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4273B - 扣具 - Google Patents

扣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4273B
TWI754273B TW109114705A TW109114705A TWI754273B TW I754273 B TWI754273 B TW I754273B TW 109114705 A TW109114705 A TW 109114705A TW 109114705 A TW109114705 A TW 109114705A TW I754273 B TWI754273 B TW I75427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tate
main body
control part
buckle
contro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47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42140A (zh
Inventor
翁嘉瑋
Original Assignee
競泰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競泰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競泰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147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54273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421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421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42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4273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扣具包含第一主體以及第二主體。第一主體具有移動面、第一扣持部、以及第一控制部。移動面設置有相對之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二主體具有第二扣持部,可容設於第一扣持部,並可於移動面上移動,以與第一控制部達成扣具之第一狀態或第二狀態。其中,第二扣持部位於第一端後,第一控制部可沿第一方向移動,以使第二扣持部沿移動面移動至第二端而與第一扣持部扣合,達成扣具之第一狀態。扣具於第一狀態時,第一控制部可沿第二方向移動,以使第二扣持部沿移動面往第一端移動離開第二端而與第一扣持部解除扣合,達成扣具之第二狀態。

Description

扣具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扣具。
扣具廣泛用於連接或固定袋子、背包、箱子、櫃子等。常見的扣具包含一個座體以及一個帶狀扣件,藉由帶狀扣件一端卡入設在座體的彈性部件,限制兩者分離。
然而,彈性部件如果老化,將使彈性減弱或喪失,導致連接或固定的效果減損。此外,部分彈性部件要求帶狀扣件一端卡入時必須在特定角度,在使用上較不方便。基於上述,有必要提出新的扣具。
本發明之扣具包含第一主體以及第二主體。第一主體具有移動面、第一扣持部、以及第一控制部。移動面位於第一扣持部之一側,並設置有相對之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二主體具有第二扣持部,可容設於第一扣持部,並可於移動面上移動,以與第一控制部達成扣具之第一狀態或第二狀態。其中,第二扣持部位於移動面之第一端後,第一控制部可沿第一方向移動,以使第二扣持部沿移動面移動至第二端而與第一扣持部扣合,達成扣具之第一狀態。扣具於第一狀態時,第一控制部可沿第二方向移動,以使第二扣持部沿移動面往第一端移動離開第二端而與第一扣持部解除扣合,達成扣具之第二狀態。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扣具包含第一主體以及第二主體。第一主體包含凹部以及第一控制部。凹部設置於第一主體之一側。第一控制部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一主體內,且至少部分伸出第一主體。第二主體之一端可於凹部中移動,並帶動第一控制部沿第一方向移動,從而與第一主體扣合且達成扣具之第一狀態。扣具於第一狀態時,第一控制部可沿第二方向移動,以使第二主體之一端移動,達成扣具之第二狀態。