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64060U - 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 - Google Patents

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64060U
CN210364060U CN201920824173.3U CN201920824173U CN210364060U CN 210364060 U CN210364060 U CN 210364060U CN 201920824173 U CN201920824173 U CN 201920824173U CN 210364060 U CN210364060 U CN 2103640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plate
floor
wheel cover
cross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2417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文双
杨昌文
曾庆伟
卢堃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82417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640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640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640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下车体框架总成包括纵梁组件和横梁组件,纵梁组件包括左纵大梁、右纵大梁、前地板左纵梁和前地板右纵梁,横梁组件包括从前至后横向平行设置的前围板前横梁、座椅前横梁、座椅后横梁、后地板第一横梁、后地板第二横梁、后地板第三横梁和后地板第四横梁,纵梁组件均设于座椅前横梁和座椅后横梁的下方并且纵梁组件的后端均与后地板第一横梁固定连接,左纵大梁的后端和右纵大梁的后端均设有腔体并分别与后地板第一横梁的腔体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白车身总成的下车体结构框架力的传递网络无缺口,传力路径网完整,提升了车身整体抗扭转和弯曲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白车身总成,特别是涉及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
背景技术
传统的两厢轿车白车身结构中(图1-17所示),还存在前部低速吸能区吸能不足,正碰、偏置碰传力路径差,下车体整体框架不够连贯,力的传递路径不足,局部结构偏弱以及空间利用不足等缺点,导致车身整体的碰撞、抗弯扭性能下降,最终导致NVH及操稳性不同程度下降。具体表现为:
1)前部低速吸能区域没有设计吸能盒34结构,正面碰撞吸能不够充分,不利于低速碰撞维修;且前防撞梁本体33采用“弓”字形截形,三点抗弯性能不良;
2)前大梁23与shotgun前端的单片连接结构(单片连接板50),不利于正碰、偏置碰力的传递;
3)前轮罩与前围板28(驾驶舱)之间连接弱,前减振器安装点的X向动刚度差,此激励点在驾驶员右耳的噪声传函(NTF)差;
4)前轮罩前悬减振器硬点之间Y向无直接连接或连接结构弱,车辆操作稳定性差;
5)下车体框架总成1纵横交叉不够连贯,力的传递网有缺口,降低车身整体抗扭转、弯曲性能;
6)B柱14上下无闭环结构,对侧碰、顶压、扭转性能减弱明显;
7)尾门洞开口呈上宽下窄的倒“凸”型,且开口尺寸偏小,不利于尾箱行李存取;
8)尾门框闭环搭接结构偏弱,尾门框对角刚度差,尾门框菱形变形模态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白车身总成的下车体结构框架力的传递网络无缺口,传力路径网完整,提升了车身整体抗扭转和弯曲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包括位于顶部的顶盖总成、位于底部的下车体总成以及位于中部的左右对称设置的左侧围总成和右侧围总成,所述下车体总成包括从前至后依次固定连接的前防撞梁总成、前车体总成、前地板总成和后部下车体总成,所述下车体总成上设有下车体框架总成,所述下车体框架总成包括纵向排列设置的纵梁组件和横向排列设置的横梁组件,所述纵梁组件包括设于前地板总成上的左纵大梁、右纵大梁、前地板左纵梁和前地板右纵梁,所述横梁组件包括从前至后横向平行设置的设于所述前车体总成上的前围板前横梁、设于所述前地板总成上的座椅前横梁和座椅后横梁以及设于后部下车体总成上的后地板第一横梁、后地板第二横梁、后地板第三横梁和后地板第四横梁,所述左纵大梁和所述右纵大梁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前地板左纵梁和所述前地板右纵梁左右对称设置于所述左纵大梁和所述右纵大梁之间,所述纵梁组件均设于所述座椅前横梁和所述座椅后横梁的下方并且所述纵梁组件的后端均与所述后地板第一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左纵大梁的后端和所述右纵大梁的后端均设有腔体并分别与后地板第一横梁的腔体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还可以是:
所述后地板第二横梁设于所述下车体框架总成上的后悬挂摆臂安装点处,所述后地板第三横梁设于所述下车体框架总成上的后悬挂弹簧安装点处。
所述左侧围总成和所述右侧围总成上分别设有B柱,顶盖总成上设有横向设置的顶盖横梁,两个所述B柱的上端分别与所述顶盖横梁的左右两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B柱的下端分别与所述座椅后横梁的左右两端固定连接。
所述左侧围总成和所述右侧围总成上分别设有D柱,所述D柱包括后侧围外板、D柱外板、D柱加强板和后侧围内板,所述后侧围外板、所述D柱加强板和所述后侧围内板依次连接并围设有D柱腔体,所述D柱加强板设于所述D柱腔体内,所述D柱加强板与所述后侧围内板之间围设有第一腔体,所述后侧围外板、所述D柱外板和所述D柱加强板之间围设有第二腔体。
所述前车体总成上设有前大梁和位于所述前大梁上方的前轮罩外板腔体焊合件,所述前轮罩外板腔体焊合件的前端与所述前大梁之间设有腔体连接板,所述腔体连接板内设有封闭的连接腔体,所述腔体连接板从上至下从后向前倾斜设置,所述连接板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所述前轮罩外板腔体焊合件的前端和所述前大梁固定连接。
所述前车体总成包括前围板、前围板下安装板和前轮罩总成,所述前轮罩总成左右对称设于所述前车体总成的左右两侧,所述前轮罩总成包括前轮罩支承板、前轮罩板和前轮罩加强板,所述前轮罩支承板后侧的下端与所述前轮罩加强板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前轮罩板围设于所述前轮罩支承板的内侧边缘以及所述前轮罩加强板的内侧边缘和后侧边缘,所述前轮罩板的上部分别与所述前轮罩支承板的内侧边缘以及所述前轮罩加强板的内侧边缘和后侧边缘固定连接,所述前轮罩板的后侧面与所述前围板的前侧面相抵并固定连接,所述前轮罩加强板设于所述前围板下安装板的下方,所述前围板下安装板的前端与所述前轮罩支承板的后侧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前轮罩支承板、所述前轮罩加强板、所述前围板下安装板与所述前围板之间围设有封闭的前轮罩腔体。
所述前围板下安装板的前端设有加强横梁,所述加强横梁固定连接于所述前围板下安装板的上表面上,所述加强横梁与所述前围板下安装板之间围设有上横梁腔体。
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前防撞梁本体,所述前防撞梁本体的纵向截面为“B”字形,所述前防撞梁本体与所述前车体总成之间设有两个吸能盒,两个所述吸能盒左右对称设置,两个所述吸能盒的前端分别与所述前防撞梁本体的左右两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吸能盒的后端分别与所述前车体总成的左右两侧可拆卸固定连接。
所述吸能盒上设有诱导压溃筋条。
所述顶盖总成的后部、所述左侧围总成的后部、所述右侧围总成的后部和所述下车体总成的后部围设成尾门洞,所述尾门洞设为矩形。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包括位于顶部的顶盖总成、位于底部的下车体总成以及位于中部的左右对称设置的左侧围总成和右侧围总成,所述下车体总成包括从前至后依次固定连接的前防撞梁总成、前车体总成、前地板总成和后部下车体总成,所述下车体总成上设有下车体框架总成,所述下车体框架总成包括纵向排列设置的纵梁组件和横向排列设置的横梁组件,所述纵梁组件包括设于前地板总成上的左纵大梁、右纵大梁、前地板左纵梁和前地板右纵梁,所述横梁组件包括从前至后横向平行设置的设于所述前车体总成上的前围板前横梁、设于所述前地板总成上的座椅前横梁和座椅后横梁以及设于后部下车体总成上的后地板第一横梁、后地板第二横梁、后地板第三横梁和后地板第四横梁,所述左纵大梁和所述右纵大梁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前地板左纵梁和所述前地板右纵梁左右对称设置于所述左纵大梁和所述右纵大梁之间,所述纵梁组件均设于所述座椅前横梁和所述座椅后横梁的下方并且所述纵梁组件的后端均与所述后地板第一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左纵大梁的后端和所述右纵大梁的后端均设有腔体并分别与后地板第一横梁的腔体连接。这样,下车体框架总成的纵梁组件中包括6根纵梁,分别为左纵大梁、右纵大梁、前地板左纵梁、前地板右纵梁以及现有技术中的左门槛梁和右门槛梁,下车体框架总成的横梁组件中包括7根横梁(不计前防撞梁和尾端梁),分别为前围板前横梁、座椅前横梁、座椅后横梁、后地板第一横梁、后地板第二横梁、后地板第三横梁和后地板第四横梁,下车体框架总成由6纵7横形成传力路径网,与现有技术相比,横梁组件和纵梁组件的布置更加均匀合理,并且通过延长纵梁组件与后地板第一横梁搭接,下车体结构框架力的传递网络无缺口,传力路径网完整,提升了车身整体抗扭转和弯曲性能,同时,左纵大梁和右纵大梁的前端与后地板第一横梁的连接处腔体连续,具体的左纵大梁和右纵大梁的前端与后地板第一横梁通过纵梁连接板连接,提高了连接处的结构强度和刚度,更有利于力的传递,进一步提高了车身整体抗扭转、弯曲性能。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具有以下优点:白车身总成的下车体结构框架力的传递网络无缺口,传力路径网完整,提升了车身整体抗扭转和弯曲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白车身总成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下车体框架总成的仰视图。
