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53475U - 扣具 - Google Patents

扣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53475U
CN210353475U CN201921548281.9U CN201921548281U CN210353475U CN 210353475 U CN210353475 U CN 210353475U CN 201921548281 U CN201921548281 U CN 201921548281U CN 210353475 U CN210353475 U CN 2103534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unlocking
connection module
elastic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4828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邱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an Yang Plastic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an Yang Plast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an Yang Plastic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an Yang Plastic Shenzhen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534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53475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503Safety buck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503Safety buckles
    • A44B11/2546Details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 Slide Fasteners, Snap Fasteners, And Hook Fasteners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扣具设有解锁联动件,其受解锁操作件联动,其通过使弹性调节孔与固定孔错开的方式来解除对锁舌的限制,以使得锁舌可自由出入锁孔而进行释锁,而在使弹性调节孔与固定孔错开的过程中,本实用新型还利用导向部将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相吸合的部分铲开,以使得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间隔一定距离,从而减少磁铁之间的吸力以减少开启力。进一步的,导向部上设置的导出面可引导锁舌朝远离第二连接模块的方向移动,其可进一步辅助第一连接模块和第二连接模块分离。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还设有第三磁铁,当弹性调节孔与固定孔错开后,第三磁铁便可移动至与第一磁铁相对应的位置处而对第一磁铁产生排斥作用,从而可用于将锁舌从锁孔内斥出以分离第一连接模块和第二连接模块。

Description

扣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搭扣,特别涉及一种易于操作而符合人体工学的扣具。
【背景技术】
儿童用品如儿童推车、儿童安全座椅、婴幼儿背带上的一些部件通常需要通过扣具来实现连接或维持在某一状态,例如,婴幼儿背带需要连接也需要松开,其便可通过扣具来实现这种可变状态的连接。通常情况下,大部分扣具为插拔式的安全扣,这种插拔式的安全扣需要用户使用双手将相互配合的公扣与母扣对准进行锁合而实现安全连接。但现实中,使用者往往需要一手抱小孩,一手去操作安全扣,因此,这种插拔式的安全扣操作起来较为不便,其无法满足各种场景的使用需求,因此,现逐渐使用磁性搭扣来解决这一问题。
磁性搭扣是一种通过磁力吸引而实现锁合的扣具,其通常包括第二连接模块和第一连接模块,其内部分别设有磁铁,当两者相互靠近时,在磁力的吸引作用下可实现位置的导正并使得两者快速的结合在一起。这种磁性搭扣,由于是通过磁力导正和吸引,其不需用户进行对准,用户单手便可进行操作,因此,其使用起来更为方便便捷。这种磁性扣具,其虽然在锁合时利用了磁力的导正作用而实现了扣具之间的定位锁合,但是,磁铁之间的吸力作用也同样使得解锁时需要对抗磁力。
现有的磁性搭扣,其开锁方式多样,例如以按压上抬的方式进行开锁,开锁时,先按住开锁件以解锁第一连接模块,然后第一连接模块一侧上抬而使得磁铁的一端间隔开,减弱磁铁之间的吸力之后将整个第一连接模块分离。这种磁性搭扣,其解锁时需要用力按压,其要么需要双手操作解锁,要么便会将按压力施加在乘坐人员身上,而且其以上提的方式进行开锁,上提时需要克服磁力因而需要较大的力量进行上提才能进行解锁,因此,其实际操作并不方便,而且费力。
综上所述,现有的扣具,其虽然锁合时方便,但是其解锁方式仍需改进,以更符合大众日常使用习惯,并更省力及易于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符合人体工学的扣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扣具,其包括:
第一连接模块,其设有呈凸出状的锁舌;
第二连接模块,其设有可供所述锁舌自由出入的固定孔;
解锁操作件,其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上,其能沿不同于锁合方向的方向进行活动以释锁第一连接模块和第二连接模块;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模块可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锁合在一起,并通过所述解锁操作件进行释锁,
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
解锁联动件,其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上,其受所述解锁操作件联动;在所述解锁联动件上设有弹性调节孔,所述弹性调节孔可沿不同于锁合方向的方向进行变形;在所述解锁操作件的联动下,所述解锁联动件至少具有第一位置状态和第二位置状态,
在第一位置状态时,所述弹性调节孔与所述固定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锁舌可挤入至所述弹性调节孔内而锁合所述第一连接模块和第二连接模块;
在第二位置状态时,所述弹性调节孔与所述固定孔的位置相错开,所述锁合可自由出入所述固定孔而释锁所述第一连接模块和第二连接模块。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块内设有第一磁铁,在所述第二连接模块内设有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的位置与所述锁舌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磁铁的位置与所述固定孔的位置相对应;当所述锁舌靠近所述固定孔时,所述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相吸而引导所述锁舌进入至所述固定孔及弹性调节孔内。
进一步的,所述解锁联动件与所述解锁操作件一体成型,或联动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的,在所述解锁联动件上设有至少一组弹性臂组,所述弹性臂组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弹性臂和第二弹性臂,在所述第一弹性臂上设有第一卡持台,在所述第二弹性臂上设有第二卡持台,所述第一卡持台和第二卡持台相对而形成具有开口的卡持台,所述卡持台的内部便形成所述弹性调节孔。
进一步的,在所述卡持台外设有可供所述锁舌自由出入的活动空间,所述活动空间通过所述开口而与所述弹性调节孔贯通,当所述解锁联动件由第一位置状态变化至第二位置状态时,所述弹性调节孔移动至与所述固定孔相错开的位置处,所述活动空间朝向所述锁舌移动而移动至与所述固定孔相对应的位置处。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空间形成于所述第一弹性臂和第二弹性臂之间,在所述活动空间的与所述开口相对的位置处设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设有导出面,所述导出面与所述开口间隔,并正对所述开口,所述导出面可将所述锁舌朝远离第二连接模块的方向进行引导。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卡持台和第二卡持台上分别设有可将所述锁舌引导至所述弹性调节孔内的导入面。
