中心P,及一通过所述旋转中心P并在所述左右方向D1上延伸以将所述铰链机构4分为上下两半部的中央轴线 C1,所述铰链机构4的上下两半部以所述旋转中心P呈180度旋转对称,详细结构说明及此种设计方式的优点将于后面段落详述。
配合参阅图9与图10,每一铰链机构4包含一底壳5、两个旋转件6,及一传动单元7。所述底壳5界定出一位于中央的轨道区51,及两个在所述左右方向D1上分别邻接于所述轨道区51的左右两端的安装区52。所述底壳5包括一第一底板部53、两个第一肋部54、两个第二底板部55及两个第二肋部56。所述第一底板部53、所述第二底板部55在所述左右方向D1上一体相连地呈向下凹陷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一肋部54在所述左右方向D1上彼此相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部53两端,并与所述第一底板部53共同界定出所述轨道区51。所述第一底板部53具有一位于所述轨道区51中央且沿所述左右方向 D1延伸至所述第一肋部54的轨道槽531,且所述轨道槽531具有一第一端部531a及一第二端部531b。所述第二底板部55位于所述第一底板部53的左右两端,且每一第二底板部55具有在垂直于所述左右方向D1的一前后方向D2上相间隔的一前侧边551与一后侧边552,及一在所述左右方向D1上相连所述第一底板部53的固定段553。于图9图面右方的所述第二底板部55自所述前侧边551向后形成一开槽554,进而形成位于所述开槽554左右两侧的弧形支撑段555,且于图面右方的所述第二底板部55的固定段553相连所述后侧边552。于图9图面左方的所述第二底板部55自所述后侧边552向前形成另一开槽554,进而形成位于所述开槽554左右两侧的弧形支撑段555,且于图面左方的所述第二底板部55的固定段553相连所述前侧边551。所述固定段553用于通过两个锁固件(图未示)与所述传动单元7相固定。所述第二肋部56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部55在所述左右方向D1上的最外端,并在所述左右方向D1上与所述第一肋部54相间隔。每一第二底板部55、每一第二肋部56与相对应的第一肋部54共同界定出前述的一安装区52。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壳5还具有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固定段553的下枢接块57,其功能将于后面段落详述。
参阅图11与图12,所述旋转件6分别设置于所述底壳5的所述安装区52。每一旋转件6包括一弧形板体61,及一自所述弧形板体 61一侧向外延伸出所述底壳5与所述传动单元7的连接板体62。所述弧形板体61设置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底板部55,并具有一面朝下的导引面部611、两个面朝下且分别位于所述导引面部611左右两侧的滑接面部612、一面朝上的齿槽部613,及一面朝上且并排于所述齿槽部613的限位槽614。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引面部611设置于相对应的开槽554,以使所述旋转件6能在所述左右方向D1上限位于所述安装区52,提高所述旋转件6转动时的稳定度。在一变化的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二底板部55也可以不形成开槽554,所述弧形板体 61同样能设置于所述安装区52并在不具有开槽554的所述第二底板部55上滑动。所述滑接面部612分别设置于相对应的所述弧形支撑段555,通过所述弧形支撑段555与所述滑接面部612彼此呈弧状地相配合,增加所述旋转件6在转动时的滑顺度。所述连接板体62连接于所述承载板体12(见图4)的底面,使所述旋转件6与所述机壳1 相连。所述齿槽部613与所述限位槽614的功能将于后面段落详述。
另参阅图13与图14,所述传动单元7覆设于所述底壳5与所述旋转件6,并包括一基座71、两个传动轴72、一同步件73,及两个弹性定位件74。所述基座71具有两个在所述左右方向D1上延伸的组装部711、一连接于所述组装部711之间且切齐所述组装部711底侧的接板部712,及两个分别连接于所述组装部711左右两端的外板部713。每一组装部711概呈半圆柱状,并自底侧向上形成一在所述左右方向D1上延伸的容置槽711a。每一组装部711具有一位于所述容置槽711a一端的上枢接块711b、一相邻所述容置槽711a另一端的镂空区711c、一横设于所述镂空区711c的横杆段711d,及一位于所述镂空区711c远离所述横杆段711d的一端的挡止段711e。所述传动轴72分别设置于所述容置槽711a,且每一传动轴72具有位于相反端的一枢接端部721与一齿状端部722,及一介于所述枢接端部721与所述齿状端部722的螺旋杆部723。所述枢接端部721枢接于在一上下方向D3上彼此相对应且相接合的所述上枢接块711b及所述下枢接块57,所述齿状端部722啮合于相对应的所述旋转件6的齿槽部613,以使所述传动轴72能被所述上枢接块711b与所述下枢接块57定位于所述容置槽711a并受所述旋转件6带动而在所述容置槽711a中枢转。所述螺旋杆部723界定出一螺旋导引槽723a。
续参阅图11至图14,所述同步件73设置于所述轨道区51并对接于所述传动轴72,以使所述传动轴72转动时是同步转动。具体而言,所述同步件73具有两个弧形接合部731、四个第一导引部732、一连板部733,及一第二导引部734。所述弧形接合部731分别接合于所述螺旋杆部723。所述第一导引部732两两设置于所述弧形接合部731,并伸入相对应的所述螺旋导引槽723a,使所述传动轴72的至少其中一者转动时,所述螺旋导引槽723a导引所述第一导引部732 沿所述左右方向D1移动,进而连动整个同步件73沿所述左右方向 D1移动,使所述两传动轴72同步转动。所述连板部733在所述前后方向D2上连接于所述弧形接合部731之间,并在所述上下方向D3 上位于所述基座71的接板部712与所述底壳5的第一底板部53之间。所述第二导引部734设置于连板部733底侧并伸入所述轨道槽531,使所述同步件73在所述传动轴72转动时能沿着所述轨道槽531在所述轨道区51中移动,提高同步件73移动时的稳定度。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将所述同步件73的连板部733设计为上下贴合着所述接板部712 与所述第一底板部53地在所述轨道区51中移动,减少所述同步件73 在所述上下方向D3上的高度,进而能降低所述铰链机构4的整体高度,使所述铰链机构4不会因为装设同步件73而造成整体厚度增加。此外,所述旋转件6的弧形板体61向上与所述基座71的所述组装部 711底侧弧形轮廓相配合地接合,不但也有助于减少所述铰链机构4 的整体厚度,所述旋转件6与所述外板部713间隔出如图15所示的间隙714供所述底壳5的所述第二肋部56伸入并卡接于所述组装部 711,也有助于减少所述铰链机构4的整体厚度及强化所述铰链机构4 的结构稳定度。
