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99446U - 一种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399446U CN210399446U CN201921231876.1U CN201921231876U CN210399446U CN 210399446 U CN210399446 U CN 210399446U CN 201921231876 U CN201921231876 U CN 201921231876U CN 210399446 U CN210399446 U CN 21039944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ll
- panel
- unit
- contact
- engag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气调节装置,设有:本体、面板和把面板通过卡合自由装拆到本体的卡合构件,面板设有:与本体的一个面在同一平面上的受力底边;卡合构件设有:设在本体上的被卡合单元,与被卡合单元相对的、设在面板上的卡合单元;被卡合单元设有:从本体的与面板相对的面上突出的第一支持壁,以受力底边为基准,设在第一支持壁远处的第二支持壁;卡合单元设有:第一接触壁,从面板的与本体相对的面上突出、且在卡合单元和被卡合单元互相卡合的状态下,贴近第一支持壁的面向受力底面的下侧面,第二接触壁,贴近第二支持壁的背向受力底边的上侧面;第二支持壁与第二接触壁上设有:互相卡合的卡合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图1(a)和图1(b)所示的现有技术的空气调节装置,其包括本体1、和设置在本体1的前侧面3处的面板2,本体1和面板2之间留有空隙。在本体1的前侧面3上设置有被卡合单元6。面板2的与本体1的前侧面3相对的面上,设有卡合单元5。卡合单元5和被卡合单元6可以通过外力互相固定和分离。当空气调节装置运行时,装置外的空气从空隙被吸入到本体1里,通过本体1里的例如过滤网等调节处理后,从本体1的上侧面的出风口4排出到装置外,实现对空气的调节处理。在日常使用中,用户通过对卡合单元5的装拆,从而可自由地把面板2装拆到本体1上,以对本体1里的过滤网等进行清洗或维护。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现有技术的空气调节装置在运输或搬运过程中,当面板2受到力时,力会通过与面板2和本体1相连接的、位于被卡合单元6上的卡合结构7传送到本体1。另外,因为卡合结构7是可以装拆的结构,所以其强度比面板2和本体1都要小,当其受到较大的力时容易发生损坏。
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止卡合结构7损坏的空气调节装置。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气调节装置,设有:本体、面板和把所述面板通过卡合自由装拆到所述本体的卡合构件,
所述面板设有:
与所述本体的一个面在同一平面上的受力底边;
所述卡合构件设有:
设在所述本体上的被卡合单元,
与所述被卡合单元相对的、设在所述面板上的卡合单元;
所述被卡合单元设有:
从所述本体的与所述面板相对的面上突出的第一支持壁,
以所述受力底边为基准,设在所述第一支持壁远处的第二支持壁;
所述卡合单元设有:
第一接触壁,从所述面板的与所述本体相对的面上突出、且在所述卡合单元和所述被卡合单元互相卡合的状态下,贴近所述第一支持壁的面向所述受力底面的下侧面,
第二接触壁,贴近所述第二支持壁的背向所述受力底边的上侧面;
所述第二支持壁与所述第二接触壁上设有:
互相卡合的卡合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持壁和所述第一接触壁设为与所述受力底边平行。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面板设有:与所述受力底边相交的、与所述本体的另一个面在同一平面上的受力侧边;
所述被卡合单元设有:从所述本体的与所述面板相对的面突出的、与所述受力侧边平行的第三支持壁,
所述卡合单元设有:在所述卡合单元与所述被卡合单元互相卡合的状态下,在所述第三支持壁的面向所述受力侧边的侧面贴近所述第三支持壁的第三接触壁。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
所述被卡合单元设有:
支持斜壁,从所述本体的与所述面板相对的面上突出、且含有面向所述受力底边和受力侧边的相交点的支持斜面;
所述卡合单元设有:
从所述面板的与所述本体相对的面上突出的、在所述卡合单元与所述被卡合单元互相卡合的状态下,在所述支持斜面的所述相交点一侧贴近所述支持斜面的接触斜壁。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
所述被卡合单元设有连接所述第一支持壁和所述第二支持壁的、以所述受力侧边为基准设在所述第三支持壁远处的第四支持壁,
所述第一支持壁、所述第二支持壁、所述第三支持壁、所述第四支持壁、所述支持斜壁互相接续形成环形;
所述卡合单元设有连接所述第一接触壁和所述第二接触壁的第四接触壁,
所述第一接触壁、所述第二接触壁、所述第三接触壁、所述第四接触壁、所述接触斜壁互相接续,形成在所述卡合单元与所述被卡合单元互相卡合的状态下包围所述被卡合单元的环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被卡合单元设有支持顶面,所述支持顶面在所述卡合单元与所述被卡合单元互相卡合的状态下与所述面板的面平行,由所述第一支持壁、所述第二支持壁、所述第三支持壁、所述第四支持壁和所述支持斜壁的靠近所述面板侧的突出顶端接续组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接触壁的高度比所述第一接触壁、所述第二接触壁、所述第三接触壁、所述接触斜壁的高度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被卡合补强筋,位于所述第四支持壁的外侧、贯穿所述第四接触壁所在的面;卡合补强筋,设置于所述第一接触壁、所述第二接触壁、所述第三接触壁、所述接触斜壁的外周。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卡合部设有:设在所述第二接触壁上的卡合筋,和设在所述第二支持壁上的、使所述卡合筋卡合的卡合凹部;