进一步的,在所述解锁联动件上设有第三磁铁,在第一位置状态时,所述第三磁铁与所述固定孔的位置相错开;在第二位置状态时,所述第三磁铁与所述固定孔的位置相对应;在由第一位置状态变化至第二位置状态时,所述第三磁铁与所述第一磁铁相斥而将所述锁舌从所述固定孔内排出以分离第一连接模块和第二连接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解锁操作件联动所述解锁联动件转动或滑动而从第一位置状态变化至第二位置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解锁联动件包括至少两个连接臂,所述连接臂的一端一体成型而形成连接部,所述连接臂的另一端相间隔而形成自由端,在所述连接臂的自由端上分别设有所述弹性臂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连接部的与所述连接臂相背离的一侧设有作用部,所述解锁操作件可作用于所述作用部上而驱使所述解锁联动件绕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而使所述解锁联动件由第一位置状态变化至第二位置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解锁操作件包括第一操作件和第二操作件,所述第一操作件和第二操作件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的两侧,所述第一操作件和第二操作件相对,所述第一操作件与所述作用部的端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操作件抵接于所述作用部的侧壁上,当相向按压所述第一操作件和第二操作件时,所述解锁联动件绕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而由第一位置状态变化至第二位置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解锁操作件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的一侧,所述解锁操作件与所述作用部的端部活动连接,当按压所述解锁操作件时,所述解锁联动件绕所述第一转轴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解锁操作件与所述解锁联动件一体成型,在所述解锁操作件上设有推拉部,所述解锁操作件可沿垂直于锁合方向的方向进行滑动,当推动所述解锁操作件进行滑动时,所述解锁联动件由所述第一位置状态变化至第二位置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贡献在于,其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扣具设有解锁联动件,其受解锁操作件联动,其通过使弹性调节孔与固定孔错开的方式来解除对锁舌的限制,以使得锁舌可自由出入锁孔而进行释锁,而在使弹性调节孔与固定孔错开的过程中,本实用新型还利用导向部将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相吸合的部分铲开,以使得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间隔一定距离,从而减少磁铁之间的吸力以减少开启力。进一步的,导向部上设置的导出面可引导锁舌朝远离第二连接模块的方向移动,其可进一步辅助第一连接模块和第二连接模块分离。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还设有第三磁铁,当弹性调节孔与固定孔错开后,第三磁铁便可移动至与第一磁铁相对应的位置处而对第一磁铁产生排斥作用,从而可用于将锁舌从锁孔内斥出以分离第一连接模块和第二连接模块。本实用新型的扣具,解锁原理新颖,且所需的开启力较小,并且方便用户操作,其符合人体工学,其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省力的特点,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宜大力推广。本实用新型的扣具可广泛适用于儿童安全座椅、婴儿车、高餐椅、自行车拖车、自行车儿童座椅等需要实现可变状态连接的部位处,尤其适用于婴儿车、儿童推椅。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的解锁联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2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2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3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3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3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3的解锁联动件和解锁操作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4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处于第一位置状态时的局部示意图。
图14是处于第二位置状态时的局部示意图。
第一连接模块10、锁舌11、柱状部111、凸沿部112、导向斜面113、第一磁铁12、第一凹槽13、第二连接模块20、解锁操作件21、第一操作件211、第一按压头2111、第一连杆2112、第二转轴2113、第二操作件212、第二按压头2121、第二连杆2122、推拉部213、解锁联动件22、弹性调节孔221、连接臂222、连接部223、转轴孔2231、作用部224、连接孔2241、弹性臂组225、第一弹性臂2251、第二弹性臂2252、卡持台226、第一卡持台2261、第二卡持台2262、开口227、导入面228、导向壁229、活动空间2210、导向部2211、第一支撑杆2212、第二支撑杆2213、壳体23、第一壳体231、第二壳体232、按键孔233、固定孔234、第一转轴235、限位部236、第二磁铁24、第三磁铁25。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实用新型不构成任何限制。
如图1~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扣具包括第一连接模块10、第二连接模块20。第二连接模块20包括解锁操作件21和解锁联动件22。
如图1~图14所示,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可锁合,在第一连接模块10上设有凸出状的锁舌11,在第二连接模块20上设有锁孔,所述锁孔包括固定孔234和弹性调节孔221,所述固定孔234可供锁舌11自由出入,所述弹性调节孔221可弹性变形并可卡持所述锁舌11,从而可用于锁合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
如图1~图14所示,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可用于锁合连接至少一个第一连接模块10。所述第一连接模块10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其可以是两个、三个、四个、五个甚至更多。所述第一连接模块10上的锁舌11数量,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在每个第一连接模块10上至少设有一个锁舌11。通常情况下,一个第一连接模块10上设置一个锁舌11。在某些情况下,也可在一个第一连接模块10上设置多个锁舌11与第二连接模块20进行锁合。
如图1~图14所示,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上的锁孔的数量,与第一连接模块10的锁舌11的总数量一致。当第一连接模块10上仅设有一个锁舌11时,所述锁孔的数量与第一连接模块10的数量一致。当第一连接模块10上设有若干个锁舌11时,所述锁孔的数量为第一连接模块10的数量的若干倍。
如图1~图14所示,所述解锁操作件21用于操作解锁,其可沿不同于锁合方向的方向进行活动以释锁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所述解锁操作件21的操作方式不限,其可以是滑动,也可以是按压,也可以是转动。
如图1~图14所示,所述解锁联动件22受解锁操作件21联动,其设于第二连接模块20上。所述解锁联动件22上设有所述弹性调节孔221。所述解锁联动件22与所述解锁操作件21一体成型,或联动连接在一起。在所述解锁操作件21的作用下,所述解锁联动件22可随解锁操作件21联动以改变位置状态。所述解锁联动件22至少具有第一位置状态和第二位置状态。
如图13所示,所述第一位置状态为锁合状态,其为默认状态。在该状态下,所述弹性调节孔221与所述固定孔234的位置相对应,此时,所述第一连接模块10的锁舌11可挤压所述弹性调节孔221而挤入至该弹性调节孔221内,并被卡持住,从而锁合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
如图14所示,所述第二位置状态为释锁状态,在该状态下,所述弹性调节孔221与所述固定孔234的位置相错开,此时,第一连接模块10的锁舌11失去卡持限制而可在所述固定孔234内自由出入,从而可释锁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
如图1~图14所示,为方便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锁合,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块10内设有第一磁铁12,在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内设有第二磁铁24。所述第一磁铁12的位置与所述锁舌11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磁铁24的位置与所述固定孔234的位置相对应。当所述锁舌11靠近所述固定孔234时,所述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相吸,该磁吸力便可引导所述锁舌11进入至锁孔内,从而方便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快速锁合在一起。
进一步的,如图12所示,为方便释锁时从第二连接模块20上排出第一连接模块10,在所述解锁联动件22上设有第三磁铁25。在第一位置状态时,即锁合状态时,所述第三磁铁25与所述固定孔234的位置相错开,从而使得第三磁铁25无法与第一磁铁12产生相互作用。在第二位置状态时,即释锁状态时,所述第三磁铁25与所述固定孔234的位置相对应,从而使得第三磁铁25可与第一磁铁12相互作用;所述解锁联动件22由第一位置状态变化至第二位置状态时,所述第三磁铁25从远离第一磁铁12的位置处活动至与固定孔234相对应的位置处,其与所述第一磁铁12相斥而可将所述锁舌11从所述固定孔234内斥出,以分离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从而提高释锁效果。
如图4、图11所示,在所述解锁联动件22上设有至少一组弹性臂组225。所述弹性臂组225与所述释锁联动件一体成型。所述弹性臂组225的数量,与所述锁孔的数量相关。一组弹性臂组225,对应一个锁孔。所述弹性臂组225分别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弹性臂2251和第二弹性臂2252。所述第一弹性臂2251和第二弹性臂2252具有一定的长度,其均呈悬臂状,换言之,所述第一弹性臂2251和第二弹性臂2252的一端与解锁联动件22连接在一起而形成定端,另一端则延伸成自由端而形成动端,从而使得第一弹性臂2251和第二弹性臂2252可以其定端为支点进行小幅度的弹性摆动,从而可用于调节弹性调节孔221的大小。