图3为现有技术的图2中的A-A截面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的B柱上下搭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现有技术中的D柱侧视图。
图6为现有技术的图5中的B-B截面图。
图7为现有技术的shotgun前端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为现有技术的前端前大梁传力路径示意图。
图9为现有技术的图7中的C-C截面图。
图10为现有技术的前轮罩总成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现有技术的图10中的D-D截面图。
图12为现有技术的图10中的E-E截面图。
图13为现有技术的前轮罩Y向无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4为现有技术的前轮罩Y向单层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5为现有技术的前防撞梁结构图。
图16为现有技术的尾门洞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的下车体框架总成的仰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的左纵大梁与后地板第一横梁连接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的图18中的A’-A’截面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的B柱上下搭接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的箭头方向指示力的传递路径。
图2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的D柱侧视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的图21中的B’-B’截面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的shotgun前端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的前端前大梁传力路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的图23中的C’-C’截面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的前轮罩总成示意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的前轮罩总成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的图27中的D’-D’截面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的图27中的E’-E’截面图。
图3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的前轮罩Y向腔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的加强横梁安装示意图。
图3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的图30中的F-F截面图。
图3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的前防撞梁总成安装结构图。
图3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的前防撞梁与吸能盒示意图。
图3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的尾门洞示意图。
图3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的白车身总成结构图。
图3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的白车身总成爆炸图。
图号说明
1…下车体框架总成 2…左纵大梁 3…右纵大梁
4…前地板左纵梁 5…前地板右纵梁 6…座椅前横梁
7…座椅后横梁 8…后地板第一横梁 9…后地板第二横梁
10…后地板第三横梁 11…后地板第四横梁 12…后悬挂摆臂安装点
13…后悬挂弹簧安装点 14…B柱 15…顶盖横梁
16…D柱 17…后侧围外板 18…D柱外板
19…D柱加强板 20…后侧围内板 21…第一腔体
22…第二腔体 23…前大梁 24…前轮罩外板腔体焊合件
25…前轮罩支承板 26…前轮罩板 27…前轮罩加强板
28…前围板 29…前围板下安装板 30…前轮罩腔体
31…加强横梁 32…上横梁腔体 33…前防撞梁
34…吸能盒 35…诱导压溃筋条 36…右侧围总成
37…左侧围总成 38…顶盖总成 39…前防撞梁总成
40…前车体总成 41…前地板总成 42…后部下车体总成
43…白车身总成 44…前围板前横梁 45…左门槛梁
46…右门槛梁 47…尾端梁 48…前地板纵梁
49…纵梁连接板 50…单片连接板 51…腔体连接板
52…前轮罩总成 53…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其中,车身的长度方向为X向/纵向/前后方向,车身的宽度方向为Y向/横向/左右方向。