所述卡合筋的顶端设有卡合钩部;
通过所述卡合凹部和所述卡合钩部的互相卡合可使所述本体和所述面板卡合而实现装拆。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持壁和所述第二接触壁与所述受力底边平行。
(三)有益效果
设置有能够抑制外力传递到卡合部的结构——支持壁和接触壁,如果放置空气调节装置时出现面板先于本体接触地面的情况,受力底边受力时,面板的第一接触壁与位于上方的第一支持壁接触和传递受力,然后第一支持壁支持并把力分散到本体上。这时,第二接触壁与第二支持壁为分开状态,因此互相之间不发生力的传递。通过把卡合部设置在第二支持壁和第二接触壁上,可以防止比支持壁或接触壁的强度小的卡合部受到较大的力,从而防止卡合部损坏。
附图说明
图1(a)是现有技术的空气调节装置面板的结构图,图1(b)是现有技术的空气调节装置本体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外观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从本体前侧面看本体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从面板内侧面看面板的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被卡合单元的斜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卡合单元的斜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被支持单元的斜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持单元的斜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在面板和本体互相卡合的状态下,从本体右侧面看空气调节装置的截面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在面板和本体互相卡合的状态下,支持单元和被支持单元的侧面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在面板和本体互相卡合的状态下,从本体右侧面看卡合单元和被卡合单元的截面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在面板和本体互相卡合的状态下,从本体前侧面看卡合单元和被卡合单元的截面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在面板和本体互相卡合的状态下,卡合单元和被卡合单元的斜视图。
【符号说明】
【背景技术】
1-本体;2-面板;3-前侧面;4-出风口;5-卡合单元;6-被卡合单元;卡合结构7。
【本实用新型】
10-空气调节装置;
101-卡合构件;
102-支持构件;
103-空隙;
104-卡合部;
11-本体;111-本体上侧面;112-本体下侧面;113-本体左侧面;114-本体右侧面;115-本体前侧面;116-出风口;117-进风口;118-本体后侧面;
12-面板;121-面板上侧边;122-面板下侧边;123-面板左侧边;124-面板右侧边;125-面板外侧面;126-面板内侧面;127-受力相交点;
13-卡合单元;131-第一接触壁;132-第二接触壁;133-第三接触壁;134-第四接触壁;135-接触斜壁;136-卡合筋;137-卡合钩部;138-卡合补强筋;1361-卡合筋上侧面;1371-卡合第一斜面;1372-卡合第二斜面;
14-被卡合单元;141-第一支持壁;142-第二支持壁;143-第三支持壁;144-第四支持壁;145-支持斜壁;146-支持顶面;147-被卡合补强筋;148-卡合凹部;1481-周壁;
15-支持单元;151-收纳部;1511-第一收纳侧壁;
16-被支持单元;161-突出台;162-突出块;1611-突出台下侧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10,可放置于室内。空气调节装置10可吸入室内的空气,对空气进行过滤等调节处理,再将调节处理后的空气送入室内。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10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空气调节装置10包括:本体11、面板12、卡合构件101和支持构件102。
本体11为立方体结构,包括:本体上侧面111、本体下侧面112、本体前侧面115、本体后侧面118、本体旁侧面等多个表面,以及出风口116、进风口117、集成单元和送风单元。
本体上侧面111为,在空气调节装置10的设置状态下,面向垂直上方的侧面。本体上侧面111设有对空气调节装置10进行控制信号输入的按钮,而且在本体上侧面111也设有出风口116。
本体下侧面112为,与本体上侧面111对向的侧面,即在空气调节装置10的设置状态下,面向垂直下方的侧面,例如与地面接触的侧面。
本体前侧面115为,本体上侧面111和本体下侧面112相接续的面,通常是面向用户的侧面。即本体前侧面115是用户最经常可看到的侧面,例如可把让用户操作的设置按钮或指引文字等设置在本体前侧面115。本体前侧面115设有进风口117。本体前侧面115被一部分面板12所覆盖。也就是说,本体前侧面115与面板12互相相对设置,因此本体前侧面115也称为本体对向面115。
本体后侧面118为,与本体前侧面115相对的背面,也就是说本体后侧面118位于本体11所对面板12的相反一侧。
本体旁侧面为,由本体上侧面111、本体下侧面112、本体前侧面115和本体后侧面118相夹的两个侧面。本体旁侧面设有,面向本体前侧面115来看位于左侧的为本体左侧面113,以及面向本体前侧面115来看位于右侧的为本体右侧面114。
出风口116为,设置于本体上侧面111的,用于把从进风口117被吸入到本体11内部的空气,从本体11内部排放到本体11外的开口。