如图4、图11所示,在所述第一弹性臂2251上设有第一卡持台2261,在所述第二弹性臂2252上设有第二卡持台2262,所述第一卡持台2261和第二卡持台2262相对而形成具有开口227的卡持台226。
如图4、图11所示,所述第一卡持台2261与所述第一弹性臂2251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卡持台2262与所述第二弹性臂2252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弹性臂2251、第二弹性臂2252与所述解锁联动件22一体成型。
如图4、图11所示,所述卡持台226的内部便形成了所述弹性调节孔221。所述弹性调节孔221的形状与所述锁舌11的形状相匹配,通常情况下,锁舌11呈圆柱状,因此,所述弹性调节孔221优选为圆孔。由于所述第一弹性臂2251和第二弹性臂2252可弹性摆动,且所述卡持台226上设有开口227,因此,所述卡持台226可被挤压而往外扩,从而使得弹性调节孔221增大以方便锁舌11挤入。
如图4、图11所示,所述卡持台226的开口227数量,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其至少设有一个开口227,以方便弹性调节孔221挤压变形。本实施例中,卡持台226设有两个开口227,其由所述第一卡持台2261和第二卡持台2262的端部相间隔而形成。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在所述第一卡持台2261和/或第二卡持台2262上设置开口227,以使得第一卡持台2261和第二卡持台2262对合而成的卡持台226具有开口227,以实现相似的技术效果。
在默认状态时,所述卡持台226的内径小于所述锁舌11的外径。当锁舌11要插入至所述锁孔内时,所述锁舌11挤压所述卡持台226而使卡持台226外扩,从而使得锁舌11可挤入至所述弹性调节孔221内,并被卡持台226卡持住,进而使得锁舌11无法沿相反于锁合方向的方向从锁孔内脱出,从而实现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的锁合连接。
如图4、图11所示,为方便锁合挤入至所述弹性调节孔221内,在所述第一卡持台2261和第二卡持台2262上分别设有导入面228,该导入面228呈斜状,其与锁合方向之间具有一定角度,并且与弹性调节孔221的径向方向之间具有一定的角度,从而使得所述卡持台226的入口方向呈扩口状,方便锁舌11挤压卡持台226而顺势挤入至弹性锁孔内。
如图4、图11所示,为方便锁舌11从锁孔内脱出时不倾斜,在所述卡持台226的背离入口方向的一侧设有导向壁229。所述导向壁229与所述卡持台226一体成型。所述导向壁229垂直于所述卡持台226,并呈围合状,其平行于锁合方向,从而可防止锁舌11相对于锁合方向倾斜,避免锁舌11歪斜而勾在卡持台226内无法释锁。
如图4、图11所示,为方便锁舌11从锁孔内脱出进行释锁,在所述卡持台226外设有可供所述锁舌11自由出入的活动空间2210。所述活动空间2210无法限制住所述锁舌11,从而使得锁舌11可自由出入锁孔而可进行释锁。所述活动空间2210通过所述开口227与所述弹性调节孔221贯通。在第一位置状态时,所述活动空间2210与所述固定孔234相错开。在第二位置状态时,所述活动空间2210正对所述固定孔234。当所述解锁联动件22调由第一位置状态变化至第二位置状态时,所述弹性调节孔221移动至与所述固定孔234相错开的位置处,所述活动空间2210朝向所述锁舌11移动而移动至与所述固定孔234相对应的位置处,此时,锁舌11与活动空间2210相对应,从而可使得锁舌11可自由出入锁孔以释锁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
本实施例中,所述活动空间2210形成于所述第一弹性臂2251和第二弹性臂2252之间。所述第一弹性臂2251、第二弹性臂2252、卡持台226与解锁联动件22之间围合出的空白空间,便形成了所述活动空间2210。
如图4、图11所示,当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通过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吸引进行引导锁合时,为方便释锁,并减少释锁时的作用力,在所述活动空间2210的与所述开口227相对的位置处设有导向部2211。该导向部2211可铲开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相结合的部位,减弱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之间的吸力,并引导锁舌11朝远离第二连接模块20的方向移动,从而方便释锁,并减少开启力。
如图4、图11所示,在所述导向部2211上设有导出面,所述导出面与所述开口227间隔,并正对所述开口227。所述导出面呈斜状,其与锁合方向之间具有一定角度,并且与弹性调节孔221的径向方向之间具有一定的角度,其使得所述导向部2211的朝向开口227的一端呈锐利状,从而方便导向部2211挤入至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相吸合的部位,以铲开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而减少其之间的吸力;同时,导出面的斜面,可引导锁舌11朝第一连接模块10的方向移动,从而方便锁舌11从锁孔内脱出进行释锁。
所述解锁联动件22的工作原理为:
如图13所示,在第一位置状态时,解锁联动件22上的弹性调节孔221正对所述固定孔234;弹性调节孔221的大小可调节;当锁舌11朝锁合方向插入至固定孔234内时,锁舌11的端部挤压卡持台226上的导入面228,使得卡持台226外扩,从而使得锁舌11可挤入至弹性调节孔221内;当锁舌11挤入至弹性调节孔221内后,卡持台226恢复原状而限制住锁舌11,使得锁舌11无法从反向于锁合方向的方向脱出,从而使得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锁合连接在一起。
如图14所示,当操作解锁操作件21时,解锁联动件22由第一位置状态变化至第二位置状态;该过程中,解锁联动件22上的弹性调节孔221移动至与所述固定孔234相错开的位置处,以使得卡持台226无法卡持住锁舌11;与此同时,活动空间2210朝锁舌11方向移动而移动至与固定孔234相对应的位置处,且在该移动过程中,导向部2211的端部挤入至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相吸合的部位之中以将其间隔开,从而使得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之间的吸力减弱;当锁舌11与第二磁铁24之间的吸力减弱后,在所述导出面的引导作用下,所述锁舌11朝远离第二连接模块20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锁舌11可沿反向于锁合方向的方向从固定孔234内脱出,进而释锁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
为更详细的介绍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以不同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扣具包括两个第一连接模块10、一个第二连接模块20;所述第一连接模块10包括锁舌11和第一磁铁12。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包括壳体23、解锁操作件21、解锁联动件22和第二磁铁24。所述解锁操作件21包括第一操作件211和第二操作件212。
如图1~图4所示,所述第一连接模块10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其上分别设有一个呈突出状的锁舌11。所述锁舌11既可以是与所述第一连接模块10的壳体23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固定连接在一起的。所述锁舌11的结构,可参考公知技术,其通常包括柱状部111与凸沿部112。所述柱状部111突出于所述第一连接模块10的表面,所述凸沿部112设于所述柱状部111的端部上,并与所述柱状部111一体成型。所述凸沿部112的外部尺寸大于所述柱状部111的外径,从而使得所述凸沿部112与所述柱状部111之间形成卡持的台阶。本实施例中,所述柱状部111呈圆柱状,其外径小于所述固定孔234的内径及所述弹性调节孔221在默认状态时的尺寸。所述凸沿部112的外径小于所述固定孔234的内径,大于所述弹性调节孔221在默认状态时的尺寸。为方便所述锁舌11进入至弹性调节孔221内,在锁舌11的凸沿部112的自由端设有呈缩口状的导向斜面113,其具有导向作用。所述导向斜面113的设置,使得所述凸沿部112整体呈圆台状。
如图1~图4所示,在所述锁舌11内设有第一磁铁12。所述第一磁铁12可通过公知的方式固定设于所述锁舌11内。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块10的背离锁舌11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13,所述第一凹槽13正对所述锁舌11。所述第一磁铁12以公知的方式固定嵌设于所述第一凹槽13内。
如图1~图4所示,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设有壳体23,所述壳体23包括对合连接的第一壳体231和第二壳体232。第一壳体231和第二壳体232之间形成安装空间。在所述第一壳体231和第二壳体232的两侧分别设有按键孔233,其用于装设所述第一操作件211和第二操作件212。在所述第一壳体231上设有若干个固定孔234,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所述固定孔234的数量与所述第一连接模块10的数量一致,其共设有2个。
如图1~图4所示,在所述第二壳体232的内侧表面上设有竖直的第一转轴235,该第一转轴235呈圆柱形,其用于转动连接所述解锁联动件22。所述第一转轴235与所述第二壳体232一体成型或固定连接在一起。