下面结合图17至图34,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请参考图17至图34,包括位于顶部的顶盖总成38、位于底部的下车体总成以及位于中部的左右对称设置的左侧围总成36和右侧围总成37,所述下车体总成包括从前至后依次固定连接的前防撞梁总成39、前车体总成40、前地板总成41和后部下车体总成42,所述下车体总成上设有下车体框架总成1,所述下车体框架总成1包括纵向排列设置的纵梁组件和横向排列设置的横梁组件,所述纵梁组件包括设于前地板总成上的左纵大梁2、右纵大梁3、前地板左纵梁4和前地板右纵梁5,所述横梁组件包括从前至后横向平行设置的设于所述前车体总成40上的前围板前横梁44、设于所述前地板总成40上的座椅前横梁6和座椅后横梁7以及设于后部下车体总成42上的后地板第一横梁8、后地板第二横梁9、后地板第三横梁10和后地板第四横梁11,所述左纵大梁2和所述右纵大梁3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前地板左纵梁4和所述前地板右纵梁5左右对称设置于所述左纵大梁2和所述右纵大梁3之间,所述纵梁组件均设于所述座椅前横梁6和所述座椅后横梁7的下方并且所述纵梁组件的后端均与所述后地板第一横梁8固定连接,所述左纵大梁2的后端和所述右纵大梁3的后端均设有腔体并分别与后地板第一横梁8的腔体连接。这样,下车体框架总成1的纵梁组件中包括6根纵梁,分别为左纵大梁2、右纵大梁3、前地板左纵梁4、前地板右纵梁5以及现有技术中的左门槛梁45和右门槛梁46,下车体框架总成1的横梁组件中包括7根横梁(不计前防撞梁33和尾端梁47),分别为前围板前横梁44、座椅前横梁6、座椅后横梁7、后地板第一横梁8、后地板第二横梁9、后地板第三横梁10和后地板第四横梁11下车体框架总成1由6纵7横形成传力路径网,与现有技术相比,横梁组件和纵梁组件的布置更加均匀合理,并且通过延长纵梁组件与后地板第一横梁8搭接,下车体结构框架力的传递网络无缺口,传力路径网完整,提升了车身整体抗扭转和弯曲性能,同时,左纵大梁2和右纵大梁3的前端与后地板第一横梁8的连接处腔体连续,具体的左纵大梁2和右纵大梁3的前端与后地板第一横梁8通过纵梁连接板49连接,提高了连接处的结构强度和刚度,更有利于力的传递,进一步提高了车身整体抗扭转、弯曲性能。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43具有以下优点:白车身总成43的下车体结构框架力的传递网络无缺口,传力路径网完整,提升了车身整体抗扭转和弯曲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17至图34,还可以是:所述后地板第二横梁9设于所述下车体框架总成1上的后悬挂摆臂安装点12处,所述后地板第三横梁10设于所述下车体框架总成1上的后悬挂弹簧安装点13处。这样,针对后悬挂安装点(后悬挂摆臂安装点12和后悬挂弹簧安装点13)对应地板区域布置横梁组件(后地板第二横梁9和后地板第三横梁10),以增加后悬挂安装点Y向连接静刚度和动刚度,同时提升整车扭转刚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17至图34,还可以是:所述左侧围总成37和所述右侧围总成36上分别设有B柱14,顶盖总成38上设有横向设置的顶盖横梁15,两个所述B柱14的上端分别与所述顶盖横梁15的左右两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B柱14的下端分别与所述座椅后横梁7的左右两端固定连接。这样,在B柱14的正上方设置一根顶盖横梁15,座椅后横梁7设置在B柱14的下端,顶盖横梁15、座椅后横梁7与两侧的B柱14(腔体)形成闭环结构,从而白车身总成43的上部可以满足顶盖抗凹、雪压、顶部抗压的性能要求,其下部可以让侧碰力直接通过座椅后横梁7传递到中通道进而传递到白车身总成43的另一侧(左/右侧围总成36),同时闭环结构又能提高整车扭转刚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17至图34,还可以是:所述左侧围总成37和所述右侧围总成36上分别设有D柱16,所述D柱16包括后侧围外板17、D柱外板18、D柱加强板19和后侧围内板20,所述后侧围外板17、所述D柱加强板19和所述后侧围内板20依次连接并围设有D柱腔体,所述D柱加强板19设于所述D柱16的腔体内,所述D柱加强板19与所述后侧围内板20之间围设有第一腔体21,所述侧围外板、所述D柱外板18和所述D柱加强板19之间围设有第二腔体22。这样,本实用新型中的白车身总成43是应用于溜背造型的轿车中,溜背型轿车的D柱16上端到下端的X向长度L2达1103mm(图9中所示),而传统的两厢车的长度L1只有453mm(图10中所示),溜背型轿车的尾门框的X向尺寸巨大,结构刚度和模态存在先天性劣势,而尾门框上/下部结构传统车型中也都设计有完整腔体结构,不需额外加强,只是两侧结构偏弱(D柱16上下贯通方向),为了优化两侧结构,本实用新型将原有的D柱16中部的后侧围内板20与D柱加强板19之间的截面结构由分离的腔体(图11中所示)改为贯通式腔体(第一腔体21,图12中所示),同时后侧围外板17、D柱外板18与D柱加强板19之间也形成腔体(第二腔体22,图12中所示),双重腔体贯通D柱16上下,尾门框对角刚度和模态达到同级对标车的水平,保证溜背型造型需求的前提下,满足了尾门框对角刚度、尾门框菱形变形模态等性能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17至图34,还可以是:所述前车体总成40的前部上设有前大梁23和位于所述前大梁23上方的前轮罩外板腔体焊合件24,所述前轮罩外板腔体焊合件24的前端与所述前大梁23之间设有腔体连接板51,所述腔体连接板51内设有封闭的连接腔体,所述腔体连接板51从上至下从后向前倾斜设置,所述腔体连接板51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所述前轮罩外板腔体焊合件24的前端和所述前大梁23固定连接。