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第一控制部具有第一磁性單元,第二扣持部具有可與第一磁性單元磁性相吸的第二磁性單元。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第一控制部具有第一磁性單元,第二主體之一端具有可與第一磁性單元磁性相吸的第二磁性單元。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第一狀態為扣合狀態,第二狀態為解扣狀態。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移動面之第一端與第二端相對於第一主體之一側的距離不同。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第一控制部至少部分設置在第一主體內,移動面設置在第一控制部之一側且部分為第一主體之表面所暴露。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第一控制部具有限位單元,第一控制部沿第一方向移動時,限位單元對第二主體進行限位,以達成扣具之第一狀態。第一控制部沿第二方向移動時,限位單元解除對第二主體之限位,以達成扣具之第二狀態。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第一主體更具有彈性件,用以使第一控制部可相對第一扣持部移動或復位。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第一主體更具有第二控制部,用以於第一控制部沿第一方向驅動時,限制第一控制部之移動,以達成扣具之第一狀態。第二控制部沿第一方向驅動時,第二控制部解除對第一控制部移動之限制,以達成扣具之第二狀態。
100:第一主體
100`:第一主體
100``:第一主體
101:第一側面
101`:第一側面
101``:第一側面
102:第二側面
102``:第二側面
110:移動面
110`:移動面
110``:移動面
111:第一端
111`:第一端
111``:第一端
112:第二端
112`:第二端
112``:第二端
120:第一扣持部
120`:第一扣持部
120``:第一扣持部
140:凹部
140`:第一穿孔
140``:第一穿孔
160`:第二穿孔
160``:第二穿孔
200:第一控制部
200`:第一控制部
200``:第一控制部
210:第一磁性單元
210`:第一磁性單元
210``:第一磁性單元
230:限位單元
230`:限位單元
230``:限位單元
240:第一控制部限位件
240``:第一控制部限位件
260:第一控制部驅動件
260`:第一控制部驅動件
260``:第一控制部驅動件
300:第二主體
300`:第二主體
300``:第二主體
310:第二磁性單元
310`:第二磁性單元
310``:第二磁性單元
320:第二扣持部
320`:第二扣持部
320``:第二扣持部
400:第二控制部
400``:第二控制部
440:第二控制部限位件
440``:第二控制部限位件
480:第二控制部驅動件
481:驅動件開口
510:彈性件
510``:彈性件
801:第一方向
802:第二方向
910:扣具
920:扣具
930:扣具
圖1A及1B為本發明扣具的實施例分解示意圖。
圖2A至5C為本發明扣具的實施例做動示意圖。
圖6A及6B為本發明扣具的不同實施例分解示意圖。
圖7A至8B為本發明扣具的不同實施例做動示意圖。
圖9A及9B為本發明扣具的不同實施例分解示意圖。
圖10A至13B為本發明扣具的不同實施例做動示意圖。
如圖1A至2C所示的實施例,本發明之扣具910包含第一主體100以及第二主體300。第一主體100具有移動面110、第一扣持部120、以及第一控制部200。移動面110位於第一扣持部120之一側,並設置有相對之第一端111及第二端112。更具體而言,在此實施例中,第一主體100的第一側面101有部分區域下凹以形成移動面110,並且在下凹的部分區域的一側邊緣形成凹槽作為第一扣持部120。其中,移動面110可為舌片結構,移動面110之第一端111與第二端 112相對於第一主體100之一側的距離不同。更具體而言,第一端111實質上連接於第一主體100的第一側面101,第二端112實質上與第一主體100的第一側面101具有段差。第一控制部200具有限位單元230,朝向具有舌片結構的移動面110。以不同觀點觀之,在此實施例中,下凹的部分區域可視為凹部140,移動面110為凹部140的底面。第一控制部200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一主體100內,且至少有第一控制部驅動件260此部分伸出第一主體100的第二側面102。
第二主體300具有第二扣持部320,可容設於第一扣持部120,並可於移動面110上移動,以與第一控制部200達成扣具910之第一狀態或第二狀態。以較佳實施例而言,第二扣持部320為凸緣,第一扣持部120之內輪廓與第二扣持部320之外輪廓對應,使第二扣持部320可容設於內,並與其進一步卡合。第一狀態為扣合狀態,第二狀態為解扣狀態。第一控制部200具有第一磁性單元210,第二扣持部320即第二主體300之一端具有可與第一磁性單元210磁性相吸的第二磁性單元310。