如图1~图4所示,在所述第二壳体232上设有第二磁铁24,所述第二磁铁24与所述固定孔234的位置相对应。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壳体232的背离第一壳体231的外侧表面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位置与所述固定孔234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磁铁24嵌设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如图1~图4所示,所述解锁联动件22包括一体成型的连接臂222、连接部223、作用部224和弹性臂组225。
如图2、图4所示,所述连接臂222的数量与所固定孔234的数量一致,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臂222设有两个。该两个连接臂222的一端一体成型而形成所述连接部223,该两个连接臂222的另一端相间隔而形成自由端。在所述连接臂222的自由端上分别设有一组弹性臂组225。在所述连接部223的与所述连接臂222相背离的一侧设有所述作用部224。
如图2、图4所示,所述连接部223用于与所述壳体23转动连接,在所述连接部223上设有形状与所述第一转轴235相匹配的转轴孔2231,所述解锁联动件22通过所述转轴孔2231而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235上而与所述第二壳体232形成转动连接,从而使得解锁联动件22可绕所述第一转轴235进行转动。
如图2、图4所示,所述作用部224用于与所述解锁操作件21连接,以驱使所述解锁联动件22绕所述第一转轴235进行转动。在所述作用部224上设有连接孔2241,所述连接孔2241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操作件211。
如图2、图4所示,设于所述连接臂222自由端上的弹性臂组225,分别位于所述连接臂222的同一侧。当所述解锁联动件22绕所述第一转轴235转动时,所述弹性臂组225朝同一方向同步转动。
如图2、图4所示,所述弹性臂组225分别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弹性臂2251和第二弹性臂2252。所述第一弹性臂2251和第二弹性臂2252具有一定的长度,其均呈悬臂状,换言之,所述第一弹性臂2251和第二弹性臂2252的一端与解锁联动件22连接在一起而形成定端,另一端则延伸成自由端而形成动端,从而使得第一弹性臂2251和第二弹性臂2252可以其定端为支点进行小幅度的弹性摆动,从而可用于调节弹性调节孔221的大小。
如图2、图4所示,所述弹性臂组225与所述连接臂222之间呈一定角度,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臂组225与所述连接臂222近乎垂直,以使得所述弹性臂组225与所述连接臂222之间连接呈“7”型。
如图2、图4所示,在所述第一弹性臂2251上设有第一卡持台2261,在所述第二弹性臂2252上设有第二卡持台2262,所述第一卡持台2261和第二卡持台2262相对而形成具有开口227的卡持台226。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持台2261与所述第一弹性臂2251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卡持台2262与所述第二弹性臂2252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弹性臂2251、第二弹性臂2252与所述解锁联动件22一体成型。
如图2、图4所示,所述卡持台226的内部便形成了所述弹性调节孔221。所述弹性调节孔221的形状与所述锁舌11的形状相匹配,通常情况下,锁舌11呈圆柱状,因此,所述弹性调节孔221优选为圆孔。
如图2、图4所示,由于所述第一弹性臂2251和第二弹性臂2252可弹性摆动,且所述卡持台226上设有开口227,因此,所述卡持台226可被挤压而往外扩,从而使得弹性调节孔221增大以方便锁舌11挤入。
如图2、图4所示,所述卡持台226的开口227数量,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其至少设有一个开口227,以方便弹性调节孔221变形。本实施例中,卡持台226设有两个开口227,其由所述第一卡持台2261和第二卡持台2262的端部相间隔而形成。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在所述第一卡持台2261和/或第二卡持台2262上设置开口227,以使得第一卡持台2261和第二卡持台2262对合而成的卡持台226具有开口227,以实现相似的技术效果。
在默认状态时,所述卡持台226的内径,即弹性调节孔221的直径,小于所述锁舌11的凸沿部112的外径,大于所述锁舌11的柱状部111的外径。当锁舌11要插入至所述锁孔内时,所述锁舌11的导向斜面113挤压所述卡持台226而使卡持台226外扩,从而使得锁舌11可挤入至所述弹性调节孔221内,并被卡持台226卡持住,进而使得锁舌11无法沿与锁合方向相反的方向从锁孔内脱出,从而实现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的锁合连接。
如图2、图4所示,为方便锁舌11挤入至所述弹性调节孔221内,在所述第一卡持台2261和第二卡持台2262上分别设有导入面228,该导入面228呈斜状,其与锁合方向之间具有一定角度,并且与弹性调节孔221的径向方向之间具有一定的角度,从而使得所述卡持台226的入口方向呈扩口状,方便锁舌11挤压卡持台226而顺势挤入至弹性调节孔221内。
为如图2、图4所示,方便锁舌11从锁孔内脱出时不倾斜,在所述卡持台226的背离入口方向的一侧设有导向壁229。所述导向壁229与所述卡持台226一体成型。所述导向壁229垂直于所述卡持台226,并呈围合状,其平行于锁合方向,从而可防止锁舌11相对于锁合方向倾斜,避免锁舌11歪斜而勾在卡持台226内无法释锁。
如图2、图4所示,为方便锁舌11从锁孔内脱出进行释锁,在所述卡持台226外设有可供所述锁舌11自由出入的活动空间2210。所述活动空间2210无法限制住所述锁舌11,从而使得锁舌11可自由出入活动空间2210及固定孔234而可进行释锁。
如图2、图4所示,所述活动空间2210通过所述开口227与所述弹性调节孔221贯通。所述弹性调节孔221与所述活动空间2210之间的路径方向,与所述弹性臂组225的活动方向一致。在第一位置状态时,即默认状态时,所述活动空间2210与所述固定孔234相错开。在第二位置状态时,即释锁时,所述活动空间2210正对所述固定孔234。当所述解锁联动件22由第一位置状态变化至第二位置状态时,所述弹性调节孔221移动至与所述固定孔234相错开的位置处,所述活动空间2210朝向所述锁舌11移动而移动至与所述固定孔234相对应的位置处,此时,锁舌11与活动空间2210相对应,因而锁舌11可自由出入锁孔以释锁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
如图2、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活动空间2210形成于所述第一弹性臂2251和第二弹性臂2252之间。所述第一弹性臂2251、第二弹性臂2252、卡持台226与解锁联动件22之间围合出的空白空间,便形成了所述活动空间2210。
如图2、图4所示,当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通过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吸引进行引导锁合时,为方便释锁,并减少释锁时的作用力,在所述活动空间2210的与所述开口227相对的位置处设有导向部2211。该导向部2211可铲开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相结合的部位,减弱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之间的吸力,并引导锁舌11朝远离第二连接模块20的方向移动,从而方便释锁,并减少开启力。
如图2、图4所示,在所述导向部2211上设有导出面,所述导出面与所述开口227间隔,并正对所述开口227。所述导出面呈斜状,其与锁合方向之间具有一定角度,并且与弹性调节孔221的径向方向之间具有一定的角度,其使得所述导向部2211的朝向开口227的一端呈锐利状,从而方便导向部2211挤入至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相吸合的部位,以铲开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而减少其之间的吸力;同时,导出面的斜面,可引导锁舌11朝第一连接模块10的方向移动,从而方便锁舌11从锁孔内脱出进行释锁。
如图2、图4所示,所述弹性臂组225、卡持台226、连接臂222、连接部223、作用部224便形成了所述解锁联动件22。该解锁联动件22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232的第一转轴235上,并可绕第一转轴235进行转动,以在第一位置状态和第二位置状态之间进行变化。
如图2、图4所示,所述解锁操作件21包括第一操作件211和第二操作件212。所述第一操作件211和第二操作件212分别设于所述壳体23两侧的按键孔233内,且第一操作件211和第二操作件212的一端伸出至壳体23外,一端位于壳体23内,且位于壳体23内的端部,分别与所述解锁联动件22的作用部224连接。
具体的,如图2、图4所示,所述第一操作件211包括第一按压头2111、第一连杆2112和第二转轴2113。所述第二操作件212包括第二按压头2121和第二连杆2122。所述第一按压头2111和第二按压头2121位于所述壳体23两侧的按键孔233内。所述第一连杆2112垂直于所述第一按压头2111,并与所述第一按压头2111一体成型,其延伸至所述解锁联动件22的作用部224处。所述第二转轴2113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杆2112的近端部上,其套装于所述作用部224的连接孔2241内而与所述解锁联动件22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2122垂直于所述第二按压头2121,并与所述第二按压头2121一体成型,其延伸至所述解锁联动件22的作用部224处。所述第一连杆2112和第二连杆2122的端部分别抵接于所述作用部224的两侧,当相向按压所述第一按压头2111和第二按压头2121时,所述第一连杆2112和第二连杆2122对所述作用部224产生扭转力矩,从而使得所述解锁联动件22绕所述第一转轴235进行转动,使解锁联动件22由第一位置状态变化到第二位置状态进行释锁。
为方便复位,在所述壳体23内设有弹性件(图中未示出),所述弹性件用于使所述解锁联动件22复位,使解锁联动件22在失去外力作用时由第二位置状态复位至第一位置状态。所述弹性件可选用扭簧等结构,本实施例不对其进行限制。