这样,前大梁23与shotgun前端(即前轮罩外板焊合件与前轮罩外板加强板焊合件组成的前轮罩外板腔体焊合件24的前端)设计腔体结构(腔体连接板51)连接,优化前大梁23前部正面碰撞传力路径(图16中所示),碰撞性能提升,与传统的单片连接板50相比,腔体连接板51设有封闭的连接腔体以保证连接刚度强度,同时,腔体连接板51倾斜设置,具体的腔体连接板51可设为与水平呈约70°夹角,有利于利于沿前大梁23传递力的分散。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17至图34,还可以是:所述前车体总成40包括前围板28、前围板下安装板29和前轮罩总成52,所述前轮罩总成52左右对称设于所述前车体总成40的左右两侧,所述前轮罩总成52包括前轮罩支承板25、前轮罩板26和前轮罩加强板27,所述前轮罩支承板25后侧的下端与所述前轮罩加强板27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前轮罩板26围设于所述前轮罩支承板25的内侧边缘以及所述前轮罩加强板27的内侧边缘和后侧边缘,所述前轮罩板26的上部分别与所述前轮罩支承板25的内侧边缘以及所述前轮罩加强板27的内侧边缘和后侧边缘固定连接,所述前轮罩板26的后侧面与所述前围板28的前侧面相抵并固定连接,所述前轮罩加强板27设于所述前围板下安装板29的下方,所述前围板下安装板29的前端与所述前轮罩支承板25的后侧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前轮罩支承板25、所述前轮罩加强板27、所述前围板下安装板29与所述前围板28之间围设有封闭的前轮罩腔体30。这样,前轮罩板26与前围板28直接相连,并在前围板下安装板29下设计前轮罩加强板27,形成腔体连接前轮罩总成52上部与前围板,增强两者之间X向连接,能同时改善前减振器安装点(减振器安装点在前轮罩支承板25上)X向动刚度以及驾驶员右耳处的噪声传函(NTF)。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前围板下安装板29的前端设有加强横梁31,所述加强横梁31固定连接于所述前围板下安装板29的上表面上,所述加强横梁31与所述前围板下安装板29之间围设有上横梁腔体32。这样,是因为前轮罩承载着底盘前减振器,路面激励通过前减振器直接传递到前轮罩上,当紧急转弯、制动或发生侧滑时,左右两侧前轮罩受Y向力较大,Y向缺少刚性连接,难以保证二者运动的一致性,导致操作稳定性不好,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前围板下安装板29前端上增设一根加强横梁31,并且与前围板下安装板29形成腔体结构,可有效增强左右两侧的前轮罩之间的Y向连接,即有效增强前悬减振器安装点之间Y向连接,进而提升车辆操稳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17至图34,还可以是: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前防撞梁本体33,所述前防撞梁本体33的纵向截面为“B”字形,所述前防撞梁本体33与所述前车体总成40的前端之间设有两个吸能盒34,两个所述吸能盒34左右对称设置,两个所述吸能盒34的前端分别与所述前防撞梁本体33的左右两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吸能盒34的后端分别与所述前车体总成40的左右两侧可拆卸固定连接。这样,前防撞梁本体33设计“B”字截形,相比传统的“弓”字截形,抗三点弯曲能力增强,能有效把正碰的力传递到左右两侧的吸能盒34上,仿真分析可知,1.2mm厚的“B”字前防撞梁本体33与1.4mm厚的“弓”字前防撞梁本体33强度及抗弯性能相当,实现轻量化的同时单车成本可降低2元。同时,增加吸能盒34结构,以增加前部低速吸能区域正面碰撞吸能能力,具体的吸能盒34安装于前车体总成40前端的前大梁23上(焊接固定),吸能盒34与前大梁23可拆卸连接(通过螺栓53连接),在发生低速碰撞时可通过更换吸能盒34及前防撞梁33,而不需维修前大梁23。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吸能盒34上设有诱导压溃筋条35。这样,通过设置诱导压溃筋条35以增强吸能盒34的吸能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17至图34,还可以是:所述顶盖总成38的后部、所述左侧围总成37的后部、所述右侧围总成37的后部和所述下车体总成42的后部围设成尾门洞,所述尾门洞设为矩形。