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87729U - 铣刀 - Google Patents

铣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87729U
CN210387729U CN201921416042.8U CN201921416042U CN210387729U CN 210387729 U CN210387729 U CN 210387729U CN 201921416042 U CN201921416042 U CN 201921416042U CN 210387729 U CN210387729 U CN 2103877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lling cutter
cutting edge
cutter according
degrees
mil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1604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建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sch Automotive Product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sch Automotive Product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sch Automotive Product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sch Automotive Product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41604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877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877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877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illing Proces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印刷电路板的铣刀,其包括:刀柄部,其用以传递旋转动力;刀体部,其与所述刀柄部连接,所述刀体部的周面上具有若干条环绕方向相同的螺旋形的切削刃,相邻的所述切削刃之间具有螺旋凹槽,每条所述切削刃具有后刀面,所述后刀面具有后角不大于2度的刃带。该铣刀解决了现有的加工印刷电路板的铣刀造成粉尘过大和振动过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铣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电路板成形加工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印刷电路板铣削加工的铣刀。
背景技术
用于印刷电路板成形加工的铣刀通常包括两组螺旋状沟槽,其中一组螺旋槽为主螺旋槽,每两个相邻的主螺旋槽之间形成周刃;另一组螺旋状沟槽为断屑槽,两组螺旋槽相交排列形成菱齿形状。周刃包括前刀面和后刀面,其中,前刀面是进行铣削加工时切屑流出的通道,后刀面是一个光滑的弧面,用于减少铣刀与已加工平面之间的摩擦。
然而,在例如印刷电路板组件的铣削过程中,由于无法把多个印刷电路板组件层叠起来进行批量的铣削,因此使用传统的铣刀很容易造成排屑不畅粉尘过大的问题。同时,印刷电路板组件在铣刀的工作过程中也会产生振动,这样容易造成电路板上电子元器件的损坏。
因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铣刀在印刷电路板组件的铣削过程中容易产生较大粉尘和印刷电路板产生较大振动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印刷电路板用铣刀,其特征在于,包括:刀柄部,其用以传递旋转动力;刀体部,其与所述刀柄部连接,所述刀体部的周面上具有若干条环绕方向相同的螺旋形的切削刃,相邻的所述切削刃之间具有螺旋凹槽,每条所述切削刃具有后刀面,所述后刀面具有后角不大于2度的刃带。
进一步地,所述铣刀还包括:刀尖,其设置于所述刀体部的远离所述刀柄部的端部,所述刀尖具有若干个刃口,每个所述刃口与一条所述切削刃相连,若干个所述刃口分布为鱼尾形。
进一步地,所述切削刃沿所述刀体部的外周面左螺旋或者右螺旋设置,所述切削刃的螺旋角为24度至35度。
进一步地,所述铣刀包括5至8条所述切削刃,所述刀体部的刃径不大于2.42毫米且不小于2.38毫米,所述铣刀的长度不大于38.2毫米。
进一步地,所述刃带的后角为恒定不变或者向后方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若干条所述刃带具有相同的刃带宽度,所述刃带宽度不大于0.025毫米。
进一步地,所述刃带的刃带宽度为0.02毫米至0.025毫米。
进一步地,所述后刀面还包括辅后刀面,所述辅后刀面位于所述刃带后方且具有37度至39度的后角。
进一步地,所述切削刃包括前刀面,所述前刀面与基面之间的前角为8度至10度。
进一步地,所述铣刀还包括套环,其套接于所述刀柄部,所述套环用于所述铣刀安装到割板机时限定所述铣刀的安装位置。
由以上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铣刀包括若干条环绕方向相同的螺旋凹槽和切削刃,切削刃具有刃带并且若干个切削刃的刃口分布为鱼尾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铣刀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其在印刷电路板的铣削过程中排出的的粉尘和吸尘的方向相同,因此能够降低粉尘,并且降低铣刀在印刷电路板的铣削过程中对印刷电路板造成的振动。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特点、优点和益处通过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将变得显而易见。