藉此,便形成了本实施例的扣具:第一连接模块10上设有锁舌11,锁舌11可沿锁合方向插入至第二连接模块20的锁孔内而与第二连接模块20锁合在一起。第二连接模块20包括对合连接的第一壳体231和第二壳体232,在第一壳体231和第二壳体232之间设置有可绕第一转轴235进行转动的解锁联动件22;在所述第一壳体231和第二壳体232的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第一操作件211和第二操作件212,所述第一操作件211和第二操作件212形成所述解锁操作件21,其可作用于所述解锁联动件22的作用部224上而驱使所述解锁联动件22绕第一转轴235进行转动。在解锁联动件22的连接臂222上分别设置有弹性臂组225和导向部2211,弹性臂组225上分别设有大小可调的弹性调节孔221和可供锁舌11自由出入的活动空间2210。在默认状态时,即第一位置状态时,解锁联动件22上的弹性调节孔221正对所述固定孔234,所述活动空间2210与所述固定孔234错开。
本实施例的扣具的第一连接模块10与第二连接模块20的锁合原理为:
当第一连接模块10的锁舌11靠近第二连接模块20的固定孔234时,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相吸,在磁铁的吸力作用下,所述第一连接模块10的锁舌11朝锁合方向进入固定孔234,并通过锁舌11的导向斜面113挤压卡持台226的导入面228,使得具有弹性变形能力的卡持台226外扩,进而使得锁舌11可挤入至弹性调节孔221内(如图11所示)。当锁舌11挤入至弹性调节孔221内后,卡持台226恢复原状,此时,由于锁舌11的凸沿部112的外径大于所述弹性调节孔221的尺寸,因此,所述锁舌11便被限制在弹性调节孔221内,而无法从反向于锁合方向的方向脱出,从而使得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锁合连接在一起(如图11所示)。在该锁合过程中,所述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的吸力,可引导锁舌11挤入弹性调节孔221内,其具有引导作用,利于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的锁合连接。
第一连接模块10与第二连接模块20的释锁原理为:
相向按压所述第一操作件211和第二操作件212时,第一操作件211和第二操作件212给解锁联动件22的作用部224施加扭矩,驱使解锁联动件22绕第一转轴235进行转动。当解锁联动件22绕第一转轴235转动时,解锁联动件22上的弹性调节孔221移动至与所述固定孔234相错开的位置处,以使得卡持台226无法卡持住所述锁舌11(如图14所示);与此同时,解锁联动件22上的活动空间2210朝锁舌11方向移动而移动至与固定孔234相对应的位置处,此时,锁舌11与活动空间221相对应,因此,锁舌11可自由出入活动空间221和固定孔234。此外,在活动空间2210朝锁舌11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导向部2211的端部挤入至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相结合的部位之中以将其间隔开,从而使得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之间的吸力减弱;当锁舌11与第二磁铁24之间的吸力减弱后,在所述导出面的引导作用下,所述锁舌11朝远离第二连接模块20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锁舌11可沿反向于锁合方向的方向从固定孔234内脱出,进而释锁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
实施例2
如图5~图7所示,本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所述解锁操作件21仅包括第一操作件211,而不包括第二操作件212。所述解锁操作件21设置于所述壳体23的一侧,使用时,单向按压所述解锁操作件21,其同样可驱使所述解锁联动件22绕第一转轴235进行转动,从而使得解锁联动件22可从第一位置状态变化到第二位置状态,以将锁合连接在一起的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释锁。
实施例3
如图8~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扣具包括多个第一连接模块10、一个第二连接模块20;所述第一连接模块10分别包括锁舌11和第一磁铁12。第二连接模块20包括壳体23、解锁操作件21、解锁联动件22和第二磁铁24。其中,解锁操作件21与解锁联动件22一体成型,其在实体构造上呈现上为一个部件。
如图8~图11所示,所述第一连接模块10的形状及数量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其上分别设有一个呈突出状的锁舌11。所述锁舌11既可以是与所述第一连接模块10的壳体23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固定连接在一起的。所述锁舌11的结构,可参考公知技术,其通常包括柱状部111与凸沿部112。所述柱状部111突出于所述第一连接模块10的表面,所述凸沿部112设于所述柱状部111的端部上,并与所述柱状部111一体成型。所述凸沿部112的外部尺寸大于所述柱状部111的外径,从而使得所述凸沿部112与所述柱状部111之间形成卡持的台阶。本实施例中,所述柱状部111呈圆柱状,其外径小于所述固定孔234的内径及所述弹性调节孔221在默认状态时的尺寸。所述凸沿部112的外径小于所述固定孔234的内径,大于所述弹性调节孔221在默认状态时的尺寸。为方便所述锁舌11进入至弹性调节孔221内,在锁舌11的凸沿部112的自由端设有呈缩口状的导向斜面113,其具有导向作用。所述导向斜面113的设置,使得所述凸沿部112整体呈圆台状。
如图8~图11所示,在所述锁舌11内设有第一磁铁12。所述第一磁铁12可通过公知的方式固定设于所述锁舌11内。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块10的背离锁舌11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13,所述第一凹槽13正对所述锁舌11。所述第一磁铁12以公知的方式固定嵌设于所述第一凹槽13内。
如图8~图11所示,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包括对合连接的第一壳体231和第二壳体232。第一壳体231和第二壳体232之间形成安装空间。在所述第一壳体231上设有按键孔233,其用于推动所述解锁操作件21进行释锁。
如图8~图11所示,在所述第一壳体231上设有若干个固定孔234,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模块10。所述固定孔234的数量与所述第一连接模块10的数量一致。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壳体231上设有4个相互间隔的固定孔234。
如图8~图11所示,在所述第二壳体232上设有第二磁铁24,所述第二磁铁24与所述固定孔234的位置相对应。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壳体232的背离第一壳体231的外侧表面上设有4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位置分别与所述固定孔234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磁铁24嵌设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如图8~图11所示,所述解锁联动件22与所述解锁操作件21一体成型,其在实体构造上呈现为一个零部件,该零部件既具有解锁联动件22的功能,又具有解锁操作件21的功能。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解锁联动件22与所述解锁操作件21也可由两个部件固定连接在一起。
如图8~图11所示,所述解锁操作件21呈块状,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231与第二壳体232之间,其可在所述第一壳体231和第二壳体232内进行滑动。为保证解锁操作件21的滑动效果,在所述第二壳体232上设有长条形的限位部236,所述限位部236可约束所述解锁操作件21沿限位部236的长度方向进行滑动。所述解锁操作件21的滑动方向,与锁合方向垂直。
如图8~图11所示,为推动所述解锁操作件21,在所述解锁操作件21上设有推拉部213,所述推拉部213与所述按键孔233的位置相对应,其暴露于所述按键孔233处,从而可方便用户进行操作。本实施例中,所述推拉部213为凹槽,其可方便用户将手指放入其中而进行推动。所述推拉部213由所述解锁操作件21的表面内凹而形成。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推拉部213也可设置成突出状,其突出于所述按键孔233而方便用户推动。
如图8~图11所示,在所述解锁操作件21的朝向固定孔234的一端一体成型有所述解锁联动件22。在所述解锁联动件22上设有若干组弹性臂组225。所述弹性臂组225的数量与所述固定孔234的数量一致,本实施例中,共设有4组弹性臂组225。
如图8~图11所示,为方便设置所述弹性臂组225,在所述解锁联动件22的端部上设有沿解锁操作件21滑动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杆2212。所述第一支撑杆2212与所述解锁联动件22一体成型。在所述第一支撑杆2212的端部上设有横向的第二支撑杆2213。所述第二支撑杆2213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212一体成型。所述第二支撑杆2213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杆2213呈弧杆状。
如图8~图11所示,在所述第二支撑杆2213上设有4组弹性臂组225,所述弹性臂组225与所述解锁操作件21的滑动方向平行。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臂组225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杆2213的朝向第一支撑杆2212的一侧,且所述弹性臂组225之间均匀间隔。