这样,白车身总成43的尾门洞由左侧围总成37的后部、右侧围总成36的后部、尾端板焊合总成(即后部下车体总成的后部)和设置于顶盖总成38后部的顶盖后横梁四个部分围设而成,具体的,矩形的尾门洞的尺寸可设为1035mm(L5)*1220mm(h1),与现有技术相比,尾门洞的下部开口尺寸比传统倒“凸”结构的844mm(L3)增加231mm,尾门洞下部宽度增加,极大的增加行李进出空间,利于行李取放,人机工程及尾部空间利用更好,提升空间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的一种具体实施例,如图36-图37中所示,包括右侧围总成36、左侧围总成37和顶盖总成38,以及从前至后依次固定连接的前防撞梁总成39、前车体总成40、前地板总成41和后部下车体总成42,所述左侧围总成37和所述右侧围总成36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前地板总成41和所述后部下车体总成42的左右两侧,所述左侧围总成37的前端和所述右侧围总成36的前端分别与所述前车体总成40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左侧围总成37的后端和所述右侧围总成36的后端分别于所述后部下车体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顶盖总成38的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左侧围总成37的顶部和所述右侧围总成36的顶部固定连接。其中,前防撞梁总成39、前车体总成40底部、前地板总成41和后部下车体总成42上的框架结构组成下车体框架总成1,左侧围总成37和右侧围总成36上均分别设置有B柱14和D柱16等,前大梁23、前轮罩外板腔体焊合件24、前围板28和前围板下安装板29设置在前车体总成40上。
上述仅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中的设计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认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顶部的顶盖总成、位于底部的下车体总成以及位于中部的左右对称设置的左侧围总成和右侧围总成,所述下车体总成包括从前至后依次固定连接的前防撞梁总成、前车体总成、前地板总成和后部下车体总成,所述下车体总成上设有下车体框架总成,所述下车体框架总成包括纵向排列设置的纵梁组件和横向排列设置的横梁组件,所述纵梁组件包括设于前地板总成上的左纵大梁、右纵大梁、前地板左纵梁和前地板右纵梁,所述横梁组件包括从前至后横向平行设置的设于所述前车体总成上的前围板前横梁、设于所述前地板总成上的座椅前横梁和座椅后横梁以及设于后部下车体总成上的后地板第一横梁、后地板第二横梁、后地板第三横梁和后地板第四横梁,所述左纵大梁和所述右纵大梁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前地板左纵梁和所述前地板右纵梁左右对称设置于所述左纵大梁和所述右纵大梁之间,所述纵梁组件均设于所述座椅前横梁和所述座椅后横梁的下方并且所述纵梁组件的后端均与所述后地板第一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左纵大梁的后端和所述右纵大梁的后端均设有腔体并分别与所述后地板第一横梁的腔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地板第二横梁设于所述下车体框架总成上的后悬挂摆臂安装点处,所述后地板第三横梁设于所述下车体框架总成上的后悬挂弹簧安装点处。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围总成和所述右侧围总成上分别设有B柱,顶盖总成上设有横向设置的顶盖横梁,两个所述B柱的上端分别与所述顶盖横梁的左右两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B柱的下端分别与所述座椅后横梁的左右两端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2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围总成和所述右侧围总成上分别设有D柱,所述D柱包括后侧围外板、D柱外板、D柱加强板和后侧围内板,所述后侧围外板、所述D柱加强板和所述后侧围内板依次连接并围设有D柱腔体,所述D柱加强板设于所述D柱腔体内,所述D柱加强板与所述后侧围内板之间围设有第一腔体,所述后侧围外板、所述D柱外板和所述D柱加强板之间围设有第二腔体。
5.根据权利要求1-2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体总成上设有前大梁和位于所述前大梁上方的前轮罩外板腔体焊合件,所述前轮罩外板腔体焊合件的前端与所述前大梁之间设有腔体连接板,所述腔体连接板内设有封闭的连接腔体,所述腔体连接板从上至下从后向前倾斜设置,所述连接板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所述前轮罩外板腔体焊合件的前端和所述前大梁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2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体总成包括前围板、前围板下安装板和前轮罩总成,所述前轮罩总成左右对称设于所述前车体总成的左右两侧,所述前轮罩总成包括前轮罩支承板、前轮罩板和前轮罩加强板,所述前轮罩支承板后侧的下端与所述前轮罩加强板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前轮罩板围设于所述前轮罩支承板的内侧边缘以及所述前轮罩加强板的内侧边缘和后侧边缘,所述前轮罩板的上部分别与所述前轮罩支承板的内侧边缘以及所述前轮罩加强板的内侧边缘和后侧边缘固定连接,所述前轮罩板的后侧面与所述前围板的前侧面相抵并固定连接,所述前轮罩加强板设于所述前围板下安装板的下方,所述前围板下安装板的前端与所述前轮罩支承板的后侧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前轮罩支承板、所述前轮罩加强板、所述前围板下安装板与所述前围板之间围设有封闭的前轮罩腔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板下安装板的前端设有加强横梁,所述加强横梁固定连接于所述前围板下安装板的上表面上,所述加强横梁与所述前围板下安装板之间围设有上横梁腔体。