如圖3A至3C所示的實施例,第二扣持部320位於移動面110之第一端111後,第一控制部200可沿第一方向801移動,藉由第一磁性單元210與第二磁性單元310間的磁性帶動,使第二扣持部320沿移動面110移動至第二端112,而如圖4A至4C所示與第一扣持部120扣合,達成扣具910之第一狀態。進一步而言,當第二扣持部320沿移動面110移動至第二端112,具有舌片結構的移動面110可基於彈性向下偏移,使第二扣持部320通過第二端112到達第一扣持部120而與其扣合。此時,限位單元230可抵接於具有舌片結構的移動面110的下方,限制其向下偏移,防止第二扣持部320離開第一扣持部120,從而對第二主體300進行限位,以達成扣具910之第一狀態,即扣合狀態。
扣具910於第一狀態時,第一控制部200可沿第二方向802移動,以使第二扣持部320如圖5A至5C所示,沿移動面110往第一端111移動離開第二端112,而與第一扣持部120解除扣合,達成扣具910之第二狀態。進一步而言,當第一控制部200例如受到使用者對第一控制部驅動件260的施力沿第二方向802移動,使限位單元230離開具有舌片結構的移動面110的下方,解除對其向下偏移的限制,第二扣持部320可離開第一扣持部120,亦即解除對第二主體300之限位。因此,可藉由第一磁性單元210與第二磁性單元310間的磁性帶動,使第二扣持部320沿移動面110移動至第一端111,達成扣具910之第二狀態,即解扣狀態。
以不同觀點觀之,如圖3A至3C所示的實施例,第二主體300之一端可於凹部中移動,藉由第一磁性單元210與第二磁性單元310間的磁性帶動,使第一控制部200沿第一方向801移動,而如圖4A至4C所示與第一主體100扣合,達成扣具910之第一狀態,即扣合狀態。扣具910於第一狀態時,第一控制部200可沿第二方向802移動,以使第二主體300之一端如圖5A至5C所示,沿移動面110往第一端111移動離開第二端112,而與第一主體100解除扣合,達成扣具910之第二狀態,即解扣狀態。
如圖4A至5C所示的實施例,第一主體100更具有彈性件510,用以使第一控制部200可相對第一扣持部120移動或復位。第一主體100更具有第二控制部400,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一主體100內,且至少部分伸出第一主體100,用以於第一控制部200沿第一方向801驅動時,限制第一控制部200之移動,以達成扣具910之第一狀態。第二控制部400沿第一方向801驅動時,第二控制部400解除對第一控制部200移動之限制,以達成扣具910之第二狀態。
更具體而言,如圖4B及5B所示的實施例,第一控制部200之一側設置有第一控制部限位件240,第二控制部400包含第二控制部限位件440及第二控制部驅動件480。第二控制部限位件440設置於第二控制部400朝向第一控制部200之一側。第二控制部驅動件480可沿移動地設置於第一主體100內,且至少部分伸出第一主體100。第一控制部200沿第一方向801驅動時,第一控制部限位件240可移動至與第二控制部限位件440卡合,限制第一控制部200之移動,以達成扣具910之第一狀態。第二控制部400沿第一方向801驅動時,第二控制部驅動件480可移動至第一控制部限位件240與第二控制部限位件440解除卡合,使第二控制部400解除對第一控制部200移動之限制,以達成扣具910之第二狀態。
進一步而言,如圖4B所示的實施例,第二控制部驅動件480之一端具有驅動件開口481,第二控制部限位件440包含V形彈性件,其兩支臂的端部由驅動件開口481伸出第二控制部驅動件480。當第二控制部驅動件480朝第一主體100內移動,第二控制部限位件440之兩支臂相靠近以與第一控制部限位件240卡合。如圖5B所示的實施例,當第二控制部驅動件480朝第一主體100外移動,第二控制部限位件440之兩支臂相遠離以解除與第一控制部限位件240之卡合。此時,藉由彈性件510,第一控制部限位件240可相對第一扣持部120移動遠離第二控制部400,亦即復位至如圖2B所示的位置。
在不同實施例中,扣具910可與鎖具搭配使用或進一步設置鎖心而達成鎖附功效。更具體而言,可透過限制第一控制部200或第二控制部400至少其中之一之移動,控制扣具910處於第一狀態或第二狀態。限制第一控制部200或第二控制部400移動的方式包含但不限於在第一主體100中設置例如鑰匙鎖或 號碼鎖等鎖心,或在第一控制部200或第二控制部400上穿孔供例如掛鎖的鎖具穿設。