图1显示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铣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铣刀的主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了图2中的铣刀沿A-A方向的侧面视图。
图4显示了图2中的铣刀的刀体部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5显示了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铣刀铣削印刷电路板组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至图5,提供了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铣刀10,铣刀10用于印刷电路板例如印刷电路板组件的铣削工艺。如图所示,铣刀10包括刀柄部11、连接部12、刀体部13和套环15。其中,连接部12为呈锥形块的倒角结构,连接部12包括相对的两端,刀柄部11连接于连接部12的一端用以传递旋转动力,刀柄部11远离连接部的另一端还包括倒角部(chamfer)111。刀体部13连接于连接部12的另一端,刀体部13的外周面上具有若干条环绕方向相同即单向旋转的切削刃132,例如切削刃132沿刀体部13的周面设置为左螺旋或者右螺旋。相邻的切削刃132之间形成若干条螺旋凹槽131。若干条切削刃132分别具有刃带133,刃带133由切削刃132磨削形成。刀体部13还包括设置在远离连接部12的另一端的刀尖14,刀尖14具有由若干条切削刃132构成的若干个刃口141,每个刃口141连接一条切削刃132,若干个刃口141分布为鱼尾形,即刀尖14沿刀体部13的轴线的截面(铣削面)形状为鱼尾形,这样使得铣刀10除了用于印刷电路板的铣削拉丝外,还可以用于在印刷电路板上钻铣槽或孔。刀柄部11和刀体部13由硬质合金材料一体形成。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刀柄部11与刀体部13还可以通过焊接形成,此时刀体部13由硬质合金制成。套环15套接于刀柄部11,其由塑料材料制成,套环15用于当铣刀10安装到割板机(图中未示出)上时限定铣刀10的安装位置和安装高度。
本实施方式的铣刀10用于印刷电路板组件的铣削工艺,参考图2,铣刀10的长度L1为37.9毫米至38.2毫米,刀体部13的槽长L3为9毫米,刀体部13的直径D3为2.38毫米至2.42毫米。连接部12的倒角α为15度。刀柄部11的倒角部111的倒角β为33度。刀柄部11的柄径D1为3.175毫米。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铣刀10的长度L1为38.2毫米,刀体部13的直径D3为2.4毫米。如图所示,铣刀10在刀体部13的周面上具有向右螺旋的若干条切削刃132,本实施方式中铣刀10包括5条至8条切削刃132(以及5条至8条螺旋凹槽131)。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铣刀10包括5条切削刃132(以及5条螺旋凹槽131),或者铣刀10包括6条(以及6条螺旋凹槽131),或者铣刀10包括8条切削刃132(以及8条螺旋凹槽131)。切削刃132和螺旋凹槽131向右螺旋设置在刀体部13的周面上有利于在印刷电路板组件的铣削工艺中,吸尘装置(图中未示出)设置在铣刀10工作的印刷电路板组件的同一侧。本实施方式中,切削刃132的螺旋角γ为24度至35度。一些实施方式中,切削刃132的螺旋角γ为30度。此外,切削刃132具有刃带133,本实施方式中,各条切削刃132的刃带133具有相同的刃带宽度。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铣刀10沿A-A方向的侧面视图,图中5条切削刃132均匀地分布,所述切削刃132具有前刀面1321和后刀面1322,前刀面1321与基面之间的前角θ为8度至10度,一些实施方式中,切削刃132的前角θ为8度,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切削刃132的前角θ为9度。后刀面1322和切削平面之间的后角ε为37至39度。一些实施方式中,切削刃132的后角ε为39度,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后角ε为38度。此外,若干条螺旋凹槽131的槽深D4为0.24毫米。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铣刀10的刀体部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图中显示了刃带133的刃带宽度b,刃带宽度b为0.02毫米至0.025毫米,一些实施方式中,切削刃132的刃带宽度b为0.02毫米。
使用本实施方式的铣刀10铣削印刷电路板组件时,由于铣刀10的螺旋凹槽131是单向设置,因此铣刀只有一个粉尘排出的方向(向右螺旋延伸的螺旋凹槽131向刀柄部11的反向排出粉尘)。同时,吸尘装置的排尘方向设置成与粉尘排出方向一致,从而使得排尘作用力叠加,提高了粉尘排出的效率,避免铣刀10在铣削印刷电路板组件时产生过大的粉尘。与此同时,铣刀铣削印刷电路板组件的稳定性和振动大小取决于铣刀与印刷电路板组件接触面积的大小。例如,铣刀与印刷电路板组件的接触面积较大则铣削时的稳定性好,印刷电路板组件的振动低。参考图5,本实施方式的铣刀10沿B方向切削印刷电路板组件20。铣刀10的每条切削刃132具有后刀面1322,所述后刀面1322具有后角不大于2度的刃带133。一些实施方式中,刃带133的后角为0度,刃带133的后角为恒定不变或者向后方逐渐增大。刃带133的刃带宽度b为0.02毫米至0.025毫米,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刃带宽度b为0.02毫米,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刃带宽度b为0.023毫米。铣刀10与印刷电路板组件的接触面实际为具有宽度的刃带133。相比较于现有的具有尖锐部的切削刃,铣刀10与印刷电路板组件的接触面更大,这样铣刀10在铣削印刷电路板组件时具有良好的铣削稳定性,避免了具有尖锐部的切削刃在铣削过程中因为各切削刃之间磨损程度不相同从而造成的铣削时铣刀整体受力不均而加剧印刷电路板组件的振动,由此减少或者避免了对印刷电路板组件中对振动敏感的元器件造成的损伤。进一步地,后刀面1322还包括辅后刀面1323,辅后刀面1323位于刃带133后方且具有37度至39度的后角。一些实施方式中,辅后刀面1323的后角为39度。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辅后刀面1323的后角为38度。本实施方式中切削刃132均匀地分布有利于保持铣刀10铣削的连贯性,也有利于减轻铣刀10在铣削过程中对印刷电路板组件造成的振动。同时提高了铣刀10的耐磨性,增加了使用寿命。在印刷电路板组件的切削过程中改善了切削面的光洁度。