续参阅图11至图14,每一旋转件6的所述限位槽614具有一位于相反端的一第一卡接端部614a及一第二卡接端部614b。所述弹性定位件74分别设置于所述基座71的所述镂空区711c并分别对应所述旋转件6的所述限位槽614。于本实施例中,每一弹性定位件74 由多个弹片连接构成,并具有一弯曲部741、一位于所述弯曲部741 一端的抵接部742,及一位于所述弯曲部741另一端的弹压部743。所述弯曲部741跨设于相对应的所述横杆段711d,所述抵接部742 抵接于相对应的所述挡止段711e,所述弹压部743用于弹性压抵于所述第一卡接端部614a或所述第二卡接端部614b达到锁定的效果。
参阅图6至图8及图16至图20,详细的说,所述旋转件6可相对于所述底壳5在如图6至图8及图16所示的一展开位置,及如图17至图20所示的一收合位置间转动。当所述旋转件6在所述展开位置,所述机壳1是呈现如图1所示的水平状态,所述旋转件6的所述连接板体62位于如图6所示的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同步件73靠近图 10图面左方的所述旋转件6,且所述同步件73的所述第二导引部734 如图8所示地位于所述轨道槽531的第一端部531a。所述弹性定位件 74的所述弹压部743分别如图16所示地弹性压抵于所述旋转件6的限位槽614的第一卡接端部614a,使所述旋转件6能受所述弹性定位件74弹性定位于所述展开位置,进而使所述机壳1锁定于水平状态。
续参阅图1、图17至图20,当使用者欲收折所述可挠式荧幕,可施力扳动所述机壳1沿所述弯折方向B1相向转动,且当所施的力超过所述弹性定位件74施加于所述第一卡接端部614a的弹力,所述旋转件6的所述连接板体62会受力带动所述弧形板体61脱离所述第一卡接端部614a的弹性压抵,使所述弧形板体61能各以相对应的传动轴72为轴心沿所述第二底板部55转动;所述弧形板体61转动的过程中,通过所述齿槽部613联动所述传动轴72的齿状端部722(见图12),且通过所述同步件73控制所述传动轴72的旋转行程,使所述传动轴72同步地转动;此外,所述同步件73的第二导引部734在所述传动轴72转动的过程中从所述轨道槽531的第一端部531a沿着所述轨道槽531往所述第二端部531b移动,直到所述连接板体62相向旋转各至少90度,使所述旋转件6转动至所述收合位置,所述第二导引部734移动至所述第二端部531b。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旋转件 6与所述机壳1是旋转超过90度到达所述收合位置与所述直立状态,但在其他的实施态样中,所述旋转件6与所述机壳1也可以仅旋转90 度即到达所述收合位置与所述直立状态。
配合参阅图6至图8,承上所述,每一铰链机构4的上下两半部以所述旋转中心P呈180度旋转对称。此设计的好处在于,每一铰链机构4的两个旋转件6结构不需设计为对称结构,可统一使用相同外形的旋转件6,减少开模制造的成本;此外,每一铰链机构4的两个旋转件6分别布设于图7图面的右上角及图7图面的左下角,当多个铰链机构4于如图4所示地排列,所述铰链机构4的所述连接板体62 呈现如锯齿状的交错排列态样,有助于所述铰链机构4在同样的数量内提高铰链机构4与机壳1的连结稳定性。
当然在变化的实施态样中,所述铰链机构4也可以不是呈旋转对称的设计。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区52是分别邻接于所述轨道区 51的左右两端,但当所述铰链机构4在不是呈旋转对称的变化实施态样,也可以将所述安装区52皆邻接于所述轨道区51的其中一端,亦即将所述开槽554皆开设于位于图9图面左方或图9图面右方的第二底板部55,并将所述固定段553皆设置于图9图面左方或图9图面右方的另一第二底板部55。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折叠式荧幕装置通过将底壳5的第二底板部55设计成弧形,使铰链机构4的两个旋转件6的弧形板体61能以相对应的传动轴72为轴心沿第二底板部55转动,增加铰链机构4转动时的滑顺度,且通过同步件73使传动轴72转动时是同步转动,增加铰链机构4转动时的稳定度,降低荧幕损伤的风险,故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之目的。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铰链机构,适用于连接两个机壳,所述机壳适用于连接可挠式荧幕,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机构包含:
底壳,界定出轨道区及两个在左右方向上邻接于所述轨道区的安装区,所述底壳包括第一底板部、两个第一肋部、两个第二底板部及两个第二肋部,所述第一肋部彼此相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部,并与所述第一底板部共同界定出所述轨道区,所述第二底板部呈弧形并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板部,所述第二肋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部并在所述左右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肋部相间隔,每一第二底板部、每一第二肋部与相对应的第一肋部共同界定出前述的安装区;
传动单元,覆设于所述底壳,并包括
基座,具有两个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组装部,每一组装部底侧向上形成容置槽,并具有位于所述容置槽一端的上枢接块,