进风口117为,设置于本体前侧面115的,用于把本体11外的空气吸入到本体11内部的开口。
集尘单元为,设置于本体11内部的进风口117的下游侧,使从进风口117被吸入到本体11内部的空气通过而进行净化。集尘单元由含有一种或多种过滤效果的过滤器、或多个含有一种或多种过滤效果的过滤器所组成。例如集尘滤网、脱臭滤网或集尘脱臭滤网等。
送风单元为,设置于本体11内部的、位于集尘单元的上游侧或下游侧。送风单元设有马达、扇叶和蜗牛壳。
马达通过电力驱动转轴转动。
扇叶与转轴相连接,通过马达的转轴转动被驱使转动,从而产生空气气流。
蜗牛壳收纳扇叶和马达,且设有吸风口、排风口、和从吸气口到排风口的风路。
吸气口贴近设置于集尘单元的下游,排气口贴近设置于出风口116的上游。
通过对马达供电,送风单元生成从进风口117向出风口116的空气气流。
面板12与本体11的本体前侧面115相对设置,其大致为长方形。所述大致为长方形是指,面板12可以是标准的长方形或近似长方形,近似长方形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并熟知的各种长方形的变形形状,例如四个角为圆角的圆角长方形。
面板12包括:面板外侧面125、面板内侧面126、面板上侧边121、面板下侧边122和面板旁侧边。
面板外侧面125为,在空气调节装置10的设置状态下,面向用户的侧面,即与本体前侧面115平行的且面向空气调节装置10的外周的侧面。
面板内侧面126为,位于面板外侧面125的背面的侧面,也就是说,面板内侧面126与本体前侧面115相对。即面板内侧面126也称为面板对向面126。
面板上侧边121为,在空气调节装置10的设置状态下,位于面板12的上方的侧边。
面板下侧边122为,与面板上侧边121相对的边。在空气调节装置10的设置状态下,位于面板12的下方的侧面。面板的下侧边122,基于其本身的位置也称为受力底边122,关于受力底边122会在下述文中进行说明。
面板旁侧边为,有面板上侧边121和面板下侧边122相夹的两个侧边。面板旁侧边设有,面向面板外侧面125来看位于左侧的面板左侧边123,和面向面板外侧边125来看位于右侧的面板右侧边124。面板左侧边123,基于其本身的位置也称为受力侧边123,关于受力侧边123会在下述文中进行说明。
面板下侧边122与本体下侧面112位于同一平面上,面板左侧边123与本体左侧面113位于同一平面上。面板上侧边121不超过本体上侧面111,面板右侧边124不超过本体右侧面114。也就是说,面板上侧边121与本体上侧面111之间在上下方向有一定的距离,面板右侧边124和本体右侧面114之间在左右方向有一定的距离。面板外侧面125的表面积和面板内侧面126的表面积都比本体前侧面115的表面积小。
面板12和本体11之间设有空隙103。当空气调节装置10启动的时候,空气通过作为吸风口的空隙103以及位于下游侧的进风口117,被吸入到本体11内部,然后从本体上侧面111的出风口116被吹出到空气调节装置10外。
以上所述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位词仅表示本体11和面板12的各个部件的相对位置,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定。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方位词均表示空气调节装置10放置于室内、且面板12面对用户时的位置关系。
图3为从本体前侧面115方向看空气调节装置10的本体11的示意图。
图4为从面板内侧面126方向看空气调节装置10的面板12的示意图。
如图3、图4所示,面板内侧面126和本体前侧面115之间,设有卡合构件101和支持构件102。
卡合构件101为,设有被卡合单元14和卡合单元13。
图5为被卡合单元14的斜视图。图6为卡合单元13的斜视图。
如图3、图5所示,在本体前侧面115的上侧,左右方向设有多个被卡合单元14(本实施形态为2个)。被卡合单元14为立方体结构,设有第一支持壁141、第二支持壁142、第三支持壁143、第四支持壁144、支持斜壁145、支持顶面146、被卡合补强筋147、卡合凹部148。
第一支持壁141为,从本体前侧面115向面板内侧面126突出的、与面板下侧边122平行的壁状结构。
第二支持壁142为,从本体前侧面115向面板内侧面126突出的、与面板下侧边122平行的壁状结构。以面板下侧边122为基准,第二支持壁142设置于第一支持壁141的远方。也就是说,在空气调节装置10的设置状态下,第二支持壁142位于第一支持壁141的上方。
第三支持壁143为,从本体前侧面115向面板内侧面126突出的、连接第二支持壁142的、与面板左侧边123平行的壁状结构。
第四支持壁144为,从本体前侧面115向面板内侧面126突出的、接续第一支持壁141和第二支持壁142的、与面板右侧边124平行的壁状结构。以面板左侧边123为基准,第四支持壁144设置于第三支持壁143的远方。也就是说,在空气调节装置10的设置状态下,第四支持壁144位于面向本体前侧面115而看的第一支持壁141的右方。
支持斜壁145为,从本体前侧面115向面板内侧面126突出的、接续第一支持壁141和第三支持壁143的壁状结构。支持斜壁145均不与面板下侧边122和面板左侧边123平行。也就是说,支持斜壁145均不与第一支持壁141和第三支持壁143平行,为设有面向本体下侧面112和本体左侧面113的相交边的斜壁。即支持斜壁145朝向以面向本体前侧面115而看的左下方。
支持顶面146为,由第一支持壁141、第二支持壁142、第三支持壁143、第四支持壁144、支持斜壁145的靠面板12侧的顶端接续而成的、与面板内侧面126平行的面。
卡合凹部148为,贯通第二支持壁142的、周壁1481围成的孔。卡合凹部148为组成卡合部104的一部分。
被卡合补强筋147为,从立方体的第四支持壁144外侧向外周伸出的,一端与本体前侧面115接续而设的多个筋(本实施形态为3个)。被卡合补强筋147设为与本体前侧面115和第四支持壁144垂直的板状,即设有面向本体上侧面111的面和面向本体下侧面112的面。被卡合补强筋147的从第四支持壁144伸出的高度,从本体前侧面115一侧向面板内侧面126一侧递减。所述高度是指垂直于第四支持壁144的长度。被卡合补强筋147贯通卡合单元13的第四接触壁134所在的平面,详细在下文进行说明。