8.根据权利要求1-2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前防撞梁本体,所述前防撞梁本体的纵向截面为“B”字形,所述前防撞梁本体与所述前车体总成之间设有两个吸能盒,两个所述吸能盒左右对称设置,两个所述吸能盒的前端分别与所述前防撞梁本体的左右两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吸能盒的后端分别与所述前车体总成的左右两侧可拆卸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上设有诱导压溃筋条。
10.根据权利要求1-2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总成的后部、所述左侧围总成的后部、所述右侧围总成的后部和所述下车体总成的后部围设成尾门洞,所述尾门洞设为矩形。
CN201920824173.3U 2019-06-03 2019-06-03 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 Active CN2103640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24173.3U CN210364060U (zh) 2019-06-03 2019-06-03 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24173.3U CN210364060U (zh) 2019-06-03 2019-06-03 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64060U true CN210364060U (zh) 2020-04-21

Family

ID=70262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24173.3U Active CN210364060U (zh) 2019-06-03 2019-06-03 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6406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02905B2 (ja) 2022-01-28 2023-12-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02905B2 (ja) 2022-01-28 2023-12-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37881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207416972U (zh) 前地板总成及汽车车身
CN207826349U (zh) 汽车前围结构及汽车车身
KR20180129084A (ko) 충돌흡수 구조를 갖는 일체형 사이드 멤버
CN210364060U (zh) 一种溜背型轿车白车身总成
CN110816455A (zh) 一种电动汽车及其前舱结构
CN110962941A (zh) 一种加强白车身框架
CN201520343U (zh) 一种汽车车身前纵梁
CN110962938A (zh) 一种汽车侧围框架加强组件
CN205440543U (zh) 一种车身框架及使用其的汽车
KR20220086890A (ko) 전방 차체 구조
CN110901768B (zh) 车身侧围前部结构及车身结构
CN108382463B (zh) 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
JP4012131B2 (ja) 車体の後部構造
CN212950844U (zh) 一种白车身框架
US20230031215A1 (en) Longitudinal reinforcement for a rocker panel beam of a motor vehicle
CN210882325U (zh) 汽车纵梁前段的溃缩吸能连接装置
CN111746650B (zh)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及汽车
CN215904607U (zh) 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和汽车
CN205970692U (zh) 一种车身上减振器安装结构
CN110962942A (zh) 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
KR102614165B1 (ko) 차량의 프런트 차체
CN216468090U (zh) 车身前部传力结构及汽车
KR102614164B1 (ko) 차량의 프런트 차체
CN211568114U (zh) 一种电动车前轮罩外板加强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