两个传动轴,分别设置于所述容置槽,每一传动轴具有位于相反端的枢接端部与齿状端部,及介于所述枢接端部与所述齿状端部的螺旋杆部,所述枢接端部枢接于相对应的所述上枢接块,所述螺旋杆部界定出螺旋导引槽,及
同步件,设置于所述轨道区,并具有两个分别接合于所述螺旋杆部的弧形接合部、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弧形接合部且分别伸入所述螺旋导引槽的第一导引部,及连接于所述弧形接合部之间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轨道区的连板部,所述同步件用于使所述传动轴转动时是同步转动;及
两个旋转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底壳的所述安装区并能带动所述传动轴转动,每一旋转件包括设置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底板部且可以相对应的传动轴为轴心沿所述第二底板部转动的弧形板体,及自所述弧形板体一侧向外延伸出所述底壳与所述传动单元并适用于连接其中一机壳的连接板体,所述弧形板体具有面朝上且啮合于相对应的传动轴的齿状端部的齿槽部;
其中,所述旋转件可相对于所述底壳在所述连接板体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展开位置及所述连接板体相向旋转各至少90度的收合位置间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区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分别邻接于所述轨道区的左右两端,每一第二底板部具有在垂直于所述左右方向的前后方向上相间隔的前侧边与后侧边,其中一第二底板部自所述前侧边向后形成开槽以形成位于所述开槽左右两侧的弧形支撑段,其中另一第二底板部自所述后侧边向前形成开槽以形成位于所述开槽左右两侧的弧形支撑段,每一旋转件的弧形板体还具有面朝下且设置于相对应的开槽的导引面部,及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导引面部左右两侧并设置于相对应的所述弧形支撑段的滑接面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板体还具有面朝上且并排于所述齿槽部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具有位于相反端的第一卡接端部及第二卡接端部,所述传动单元还包括两个设置于所述基座并分别对应所述限位槽的弹性定位件,当所述旋转件转动至所述展开位置,所述弹性定位件分别弹性压抵于所述第一卡接端部使所述旋转件弹性定位于所述展开位置,而当所述旋转件转动至所述收合位置,所述弹性定位件分别弹性压抵于所述第二卡接端部使所述旋转件弹性定位于所述收合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铰链机构,其特征在于:每一组装部还具有镂空区、横设于所述镂空区的横杆段,及位于所述镂空区一端的挡止段,所述弹性定位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组装部的所述镂空区,且每一弹性定位件具有用于跨设于相对应的所述横杆段的弯曲部、位于所述弯曲部一端并用于抵接于相对应的所述挡止段的抵接部,及位于所述弯曲部另一端并用于弹性压抵于所述第一卡接端部或所述第二卡接端部的弹压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部具有一位于所述轨道区的轨道槽,所述同步件还具有设置于连板部底侧并伸入所述轨道槽以使所述同步件能沿着所述轨道槽移动的第二导引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铰链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还具有连接于所述组装部之间且切齐所述组装部底侧的接板部,所述同步件的连板部是与所述接板部底侧及所述第一底板部顶侧相配合地在所述轨道槽中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铰链机构,其特征在于:定义位于所述铰链机构中央的旋转中心,及通过所述旋转中心并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延伸以将所述铰链机构分为上下两半部的中央轴线,所述铰链机构的上下两半部以所述旋转中心呈180度旋转对称。
8.一种折叠式荧幕装置,适用于连接可挠式荧幕,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式荧幕装置包含:
两个机壳,每一机壳包括外壳体,及设置于所述外壳体内侧的承载板体,所述机壳的所述承载板体适用于连接所述可挠式荧幕;及
多个根据权利要求1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铰链机构,沿左右方向排列于所述机壳之间,每一铰链机构的所述旋转件的连接板体分别连接于所述承载板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式荧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供所述铰链机构的底壳沿所述左右方向排列容置的侧背壳,及多个用于将所述铰链机构两两相连并固定于所述侧背壳的连杆件。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式荧幕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铰链机构定义位于所述铰链机构中央的旋转中心,及通过所述旋转中心并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延伸以将所述铰链机构分为上下两半部的中央轴线,所述铰链机构的上下两半部以所述旋转中心呈180度旋转对称。