此外,刀体部13的外周面上还可以通过涂敷例如Ti-AI-N涂层来增加铣刀10的整体切削能力,同时降低铣刀10与加工表面间的摩擦,减少摩擦发热,降低加工时切削刃132上的温度,防止铣刀10磨损,提升铣刀10的使用寿命。
由此可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方案通过在铣刀10上设置若干条单向旋转设置的螺旋凹槽131和若干条具有刃带133的切削刃132,以及若干条切削刃132在刀尖14处构成的若干个分布为鱼尾形的刃口141,实现了在铣削印刷电路板的过程产生较少粉尘,同时也实现了在铣削过程中印刷电路板产生较小的振动。同时,该技术方案的铣刀结构简单,易于制造,使用寿命长。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印刷电路板的铣刀,其特征在于,包括:
刀柄部,其用以传递旋转动力;
刀体部,其与所述刀柄部连接,所述刀体部的周面上具有若干条环绕方向相同的螺旋形的切削刃,相邻的所述切削刃之间具有螺旋凹槽,每条所述切削刃具有后刀面,所述后刀面具有后角不大于2度的刃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铣刀还包括:刀尖,其设置于所述刀体部的远离所述刀柄部的端部,所述刀尖具有若干个刃口,每个所述刃口与一条所述切削刃相连,若干个所述刃口分布为鱼尾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削刃沿所述刀体部的外周面左螺旋或者右螺旋设置,所述切削刃的螺旋角为24度至35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铣刀包括5至8条所述切削刃,所述刀体部的刃径不大于2.42毫米且不小于2.38毫米,所述铣刀的长度不大于38.2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刃带的后角为恒定不变或者向后方逐渐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铣刀,其特征在于,若干条所述刃带具有相同的刃带宽度,所述刃带宽度不大于0.025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刃带的刃带宽度为0.02毫米至0.025毫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刀面还包括辅后刀面,所述辅后刀面位于所述刃带后方且具有37度至39度的后角。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削刃包括前刀面,所述前刀面与基面之间的前角为8度至10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铣刀,其特征在于,所述铣刀还包括套环,其套接于所述刀柄部,所述套环用于所述铣刀安装到割板机时限定所述铣刀的安装位置。
CN201921416042.8U 2019-08-28 2019-08-28 铣刀 Active CN2103877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16042.8U CN210387729U (zh) 2019-08-28 2019-08-28 铣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16042.8U CN210387729U (zh) 2019-08-28 2019-08-28 铣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87729U true CN210387729U (zh) 2020-04-24

Family

ID=703402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16042.8U Active CN210387729U (zh) 2019-08-28 2019-08-28 铣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877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01543B1 (ko) 절삭 인서트 및 회전형 절삭 공구
US5070952A (en) Downhole milling tool and cutter therefor
CA1150984A (en) Tool support and drilling tool
CN109304507B (zh) 一种用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用pcd铣刀
EP1807233A1 (en) Helical flute end mill with multi-section cutting edge
US4174915A (en) Milling cutter, especially contour milling cutter
JP4456852B2 (ja) スローアウェイ式ドリル
CN102039439A (zh) 一种复合定位复合切削的定心螺旋刀具
CN210387729U (zh) 铣刀
JPH02198708A (ja) ニック付切削工具
CN217046520U (zh) 一种用于加工碳纤维复合板的菠萝纹钻铣刀
JPH10291115A (ja) スローアウェイエンドミル
CN215619172U (zh) 一种单晶球刀
CN112620760B (zh) 具有pcd镶片及微刃的组合铣刀
CN212070543U (zh) 一种具有高排屑性能的新型pcb铣刀
CN210160488U (zh) 一种刀头结构及切削刀具
CN212217221U (zh) 一种圆鼻刀具
JP3036343B2 (ja) エンドミル
JP6447566B2 (ja) 穴加工工具
CN217964952U (zh) 一种单刃开槽刀
CN217095723U (zh) 刀头结构及刀具
CN111730078B (zh) 切削加工软橡胶的车刀及其制备方法、车床
CN219402479U (zh) 圆鼻刀
CN211614435U (zh) 一种便于排屑的钻针
CN217889630U (zh) 一种四刃立铣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