如图4、图6所示,位于面板内侧面126的上侧、与被卡合单元14相对应的位置,即左右方向上设有多个卡合单元13(本实施形态为2个)。卡合单元13为,贴近包围被卡合单元14的外周的环状结构,设有第一接触壁131、第二接触壁132、第三接触壁133、第四接触壁134、接触斜壁135、卡合筋136、卡合补强筋138。
第一接触壁131为,从面板内侧面126向本体前侧面115突出的、与面板下侧边122平行的壁状结构。当卡合单元13和被卡合单元14互相卡合的状态下,第一接触壁131贴近面向本体下侧面112的第一支持壁141的下侧面,即空气调节装置10的设置状态下,贴近位于第一支持壁141的下方。
第二接触壁132为,从面板内侧面126向本体前侧面115突出的、与面板下侧边122平行的壁状结构。以面板下侧边122为基准,第二接触壁132位于第一接触壁131的远方。也就是说,空气调节装置10的设置状态下,第二接触壁132设置于第一接触壁131的上方。当卡合单元13和被卡合单元14互相卡合的状态下,第二接触壁132贴近面向本体上侧面111的第二支持壁142的上侧面,即空气调节装置10的设置状态下,贴近位于第二支持壁142的上方。第二接触壁132的长度大于第一接触壁131的长度。所述长度是指平行于面板下侧边122的长度。
第三接触壁133为,从面板内侧面126向本体前侧面115突出的、与面板左侧边123平行的壁状结构。当卡合单元13和被卡合单元14互相卡合的状态下,第三接触壁133贴近面向本体左侧面113的第三支持壁143的左侧面,即空气调节装置10的设置状态下,贴近位于第三支持壁143的面向本体前侧面115来看的左方。
第四接触壁为134,从面板内侧面126向本体前侧面115突出的、与面板左侧边123平行的壁状结构。以面板左侧边123为基准,第四接触壁134位于第三接触壁133的远方。也就是说,空气调节装置10的设置状态下,第四接触壁134设置于第三接触壁133的面向本体前侧面115来看的右方。当卡合单元13和被卡合单元14互相卡合的状态下,第四接触壁134贴近面向面板右侧边124的第四支持壁144的右侧面,即空气调节装置10的设置状态下,贴近位于第四支持壁144的面向本体前侧面115来看的右方。第四接触壁134的长度大于第三接触壁133的长度。所述长度是指平行于面板左侧边123的长度。
接触斜壁为135,从面板内侧面126向本体前侧面115突出的、与第一接触壁131和第三接触壁133接续的壁状结构。接续斜壁135均不与第一接触壁131和第三接触壁133平行,为设有面向面板下侧边122和面板左侧边123的相交点的斜壁。当卡合单元13和被卡合单元14互相卡合的状态下,接触斜壁135与支持斜壁145平行,且贴近位于面向支持斜壁145的下侧边和左侧边的相交点的侧面。即空气调节装置10的设置状态下,接触斜壁135贴近位于支持斜壁145的面向本体前侧面115来看的左下方。
另外,第四接触壁134的从面板延伸的高度,比第一接触壁131、第二接触壁132、第三接触壁133和接触斜壁135的高度低。第一接触壁131、第二接触壁132、第三接触壁133和接触斜壁135的面板延伸的高度相同。
卡合筋136为,位于第二接触壁132的靠本体11一侧的顶部、两侧与第二接触壁132分割而设的筋。卡合筋136为设有面向面板上侧边121的卡合筋上侧面1361,和面向面板下侧边122的卡合筋下侧面的板状结构,卡合筋136的顶部不超过第二接触壁132的顶部。卡合筋136的顶部以外的两侧与第二接触壁132不接续。所述顶部是指靠近本体11的端部。卡合筋136与上文所述的卡合凹部148共同组成卡合部104。卡合筋136设有卡合钩部137。
卡合钩部137为,位于卡合筋136的靠本体11一侧的顶部,向环状结构的内侧方向,即向面板下侧边122突出的钩状。钩状设有面向第二支持壁142的卡合第一斜面1371,和面向面板内侧面126的卡合第二斜面1372。卡合第一斜面1371相对卡合筋136的倾斜角度比卡合第二斜面1372相对卡合筋136的倾斜角度小。当卡合单元13和被卡合单元14互相卡合的状态下,卡合钩部137嵌入前述的卡合凹部148而被固定。
卡合补强筋138为,从由第一接触壁131、第二接触壁132、第三接触壁133、接触斜壁135组成的环形外周壁向外伸出、一端与面板内侧面126接续而设的多个筋(本实施形态为,第一接触壁131上设有3个,第二接触壁132上设有4个,第三接触壁133上设有3个,接触斜壁135上设有3个)。卡合补强筋138设为,垂直于面板内侧面126和各自接续的接触壁的板状结构。
如图3,图4所示,支持构件102设有被支持单元16和支持单元15。支持构件102使本体11下端支持面板12下端,对面板12和本体11的连接起到辅助作用。
图7为被支持单元16的斜视图,图8为支持单元15的斜视图。
如图7所示,被支持单元16位于面板内侧面126的下侧,左右方向上设有多个(本实施形态为2个)。被支持单元16设有突出台161。
突出台161为,从面板内侧面126向本体前侧面115突出而设的长方体形状。突出台161设有突出块162。
突出块162为,从面向面板下侧边122的突出台下侧面1611伸出的板状,即突出块162设有面向面板左侧边123的左侧面,和面向面板右侧边124的右侧面。突出块162的靠面板下侧边122一侧的顶部,设为弯曲的弧形。
如图8所示,支持单元15为,本体前侧面115的下侧,位于被支持单元16对应的位置的更下方,在左右方向上设有多个(本实施形态为2个)。支持单元15设有收纳部151。
收纳部151为盆状结构,使突出台161的靠本体11一侧的一部分陷入且收纳突出块162。如图3、图8所示,收纳部151为设有三个侧壁的方形筒形状,收纳部151不设有与另一收纳部151相对的侧壁,即左侧的收纳部151不设有右侧的侧壁,右侧的收纳部151不设有左侧的侧壁。而且收纳部151的面向面板12的第一收纳侧壁1511在水平方向上的高度,比其他侧壁的高度低。
图3和图4仅是示例性说明,本实施例的卡合单元13和/或被支持单元16的数量不限于两个,还可以是一个或者三个以上,对应地,被卡合单元14和支持单元15的数量分别与卡合单元13和被支持单元16的数量相同。
以上为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10的结构的说明,接下来,参考图9、图10的同时对关于空气调节装置10的面板12和本体11的拆装进行详细说明。图9为,当卡合单元13和被卡合单元14互相卡合的状态下,从本体右侧面114看空气调节装置10的截面图。图10为,当卡合单元13和被卡合单元14互相卡合的状态下,支持单元15和被支持单元16的侧面图。图11为,当卡合单元13和被卡合单元14互相卡合的状态下,从本体右侧面114看卡合单元13和被卡合单元14的截面图。