CN201920971794.4U 2019-06-25 2019-06-25 折叠式荧幕装置及铰链机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04234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71794.4U CN210423406U (zh) 2019-06-25 2019-06-25 折叠式荧幕装置及铰链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71794.4U CN210423406U (zh) 2019-06-25 2019-06-25 折叠式荧幕装置及铰链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23406U true CN210423406U (zh) 2020-04-28

Family

ID=70377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71794.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0423406U (zh) 2019-06-25 2019-06-25 折叠式荧幕装置及铰链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23406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28216A (zh) * 2019-06-25 2020-12-25 深圳市富世达通讯有限公司 折叠式荧幕装置及铰链机构
WO2023022348A1 (ko) * 2021-08-17 2023-02-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힌지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WO2023142795A1 (zh) * 2022-01-28 2023-08-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转轴组件、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WO2023160591A1 (zh) * 2022-02-23 2023-08-3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铰链组件和终端设备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28216A (zh) * 2019-06-25 2020-12-25 深圳市富世达通讯有限公司 折叠式荧幕装置及铰链机构
CN112128216B (zh) * 2019-06-25 2024-04-26 深圳市富世达通讯有限公司 折叠式荧幕装置及铰链机构
WO2023022348A1 (ko) * 2021-08-17 2023-02-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힌지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WO2023142795A1 (zh) * 2022-01-28 2023-08-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转轴组件、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WO2023160591A1 (zh) * 2022-02-23 2023-08-3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铰链组件和终端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423406U (zh) 折叠式荧幕装置及铰链机构
TWI693352B (zh) 折疊式螢幕裝置及鉸鏈機構
CN112333308B (zh) 折叠装置、折叠机壳及移动终端
TWM562989U (zh) 連動定位結構及可撓式電子裝置
WO2021083147A1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1375464U (zh) 电子装置
CN111833724B (zh) 电子设备
TWM585847U (zh) 折疊式螢幕裝置及鉸鏈機構
CN211259337U (zh) 同动式铰链
CN112128216A (zh) 折叠式荧幕装置及铰链机构
TW202117206A (zh) 顯示裝置及其絞鏈機構
TWI768530B (zh) 鉸鏈
TWI767800B (zh) 折疊式螢幕裝置
US11473356B1 (en) Hinge for a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CN114340243B (zh) 移动终端及其折叠壳体
TWI697762B (zh) 外折式螢幕裝置
CN113719523A (zh) 铰链机构、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5186852U (zh) 折叠式屏幕装置
CN113027899A (zh) 同动式铰链
CN215420358U (zh) 铰链
CN211059186U (zh) 显示装置及其铰链机构
WO2021088020A1 (zh) 电子装置
TW202102972A (zh) 外折式螢幕裝置
WO2023231390A1 (zh) 转轴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2727906B (zh) 显示装置及其铰链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2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42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2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42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