在不同實施例中,扣具可根據設計、製造或使用等需求而有不同變化。如圖6A及6B所示的實施例,本發明之扣具920包含第一主體100`以及第二主體300`。如圖7A至7B所示的實施例,第一主體100`具有移動面110`、第一扣持部120`、以及第一控制部200`。移動面110`位於第一扣持部120`之一側,並設置有相對之第一端111`及第二端112`。更具體而言,在此實施例中,第一主體100`的第一側面101`有部分區域形成第一穿孔140`,第一穿孔140`暴露第一控制部200`之一側的部分為移動面110`。其中,第一穿孔140`的一側邊緣形成凹槽作為第一扣持部120`。第一控制部200`具有限位單元230`,朝向第一穿孔140`。以不同觀點觀之,在此實施例中,形成第一穿孔140`的部分區域可視為凹部,移動面110`為凹部的底面。第一控制部200`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一主體100`內,且具有第一控制部驅動件260`伸出設置於第一主體100`的第一側面101`的第二穿孔160`。
第二主體300`具有第二扣持部320`,可容設於第一扣持部120`,並可於移動面110`上移動,以與第一控制部200`達成扣具920之第一狀態或第二狀態。以較佳實施例而言,第二扣持部320`為圓盤結構一側的凸緣,第一扣持部120`之內輪廓與第二扣持部320`之外輪廓對應,使第二扣持部320`可容設於內,並與其進一步卡合。第一狀態為扣合狀態,第二狀態為解扣狀態。第一控制部200`具有第一磁性單元210`,第二扣持部320`即第二主體300`之一端具有可與第一磁性單元210`磁性相吸的第二磁性單元310`。
如圖7A及7B所示的實施例,第二扣持部320`位於移動面110`之第一端111`後,第一控制部200`可沿第一方向801移動,藉由第一磁性單元210`與 第二磁性單元310`間的磁性帶動,使第二扣持部320`沿移動面110`移動至第二端112`,而如圖8A及8B所示與第一扣持部120`扣合,達成扣具920之第一狀態。進一步而言,當第二扣持部320`沿移動面110`移動至第二端112`,其凸緣結構可與第一扣持部120`的凹槽結構卡合。此時,限位單元230`可抵接於圓盤結構相對於第二扣持部320`的另一側,限制其沿第二方向802移動,防止第二扣持部320`離開第一扣持部120`,從而對第二主體300`進行限位,以達成扣具920之第一狀態,即扣合狀態。
扣具920於第一狀態時,第一控制部200`可沿第二方向802移動,以使第二扣持部320`,沿移動面110`往第一端111`移動離開第二端112`,而與第一扣持部120`解除扣合,達成扣具920之第二狀態。進一步而言,當第一控制部200`例如受到使用者對第一控制部驅動件260`的施力沿第二方向802移動,使限位單元230`離開圓盤結構相對於第二扣持部320`的另一側,解除對其沿第二方向802移動的限制,第二扣持部320`可離開第一扣持部120`,亦即解除對第二主體300`之限位。因此,可藉由第一磁性單元210`與第二磁性單元310`間的磁性帶動,使第二扣持部320`沿移動面110`移動至第一端111`,達成扣具920之第二狀態,即解扣狀態。
以不同觀點觀之,如圖7A及7B所示的實施例,第二主體300`之一端可於凹部中移動,藉由第一磁性單元210`與第二磁性單元310`間的磁性帶動,使第一控制部200`沿第一方向801移動,而如圖8A及8B所示與第一主體100`扣合,達成扣具920之第一狀態,即扣合狀態。扣具920於第一狀態時,第一控制部200`可沿第二方向802移動,以使第二主體300`之一端,沿移動面110`往第一 端111`移動離開第二端112`,而與第一主體100`解除扣合,達成扣具920之第二狀態,即解扣狀態。
在不同實施例中,扣具920可與鎖具搭配使用或進一步設置鎖心而達成鎖附功效。更具體而言,可透過限制第一控制部200`之移動,控制扣具920處於第一狀態或第二狀態。限制第一控制部200`的方式包含但不限於在第一主體100`中設置例如鑰匙鎖或號碼鎖等鎖心,或在第一控制部200`上穿孔供例如掛鎖的鎖具穿設。
如圖9A至10B所示的實施例,本發明之扣具930包含第一主體100``以及第二主體300``。第一主體100``具有移動面110``、第一扣持部120``、以及第一控制部200``。移動面110``位於第一扣持部120``之一側,並設置有相對之第一端111``及第二端112``。更具體而言,在此實施例中,第一主體100``的第一側面101``有部分區域形成第一穿孔140``,第一穿孔140``暴露第一控制部200``之一側的部分為移動面110``。其中,第一穿孔140``的一側邊緣形成凹槽作為第一扣持部120``。第一控制部200``具有限位單元230``,朝向第一穿孔140``。以不同觀點觀之,在此實施例中,形成第一穿孔140``的部分區域可視為凹部,移動面110``為凹部的底面。第一控制部200``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一主體100``內,且具有第一控制部驅動件260``伸出設置於第一主體100``的第二側面102``的第二穿孔160``。