如图8~图11所示,所述弹性臂组225分别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弹性臂2251和第二弹性臂2252。所述第一弹性臂2251和第二弹性臂2252具有一定的长度,其均呈悬臂状,换言之,所述第一弹性臂2251和第二弹性臂2252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杆2213连接在一起而形成定端,另一端则延伸成自由端而形成动端,从而使得第一弹性臂2251和第二弹性臂2252可以其定端为支点进行小幅度的弹性摆动,从而可用于调节弹性调节孔221的大小。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臂2251和第二弹性臂2252整体与所述解锁操作件21的滑动方向近似平行。
如图8~图11所示,在所述第一弹性臂2251上设有第一卡持台2261,在所述第二弹性臂2252上设有第二卡持台2262,所述第一卡持台2261和第二卡持台2262相对而形成具有开口227的卡持台226。
如图8~图11所示,所述第一卡持台2261与所述第一弹性臂2251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卡持台2262与所述第二弹性臂2252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弹性臂2251、第二弹性臂2252与所述解锁联动件22一体成型。
如图8~图11所示,所述卡持台226的内部便形成了所述弹性调节孔221。所述弹性调节孔221的形状与所述锁舌11的形状相匹配,通常情况下,锁舌11呈圆柱状,因此,所述弹性调节孔221优选为圆孔。由于所述第一弹性臂2251和第二弹性臂2252可弹性摆动,且卡持台225上设有开口227,因此,所述卡持台226可被挤压而往外扩,从而使得弹性调节孔221增大以方便锁舌挤入。
如图8~图11所示,所述卡持台226的开口227数量,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其至少设有一个开口227,以方便弹性调节孔221挤压变形。本实施例中,卡持台226设有两个开口227,其由所述第一卡持台2261和第二卡持台2262的端部相间隔而形成,所述开口227之间的连线平行于所述解锁操作件21的滑动方向。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在所述第一卡持台2261和/或第二卡持台2262上设置开口227,以使得第一卡持台2261和第二卡持台2262对合而成的卡持台226具有开口227,以实现相似的技术效果。
在默认状态时,所述卡持台226的内径,即所述弹性调节孔221的直径,小于所述锁舌11的凸沿部112的外径,大于所述锁舌11的柱状部111的外径。当锁舌11要插入至所述锁孔内时,所述锁舌11的导向斜面113挤压所述卡持台226而使卡持台226外扩,从而使得锁舌11可挤入至所述弹性调节孔221内,并被卡持台226卡持住,进而使得锁舌11无法沿相反于锁合方向的方向从锁孔内脱出,从而实现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的锁合连接。
如图8~图11所示,为方便锁舌11挤入至所述弹性调节孔221内,在所述第一卡持台2261和第二卡持台2262上分别设有导入面228,该导入面228呈斜状,其与锁合方向之间具有一定角度,并且与弹性调节孔221的径向方向之间具有一定的角度,从而使得所述卡持台226的入口方向呈扩口状,方便锁舌11挤压卡持台226而顺势挤入至弹性调节孔221内。
如图8~图11所示,为方便锁舌11从锁孔内脱出时不倾斜,在所述卡持台226的背离入口方向的一侧设有导向壁229。所述导向壁229与所述卡持台226一体成型。所述导向壁229垂直于所述卡持台226,并呈围合状,其平行于锁合方向,从而可防止锁舌11相对于锁合方向倾斜,避免锁舌11歪斜而勾在卡持台226内无法释锁。
如图8~图11所示,为方便锁舌11从锁孔内脱出进行释锁,在所述卡持台226外设有可供所述锁舌11自由出入的活动空间2210。所述活动空间2210无法限制住所述锁舌11,从而使得锁舌11可自由出入活动空间2210及固定孔234而可进行释锁。所述活动空间2210通过所述开口227与所述弹性调节孔221贯通,且所述活动空间2210与所述弹性调节孔221之间的路径方向与所述解锁操作件21的滑动方向平行。
在默认状态时,即第一位置状态时(如图13所示),所述活动空间2210与所述固定孔234相错开。在释锁状态时,即第二位置状态时(如图14所示),所述活动空间2210正对所述固定孔234。当所述解锁联动件22由第一位置状态变化至第二位置状态时,所述弹性调节孔221移动至与所述固定孔234相错开的位置处,所述活动空间2210朝向所述锁舌11移动而移动至与所述固定孔234相对应的位置处,此时,锁舌11与活动空间2210相对应,从而使得锁舌11可自由出入以释锁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
如图8~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活动空间2210形成于所述第一弹性臂2251和第二弹性臂2252之间。所述第一弹性臂2251、第二弹性臂2252、卡持台226与解锁联动件22之间围合出的空白空间,便形成了所述活动空间2210。
如图8~图11所示,当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通过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吸引进行引导锁合时,为方便释锁,并减少释锁时的作用力,在所述活动空间2210的与所述开口227相对的位置处设有导向部2211。该导向部2211可铲开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相结合的部位,减弱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之间的吸力,并引导锁舌11朝远离第二连接模块20的方向移动,从而方便释锁,并减少开启力。
如图8~图11所示,在所述导向部2211上设有导出面,所述导出面与所述开口227间隔,并正对所述开口227。所述导出面呈斜状,其与锁合方向之间具有一定角度,并且与弹性调节孔221的径向方向之间具有一定的角度,其使得所述导向部2211的朝向开口227的一端呈锐利状,从而方便导向部2211挤入至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相吸合的部位,以铲开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而减少其之间的吸力;同时,导出面的斜面,可引导锁舌11朝第一连接模块10的方向移动,从而方便锁舌11从锁孔内脱出进行释锁。
为方便复位,在所述壳体23内设有弹性件(图中未示出),所述弹性件用于使所述解锁联动件22和/或解锁操作件21复位,以使解锁联动件22在失去外力作用时由第二位置状态复位至第一位置状态。所述弹性件可选用公知的弹簧等结构,其可抵接在所述壳体23与所述解锁操作件21之间,其可沿解锁操作件21的滑动方向进行弹性变形以辅助解锁操作件21复位,进而使解锁联动件22复位。
藉此,便形成了本实施例的扣具:第一连接模块10上设有锁舌11,锁舌11可沿锁合方向插入至第二连接模块20的锁孔内而与第二连接模块20锁合在一起。第二连接模块20包括对合连接的第一壳体231和第二壳体232,在第一壳体231和第二壳体232之间设置可滑动的解锁操作件21和解锁联动件22。所述解锁操作件21与所述解锁联动件22一体成型,在所述解锁操作件21上设有推拉部213,其可方便用户推动所述解锁操作件21。在解锁联动件22的与解锁操作件21相背的一端设有弹性臂组225,弹性臂组225上分别设有大小可调的弹性调节孔221、可供锁舌11自由出入的活动空间2210及用于分离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结合部位的导向部2211。在默认状态时,即第一位置状态时,解锁联动件22上的弹性调节孔221正对所述固定孔234,所述活动空间2210与所述固定孔234错开。
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模块10与第二连接模块20的锁合原理为:
当第一连接模块10的锁舌11靠近第二连接模块20的固定孔234时,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相吸,在磁铁的吸力作用下,所述第一连接模块10的锁舌11朝锁合方向进入固定孔234,并通过锁舌11的导向斜面113挤压卡持台226的导入面228,使得具有弹性变形能力的卡持台226外扩,进而使得锁舌11可挤入至弹性调节孔221内。当锁舌11挤入至弹性调节孔221内后,卡持台226恢复原状,此时,由于锁舌11的凸沿部112的外径大于所述弹性调节孔221的尺寸,因此,所述锁舌11便被限制在弹性调节孔221内,而无法从反向于锁合方向的方向脱出,从而使得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锁合连接在一起(如图13所示)。在该锁合过程中,所述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的吸力,可引导锁舌11挤入弹性调节孔221内,其具有引导作用,可方便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的连接。
本实施的第一连接模块10与第二连接模块20的释锁原理为:
当推动所述解锁操作件21时,所述解锁联动件22同步移动,解锁联动件22上的弹性调节孔221便移动至与所述固定孔234相错开的位置处,以使得卡持台226无法卡持住所述锁舌11;与此同时,解锁联动件22上的活动空间2210朝锁舌11方向移动而移动至与固定孔234相对应的位置处,即活动空间2210与锁舌11的位置对应上,从而使得锁舌11可自由出入而不会被限制住(如图14所示);此外,在活动空间2210朝锁舌11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导向部2211的端部挤入至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相吸合的部位之中以将其间隔开,从而使得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之间的吸力减弱;当锁舌11与第二磁铁24之间的吸力减弱后,在所述导出面的引导作用下,所述锁舌11朝远离第二连接模块20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锁舌11可沿反向于锁合方向的方向从固定孔234内脱出,进而释锁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