当用户要把面板12卡合到本体11上时,首先,如图10所示,先把面板12下侧设置的被支持单元16的突出台161嵌入在本体11的支持单元15的收纳部151中,由此使面板12对应本体11的位置大致确定。收纳部151的第一收纳侧壁1511的高度比其他侧壁的高度低,因此用户可以直观地在水平方向把突出台161的突出块162插入到收纳部151内。而且,突出块162的靠面板下侧边122一侧的顶部设为弯曲的弧形,因此在插入到收纳部151的时候,用户可沿着弧形形状把突出台161顺滑地插入到收纳部151中。支持单元15可以防止面板12向相对本体11的下方、左方、右方移动。关于两个收纳部151,本体左侧面113一侧的收纳部151不设有面向本体右侧面114的右侧壁,本体右侧面114一侧的收纳部151不设有面向本体左侧面113的左侧壁。接着,通过两个收纳部151作为轴,把面板上侧边121向本体11旋转,如图9、图11所示,再把面板12的卡合单元13卡合到本体11的被卡合单元14。卡合的时候,卡合单元13的构成卡合筋136的卡合钩部137,陷入被卡合单元14的卡合凹部148中而被卡合。具体来说,插入的时候,卡合钩部137的卡合第一斜面1371沿着第二支持壁142向本体11方向移动,这个时候卡合筋136由于本身韧度而向上变形;接着,卡合钩部137陷入卡合凹部148时,由于没有第二支持壁142的支撑,卡合筋136回复到原来的形状,即卡合第二斜面1372被卡合凹部148的周壁1481阻挡而成为卡合状态。由此,卡合钩部137被卡合凹部148所包围,如没有外力的话不能从卡合凹部148分离,即面板12被正确固定在本体11上。在这个状态下,卡合单元13贴近包围被卡合单元14。
与上述操作相反的话,用户可以把面板12从本体11上拆分。具体来说,当用户要把面板12从拆离本体11时,先把面板上侧边121以相对本体11分离的方向施加力,即把面板12的卡合单元13从本体11的被卡合单元14拆卸。由于卡合筋136有一定的韧性,可发生适度的变形,也就是说,把面板12拆分时,通过外力当卡合筋136被卡合凹部148的周壁1481阻挡后,由于周壁1481的抵抗,卡合筋136沿着卡合钩部137的卡合第二斜面1372向上方变形,然后卡合钩部137从卡合凹部148的周壁1481分离,由此解除卡合钩部137和卡合凹部148的卡合关系。接着,把被支持单元16的突出台161向上方移动,即把突出块162从支持单元15的收纳部151分离,从而把面板12的被支持单元16从本体11的支持单元15拆下,从而将面板12从本体11上取下。
接下来,对卡合单元13和被卡合单元14的受力状况进行详细的说明。图12为,当卡合单元13和被卡合单元14互相卡合的状态下,面向本体前侧面115的方向的卡合构件101的截面图。
如图2所示,在空气调节装置10的运输过程中,面板12的面板下侧边122与本体11的本体下侧面112大致设置在同一平面上,同时,面板12的左侧边123与本体11的本体左侧面113也大致设置在同一平面上。
另外,面板12的面板上侧边121和右侧边124则不超过本体11的本体上侧面111和本体右侧面114的范围,即面板12的面板上侧边121和本体11的本体上侧面111之间沿垂直方向有一定的距离,面板12的右侧边124与本体11的本体右侧面114之间沿水平方向有一定的距离,面板12的面板外侧面125和面板内侧面126的面积均比本体11的本体前侧面115小。即面板12的面积小于本体11的本体前侧面115的面积,面板12的面板下侧边122大致位于本体11的本体下侧面112所在的平面上,面板12的左侧边123大致位于本体11的本体左侧面113所在的平面上。定义垂直于室内地面的方向为高度方向,垂直于面板12的方向为宽度方向,垂直于高度和宽度的方向为长度方向。那么在高度方向,面板12的面板下侧边122与本体11的本体下侧面112大致平齐,面板12的面板上侧边121与本体11的本体上侧面111具有一定距离;在长度方向上,面板12的左侧边123与本体11的本体左侧面113大致平齐,面板12的右侧边124与本体11的本体右侧面114具有一定距离。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大致”的含义有清楚的理解。例如,面板12的面板下侧边122与本体11的本体下侧面112大致设置在同一平面上,是指面板下侧边122与本体下侧面112正好设置在同一平面上,或者在公差允许的范围内,面板下侧边122与本体下侧面112设置在同一平面上。本文其他地方描述中的“大致”的含义与此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面板12的面板下侧边122与本体11的本体下侧面112大致在同一平面上,当搬运空气调节装置10时,相比右侧边124和面板上侧边121,面板12的面板下侧边122直接受到外力的机会较大,例如倾斜放置空气调节装置10时,经常出现面板12面板下侧边122先于本体11落地等情况。因此本实施例把面板12的面板下侧边122称为受力底边。同理,由于面板12的左侧边123与本体11的本体左侧面113大致在同一平面上,当搬运空气调节装置10时,相比右侧边124和面板上侧边121,面板12的本体左侧面113直接受到外力的机会较大,例如空气调节装置10运输途中经常出现与包装箱碰撞等情况,因此本实施例把面板12的左侧边123称为受力侧边。另外,由于面板12的受力底边122和受力侧边123的相交点直接受到外力的机会较大,此相交点也称为面板12的受力相交点127。
由于面板12直接受到外力的几率较高,而且由于面板12是通过卡合构件101与本体11相卡合的,因此面板12所受到的力会传递给卡合构件101。也就是说,卡合构件101受到受力底边122传递的力而趋向上方,即有向上移动的趋势。而卡合部104通常为利用其本身材料的韧性弹力使其实质上起到卡合作用,因此在卡合构件101中,卡合部104的强度较小,即卡合部104较容易损坏。对此,如图5、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卡合构件101中,设置有能够抑制外力传递到卡合部104的结构——支持壁和接触壁。