第二主體300``具有第二扣持部320``,可容設於第一扣持部120``,並可於移動面110``上移動,以與第一控制部200``達成扣具930之第一狀態或第二狀態。以較佳實施例而言,第二扣持部320``為圓盤結構一側的凸緣,第一扣持部120``之內輪廓與第二扣持部320``之外輪廓對應,使第二扣持部320`` 可容設於內,並與其進一步卡合。第一狀態為扣合狀態,第二狀態為解扣狀態。第一控制部200``具有第一磁性單元210``,第二扣持部320``即第二主體300``之一端具有可與第一磁性單元210``磁性相吸的第二磁性單元310``。
如圖11A及11B所示的實施例,第二扣持部320``位於移動面110``之第一端111``後,第一控制部200``可沿第一方向801移動,藉由第一磁性單元210``與第二磁性單元310``間的磁性帶動,使第二扣持部320``沿移動面110``移動至第二端112``,而如圖12A及12B所示與第一扣持部120``扣合,達成扣具930之第一狀態。進一步而言,當第二扣持部320``沿移動面110``移動至第二端112``,其凸緣結構可與第一扣持部120``的凹槽結構卡合。此時,限位單元230``可抵接於圓盤結構相對於第二扣持部320``的另一側,限制其沿第二方向802移動,防止第二扣持部320``離開第一扣持部120``,從而對第二主體300``進行限位,以達成扣具930之第一狀態,即扣合狀態。
扣具930於第一狀態時,第一控制部200``可沿第二方向802移動,以使第二扣持部320``沿移動面110``往第一端111``移動離開第二端112``,而與第一扣持部120``解除扣合,達成扣具930之第二狀態。進一步而言,當第一控制部200``例如受到使用者對第一控制部驅動件260``的施力沿第二方向802移動,使限位單元230``離開圓盤結構相對於第二扣持部320``的另一側,解除對其沿第二方向802移動的限制,第二扣持部320``可離開第一扣持部120``,亦即解除對第二主體300``之限位。因此,可藉由第一磁性單元210``與第二磁性單元310``間的磁性帶動,使第二扣持部320``沿移動面110``移動至第一端111``,達成扣具930之第二狀態,即解扣狀態。
以不同觀點觀之,如圖11A及11B所示的實施例,第二主體300``之一端可於凹部中移動,藉由第一磁性單元210``與第二磁性單元310``間的磁性帶動,使第一控制部200``沿第一方向801移動,而如圖12A及12B所示與第一主體100``扣合,達成扣具930之第一狀態,即扣合狀態。扣具930於第一狀態時,第一控制部200``可沿第二方向802移動,以使第二主體300``之一端沿移動面110``往第一端111``移動離開第二端112``,而與第一主體100``解除扣合,達成扣具930之第二狀態,即解扣狀態。
如圖12A至13B所示的實施例,第一主體100``更具有彈性件510``,用以使第一控制部200``可相對第一扣持部120``移動或復位。第一主體100``更具有第二控制部400``,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一主體100``內,且至少部分伸出第一主體100``之第一側面101``,用以於第二扣持部320``與第一扣持部120``扣合時,限制第一控制部200``沿第二方向802之移動,以維持扣具930之第一狀態。第二控制部400``沿垂直於第一方向801之方向驅動時,第二控制部400``解除對第一控制部200``移動之限制,以達成扣具930之第二狀態。
更具體而言,如圖12A所示的實施例,第一控制部200``之一側設置有第一控制部限位件240``,第二控制部400``包含第二控制部限位件440``。第二控制部限位件440``設置於第二控制部400``朝向第一控制部200``之一側。第一控制部限位件240``及第二控制部限位件440``較佳為可互相卡合的卡鉤及卡榫。當第一控制部200``沿第一方向801驅動使第二扣持部320``移動至第二端112``,第一控制部限位件240``可移動至與第二控制部限位件440``卡合,限制第一控制部200``沿第二方向802之移動,以維持扣具930之第一狀態。第二控制部400``往下驅動至如圖13A所示之位置時,第一控制部限位件240``與第二控制部限位件 440``解除卡合,使第二控制部400``解除對第一控制部200``移動之限制,此時,藉由彈性件510``,第一控制部200``可沿第二方向802移動,達成扣具930之第二狀態,復位至如圖2B所示的位置。
在不同實施例中,扣具930可與鎖具搭配使用或進一步設置鎖心而達成鎖附功效。更具體而言,可透過限制第一控制部200``或第二控制部400``至少其中之一之移動,控制扣具930處於第一狀態或第二狀態。限制第一控制部200``或第二控制部400``移動的方式包含但不限於在第一主體100``中設置例如鑰匙鎖或號碼鎖等鎖心,或在第一控制部200``或第二控制部400``上穿孔供例如掛鎖的鎖具穿設。