实施例4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基本结构同实施例3,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上还设有第三磁铁25。所述第三磁铁25的数量与所述固定孔234的数量一致,本实施例中,其共设有四颗。
所述第三磁铁25设于所述解锁联动件22上,其与所述第一磁铁12间隔一定距离。所述第三磁铁25与所述第一磁铁12间隔的距离,与所述弹性调节孔221由第一位置状态变化至第二位置状态时所需移动的路径一致,这样便可使得:在第一位置状态时,弹性调节孔221与固定孔234相对应,第三磁铁25与固定孔234相错开;在第二位置状态时,弹性调节孔221与固定孔234错开,第三磁铁25与固定孔234相对应。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解锁联动件22的背离固定孔234的一侧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与所述导向部2211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三磁铁25嵌设于所述第三凹槽内。
所述第三磁铁25与所述第一磁铁12相斥。当所述解锁联动件22由第一位置状态变化至第二位置状态时,所述第三磁铁25移动至与所述第一磁铁12相对应的位置处而与所述第一磁铁12产生排斥力,该排斥力可将所述锁舌11从所述固定孔234内斥出以分离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
所述第三磁铁25的设置,可在释锁时更加方便的分离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
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揭示,但是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条件下,以上各构件可用所属技术领域人员了解的相似或等同元件来替换。

Claims (13)

1.一种扣具,其包括:
第一连接模块(10),其设有呈凸出状的锁舌(11);
第二连接模块(20),其设有可供所述锁舌(11)自由出入的固定孔(234);
解锁操作件(21),其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上,其能沿不同于锁合方向的方向进行活动以释锁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模块(10)可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锁合在一起,并通过所述解锁操作件(21)进行释锁,
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
解锁联动件(22),其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上,其受所述解锁操作件(21)联动;在所述解锁联动件(22)上设有弹性调节孔(221),所述弹性调节孔(221)可沿不同于锁合方向的方向进行变形;在所述解锁操作件(21)的联动下,所述解锁联动件(22)至少具有第一位置状态和第二位置状态,
在第一位置状态时,所述弹性调节孔(221)与所述固定孔(234)的位置相对应,所述锁舌(11)可挤入至所述弹性调节孔(221)内而锁合所述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
在第二位置状态时,所述弹性调节孔(221)与所述固定孔(234)的位置相错开,所述锁合可自由出入所述固定孔(234)而释锁所述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块(10)内设有第一磁铁(12),在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内设有第二磁铁(24),所述第一磁铁(12)的位置与所述锁舌(11)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磁铁(24)的位置与所述固定孔(234)的位置相对应;当所述锁舌(11)靠近所述固定孔(234)时,所述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24)相吸而引导所述锁舌(11)进入至所述固定孔(234)及弹性调节孔(221)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联动件(22)与所述解锁操作件(21)一体成型,或联动连接在一起。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解锁联动件(22)上设有至少一组弹性臂组(225),所述弹性臂组(225)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弹性臂(2251)和第二弹性臂(2252),在所述第一弹性臂(2251)上设有第一卡持台(2261),在所述第二弹性臂(2252)上设有第二卡持台(2262),所述第一卡持台(2261)和第二卡持台(2262)相对而形成具有开口(227)的卡持台(226),所述卡持台(226)的内部便形成所述弹性调节孔(22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扣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卡持台(226)外设有可供所述锁舌(11)自由出入的活动空间(2210),所述活动空间(2210)通过所述开口(227)而与所述弹性调节孔(221)贯通,当所述解锁联动件(22)由第一位置状态变化至第二位置状态时,所述弹性调节孔(221)移动至与所述固定孔(234)相错开的位置处,所述活动空间(2210)朝向所述锁舌(11)移动而移动至与所述固定孔(234)相对应的位置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扣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空间(2210)形成于所述第一弹性臂(2251)和第二弹性臂(2252)之间,在所述活动空间(2210)的与所述开口(227)相对的位置处设有导向部(2211),所述导向部(2211)设有导出面,所述导出面与所述开口(227)间隔,并正对所述开口(227),所述导出面可将所述锁舌(11)朝远离第二连接模块(20)的方向进行引导。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扣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卡持台(2261)和第二卡持台(2262)上分别设有可将所述锁舌(11)引导至所述弹性调节孔(221)内的导入面(228)。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扣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解锁联动件(22)上设有第三磁铁(25),在第一位置状态时,所述第三磁铁(25)与所述固定孔(234)的位置相错开;在第二位置状态时,所述第三磁铁(25)与所述固定孔(234)的位置相对应;在由第一位置状态变化至第二位置状态时,所述第三磁铁(25)与所述第一磁铁(12)相斥而将所述锁舌(11)从所述固定孔(234)内排出以分离第一连接模块(10)和第二连接模块(20)。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操作件(21)联动所述解锁联动件(22)转动或滑动而从第一位置状态变化至第二位置状态。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扣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联动件(22)包括至少两个连接臂(222),所述连接臂(222)的一端一体成型而形成连接部(223),所述连接臂(222)的另一端相间隔而形成自由端,在所述连接臂(222)的自由端上分别设有所述弹性臂组(225),所述连接部(223)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通过第一转轴(235)转动连接,在所述连接部(223)的与所述连接臂(222)相背离的一侧设有作用部(224),所述解锁操作件(21)可作用于所述作用部(224)上而驱使所述解锁联动件(22)绕所述第一转轴(235)转动而使所述解锁联动件(22)由第一位置状态变化至第二位置状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扣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操作件(21)包括第一操作件(211)和第二操作件(212),所述第一操作件(211)和第二操作件(212)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的两侧,所述第一操作件(211)和第二操作件(212)相对,所述第一操作件(211)与所述作用部(224)的端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操作件(212)抵接于所述作用部(224)的侧壁上,当相向按压所述第一操作件(211)和第二操作件(212)时,所述解锁联动件(22)绕所述第一转轴(235)转动而由第一位置状态变化至第二位置状态。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扣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操作件(21)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20)的一侧,所述解锁操作件(21)与所述作用部(224)的端部活动连接,当按压所述解锁操作件(21)时,所述解锁联动件(22)绕所述第一转轴(235)转动。
13.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扣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操作件(21)与所述解锁联动件(22)一体成型,在所述解锁操作件(21)上设有推拉部(213),所述解锁操作件(21)可沿垂直于锁合方向的方向进行滑动,当推动所述解锁操作件(21)进行滑动时,所述解锁联动件(22)由所述第一位置状态变化至第二位置状态。