如图12所示,当受力底边122不受力时,由于重力的原因,以受力底边122为基准设在第一接触壁131远处(即空气调节装置10的设置状态下,位于第一接触壁131的上侧)的第二接触壁132与第二支持壁142接触,面板12自身的重力传达到第二支持壁142上。这时,第一接触壁131与第一支持壁141为分开状态,因此互相之间不发生力的传递,或者缓慢接触而基本不发生力的传递。
如果放置空气调节装置10时出现面板12先于本体11接触地面的情况,即当受力底边122受力时,即面板12受到从受力底边122方向传递的力而趋向上方移动时,基于受力的方向,面板12的第一接触壁131与位于上方的第一支持壁141接触和传递受力,然后第一支持壁141支持并把力分散到本体11上。这个状态下,位于面板12的第二接触壁132趋向上方,即第二接触壁132相对第二支持壁142趋向上方移动,这时会出现以下两种受力情况。一种情况是,第二接触壁132的全体与第二支持壁142为分离,因此互相之间不发生力的传递,即从受力底边122方向的力不会传递到第二接触壁132和第二支持壁142上;另一种情况是,第二接触壁132的卡合筋136与第二支持壁142接触,卡合筋136由于韧性而变形,由于卡合单元13是贴近包围被卡合单元14外周的环形,所以卡合筋136的移动范围在自身的韧度变形范围之内,不会损坏。因此以上两种情况均不会是卡合筋136损坏。
放置空气调节装置10时出现面板12先于本体11接触地面的情况,受力底边122受到的力可能会比空气调节装置10自身重力还要大,这个时候第一支持壁141受到的力比第二支持壁142受到的力要大。因此,通过把卡合部104设置在第二支持壁142和第二接触壁132上,可以防止比支持壁或接触壁的强度小的卡合部104受到较大的力,从而防止卡合部104损坏。
而且,本实施例中,受力底边122为直线,因此搬运空调调节装置时,受力底边122受到的力多为垂直于受力底边122向上的力。因此,通过将第一接触壁131和第一支持壁141设置为与受力底边122平行,即第一支持壁141和第一接触壁131的互相相对的面与受力底边122平行,受力底边122受到的垂直方向的力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分散,即卡合构件101受到的力得以全体分散,可以进一步抑制卡合构件101的强度特别低的卡合部104的损坏。
另外,如果第一接触壁131和第一支持壁141不与受力底边122平行,当第一接触壁131受到垂直于受力底边122的力时,第一接触壁131可能会沿着第一支持壁141的面滑动,而与第一支持壁141互相错开。由于设置在第二支持壁142和第二接触壁132的卡合部104的强度低,因此如果第一接触壁131可能会沿着第一支持壁141发生滑动,第二支持壁142和第二接触壁132的卡合部104会承受较大的力,容易导致卡合部104损坏。
因此,本实施例通过把第一支持壁141和第一接触壁131设为与受力底边122平行,即使第一接触壁131受到垂直于受力底边122的力,第一接触壁131也不会沿着第一支持壁141发生滑动,抑制第一支持壁141与第一接触壁131互相错开的情况发生。由此可以防止第二支持壁142和第二接触壁132的卡合部104承受较大的力,抑制卡合部104发生损坏。
同理,第三接触壁133与第三支持壁143相对受力侧边123的作用,与上述第一接触壁131与第一支持壁141相对受力底边122的作用原理相同,以下简要描述。
在卡合构件101卡合状态下,第三接触壁133设于第三支持壁143的面向受力侧边123的侧面的贴近侧,第四接触壁134设于第四支持壁144的背向受力侧边123的侧面的贴近侧。当受力底边122不受力时,第三接触壁133与第三支持壁143为分开状态,因此互相之间不发生力的传递。
如果空气调节装置10运输途中出现与包装箱碰撞等情况,受力侧边123受力时,即面板12受到从受力侧边123方向传递的力而趋向右移动时,基于受力的方向,面板12的第三接触壁133与位于右侧的第三支持壁143接触和传递受力,然后第三支持壁143支持并把力分散到本体11上。这时,第四接触壁134与第四支持壁144为分开状态,因此互相之间不发生力的传递,即从受力底边122方向的力不会传递到第四接触壁134和第四支持壁144上。
本实施例中,受力侧边123为直线,因此空气调节装置10运输途中,受力侧边123受到的力多为垂直于受力侧边123向上的力,即水平方向的力。因此,通过将第三接触壁133和第三支持壁143设置为与受力侧边123平行,即第三支持壁143和第三接触壁133的互相相对的面与受力侧边123平行,受力侧边123受到的水平方向的力可以在垂直方向上分散,即卡合构件101受到的力得以全体分散。
另外,如果第三接触壁133和第三支持壁143不与受力侧边123平行,当第三接触壁133受到垂直于受力侧边123的力时,第三接触壁133可能会沿着第四支持壁144的面滑动,而与第四支持壁144互相错开。由于设置在第二支持壁142和第二接触壁132的卡合部104的强度低,因此如果第三接触壁133沿着第四支持壁144发生滑动,第二支持壁142和第二接触壁132的卡合部104会承受较大的力,容易导致卡合部104损坏。
因此,本实施例通过把第三支持壁143和第四接触壁134设为与受力侧边123平行,即使第三接触壁133受到垂直于受力侧边123的力,第三接触壁133也不会沿着第三支持壁143发生滑动,抑制第三支持壁143与第三接触壁133互相错开的情况发生。由此可以防止第二支持壁142和第二接触壁132的卡合部104承受较大的力,抑制卡合部104发生损坏。
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装置10,面板12的受力底边122和受力侧边123均与本体11相对应的面在同一平面上,因此当搬运和运输空气调节装置10时,面板12直接受到外力的几率较高。同样地,受力底边122和受力侧边123的相交点直接受到外力的几率也较高。对此,本实施例的支持斜壁145设有面对受力相交点127的支持斜面,用于通过接触斜壁135承受从受力相交点127方向传递的力。当受力相交点127受到力时,即面板12受到受力相交点127方向的力而趋向斜上方移动时,基于受力方向,面板12的接触斜壁135接触位于上方的本体11的支持斜壁145而发生力的传递,然后支持斜壁145支撑并把力分散到本体11。因此,可以防止第二支持壁142和第二接触壁132的卡合部104承受较大的力,抑制对于面板12趋向斜方向移动的卡合部104的损坏。