雖然前述的描述及圖式已揭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必須瞭解到各種增添、許多修改和取代可能使用於本發明較佳實施例,而不會脫離如所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的本發明原理之精神及範圍。熟悉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之一般技藝者將可體會,本發明可使用於許多形式、結構、佈置、比例、材料、元件和組件的修改。因此,本文於此所揭示的實施例應被視為用以說明本發明,而非用以限制本發明。本發明的範圍應由後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並涵蓋其合法均等物,並不限於先前的描述。
100...第一主體 110...移動面 111...第一端 112...第二端 120...第一扣持部 200...第一控制部 210...第一磁性單元 230...限位單元 300...第二主體 310...第二磁性單元 400...第二控制部 481...驅動件開口 910...扣具

Claims (10)

  1. 一種扣具,包含:一第一主體,具有一移動面、一第一扣持部以及一第一控制部,其中該移動面位於該第一扣持部之一側,並設置有相對之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以及一第二主體,具有一第二扣持部,可容設於該第一扣持部,並可於該移動面上移動,以與該第一控制部達成該扣具之一第一狀態或一第二狀態;其中,該第二扣持部位於該移動面之該第一端後,該第一控制部可沿一第一方向移動,以使該第二扣持部沿該移動面移動至該第二端而與該第一扣持部扣合,達成該扣具之該第一狀態;該扣具於該第一狀態時,該第一控制部可沿一第二方向移動,以使該第二扣持部沿該移動面往該第一端移動離開該第二端而與該第一扣持部解除扣合,達成該扣具之該第二狀態。
  2. 一種扣具,包含:一第一主體,包含:一凹部設置於該第一主體之一側;一第一控制部,可移動地設置於該第一主體內,且至少部分伸出該第一主體;以及一第二主體,該第二主體之一端可於該凹部中移動,並帶動該第一控制部沿一第一方向移動,從而與該第一主體扣合且達成該扣具之一第一狀態;該扣具於該第一狀態時,該第一控制部可沿一第二方向移動,以使該第二主體之一端移動,達成該扣具之一第二狀態。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扣具,其中該第一控制部具有一第一磁性單元,該第二扣持部具有一可與該第一磁性單元磁性相吸的第二磁性單元。
  4. 如請求項2所述的扣具,其中該第一控制部具有一第一磁性單元,該第二主體之一端具有一可與該第一磁性單元磁性相吸的第二磁性單元。
  5. 如請求項2所述的扣具,其中該第一狀態為一扣合狀態,該第二狀態為一解扣狀態。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扣具,其中該移動面之該第一端與該第二端相對於該第一主體之一側的距離不同。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扣具,其中,該第一控制部至少部分設置在該第一主體內,該移動面設置在該第一控制部之一側且部分為該第一主體之表面所暴露。
  8.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扣具,其中該第一控制部具有一限位單元,該第一控制部沿該第一方向移動時,該限位單元對該第二主體進行限位,以達成該扣具之該第一狀態;而該第一控制部沿該第二方向移動時,該限位單元解除對該第二主體之限位,以達成該扣具之該第二狀態。
  9.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扣具,其中該第一主體更具有一彈性件,用以使該第一控制部可相對該第一扣持部移動或復位。
  10.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扣具,其中該第一主體更具有一第二控制部,用以於該第一控制部沿該第一方向驅動時,限制該第一控制部之移動,以達成該扣具之該第一狀態;而該第二控制部沿該第一方向驅動時,該第二控制部解除對該第一控制部移動之限制,以達成該扣具之該第二狀態。
TW109114705A 2020-05-01 2020-05-01 扣具 TWI7542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14705A TWI754273B (zh) 2020-05-01 2020-05-01 扣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14705A TWI754273B (zh) 2020-05-01 2020-05-01 扣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42140A TW202142140A (zh) 2021-11-16
TWI754273B true TWI754273B (zh) 2022-02-01

Family