CN201921548281.9U 2019-08-22 2019-09-16 扣具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035347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782604 2019-08-22
CN201910778260 2019-08-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53475U true CN210353475U (zh) 2020-04-21

Family

ID=68440157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24600.2A Active CN110495685B (zh) 2019-02-27 2019-09-02 扣具
CN201921477720.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1354106U (zh) 2019-08-22 2019-09-02 扣具
CN201921548281.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0353475U (zh) 2019-08-22 2019-09-16 扣具
CN201910872444.7A Active CN110432596B (zh) 2019-08-22 2019-09-16 扣具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24600.2A Active CN110495685B (zh) 2019-02-27 2019-09-02 扣具
CN201921477720.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1354106U (zh) 2019-08-22 2019-09-02 扣具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72444.7A Active CN110432596B (zh) 2019-08-22 2019-09-16 扣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4) CN110495685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32596A (zh) * 2019-08-22 2019-11-12 联扬塑胶(深圳)有限公司 扣具
TWI754273B (zh) * 2020-05-01 2022-02-01 競泰股份有限公司 扣具
CN117223948A (zh) * 2023-11-13 2023-12-15 浙江夕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磁吸扣及背带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40912B1 (en) * 2018-08-30 2021-03-09 Tyler Fricke Bicycle trailers
CN114027590B (zh) * 2020-09-09 2023-08-18 联扬塑胶(深圳)有限公司 拉动解锁的扣具装置
CN113142752A (zh) * 2021-05-06 2021-07-23 福建省石狮市华联服装配件企业有限公司 一种母扣及安全扣具
WO2023202317A1 (zh) * 2022-04-18 2023-10-26 联扬塑胶(深圳)有限公司 扣具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79004A (ja) * 1998-06-23 2000-03-21 Tokai Rika Co Ltd バックル
JP4539961B2 (ja) * 2004-05-18 2010-09-08 タカタ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CN2751619Y (zh) * 2004-12-02 2006-01-18 明门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扣具
CN101951801B (zh) * 2008-02-21 2012-11-28 费得洛克有限公司 带有负载保护的机械磁性连接结构
WO2010060325A1 (zh) * 2008-11-28 2010-06-03 Wang Kueisheng 磁性锁扣
US8196273B2 (en) * 2009-11-03 2012-06-12 National Molding Llc Quick release buckle assembly
WO2011118412A1 (ja) * 2010-03-26 2011-09-29 株式会社東京エンゼル本社 係止機構付き磁気ホック
TWI430759B (zh) * 2010-11-05 2014-03-21 Nifco Taiwan Corp Adjust the buckle
KR101347264B1 (ko) * 2012-08-27 2014-01-03 아시모리코리아(주) 시트벨트 버클 장치
CN203808626U (zh) * 2014-02-26 2014-09-03 陈洁旋 一种儿童安全锁及其锁合装置
CN104494478B (zh) * 2014-12-23 2017-09-22 常州市博聪儿童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汽车儿童座椅的锁扣连接装置
CN104970494B (zh) * 2015-07-25 2018-02-27 联扬塑胶(深圳)有限公司 安全扣
CN205273582U (zh) * 2015-11-25 2016-06-01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搭扣、儿童推车的座兜及儿童推车
CN206213411U (zh) * 2016-11-08 2017-06-06 上海欧图服饰有限公司 磁铁搭扣
TWM538334U (zh) * 2016-11-10 2017-03-21 Brogent Tech Inc 扣具裝置
CN110495685B (zh) * 2019-08-22 2024-02-20 联扬塑胶(深圳)有限公司 扣具
CN109662399B (zh) * 2019-02-27 2024-02-20 联扬塑胶(深圳)有限公司 磁性搭扣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32596A (zh) * 2019-08-22 2019-11-12 联扬塑胶(深圳)有限公司 扣具
CN110432596B (zh) * 2019-08-22 2024-04-09 联扬塑胶(深圳)有限公司 扣具
TWI754273B (zh) * 2020-05-01 2022-02-01 競泰股份有限公司 扣具
CN117223948A (zh) * 2023-11-13 2023-12-15 浙江夕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磁吸扣及背带
CN117223948B (zh) * 2023-11-13 2024-03-01 浙江夕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磁吸扣及背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95685B (zh) 2024-02-20
CN110432596B (zh) 2024-04-09
CN110495685A (zh) 2019-11-26
CN211354106U (zh) 2020-08-28
CN110432596A (zh) 2019-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353475U (zh) 扣具
KR102618133B1 (ko) 자기 버클 어셈블리
US8480116B2 (en) Infant carrier apparatus having an adjustable handle assembly
KR20210080457A (ko) 자성 버클
CN112237315A (zh) 扣具
CN111513434B (zh) 扣具
EP3708461B1 (en) Detachable and foldable seat
JP2001252107A (ja) 改良型ラッチ嵌合機能を有する3方向押下解放バックル
CN114052342B (zh) 扣具装置
KR100253096B1 (ko) 슬라이드 파스너용 록크 슬라이더
CN210502813U (zh) 儿童推车的解锁装置、儿童用品的解锁装置及儿童推车
CN218172061U (zh) 一种实现椅身拆卸及旋转释锁的调节结构及儿童安全座椅
CN218172054U (zh) 一种实现两功能释锁的调节结构及儿童安全座椅
TW202348476A (zh) 釋鎖裝置及嬰兒車
WO2018068348A1 (zh) 锁紧装置
CN212271824U (zh) 锁具
CN110171458B (zh) 儿童推车的解锁装置、儿童用品的解锁装置及儿童推车
CN211391433U (zh) 一种儿童用品的锁定机构及儿童用品
CN112441103B (zh) 推车车架
TW202222609A (zh) 兒童安全座椅及座椅底座
US6851752B2 (en) Height adjustment mechanism for an infant support structure
CN114027591B (zh) 拨动解锁的扣具装置
CN213799853U (zh) 一种可旋转拆卸推车座椅结构
CN213292067U (zh) 一种儿童汽车座支腿调节机构及儿童汽车座
JP3048355U (ja) 引出し用ロッ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2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409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2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409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