为了使卡合单元13包围被卡合单元14,本实施例把第一支持壁141、第二支持壁142、第三支持壁143、第四支持壁144和支持斜壁145,以及第一接触壁131、第二接触壁132、第三接触壁133、第四接触壁134和接触斜壁135形成环状,各个壁的连接可以有效分散受力,使卡合单元13和被卡合单元14的抗冲击性得到增强,而且还可以分散面板12各个方向受到的力,由此增加卡合构件101抵抗较大外力的抵抗性,因此可进一步防止壁和卡合部104损坏。
同时,由于支持顶面146与面板12的面板内侧面126平行,而且设于各个支持壁的顶端,当空气调节装置10的面板12先于本体11接触地面而落下时,位于支持顶面146的下方的面板12会接触位于面板12上方的支持顶面146,并把力传递到支持顶面146,即支持顶面146可承受从面板12传递的力。相比通过支持壁来承受力,支持顶面146可以提供更大的接触面积,可以使面板12和支持壁受到的压强减少。因此可以防止支持壁受到过大的力而损坏,从而抑制设置于支持壁的卡合部104损坏。
接下来,就卡合单元13和被卡合单元14的装拆便利性以及补强筋进行详细的说明。如图5、图6、图13所示,卡合单元13的第四接触壁134的高度设置成比其余四个接触壁的高度要小。即第四接触壁134的高度小于第一接触壁131、第二接触壁132、第三接触壁133和接触斜壁135的高度,所述高度是指垂直于面板12方向的长度。
如果各接触壁都是同一高度的话,用户必须以平行于被卡合单元14的支持壁方向才能把卡合单元13插到被卡合单元14上。本实施例把连接第一接触壁131和第二接触壁132的第四接触壁134的高度降低,用户就算横向方向上有一定的错位也可将卡合单元13装拆到被卡合单元14中,这样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方便性。
第四支持壁144的位于环形包围状的外侧设有三个被卡合补强筋147,在卡合状态时,被卡合补强筋147设为贯穿第四接触壁134所在的面。被卡合补强筋147设置在第四支持壁144的外侧面,即朝向第四接触壁134的表面,并向第四接触面的方向突起。由于第四接触壁134比其他接触壁的高度小,在卡合状态下,第四接触壁134的顶端与本体11之间形成一个“缺口”,或者说,第四接触壁134所在的平面形成一个“缺口”,因此被卡合补强筋147贯穿所述“缺口”而突出向外设置。具体来说,在卡合状态下,由于卡合单元13贴近被卡合单元14且包围被卡合单元14的外周,同时第四接触壁134与其他接触壁的高度小,第四接触壁134的顶端与本体11的本体前侧面115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因此,第四支持壁144的环形状的外侧、在上述空间贯穿设置被卡合补强筋147。在卡合状态下,被卡合补强筋147从上述空间向第四接触壁134所在的面突出设置。由此,卡合单元13卡合到被卡合单元14时,被卡合补强筋147不会形成干涉而导致卡合单元13与被卡合单元14无法卡合。被卡合补强筋147使第四支持壁144以及设有第四支持壁144的被卡合单元14的稳定性和强度增加,由此增加卡合构件101抵抗较大外力的抵抗性,因此可进一步防止卡合部104损坏。
同样的,可在第一接触壁131、第二接触壁132、第三接触壁133、接触斜壁135的外周设置卡合补强筋138。如图4所示,第一接触壁131朝向受力底边122的表面、第二接触壁132背离受力底边122的表面,第三接触壁133朝向受力侧边123的表面、以及接触斜壁135朝向受力底边122和受力侧边123的相交点的表面均设有卡合补强筋138。通过设置这些卡合补强筋138可以进一步增加卡合单元13和被卡合单元14的稳定性和强度,进一步防止卡合部104损坏。
在图3中,第四支持壁144设有三条被卡合补强筋147,第一接触壁131、第三接触壁133、接触斜壁135均设有三条卡合补强筋138,第一接触壁131设有四条卡合补强筋138,但这只是示例性说明,本实施例不限于此,被卡合补强筋147和卡合补强筋138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实用新型有了清楚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元件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或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例如:
(1)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上述实施例可基于设计及可靠度的考虑,彼此混合搭配使用或与其他实施例混合搭配使用,即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自由组合形成更多的实施例。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设有:本体、面板和把所述面板通过卡合自由装拆到所述本体的卡合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板设有:
与所述本体的一个面在同一平面上的受力底边;
所述卡合构件设有:
设在所述本体上的被卡合单元,
与所述被卡合单元相对的、设在所述面板上的卡合单元;
所述被卡合单元设有:
从所述本体的与所述面板相对的面上突出的第一支持壁,
以所述受力底边为基准,设在所述第一支持壁远处的第二支持壁;
所述卡合单元设有:
第一接触壁,从所述面板的与所述本体相对的面上突出、且在所述卡合单元和所述被卡合单元互相卡合的状态下,贴近所述第一支持壁的面向所述受力底面的下侧面,
第二接触壁,贴近所述第二支持壁的背向所述受力底边的上侧面;
所述第二支持壁与所述第二接触壁上设有:
互相卡合的卡合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持壁和所述第一接触壁设为与所述受力底边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板设有:与所述受力底边相交的、与所述本体的另一个面在同一平面上的受力侧边;
所述被卡合单元设有:从所述本体的与所述面板相对的面突出的、与所述受力侧边平行的第三支持壁,
所述卡合单元设有:在所述卡合单元与所述被卡合单元互相卡合的状态下,在所述第三支持壁的面向所述受力侧边的侧面贴近所述第三支持壁的第三接触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卡合单元设有:
支持斜壁,从所述本体的与所述面板相对的面上突出、且含有面向所述受力底边和受力侧边的相交点的支持斜面;
所述卡合单元设有:
从所述面板的与所述本体相对的面上突出的、在所述卡合单元与所述被卡合单元互相卡合的状态下,在所述支持斜面的所述相交点一侧贴近所述支持斜面的接触斜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卡合单元设有连接所述第一支持壁和所述第二支持壁的、以所述受力侧边为基准设在所述第三支持壁远处的第四支持壁,
所述第一支持壁、所述第二支持壁、所述第三支持壁、所述第四支持壁、所述支持斜壁互相接续形成环形;
所述卡合单元设有连接所述第一接触壁和所述第二接触壁的第四接触壁,
所述第一接触壁、所述第二接触壁、所述第三接触壁、所述第四接触壁、所述接触斜壁互相接续,形成在所述卡合单元与所述被卡合单元互相卡合的状态下包围所述被卡合单元的环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卡合单元设有支持顶面,所述支持顶面在所述卡合单元与所述被卡合单元互相卡合的状态下与所述面板的面平行,由所述第一支持壁、所述第二支持壁、所述第三支持壁、所述第四支持壁和所述支持斜壁的靠近所述面板侧的突出顶端接续组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接触壁的高度比所述第一接触壁、所述第二接触壁、所述第三接触壁、所述接触斜壁的高度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被卡合补强筋,位于所述第四支持壁的外侧、贯穿所述第四接触壁所在的面补强筋;卡合补强筋,设置于所述第一接触壁、所述第二接触壁、所述第三接触壁、所述接触斜壁的外周补强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设有:设在所述第二接触壁上的卡合筋,和设在所述第二支持壁上的、使所述卡合筋卡合的卡合凹部;
所述卡合筋的顶端设有卡合钩部;
通过所述卡合凹部和所述卡合钩部的互相卡合可使所述本体和所述面板卡合而实现装拆。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持壁和所述第二接触壁与所述受力底边平行。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231876.1U CN210399446U (zh) | 2019-07-31 | 2019-07-31 | 一种空气调节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231876.1U CN210399446U (zh) | 2019-07-31 | 2019-07-31 | 一种空气调节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399446U true CN210399446U (zh) | 2020-04-24 |
Family
ID=70357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231876.1U Active CN210399446U (zh) | 2019-07-31 | 2019-07-31 | 一种空气调节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399446U (zh) |
-
2019
- 2019-07-31 CN CN201921231876.1U patent/CN21039944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134816B2 (en) | Dust collector | |
EP3734172B1 (en) | Fresh air module and air conditioner | |
CN210399446U (zh) | 一种空气调节装置 | |
CN212538021U (zh) | 一种蜗壳安装结构及空调器 | |
CN219388148U (zh) | 用于窗式空调器的液泵组件以及窗式空调器 | |
JP6567322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6469523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KR102582130B1 (ko) | 공기 청정기 | |
AU2021100204A4 (en) | Air purifier | |
KR101270612B1 (ko) |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
CN211011624U (zh) | 空气调节机 | |
CN112128128A (zh) | 吊扇 | |
CN208579486U (zh) | 空调器的导风板组件、壳体组件及空调器 | |
WO2008078906A2 (en) | Controller assembly of air conditioner | |
JP2001263714A (ja)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 |
EP4306861A1 (en) | Air cleaner | |
CN111918590B (zh) | 便携的干式真空清洁器 | |
CN217503839U (zh) | 空气调节设备 | |
CN211451361U (zh) | 一种框体结构及空调器 | |
CN214841616U (zh) | 空调柜机底座及空调柜机 | |
CN218033592U (zh) | 一种空气净化器 | |
CN218603270U (zh) | 一种电机安装结构及新风机 | |
JP2024059388A (ja) | 空調システム、空清アタッチメント、及び空気調和機 | |
CN220506936U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
JP2024059387A (ja) | 空気調和機、及びプログラ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