ID=80783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4705A TWI754273B (zh) 2020-05-01 2020-05-01 扣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54273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44776U (en) * 2003-12-31 2004-10-01 Sheng Miin Co Ltd Fastener with turn-able strap
DE102010044194A1 (de) * 2010-11-19 2012-05-24 Fidlock Gmbh Verschlussvorrichtung mit elektromagnetischer Kopplung
JP2018164494A (ja) * 2017-03-28 2018-10-25 株式会社エムアンドケイヨコヤ 留め具
TWM578102U (zh) * 2019-01-14 2019-05-21 台灣扣具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Magnet clip
CN209403730U (zh) * 2018-09-12 2019-09-20 湖北欧图户外用品科技有限公司 搭扣
CN210353475U (zh) * 2019-08-22 2020-04-21 联扬塑胶(深圳)有限公司 扣具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44776U (en) * 2003-12-31 2004-10-01 Sheng Miin Co Ltd Fastener with turn-able strap
DE102010044194A1 (de) * 2010-11-19 2012-05-24 Fidlock Gmbh Verschlussvorrichtung mit elektromagnetischer Kopplung
JP2018164494A (ja) * 2017-03-28 2018-10-25 株式会社エムアンドケイヨコヤ 留め具
CN209403730U (zh) * 2018-09-12 2019-09-20 湖北欧图户外用品科技有限公司 搭扣
TWM578102U (zh) * 2019-01-14 2019-05-21 台灣扣具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Magnet clip
CN210353475U (zh) * 2019-08-22 2020-04-21 联扬塑胶(深圳)有限公司 扣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42140A (zh) 2021-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52254B2 (en) Snap hook
US7181936B2 (en) Lockable buckle
JPS59197075A (ja) 安全シ−ル
JPH0719286Y2 (ja) バックル
US9918523B2 (en) Buckle assembly
CN111938279A (zh) 搭扣
TWI754273B (zh) 扣具
US10609989B2 (en) Safety belt buckle
TWM265434U (en) Portmanteau allowing opening/closing by double-activated lock
US9187939B1 (en) Safety gate locking strap and a safety gate assembly including the same
JPS61284202A (ja) 安全ベルトバツクル
JP5819658B2 (ja) コードロック
TWM557619U (zh) 安全帶之扣鎖裝置
JPH0122503Y2 (zh)
US4924615A (en) Detachable sling swivel retention device
TWM562246U (zh) 車用安全帶扣的連動片結構
US1052150A (en) Vehicle end-gate fastener.
US1052676A (en) Catch for portfolios and the like.
TWM601024U (zh) 拉鍊頭組
US1329723A (en) Window-sash fastener
US1397820A (en) Nut-lock
US1194005A (en) Safety-hook
WO2019120881A1 (en) Self-locking safety belt buckle
TWI641332B (zh) Seat belt buckle device
US20070096478A1 (en) Security devices